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70)
凈界法師講述
本文重點:
1、找到不生滅心的方法
2、目犍連的圓通法:觀意識
3、烏芻瑟摩的圓通法:觀火大
4、持地菩薩的圓通法:觀地大
由方便門找到不生滅心的方法
我們在修學止觀圓通的時候,要注意二個原則,所謂開方便門示真實相。首先你要找一個「方便門」,你要有一個法門來安你的心。這個就每一個人不一樣,比方說有些人的方便門就是拜佛,你要他持咒,他也持不好,你要他念佛他很難攝心,但他一拜佛他心就靜下來,這個就是你的方便門。
有些人它可以念佛念得很好,但是拜佛他會覺得很擾動,那拜佛就拜少一點無所謂。所以剛開始你一定要去找你過去的方便門,這方便門不是一生二生的。
我經常講,我們不能夠否定過去,你不可能跟過去切割的,因為今生的你,從《唯識》受熏的角度是由過去、過去、過去,有很多過去的你熏習才有現在的你。你從什麼地方來?太遠的地方我們不說,從近處來說,你是從過去而來。
你沒有昨天怎麼有今天呢?你是從昨天而來,那你昨天是怎麼來?是從前天而來。佛法講生命是一個水流,所以我們必須找到過去相應的法門。你看有些人他拜佛也不相應,持咒也不相應,他一坐下來整個身心世界當下寂靜,這個就是你的方便門。你要找到你過去生很熟悉的那個門,你走起來事半功倍,這一點非常重要。
找到方便以後接下,不是就完了,你要「示真實相」,在方便門當中開顯真實的道理,你要有觀照的智慧。你看我們前面講的尊者,有些尊者是完全注意自己的呼吸,有些人是整天講經,有些人是整天持戒,方便是不同的,但是最後他迴光返照的時候,正念真如的時候,從事相的因緣能夠回歸到不生不滅的本性。
這關鍵點就是你要能夠迴光返照,最後的結果都是你要問一句話,你從什麼地方來?當你在注意呼吸的時候你要問呼吸,你從什麼地方來?當你念佛的時候,你要問你自己,佛號從什麼地方來?當你持戒的時候,為什麼我能夠持戒,持戒是誰?你為什麼可以持戒呢?為麼桌子不能持戒呢?當你講經的時候,你要問你自己,講經者是誰?
整個《楞嚴經》的方向,就是你要迴光返照,你就有希望開顯真實相,那你要是心外求法,那就沒辦法了!
所以我希望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第一個、你要找到你過去生中相應的方便門,你很熟悉的,你跟它一接觸,你的心馬上安定下來。第二個、找到方便門以後,問它一句話,你從什麼地方來?為什麼我可以持戒,為什麼我可以講經,為什麼我可以念佛?你往那個方向找進去,你就能夠找到我們眾生本俱,諸佛所證的,所謂的「不生滅心」,這個就是你整個菩薩道的安住處。
大目犍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于路乞食,逢遇優樓頻螺、伽耶、那提三迦葉波,宣說如來因緣深義,我頓發心得大通達。
【明代 吳彬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佛像冊 】
目犍連尊者出家的因緣。目犍連翻成中文叫「采菽氏」,因為采菽氏在佛弟子當中很多,所以加一個大,簡別其他的因緣。
