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第68篇:下根人也可以得到佛陀的授記?看佛陀如何指導下根人,二個修行方向成佛必經之路
本文參錄上淨下界法師《大乘妙法蓮華經》講記
下根人記等於是有兩品,一個是《五百弟子授記品》,那麼其次就是《授學無學人記品》這兩品。
佛陀在授上根跟中根的時候,是直接的跟舍利弗跟目犍連尊者授記,但是到下根,因為人很多,下根的弟子要麼就一千兩百個,要麼就兩千個,所以佛陀都是怎麼樣?先找兩個代表出來,然後再授記。
比方說《五百弟子授記品》,佛陀先找了富樓那尊者,找憍陳如做代表,然後再跟這個全體的千二百弟子授記。《授學無學人記品》也是一樣,先找出兩個代表,阿難尊者跟羅睺羅尊者,然後再跟團體的兩千人授記,他有這麼一個過程。
這個授記,就是佛陀用大智慧的光明,來事先記別聲聞弟子,在成就般若道以後,而趨向方便道的時候,那麼他未來的國土,包括他正報的佛身,包括他依報的國土,還有他的壽命,乃至於眷屬等等,就做一個記別。
那麼為什麼佛陀要為聲聞弟子授記呢?因為要給他一個修行的方向,基本上要成就一個國土,他有兩個方向:一個叫做成熟眾生,一個叫做莊嚴淨土。這兩個主要的方向。當然每一個人在實際的操作上,你有你成熟的眾生,他有他莊嚴的佛土,那麼在這兩個大綱之下就各自表現,成熟眾生,莊嚴淨土,是十方諸佛要成就應身佛的必經的道路。
共同授記
《五百弟子授記品》
這個品目是怎麼來的,先解釋五百弟子。這個五百弟子就是佛陀的常隨眾,有一千兩百個弟子當中的五百弟子,就是五百羅漢。
其實我們從經文來看,事實上它授記的範圍不止五百弟子,它整個授記的範圍是,涵蓋整個千二百弟子。那麼為什麼只用五百弟子來作品目呢?這有兩個理由:
第一個皆悉在座。佛陀雖然有一千兩百個弟子,但是只有這五百個弟子是皆悉在座,他們在法華會上聽三周說法,是佛陀常隨眾當中的常隨眾,對整個弘化因緣有一定的影響力的,所謂的眾所知識,名稱普聞。
第二個自陳領解。五百弟子在聽完三周說法以後,他講出一個繫珠喻來表達自己的領解。
所以從這種皆悉在座,自陳領解這兩個角度,把這個五百弟子,特別安立在這一個品的品題。
五百弟子到底是做了什麼事呢?
蕅益大師對五百弟子授記這一點,他有一個說法,他說這五百弟子當然是下根人,因為上根人在法說周開悟,中根人在譬喻說開悟,那麼下根人在因緣說。
但是蕅益大師說,你不能理解成:好像下根人前面兩周說法都沒有受益,也不是這樣。他這個開悟是漸漸開悟的,比方說,他在法說的時候聽到佛陀說,十方佛土中,只有一乘法,他們已經開悟一點了。
第二個到了譬喻說的時候講到三界火宅,佛陀一開始要使令弟子快速離開三界,安立了三車,出去以後,必須換車了,因為三乘的車跟界外的車是不同的車子。三乘的車是趨向我空,是奔著火宅的門而去,離開三界以後,你進入般若道,你要奔向一心真如了,所以車子不一樣了。所以他從中根的時候,在這個譬喻說的時候,他也開悟一點。
到因緣說的時候,講到宿世的因緣,他就完全開悟了。所以他這個開悟是漸次的,漸次的開悟。就是說,三周說法,對整個聲聞弟子來說是缺一不可的,三周說法令下根人完全開悟才授記的。
簡單的說,從般若道開始要從空出假,走入了方便道,開始要規劃你未來的應身佛了,那麼因為他的正報的佛名,跟依報的國土都完全相同,所以是共同授記。
不是說佛陀給五百個弟子一個一個授記,因為這五百弟子佛名國名都完全一樣,所以就共同授記,是這麼一個情況。
那麼五百弟子在共同受佛記以後,陳述了繫珠喻。繫珠喻最主要就是表明,雖然眾生的心性本具,但是從它的作用上是不同的。
你聽完《法華經》,你衣服裡面有一顆珠子,但是這個珠子你要常常拿出來用才有用,你老是不用它,一念迷就生死輪回了,就是眾生了。你要能夠善用這顆珠子,一念悟,就是佛陀的功德,就是你要常常跟真如本性,要經常互動,經常觀照。
這裡是說功能作用是很重要的,不是只是明白《法華經》的道理,他未來的止觀的實踐是很重要的,這個就是說明五百弟子的一個,他自己講出的一個他自己的領解,繫珠喻。《詳說繫珠喻》
《正授千二百人記》
你一個人最怕是怎麼樣?操作錯誤,你聽完《法華經》以後,你看,跟你同梯人已經成就法身菩薩了,你還是生死凡夫,為什麼?你操作錯誤。什麼叫正確的操作呢?
