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47.png

《法華經》第47篇:童子遊戲聚沙成塔,為什麼也能成就佛道?二大原因決定!

本文參錄上淨下界法師《大乘妙法蓮華經》講記  

 

為什麼事修還是可以成佛,只是遲早問題?

那麼什麼叫“異方便”呢?

第一個,“約眾善顯緣因功德”,就是緣因佛。我們成佛有三因:一、正因理性,二、了因慧性,三、緣因善性。“約眾善顯緣因功德”,就是從修善法裡面去成就成佛的資糧。

過去佛出世的時候,也沒有馬上開顯一心真如。他怎麼做呢?他先講六度來攝受眾生。聽到佛陀讚歎佈施的功德、持戒的功德乃至於禪定智慧的功德,使令我們在六度當中修福修慧、懺悔業障、積集資糧。

但是,佛陀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些人到哪去了呢?這些人也沒有停留在六度的功德,佛陀用他的智慧來證明,這些人雖然一開始沒有進入真實法,但是現在以佛眼來看,他們都成佛了。諸位!這是現量的真實境。

我們舉一個例子,說明為什麼事修還是可以成佛,只是遲早問題。我們舉受戒好了。你看菩薩戒,有幾個受菩薩戒的知道說,“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沒有吧?絕大部分人受菩薩戒,就貪那個菩薩戒的功德。

有人說,你要沒有受戒,你持的戒就不圓滿,你持的善法就不圓滿;你今天受了戒,你所修的一切善法叫做波羅蜜。

他說,原來這樣子,那我同樣做一件事情,我應該去受戒。他就去受戒了。受戒以後,緣境發心,得到戒體。得到戒體以後他就有一個願望,他曾經“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他心中可是有目標的。

我們以前修善的時候是漫無目標,看心情,我現在想修善就修善。現在是從“我想要修善”變成“我一定要修善”!他有一種誓願力。這個誓願力再加上行動力。好了,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輾轉相續,能靜妄源,他的有所得的煩惱就輕薄了。

他雖然一開始認為只是在持戒,但是時間長了以後,他的心慢慢地改變了。他從有所得心,慢慢知道其實持戒只是借相修心,通過持戒的法來開顯我內在清淨的功德,所以“皆已成佛道”。

你即使不知道,它也是往這個方向走。這個是佛陀高明的地方,他能夠設定一個法,舉例來說,你本來是肚子痛,佛陀就有本事,讓你這個藥吃了以後,把你的肚子痛治好了,乃至於所有的病都治好了,還身體健康!你說,欸,我一開始是肚子痛。

是的,你一開始向佛陀求的時候,只是想要求六度,但是佛陀的法門絕對不是只給你六度而已,他是“皆已成佛道”。佛陀的法是“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我們看看在過去諸佛滅度之後,弟子們對這個佛陀有一種悲傷、仰慕之心。就是這一念心,這些人也得到很大的加持。就是這麼一點的善念,都能夠讓它慢慢地回歸真如。

蕅益大師強調,因為這個地方他不是只有善根。其實他這個善根很淺薄。相對六度來說,六度他還有佈施、持戒,有某種程度的實際的行動。而這些人只是一念的悲戀心,所以善根力其實是薄弱的,資糧力也是薄弱。

因為他跟佛陀結緣,關鍵在這裡。跟佛陀結緣以後,他是有因緣力,他生生世世就能夠遇到有佛的教化,他就會慢慢進步。所以,時至今日,就算他剛開始只是佛陀滅度以後一念的善軟心、悲戀心,但是現在“皆已成佛道”。

釋迦牟尼佛又講到另外一件事。說過去在諸佛滅度以後,有人發心供養舍利子。這個可能多分都是居士,因為出家眾就是結集經典,在家居士就是供養舍利子。怎麼供養法呢?起萬億種塔,很多很多的塔。

這當中可能有金銀玻璃,這個玻璃就是透明的水晶;或者是硨磲,就是青白色的貝殼;瑪瑙,就是紅色的化石;或者玫瑰,就是紅色的寶石;或者琉璃珠,就是青色的寶珠。以這種七寶的莊嚴來“清淨廣嚴飾”,排列莊嚴這種種的塔廟。

