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89.png

《法華經》第89篇:看佛陀顯神通—佛陀要講不思議境,靠嘴巴說不夠用,還需要神通輔助

本文參錄上淨下界法師《大乘妙法蓮華經》講記

 

「功德」跟「智慧」怎麼做結合?

比方說《如來神力品》。佛陀顯現神通放大光明,那是佛陀的三昧功德,但是當你見到神通以後,就能夠產生斷疑生信,這是有種智慧的力量在裡面;又比方說《藥王菩薩本事品》,藥王菩薩在佛前燒掉自己的雙臂,也是一種三昧神通功德的相狀,與會的無數聲聞眾皆發菩提心,這不容易,龍樹菩薩說比生死凡夫還困難。所以,佛陀的神通基本上是有教育效果的,這叫作無言說法。

接下來我們會看到諸佛菩薩,用神通的方式來教育我們,而不同於前面,什麼是智慧?什麼是功德?佛陀都是「用言說相」。以下除了《普賢菩薩勸發品》,都是諸佛菩薩直接顯神通教化,神通當中都含攝佛陀的甚深智慧,也包括佛陀的廣大功德。

佛陀如果講思議境,比方講善惡的業果,講十善法,說佈施成就福報,持戒成就尊貴身,那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緣果報不用顯神通,講給你聽,你直接就相信了。講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那這個也是可以理解的,生命是變化動盪的,所以痛苦,那麼痛苦當中,你就沒辦法掌控,如果你能夠掌握人生,你怎麼會讓你自己痛苦呢?而事實上你不管福報多大,生命的變化性,誰都掌握不了,你只能夠坦然接受,所以生命是痛苦的,而痛苦當中我們結論,生命不能掌控。所以,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而推論到,只有進入涅槃是最安穩的,而這個也是思議境,所以佛陀也不用顯神通。

佛陀會顯神通,基本上就是講不思議境,這個理論超越我們六根的活動範圍,比方說佛陀講《阿彌陀經》。你業障深重,但憑六字出乾坤,一心皈命阿彌陀佛,就靠這個音聲引導,即眾生心投大覺海,這件事情不可思議,一個音聲能夠引導你的散亂心、顛倒心,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

所以,佛陀一旦講不思議境,靠嘴巴講話就不夠用,還需要神通的輔助,口輪跟身輪要同時出動了。佛陀口輪講了二十品,後面八品開始親自顯神通,或請菩薩出來顯神通,證明《法華經》的真實性。

釋迦牟尼佛傳法.jpg

爾時,千世界微塵等菩薩摩訶薩從地湧出者,皆於佛前,一心合掌,瞻仰尊顏,而白佛言:世尊!我等於佛滅後,世尊分身所在國土滅度之處,當廣說此經。所以者何?我等亦自欲得是真淨大法,受持、讀誦、解說、書寫,而供養之。

爾時,佛陀講完跡門的佛慧,跟本門的功德以後,有一千個世界微塵數這麼多的菩薩,從地湧出。我們知道法華會上有些是本土的菩薩,比方說彌勒菩薩屬於本土的,有些是從地湧出的,就是過去佛陀教化的菩薩。從地湧出的菩薩相對本土菩薩來說相對資深,修行的階位高,跟隨佛陀的時間也長,所以他們首先表態。

站在佛前,一心合掌,瞻仰尊顏,主動向佛陀告白,他們說,我等於佛滅度後,乃至於包括世尊十方分身,於所在的國土應身佛滅度之後,我等當廣說此經。

因為,從自利的角度,也希望能夠在演說《法華經》的時候,成就自己的真淨大法。《法華經》的範圍很廣,下至凡夫上至等覺菩薩都要受持,當然等覺菩薩受持那是增道損生。第一個,從自利的角度,我們自己也想要成就真淨大法。第二個,從利他的角度,我們希望能夠弘傳《法華經》,來令大眾能夠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乃至於供養《法華經》。

