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named.jpg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15)

凈界法師講述

圖片3.png

本文重點:

  1. 什麼是我們本來的面目
  2. 福報可以轉讓,但善根不能轉讓
  3. 家裡沒有主人,盜賊就一直出現。「心也一樣!」
  4. 盲人就見不到了嗎?

我們大乘佛法的菩薩道跟一般外道的修學,有些地方是相同的,有些地方是不同的;譬如說我們今天去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我們依止這善業,去創造一個暫時安樂的果報,這一部份是共外道的,外道的修學也有安樂的果報,也有安樂的道法。

但是我們透過在修善的時候,我們菩薩道心中有一種觀照的智慧,我們講“心地法門”這一部份是不共外道的;也就是說整個安樂的過程當中,我們還有一種解脫的功德,這一部份是不共外道的。所以大乘的菩薩道基本上是以覺悟做根本,它是透過一種心地的觀照,而能夠產生解脫。

本經阿難尊者祈請大乘的止觀法門,佛陀剛開始並沒有直接的開示修學的法門,而是先說明「如來藏妙真如性圓三諦理」,也就是說我們要先瞭解我們這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你透過這道理的瞭解,你才能夠生起日常生活當中,一種圓頓的微密的止觀,在每一個境界當中產生解脫。

這樣的一種止觀在本經當中,蕅益大師講出二句話來總持我們前面的觀念,蕅益大師說:「整個修大乘止觀的基礎就是在瞭解『達妄本空,知真本有』。」

首先你要瞭解我們心中的妄想它是不真實的。為什麼不真實呢?因為它隨境生滅,境有心就有,有人讚歎你,你就起歡喜心;有人誹謗你,你就生氣,境無則心無,它是很明顯隨境生滅。

既然它是一個生滅相,表示它不真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覓心了不可得」,它只是外境刺激產生一種暫時的影像而已,所以我們一定要先瞭解妄想是無自性的「達妄本空」。妄想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我們不應該跟著妄想走的,它只是一時的感覺,一時的想法而已。

那什麼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呢?
「知真本有」

無始劫以來,我們每一個人,心的深處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清淨本性,它白天也存在,晚上也存在,只是我們沒有去好好的體會它的存在,它是恒常存在的,不管過去、不管現在、不管未來,它是恒常存在,在那個地方,這個就是“「知真本有」。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把它找出來的那種清淨本性,也就是一個成佛的根本。因為我們必須把清淨的本性找到,根據這個本性發菩提心,根據這個本性修六波羅密,這個功德才能夠恒久。因為你要以不生滅心,產生的功德才是不生滅的功德,所以找到我們清淨的本性是很重要。

我們前面的經文都是在破妄“達妄本空”,觀察妄想是沒有真實的本性,所謂的“覓心了不可得”。這一科以後佛陀正式顯真,開顯眾生本具諸佛所證的清淨本性。

然它是怎麼開顯呢?它是各別就著“見精”來開顯;“見精”就是我們六根門頭裡面的“見、聞、嗅、嘗、覺、知”,這六根的功能當中特別就著“見”的功能,從見的功能當中,去開顯真實的“見性”。

這當中分兩段,我們來看第一段領旨哀請。阿難尊者經過佛陀七處的破妄以後,他能夠領受佛陀的旨意,而且以一種悲痛的心情,再一次的啟請。佛陀能夠繼續顯真,不能只有破妄,你把我過去,我一直的好朋友“妄想”破壞了,但是你要告訴我,我的家在哪裡?讓我的菩薩道有一個依止處,啟請佛陀開顯我們眾生本具的佛性。好我們看經文。

467245387_m.jpg

阿難聞已,重複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雖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窮子舍父逃逝。

這段經文是阿難尊者對自己出家這十二年來的追述、一個回憶。對這樣的回憶,他的心情是非常的悲痛跟後悔的。我們看看阿難是怎麼回憶的。

阿難尊者他聽到佛陀前面講到二種根本:一、生死的根本,就是攀緣心;二、涅盤的根本,所謂的常住真心。聽了這二種根本以後,他知道從無始到現在,出家的十二年完全是錯用心,跟著盜賊走,沒有跟著主人走,所以他感到非常的悲痛流淚。

