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named.jpg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14)

凈界法師講述

圖片3.png

本文重點:

  1. 真心與妄心的差別
  2. 五俱意識與獨頭意識
  3. 達妄本空與真知本有

阿難尊者墮入淫室以後,他請佛陀開示修學大乘的止觀法門,但是剛開始佛陀並沒有馬上說出修行的方法,而是先端正我們心中的根本。有二種根本,一個是雜染的根本,一個是清淨的根本。所以佛陀必須把阿難尊者的心先加以調整,先做一個心態的調整。

然怎麼調整呢?佛陀是用破妄顯真二個方式來調整。到前面為止都是在破妄,破除阿難尊者心中的妄想。那什麼是妄想呢?簡單的講就是“前塵虛妄像想”。

我怎麼知道我現在是落入妄想?

我們看到念頭第一件事情先不要動,你要問自己一件事,問這個念頭「你從什麼地方來?」。妄想的來源是很重要的,我這妄想是因為有什麼人跟我講什麼話、因為我看到什麼事情才有這個想法,這個想法是在修行當中舍掉生死的根本,你用它來念佛,用它來拜佛,這都沒有用的。

你說我今天拜一百拜,我跟你拼了我拜二百拜,完了!你一開始就是妄想,你用這樣的想法你不可能有所成就的,你的根本就是虛妄嘛!

你不是發自內心的願望“佛道無上誓願成”。我的心有佛性,佛的心也有佛性,我要假借無量光無量壽的名號來開顯我的佛性,這就是成佛的因緣;所以我願意拜佛,你這個心的出處是來自於你內心深處的本性產生的願望,這是成佛的因緣。

我們在修行當中要經常的知道,什麼是你心中的賊,什麼是主人,你要搞清楚;我們不可能馬上離開賊,因為習慣性跟它在一起,但是你要先知道;我們會有很多習氣,我們會經常失掉正念,這個很正常。但是你先認清路頭很重要,因為這樣你才有希望。

如果到現在什麼是賊什麼是主人你還不知道,你就完全沒有希望。我現在做得不夠好,但是我有希望,我每天在進步。為什麼呢?因為我“認清路頭”。你只要不斷的用功,你就有一分的進步,一個人最可怕是他不知道什麼是真實,什麼是虛妄,這是非常可怕的,因為你沒有希望了!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很清楚,瞭解妄想不表示我們隨時可以離開它,我們以後還是會經常跟它在一起,但是你知道它是妄想,只要你迴光返照,你就能夠進步,因為它是虛妄的。

我再講一次:「妄想最怕你迴光返照,妄想最怕你問它一句話:「你從什麼地方來?」它就完了!

因為它根本沒有地方來,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它就是心境的碰撞產生一時的因緣,它哪有什麼來處,它根本就沒有體!心境碰撞產生一個想法,這個境一消失這個念頭就沒有了,覓之了不可得,它哪有什麼自體,隨境生滅的。

我們修行佛法,你不要很辛苦去壓抑它,煩惱起來好像很辛苦,這邊壓完那邊冒出來,你只要問它一件事情:「你從什麼地方來?」它就沒辦法了,它招架不住。所以說修行要有一些方法的,要善巧方便,不是你胡亂修行,這是沒有結果的。」


爾時世尊,開示阿難及諸大眾,欲令心入無生法忍。

佛陀對阿難尊者所產生一種斷滅的恐怖,做出了安慰跟開導。佛陀聽完阿難尊者的表態以後,佛說:「我現在要調整你的心態,從妄想進入真心是有目地,是要使令大眾的這一念心悟入無生法忍。」

「無生法忍」我們解釋一下:“無生的法”簡單的講就是我空法空的真理,簡單講叫「自性空」。從大乘佛法的空義來說,我們認為一切法本來無生。

小乘在發明空義的時候,是認為一切法是有生的;有生起但是它無常無我,譬如說我們的身心世界,我們現在現出一個人,小乘認為這個人是有生的,只是他會變化,他會變成衰老、他會變成死亡,而且這無常變化當中,我們自己沒有主宰性。所以小乘在發明空義,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從無常變化,從沒有主宰性而發明空義。