目犍連尊者,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在沒有出家之前,我是修學梵志外道,有一天我在路中乞食的時候,遇到三迦葉、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跟那提迦葉。
這地方我們前面說過,有些地方是說舍利弗尊者遇到馬勝比丘,馬勝比丘為舍利弗尊者宣說如來因緣的教法:「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一切法是從因緣生而因緣滅,從這個地方悟入了無常變化無我的道理。目犍連尊者聽到了這因緣的勝義以後就發心。“發心”有二層意思:
第一、他發起我空智慧之心。
舍利弗尊者把這因緣的教法,回去轉述給目犍連尊者的時候,目犍連尊者聽到以後就證得初果,破了三界的見惑,所以可以說發起我空智慧之心。第二、發起出家修道之心。
這時就正式的希望能夠出家。因為這樣的發心,對於身心世界就無所障礙,得到了大通達。這是講到他從外道,轉入佛法的一個因緣。
如來惠我袈裟著身,鬚髮自落。我遊十方,得無罣礙,神通發明推為無上,成阿羅漢。寧唯世尊,十方如來歎我神力,圓明清淨,自在無畏。
目犍連尊者出家以後的狀態。他的出家剃度是怎麼一回事呢?釋迦如來是恩惠於我,使令我是袈裟著身,鬚髮自落。我們一般,佛陀滅度以後的出家,就是白事羯摩得戒體。
佛在世的時候有二種得戒體,一種是「三皈」,在佛陀面前受三皈依,而得戒體。但是另一個是特別的,就是這個人善根特深厚,遇到佛陀,佛陀只講一句話,就講「善來比丘。」就講這四個字而已。
佛陀看到這個人善根特別深厚,只講善來比丘,這個人馬上袈裟自然披身,鬚髮自然脫落,都不用剃度,馬上現出比丘相。目犍連尊者就是屬於這一類的「善來比丘」,非常少有。他等於是善根深厚,所以他是屬於「善來比丘」,袈裟著身,鬚髮自落的。
他出家以後果然不負眾望,在七日中就證得阿羅漢果。證得阿羅漢果以後,他的特色是:目犍連尊者,第六意識的分別心特別的強,見聞嗅嘗覺知,那個“知”的功能特別強。
他證得阿羅漢果以後,那個第六意識心,依止意生身遨遊十方世界,得無罣礙。這地方講他神足通的變化,他能夠來去自如,小中變大,大中變小。所以他在神通的整個發明當中是最為第一的,因為這樣的因素成就阿羅漢。
不單只是釋迦如來如此的稱歎說我是神通第一,十方諸佛也都稱歎我的神通是俱足四種功德:
第一、我的神通是「圓明」的,我能夠徧遊十方承辦佛事。他在整個空間上沒有障礙。
第二、「清淨」,于諸境緣,他是塵點不染,他在顯現神通的時候,對神通的法不會產生染著。
第三、「自在」,他任運示現無有障礙,他心裡想什麼,往往都能夠心想事成,沒有任何的障礙。
第四、「無畏」,他調伏魔礙的時候,心中無所畏懼。
他的神通力俱足這四種功德,而得到釋迦如來跟十方如來的讚歎。
佛問圓通,我以旋湛心光發宣,如澄濁流,久成清瑩,斯為第一。」
佛陀問我圓通法門,我主要是「旋湛」;“旋”旋轉。旋轉這一念分別心,而為圓湛常住的心性,轉分別心而為不生滅之性。「心光發宣」,以心中智慧之光明,顯發宣流而成就神通的妙用。比方說,我要親近一個污濁的水流,慢慢慢慢時間久了以後,就把污濁的水流轉成清淨光明的水,斯為第一。」
目犍連尊者的特色是神通,他整個方便門是神通。當然神通是一個因緣法,他當然要問自己一句話。你從什麼地方來?為什麼我有神通?這個地方我們可以這樣解釋:
從淺處來說,為什麼有神通?