這時候從座位中站起來頂禮佛陀,長跪合掌,跟佛陀報告這幾年來修學的心路歷程:「我自從隨佛發心出家以來,我的心情一直是仰仗佛陀的威德而生活。阿難尊者是佛陀最小的堂弟,也是得到佛陀寵愛最多的一個堂弟,佛陀對阿難尊者的關懷是特別多的。他身為佛陀的侍者,他當然跟著佛陀到處去弘法,也經常跟隨佛陀整個生活的起居。他經常跟隨佛陀,可以說是僧團當中,離佛陀最親近的一個人。

所以他就產生一個怎麼樣依靠的心情呢?他說其實在整個佛法當中,我不必自己修行。因為佛陀有無量的三昧,佛陀有《首楞嚴王三昧、法華三昧、真如三昧…》佛陀有無量三昧,只要他隨便賜給我一個三昧,我就能夠斷惑證真,我就能夠轉凡成聖。

這就是阿難尊者他自己心中的依靠,靠著佛陀而能夠解脫,所以你看他一路走來都是一向多聞,他只是把佛法的道理記下來,而沒有把這種道理迴光返照他的內心;就是他搜集很多的藥,但都沒拿這藥來治病。

為什麼?因為他想:我這個病佛陀會幫我治,我不必自己治。他聽到整個前面七處破妄經文以後,他終於覺悟身心世界是不能互相取代的,佛陀的身心世界,是佛陀的身心世界,我阿難尊者的身心世界,是我自己的身心世界,二個人是不能互相取代。」

說明:

在大乘的教理上說,福德資糧是可以互相的傳送,譬如我們今天作早晚課,我們可以將此福報回向給某一個眾生,它可以得到七分之一的功德。

龍樹菩薩在《智度論》上說:「福報可以透過回向來加以輸送,但是善根不能互相取代。」

你說我在修行當中,我跟阿彌陀佛的那種感覺,那種觀照智慧,我把這智慧回向給你,不可能!你是顛倒的,你是愚癡的,別人拿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但是我修的福報,我可以把福報回向給你,跟你分享,這部份可以,所以善根是不能互相取代。

所以阿難尊者說:「我一路走來,失掉了我的真如本性,外表是現出家相,但是我這明瞭的心,一直跟真如的道法,我空、法空,那種清淨本性的道一直不相應。這種情況譬如窮子舍父逃逝。」

這個譬喻是說:有一個大富長者他只有一個兒子,這兒子本來他在家裡面是受用很多很多的珍寶,但是這兒子他總是覺得,在家裡面待著對他是不好的,他就起顛倒,一念的不覺。他想我應該到外面去攀緣啊!找很多人遇到很多事情才會快樂,在家裡面待著是不快樂。

這叫“真如不守自性”他不願意守在自己的本性。這有錢的公子哥就離開了家庭,跑到外面去了,結果逃久以後就迷失了方向,再也回不到家。他家裡面有許多的珍寶,但他離家後受著貧窮種種病痛的痛苦。

這就比喻無始劫來我們的真如本性,本來具足無量的功德,但是因為我們沒有安住我們的本性來受用這個功德,而攀緣六塵,結果創造整個生死的輪回,我們是自做自受。這是阿難尊者他聽完七處破妄以後,他自己的一個心得感想(可以說相當有體會),對自己出家生涯的回顧。

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他以前總是覺得他身為佛陀的侍者,整天靠在佛陀的身邊,佛陀解脫他也會跟著解脫,他只是去增長自己的知識,沒有把這知識產生一種內心的迴光返照,來調伏自己的妄想。

所以假設你不把這樣的智慧加以迴光返照,跟沒有聽聞是很相似的,就好像一個人只是述說這是青菜、這是豆腐,但是你沒有親自去吃、沒有去受用,你的肚子還是不能飽的。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唯願如來哀湣窮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

前面二段是阿難尊者出家生涯的回顧,這段是阿難尊者正式來祈請佛陀能夠開顯眾生本具所謂的“寂常心性”。

世尊!我們這種凡夫眾生這一念心,被二種障礙之所纏繞:第一、我執引生的煩惱障;第二、法執產生的所知障。這二種障礙之所以會出現,因為我們沒有去觀照我們的“寂常心性”,寂靜的、常住的、從來就沒有生滅相的這一念心性。希望如來能夠依止大悲心,來開示我們在身心變化當中,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寂常心性,來開啟我智慧的道眼。