初地前,你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長養聖胎,你沒有資格講曆事練心,你剛剛開始得到摩尼寶珠,無價寶珠的時候,你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想辦法用寂靜安穩讓它增長廣大,直到初地。
初地以後,從空出假,你開始用大悲善巧,所以你從凡夫到成佛,實法都離不開權法,理觀都離不開事修。這個摩尼寶珠,跟你這個事修的操作,權實的互動,怎麼樣透過你的因緣的修學,讓你從《法華經》得到這個善根力,不斷的增長廣大,乃至於成佛。
佛陀講完因緣說以後,正式為他的常隨眾的弟子,一千二百弟子來授成佛之記。
如果今天只看上一品的《化城喻品》,我們會產生一個錯覺,好像所有的聲聞弟子,都是在大通智勝佛法華會上,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以後,經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到現在都退轉了,退轉以後佛陀再用二乘法去救拔我們,然後再成就阿羅漢果了。
其實不然,在大通智勝佛會後,其實很多人已經開悟成就法身菩薩了,那麼他現在為什麼現聲聞相呢?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候,弟子們為了感恩釋迦牟尼佛的教化,就現出聲聞相來幫助佛陀弘化,那是他們示現的。所謂的“外現聲聞相,內秘菩薩行”。
這個千二百的常隨眾的阿羅漢,心自在者,證得我空以後,斷除了見思煩惱,內心對三界的煩惱跟業力得自在。心中作念,他怎麼念呢?他說,如今我等歡喜,得未曾有,如果佛陀能夠各自為我們親自授記的話,就如同前面的,佛陀為舍利弗尊者,為四大弟子,乃至於為富樓那尊者,來親自為他們授記,那麼這是一個何等殊勝令人歡喜的事情。
這個因緣說的攝受的千二百弟子是下根人,那麼下根人在佛陀講完因緣說以後,更重要佛陀為富樓那尊者授記的時候,還為聲聞弟子們開跡顯本,所以千二百弟子就得到了很大的鼓勵,得到鼓勵以後,就勇敢的希望能夠佛陀為他們授記,就是這麼一個請記的情況。
下根人的最後的結果是什麼?
他有兩個結果
第一個,成就大乘的智慧,聲聞人從小乘的空性,而對接到整個大乘的一心真如,當然他內心會歡喜,這就好象說一個人,活在一個水泡,活在一個小小的我空的真理當中,突然間回歸大海,看到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的一念心性。
從一個鏡子的小灰塵回歸到鏡子,從〝所〞回歸到〝能〞,那當然心胸開闊,非常歡喜,他的智慧、清淨心成就。
第二個,建立大乘的信心。這個地方當然主要的是講因緣說了,他從過去生的宿世學過《法華經》,成就金剛種子,永不失壞,那麼他只是一時的退轉,所以他建立了大乘的信心,等於是建立了清淨心菩提願,從一種空性的涅槃,重新喚起他過去的善根力、清淨心菩提願,所以他心淨踴躍,他這歡喜是這麼一個情況。
《授學無學人記品》
我們把這個學跟無學,做一個簡單的定義,什麼叫學呢?“研真斷惑,慕求勝見,名之為學”,整個修行只有一個核心思想叫做研真,就是,研就是觀照,這個真就是真理,就是說,我不管你是事修,我喜歡拜佛,他喜歡打坐,他喜歡做義工,他喜歡持戒,都沒關係。
重點是,你對真理的觀察是關鍵,我們講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那麼研真,小乘法的研真就是空性,大乘的真就是中道的實相,就是觀照現前的一念心性。
那麼這個一觀了以後,一研真的以後,就有兩個效果出來了,一個是斷惑,第二個是勝見,你對真理一觀就會怎麼樣?斷惑證真,小乘斷的是見思煩惱,大乘的是破無明妄想,那麼斷惑以後就會成就一種智慧,我們剛開始是叫觀照真理,要靠文字相來引導,等到你成就智慧以後,你這種智慧就可以獨立的生起了,不用靠文字了,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你那個智慧就自然現前了,就是勝見,就產生無漏智慧,名這為學。
什麼是〝有學〞?
以這個學,它的基本的階位叫做見道位,這是很關鍵了,小乘的見道位是初果,大乘的見道位是初地,因為這兩個都是不退轉的,叫學。這個就是第一個情況,叫做學,有學。
什麼是〝無學〞?
