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12)
凈界法師講述
本文重點:
- 心是無著還是有著,有相還是無相
- 煩惱、妄想來了該怎麼辦?
第七番 破轉計無著
這一段是阿難尊者對妄想第七種輾轉的執著,他執著這妄想的體性是無著,是一切無著來當做心的體性。
這地方阿難尊者所謂無著的定義是說:「我們這一念心是有一個真實體性的,只是這一念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它是無著的。」
因為前面阿難尊者講心在外,在內在中間都被破了,所以他覺得心向外是不對的。他認為這一念心要一切法無著,這個就是心的體性。
阿難尊者對無著的基本定義。這地方有二段,第一段是佛陀的教誨,第二段是阿難尊者錯誤的理解。先看佛陀正確的教誨。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昔見佛,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轉法輪,常言覺知分別心性,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
阿難尊者白告佛陀說:「世尊!我過去做您侍者的時候,曾經跟您老人家參加過一個殊勝《般若》的法會(前面我們說到「眼色為緣,生於眼識」這是《唯識、方等》的法會),當時有四大弟子都參加了,目犍連尊者、須菩提尊者、富樓那尊者跟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轉般若法門,在這法會當中,阿難尊者聽到一句話,在般若會上經常講到一句話說:『覺知分別心性,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說我那覺了分別的心,它不在身內也不在身外也不在中間。那麼它在哪裡呢?俱無所在,是沒有處所的。」
注一:「共轉法輪」在般若會上,佛陀使令解空第一須菩提尊者跟三大弟子,目犍連尊者、富樓那尊者跟舍利弗尊者,來共同演說般若法門。他演說的方式是,三大弟子提出問題由須菩提來回答,佛陀作最後如是、如是的印證。為什麼般若會上佛陀不自己來開演般若法門,而要聲聞弟子來開演般若法門呢?這地方古德解釋有二層意思:
一、靠聲聞人來解釋空觀的道理,使令聲聞弟子能夠破除聲聞弟子的法執,而使令他們回小向大。
因為他們同樣是聲聞人,他瞭解聲聞人的習性是什麼。同樣一句話佛陀說出來,可能其他的阿羅漢聽不是很懂,但是同樣修四諦法門的須菩提,從須菩提的口中講出來他們就容易接受。這地方有影響聲聞弟子回小向大的意思。
二、轉教菩薩。般若會上不是只有聲聞眾還有那些大菩薩,大菩薩聽到聲聞弟子來開演我空法空的道理,對菩薩也有教化的作用。
這是一體二德,所以佛陀使令須菩提來開演般若法門,佛陀在旁邊作一個幕後的指導跟印證。
注二:「俱無所在」沒有處所的意思是說它沒有自性,它只是一個因緣的碰撞,而產生一時的作用。佛陀的意思是「諸法因緣生」,我們這一念心是因為六根接觸六塵,產生一時的作用,當根塵的因緣消失的時候,這一念心也消失掉了。這是佛陀所謂俱無所在的意思,說是「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是這個道理,緣生緣滅的意思。
一切無著,名之為心,則我無著,名為心不?」
而阿難尊者的執著是「一切無著,名之為心,則我無者,名為心不?」。這樣子講我這一念心對於一切外境都無所著,這無所著就是我心的自體,這個自體就是我這一念心嗎?
「名為心不」這時候阿難尊者講話就不是那麼肯定了,就帶有請示佛陀印證、開示的味道。佛陀所說的「一切無著」,心是沒有真實不變的自體的。
什麼叫有「自體」?
你這一念心不能有變化,譬如我想要念佛,我生病了,我沒辦法念佛;你的心會受你的身心世界而影響的,受外境影響的,這個心都沒有自體,只要這個東西會變化它就是虛妄的。
佛教講虛妄不是說它沒有,而是說它會變化;我們常說夢幻泡影,你說天上的浮雲有沒有?浮雲也是有,你看那浮雲突然間變了個兔子,一下子變只老虎,對不對!但是你不能說它沒有,它有它一時存在的假名假相假用。
佛陀所謂「無著」的意思是這一念心是沒有自體的,但是阿難尊者他所執著的「無著」,蕅益大師說:「阿難尊者的執著是心有自體,只是它無所著;譬如獼猴跳躑,像一隻猴子。有一個猴子在,這猴子有沒有?有,牠在樹上跳來跳去,一下子抓住這一棵樹,一下子抓那一棵樹,牠只是沒有固定的處所而已,但是這猴子是有存在的,是真實體性的。」
阿難尊者的意思就是說,這個心是有自體的,只是它跟外境接觸無著而已。這是阿難尊者他所執著的相貌。
佛陀先雙向的征問,到底這無著的心是有還是沒有,先提出一個存在跟不存在的疑問。
佛告阿難:「汝言覺知分別心性俱無在者,世間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名為一切,汝不著者,為在為無?
