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named.jpg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13)

凈界法師講述

圖片3.png

 

本文重點:

  1. 攀緣與迴光返照的不同
  2. 修善、修行人為什麼還是成了魔眷屬?
  3. 攀緣心的相貌前塵虛妄相想

我們每一個人修學佛法,我們的心中有一個共同的願望,那就是我們希望能夠離開痛苦而追求安樂。從離苦得樂的一種心願,來推動我們去修學佛法。離苦得樂這樣的因素在佛法當中是有二種因緣所決定的:第一、外在的緣,第二、內在的因緣,這二種因緣。

 

外在因緣

就是我們說的外在的環境,譬如說你今天會生長在什麼樣的環境,你會遇到什麼人,會碰到什麼事情,這種外在的人事,佛法的思想是認為,是由業力所創造的。所以外在的因緣產生的痛苦跟快樂,這個我們很難改變。

我講實在話,外境我們改變不了,因為這牽涉到過去的業力。古人說:「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你做不了主的,所以我們花很多時間去改變外在的環境,其實浪費時間,因為沒什麼效果。所以外在的因素是改變不了的,外在的因素,佛教告訴我們只有二個字就是“認命”。

內在因素

就是你這一念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你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就是你內在的思想,或者說你內在的智慧。這是整個佛法修學的關鍵,離苦得樂的關鍵,因為這個地方是我們自己可以做主的。

從本經佛陀的開示,我們這一念心跟外境接觸,你有二種選擇:

你選擇向外攀緣“心隨境轉”,你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你對外境產生堅定的執著,我們講“心有所住”,你的心住在外境身上。

這種「攀緣」的結果會產生二種過失:
一、產生痛苦,我們看一個喜歡攀緣的人,做什麼事情感化的人,他的痛苦特別多,因為外境是變化的;
二、容易造罪,他的生命當中很容易產生罪業,這種人容易造罪。所以假設我們經常習慣用攀緣心的人,我們就可以知道你這一生當中,第一個你痛苦很多,第二個你今生當中可能造了不少罪業。

我們這一念跟外境接觸的時候,我們開始訓練自己「迴光返照」,觀照我們這一念清淨的本性。

「迴光返照」的結果也會產生二種的情況:
一、這種人生命當中安樂的時間多,自在的時間多;
二、這個人在一生當中容易創造功德。
我們今天的重點不是去改變外在的環境,而是要改造我們的心念,改造我們的想法,這就是真實的離苦得樂。

在本經當中講到二種根本。佛陀把我們一念心開出二本,一心具足二本。一個是雜染生死的根本,第二是清淨涅盤的根本。

前面佛陀講了七處破妄的經文以後,佛陀正式要開顯真心的時候,佛陀前面是放光現瑞,從六根門頭放出光明,來表示妄想即將破壞,真性即將開顯。所以前面是一種放光現瑞的方式來表法,這以下佛陀就正式說法。佛陀正式以法說來告訴阿難。

467245387_m.jpg

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

佛告阿難尊者:「一切的凡夫眾生,從無始的生死刧來。每一個眾生的生死歸納起來只有三個步驟:
第一個步驟是種種顛倒,這就是惑業苦的“惑”;顛倒的意思在佛法就是說我們迷惑了。“迷惑”就是我們對真如本性產生了迷惑“迷真起妄”;也就是說我們這一念,真如不守自性,我們沒有真實的安住在我們清淨的本性,我們一念妄動向外攀緣。

我們習慣性認為向外攀緣是對我們有好處的,其實錯誤了!我們產生錯誤的認知,其實向內安住對我們才是有利的。所以我們產生一種錯誤的認知,這個就是顛倒。向外攀緣的結果就是產生了煩惱,貪瞋癡的煩惱,所以種種顛倒就是一種貪瞋癡的煩惱,這是一種情況。

第二個、業種,當煩惱的活動久了以後就推動我們的身業口業去造罪,殺盜淫妄的罪業,而這業就會有業力,這就是“業種”。

第三個、自然,這業力就會招感三途的果報,刀山油鍋的果報,這個就是“自然”。我們每一個眾生基本上就是惑業苦的相續,這種情況講一個譬喻就如“惡叉聚”。這是印度水果的名稱,這種水果它不生則已,一生的話它同時生三顆“惑業苦”。這表示我們一種造惡凡夫,它是由於迷惑、造業最後受苦,產生一種相續的情況。

修善、修行為什麼還會成為魔眷屬?