我們再看無學,“真窮惑盡,勝見已極,無所複學,名為無學”。那麼等到你對,當然你證得了這個初果,證得初地,你對真理是觀照了一部份,但是你還要不斷的怎麼樣?你還有學,還要不斷的深入,等到你對真理的觀照圓滿了,所有的煩惱斷盡了,所有的智慧開顯了,所以你也就是無所增上了,就是無學。小乘的四果,大乘佛果。
那麼這個地方,經文指的是什麼?指的是小乘,佛陀跟小乘的四果四向聲聞弟子授記,名為《授學無學人記品》,所以〝學〞包括什麼?包括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包括四果向,都是叫做學。
你看我們佛弟子很多都自稱為學人,對不對?
其實你沒資格叫學人,為什麼?你說,我也在研真窮妄,是的,你今生有研真窮妄,但是你來生呢?未必。就是你會退轉,你今生研真窮妄,但是你來生福報變大,就開始糊塗了,所以你的研真窮妄是怎麼樣?不決定。你有時候研真窮妄,然後就放逸了七八生,又開始研真窮妄,所以我們不能講學,他這個學就是不退轉了,你從今以後,你這個研真窮妄就是不斷的,開始往真理的地方不斷的增上了,你不可能再退轉了,才有資格叫做學人。
那麼等到你對真理的觀照,已經斷惑證真,圓滿了,叫做無學。那麼這個地方就包括,也就是說,前面的佛陀授記,授千二百弟子記,全部是四果阿羅漢,所以就不要講學無學,全部是無學。
這個第二撥的授記就比較複雜,就是剩下的,有初果的,有初果向,有二果的,有三果的,還有包括這個中間的,初果到二果中間的叫做二果向的等等。這就是其他的,就是除了常隨的千二百弟子以外的,這些初果以上的聖人,佛陀也為他們授記。
佛陀為五百弟子,乃至於千二百弟子授完記後,在大眾的與會當中,有兩個人內心就動了念頭了,一個是阿難尊者,一個是羅睺羅尊者,阿難尊者當時的果位是初果,羅睺羅尊者的果位是四果阿羅漢,這兩個聲聞弟子心中就動了一個念想,是什麼念想呢?
我們私底下經常想一件事,如果我們能夠蒙佛陀親自為我們授記,這個是可以令我們特別慶喜的事情,所以他們就從座位站起來,到佛前,頭面禮足,然後白告佛陀說,我們對於此,就是授記之事,也應該有分的,為什麼呢?
兩個理由,第一個理由,約著內心來說,我們出家以後,一路走來都是依止佛陀的教化,所以我們對佛陀一切的功德,都是我內心的皈依之處。就這一點是等同其他聲聞弟子了,聲聞弟子他是跟羊一樣,他是經常跟在佛陀身邊的,對佛陀的皈依心很強的,所以為什麼我們有分呢?第一個我們對佛陀的皈依等於其他聲聞弟子,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從外緣來說,阿難尊者跟羅睺羅尊者,這兩個不是一般的聲聞弟子,那個叫做十大弟子,阿難尊者是多聞第一,這個羅睺羅尊者是密行第一,這個十大弟子跟佛陀的皈依弟子,有天、有人、有阿修羅,所見就是彼此有見過面,所知就是可能有的諸天,他沒有見過阿難尊者跟羅睺羅尊者的面,但聽過他的名號,所知。所識就是互相的熟悉。
那麼我們看佛陀在授記的時候,不管授千二百人記,或者授兩千人記,他都會先選出兩個代表,前面的授千二百人記,選富樓那尊者,選憍陳如尊者,這個地方的授兩千人記也是提出兩個:阿難尊者、羅睺羅尊者,兩個代表。
這兩個代表,他們的共同點,都跟佛陀的關係非常親密,一個佛陀的堂弟,出家以後做佛陀的侍者,就是阿難,一個佛陀的世俗的長子。那麼這兩個都是在佛陀成道八年以後,回到迦毘羅衛國以後,當時的八王子跟貴族出家的其中兩個,這是他共同點。
那麼差別點呢?阿難尊者的特點多聞第一,他博學強記,所以你看文殊菩薩讚歎阿難尊者,“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他基本上就是一入耳根就永遠不忘掉的,這是阿難尊者,所以他能夠負責佛陀滅度後的結集經典。那麼羅睺羅尊者是密行第一,這密行第一就是他的外表看起來很平常,但是他內心有甚深的功德。
佛陀為什麼在授學無學人記的時候,單獨把他們列出來,這個地方的理由就是,佛陀要為他們開跡顯本,就這兩個本地功德不是一般的,一方面為他開跡顯本,一方面佛陀希望給他們一個個別的授記,因為這兩個過去的因緣,是跟一般的聲聞弟子不一樣的。
當然這兩個站出來以後,其他的學無學人弟子,就是反正大家都授記了,剩下我們這兩千人,就得到了鼓勵,就站起來,頂禮佛陀,站在旁邊,但是沒有講話,就站在旁邊。當然佛陀是默然同意了,這是兩千啟請。
佛陀默然接受,就正式給他們授記的整個過程。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登極樂國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