我們一個人之所以有障礙,是因為不知道寂常心性。這道理是很重要的。我們這樣子講,一個房間之所以黑暗,是因為它沒有光明,你要是有光明它自然就不黑暗,你不用怕黑暗,重點是你把光明點起來。

意思是說:我們過去都是心隨妄轉,都是很多的妄想,若我們只是停留在破妄是不夠的;譬如說你的心現在跟人事接觸而產生了煩惱,你就觀想,哦!這個煩惱你從什麼地方來,沒有一個來的地方,覓之了不可得;又起一個煩惱,你又觀察它,覓之了不可得。你每一次都要對治煩惱,換句話說,我們變成很被動,煩惱來了就把它消滅,煩惱來就把它消滅,我們沒辦法讓煩惱根本不起來,沒辦法!

因為你家裡面沒有主人,盜賊就一直一直出現。所以假設我們只是停留在破妄,那麼煩惱將會不斷的出現,你就疲於奔命,經常要觀察,覓心了不可得、覓心了不可得,相當的被動。

今天我們知道破妄,我們有這樣的方法,但是我們最重要是要顯真;我們身體有很多病痛,我們不能只有治病,你要把你的體質,身體的免疫功能建立起來,它自然就不生病。

這地方透露一個很重要的消息,我們之所以有煩惱纏繞,是因為我們沒有回家,沒有回到我們的「寂常心性」;我們為什麼一直生病,因為我們心中沒有強烈的抵抗力,而不是只是治病而已。這地方阿難尊者正式的祈請,希望佛陀在破妄以後,能夠繼續的顯真。

即時如來,從胸卍字湧出寶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

佛陀在說法之前是先顯神通來表法。第一個表達的是一種真實的智慧。這時佛陀在說法之前,從胸口的卍字湧出種種的寶光,“卍”:佛陀的胸口有一個紋理,這紋理看起來像一個卍字一樣,這是佛陀的三十二相之一。這光它現出種種的莊嚴照耀(晃昱:莊嚴的照耀。),而這樣的照耀具足百千種美妙的顏色。

前面的破妄,佛陀也是顯神通來表法,但是佛陀的放光,前面在破妄想的時候,佛陀是從六根門頭,從面門放光;妄想的活動就在那裡,就在六根活動,你的六根跟六塵接觸妄想就出來活動,所以破妄要注意你的六根。

真如本性為什麼從胸口的“卍”字呢?因為真如本性本來具足無量的功德,我們只是把它開顯出來而已,我們有成就無量波羅蜜的可能性。“卍”表示真如本性有無量的功德,它是一個無窮的寶,修行只是把它開發出來。

圓照法界  十方微塵普佛世界,一時周徧。

真如本性是普徧整個世界,普徧整個依報的國土。你看禪宗他開悟以後說:「山色無非清淨色(身),溪聲皆是廣長舌。」

我們剛開始開悟的時候,是向內觀照我們這一念心,「達妄本空,知真本有」,瞭解我們這一念心不生不滅的本性,但是你從這一念心開悟以後,你進一步的發覺,其實真如本性不是存在你的心中,整個山河大地都是真如本性的全體大用。所以這真如本性是普徧十方的普佛世界,沒有一個地方不是真如的顯現。

徧灌十方所有寶剎諸如來頂。

正報的身心:光明能夠照耀十方諸佛如來的頭頂,表示諸佛所證的是佛佛道同的;阿彌陀佛的國土跟釋迦牟尼佛的國土因緣是不同,但是阿彌陀佛所證的清淨本性,跟釋迦牟尼佛的清淨本性是沒有差別的“道”是相同的。所以他有普遍來灌注十方諸佛的頭頂。

旋至阿難及諸大眾。

表示一切眾生的本性也都是一樣的。你看一隻牛這麼大,一隻螞蟻這麼小,那是因緣果報不同、是業力不同,但是這只牛這麼大螞蟻這麼小,牠們的佛性是沒有大小的差別,眾生是人人本具的。這地方是說明真如本性是普徧一切的依正二報。

