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第46篇:這個環境越來越糟糕,離開五濁惡世變得很急迫,作佛要理觀,不是天天打坐念經拜懺就能作佛!
本文參錄上淨下界法師《大乘妙法蓮華經》講記
如何把權法引到實法? 理觀的智慧要生起,這很重要!
會權歸實的意思就是說,如果我們一開始學佛沒有遇到《法華經》,可能那個時候遇到《法華經》也沒聽懂,所以我們就一股腦地落入了因果的修證。
那麼現在聽到《法華經》以後,要怎麼樣對接?就是怎麼把權法引到實法?這個是關鍵。當然,最重要的就是,理觀的智慧要生起。權法要會歸到實法,你先要有實法的觀照才有辦法會歸。
什麼叫理觀的智慧?
我們先講一段禪宗的公案再來說明。這個公案應該大家都知道,很有名。就是馬祖道一禪師,這個臨濟宗大祖師開悟的因緣。馬祖禪師一開始是親近懷讓禪師。懷讓禪師其實一看到馬祖禪師的時候,就知道這個人善根深厚,必成大器,所以對他就特別地關照。
馬祖禪師為什麼叫道一?因為他很喜歡打坐。他有事沒事的時候也不跟人家講話,就雙腿盤起來打坐。有一天,他也是在禪堂打坐的時候,懷讓禪師就要點撥他,就跑到他面前,問他說:你為什麼老是打坐?你圖個什麼?
馬祖禪師說:我圖作佛。
懷讓禪師說:哦,不錯,很有志向。他也沒說什麼,就走了。
第二天馬祖禪師又在禪堂打坐。懷讓禪師就拿一個磚塊,又拿一塊抹布,坐在他的前面就擦那個磚塊。
第三天馬祖禪師打坐,他再往他前面,還擦磚塊。
擦了幾天以後,馬祖禪師受不了了,就跟懷讓禪師說:師父!您老人家老拿那塊布去擦那個磚塊幹嘛?
他說:我要把這個磚塊磨成鏡子,磨磚成鏡。
馬祖禪師說:這是個磚塊,你怎麼擦也就是一個莊嚴的磚塊,怎麼可能成為鏡子呢?
懷讓禪師說:磨磚不能成鏡,你打坐怎麼會作佛呢?
他說得沒錯,打坐會讓一個人寂靜。你調身、調息、調心,其實打坐是讓你的身心寂靜。你作佛要理觀,不是法門的事修就會作佛。每一個法門有它的功能。比如拜懺,拜懺可以消業障,但是你說拜懺能夠作佛,那你這個就扯太遠了。是吧?
但是,如果你加上理觀,那拜懺可以成佛!你加上理觀,打坐也可以成佛!但是,你要沒有理觀,那對不起,打坐就是打坐,你不要跟我扯上作佛,這扯太遠了,打坐就是安定其心。
這個時候,懷讓禪師就說了:牛車不行,這個牛車它不走,你是打牛,還是打車?這個時候馬祖道一禪師聞後開悟。重點不是那個法門,而是你在修法門的時候,你的內觀的心性有沒有生起來?內觀真如那個心性有沒有生起來?
就好像我們常常說,禪宗的公案裡面還有叫“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跟“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後來“本來無一物”被選上了,接祖師位。為什麼?