當然這思考模式也不錯,但這不是最好的方法。大乘佛法是認為「法本不生,今者不滅,是諸法空義。」我們本來就沒有生,因為大乘佛法經常安住在清淨本性,這個生命體只是因緣生因緣滅,它自性空它哪有生呢?法本不生。

所以大乘的空是直接看它的體性是畢竟空「緣起性空」,你能夠悟到這一點,你就能夠掌握你的生命,你沒有悟到這一點,就被生命所掌握。

生命本身沒有錯,你看佛陀也有生命,小乘學者極度的厭惡生命是不對的;我們沒有必要厭惡生命,我們要改造生命,把一個有漏的生命轉成一個清淨的生命,而這關鍵點在無生法忍,你要掌握一切法自性空,你才能夠產生無量的莊嚴。

這地方是整個大乘佛法轉凡成聖非常重要的思考模式,就是你要看到一切法緣起性空的真理,就是無生法忍的道理。

佛陀告訴阿難尊者說,因為你跟我祈請是成佛之法,如果你問我說來生怎麼做國王,怎麼做大富長者,那我們就不一定要破妄想;但是既然你今天要成就成佛,要悟入無生法忍,那當然就要改變心態。這地方等於是佛陀講出他心中的深義,就是為什麼要破妄顯真,只有一個目的,使令大眾的心,悟入無生法忍,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

佛陀說法圖.jpeg

于師子座,摩阿難頂而告之言:「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

佛陀講出他的目的以後,佛陀就在自己的獅子座上用手來摸阿難尊者的頂(有安慰鼓勵的意思)說:「我過去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

這二種因緣都跟心有關係,有二種心:第一、諸法所生唯心所現;第二、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

以《唯識》的觀念,「諸法所生唯心所現」這個心指的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講到依他起性,諸法所生是我們業力所變現的一個身心世界,譬如我們現出一個人的果報、人的環境,這個就是諸法所生,一切的色身諸法是一個所變現;而唯心所現是指我們心中的阿賴耶識是能變現,阿賴耶識有很多的善業惡業。譬如說怎麼會有人呢?因為我們過去有五戒十善的善業。

所以我們瞭解諸法因緣生的時候,第一、瞭解到第八識把業力先顯現出來。我們剛剛講過這一部份我們是不能夠改變的;業力所現的外在環境,這種客觀的環境你改變不了的,你只有做一件事情“認命”,因為這是過去的業力。這個“心”指的是第八識的心,是潛在的心。

第二、“一切因果微塵,因心成體”這個心要注意,這個心是六意識,我們平常用的這一念心;我們這一念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會產生一個果相跟因相。首先我們會承受一個果報,所以我們心跟外境接觸就產生感受,痛苦的感受快樂的感受。

如果你今天在這個因緣上是一個善業的表現,你一定出現快樂感受,所以你跟這個人在一起,你經常感受到快樂,你對他過去是有恩的,他是來報恩的;你這個人跟他在一起,你經常覺得我跟你在一起、我聽你講話就很痛苦,這個人是來討債的,前生你欠它的,但是這個業力你是跑不掉的。

所以你看你跟誰接觸,你第一念的感受是快樂是痛苦,你就可以判斷過去業的因緣。所以我們這一念心有感受,這個感受就是在承受果報。

我們對這感受會產生另一個思想,「你怎麼做?」

你產生一個正面的思想,我欠你的,我當還債想;或我欠你的,你這樣對我,我也這樣對你,這糟糕了,越來越嚴重。所以我們在承受果相的時候,又產生一個因相,你又產生一個善惡的思想,這時又創造一個業力,這個業力就會影響來生。

所以我們一個生命體,每一個剎那的念頭都是在感受過去的果報,又再創造一個新的業力,每一個念頭都是這樣,先有感受然後接著就產受一個思想,就產生一個因果的相續,這個是第六意識的作用,這是最重要的。所以說整個生命的因緣,第一個是外在的因緣,業力創造一個外在的因緣,一個客觀的環境,然後我們主觀的第六意識去接觸這因緣的時候,產生苦樂的感受,產生善惡的思想就產生新的因果。

佛陀講這個是什麼意思呢?

阿難!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詰其根元,鹹有體性,縱令虛空,亦有名貌,何況清淨妙淨明心,性一切心,而自無體?

