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五問》怎麼把對佛法的信解落實到我們內心變成觀照呢?
本文參錄上淨下界法師《大乘妙法蓮華經》講記
我們解釋聞持,蕅益大師說,它是一種文字上的初解,我們剛開始學習妙法當然是從文字相,說是“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我們原來的心是清淨心,我一天到晚生起那麼多念頭,那不是你的心,那叫妄想,那個是叫前塵虛妄相想。
外境刺激你的時候,你產生的第一個反應,那跟你的心沒有關係,那是生滅的,它就是刹那生刹那滅,刹那生刹那滅,你發一頓脾氣,結果那個瞋心跑哪裡去了?覓之了不可得。
所以你從文字相知道,哦,原來它不是你的心,那是生滅心,那是一種暫時的一種感受跟想像的結合,產生一種作用,一個受想行,這三種功能。
那麼我們剛開始學習《法華經》,明白這個道理是從哪裡,從文字相,這個叫做聞持,這初解。
然後呢?然後就是隨喜。你這個道理明白以後,你回到你家開始受持、讀、誦、思惟,那麼做一種深入的觀察,把這個文字相,透過觀察,消化成你心中的智慧的光明,你不是文字理解而已,你是真的有體悟了,就是隨喜。
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叫做信解,那麼怎麼把這個信解落實到我們內心變成觀照呢?這是很關鍵了
把文字相變成心中的智慧,就是你要修受持、讀誦、解說、書寫這五種法,然後修十種供養,這個地方的供養很重要,就是修皈依。
弘一大師講出一個實際的例子:
過去有一個比丘尼,她發心要抄一本《法華經》,她怎麼抄呢?她先找一塊地,用挖土機把不乾淨的泥土全部挖掉,之後再用乾淨的石頭,洗過的石頭,和著水泥當它的地基,然後在地基上面使用香木蓋一間抄經室。
她要進抄經室之前,一定要沐浴更衣,換一套新的乾淨的衣服再進去,抄的時候,她怕呼出來的空氣污濁,於是她接個管子,把她所呼出的氣,接到窗戶外面去。她是這樣子來修供養,所以這部經抄完的時候,非常不得了。
我們說過,諸法因緣法,它過程很重要,這部經讀起來的時候,會放出金色的光明,這部經是在這麼一個恭敬的情況下把它抄起來,後來很多人知道這件事,於是就是傳開了。
有一個法師,應該是階位很高的法師,他要講《法華經》,就希望能夠借這本,她這個恭敬心抄的《法華經》來講,這比丘尼一開始是不借的,但是這個法師硬是要借,她沒辦法只好借他了。
但是這位法師一升座,把這本《法華經》打開來的時候,這本《法華經》裡面全部是空白的,一個字都沒有。這個法師就知道要懺悔了,趕快下座懺悔,懺悔。他的慚愧心一生起,慚愧心會帶動清淨心,所以再升座的時候,這修文字相又出現了,不可思議。
諸位,《法華經》本身它不在乎你怎麼供養,重點是培養你的恭敬心,其實我們到了不可思議的,尤其是一種特別微妙的法門,包括念佛的感應道交,包括真如本性的開顯,這種不思議境,恭敬心都很重要。
所以諸位,你如果條件允許,你這個佛堂還是要稍微講究一下,因為你修的不是其他法門,就算你不為佛陀著想,不為《法華經》著想,你得為《法華經》旁邊的護法著想,護法神是有分別心的。
我看有些居士,他那個佛堂就做得特別莊嚴,就是你一進去就很攝心,不一定要很奢華了,說實在,但是你不能把佛堂弄得太簡單,你這個誦經坐在地下什麼,這樣不好,就是說,他這個地方強調四個字:敬視如佛。
你怎麼面對佛陀的,這當然這個相對論妙了,不是說你一定要用瓔珞,而是你是什麼樣的財力,你做到什麼程度是看你的能力。但是你今天,為什麼很多人他讀了半天他沒有效果?沒有修皈依嘛!
你應該在你的能力範圍,儘量的把誦經的法座弄好,點上你認為你買得起的香,香花供養,你從這個事修當中培養你的恭敬心。古德說那句話有道理,“暗合道妙,巧入無生”。這就是所謂的修皈依,所以你要掌握它的精神,其實它的核心思想,十種供養的重點在於:
敬視如佛,合掌恭敬
那個比丘尼,你看,你說她多有修行,也未必,但是她就是修皈依,所以她能夠把這部經抄出來以後,就特別的有她的感應。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登極樂國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