佛告阿難說:「你能夠感受、能夠想法的明瞭分別心性,跟外境接觸的時候,完全表達一種無著;你這一念心跟外境接觸,它是不存在於一切法上,它是無著、無住。這樣我問你一個問題,這世間上,上有虛空,下有海水乃至於陸地,這些的依報環境,然這中間有很多在天上飛行,在地上走的種種宇宙的萬物,以上種種的依正二報的萬物,那你這一念心對於這些宇宙的萬物完全無所著,那你這一念心到底是存在還是不存在呢?」
無則同于龜毛兔角,云何不著?
假設你說你這一念心是不存在,那你這一念心就像龜毛兔角(烏龜沒有毛,兔子頭上沒有角),你這東西根本就沒有存在,那根本就沒有所謂的著與不著。我們這一念心不能夠說不存在,不存在那是斷滅見,很多外道修到後面,他這一念心不存在,有情修成無情。很多外道從一個有情的生命修到最後變成一塊石頭,他的心就住在石頭上面,這都是不對的。佛法是遠離空有二邊的一種中道,完全說沒有絕對不對,完全說有也不對。
有不著者,不可名無;無相則無,非無則相,相有則在,云何無著?
所以你說完全沒有那就是一種斷滅,那你說這心是真實的有,只是它不著一切法,那這個就不能說它沒有,是有啦!
「無相則無,非無則相,相有則在,云何無著。」佛陀說:一個東西是沒有形狀的,這個就是它不存在,只要它存在就有它的相狀,只要有相狀就有所著,所以不可能不著。你說你這一念心有體性而它無所著,是不可能的!因為它只要存在,它就會有相狀,有相狀就會有所著,所以你自教相違。
是故應知,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
是故應知,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因為你只要有一個存在的東西,都有相狀,有相狀一定要有所著。阿難尊者所謂的“無著”是不合道理的。佛法講“無著”它是有相狀、有作用的。它無住它會生心的,會生起種種的善心。而阿難尊者所謂的“無著”是完全沒有,那就是斷滅見了,那是不對的。
禪宗有一句話,希望大家好好體驗一下,你就知道什麼是中道的思想。禪宗說:『覓即知君不可見,而不離當處常湛然。』你這一念心在活動的時候,你說你的自體在哪裡,找不到!它不在內也不在外不在中間,它不存在於過去,也不存在於現在,也不存在于未來。所以「覓即知君不可見」它的自體不可見,但是「不離當處常湛然」,它當下真的有它的作用,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
「破除執著」蕅益大師在批註上他說:「破除法門非常重要。」他說:「整個禪宗的公案參念佛是誰也好,參什麼是我們本來面目也好,其實它的重點就在,覓之了不可得。」
我們在對治煩惱的時候,講實在話我們沒有那種精神體力將所有煩惱都一一的壓住,你做不了、不可能!所以我們在修行的時候,用硬壓的方式,你看很多人他修學到最後吐血,身體產生狀況,他就是沒有智慧,煩惱來就壓它,你怎麼壓得過它呢?
這個煩惱在心中活動了那麼久,我們心中的貪欲,我們心中的瞋恚,你不是今生才這樣子做,你每一生、無量的生命當中,你經常生起這個念頭,它的勢力很強大。師父說:講實在話你壓不過它的,你一個小孩子你打不過大人的。怎麼辦呢?
你做一件事情就好:「不隨妄轉」,你不要跟著它走就好。
但是我一定會跟著它走,它起來的時候我很自然就會跟著它走。那因為你沒有好好的修習觀照。如果你今天有一次的經驗,譬如說現在有人刺激我,說你這個人…怎麼怎麼樣,你很生氣。我們一接觸到一個妄想的時候,我們的習慣是會跟著妄想走,很習慣心隨妄轉,因為它是我的老朋友,結果就是造業。
煩惱、妄想來了,這時候你該怎麼樣?
