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69.png

《法華經》第69篇:佛陀為什麼要安立《法師品》就是幫助你快速的成佛

本文參錄上淨下界法師《大乘妙法蓮華經》講記

 

接下來佛陀就要我們落實到身口意了
怎麼樣稱性起修?
怎麼樣從一佛乘的思考來開展你的菩薩道?

法華經前面只是一個理論的論述,這以下從事修來慢慢培養這種觀念,這以下佛陀從流通分的五品(法師品、見寶塔品、提婆達多品、勸持品、安樂行品)來解釋。這五品,講了四件事情:
第一個是方法,就是修學《法華經》的方法;
第二個講功德,佛陀一再的讚歎,你今天做這五種法師的功德,自利利他的功德;
第三個講引證,佛陀引用過去,哪些菩薩,因為修《法華經》而成就大成就的,佛陀引用實際的例子來取信,來取信於我們。就佛陀說的這個道理,是有實際的根據的引證。
第四個佛陀勸修,勸我們大家能夠自利利他,最後佛陀慈悲的勸我們,勸修。

那麼這一品講到《法師品》。法師指修行以下這五種法門,都可以稱為法師。
第一個法門,受持

這個是整個修行的基本功,叫做受持。蕅益大師解釋這個受,他說這個受是一種信,信力,一種信仰的力量,當然大乘佛法的信一定是包括解,它不可能完全是信,一種信解的力量,這個持,是一種念力,就憶念不忘的一種憶持的力量。

所以我們剛開始在學這個三周說法,知道會權入實的觀念以後,那麼我們要把這種觀念產生信跟解,而且把它放在心中憶持不忘,這是基本功,這個受持是從前面的,跡門的正宗分的學習而來的。

第二個法門,讀
第三個法門,誦

你開始要怎麼樣?讀就是看著經文來讀,誦呢就是把經文背下來,做一個背誦,就是面對經文做一個淨法熏習。

第四個法門,解說

這個地方是指利他,為他人解說其中的義理,因為你替別人解說的時候,你也可以隨文入觀,某種程度也能夠自利,也能夠利他。

第五個法門,書寫

書寫就是手抄經文,書寫。蕅益大師說,受持、讀、誦、書寫,這四個是自行,偏重在自利的功德,那麼為人解說是偏重化他,這個是講五種法師。

那麼為什麼叫法師呢?因為你受持的是《法華經》的法,它可以規範我們,引導我們會權入實,那為什麼叫師呢?因為他能夠教育、引導我們,雖然法本身是可以,引導我們趨向於一佛乘,但是體不自弘,它沒辦法自己弘傳,它是一個文字,所以弘通必須有人來做這件事情,所以五種通經皆得為師。

法師在這個地方的定義,不是單指出家眾。當你先從前面的跡門正宗分當中,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你知道怎麼樣把你的真如觀,跟因緣觀做一個互動,當然互動就是你要站在一心,一心三觀,把因緣觀當作你的假觀,就是它是你心性受熏以後產生的假相,你從這個地方開始讀、誦、書寫、解脫,那你就是五種法師了。後面佛陀讚歎五種法師的功德,你都是有份的。

這五種法師理論上通于佛在世跟佛滅度後,你都可以做五種法師,但是經文裡面所讚歎的五種法師,偏重是佛滅度以後,為什麼呢?

因為古德說,因為佛滅度以後,你受持弘通妙法更難,末法時代,五濁惡世,你要能夠修學一佛乘思想更難,所以佛滅度後,受持弘通的人名為法師。

《法華經》的修學有兩種的情況:
第一個從自受用,自受用當然就是你在家裡面佛堂〝以法為師〞,你透過受持來讀、誦、寫書;
第二種利他工作,就是你走出去的時候,跟你的同參道友把你在上課所聽到的觀念,善巧方便跟對方分享,乃至一個偈頌都可以,就是〝以法師人〞,你做一個利他的工作。
那麼你做這兩件事情的其中一件,都是是《法師品》今天所攝受的對象。

從《方便品》到《授學無學人記品》,這三周說法是跡門正宗,主要是建立一種信解的觀念,自《法師品》到《安樂行品》總共五品,所謂的法、寶、達、持、安,五品,就是跡門流通。

前面是悟一佛乘,你瞭解了,把萬法,十法界因果回歸到一心,那麼你就有資格受未來的成佛之記,這是三根受記。但是你這個受記以後,你今天要能夠有多快的時間,這個快慢,那就落入到事修的實際的操作了,所以佛陀必須講,就是說,欲登法王位,必經法師位。這個地方很重要。

你不是把《法華經》學完以後,就大事已辦了,你學完《法華經》是明白了這個道理,那麼這個道理怎麼樣落實到,跟你的修學能夠對接,那你必須經過法師位。就是這五種法的修學。

佛陀為什麼要安立《法師品》就是幫助你快速的成佛。

五種法師,可攝為三業:受持為意業;讀、誦、解說是口業;書寫是身業。以三業自修,即自行法師;以三業教人,名化他法師。

古德可以把它攝為三業的修學,因為我們過去,就是我們以前造業是怎麼造業?當然是身口意三業造業,那現在要怎麼樣?要把它轉變,所以我們必須要透過這個身口意的修學,來反轉過去的身口意的過失。

比方說受持是意業,這最重要,你心裡面要知道,什麼是真如觀,什麼是因緣觀,那這之間怎麼樣對接,這個是意業。第二個是讀誦解說是口業。你要有出聲,去創造一個音聲來讀誦、解說。那麼書寫就是身業了,這是身體的造作,那麼以三業自修叫做自行法師,以三業教人就是化他法師。不管自行化他都不離開身口意三業。

大乘法師,利物以慈悲為首,處世以忍辱為基,度生以無我為本,是故佛在本品開示弘經三軌。

大乘的法師不但是指自利,它更重要是強調你要有一些利他的妙行,所以佛陀開出了弘經三軌,就是你在末法時代,你想發心弘傳妙法蓮華經,乃至於一個偈頌,說給你同參來理解。

如何發心弘傳妙法蓮華經,怎麼做呢?

第一個入慈悲室。你要有慈悲心,不管他對你怎麼樣,不管他的反應怎麼樣,你為了慈悲,你要有一種利他的心。

第二個著忍辱衣。妙法在末法時代弘傳是很困難,因為眾生他也不是沖著你,他有煩惱,有業力,就是你今天的法進去他的心中,對於他的修學是幫助很大,但是他有時候起煩惱,起現行的時候,他有時候會對你非法的行為,所以你要怎麼辦呢?安忍,安忍不動。你要有忍辱衣,有衣服來保護你。

第三個坐法空座。站在無所得的心,以無我無我所的清淨心來安住,坐法空座。所以佛陀在講本品,開示弘經三軌,慈悲則生一切善,忍辱柔和就斷一切惡.觀一切法空,安住清淨心,自淨其意。這就指身口意。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登極樂國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達仁筆記 的頭像
    達仁筆記

    達仁筆記

    達仁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