蕅益大師提出三點說明。第一個,從時間上來看。從地湧出的菩薩是發願在佛陀滅度之後,因為《法華經》是圓頓法門,就是快速成就,到了末法時代特別需要。

第二個,處所。他鎖定釋迦牟尼佛十方分身的國土,報答佛恩。因為他生生世世蒙釋迦牟尼佛的教育而成就。

第三個,希望自己跟眾生成就真淨大法。為什麼要在《法華經》的清淨加一個真實呢?二乘人的清淨,是一種暫時的寂滅相,修無常、苦、空、無我,把內心的功能全部停下來。但這有個問題,直接把妄想給關掉,斷了妄想,你也斷了菩提性,就變成一灘死水。所以這樣的清淨,不是真實的清淨,違背真如佛性。這是一種假相的寂靜。只有透過智慧的引導,把妄想轉成真如,轉識成智。你的心本來就靈靈覺覺,真空妙有。所以,真淨,就是把你本具的本性把它顯現出來。

爾時,世尊于文殊師利等,無量百千萬億舊住娑婆世界菩薩摩訶薩,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一切眾前,現大神力,出廣長舌,上至梵世;一切毛孔,放於無量無數色光,皆悉遍照十方世界。眾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亦復如是,出廣長舌,放無量光。

爾時世尊,就面對文殊師利菩薩等,無量百千萬億這些舊住娑婆世界,就是這些本來就是在娑婆世界,依止釋迦牟尼佛修學的法身菩薩,還有四眾弟子,還有八部鬼神。那麼在這麼多的眾前,現大神通力,這有三種神力:

第一個出廣長舌相,上至大梵天
出廣長舌相,主要是要證明佛陀所說的法是真實語,它不是方便說,是佛陀的內心真實想說的話。

第二個毛孔放光。
他身上一切的毛孔,放於無量無數各種顏色的光明,而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還不但是釋迦牟尼佛放光明,也包括同一時間眾寶樹下獅子座上,這些來自十方分身的諸佛,也是同時的出廣長舌相,身上的毛細孔也放大光明。

一般來說,佛陀放光表達的是智慧,因為智慧破除黑暗。《法華經》中佛陀毛細孔放光,佛陀的光明是真如實相的光明,沒有死角,表示佛陀的智慧是周遍性、圓融性的。

釋迦牟尼佛,及寶樹下諸佛,現神力時,滿百千歲,然後還攝舌相。一時謦欬,俱共彈指,是二音聲,遍至十方諸佛世界,地皆六種震動。

釋迦牟尼佛跟寶樹下的十方分身佛,顯現光明滿百千歲,就是十萬年,然後把舌相給收攝起來。接下來,謦欬就是小聲的咳嗽,把喉嚨通暢一下,同時以手彈指,這兩種聲音合起來,遍至十方諸佛世界,使大地六種震動。

這大地六種震動,表示《法華經》果地的功德,就是六根的轉變,從雜染的六根轉成清淨的六根。六根是一念心性的,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它是對外的視窗,本來清淨,被我們操作成染汙了。

怎麼自我檢視生死業力重不重?

我再講一次,問題不在六根,是六根背後的攀緣心。所以,當我們修學一心三觀的時候,安住清淨心,最明顯的就是六根會改變,眼根還是看東西,但是攀緣的力量降低,你過去所累積的煩惱業力,影像慢慢脫落、慢慢脫落、慢慢脫落,修習一心三觀的人,人生變成淡薄。恭喜!在淡薄當中,你開始消業障。

檢查你的修行有沒有進步,端看你的六根,如果六根的口味越來越重,就要小心,因為六根攀緣是輾轉相續,不踩刹車的時候,一念妄動帶動六根攀緣六塵,六塵的資訊又刺激你的攀緣心,然後你就再攀緣下一個六塵,所以六根的染汙相就越來越重、越來越重。

到晚年看一個人會不會往生,就看他的六根,向外攀緣的六根,那帶動的就是生死業力。一個人稍微一件事情,就不斷感到煩心,代表你這個人很容易被外界影響,表示生死業力很重,六根粘性太強,卡太多生死業力。

今天要往生,一定要解決兩個問題,第一、業力要慢慢沉澱,你一定要把娑婆世界的業力慢慢減少。第二、願力要慢慢增長,當你往生的願力強過生死的業力,強者先牽,就是往生。

怎麼都攝六根?