在『瑜伽師地論』說有二個因緣:
第一個、你的念力要強,所以神通往往是要有禪定,這個人專注力特別強。第二個、你要有點想像力,有禪定不一定有神通,有禪定你還得要修神通。在禪定的心中你要觀想,你看到這個牆壁,你就觀想這牆壁是如夢如幻的,我一定可以走過去,我一定可以走過去,我一定可以走過去,欸!果然走過去了。他要帶點想像。
在經典裡面提到一個公案說:有一個龍王,他要被大鵬金翅鳥攻擊,大鵬金翅鳥整個翅膀展開要吃龍王的時候,那時候旁邊很多阿羅漢看到,根本措手不及,只有目犍連尊者馬上顯出神通,變成一個鍋蓋式的一種光明相把他蓋住,把龍王給蓋住。
說你不是禪定而已,你那個心的想像力要特別的靈巧,特別的豐富,你在那緊急情況都能夠想出一個保護的光明相出來。
目犍連尊者他在過去的因緣當中,他那第六意識,他的念力特別強,想像力特別的豐富巧妙。所以他顯的神通俱足了圓明、清淨、自在、無畏,四種功德,得到十方諸佛的讚歎。他在神通當中慢慢的能夠會事入理,觀察這神通的因緣當下,即空、即假、即中,而恢復到一念心性,最後成就圓通。
前面是講到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我們從心識開始觀七大,講到地、水、火、風、空、根、識,這當中有七段。
烏芻瑟摩於如來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而白佛言:「我常先憶久遠劫前,性多貪欲。
【明代 吳彬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佛像冊 】
過去的因緣。烏芻瑟摩是一個比丘的名稱,烏芻瑟摩翻成中文叫「火頭」,他是佛教一個金剛護法神。這時他在如來的面前,合掌頂禮佛足,而白佛言。前面的尊者都是坐著,然後再站起來禮拜佛陀,因為護法神他是不能坐的,身為護法神他是站在佛陀的旁邊,所以他就直接合掌頂禮,沒有起立的這個動作。
他白告佛陀說:「雖然我現在成就聖道了,甚至於已經成佛了(在後面的經文會講到其實他已經成佛了,他可以說是乘願再來)。我現在經常回憶我過去,在久遠刧前,我還是個凡夫的時候,我這個人的習性就是性多貪欲,男女的貪欲這一部份特別的嚴重。
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說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徧觀百骸四肢,諸冷暖氣,神光內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從是諸佛皆呼召我名為火頭。
後來有一尊佛出世,這尊佛對我的影響特別大,叫做空王佛。空王佛在《法華經》有提到,釋迦如來跟阿難尊者是同時在空王佛所發菩提心,修學大乘佛法。所以你可以看得出來,這烏芻瑟摩比丘也不可思議,他跟釋迦如來跟阿難尊者當時都是同學的。
空王佛這時觀察烏芻瑟摩這個比丘的特性,他就跟他說:「多淫人成猛火聚」。一個人淫欲心很重,經常生起淫欲的煩惱,這有什麼過失?有猛火的過失。
猛火的過失就是說,你在因地的時候起貪欲,叫做煩惱火,死了以後變成業力之火。業力之火會有什麼過失呢?破壞我們的善根,傷害我們波羅蜜的功德,所有人天的功德都因為業力之火而破壞。這個地方先講淫欲心的過失,第二講到對治的方法。
那應該怎麼辦呢?空王佛就教我,你要把心靜下來。那麼你應該怎麼去觀察呢?開方便門,示真實相。你的方便門是什麼呢?觀察你身體的狀態。說:淫欲是個火,這個“火”是從什麼地方而來呢?是從「百骸四肢」而來,“百骸”就是我們身體全身的骨骼,“四肢”指的是雙手雙足。我們的身體是地水火風四大,你地水風都不觀,你觀火大就好。
而我們身體有溫度,「諸冷暖氣」,你觀想冷暖之氣的變化。怎麼觀呢?你觀察你欲心還沒有生起的時候,身心非常的寂靜,非常的清涼,但是你淫欲心的時候,這時候你的身心熱惱,乃至於輾轉增勝,就變成煩惱火,就變成一種猛火聚。
這時候你要問它說,這個淫欲的火你從什麼地方來?你不要被這境所轉,不要跟著它走;當煩惱火起來的時候,你靜下來,迴光返照,問它一句話?你從什麼地方來,這時候「神光內凝」。
他以前煩惱火一起來的時候,就跟著煩惱火轉,這時候他就迴光返照,慢慢慢慢的內心向內安住,向內凝聚;不斷的觀照,就能將淫欲的煩惱火轉成智慧之火,我們說是「破妄顯真」。
把淫欲之火的相狀而回歸到一心的真如,由一心的真如再成就智慧之光,所以從自以後,諸佛就號召我為「火頭」。因為他在因地的時候就觀察火大,而成就圓通,叫「火頭」,是佛法的金剛護法。
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羅漢,心發大願,諸佛成道,我為力士親伏魔怨。
我在因地的時候修火光三昧,我專心的觀察我身體的火大,包括我頭部、我的脊椎骨、我的二手二腳等等的骨頭,為什麼會有很多溫度的變化呢?然這溫度的變化是從什麼地方而來?這樣子的迴光返照,從跡門來說,證得我空的真如。