告阿難言:「吾今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眾生,獲妙微密性淨明心,得清淨眼。

放完光以後,佛陀告訴阿難尊者說:「我現在即將為你建立廣大殊勝的法幢,也使令一切末法眾生能夠從以下十番的開示當中,能夠成就微妙光明的心性,從這一念心性當中開啟智慧的道眼。

「微妙性淨明心」蕅益大師說這是“理”,如如理、一個道理;“淨法眼”是如如智。我們一定先瞭解如如理,才能生起如如智。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是先找到根本,你才有資格修學;你說你拜佛這很好,念佛也很好,你佈施、持戒都很好,但是你沒有找到你不生滅的本性,你用生滅心來修學,你的功德畢竟是生滅的、是有漏的。

「生滅本性」,我們看本經它是先否定再肯定;我們剛開始先否定自己,不是這個,這不是我自己,這不能代表我自己,那只是一時的想法,你遇到事情“你不動”這生滅心就消失掉了,時間久了你慢慢慢慢就沉靜下來,以不變應萬變。

所以我們一開始先否定,然後再肯定,肯定的時候就是承當佛性,從空出假,廣度眾生,那就是《華嚴經》的境界。現在正式要去發明我們的本性。

佛陀從眾生能見的功能當中,來開顯我們眾生真正能見是這一念明瞭的心,是心能見,不是眼根能見,從心當中去把那不生不滅的見性找出來。

理論上,我們六根都能發明心性,六根門頭都能夠回家。眼見耳聽“見、聞、嗅、嘗、覺、知”,為什麼禪宗有人吃東西開悟?;什麼是祖師西來意?喝茶去。祖師為什麼叫他去喝茶?從喝茶當中去體會,你為什麼能夠感受到茶的味道,為什麼你把茶倒在地上,大地它為什麼不能感受茶的味道?為什麼你可以感受?

因為我們有佛性。從整個“見聞覺知”的功能當中去表達佛性的存在,假借作用來開顯它的本體「借用顯體」。

佛陀說法圖.jpeg

阿難!汝先答我見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將誰見?」

阿難言:「由佛全體閻浮檀金,赩如寶山清淨所生,故有光明。我實眼觀,五輪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赩=殊勝莊嚴)

佛陀提出三個問題。阿難!你之前回答我說你見到我的光明拳,這光明的拳頭釋放出種種的光明:

一、那這光明是什麼因緣而有?
二、這拳頭為什麼會產生拳頭?
三、你阿難尊者是用什麼來見這個拳頭?

從阿難尊者的回答就知道他心中的盲點在哪裡。第一、阿難言:「我回答你,您為什麼拳頭上有光明?因為佛陀您的整個身體都是閻浮檀金,而且殊勝莊嚴像一座寶山;這樣的一種莊嚴身相是過去一種清淨的善業所引生的,所以佛陀的拳頭有光明。因為佛陀過去修善業,所以全身都有光明,全身都有光明,所以您拳頭也有光明。

註:閻浮檀是印度一種樹木的名稱,它翻成中文叫“勝金”。因為這種樹它整個枝幹花果都是顯現一種紫金色,而這紫金色比真實的黃金更加美麗莊嚴叫“勝金”。)

第三、佛陀問:你用什麼去見呢?阿難尊者說:我用眼睛來見。

第二、那這拳頭是怎麼形成的呢?因為五輪的手指,佛陀你把它彎曲成一個拳相,所以就變成一個拳頭。」

我們從後面的經文來看佛陀對阿難尊者這三個回答是不滿意的,因為他沒有回答到重點。古德說:「其實釋迦牟尼佛提出三個問題的答案只有一個,答案是相同的。」

佛陀身上為什麼有光明?為什麼你能夠見到?為什麼會有拳頭?其實就是因為我們有真如本性,你沒有真如本性你怎麼會有光明?佛陀的所有功德都是從真如本性顯現出來的,但是阿難尊者因為他身為凡夫,他無始劫以來,他習慣用攀緣心來看事情的外表、看事情的因緣。所以他的回答都是從表相上來回答。