很多人到晚年說要收攝六根,但是六根向外攀緣,就算透過事修、拜懺、念佛,也沒有用的,用事修完全沒辦法挽救向外攀緣的力量。只有一個方法,修理觀。一念心性本來清淨,萬法唯心所現,你攀緣的都是一個如夢如幻的假相。應該從根本上內觀,把攀緣心停下來,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天龍八部.jpg

其中眾生,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以佛神力故,皆見此娑婆世界,無量無邊百千萬億眾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及見釋迦牟尼佛共多寶如來,在寶塔中坐師子座;又見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及諸四眾,恭敬圍繞釋迦牟尼佛。既見是已,皆大歡喜,得未曾有。

接下來,佛陀又顯另外一個神通,讓娑婆世界以外,十方世界的眾生,也能夠看到法會的各種的神通變化。包括在十方世界中的凡夫眾生,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八部鬼神,藉著佛陀的神通力,都能看到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多寶佛,還有在寶樹下的十方分身佛。也看到了法華會上,無量無邊百千萬億的法身菩薩,佛陀四眾弟子。皆共圍繞釋迦牟尼佛,各種光明跟大地的震動。這些人也是皆大歡喜,得未曾有。

即時,諸天於虛空中,高聲唱言:過此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世界,有國名娑婆,是中有佛,名釋迦牟尼。今為諸菩薩摩訶薩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汝等當深心隨喜,亦當禮拜供養釋迦牟尼佛。

這時諸天就在虛空中高聲唱言,過此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世界,有一個國土叫作娑婆世界,這個地方有佛叫釋迦牟尼佛,正為諸菩薩摩訶薩講大乘經,名《妙法蓮華經》,這是教授大乘菩薩的法門,也是十方諸佛所共同弘傳的法門。所以汝等當深心隨喜,亦當禮拜供養釋迦牟尼佛。

諸天高聲唱言有兩個目的,第一個希望大眾深心隨喜妙法;第二個禮拜供養如來。諸位,你們能夠在今生聽聞《法華經》,肯定你要感謝你的過去生,一定是跟《法華經》結過善緣。所以,佛陀希望這些沒參與的十方眾生,也能趁此機會隨喜妙法、供養佛陀。

彼諸眾生,聞虛空中聲已,合掌向娑婆世界,作如是言: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釋迦牟尼佛!以種種華、香、瓔珞、幡蓋、及諸嚴身之具,珍寶妙物,皆共遙散娑婆世界。所散諸物,從十方來,譬如雲集,變成寶帳,遍覆此間諸佛之上。

十方世界的眾生,聽到虛空中天人的音聲以後,當下合掌,向著娑婆世界稱念: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釋迦牟尼佛!就至誠地稱念佛號。並同時用華、香、瓔珞、幡蓋,自己身上的種種莊嚴之具,自己收藏的珍寶妙物,向著娑婆世界方向就遙散。所散之物,仰仗佛力,從十方世界來到娑婆世界,然後在空中彙集成一個廣大莊嚴的寶帳,覆蓋在此間的諸佛上,每一尊佛前面都有一個寶蓋,來供養世尊。這當然是跟佛結緣,也跟法結緣,兩個都很重要,這修行依人又依法,兩者缺一不可。

于時,十方世界通達無礙,如一佛土。

佛陀放大光明,大地六種震動以後,最後把十方世界的距離,完全消滅了,變成同一片佛土。《法華經》的特點是什麼?因果是可以整合的,就是妙因妙果不離一心,佛陀用一念心性整合因地跟果地。

《法華經》是法法消歸心性,你早上做義工,是依止清淨心、菩提願做義工;你拜八十八佛也是用清淨心、菩提願,回來念佛也是清淨心、菩提願,所以,無不還歸此法界,無不從此法界流,形成一種善根的迴圈力,這種善根不容易退轉。

爾時,佛告上行等菩薩大眾:諸佛神力,如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若我以是神力,於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為囑累故,說此經功德,猶不能盡。