這個不是法門的高下。本來無一物!你擦灰塵,你的目的是幹什麼?如果你的心專注在灰塵,那你就是“猶是階下漢”,你就是因緣果報的修證。“本來無一物”的好處就是,他站在鏡子的角度來面對灰塵,這是他高明的地方。
因為他站在鏡子的角度來看灰塵,他知道他本來沒有灰塵,生命就在這一念之間。他能夠站在這個角度,他整個生命那就完全反轉了。
我們現在有無量無邊的過去,現在後悔都來不及了。就是,時至今日,我們有無量無邊的煩惱、無量無邊的業力、無量無邊的生死要了,現在的關鍵是你怎麼處理你的因緣所生法。
如果你今天跳入了因緣,去“時時勤拂拭”,當然我也相信,“究竟皆得一切種智”,但是,那就不知道什麼時候了。如果你今天能夠站在一念心性,我本來沒有煩惱,所以我要斷煩惱;我本來沒有生死業力,我努力地去懺悔業障;我本來沒有生死,但是我努力地念佛求生淨土。
恭喜你!會權入實!你的進步叫做不可思議。所以,解決生死就在你一念之間,看你用困難的方式解決,還是用簡單的方式解決。反正,你認為它真實的,它就變成真實的。
你願意執著它真實的,那你就果然落入因緣所生法。因緣帶給我們的衝擊,看你站在什麼角度。你執著它是真實的,它果然變成真實的,它就是真真實實的生死業力。
念佛可不可以往生?
這個題目很多人在討論。其實這個是因人而異。你要執著這個生死,對你來說你根本沒辦法往生的。你執著生死是真的,你就很難往生了。不是阿彌陀佛不救你,關鍵是你把它當真,你沒有辦法帶業往生,關鍵在這裡。
所以,往生其實是雙方的準備。阿彌陀佛創造一個感應的因緣出來,但是我們自己怎麼樣把過去的業做一個收尾,這不是靠拜懺的。你無量劫來所累積的業力,你老人家就花個幾年時間,要處理你無量的過去,你完全靠事修,你怎麼弄得過它?你想想看,你怎麼弄得過它?
我們扣掉吃飯、睡覺,你無量劫來的業力,你今生就把它解決掉,那因果怎麼算?但是,你要有理觀的智慧就不一樣了。你把事情拉到一念心性,那所有的業都可以帶。
理觀的好處好就好在哪裡呢?我不跟你談因緣,談因緣我是吃虧了,但是我們承認有因緣的存在。知道嗎?安住一念心性,但是我們不否定因緣。我們從一念心性的角度來看,叫做如夢如幻。
我沒有說它沒有,我只是說它無自性。如夢如幻就是說,你可以改變它,但是你不能否定它的存在。這個就是會權入實,就是你站在真實的角度來看一切法,這個是成佛的捷徑。
本經講的就是這些。為什麼佛陀敢講出一句話“皆已成佛道”?佛陀站在真如的角度來看,儘管你這個人一天到晚在因緣裡面混,你遲早會覺悟的,你遲早會回家的。你一旦回家,這個事情就好處理了。這個就是會權歸實的道理。
我們要深信"一念心性是眾生本具"
佛陀勸我們對前面的妙法要深信不疑。這個地方有兩個重點
第一個,舉果勸信
當然,把因緣所生法拉到一念心性來處理,這種思想真的很難接受,我們一般人不容易瞭解。佛陀要證明這個法是可行的,佛陀用兩個角度:第一個,有他內在的功德,內功德清淨故。佛陀把他果地的功德秀出來,跟大家做個保證。
他說,“若人信歸佛”,假設你對佛陀有信心,你就應該知道,佛陀有一個很重要的功德:“如來不欺誑”。佛陀要麼不講話,一旦講,一定真實語。第一,沒有欺誑;第二,他沒有貪嫉意。
佛陀沒有嫉妒。好像說我不想讓你知道那麼多,怕你比我好。不可能!佛陀沒有這種嫉妒的意思。佛陀內心所有的欺誑、嫉妒的心,一切的惡法都斷乾淨了,所以佛陀說法的時候能夠無所畏懼,因為佛陀沒有缺點、沒有過失。佛陀講這個的時候就是“如是”,就是一念心性眾生本具。佛陀講這句話的時候他無所畏懼,因為他心裡面沒有過失。
前面是從他內心的清淨,接著從外在的莊嚴功德來說,我修了這麼久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且放大光明照世間。作為無量眾生所尊敬的佛陀,我用我的尊貴的果報來講實相印,講到一念心性眾生本具。我以我內在的清淨、外在的功德來保證,這個事情是實相印。
從果地功德,意思就是,佛陀以過來人的身分表示:此是真如,汝應知;此是真如,我已知。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宗教跟哲學最大的差別:哲學家會講出一個道理,但這個道理怎麼做、能不能做得到、有沒有可行性,沒人知道。
但是佛陀講一個道理,一定是可修性、可證性,一定是可以證的。佛陀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佛陀自己是過來人,舉果德來勸信。
第二個、舉因勸信
佛陀又換一個角度來勸信,說,你們要知道,舍利弗!我過去行菩薩道的時候,我可是有發願。發什麼願呢?欲令一切眾生都能夠像我一樣,成就一樣的功德,平等不二。
現在正如我過去所發的願,這個願已經滿了。為什麼呢?我“化一切眾生,皆令入佛道”。這個地方,蕅益大師就提出一個疑問說:其實很多人還沒有成佛道,佛陀為什麼說滿願呢?