阿難!這麼多的世界,這一切的色心諸法,乃至於最小的一根草一根線,像線打成一個結,我們追究它的根源,都有它的體性。法都是有它的體性,如地水火風,地是堅性,水是濕性,火熱性,風動性。什麼叫有體性?

就是不管你怎麼想,你怎麼罵它,你說這個水,你罵它它還是濕性,不會因為你罵它,它變成熱,這是不可能。我們常講一句話:「恢復他本來面目。」不管外境怎麼變動,它的體性就是這樣子,水不管你怎麼罵它,怎麼讚美它,它還是水,這就是它本來的體性。

一切法都有它的體性,即時是無身無相的虛空,也有它的名稱,有它的相貌;你看虛空就是空空洞洞,這就是它的相貌。這一切的外境都有它的體性,都有它的相貌,何況是我們內在清淨明瞭光明的真實本性,它身為性一切心。“一切心”指的是作用,“性”指它的體,它是一切善惡心念的自體。它身為我們的本來面目,怎麼會沒有自體呢?

這地方等於是說明真心是有自體的,叫阿難尊者不要緊張。佛陀他有本事幫你破妄,它就有本事顯真。若你只是破妄,破到最後那我怎麼辦呢?你把我舊的東西拿掉,那你要給我新的東西啊!你說我過去用這個心去攀緣這、攀緣那,這是不對的,那我應該怎麼辦。所以佛陀必須講出一個真心的自體。這地方是說明其實整個因果是以心做自體,這個心是有自體的;這段是先安慰阿難尊者的心,叫他不要害怕,不要生起斷滅見。

到目前為止,佛陀講出了妄想跟真心,大方向來說妄想是沒有自體的,真心是有自體的。這段是將這種觀念作一個總結,詳細的說明我們分別心所引生的妄想是沒有自體的;把真心跟妄心的相貌作一個總結。

若汝執悋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全性。

假設你一定要認為,你要堅固的執著你現前這一念對外境接觸,所謂“前塵虛妄相想”,你接觸外境的時候,你產生一個感受、一個想法,而這明瞭的感受跟想法是你自己的真心,是我們的本來面目,那要有個條件。就是這一念心要離開外在的環境,包括外在的色聲香味觸,包括外在種種的事業,它必須有它自己的體性。

攀緣心的特性就是它沒有體性,你外境不刺激它,它不能生起。你說阿難尊者為什麼出家,他出家的心哪裡來?佛陀的三十二相。佛陀的三十二相假設不現前,阿難尊者不可能出家的,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它生起以後,它會變化,你說阿難尊者是因為佛陀三十二相出家,那麼萬一佛陀頭上長一個瘡,那麼阿難尊者不是要還俗了。你當初是緣這個境而出家,那麼這個境變化你的心也變化,這很正常的,“隨境生滅”。

心態會受外在環境而變化,這心就是沒有自體的;你看我們講水,水為什麼說濕性是它的自體,是它的本來面目?這盆水放在那個地方,你怎麼罵它,它還是濕性,你怎麼讚美它,它還是濕性,這是它本來面目,它有它的自體。

我們這一念心不是,人家讚美你很高興,這個讚美的因緣消失掉了,這個高興的心也沒有了,那是一時的刺激,產生一時生滅的想法,這個你不能當做你的真心的。如果你把這個當做真心那有問題,你這個心是變化的,到時候你這一念心生滅變化,你就斷滅了。

佛陀說:「身為一個真心,一定要離開外境有它的自體。」這是非常重要的觀念“離塵有體”。

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

(正式說明妄想生起的因緣,是外境刺激的) 譬如你現在聽我說法,這一念心也是因為音聲而產生分別、產生覺觀。這地方我們說明一下:

我們去聽法的心,聽法是誰,念佛是誰?是這一念心。這一念心嚴格來說是生滅心,因為你攀緣佛的音聲才有,你要攀緣法師的聲音才有這個想法。但是聽法跟一般不同,聽法剛開始是生滅心,但是你迴光返照以後,你從法當中悟到一個「道」,這就不是生滅心。