佛陀先稱歎自己的神通不可思議,然後利用這個機會再咐囑,鼓勵我們要受持《法華經》。佛陀告訴上行菩薩,上行菩薩就是從地湧出的四大為首的弟子的其中一個。他說,諸佛的神通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就像前面看到的,口出廣長舌相,身放無量光,大地六種震動,乃至於把十方世界,整合成一個佛土。雖然我的神通力不可思議,但假若要我用這不可思議的神通力,於無量無邊百千萬億劫的時間,為了咐囑交代,勸大家來受持《法華經》,這個受持《法華經》的功德,也是不可窮盡的。

因為未來的你成佛,就是靠當初這一念受持、讀誦,開始啟動。關鍵是這個善根是只有加法,沒有減法,完全不會退轉。你今天去佈施,把福報花完就沒有了。但是誦了《法華經》的力量,直接進入真如本性,不論到天上、人間永遠存在。

以要言之,如來一切所有之法,如來一切自在神力,如來一切秘要之藏,如來一切甚深之事,皆於此經宣示顯說。

最後佛陀用四大特點,來總結《法華經》的殊勝。
第一個,成就妙名

如來一切所有之法,包括人天乘、二乘,還有菩薩乘,所有的教法,一旦受持《法華經》自然通達一切五乘佛法。

第二個,成就自在神力

自在神力指的是諸佛的妙用,只要你能夠總持佛陀的三昧神通,就等於你已經在醞釀這種力量。

第三個,成就妙體

如來一切秘要之藏。秘要之藏就是妙體,也就是一念心性,佛陀已經把一念心性,成功地修成法身,而掌握跟十方諸佛同一個體性,相當於已經在成就妙體的路上。

第三個,成就妙宗

如來一切甚深之事,十方諸佛的一切修因得果,一切自行的因果,化它的因果,也是在《法華經》裡面。你能夠得到真正的總持,所以佛陀皆於此經宣示顯說。

總而言之,你讀《法華經》四個全部通達。其中最關鍵的當然是妙體,這個妙體得到以後,你自然通達一切名相、作用,還有功德。

我們看《隨喜功德品》就很清楚,佛陀禁止初心的菩薩,在隨喜讀誦之外,去做太多事修,會妨修你的正道。你的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成就法身,沒有比這個更重要。

是故汝等於如來滅後,應一心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所在國土,若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

如來滅後,應該一心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乃至於如說修行,修一心三觀,如果有人能夠在所處的國土中,這樣子如法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

若經卷所住之處,若於園中,若于林中,若於樹下,若於僧坊,若白衣舍,若在殿堂,若山谷曠野,是中皆應起塔供養。

這個法寶所在之處,可能放在田園中,或者在樹林中,或者在樹下,或者放在寺廟,或者放在白衣家的佛堂,或者在殿堂等等,或者是山谷曠野,只要有《法華經》在的地方,就應該起塔供養,因為它代表佛陀的法身舍利,一切諸佛的法身都是由受持、讀誦《法華經》而成就的。

所以者何?當知是處,即是道場。諸佛于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佛于此,轉於法輪;諸佛於此,而般涅槃。

那麼為什麼受持讀誦《法華經》的人,跟《法華經》本身所到之處,都應該把它起塔供養起來?當知這個地方,就是三世諸佛成佛的道場。因為三世諸佛受持《法華經》,通達一心三觀,然後破無明證法身。諸佛成就法身才轉法輪。

諸佛為什麼能夠進入大般涅槃,受用常樂我淨?也是因為受持《法華經》,破無明證法身而得成就。所以,《法華經》是成道、說法跟涅槃的道場。

妄想是這樣子,你把它當真,果然它力量就很大,看它如夢如幻,它果然就如夢如幻。重點是你怎麼看待這個妄想,而不是妄想本身,妄想對你的影響力是你決定的。你說我一定要處理,那妄想就主導你,你說這個妄想不能處理,只能放下,那麼你就過去了。這是關鍵,這是考驗你智慧的時候。


《囑累品》跟前面的《如來神力品》合起來就是佛陀的付囑流通,就在流通分當中,首先佛陀親自出面,就是顯現神通跟出言付囑,希望能夠把這個法寶流通後世。那麼佛陀為什麼會這麼慎重地,親自出面來付囑呢?