這個地方是約佛陀這一期的教化。佛陀他這一期教化,從他老人家三十成道到最後八十歲入滅之前,根熟的眾生應該度的都已經度了,沒有度的也種下得度因緣。所以從這一期教化來說,其實佛陀已經是“今者已滿足”,他的願滿足了。
佛陀在他自己能夠掌控的範圍中已經滿願。就是說,眾生善根不成熟,這不能怪佛陀,佛陀能夠做的就是這樣子。這就是從因地的願來說,佛陀的確發這個願。這是以果地跟因地來勸信:一念心性是眾生本具,應該安住。
佛陀如果一開始就開權顯實會產生二大問題
整個大環境,也是佛陀施設方便的一個考量。今天我在五濁惡世遇到了這些眾生,假設我一開始就開權顯實,說諸位,你們不要追求人天果報,也不要追求出世涅槃,我告訴你們直接成佛之道,安住一念心性,盡教以成佛之道。
那麼這樣子有兩個問題:第一,無智者錯亂。善根不成熟人,他會錯認消息。他說,一念心性超越因緣所生法,好!那這樣子就執理廢事,就“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坐”,他否定了因果。那這樣子就糟糕了,還不如回到權法更好。這是第一個問題:他會產生一種錯亂。
第二,迷惑不受教。前面是執理廢事,這以下就相反,執事昧理。他有所得心很重,你不滿足他的需求,你說“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他可能就懷疑、誹謗,他不受這個教化。
佛陀施設小乘法,為什麼破障法門講得特別多?
佛陀在五濁惡世當中,他遇到的眾生問題更複雜。我們看看佛陀剛出道的時候,他面對的是一個什麼環境。我們知道很多的佛陀弟子都是從外道轉過來的,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很多很多,缺乏這種大乘的善根,只有外道跟小乘的善根。
眾生濁
這種善根的人,對五欲的果報是很執著的,一方面貪愛,一方面執著。他這個貪還不是一般的貪,是很堅固的,所以他產生了惱。貪愛心的結果就是“得時多怖畏,失時懷憂惱”,得到的時候就是怖畏,怖畏失去;失去的時候就憂惱,所以他這個心很粗重。
這種貪愛的因緣,他很容易墮三惡道,在輪回六道中備受種種老病死的痛苦。因為他對三界果報的貪愛,要麼造罪,要麼修善。如果他有造罪的因緣就墮三惡道;如果他修善,修善沒有到三惡道,輪回三善道,但也是備受諸苦毒。所以,這說明了眾生濁。眾生在當時的環境對果報的貪愛,產生很嚴重的顛倒。
命濁
我們看命濁,就是壽命的障礙。那麼他受胎的時候,五濁惡世是一種胞胎,它可不是極樂世界的蓮花化生。這種胞胎是慢慢地由小變大,而且世世常增長,這種輾轉相續無有窮盡,一生一世都是這樣。
所以,這種沒有福德,沒有善根的人,就是這個壽命短暫,他沒辦法長時間地修學。所以佛陀必須要在短時間內給他一個安定的法,因為時間緊迫了。這個命濁,壽命短暫。
邪見
那佛在世的時候,邪見很厲害,九十六種外道。眾生在佛陀沒有出世之前,就像一個人走入稠林走不出來,或者執著有,或者執著空。九十六種外道具有六十二種邪見,要麼著空,要麼著有。也就是說,他不但是壽命短暫,他心中還有堅固的邪見。