你心中有道的時候,你把佛陀說的法「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我們剛開始聽到這一句話,會產生一個感覺、一個想法,這個是生滅心沒有錯,因為是外境刺激的;但是你靜坐以後,你再去如理思惟,把文字裡面的道理體驗出來,心中有心得,這個就不是生滅心了,這是你自己的東西了。

我們剛開始聽法是外境的刺激,這當然是生滅心,但是你要經過這個過程;但是你聽完以後,你靜下來思惟這個道理,產生一個理解、產生一個道理,這個就不是生滅心,依止這個道理去做事情,那就不是了,所以你現在聽法也是用這個生滅心聽法。

那麼你修禪定,你用禪定的力量(指外道禪定),把對外在的見聞覺知,對外的分別功能完全消滅,只是攀緣內心的幽閒寂靜,這個也是一種法塵分別影像。你也是攀緣外境,這外境是你心中的法塵,你過去的影像來加以分別,這是分別心。

第一、五俱意識。這是《唯識》的名相;“五俱意識”是第六意識它必須夾帶眼耳鼻舌身五根,來攀緣現在的境界,譬如說聽法。

第二、獨頭意識。第六意識單獨的去攀緣心中過去的影像,就是內守幽閒;我現在不攀緣外面,攀緣裡面,這也是一個妄心。

只要是依託外境才能夠生起的就是妄想,這是一個很清楚的判定方法。“托塵似有”依止六塵相似的顯現。“相似”本沒有,但是它有它一個相似的相狀。

我非敕汝執為非心,但汝於心微細揣摩,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塵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則汝法身同於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即時,阿難與諸大眾,默然自失。

佛陀將妄想作一個總結。我不是一定要你執著緣影之心,它只是心的一個作用,它不是你的本來面目,它只是一時的作用。其實它也是一個心,是一個心的生滅作用。你在你的內心當中,你要微細的加以揣摩觀照,假設你離開外在六塵的境界,你這一念明瞭的心還在,離開了六塵還有它的明瞭性,這個就是你的真心,它不隨境生滅。

印光大師他說:「全世界的人都不念佛,全世界的人都誹謗淨土,全世界的人都沒有往生,我照樣念佛,我照樣求生淨土。」我們看得出來,印光大師依止真心在修行,因為他的心跟外境沒有關係,他是發自內心的真如本性所發動的願望在修行,這就是真心!

這種心是成佛的根本。假設你現前這明瞭的心是離開外在的六塵就不存在了,就沒有自體了,那就是前塵虛妄的相想,經過分別所產生的影像叫「緣影之心」。

那這心有什麼過失呢?因為外在的六塵它是變化的,六塵變滅的時候,這一念心就形同龜毛兔角。你用這一念心看到佛的三十二相而出家,假設佛陀三十二相變壞了,你這一念心也像龜毛兔角消失了。那誰去成就法身呢?誰去成就無生法忍呢?你這一念心既然隨境而生滅,那你這一念就同於斷滅;隨境而消失,隨境而斷滅,那麼誰能夠成就無生法忍?」這時阿難尊者跟大眾,默然自失。

何謂“默然自失”?他知道妄想不是真心,但是真心在哪裡還不知道;意思是說,我過去都是用妄想,你現在把我的妄想破壞了,但是你還沒有給我一個真實的東西,所以他有失落的感覺,因為畢竟跟妄想太久了。

佛陀說法圖3.jpeg

禪宗有一個公案:有一個剛出家的禪師,他在參禪的時候感到很寂寞,他就去請示他的師父,跟他的師父頂禮說:「師父!我打坐的時候心感到寂寞,怎麼辦呢?」

他師父講一個偈頌:「寂寞僧家事,諠嘩世俗心,長遭兒女累,莫厭水雲深,但樂西來意,塵勞久自沉。」

寂寞是僧家事,出家人本來就是寂寞,出家人的心是安住在寂寞的;諠嘩是世俗的心,每天熱熱鬧鬧向外攀緣這是世俗的心。這種世俗心有什麼缺點呢?長遭兒女累,將常遭遇到生兒育女這種塵勞的累罪。我們應該“莫厭水雲深”,一個修行人你不要厭惡有水有雲的深山之處。那我們在深山寂靜當中應該怎麼辦呢?但樂西來意,你的心迴光返照你的清淨本性;塵勞久自成,你的塵勞慢慢慢慢就消滅掉。“西來意”是什麼呢?就是我們要觀照我們這一念清淨本性「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自具足」。我們有我們的佛性作伴,怎麼會寂寞呢?

