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16.png

《法華經》第16篇:成佛有沒有捷徑呢?我不想苦修三大阿僧祇劫!!

本文參錄上淨下界法師《大乘妙法蓮華經》講記  

 

當我們踏入了佛門,開始學佛以後,我們未來的生命要處理三個問題:
第一個,就是苦樂的問題。這是我們凡夫最現實的問題,就是我怎麼能夠讓自己離苦得樂。當然佛法的意思就是做兩件事:懺悔業障、積集資糧。

一方面通過不斷地對過去的過失進行追悔、訶責;一方面,對於未來,我們通過佈施、持戒、忍辱的善業的修學來積集資糧。所以我們的學佛,第一個目標就是離苦得樂,就是藏傳佛教說的下士道。當然這個要花很多時間。

離苦得樂以後,第二個就是解決空有的問題。我想我們慢慢追求快樂以後,會發覺三界的快樂是有問題的。“以有煩惱故,有諸罪業故,有老病死故,非實安樂住。”

我們這個快樂,是在什麼環境下享受呢?第一個,夾雜煩惱。因為你追求快樂,你有得失心,“得時多怖畏,失時懷憂惱”,所以得快樂的時候你也不安穩。你一天到晚要麼就是怖畏,得到的時候你也沒快樂,你害怕失去;失去的時候,你也不甘心。所以我們這個快樂是夾雜著煩惱、業力跟老病死的折磨。

後來我們想一想,不划算!這快樂太少,痛苦太多,這個三界的快樂不值得留戀。所以,真正的快樂,一定要把生死給結束掉。只要我們還在三界一天,就沒有真正的快樂。輪回沒有結束,我們就沒有資格談快樂。

所以我們就開始怎麼樣呢?從假入空。這個時候我們好樂空性。在空性裡面,“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我們起大歡喜心。後來我們開始修正我們的思想:原來追求快樂的思想是不對的,人生要追求寂靜才對,因為追求快樂要付出代價。

這個思想你不改變,那後面就有很多的三惡道的過失等你了。所以我們從追求快樂的思想提升到應該追求寂靜——好樂空性,追求寂靜。追求寂靜以後,當然寂靜很舒服了,雖然它沒有快樂,但至少也沒有痛苦。

我們人是這樣的:快樂不著急,離開痛苦很急迫。空性,雖然“照見五蘊皆空”,不見得會產生快樂、莊嚴,但是起碼“度一切苦厄”。空性的特點是,它會讓你離開痛苦。離開痛苦對我們來說就很不錯了。

但是寂靜一段時間以後,你看大乘經典,看到佛陀的功德,你想想說:哎喲,我們不能就是追求寂靜,我們應該有更高的理想。所以就開始所謂的菩提的問題了,無上菩提。就是說,既然我可以做得更好,何樂而不為?

追求快樂,然後安住寂靜,第三個就是成就菩提。本來這是要三階段完成: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不要說三大阿僧祇劫,正常人要花無量阿僧祇劫,慢慢走,因為你得進進退退。但是你學《法華經》,可以一次到位,快速成就,叫做大白牛車。

修行的過程.png

古人說“成佛的法華”。你說,我不學《法華經》,難不成我就不成佛嗎?你還是可以成佛,但是你走的是彎路,你沒有找到捷徑,就像念佛一樣。你說,我觀想、觀像也可以往生。也可以。但是持名一法,直接穩當。

你只要創造一個音聲,一句彌陀念、誦、聽,你創造一個音聲,再把它聽回去,你就能夠“即眾生心,投大覺海”。下手易,成就高,你何樂而不為?這持名就是捷徑。

諸位!如果持名是跟彌陀感應道交,它是提供一個捷徑,那《法華經》就是成佛的捷徑。它也可以說是“即眾生心,投大覺海”,只不過持名是他力攝受,《法華經》是自力成就。我們只要通過一種正確的操作,其實成佛沒有我們想像的這麼困難。只是我們以前摸不到正確的方法,就是瞎子摸象,到處亂找。

那麼成佛之道應該怎樣找出捷徑呢?

第一個,我們先談從自力的角度找到聖道修行的捷徑。先看聖道門,再看淨土門。

第一個,安心。安住清淨心。這個是《法華經》第一個思想,觀照現前一念心性當體即空。
第一個,為什麼要修空?
第二個,要空掉什麼?