前面講的是造惡凡夫,這個地方是修善的凡夫。他也能夠依止外道的法門來做一些所謂的佈施、持戒、忍辱的善法。依止善法因為內心的想法不同,而產生了諸天的果報乃至於變成魔王,或者魔王的眷屬。

我們加以說明:其實造善造惡都是攀緣心,只是說他們所攀緣的境不同。前面的造惡凡夫他所攀緣的境是五欲的境界,一種殺盜淫妄的境界;這個地方他所攀緣的是一個善法,一種佈施的境、一種持戒的境、忍辱的境,但是他在攀緣這個境的時候,產生一種追求人天福報、或者追求人天感應神通的想法,所以變成了外道跟魔眷屬。其實它的本質都是攀緣,只是所緣境不同。

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

發了出離心修習四諦十二因緣的這些修行人,他們基本上都希望能夠成就無上菩提,成就圓滿的佛果;但是因為它的心是向外攀緣的,結果在成佛之道當中,產生了偏差、產生了歧路,而變成了聲聞緣覺。

前面二種凡夫造善造惡是攀緣有相的境,包括雜染的境跟善法的境,這地方二乘人所攀緣的是無相的真理,他攀緣一種我空的真理,他向外攀緣我空的涅盤,結果也喪失了萬德莊嚴的無上菩提。總而言之,這三種人的過失,都是以攀緣心來修行,結果都得不到佛陀的真實功德。

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

三種人的過失,都是以攀緣心來修行,結果都得不到佛陀的真實功德。皆由不知二種根本,你在修行之前你根本不知道我們這一念心具足生死、涅盤二種根本。

所以錯亂的依止生滅的妄想來修學,這種情況就好像你拿沙去煮,想要煮成美好的食物,縱然經過塵點劫的時間,沙還是沙,頂多變成熱沙;沙你去煮一輩子永遠都不能吃的。為什麼?因為它的本質是沙,不可能變成美好的食物。我們今天因為錯亂的用心,即便你做了很大的加行,但是因為你本質是虛妄,所以我們不到真實的功德。那什麼是真實的功德?

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盤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我們這一念心開出二本:

一、生死輪回的根本。
也就是說我們現在一切眾生依止攀緣心,我們的心跟外在的人事因緣接觸的時候,我們選擇向外去攀緣,以攀緣心來當做自己內心的自體,把賊當作我們生命的自體,這個就是我的心;說你的個性是什麼,我的個性是就是喜歡向外攀緣,是沒辦法改變的!依止攀緣心為自性,這個就是生死痛苦的根本。

二、無始劫來跟菩提跟涅盤相應的清淨本性。
什麼是清淨本性呢?就是我們這一念的“識精”。“識精”就是整個八識的精明之體。

蕅益大師說:「“識精”就是八識的「自證分」。」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你念頭還沒動的時候,還沒有能所的時候,那種最精明的自體,而這樣的精明自體是本來清淨、本來光明的。

但是當我們這一念心一動以後,能生諸緣,就產生了能所的對立,就產生能念的心跟所念的境,產生了見相二分,就是能生諸緣。當我們能念的心去攀緣所緣的境的時候,我們就遺失我們清淨的本性。

所以說清淨的本性是不能妄動的,你一動你就產生能所、就產生對立、就產生攀緣。當心跟境活動的時候,你一念不生的時候,那就是菩提涅盤的清淨本性。因為我們眾生長久以來,遺失了這樣清淨光明的本性,雖然整天的修學、整天的拜佛,但是因為不能迴光返照,所以枉入諸趣。」

六道輪迴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

蕅益大師在「枉入諸趣」這個地方,作了比較詳細的說明:蕅益大師說:「其實我們六道輪回是冤枉的,其實我們是可以作選擇的,是因為我們的心向外攀緣了,才有六道輪回;換句話說,我們自心的清淨,我們本來是沒有六道輪回,六道輪回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

因為本性沒有六道輪回,那怎麼有六道輪回呢?就是一念妄動,向外攀緣,造作罪業,所以就出現了六道輪回。所以這是非常冤枉的,本來沒有,我們自己把它捏造出來的。」

這一段的經文講到根本的問題。我們一般人在修習佛法不太重視根本,尤其是初學者。他一出家就想要一天拜佛拜幾拜,念佛念幾聲,要誦幾部經典。當然這個都很好,但是我們忽略了根本,最後的結果就不是我們要的結果。本經後面會講到「因地不真,果遭迂曲」。你因地拿沙去煮,你煮了一輩子,結果還是沙。