證得我空真如以後,「心發大願」,這時候感戴佛陀教誨的深恩,所以諸佛示現成道的時候,我都發願要成為金剛力士,來護持正法,護持修行者,來調伏天魔乃至種種冤親債主的障礙。這是講到他自利利他的功德。
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心暖觸無礙流通,諸漏既銷,生大寶焰,登無上覺,斯為第一。」
佛陀問我圓通法門,我是以如實的觀察,我整個身心世界這個火大的生起跟變化。火大本來是沒有,突然間有,又突然間沒有。那這火大到底是從什麼地方而來?又從什麼地方而去?它從什地方來,去的時候又到哪裡去?從這個地方觀進去,成就「無礙流通」。
“無礙”是說他不再為欲火所障礙,“流通”是他知道整個暖觸之性,其實就是我們眾生本俱的如來藏妙真如性。其實我們溫暖的火大,只就是一念心性的妄動而虛妄顯現,當我們迴光返照的時候,它也就自然消失,它只就是一個因緣合和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的假相而已,它就是一念心妄動的假相。
因為這樣子的觀照,而回歸到一心真如的時候,諸漏消滅,一切的煩惱都消滅了,生起廣大的智慧光明,而成就無上菩提,斯為第一。」
烏芻瑟摩比丘,他是示現的金剛神。《楞嚴經》的法門,它就是一個“轉”,轉因緣之法而回到不生不滅的本性,這個「轉」字是很重要的。
有人說,修學大乘佛法很像在打太極拳,它就是把你的力量轉到外面去,就是一個“轉”字。古德說:「調心之道,猶如調水。」你看治水,大禹治水,水的力量那麼大,你要去抗拒它,你就完了!
你說:我的煩惱很重,我用佛號跟你拼了,最後二敗俱傷。你怎麼拼得過它呢?它是無始劫累積來的能量,你這佛號才念了二三年,它是你的熟境界,你的佛號是生疏的境界,你用佛號來抵抗它,你怎麼是它的對手呢?你看那黃河氾濫的時候,你做堤防,再大的堤防全部被沖壞了,不能抗拒的!
你的煩惱來的時候,你就是轉識成智,迴光返照,「你從什麼地方而來?」我剛剛本來沒有煩惱的,現在有,一下子煩惱又沒有了,那麼煩惱又到哪裡去?慢慢慢慢你會體會,哦!原來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原來我的一念心性本來沒有煩惱,「達妄本空」。
一個人你要進步的快,你要完全的相信,你是本來沒有煩惱的。你說:我本來就有煩惱。那就完了!你本來就有煩惱,那你就不能改變。所以我們一再強調,要站在沒有煩惱的角度來調伏煩惱,這是大乘的思考模式。
你現在學大乘佛法,觀世音菩薩是怎麼思考問題的?這個火大,烏芻瑟摩比丘他因地是怎麼考問題的,為什麼他就能夠把這煩惱超越過去?現在我們去學他們的思考模式,他觀照的方法。
我再講一次,我們在調伏煩惱的時候,要站在一個本來沒有煩惱的角度,來調伏煩惱。為什麼有煩惱?只就是一個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所以這個煩惱是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它本來就沒有實體的東西。
我們在懺悔業障也是這個道理,你一定要相信「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我本來是沒有業障的,只就是一念的妄動而因緣和合而有,我現在一念的懺悔,自然是可以消滅,煩惱障、業障只就是一念的因緣和合的假相。這是一個大乘佛法很重要的思考模式。
持地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來出現於世,我為比丘,常于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險隘,有不如法,妨損車馬,我皆平填,或作橋樑,或負沙土,如是勤苦,經無量佛出現於世。
【明代 吳彬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佛像冊 】
持地菩薩,這「持地」這二個字,有二層意思:從外在的事相,他的因地的平整大地,使令大地平整,所以叫「持地」;深層的意思,從理觀來說,他對一切冤親的眾生內心平等,這持地指的是心地;一個是大地,一個是心地,這二層意思。
這時候他就從座位起來,頂禮佛陀,而白佛言,講他過去的因緣,他說:「我憶念在過去的因緣當中,有一尊普光如來出現於世,普光如來就是我們五十三佛的第一尊佛。那時候我出家,作一個修苦行的比丘。
這持地比丘修苦行是怎麼修的?我身為比丘,我的修行方法只有一個,經常在一切的要路津口;他不是在佛堂修學,他是在要路跟津口地方修學;“要路”就是眾人往來的地方;“津口”就是水陸交通必經的要道,車馬很多的地方。我經常跑到人很多,車子很多的地方。幹什麼呢?