我們凡夫沒有修《法華經》之前叫做根、塵、識。就是,我們的思想活動是怎麼來的呢?
第一個,我們的果報體。你可能是一個男人,一個女人,或者是一個畜生的六根。當然這個根一定要是人道最好,我們必須有一個人道的六根。
第二個,接觸六塵。這個塵就是業力了,業力變現的,可能是順境、逆境,不管。
第三,根塵碰撞產生心識的活動。所以諸位!我們現在的心叫做什麼?叫做現前一念心識,不是心性,是心識。

那麼現前一念心識可不可以用呢?不能用,這裡面太多垃圾。我們從一念本來清淨的心,不小心落入輪回,生生世世在六道打滾以後,留下很多的人生經驗。這個人生經驗,如果你不學佛,你不離開三界,那這些人生經驗也不會障礙你。

如果你修的是安樂道,它也不會障礙你。你還可以打打妄想,回憶一下過去美好的事情。但是,不要說成佛了,你要往生都有問題了。就是說,我們每一次的人生經驗,這個識是跟外境互動產生的,跟外境互動就產生了感受,就跟感受有關係了。

你那個根塵接觸,第一個,感受。特別是你小時候或者成長過程給你很快樂的感受,或者是給你非常痛苦的感受,就是那個感受很強烈的,這個要注意。因為這種感受會刺激你的想像。我們一般人不快樂、不痛苦,我們一般就是活在受,那是直接的接觸,就是感受、感受……一般不會帶動我們的想像的妄想。除非這個感受很強烈,或者你受到很大的屈辱,或者你曾經得到很多甜蜜的快樂。

比方說你很久沒有吃飯,突然間吃到一個麵條,哇!你就覺得這個麵條太好吃了。這個時候,麵條的影像就會落入到你的心中。因為感受產生想像,最後產生執取,我們的心就住在這個影像上。

就好像一個光明的鏡子沾上了很多的灰塵。這個灰塵,就是我們生生世世流轉,在極度快樂、極度痛苦的感受產生的那些影像。當然,你求安樂道,你只是要斷惡修善,那這些影像也沒有關係。但是,當我們要求成佛之道的時候,這些影像就會誤導我們。因為它有愛憎取捨,就是智者大師說的“心不平等”,落入一種不平等的狀況。

我們對某些東西特別好樂,而這個好樂是非理性的。你為什麼喜歡吃麵條呢?沒有理由,這是我的人生經驗。個性是沒有理由的。這個人喜歡拜佛、喜歡持咒,沒有理由。他過去人生當中曾經因為拜佛得到很好的加持,所以他今生看到拜佛就很高興,因為他過去曾經對拜佛有美好的印象。

所以,這種沒有理由的、只是個人情緒的東西,都要清掉。如果你今天不清除生命的垃圾,你後面就沒辦法修下去了。那你就是一種意識分別心,就是一種顛倒妄想。佛法講顛倒妄想,就是講這個。

安心.png

你看有些人,他跟他的兒子的因緣很奇怪。他兒子不孝順,整天罵他,但是他兒子跟他要錢,他還是乖乖把錢掏給他。這個就是現前一念心識,夾帶了無量的妄想,夾帶了無量的業力。所以,我們背負著無量的過去,我們根本就沒有所謂的開創未來。

一個人不修一念心性當體即空,你就背負著無量過去,你就永遠活在過去的等流性,你人生的格局已經固定了。你就是一個被過去的業力跟妄想所束縛的小水泡!

怎麼走出過去呢?你說,那我也沒辦法,它就在我的心中,揮之不去呀!是的,沒有人要你去處理它。但是你做一件事情就好,做一件事情:把它歸零!咱們惹不起,但是你不要住在上面。你只要做一件事情:迴光返照

你就觀察我的這個想法:為什麼我會特別喜歡這個東西、喜歡這個人,落入一種感情上的愛憎取捨呢?你就觀想。我們一般正常情況,遇到這種情緒,我們會去隨順它的。但這個時候你要拒絕它,你要回過來。我們以前是順著它的方向走,這個時候你要問它說:你從什麼地方來?

如果說,我今生的思想是受前生影響,因為前生的經驗給我一些今生的思想。好,那前生又怎麼來?前生又從前生而來……你不斷地往前推,推到最後,啪!覓之了不可得!原來“達妄本空,知真本有”。

只要你知道它不是你原來的東西,你就有救了。就是說,你只要知道,鏡子上面的灰塵不是鏡子本來的東西,那你的人生就有希望了,你就擺脫過去了。擺脫過去,不是要你消滅過去,咱們可沒那個本事。該打妄想還打妄想,但是你不要住在上面就好了。這是很關鍵的!