這個就是條件比較好的了,這個人可能是國王、大富長者,用七寶蓋的塔廟來供養舍利子。如果條件差一點,“或有起石廟”,就是可能在農村,看到佛陀有這個舍利子,用石頭、泥土蓋成的廟。或者用栴檀木,或者沉水木,或者木櫁。木櫁就是一種香木,有香氣的木。餘材,或者其他的檜木、杉柏等等,乃至於磚瓦泥土等等。這可能是一般的老百姓,就是用這種石頭等等起廟供養。

更差的環境下,他只是把泥土堆起來。再下,乃至於童子的遊戲,小孩子在地上玩,就是“聚沙為佛塔”,就把它當做佛塔一樣來禮拜。那麼這些人在這麼一個小因緣當中,皆已成佛道。

這個就是佛陀有宿命通來回憶過去的事。當然,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你說供養佛陀的舍利子,跟佛陀結緣,那也是可以理解。那聚沙為佛塔,它裡面是沒有舍利子的,小孩子在玩,把它當做佛塔。就是它本身不是佛塔,你把它當做佛塔,為什麼這樣子也可以成佛?

古德回答說,童子遊戲,聚沙為塔,何得成佛?這個地方有兩層意思:第一個,內在的善根力(習因);第二個,外在的因緣力(報因)

第一個,內在的善根力

從善根的角度,雖然這個泥土堆的塔里面沒有舍利子,但是他心存恭敬,這就是一念的信心,就是一念的善根。他栽培一個善根,他發自內心的恭敬,對佛陀的恭敬,不管他用什麼方式。

第二個,外在的因緣力

他的所緣境是佛陀,這個很重要。你要是對其他的偉人去供養,那又不同了,那可能只有一種對他的善根力,沒有因緣力。今天的結緣是跟佛陀結緣哪!你只要跟佛陀結緣,佛陀就有辦法度化你。

就像阿育王一樣。阿育王是佛陀滅度以後一百年出世。其實,阿育王在佛在世的時候,曾經做一個城中的小孩子。佛陀那個時候帶著阿難尊者去城中托缽,前面就有兩個小孩子在玩。其中一個叫德勝,這個德勝就是阿育王的前生,他跟另外一個小孩子在玩。

他們兩個玩泥土的時候,突然看到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佛陀,他起歡喜心,就把泥土捏成一團(就是他把這個當成一種寶物,其實它是泥土),他就要去供養佛陀。

阿難尊者一看他拿這個泥土,就擋在前面。佛陀說,你閃開,讓他供養。這個時候,因為他是小孩子,太小,他沒辦法供養,那麼另外一個人就跪在地上,讓德勝踩在他身上,佛陀把這個缽放下去,就接受供養。供養以後佛陀授記,他說你以後會成為大國王,護持三寶。

你這個同伴,跪在地上給你踩的這個,變成你的大臣。那果然阿育王后來就是孔雀王朝的一個國王,他當時真的是統領了所有印度。後來學佛了,蓋了很多塔廟。

諸位!佛陀講這些,意思就是,雖然心性很重要,但是你們都不要忘了諸法因緣生,就是你不要執理廢事。諸法因緣生跟法法消歸心性都很重要。

你們回憶一下,你們當初怎麼學佛的?哪一個人一開始就聽《法華經》學佛?有沒有?舉手看看。一開始就聽《法華經》的?(有學員舉手)哦,不錯,善根深厚!不過絕大部分的人都是唱<爐香贊>,對不對?唱唱<爐香贊>,結果至少他走上了佛道。

就是說,雖然佛陀前面一直在講理觀的重要,開權顯實,但是這個地方就提示我們弟子,不要忽略了因緣,乃至於微小供佛的因緣,乃至於你用泥土的供佛因緣。這個就是說,諸法因緣生跟安住一念心性同等重要。簡單講,權法妙,因緣果報很重要;實法也妙。關鍵是你怎麼把它合起來!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登極樂國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達仁筆記 的頭像
    達仁筆記

    達仁筆記

    達仁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