印光大師文鈔有講到一個公案:「有一個人他每天拜佛很用功,念佛也念得很多,但是他越拜佛念佛他的脾氣越大,他不知道怎麼辦?他就問印光大師,印光大師說:「你這一念心沒有調好,你這一念心都是向外攀緣,你用攀緣心念佛,用攀緣心來拜佛,你小心!你來生不是求生到淨土,你來生得阿修羅法界。」

我們這一念心是個根本,你是一個葡萄的種子,它終究是成就葡萄,你是一個蘋果的種子,他最後一定變成蘋果。你的加行只是加快它的速度而已,頂多你在阿修羅當中只是一個大福報的阿修羅,你的拜佛念佛變成一個大福報的阿修羅,但是你阿修羅的本質沒有改變。

我希望大家抓到你的“根本”,每一件事情都有根本,你看你要煮飯,飯的根本是什麼?你要拿米,米是飯的根本。成佛也有成佛的根本,你找到你那不生不滅的本性,如果你今天沒有掌握那成佛的根本,你怎麼修行,你不可能成佛,因為你根本上就是錯的!

我們從前面一路走來,阿難尊者問佛陀成佛的法門,佛陀到這個地方,什麼法門都還沒講。先找到你的根本、先找到根本,因為你第一步錯了,後面就錯了,後面修行都沒有用。所以古人講,修行最怕一開始錯用心,無始劫來錯用心那就完了,你後面加行都沒有用。

你本身是一種瞋心的個性,用功下去瞋心越大,阿修羅法界;你是貪心的個性,用功下去,變成魔王魔眷屬。所以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就是你要先掌握一個根本。什麼是成佛的根本,什麼是生死的根本?這地方是二種根本的過失相跟功德相把它標出來。

但是什麼是常住真心,什麼是攀緣心,它的相貌還沒講出來,只講到它的過失跟功德。一個是產生生死,一個產生菩提涅盤,先把它的功德跟過失標出來。

下一段正式說明這二種心差別的相貌。

“委示”詳細的說明,我們這一念真實的心性,是有它的體性的,不同我們心中的妄想,是沒有自體的;將真心跟妄心做揀別,真心是有體的,妄心是沒又自體的。

前面其實七處破妄已經把這妄心破了,但是佛陀在顯真心之前,再做一個總結,再一次的告訴阿難尊者,我們心中的妄想,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不是我們的真實心性,是我們自己捏出來的一個妄想。

467245387_m.jpg

「阿難!汝今欲知奢麼他路,願出生死,今複問汝。」即時如來舉金色臂,屈五輪指,語阿難言:「汝今見不?」阿難言:「見。」

佛陀問阿難尊者:「你現在想要知道,整個大乘的止觀法門,為什麼呢?因為你告訴我你希望能夠出離生死的輪回,亦希望成就無上菩提,我今天再問你一次。」

諸位要知道這地方有一層深意,佛陀其實前面問了七次,七次破妄,這個地方再問一次。這時佛陀在問之前,就把他金色的手臂伸展開來(因為佛陀的全身都是紫金光色,所以手臂也是一種金色臂)。然後彎曲自己的五指,把自己的五指彎曲變成一個拳頭的相狀,將這拳頭的相狀指給阿難尊者說:「你現在看到我的拳頭嗎?」阿難尊者說:「我已經看到了。」佛陀借拳頭的外境,來啟動阿難尊者一個“見”的功能,從見當中希望他能夠產生迴光返照,這是佛陀問阿難尊者的目地。

佛言:「汝何所見?」阿難言:「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為光明拳,曜我心目。」

佛陀說:「你剛剛見到了什麼呢?」先問他所見的境。阿難說:「我看到佛陀舉起手臂彎曲成一個拳頭,現出一個光明的拳頭,這個拳頭照曜我的內心,也照曜我的眼睛“曜我心目”。」阿難尊者如實的把他所見、所想表達出來。

佛言:「汝將誰見?」阿難言:「我與大眾,同將眼見。」

這時佛陀再加以追問。佛說:「汝將誰見?」佛陀的問題不是問他所見,是問他能見的是誰“念佛是誰”。阿難尊者說:「我跟整個與會的大眾,都是用我的眼睛去見啊!」

這段經文當中可以看得出來,佛陀對於阿難尊者的回答並不滿意,並沒有找到問題的根源。佛陀問:「汝何所見?」一開始阿難尊者執著外境,說「我看到拳頭。」佛陀再追問說:「那你用什麼見呢?」阿難說:「我用眼睛去見。」這時候佛陀還是不滿意,佛陀再加以追問,要治病之前先把病源抓出來。