佛陀在《楞嚴經》裡面,七處破妄,都是告訴你自己“先不要動”,然後看這心它的處所在哪「你從什麼地方來」。
這句話非常重要,說「你從什麼地方來」?
我為什麼會有瞋心呢?
我剛剛好端端為什麼會有瞋心呢?
就是說「未生無潛處」,我還沒有起瞋心的時候,這個瞋心它保存在哪裡;譬如我剛剛沒有起瞋心,那這瞋心假設是有實體的話,那麼它保存在哪裡?好,現在瞋心在活動的時候「正生無住處」,現在我很生氣,生氣的心在哪裡?「生已無去處」等到我生氣生完了,它又跑到哪裡去了。
妄想最怕你“迴光返照”
因為它是一個捏造出來的假相,你一迴光返照它就完了,它沒有根源。問題是我們一直沒辦法迴光返照,所以我們一再的受騙,作用一次一次的強大,所以我們就跟著妄想不斷的流轉。我們生死流轉不是上帝的意思,絕對不是上帝的意思,是我們的妄想創造出來的。後面會說到:「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你的妄想的根被你拔掉以後,你的罪業就開始改變了。
我講實在話,你要懺悔業障,你要對治煩惱,你一個一個對治,你一輩子對治不完。
蕅益大師說:「你今天用念佛的法門要對治煩惱,每天念佛十萬聲佛號,念一百年,念佛一聲能夠消你很多很多罪障,就這樣念了一百年,每天念十萬聲,這樣子一百年下來。你消的業障如“爪中土”,你沒有消的業障如“大地土”。」
所以他說你只是事相的修學,你改變不了你自己。我們不懂正確的方法修行,真的是效果差很多,因為你還是活在自我意識當中,你還是用自我意識,來對治自我意識產生的煩惱,這都不對的。
我們今天對治煩惱最好的方式就是,觀察原來妄想是沒有根的,這時候你是把根先拔掉。
這時候會有什麼結果呢?所有的妄想都沒有勢力了!妄想的勢力就是自我意識,你就觀想,覓心了不可得,這時候你發現妄想它是怎麼樣?
你會看到你的妄想生起,然後你不管它,它又消失掉,然後它又生起,它又消失掉。這時候你跟妄想慢慢慢慢分開了,它再也不影響你了,這時候你就安住在真如本性了,這時候我們講「返妄歸真」或講「逆流照性」,你的心已經抗拒那生死流。
我們一個妄想起來我們就隨順它,把這生死的業力越弄越堅固,就是“順生死流”。現在我們一個念頭起來的時候,我們回觀返照“逆流”我們抗拒那個生死流,然後照了本性。這時你的生命開始變化了,而且這個變化是一個整體性的變化,這時候消的業障完全是從根本上的扭轉。
所以《楞嚴經》你會用以後,這個思考模式,一個正確的思考模式,你產生對治煩惱的效果,那是天差地別;你懂善巧智慧再改變自己就改變快。
你看我們學佛的人,有些人學了很久,也很用功的拜佛,也很用功的誦經,也做很多慈善事業,但是你看他學佛學了十年二十年,你看他沒什麼改變。
他這一念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他過去生什麼念頭,現在還是生什麼念頭,“老家風”一直沒有沒有變,它過去走的路一直都是這樣子。他的生命當中怎麼樣?積集善業,這叫積集善業。這種人是在修福報的,他沒辦法改變的,因為他一直認為妄想是真實的。
我怎麼改變呢?它有真實的怎麼改變。你看有些人他一學佛以後他改變很快,因為「覓心了不可得」,妄想是可以改變的,他不隨妄轉,一念間轉過來,他整個生命都改變了。
諸位!你不要小看「覓心了不可得」這幾個字,你要會用這句話,你生命的轉變是非常快的,否則你很難跳脫妄想跟你捏造的這樣一種虛妄的力量,它那種十二因緣的力量,無明緣行、行緣識……這個力量是很大的。所以我們最快是把那無明直接拔掉,這個無明就是你心中的妄想,而最好的方式就是怎麼樣?