師父說他看過一本書,講的是西藏的修學大士。有一個印度的王子他很有錢,因為他身體有一個病痛,他就到西馬拉雅山去拜訪一個修學西藏法門的大士。

這印度王子他當然是一個攀緣心,世俗人都是攀緣外境。他第一件事問大師說:「大師!我看你很寂寞,一個人在這邊住幾十年。」大師說:「是啊!我現在很寂寞,但是因為你來了以後我才寂寞,你沒來之前,我的心跟我的真如本性相處的很好,一點都不寂寞,你一來,我從本性出來,我就感到寂寞。」

所以阿難尊者的悵然若失,就是說他還沒找到真如本性,所以他感到寂寞。其實我們的內心當中,你只要強迫自己去觀察自己的真如本性,觀久了向內安住,你心中別有一番的天地。這個地方是說明阿難尊者悵然若失的心情,因為它習慣性向外攀緣,現在把它的攀緣心給破了,他感到一種寂寞、感到失望,這是可以理解的。

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

佛陀告訴阿難尊者說:「世間上所有一切的凡夫外道,乃至於二乘的聖者(這地方二乘的聖者,佛陀是將阿羅漢揀別出來,阿羅漢不算。)除阿羅漢辟支佛以外的這些有學的聖人。即便他能夠成就九次第定,九次第定就叫作“滅盡定”,我們知道世俗的禪定是四禪八定,四禪四空,第九次第定就是“滅盡定”,那是三果的聖人所入的滅盡定。滅盡定的特色是把心中的“想跟受”滅掉,想受滅無為。

他認為第六意識為什麼會躁動?因為我對外境有感受,有了苦樂的感受時候,我對這苦樂的感受會產生很多的想法,有思想,所以他把這想受滅無為。他的“想受滅無為”跟本經所說的不一樣,三果的聖人的想受滅無為主要是依止禪定的力量,把“想受”壓下去,如石壓草,讓妄想不起,所以他的禪定能夠入很深很深。

本經當中是妄想起來歸它起來,你只要生起智慧的觀照,你觀察妄想,「你從什麼地方來?」就好了,就可以“覓之了不可得”。我們是從妄想的自體來破除,而小乘的九次第定是從妄想的作用上來壓制。

不能夠成就漏盡,不能夠斷除煩惱成就無生的阿羅漢,都是依止妄想,不管你是隨順妄想,不管你是壓抑妄想,總之你還是活在妄想,把妄想當做自己的真實本性。所以阿難尊者你只是一昧的多聞,增長知識,而不能成就出世的聖道。」

這地方的關鍵點就是佛陀一再強調,不能只是多聞,也就是說迴光返照很重要,你只要能夠迴光返照,你的妄想就能夠慢慢的淡薄。

「達妄本空」與「真知本有」

阿難尊者祈請大乘止觀,佛陀正式回答有二段:一、就事顯理。二、性本具足。

就事顯理:就著五蘊深心來開顯我們的心中的真理,這當中有二段:一、逐破妄執密顯真心,這個地方是破妄。二、顯示妙理兼破餘妄這是顯真。  顯示妙理兼破餘妄是佛陀回答當中其中一段,前面是七處破妄,這地方是顯真。

這一段整個顯精的正宗分,十番顯見開始,開顯外在的真,然後再徧曆陰入處界,來告訴大家,其實真性不是你內心,外在的五蘊六入十八界,每一個法都是真。佛陀真性的顯現先發明內心的真性,再發明外在的真性。。內在的真性就是“別就見精顯性”。

別,就是特別,那麼在整個見聞嗅嘗覺知六根當中,其實都有真性的功能,那麼這個地方是單單特別就著見,一種見的功能,來開顯真性,就是從見,在整個見聞嗅嘗覺知六根當中,都有真性的功能。這地方是單單特別就著“見”的功能來開顯真心。