我們凡夫的修學,生命體是業報身,這個業報身它有三個特點:
第一個它有煩惱障。就是我們在修行的時候,它經常起煩惱,就有很多負面的情緒,貪嗔癡的煩惱。那麼這個煩惱一活動的時候,就障礙我們的聖道。本來念佛念得好好的、持咒持得好好的,那這個時候就佛號、咒語就受到障礙了。

第二個就是業障。因為我們過去所造的有漏的業力,到今生業力起現行的時候,會牽動我們很多很多人事的不如意,比方說怨憎會,比方說愛別離等等,就是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在我們生命出現,這件事情對我們產生障礙。

第三個就是報障。這個報障是我們感受最直接的,就身體的病痛,老病死,所以你這個病痛一生起的時候,你功課就做不下去了。所以,每一個修行人不管你福報大小,你離不開這三種障礙,都要面對的。

那有什麼解決的辦法呢?

三種方法:第一個,外道處理這三種障礙,他直接從報障下手,他解決果報的問題,用禪定跟苦行,用一種極端的痛苦的感受,或者是用高深的禪定,來改變我們的果報。

這樣有個問題了,就是你這個果報體背後,是煩惱業力支持的,才有這個果報的。所以你直接改變果報,會如石壓草。你那個草的根沒有解決,你把草壓住了,其實它裡面在生長,你根本不知道,所以外道這種方法是不能解決障礙的,而更增加了另外一個障礙。

第二個,人天乘是從業力下手。我就斷惡修善,我積集很多的善業,來沖淡我的惡業。用重大的善業來沖淡你的惡業,那你會產生安樂,但是你在修習善法的時候,你產生執著,有相的執著,而且你這個執著一生就想要掌控你這個業力,掌控這個果報,所以你就沒辦法解決生死問題了。所以你那個就是還沒有解決問題,落入有相執著。

第三個,二乘人在煩惱障、業障、報障當中,他知道問題的根源在煩惱,所以他在修無常無我觀,把那個我執給滅了以後,煩惱就消失了。當然障礙沒有了,但是又有一個問題,錯損菩提。你把障礙消失了,你這個果報體也沒有功用了,你灰身泯智了,整個功德妙用,整個六根的妙用,全部消失了。

所以,人天乘是偏在有相這一塊,二乘是偏在空性的涅槃這一塊。所以我們看五乘的佛法,面對障礙,處理這個障礙的問題,都不圓滿。

直到我們學《法華經》。《法華經》解決障礙很簡單,它的特點就是逆流照性,你不要隨順這個障礙的這種生死流去對治。你這個水流已經,你這個障礙可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你是生生世世經過無量劫的時間,養成強大的力量,你怎麼可以跟它對治呢?你站在它的對立面,那你就很吃虧了。

逆流,先把煩惱障、業障、報障放下,直接照到你的生命的根源,你從什麼地方來?我們為什麼有果報體?你一直逆生死流,一直照照,照到最後,回到生命的原始點——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你知道你的本性清淨的時候,這個時候你的生命改變了,就安住自性清淨心。

雖然你學了《法華經》,煩惱依舊、業力依舊,我也是老病死依舊,煩惱、業力、果報都一樣,那差在沒有障礙了。對你來說,你能夠操作一心三觀面對煩惱,別人則是面對煩惱障,就不一樣了。

佛陀一方面,用神通力來安撫菩薩,一方面就很慎重地出言付囑,希望把《法華經》透過法身菩薩傳承下去。

爾時,釋迦牟尼佛從法座起,現大神力,以右手摩無量菩薩摩訶薩頂,而作是言:我于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修習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囑汝等,汝等應當一心流布此法,廣令增益。如是三摩諸菩薩摩訶薩頂,而作是言:我于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修習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囑汝等,汝等當受持讀誦,廣宣此法,令一切眾生,普得聞知。