你看為什麼有光明?因為你善業。用什麼見?我用眼睛見。為什麼有拳頭?因為你把手指頭彎曲起來。這三個問題都是從外在的事相回答,所以佛陀是一點都不滿意。

佛告阿難:「如來今日實言告汝,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阿難!譬如我拳,若無我手,不成我拳;若無汝眼,不成汝見;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義均不?」

佛陀聽完阿難尊者回答以後,他提出一個譬喻,佛告阿難:「我現在要用真實的語言來告訴你,我不再施設方便。在大乘佛法凡是講到因緣的部分,善業召感安樂果報,罪業召感痛苦的果報,這個都是方便,沒有講到根本的問題。

但是講到真如本性這個就講真實理。真實理這個道理很深,即使有智慧的人也很難理解,所以說即使有智慧的人都要用譬喻,才能夠瞭解這深妙的道理,所以佛陀就講出一個譬喻。

佛說:「阿難!譬如說我現在有拳頭,假設我沒有手我就沒有拳頭;你看我為什麼有拳頭,因為我有手,我的手可以變成掌變成拳頭,所以我一定要有手的存在,才能夠產生拳頭。

這個道理是對的。佛陀說有手才能夠成就拳頭,這道理來譬喻說假設你沒有眼睛,就不能夠成“見”,你有眼根才構成“見”。佛陀用眼根才能構成“見”來比喻有手才有拳頭。問阿難尊者說你認為這二個譬喻,道理是不是均等的?」

阿難言:「唯然世尊!既無我眼,不成我見;以我眼根,例如來拳,事義相類。」

阿難尊者回答說:「是啊!這道理是均等的。我要沒有眼根我就不能構成“見”的功能,佛陀要沒有手就不能構成拳頭;所以以我的眼根來比喻見,就好像佛陀的手來比喻拳頭一樣,這道理是相同的。」佛陀這一段的問答就把阿難尊者整個情執點,將他的全部問題浮現出來。

在這段經文當中佛陀提出三個問題,為什麼有光明?為什麼有拳頭?你用什麼來見?

但是古德說其實佛陀的重點在「汝將誰見?」你用什麼來見?就好像你在念佛,古人問你「念佛是誰?」你用什麼來念佛?你說我用嘴巴來念佛。阿難尊者說我用眼睛來見,就好像我們一般說我用嘴巴來念佛。

我們這樣子回答都是怎麼樣?可以看出這個人平常的心都是向外攀緣,沒有迴光返照,都向外攀緣。所以阿難尊者到現在還是認為,因為有眼根才能夠見。佛陀必須把他的問題逼出來,然後再來引導他怎麼去開悟,這地方叫按定他的情執。

佛告阿難:「汝言相類,是義不然。何以故?如無手人,拳畢竟滅;彼無眼者,非見全無。」

佛陀正式指出阿難尊者的過失:佛陀說:「你說前面的情況相同,在道理上是不成立的。為什麼呢?一個人沒有手就沒有拳頭,這是一個正常的道理;但是你沒有眼根,你的見並沒有消失掉。「非見全無」蕅益大師說就是「非全無見」。眼根只是一個功能,真正能見的是見性。所以你眼根敗壞了還是能見。

譬如說「念佛是誰?」你說嘴巴能夠念佛,但是沒有嘴巴的人他也是可以念佛,他用心地去念佛。這地方的意思是說:沒有眼根的人,他的見沒有消失掉。

所以者何?汝試于途詢問盲人:汝何所見?彼諸盲人必來答汝:我今眼前唯見黑暗,更無他矚。以是義觀,前塵自暗,見何虧損?」
阿難言:「諸盲眼前唯覩黑暗,云何成見?」
佛告阿難:「諸盲無眼,唯觀黑暗,與有眼人處於暗室,二黑有別?為無有別?」
「如是,世尊!此暗中人,與彼群盲,二黑校量,曾無有異。」

佛陀就正式說明,就是念佛是誰,能見是誰?為什麼這樣講呢?為什麼說是,彼無眼根,非見全無?