佛告阿難:「汝今答我,如來屈指為光明拳,曜汝心目,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曜?」阿難言:「如來現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將為心。」佛言:「咄!阿難!此非汝心!」

這地方佛陀就著阿難尊者的回答,來加以征問他心的所在。佛告阿難:「你回答我說,我如來彎曲我的手指現出一個光明的拳頭,而這光明的拳頭照曜你的心目,那你說你用眼睛見到,那麼到底你用什麼樣的心,來加以感受,用什麼樣的心來加以想像呢?你產生一個什麼樣的心跟想像呢?用什麼來想像,用什麼來感受,我這光明的拳頭?」

我們常說你在念佛,那麼念佛是誰呢?你是用什麼東西來感受彌陀的功德,來感受這無量光無量壽呢?當然你不是用嘴巴,用那一念心,那麼心在哪裡呢?

阿難言:「你現在問我心的處所,我現在以這一念心來推窮旬逐。什麼是我的心呢?就是我這一念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我跟如來的光明拳頭接觸的時候,我會產生二種功能:

第一會產生“尋逐”。“尋逐”是對於已經出現的境的一個思惟,包括過去跟現在。我們看到這拳頭真的是非常的美妙,充滿了光明,那麼就著眼前的境的一個思惟。

第二產生“推窮”,是對這未來的因緣,我哪一天也像佛陀一樣現出光明拳,那該有多好。我這一念心去接觸拳頭的時候,我產生一個尋逐現在推窮未來的一個想法;而這一個推窮旬逐的想法,這個就是我的心。

我就是用這一念心來看到佛陀的拳頭,我也用我這一念心來出家,用我這一念心來拜佛念佛的。」佛言:「咄!阿難!此非如心。」佛陀對阿難尊者產生一個嚴厲的訶責,這不是你真實的心。

這段經文有二點值得我們注意:
一、征心的問題。古德說:在整個七處破妄,十番顯見當中,佛陀有二次征心;第一次是在七處破妄之前,在破妄之前,佛陀問阿難尊者說:「你的心在哪裡?你說你今天用這一念心,緣我的三十二相而出家,那麼你這一念心在哪裡?阿難尊者講了七個處所,都被佛陀破斥。」所以在破妄之前第一次征心。

二、佛陀即將開顯真心之前,在十番顯見之前,佛陀又再一次征心。

古德就說:佛陀為什麼經常會用征問的方式來回答?目的就是要阿難尊者從問題當中,他自己產生迴光返照。為什麼一個人要自己迴光返照呢?我們可以這樣子講,一個人的改變是有一種情況的,是你自己願意改變;其實你自己不迴光返照,別人罵你是沒有用的,打你也沒有用,定很多規矩完全沒有用。

我自己辦佛學院辦了十八年,我覺得一個人要改變只有一種情況,他自己真的想改變,否則你只有等待時機。你規矩定得再多,他頂多不犯錯,但是他不會改變;他不犯錯只是問題還在裡面。

一個人他真正的改變,是他真正的迴光返照,觀察他的妄想是不真實的。我為什麼一定根據我的妄想去痛苦,其實我可以創造更好的生命,我有更好的選擇。他那個時候的覺悟,它的整個修行是主動積極的,自己願意拜佛。

當然我不是說要大家要馬上改變,但是你有一天你主動的告訴你自己,我願意去拜佛,我願意去皈依阿彌陀佛,我願意去念佛。你真實的從發心當中想要去用功的時候,你真實的是改變了。

所以佛陀在開顯真心之前,你看!佛陀都是用問的方式。其實就是要他直下的迴光返照。但是阿難尊者他身為一個當機眾,他必須要示現一個凡夫相。所以他說我這一念心還是推窮尋逐,這就是我的心。感覺上他還是在向外境攀緣,沒有真正的迴光返照。

所以我們在經典當中,很難得看到佛陀用很嚴厲的口氣產生“咄”,這是佛陀用語當中最嚴厲的口吻,這是很嚴厲的訶責,這不是你的真心,我前面已經七處跟你破妄過,你還認為這是你的心。

到這地方等於是把前面的破妄作一個總結,下麵就把破妄整個內涵做一個總結。

阿難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當名何等?」

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於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

阿難尊者說他的這一念心,是能夠思惟,是能夠作種種的推逐。佛陀說這不是你的心。這時候阿難的心情非常的驚怖,趕快從座位上站起來。合掌起立白告佛陀:「這不是我真實的心,那這個是什麼呢?」

當時阿難尊者的心境、他的想法是:我當初發心出家,就是用這一念心出家的,我看到佛陀三十二相,才啟動我出家的心,乃至於我後來去攀佛陀的戒法去持戒,也是用這一念心。

假設佛陀你說我這一念心不是我真實的心,那我不是一個斷滅嗎?那我不是一個沒有心的人嗎?那我以後怎麼成佛呢?所以他心中的恐怖、不安,是可以理解的。所以他恐怖到馬上從座位上站起來,請示佛陀那這樣子到底是什麼呢?