這個地方假設道路土地有危險很狹隘,有不如道路之法。這不如法的道路有什麼過失呢?會防損車馬,會妨礙到車子,壞傷害到馬。我只要遇到這樣的處所,我就用泥土把它做平填的工作;比較高的地方我把它移走,比較低的地方我把它填滿。
假設遇到有河流的地方走不過去,我在中間做一個橋樑,或者是用沙土把坑洞塡平,形成一條道路。我就是在做這一件事情,經過以上的勤苦,這當中經無量佛的出世,我都是做平地之行而沒有退轉道心。這講到持地比丘,他出家以後他修學的方法,這個就是他的方便門。
或有眾生,於闤闠處要人擎物,我先為擎至其所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毗舍浮佛現在世時,世多饑荒,我為負人,無問遠近唯取一錢,或有車牛被於泥溺,我有神力為其推輪,拔其苦惱。
前面講平地,這地方講他兼帶的修學。或者有一些力量比較薄弱的眾生,小孩子或女眾,我就到闤闠處,人很熱鬧的地方,這個地方經常就是作買賣,假設有人需要去拿東西,要搬東西的時候,我就預先把這東西搬到他所要到達的處所,然後放下物品就當下離開,完全不收任何的費用。
前面是講他的所緣境是土地,這個地方兼帶的他的所緣境是人,為人來搬東西。這地方有一種以佈施,來廣結善緣的意思。這當中有一點因緣的變化。
毗舍浮佛現在世時,對持地比丘影響相當的大。毗舍浮佛就是莊嚴劫的最後一尊佛,就是莊嚴劫的第一千尊佛,釋迦佛是賢劫的第四尊。
這一尊佛出世的時候,整個世界是世多饑荒,當時五穀欠收,我是作為一個荷負物品的人,替人家搬東西的,不管是遠是近,我搬完東西只收一錢。為什麼收一錢呢?
因為當時饑荒,我本來是不收錢的,但是饑荒乞食困難,所以為了維持生計,就勉強收一錢。這當中或者有馬車牛車,被陷在污泥當中,我以我廣大的神力,(因為過去生的福德招感,他多生多劫都是為人家搬東西,或者整理土地,所以他福德大,力量也特別大。)我就為他推車輪,來拔除眾生心中的苦惱。到這個地方,他主要是在修學福德的因緣。
時國大王延佛設齋,我于爾時平地待佛,毗舍如來摩頂謂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
這個地方,使得持地比丘的內心世界有一點點的變化。這時國家有一個大王,因為種種的喜事就延請佛陀,設立很多供齋的因緣。這時我把佛陀所要經過的地方,就預先把不平的地方把它填平,等待佛陀的經過。
這時毗舍如來就停下來,然後摩我的頭頂,安慰我說:『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持地比丘的心,基本上都是向外攀緣。這是可以理解的,剛開始心都是向外面的因緣去活動,從這個地方來積功累德。
但是毗舍如來點他一下說,你要迴光返照。你整天面對大地高高低低,你要去想,你從什麼地方來?為什麼這山會高高低低?你雖然把它填平,那是一種枝末的修學,你要想大地怎麼就高低呢?這高高低低的差別是從什麼地方而來呢?