到這地方整個破妄的問題都結束了,破除我們的妄想。修行是點點滴滴的功夫,因為我們習氣的養成不是一天二天,所以在整個返妄歸真當中,是一個漫長的修學歷練的道路。

我們第一件事情要做的是先「認清路頭」。我覺得這個非常重要;譬如我現在還沒辦法馬上到臺北,但是我要知道我要怎麼去臺北,你要知道一個方向。我講實在話,一個人沒有認清路頭之前,你沒有資格談修行,你也沒有資格閉關。

所以有人說《楞嚴經》沒有看,你根本沒有資格閉關,你閉什麼關呢?你不要以為整天在那邊拜佛,整天持咒那就叫修行,你沒有掌握整個染淨的根本,你沒有掌握菩提的根本,你用虛妄心來修學,結果是虛妄的,到最後很容易著魔的。

所以《楞嚴經》你花時間去用功,你真正把《楞嚴經》全部聽完,你大概不太需要什麼善知識了,你就知道怎麼用功了。當然有時候善知識提醒我們,但是整個成佛之道你非常清楚。古人講開悟的《楞嚴》一點不假,你知道你內心當中問題出在哪裡,哪一個地方是你應該消滅的慢慢減少,哪一個地方是你應該追求的,你先把這觀念建立起來,其它的慢慢來。

我們大乘佛法的菩薩道跟一般外道的修學,有些地方是相同的,有些地方是不同的;譬如說我們今天去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我們依止這善業去創造一個暫時安樂的果報,這一部份是共外道的,外道的修學也有安樂的果報,也有安樂的道法。

但是我們透過在修善的時候,我們菩薩道心中有一種觀照的智慧,我們講“心地法門”這一部份是不共外道的;也就是說整個安樂的過程當中,我們還有一種解脫的功德,這一部份是不共外道的。

所以大乘的菩薩道基本上是以覺悟做根本,它是透過一種心地的觀照,而能夠產生解脫。本經阿難尊者祈請大乘的止觀法門,佛陀剛開始並沒有直接的開示修學的法門,而是先發明「如來藏妙真如性圓三諦理」,也就是說我們要先瞭解我們這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你透過這道理的瞭解,你才能夠生起日常生活當中,一種圓頓的微密的止觀,在每一個境界當中產生解脫。

這樣的一種止觀在本經當中,蕅益大師講出二句話來總持我們前面的觀念,蕅益大師說:「整個修大乘止觀的基礎就是在瞭解『達妄本空,知真本有』。」

首先你要瞭解我們心中的妄想它是不真實的。為什麼不真實呢?因為它隨境生滅,境有心就有,有人讚歎你你就起歡喜心,有人誹謗你你就生氣,境無則心無,它是很明顯隨境生滅;既然它是一個生滅相,表示它不真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覓心了不可得」,它只是外境刺激產生一種暫時的影像而已,所以我們一定要先瞭解妄想是無自性的「達妄本空」。

妄想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我們不應該跟著妄想走的,它只是一時的感覺,一時的想法而已。

那什麼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呢?「知真本有」。

我們無始劫以來,我們每一個人,心的深處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清淨本性,它呢白天也存在,晚上也存在,只是我們沒有去好好的體會它的存在,它是恒常存在的,不管過去、不管現在、不管未來,它是恒常存在,在那個地方,這個就是“「知真本有」。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把它找出來的那種清淨本性,也就是一個成佛的根本。因為我們必須把清淨的本性找到,根據這個本性發菩提心,根據這個本性修六波羅密,這個功德才能夠恒久。因為你要以不生滅心,產生的功德才是不生滅的功德,所以找到我們清淨的本性是很重要。

我們前面的經文都是在破妄達妄本空”,觀察妄想是沒有真實的本性,所謂的“覓心了不可得”。這一科以後佛陀正式顯真,開顯眾生本具諸佛所證的清淨本性。

然它是怎麼開顯呢?它是各別就著“見精”來開顯;“見精”就是我們六根門頭裡面的“見聞嗅嘗覺知”,這六根的功能當中特別就著“見”的功能,從見的功能當中,去開顯真實的“見性”。

**********************************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登極樂國

願生西方淨土中  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達仁筆記 的頭像
    達仁筆記

    達仁筆記

    達仁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