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我們看前面的經文,佛陀七處破妄,阿難尊者說我的心在內、在外、在中間…,佛陀只是說不是這個、不是那個、不是這個、不是那個…。那麼到底是什麼,佛陀都沒講。佛陀到這個地方之前,都沒有把這妄想的相貌,所謂攀緣心的相貌,明白的標出來。

到這個地方就把攀緣心的相貌標出來了,所謂的“前塵虛妄相想”。這句話分三段說明:
一、
“前塵”。前塵就是外在的五塵,我們過去的業力,所謂眾生共業,把外在的色身香味觸,把這五塵創造出來;譬如我們今天生長在臺灣,我們有臺灣的天空,臺灣的山河大地,臺灣的房子…這個就是“前塵”。就是過去我們大家的共業,把臺灣的環境創造出來,這五塵現在我們的眼前。

二、“虛妄相”,我們個人的業力就是別業。我們每一個人的心去接觸這五塵的時候,我們心中又出現一個我們自己受用的影像,這就是個人的業力;譬如你看我們今天大家吃同樣的飯菜。這個飯菜就叫“前塵”,但是每一個人去看飯菜的時候,其實相狀不一樣。

基本上說,福報大的人看到的飯菜特別美妙,十個人看這飯菜,福報大的人,看到的飯菜,比一般人更加漂亮、更加的好吃,共業中有別業。當外境出現在每一個人的心中一個影像的時候叫“虛妄相”,這個就是個人的業力顯現出來。

三、“想”,然後我們根據這虛妄相產生很多很多的想像。譬如說我們產生一個正面的想像,這是一個美好的東西,我們產生追求,產生貪愛;如果我們產生一個負面的想像,就產生一個瞋恚的煩惱,希望遠離。

總而言之,這想法是怎麼來呢?是由外境的帶動產生的。如果沒有外境,這想法就沒有了,因為有“前塵”才有你心中的“虛妄相”,才會產生這樣的“想”法,這個就叫作“攀緣心”。當你一個念頭生起來的時候,這個念頭是外境的刺激產生的,是一時的情緒,這就是我們前面說的“攀緣心”。

那麼這個“攀緣心”會有什麼樣的過失呢?

會迷惑我們的真性。由於我們無始劫以來都認為這攀緣心,把這個會破壞我們真性功德的賊,把它當作自己的兒子,而一天到晚跟它在一起,結果失去了我們自己的父親,失去我們的“常住真心,”所以就冤枉的受到生死輪回的痛苦。

“妄想”它的作用,在《楞嚴經》後面,它說它是一個局部的。你跟這個境接觸產生這個想法;有人讚歎你,說:“你這個人很好”,你從“你這個人很好”這幾個字產生一個想法;有人說“你這個人不好”,你又從外境中又產生一個想法。所以它說這妄想是一個局部的刺激才產生一個想法。

那這樣子有什麼缺點呢?我們經常用這樣的思想來過活,你將這個當作是我們生命的自體有什麼缺點?

佛陀講一個譬喻說:「你有一座大海,這大海被風一吹產生了水泡。而這愚癡的人他大海都不要,他只要這個水泡。這水泡有問題啊!它是一時的風吹碰到石頭產生一個生滅的水泡,但這水泡起來到最後又消失掉了。」

所以當我們習慣性一直要以我們的攀緣心,當做我們真心的時候,第一個我們永遠活在生滅法當中,因為這境一變化,這個心就跟著變化;第二個我們因為依止這攀緣心,我們失掉更多的大海。其實我們忽略了整個真如本性無量的功德,而追求一個小水泡,因小失大啊!