我們從今以後要“即眾生心,投大覺海”,必須把過去的眾生法界歸零,否則你投不進去的,你會格格不入的。

禪宗的二祖(我們看禪宗的公案就知道了)慧可大師親近初祖,他只講一句話:“弟子心不安。”這個人就是,我也很用功地做事修,拜懺也拜,念佛也念,持咒也持,但是我怎麼弄不過這些妄想?這個妄想的勢力太大了!那當然了,你站在妄想的對立面,那你糟糕了。你要“時時勤拂拭”,那你糟糕了。

所以,你想想看,如果你不修理觀,你用事修跟它對治,我們一天有幾個小時?二十四個小時。對不對?你知道你打妄想花多少時間嗎?花二十個小時,做夢都打妄想。你知道你進佛堂多久嗎?兩個小時。你今天如果說是用佛號去跟妄想說:“我跟你拚了。”結果你變成黃花崗七十三烈士。你怎麼是它的對手呢?

諸位!我們今生不是從零開始,你等於是跟你無量的過去挑戰。無量劫來的妄想,你用佛號跟它對治,你叫做不自量力。

那怎麼辦呢?諸位!我們換一個戰場。我們不能在因緣所生的一念心識去跟妄想對治,你不是它對手,因為這個妄想是它的活動範圍。你把它拉到我們本具的一念心性,就是我們本來就具足的,我們長時間忽略了它,讓它睡著了。你只要喚醒它,“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我們把所有的妄想拉到一念心性。

“本來清淨”的意思就是說,它不是修來的。既然它本來清淨,當然它就不可能被污染。你說我們為什麼福報會失掉?因為你的福報是因緣所生法,你跟因緣借來的,那當然你有借有還,“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嘛。

但是,清淨心可不是因緣生,那叫一個“眾生本具,諸佛所證”。所以,我們要處理我們無量劫所留下的顛倒妄想這些垃圾,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心帶回家,把心歸零

當我們住在一念心性的時候,妄想叫做如夢如幻。這個時候“再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它有沒有?有!但是你只要無住,它對你不構成干擾。你只要不隨妄轉,這就有救了,你就可以重新開始了,開始要創造蓮花。

所以,一個人要創造蓮花之前,請你走出過去,就是你至少要跟過去切割。我改變不了我的過去,我也消滅不了我的過去,但是我必須要遠離我的過去,叫做“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就是遠離,無住,就可以了。這第一件事情。

古時候有一個獵人,他去山上抓一隻老鷹,很小。回來養的時候,為了方便,他把這個老鷹丟在雞群,跟雞一起養。這個老鷹長大以後,獵人要它飛行,它飛不起來。他想說,老鷹,你應該飛得起來。但是它跟雞在一起,已經被雞同化了。熏習,不思議熏,不思議變。它認為自己就是一隻雞。

後來獵人當然很失望:我花那麼多精神體力栽培你,你也幹不出什麼實事。就把這個老鷹拿到懸崖邊,讓它自由落體,放生。這個老鷹從空掉下來的時候,它的本能發作了,它的翅膀是很強壯的,展開它的翅膀,快要落地的時候開始飛翔,飛起來了。

老鷹為什麼失去它的本來面目了。它本來是一個老鷹,它本來是有強壯的翅膀,是可以飛行的。它為什麼不可以呢?輪回的後遺症,生命經驗!因為它長時間跟雞在一起。

諸位!“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其實我們的心本來清淨,現在為什麼惹那麼多塵埃呢?因為我們有過太多的生命經驗。所以它弄得我們現在如《楞嚴經》說的“迷己為物,認物為己”,就是被物化了。我們本來是一個清淨、沒有形象的水,但是輪回久了以後,我們這個水變成有個性了。

你看我們現在有個人的個性、有想法、有愛憎取捨。這個水,你把它倒到方形的杯子,它變成方形;你把它倒到圓形的杯子,它變成圓形。所以,我們現在這個心態如果不歸零,那根本沒辦法修行。把杯子的水全部倒掉,恢復它的本來沒有形狀的水。

也就是說,我們現在要把一念心識轉成一念心性,就是把心帶回家,這是第一件事情,達妄本空。這樣才能把過去的那些顛倒妄想放下。觀照一念心性,當體即空,就拉到了生命的清淨的原始點。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登極樂國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達仁筆記 的頭像
    達仁筆記

    達仁筆記

    達仁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