爾時,釋迦牟尼佛從法座起。佛陀在付囑的時候,為了表達他的慎重,他從虛空中的多寶佛塔裡面的座位,就站起來,開始現大神通力,在虛空中伸出他的右手,同時撫摩與會無量法身菩薩的頭頂。

一方面摸頭安慰他們,一方面告誡說,「我在過去的生命當中,有經過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這麼長的時間,我修習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這個就是一佛乘的迴光返照、正念真如、安住自性清淨心的妙法,用這個法門來面對一切的障礙。

如今我正式地付囑汝等,汝等應當一心的,在佛陀滅度以後流布此法,使令一切眾生的大乘善根廣令增益。如是三摩諸菩薩摩訶薩的頂,而且也做三番的說明,我以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修習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囑汝等。就是摸三次頭,做三次的付囑。汝等當受持讀誦,廣宣此法,令一切眾生,普得聞知。所以這整個法門,是一切的凡聖都必須要學習的,就是使令大乘善根增長。」

為什麼佛陀要用手摩頂呢?這有兩層意思。第一個,佛陀伸出右手,那表示佛陀的善巧的權智,佛陀大悲善巧。你看佛陀講話之前,先摸摸頭,安慰他們,鼓勵他們一下,對佛陀來說是慈悲善巧。

對於菩薩來說,被摩頭,是真如的實智,菩薩用一心真如的實智來納受,所以這個就產生感應道交了。佛陀的慈悲,那麼這個菩薩用一心真如,就是產生感應道交。這個地方就表達授受雙方都殷重、懇切。授法的佛陀跟接受法的菩薩,雙方都殷重懇切,是這麼一個情況。

所以者何?如來有大慈悲,無諸慳吝,亦無所畏,能與眾生佛之智慧、如來智慧、自然智慧,如來是一切眾生之大施主。汝等亦應隨學如來之法,勿生慳吝。

為什麼要如此慎重呢?因為佛陀有三種的法寶:第一個佛陀有大慈悲。佛陀的內心入慈悲室。第二個無諸慳貪,這段佛陀著忍辱衣,都能夠安忍一切的障礙。第三個亦無所畏,這個就是坐法空座,無所畏懼。

《法華經》的法門它的特點在哪裡呢?就是在你凡夫位的時候,你就必須要建立佛陀的中道智慧,這就是六而常即。這是佛陀修的嗎?不是。你因地就要修了,你的智慧叫作名字即的中道實相智慧,佛陀的智慧叫作究竟即的中道實相智慧,你們倆個要是同一個家人才對的。

中道智慧是個總說,它開出來有兩個別相。第一個如來智慧,如來智慧是講到一心即假。自然智慧是講到一心即空,我們先講一心即空,這自然智。迴光返照、正念真如,第一件事情就是修即空觀。《法華經》的空觀跟小乘的空觀的差別,小乘的空觀是滅色取空,它把因緣法滅了,它空性才出現。《法華經》的空觀它為什麼不障礙?它可以跟一切法共存,它叫離相。就是我不執著你,你對我就不能構成障礙了。你存在你的,你走你的,我走我的,煩惱走煩惱的,我不隨你妄轉,所以它的清淨叫作離相清淨,不是叫作滅相清淨,這是即空,就自然智。

那即假呢?清淨以後,用這些假相,借相修心了。你觀察這些假相,都是心具心造,這些人生,你看著你的兒子,這個假相是一個因緣所生法,是過去的業力熏習我的真如本性,現出了一個假相出來,是我心具、是我心造。相狀是如夢如幻,我今生跟他是了過去的因緣,如此而已。

所以,這個假名假相假用,完全不管是空觀、假觀,都是從一念心性來操作,不要把它拉到外面的因緣法,拉到因緣法變成真實相就完了。不管煩惱、不管業力、不管果報,全部從一念心性的空假中三觀來操作。