整個攀緣心的相貌就是「前塵虛妄相想」。佛陀一再的逼問,終於把阿難尊者心中的病源給逼出來了。佛陀後面會開十帖的藥,來破除“前塵虛妄相想”。

到這地方為止,等於是佛陀的七處破妄的總結,後面就是為開顯真心來作佈局。

阿難尊者長久以來的心都是根據“前塵虛妄相想”,他這一念識攀緣外境,才會產生一定的反應,如果外境沒有刺激他,他是不會反應的,他習慣性是從外境來帶動他的心。那麼突然間佛陀說:「咄!阿難尊者!此非汝心。」這時候他心中產生很大的害怕,他把他害怕的心情表達出來。

佛陀說法圖.jpeg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佛寵弟,心愛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獨供養如來,乃至徧曆恒沙國土,承事諸佛及善知識,發大勇猛,行諸一切難行法事,皆用此心。

阿難白佛陀言:「佛陀!我是佛陀八個堂兄弟當中,我是最小的堂弟,我當初的出家,我因為愛著佛陀美妙的三十二相,還有佛陀殊勝光明的形體;我因為攀緣這樣殊勝相貌,才下定決心捨棄世俗的深重五欲跟佛陀出家的。換句話說,佛陀!我當初發心是用這一念心來發心的,我是攀緣佛陀的殊勝相好出家的,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我出家以後,「我心何獨供養如來,乃至徧曆恒沙國土,承事諸佛及善知識。」,我也非常用功,我也是用這一念攀緣的心,來作佛陀的侍者,把佛陀整個生活照顧得很好,也因為這一念心來好好持戒,乃至於未來有一天,我阿難尊者功德圓滿的時候,我也可以像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一樣,到十方世界(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複現剎塵身,一一徧禮剎塵佛),我可以像普賢菩薩現出無量的身心世界,來供養無量的諸佛,來承事無量的善知識。也是用這一念心親近十方諸佛,承事善知識,我用這一念心現在供養如來,我也用這一念攀緣的心來供養十方諸佛。」

“常住真心”是離開了六塵的外境它是有自體的,它不像前面的妄想是離塵無體。阿難尊者先表達他自己對妄想的一個看法,他說我出家用這一念心,我供養佛陀親近善知識也是用這一念心,乃至於發大勇猛,行諸一切難行法事,皆用此心。

前面是講到自利的功德,這地方講他修學利他的功德。他說:「乃至於有一天我發了廣大的菩提心,我跟文殊、菩賢菩薩跟地藏菩薩一樣,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我到了眾生苦惱的世界,廣修六度法門來救拔這些苦惱的眾生,來完成菩薩道裡面難行的法事,乃至於舍生命手足來供養眾生,我還是用這一念心啊!我還是這一念攀緣的心,攀緣外面苦惱的境,而發起菩提心的。」

這地方阿難尊者自己描述自己的心態,他一路以來總是用這個“前塵虛妄相想”,來完成他自利利他的功德,而現在被佛陀否定了,他心中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

縱令謗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

前面是講用這一念心來修善,這裡是說我也是用這一念心來造惡。縱令謗法,縱令我阿難在以後的因緣,遇到了邪知邪見的惡知識,告訴我一些邪見,使令我退失了無上菩提心,使令我誹謗大乘的正法,使令我說出大乘非佛說這樣的邪見,而永遠退失大乘的善根,乃至於墮落到無間地獄。我為什麼會造惡業呢?我還是用這一念心來造惡業,我是用這一念心生起邪見,用這一念誹謗正法,用這一心墮入地獄去的。

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我乃無心,同諸土木,離此覺知更無所有,云何如來說此非心?我實驚怖,兼此大眾無不疑惑,惟垂大悲,開示未悟!」

現在佛陀用種種的道理,來發明說我這一念心不是我的真心,那我是一個無心之人?就好像石頭樹木一樣,只有外在的形狀,而沒有內在的明瞭性,那我是一個無心之人。

因為就我的認知,我離開這一念的攀緣心,我就沒有其它的心,因為我一路以來都是用這一念心來修學。佛陀說這不是我的心,我心中的打擊、心中的恐怖是非常嚴重的,而且在法會當中,很多的凡夫都跟我一樣,也產生很大的疑惑,希望佛陀慈悲繼續的再開示我,我應該怎麼辦。

這段經文是阿難尊者表達他心中被訶責以後他的心態,他的一個恐怖的狀態。當然我們知道阿難尊者他是有善根的,他希望佛陀繼續講下去,應該怎麼辦,應該怎麼改造自己。所以他一方面恐怖,一方面他並沒有放棄自己增上的因緣。

圖片1.png

**********************************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登極樂國

願生西方淨土中  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達仁筆記 的頭像
    達仁筆記

    達仁筆記

    達仁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