諸位記得,你下次打妄想的時候,先不要動,你問你的妄想一句話:「你從什麼地方來?」你試試看很有力量的。
你說怎麼會有妄想呢?「你從什麼地方來?」結果你找不到它的根,這時候你就慢慢跟它脫離了。那你只要成功一次,你就有信心了,佛陀說的話是真理。所以修行只要你走過一次,你就有信心了,然後你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你的生命就不斷進步了。
所以我們要去學《楞嚴經》佛陀的思考模式,他是找那個心,找不到它的處所,這種觀念是很重要的。」
前面是著重在破妄,這地方要顯真,講到我們現前一念心性它一個真實的道理。它真實的道理是什麼呢?簡單的講就是這一念心它是“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兼帶的破除它微細的妄情。蕅益大師說:「前面破妄,此番是“顯真”,顯出它真實的體性。」
萬法唯心造
先做一個攏總的標示,這宇宙萬法唯獨是我們一念心所顯現。這觀念很重要,佛教的觀念是認為我們的生命有心法跟色法,而外在的色法是你內心的心法創造出來的。我再講一次:外在的世界是你內在的世界創造來的,你內在的心是什麼相的心境,外面就有什麼樣的環境,這跟別人都沒有關係的。所以你希望改變外在環境,你要調整你的心態;外境是內心變現的,這叫“萬法唯心”。
在本經當中講到生命有二種根本:一種是雜染法的根本,一種是清淨法的根本。
什麼叫雜染法呢?
生死的法就是雜染法。涅盤的法叫清淨法。也就是說為什麼你會生死流轉呢?因為它有個根源。為什麼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能夠安住在涅盤呢?它也是有個根源、有一個根本。這二種根本都是一念心所造的,都沒有離開我們這一念心,只是迷悟的不同,還是那一念心。
我現在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去參一參。你現在打妄想,是誰在打妄想,用你這一念心打妄想?
你眼睛不能打妄想,耳朵它只是個工具,打妄想的是心,你成佛以後也是那一念心。那我問你,你現在這一念打妄想的心跟你以後坐在菩提樹下成佛那一念心一不一樣?可以說一樣也可以說不一樣,那明瞭性是一樣,但是作用不一樣,一個是迷,一個是悟,作用不一樣;一個覺悟了、完全覺悟了,一個是在迷惑顛倒。
這裡會講到攀緣心跟常住真心,它們的體性是一樣,作用是不一樣。如果你這一念心跟成佛的心是不一樣,那你不可能成佛,你永遠不可能成佛,因為你做不來,你現在只能夠用這一念心嘛!如果你現在的心跟佛的心完全不一樣,那成佛跟你沒有關係,你說我用沙去煮,一輩子煮不成飯。若你說完全一樣,那完全一樣你還修什麼行?
所以說體性是一樣,作用不一樣,我們因為迷跟悟產生不同的作用。所以「二本不離心」雜染的根本跟清淨的根本,從體性上來說都是一念心;所以我們成佛是有希望的,只要我們把迷惑的心轉成覺悟的心,我們就可以成佛。
阿難尊者申述自己的過失,祈請佛陀開示。
爾時阿難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來最小之弟,蒙佛慈愛,雖今出家,猶恃嬌憐,所以多聞,未得無漏。
阿難尊者的妄想有七番的執著,被佛陀一一破斥以後,他感到非常慚愧,修了十二年,出家十二年還是被妄想所轉,還是認為妄想是有真實性的。所以佛陀開示以後,他本來是坐著就趕快站起來。阿難尊者從座位站起來,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右膝著地,一方面合掌恭敬的向佛陀稟告:「我阿難是如來最小的堂弟,因為這一層因素,就承蒙佛陀特別的慈悲跟愛護,也因為這種因素,雖今出家,猶恃嬌憐。蒙佛特別慈愛的關係,我現在雖然剃髮出家,外表現出了出家相,但是我內心當中有些仗勢,還是充滿了嬌氣,驕傲之氣,因為驕傲的關係,仗勢的關係,一方面驕傲自己是貴族,一方面仗勢佛陀特別寵愛。所以只是多聞增長知識,而沒有產生一種心地法門的觀照,來調伏心中的妄想,所以到現在還是被妄想所轉。」這是阿難尊者他對自己的反省跟申述。