原來我們的心,本來就高高低低,本來就不平等,我們的心是種對立的,善惡的對立,染淨的對立,生滅的對立,增減的對立,所以造成的世界就是種不平等。你整天的整外面的土地,你倒不如把內在的心地把它平等。這一點對持地比丘產生很大的啟示。
我即心開,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別,微塵自性,不相觸摩,乃至刀兵,亦無所觸,我於法性悟無生忍,成阿羅漢。
這一句話,對持地比丘的啟示太大了。「我即心開」悟到了宇宙萬法,其實只就是我一念心性的妄動,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所謂的一切唯心造。
這時候他體驗到,我色身裡面的四大微塵跟創造外在世界的微塵,是完全沒有差別的。外面的土地跟我色身裡面的四大是完全一樣的,所以內外微塵的這種自性,當下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彼此不互相抵觸,乃至於刀兵也傷害不到我。
因為刀兵也是一個微塵,我的身體也為微塵,微塵跟微塵本自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所以我對於法性而悟到無生法忍,我慢慢體會到這地大之性,當下就如來藏妙真如性,而悟到無生之理,在跡門當中成就阿羅漢果。他也可以說善根深厚,得到毗舍如來一點以後,馬上覺醒。
回心今入菩薩位中,聞諸如來宣妙蓮華佛知見地,我先證明而為上首。
前面講到證阿羅漢果,這地方講到他回小向大,而進入大乘菩薩。如果有聽聞如來在宣說妙蓮華的,開示悟入佛的知見的法門,我就預先到佛的處所,來作一個上首的弟子,來幫助佛陀宣揚這圓頓法門。
「妙蓮華」前面有說過,本經的法門是,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妙蓮華”簡單的說是開顯不生不滅一佛乘的法門,以不生滅為本修因一佛乘的法門,就是「妙蓮華」。
因為一佛乘的思想,他不破壞因緣的假相,即事顯理,不是小乘一定要把事相消滅了,才能夠顯現我空的真理,它是事相在,你只要觀察它如夢如幻,因緣所生法只就是一個如夢如幻的假相,它的本性當下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你根本不用破壞它,它是出污泥而不染,所以叫「妙蓮華」。
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界二塵,等無差別,本如來藏虛妄發塵,塵銷智圓,成無上道,斯為第一。」
如今佛陀問我圓通法門,我在因地是如實的觀察我內在的地大,色身的地大跟外在世間的地大,這二種地大是等無差別。完全是一念心性的妄動,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所以它的本質一一本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只是一個眾生隨其因緣業力的妄動,隨順眾生的業力而顯現差別的一種假相而已。如果我們能夠迴光返照,正念真如,這個假相自然消滅,智慧自然圓滿,而成就無上菩提,斯為第一。」觀察地大而會事入理,證得如來藏妙真如性,斯為第一。
智者大師把大乘的修行分成二部分:他說我們剛開始叫「緣修」。大概資糧位的菩薩都是假借事相的因緣在修學。你看持地菩薩就很清楚,他剛開始就是起一念的善念,看到土地不平整把他平整,有人需要幫忙拿東西,他就拿東西。
從事相當中,慢慢慢慢的積功累德,培養善根,最後遇到毗舍如來,他就點他,你的心不要老是向外攀緣,修福報當然對,但是你要解脫,你要開始迴光返照,解脫是要向內觀照。你要觀察土地高下,是從什麼地方而來?要迴光返照。
所以解脫是靠智慧,慢慢迴光返照,最後整個事相的因緣破壞了,破妄顯真,找到它清淨本來面目,後來證得圓通,這個叫「緣修」。
智者大師說:先「緣修」再「真修」。我們可以這樣講,修學一開始是要依止善念,一定是借因緣來培養善念,慢慢慢慢善念再迴光返照,就轉成正念,開始觀照,觀照到一段時間,真正相應以後進入無念,這時候心身空空蕩蕩了了分明,無有少法可得。
依止無念的心,再重新出發,那時候我們講「稱性起修」。所以先從善念修起,先從善念而進入正念,由正念而進入無念,一般是這樣的次第,先要有事相,才有理觀。
**********************************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登極樂國
願生西方淨土中 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