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難尊者.jpg

《念佛五問》多聞難道不及精進嗎?愚癡沒有正見卻非常精進,讓邪見從根本翻轉你的思想,是最可怕的!!

本文參錄上淨下界法師《大乘妙法蓮華經》講記

 

釋迦牟尼佛在幫阿難尊者授記時曾說過一段往事:

諸善男子,我與阿難等於空王佛所,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難常樂多聞,我常勤精進,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阿難護持我法,亦護將來諸佛法藏,教化成就諸菩薩眾,其本願如是,故獲斯記。

釋迦牟尼佛跟阿難尊者曾經在空王佛的時期是同學,當時他們還是凡夫,但是因為修學有所偏重,阿難尊者常樂多聞,他廣學多聞,喜歡研究教理,而釋迦牟尼佛常勤精進,他喜歡實踐六度萬行,所以釋迦牟尼佛快速成就佛道。

這個蕅益大師在《楞嚴文句》上,就講到多聞跟精進這兩個差別,《楞嚴文句》阿難尊者示現墮入婬室,所以蕅益大師又提到這一點,阿難尊者過去多聞,所以就只證初果,那麼佛陀因為精進,所以成就佛道。那蕅益大師就提出一個問題了:

多聞難道不及精進嗎?

你這樣多聞,結果今生成就初果,釋迦牟尼佛精進,今生成就佛道。蕅益大師說,這不能比況。蕅益大師說,多聞乃入道之本,所有的修行都要有正見,哪有人說你開始發心就開始修行呢?那麼阿難尊者的問題不在於多聞,而是一向多聞,多了一個一向,就是你不能只有多聞,你要通過多聞要依教起觀,而不是多聞出問題

沒有一個佛法的修學是沒有正見做基礎的,諸位你看看《楞嚴經》的五十陰魔,你就知道了,《楞嚴經》講兩個觀念,你要精進,你一定要有知見,正確的知見,要不然你就懈怠放逸也沒關係。

在《楞嚴經》五十陰魔講到,全世界最可怕的就是這個人愚癡沒有正見,然後非常精進,就是不學教理,但是事修很強,這最可怕。

你今天在高速公路開車,你不知道怎麼開,你慢慢開就什麼事都沒有。就是你這個人也沒有學教理,但是你也不是很用功,你一天就念念佛號,沒有很精進,你也無所,什麼事都沒有,叫做栽培善根。

但是你沒有正見,你越精進越糟糕,你不會開車,你又開快車,那你一旦墮入魔道以後,就叫做失菩提種,這個問題就嚴重了。

就你懈怠,你菩提善根還在,你起邪見,落入外道種性,把你過去所學的佛法的善根全部破壞,所以,邪見的可怕,是比破戒,比懈怠是百千萬倍的可怕,它從根本去翻轉你的思想。

所以蕅益大師就是說,你千萬不要以為多聞比不上精進,而只求精進。這裡指阿難尊者不應該只有多聞,他應該把多聞跟精進加在一起,問題是出在這裡。那麼釋迦牟尼佛精進,他一定有多聞做基礎,這個地方蕅益大師特別的把它強調,恐怕大家產生誤解。

智慧的重要.png


在《賢愚經》有弟子就問佛陀說,阿難尊者怎麼一入耳根永遠不忘呢?他多聞第一是怎麼回事呢?

佛陀就說,過去有位老比丘,這位老比丘收了一個小沙彌,對這個小沙彌的管教非常嚴格,他規定這個小沙彌每天做兩件事,第一個要背誦經典,第二個每一天早上要出門托缽。

出門托缽跟我們自己煮菜就不一樣,因為你時間沒辦法掌控,有時候遇到好因緣,有時候它就是空,托缽就是一無所得,所以有一天他托缽的時候,就托了很久才托到缽,所以回來以後,吃完飯以後,他時間就很短了,所以這個老比丘規定的功課,就沒辦法完成了。

所以隔天就被老比丘訶責,小沙彌跟訶責以後就很沮喪,所以托缽的時候,這個大富長者看到以後說,你今天好像心情不太好,小沙彌就如是如是的稟告,大富長者說,沒事,以後你一托缽就到我家來,我長期的護持你,讓你順利的托缽,然後你有充分的時間去背經典。

所以他以後的功課就進步很快,這個老比丘是誰?燃燈佛前身。這個小沙彌是誰?釋迦牟尼佛的前身。大富長者是誰?阿難尊者的前身。

所以這個本願力很重要,阿難尊者他重點不在於供養他東西,他重點是在護持這個小沙彌,能夠背誦經典,就是你的發心你的本願力是護持正法,你跟正法結下善緣,所以你後世,你只要一聽聞佛法,這個諸法因緣生,你的緣是好,它就馬上能夠,這個法就能夠安住在你的心中,不退失掉。這個講到阿難尊者的多聞的因緣。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登極樂國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達仁筆記 的頭像
    達仁筆記

    達仁筆記

    達仁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