佛說:你試著到路旁去找那些眼根敗壞的人,你隨便找一個盲人你問他:你們平常這樣走來走去,你們到底看到了什麼?這麼多盲人他們一定回答你:我現在不管白天不管晚上,我看出去就是一種黑暗之相,其他就什麼都見不到了。

從這道理來看,我們知道他看到黑暗,只是因緣的一種顯現,因為他眼根敗壞了,所以他只好看到黑暗。但是背後那能見的見性並沒有虧損啊!他還是看到,只是他看到的是暗相而已。你不能夠說他眼睛敗壞了他就見不到,就好像說他嘴巴壞了他就不能念佛,不能這樣講,當然他嘴巴好他會念得更清楚。也就是說「前塵自暗,見何虧損?」這種暗相、光明相,只是因緣的顯現,對見性是沒有影響的。

阿難尊者就提出一個疑問說:「這麼多盲人他看到的是一片黑暗,就怎麼算是見呢?我們一般的見是看到青黃赤白才算是見嘛!看到黑暗怎麼算是一種見的功能呢?」

佛陀回答說:「盲人他沒有眼根看到黑暗相,跟一個有眼根的人,他處在一個沒有光明黑暗的房間,他也看到一個黑暗相。這二個黑暗相是有差別,還是沒有差別呢?」

阿難尊者回答說:「世尊!有眼根的人在黑暗的房間當中看到黑暗相,跟一個眼根敗壞的人看到黑暗相,這二個黑暗相加以比較,是完全相同的,他們二個都有見到東西,只是見到黑暗相。」

我們要見到青黃赤白有二種因素:有內光跟外光;一、內光就是你眼根的瞳孔,內光不能有敗壞;第二、外在有光明的顯現你才能夠見到青黃赤白。盲人是內光敗壞,處在暗室當中是缺乏外光,所以內光外光缺一不可。

「阿難!若無眼人,全見前黑,忽得眼光,還於前塵見種種色,名眼見者;彼暗中人,全見前黑,忽獲燈光,亦於前塵見種種色,應名燈見。若燈見者,燈能有見,自不名燈,又則燈觀,何關汝事?

「阿難!假設一個眼根敗壞的人,他看到的是一片黑暗相,因為他的瞳孔敗壞了;如果你今天把他的瞳孔治好,他又看到種種顏色,這叫作眼見。

你把眼根治好只是工具變好了而已,假設你一定要執著,把眼睛治好了就是眼見,那這樣子有一個問題,有眼根的人在黑暗的房間當中,他看到黑暗相,你給他燈光,他又見到種種色,那這是燈見啊!燈是一個無情之物,假設燈能夠有見,那它就不是燈,它是一個有明瞭性的有情;假設燈能夠見,燈是身外之物,那關我們什麼事情?

是故當知,燈能顯色,如是見者,是眼非燈;眼能顯色,如是見性,是心非眼。」

是故當知,燈光只能顯現萬物之色,真正能見的是我們這一念心不是眼睛;眼根只是能顯現光和顏色,真正能夠見的是心而不是眼睛。」這個觀念很重要。我們要把因緣法跟真如法,所謂的不變性跟隨緣性要分清楚。

譬如說我們六根,不要講那麼多,就從眼根來看,我們見聞覺知都不講,只講“見”的功能。佛陀觀察三千大千世界,看到整個地球就像觀掌中庵摩羅果;佛陀眼睛看出去看到整個三千大千世界,就像手掌裡面一個檳榔果一樣很清楚。天人看這三千大千世界範圍是稍微小一點,我們人看的又更小,螞蟻再看的又更小。

那你可以說是佛陀的見性最大,天人其次,人最少嗎?不能這樣講。他看得到什麼東西是業力的關係,是因緣的關係。因緣的關係很簡單,他積集善業他來生福報大,他看得到東西,但是見性是沒有改變。我們整個十法界的眾生,不管你現出莊嚴相,現出卑劣相,見性都是不改變,而這見性是菩薩,趕快要將它找出來的。

菩薩云何發菩提心?就是因為我們知道:「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而發菩提心。從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所以我們能夠做生命的改造,我一定做一個改變;我們沒有從因緣變化當中找到我們的本性,我們很難建立一個大乘的信心,你相信你可以成佛,你建立不起來。

圖片1.png

**********************************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登極樂國

願生西方淨土中  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達仁筆記 的頭像
    達仁筆記

    達仁筆記

    達仁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