注一: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這是一個請法的儀軌,我們一般聽法是安坐在座位上。這時他要請法就不能坐,他站起來,然後把他(袒:顯露)的右肩顯露出來。佛在世的時候,這個僧服,當他是聽法安坐的時候,衣服要二個肩膀都蓋起來,但是當要請法的時候,按規定要把右邊的肩膀露出來,而且用右膝來著地,一方面合掌恭敬的向佛陀稟告,這是請法的儀式。
注二:佛陀的他家族有四王八子,淨飯王、白飯王…四個王,總共生了八個王子。佛陀是最大的堂兄,阿難尊者是整個八子當中最小的堂弟。
注三:蒙佛慈愛。有二層意思:一、因為佛成道以後阿難尊者才出生,佛陀成道以後經常回宮中說法,那時候阿難尊者很小,很可愛,所以佛陀也就對他特別的慈悲特別的關懷。佛陀看小堂弟跑來跑去的,佛陀會種種的慰問。其次阿難尊者蒙佛慈悲攝受出家以後(我們看《阿含經》也好,看戒律也好,佛陀對阿難尊者也種種的特別照顧,有種種慈悲愛護的情況。)這是佛陀跟阿難尊者過去特殊的因緣。其實在整個佛陀弟子當中,阿難尊者真是蒙佛慈愛、特別慈愛。
注四:驕傲之氣有二個內涵:一、阿難尊者他本來是王子出家,他是貴為王子,所以他有一種貴族的嬌氣。二、因為他是佛陀最小的堂弟,所以蒙佛特別的慈愛,他又做佛陀的侍者,所以多所仗勢。他總是覺得佛陀有無量三昧,隨便賜我一個三昧,不勞我修;根本不要修行,佛陀有這麼多三昧,隨便送我一個,就夠我一輩子用了,他不知道內心世界是不能取代的。
不能折伏娑毗羅咒,為彼所轉,溺於淫舍,當由不知真際所詣。
因為自己多聞而沒有成就觀照,所以遇到大梵天的娑毗羅咒,當外道的咒術顯現出來的時候,產生一種虛妄的幻象時,就把阿難尊者給迷惑了。阿難尊者看這種妄相,他不會觀想:“你從什麼地方來”、“覓之了不可得”,他不會用這個法寶去對治它,就跟著它轉,結果就沉溺在淫室當中。
這個地方的原因只有一個,因為我不能夠好好去觀察,我的真如本性的處所;我只是隨順妄想而轉,我沒有真正的去觀照我的真如本性,沒有真正的去觀察妄想是沒有自性的,我不能夠破妄不能夠顯真,所以就被妄想所轉。
我們要知道一個觀念,表面上阿難尊者是被娑毗羅咒所轉,其實不是!諸位知道阿難尊者是被什麼所轉嗎?是被自己心中的妄想所轉。
六祖說:「絕對不是風動,也絕對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他的心跟咒接觸的時候,這個“咒”只是個助緣,它產生一個虛妄相。阿難尊者心中一定要去執著這個虛妄相,然後產生一個虛妄的想,才會被它所轉。
咒語不可能去轉,你說咒語能夠轉,那文殊菩薩去,為什麼文殊師利菩薩沒事,阿難尊者就有事?同樣的咒,文殊師利菩薩他沒事。所以我們要知道,絕對不是外在的風在動,也不是外在的幡在動,是你心一動外境才會動,你心不動外境是不會動。
這地方是說得很清楚,之所以被咒語所轉,因為我的心地法門不夠。阿難尊者並沒有說,這個咒太厲害了,沒有這個意思,是你的妄想太厲害了。
惟願世尊大慈哀湣,開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諸闡提隳彌戾車!
希望世尊慈悲哀湣我等眾生,來開示我等奢摩他路,怎麼返妄歸真,使令這種闡提隳(破壞)彌戾車(邪知邪見)。開示大乘的止觀,來破壞這種沒有善根的眾生他心中的邪見。(指末法邪知邪見的眾生)
注一:奢摩他路。它本來的意思是“止”內心的安住;但是蕅益大師說:「其實這個“止”也包括了“觀”。因為《楞嚴經》的止跟觀是分不開的。」這是大乘的“止觀”,也就是我們說的《首楞嚴王三昧》的一個安心法門。安心法門最簡單的就是“把心帶回家”。
注二:闡提。一闡提翻成中文就是斷善根的人,這種人完全不相信因果的,你要栽培他善根很難。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及諸大眾,傾渴翹佇,欽聞示誨。
阿難尊者請法以後,他就顯現出對佛陀最恭敬的禮拜,跟與會大眾內心當中充滿了渴望,把頭抬起來望著佛陀,請佛陀開示修習止觀明確的教誨。
這段經文有二個重點:一、阿難尊者自己的反省,為什麼被妄想所轉呢?因為我找不到我的家,找不到我的家我當然在外面跑;什麼你一天到晚都去攀緣外境呢?我沒有家,我只好在外面跑。這個地方就是說,一個人會墮落,因為他沒有家。二、請佛陀告訴我,我的家在哪裡?