那麼這種中道的智慧,使令我們在面對因緣法的時候,遠離障礙。所以,如來是一切眾生大施主,他能夠直接把他的中道智慧,施給一切眾生,汝等亦應隨學如來之法,勿生慳吝。你雖然是要弘揚中道智慧,但是你要注意弘經三軌,就是入慈悲室、著忍辱衣、坐法空座,那麼使令一切眾生普得聞知。

于未來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來智慧者,當為演說此法華經,使得聞知,為令其人得佛慧故。若有眾生不信受者,當于如來餘深法中,示教利喜。汝等若能如是,則為已報諸佛之恩。

理論上我們希望給所有的眾生,普令得聞這種中道的智慧。但是,實際上在落實的時候,就要注意善巧方便了,因為現實就是這樣。

于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果你今天度化的這個人,是你的同參道友,你觀察他是可以接受中道智慧的。你就跟他講說,修行第一個,先安住,你不能站在果報的角度去面對果報,你不能站在因緣的角度去面對因緣。也就是說,首先你今天面對煩惱,你不能承認煩惱的存在,你一承認你就輸了。你面對業力,你不能承認業力的存在;你面對果報,你也不能承認果報的存在,你只能夠看它是如夢如幻。那麼,這種觀念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接受的。但如果他可以接受,他能夠安住一念心性,那當然最好了,你直接把《法華經》的思想告訴他。

當然不能執理廢事,你知道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但是你拜懺還得拜。你就是用如夢如幻的懺法,消滅如夢如幻的罪業;用如夢如幻的佛號,往生如夢如幻的淨土,就是即空即假即中,你把這個道理告訴他,他就悟入佛慧了。這種人善根強,所以你不用跟他講太多,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

但如果你的同參道友,沒辦法接受。有些人天生法執特別重的,那怎麼辦呢?當于如來餘深法中,示教利喜。他不能接受,你也不要強迫。你給他講人天乘,你沒辦法接受《法華經》,你要承認罪業,你相信業障深重你就相信吧,那沒關係,你就慢慢拜懺,業障總會消失的,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可以的。你能夠如此地善巧方便、觀機逗教,那麼這個就是報佛恩了。

所以,理想是一回事,我們理想能夠使令一切眾生普得聞知,但是現實,你還得觀機逗教,免得他心生疑惑,妄加譭謗而招感罪過。我們不是常不輕菩薩,不能夠做這種大權示現,我們只能夠遵照真正的《法師品》,就是根機對了才能夠去弘傳的。

時諸菩薩摩訶薩,聞佛作是說已,皆大歡喜,遍滿其身,益加恭敬,曲躬低頭,合掌向佛,俱發聲言:如世尊敕,當具奉行,唯然世尊!願不有慮。諸菩薩摩訶薩眾,如是三反,俱發聲言:如世尊敕,當具奉行,唯然世尊!願不有慮。

佛陀講完這些對我們的勸勉以後,與會的菩薩開始有反應了。聽聞佛陀前面所說的各種的勸勉,皆大歡喜,遍滿身心。同時他的身業愈加的恭敬,身體開始彎曲,頭也低下來,而且合掌向佛。就說了很重要的話:您老人家的交代,我們一定依教奉行,希望你老人家不必憂慮,我們會盡我們的心力,在你老人家滅後,把《法華經》的妙法弘傳出去。俱發聲言,我們當隨順世尊的教誨,依教奉行,希望世尊不要有任何憂慮,非常的慎重的三說。

等於是回應了佛陀的灌頂加持。佛陀三次的灌頂加持的付囑,那麼菩薩也發大誓願三說來回應。

佛法的弘傳,我們一般叫無盡燈法門。無盡燈法門,就是譬如一燈燃百千燈,燈燈相傳,無有窮盡。佛陀您老人家幹嘛找菩薩啊?您可以千百億化身嘛。蕅益大師說,理論上,一尊佛的能力可以度盡無量的眾生,一尊佛就夠了。那為什麼佛陀要邀請一切菩薩,共襄盛舉呢?因為度化眾生跟修真如觀不一樣。真如觀你是拉到一念心性,是超越因緣;你度化眾生,你是面對因緣,而因緣這個地方就玄妙了,各有各的因緣。