煩惱
再看他的煩惱。對於五蘊生起的假相,他過去生享受過這種五欲的快樂,就把它抓在心中不願意棄舍。懈怠的人是貪愛,有德的人是高慢,就是心中不正直,就這兩種的煩惱:要麼貪愛,要麼高慢。
於千萬億劫,不聞佛名字。所以,煩惱邪見的結果,就很難在三寶中栽培善根,亦不聞正法,這樣的人是很難度的。
佛陀回顧他老人家一生的弘法。我們平心而論,其實佛陀在其他諸佛當中,他方便法的比例是蠻高的,尤其是聲聞法講得很多,怎麼樣厭惡生死、怎麼樣調伏煩惱、怎麼樣拜懺。
你看阿彌陀佛他這一生說的法。阿彌陀佛他不講人天乘,他也不講二乘,他不告訴你怎麼了生死,他只是告訴你怎麼成就功德。那釋迦牟尼佛相對他這一期的教化,他破障的法門講得特別多。佛陀必須要交代:不是他願意這樣做,而是環境使然。
你叫其他佛來也是這樣做。就是面對五濁惡世,大家壽命很短,他已經沒有太長時間去教化。佛陀必須在一種急迫的情況之下,安隱眾生,所以小乘法講得特別多。
我們從現實環境來看。你現在平心而論,看看佛教界。你看你要是說拜懺,哦,很多人;說要加持,那更多人;你要是說來聽經修止觀,可能就不多了。為什麼?
眾生是這樣,離開痛苦比追求功德更急迫。要我看,如果佛陀生長在這個時代,釋迦牟尼佛在這個時候出生,我看他的法還得往下降,那就不是聲聞法為主,我看是人天乘為主了。
就是說,為實施權,要降到什麼水準,佛陀說你不要怪我,那是眾生的共業,我的目的是要讓眾生離苦得樂。所以佛陀也只能看因緣辦事。
今天,舍利弗尊者!你不要怪我講聲聞法來攝受你,因為我的環境就是這樣子。佛陀的弟子很多都是外道過來的。你看舍利弗尊者,大外道,他領了五百人修外道。目犍連尊者也是大外道,也領五百人。
佛陀的弟子有很多的比例都是外道。外道的法執很重的,你跟他講真如本性他沒辦法接受。你要執著法執,我就丟一個法,先隨順你。你要執著法,我就丟一個涅槃法讓你執著。就是說,當時的環境,先說小乘法是佛陀不得已的。
越到末法時代,離開五濁惡世就變成急迫了!
所以,在這種五濁惡世出世的佛陀,也只能夠把真實語先隱藏起來,施設方便說。說什麼呢?說如何消滅痛苦的方法,而指示一條涅槃的道路。
當然,在末法時代,除了小乘的涅槃,我覺得淨土法門也很重要。這個環境越來越糟糕,你不能留在這裡了,要趕緊先走,你換一個環境。這個五濁惡世魔強法弱,不像正法時代。
我們看正法、像法時代的法,那個時候祖師的流通,他們相對來說還比較好一點,就是慢慢地積功累德,修大乘法還多。越到末法時代,離開五濁惡世就變成急迫了,就是先離開再說了。不管是涅槃也好,淨土法門也好,變成是很多人主修的一個方便了,因為環境已經變成這個樣子了。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登極樂國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