佛陀在說一個深妙法門的時候,一般的態度佛陀不會直接說法,都要先放光、先表法。
放光有二層意思:一、破除眾生的罪障。有些人罪障很重,你跟他講法他也聽不懂,所以放大光明有消業障的意思。二、他放光當中這光明是從哪裡放出來的,從頭頂放的,從眼睛放的,從嘴巴放的……表達的意思都不一樣。這光明跑到哪裡去,產生一個什麼樣的效果,這都是有表法的。利根人一看到這個他就懂,所以放光有破障跟表法二層意思。正式說明整個《首楞嚴王三昧》的修學次第。
爾時世尊,從其面門放種種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
前面佛陀著重的是在破除妄想,把我們過去的習慣破掉。把習慣破掉,那佛陀我應該怎麼辦呢?我過去的習慣都是用妄想,你現在要我把習慣丟掉,你要賜給我一個新的家才好,要安住我的心啊!
這時佛陀開顯一個真實的智慧,然這真實的智慧在哪裡呢?爾時世尊,從其面門放種種光。佛陀的光明是從他的臉部放出來的,因為臉部是六根具足的地方。你看我們的臉部,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六根全部具足。
六根放光表示,我們在整個《首楞嚴王三昧》就是在六根當中來修行觀照。也就是說當我們的六根忘失我們的家,忘失我們的本性向外攀緣的時候,這時六根就黯淡,就像這門面是黯淡的。當我們六根跟六塵接觸的時候,我們能夠迴光返照,觀察妄想是沒有自性的,觀察我們的本性是清淨的,這樣子我們的六根門面是放光的。
所以向外攀緣門面黯淡,向內迴光返照門面就放光。(蕅益大師說是這層意思)。這光明能夠照耀就像一百個一千個太陽一樣。你看我們白天十二點的時候,一個太陽就足夠讓世界光明了,何況是百千個太陽。佛陀從門面放光也表達我們六根當中,眼耳鼻舌身意,從現在開始你要注意你六根門面,要放光,就如古德說的:「主人翁!你要醒一醒啊!」
普佛世界,六種震動。
當我們六根開始觀照的時候,產生的第一個效果,妄想即將慢慢被破壞了,因為妄想最怕你觀照。在諸佛覺悟的世界當中,產生了六種震動,這種動是動、踴、起(形相)、震、吼、擊(音聲)(前三屬形。後三屬聲。即表諸佛形聲兩益。)
這六種震動表示我們開始去破壞六根門頭當中,所產生的昏暗的妄想;我們六根當中躲了很多我們的習氣,每一個人的妄想習氣不同,但是昏暗的妄想,最怕是光明的智慧。所以你只要一迴光返照,你只要不隨它轉,它自然消失掉,因為它沒有真實性。其實妄想你都不要對治它,你只要觀照他就好了。六種震動表示開始在消滅妄想習氣。
如是十方微塵國土,一時開現。
真實的本性即將開顯。一切眾生真實的本性即將開顯
佛之威神,令諸世界合成一界。
我們過去因為有種種的妄想,所以造了不同的業,產生不同的果報,在平等的法性當中創造了差別的生命。現在我們每一個人從個體的差別生命,又要回歸到同一個法性,大家要回歸到同一個家裡面去了,所以整個差別的因緣要匯歸到一個世界去了。
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諸大菩薩,皆住本國合掌承聽。
這時候整個生死流轉的力量即將消滅了,諸位菩薩開始回到自己的家,開始安住在我們清淨的本性。這地方就是為十番顯見,佛陀即將開顯我們的真如本性先做一個表法,有五層的意思。就是開始觀照、妄想開始消滅、我們本性慢慢的開顯、生死流轉的力量慢慢的結束。
**********************************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登極樂國
願生西方淨土中 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