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文鈔嘉言錄 (書一十九)

圓濤法師譯

印光大師65.png

原文:

至於止惡修善,刻實檢察,雖莫善於功過格。然使心不主於誠敬,縱日記功記過,亦是虛文。功過格此間未有其書。若約予所見,但當主敬存誠,於二六時中,不使有一念虛浮怠忽之相。及與世人酬酢,唯以忠恕為懷。則一切時,一切處,惡念自無從而起。倘或宿習所使,偶爾忽生。而誠敬忠恕在懷,自能念起即覺,覺之即失。決不至發生滋長,舉三業而隨之矣。小人之所以偽為善而實為惡者,意謂人不我知。不知其不知者,但止世間凡夫耳。若得道聖人,固了了悉知。而天人鬼神,雖未得道。以報得他心通,亦了了悉知。況聲聞緣覺菩薩諸佛,他心道眼,圓見三世,如視諸掌者乎。欲無知者,唯己不知則可耳。己若自知,則天地鬼神佛菩薩等,無不悉知之而悉見之矣。若知此義,雖暗室屋漏之中,不敢怠忽。人所不知之地,不敢萌惡。以天地鬼神諸佛菩薩共知。縱不知慚愧者,知此亦當慚愧無地矣。況真修實踐之士哉。故欲寡其過,先須從畏此諸聖凡悉知悉見起。見先哲於羹墻,慎獨知於衾影,猶是約世間情見而淺近言之。實則我心與十方法界,覿體吻合。由我迷故,其知局在於一身。彼十方法界聖人,徹證自心本具之法界藏心。凡法界中一切有情舉心動念,無不親知親見。何以故,以同稟真如,自他無二故。若知此義,自能戰兢惕厲,主敬存誠。初則勉力息妄,久則無妄可得矣。(惡念原屬妄想,若不覺照,便成實惡,倘能覺照, 則妄想滅而真心現矣,)

 

白話文:

至於止惡修善,腳踏實地檢查修正自己的過失,雖然沒有什麼書比《功過格》更好,然而假使心不主於誠敬,縱然每天記功記過,也只是虛文。

《功過格》,這個地方沒有這本書。如果依我的看法,只要心存恭敬至誠,在任何時間,不使有一個疏忽懈怠的念頭,在和世人交往應酬時,只以忠恕為懷,那麼在一切時,一切地方,心中惡念就不會起來。

假如因宿世習氣所使,惡念偶爾忽然發生,而心中有誠敬忠恕,自能惡念起來就會馬上覺察到,一旦覺察到它,惡念就會歸於虛無,決不至於使它滋生蔓延,使身口意三業也隨它去了。

小人之所以外表偽作良善,心裡實際上做惡,他認為:“人們不知道我的內心想法。”而卻不知道他們認為的不知道的人,只是僅指世間的凡夫之人。

如果是得道的聖人,當然了了悉知。而天地鬼神,雖然沒有得道,但是有報得的他心通,也了了悉知。更何況聲聞、緣覺、菩薩、諸佛,他心道眼,圓見三世,觀察這些心念如同觀察自己的手掌一樣清楚明白啊!

想讓人們不知道,唯有使自己也不知道才可以啊。自己若知道,則天地鬼神、諸佛菩薩等全都知道。如果知道這個意思,雖然在暗室屋漏中,也不敢放肆自己。在人們不知道的地方,也不敢萌發一絲惡念。因為天地鬼神、諸佛菩薩統統知道。縱然那些無慚無愧的人,知道這些意思也會慚愧得無地自容了。更何況真修實踐的人呢!

所以說想改正自己的過失,必須先從畏懼這些聖賢之人及鬼神的悉知悉見開始。“見先哲于羹牆,慎獨知於衾影”,仍然是根據世間情見而淺近的說法。實際上則是我心與十方法界,全體吻合。

由於我迷昧本心的緣故,我們的知見只局限於自身,那些十方法界的聖人,徹證自心本具的法界藏心。所有法界中一切有情的舉心動念,無不親知親見。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同稟真如,自他無二的緣故。

如果知道了這個意思,自然能夠戰兢惕厲,主敬存誠。一開始努力熄滅妄想,久而久之則內心沒有妄想了啊。(惡念,原本屬於妄想。如果不懂得覺照,便成為實惡。如果能覺照它,則會妄想消滅,而真心顯現啊。)

印光大師介紹.png

 

************************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登極樂國

************************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達仁筆記 的頭像
    達仁筆記

    達仁筆記

    達仁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