你看那個城東老母,釋迦牟尼佛度化她的時候,她把門關起來,她不看佛陀。佛陀入三昧去觀察她的因緣以後,叫他的兒子羅候羅去。羅候羅那個時候證得初果,還是個小孩子,一去,城東老母看到羅候羅非常高興。羅候羅給她講三皈依,馬上跟他皈依,受五戒。蠟燭不分大小,關鍵是相應

正如你同參道友,他這個人誰的話都不聽,他只聽你的,那你就是他的善知識了,就是有緣,他就能夠跟你,能夠接受教化。佛度生,生受化,其間難易淺深總在於緣,你跟這個菩薩有緣,那你念他的聖號,你就容易感應。所以弘揚佛法,那必須大家共襄盛舉,因為每一個人的因緣不一樣。

爾時,釋迦牟尼佛令十方來諸分身佛,各還本土,而作是言:諸佛各隨所安,多寶佛塔還可如故。

爾時,就是佛陀的這個,付囑流通講完以後,釋迦牟尼佛為了令十方來的分身諸佛,能夠各還本土,就說了,希望從十方來雲集的分身諸佛,各回安身佛法的處所,多寶佛塔就重新關閉如故,但是尚留法會之中。

現在跡本二門的正說結束圓滿了,多寶佛塔的門就可以關起來了,但是尚留法會當中,為了嘉勉後面的諸位法身菩薩,受命流通《法華》,他給他們後面的法身菩薩,做一個勉勵,做一個證明。

說是語時,十方無量分身諸佛,坐寶樹下,師子座上者,及多寶佛,並上行等無邊阿僧祇菩薩大眾,舍利弗等聲聞四眾,及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說是語時,來自十方無量分身諸佛,還有目前安坐在寶樹下的師子座上者,這些十方分身諸佛,以及多寶佛,還有這些從地湧出的大菩薩、上行菩薩等,包括本土的四眾弟子,這些舍利弗等四眾弟子,還有法華會上的一切的諸天、人道、阿修羅等八部鬼神,那麼聞佛所說,聽到佛陀所說的開權顯實、開跡顯本以後,皆大歡喜。

這個皆大歡喜,從諸佛的角度來說,諸佛化他事畢,佛陀一期的教化,《法華經》的圓滿功德結束了,教化結束了,所以佛陀感到歡喜。從菩薩的角度,自行得法,從自修的角度,菩薩得到了一心三觀的傳承,所以兩個都歡喜。

這裡有兩個重點:第一個是佛陀殷重的付囑。佛陀殷重付囑,主要是要法身菩薩,在他的面前親自發願,因為你這個弘揚《法華經》不簡單,只能以願導行,希望他能夠在佛前發願,令一切眾生普得聞知,這是第一個,佛陀要法身菩薩在他的面前親自發願。

第二個就是勸誡隨宜。雖然我們發願要廣度眾生,但是你要守住怎麼樣?弘經三軌,入慈悲室、著忍辱衣、坐法空座,忍辱、慈悲、善巧,尤其是坐法空座。你不要執著,如果你一定要強迫推銷,把一佛乘的法門給別人,這樣你就是執著一佛乘的法。

我們授菩薩戒,也是這個道理,你的發願跟你的實踐情形是不一樣的。受菩薩戒的時候,一個生死凡夫所發的願:誓斷一切惡,無惡不斷;誓修一切善,無善不修;誓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那你發這個願,世界上只有一個人做得到,就是佛陀了。

佛陀說,三聚淨戒,斷惡要從嚴,但是修善跟度眾生從寬,尤其是度眾生是最寬的了。你覺得你跟他沒有緣,你可以默然離開的。你跟他講一次兩次三次,他不聽,你完全可以默然離開的。所以,發願理想化,因為你的種子要圓滿。修行要務實。

佛陀要你在我面前發願,讓一切眾生普得聞知,實際上要善巧方便,他要不能夠接受,你就把安樂道、解脫道告訴他,這麼一個情況。第二個善巧方便。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登極樂國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達仁筆記 的頭像
    達仁筆記

    達仁筆記

    達仁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