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24)
凈界法師講述
本文重點:
1、什麼是大乘的正見
2、生死的根本與涅槃的根本
3、外道的思想與佛法的差別
本經修學的特色,簡單的講它是在處理生命的一個根本的問題。當我們行菩薩道的時候,我們會去佈施、持戒、忍辱或者是禪定。在整個修學當中,我們的心是整個修學的根本;也就是說我們以不同的心態去做一種事情,產生的結果就是不一樣。
從本經來說我們修學有二種主要的心態:
一種心態是受外境的刺激,產生一種一時的情緒。你看有些人他受到痛苦的刺激,他突然間發心開始修習善法,或者是透過某種人某種話的刺激,開始去拜佛念佛。受到外境人事的刺激產生一種一時的情緒,所修的善法會產生一種人天福報,但是不能產生解脫的力量,因為你本質是生滅,這個佛法叫作攀緣心;由外境產生的一種心態,這個心態是我們不能依止的,因為它是生死的根本。
另外一種心態,我為什麼要修行?跟外境都沒有關係,是發自內心的一種願望,因為我要成就無上菩提,我要開顯我自性的功德,它是向內觀照的。依止內心的願望所發動的善法,它會產生人天福報,而且會產生一種解脫的力量,二個都有。所以我們在整個修行的基礎,蕅益大師講:「建立大乘的正見,是非常重要的。」
什麼是大乘正見?
簡單的講你要分辨你心中什麼是生滅心,什麼是不生滅心,分別真妄。如果你連內心當中什麼是真實的,你現在在做這件事情你依止的是生滅心還是不生滅心,你都沒辦法判斷,那依蕅益大師的標準,你還沒資格修行,因為你根本還沒有明心見性,還不知道怎麼去取捨,什麼心態應該是要遠離它,什麼心態應該要多多的培養,你沒辦法取捨,你怎麼修行呢?
我們還在生命因緣當中打轉,跳不出來。我們要清楚佛陀為什麼要花了三卷半的時間,不厭其煩的把金礦當中,什麼是黃金的本質,什麼是泥沙,要把它分清楚,就是分別真妄。因為這個對整個菩薩道太重要,因為你第一步錯誤了,你後面全部都錯,後面都不要談。
所以你看古人見面第一句話,他不問你說你今天拜了多少佛,你持了多少咒,他問你一句話:「你從什麼地方來?」高明!你整個修行的根本是依止什麼?你那一念心從什麼地方來?我從我的內性流入出來,正確!你這個心是外在環境刺激產生的,這個心就不對了。
本經佛陀要處理的就是一種根本問題,一個是生死根本,一個是涅盤的根本。
你根本掌握住了,即便你在無上菩提走得很慢,但是至少你認清路頭了,這個高速公路找對了,那是遲早的問題。修行最怕是你要北上,結果是走到南下的高速公路去,那就完了,那越精進越糟糕。
因為你依止虛妄的根本,你愈加行,虛妄的力量越大,最後本經後面會說跟魔境相應、跟邪見相應,因為你一開始就走錯了。所以我們在修行的第一步,先瞭解什麼是真實的功德,什麼只是一種一時的想相,一時的情緒,真心妄心要分清楚。
這是佛陀開顯十番,從十個角度來開顯我們的真實的心性,這是第八番。這一番是約著外道跟世俗諦二個:外道指的是自然外道,冥諦跟真我的教法;世俗諦是約著二乘世俗因緣的教法。
從外道跟世俗諦這二種的教法來相對的揀別,開顯我這一念清淨的本性,它不是因緣也不是自然;也就是說它不是絕對的因緣,它也不是絕對自然。從外道跟世俗諦二種教法來開顯這個道理。
阿難白佛言:「世尊!誠如法王所說,覺緣徧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滅,
這一段是阿難尊者,領納了佛陀前面十番顯見的前面七番的經文,所得到的一個心得。阿難白告佛陀:「世尊!誠如佛陀您前面所宣說的教法,您老人家說覺(指的是我們心性的本體)、緣(指心性隨緣生起的作用,我們講見分。覺緣等於是體用雙舉),我們這一念心性的體用,從空間上來說是徧十方界的。
為什麼徧十方界?因為它無相,一個無相的東西它就特別的廣大。從時間上來說它是永遠存在,而且沒有生滅變化的相狀。蕅益大師說我們這一念心性“十世古今,始終不離當念”。“十世”指的是整個空間相“古今”指的是時間相。我們這一念心基本上沒有時間相也沒有空間相。
這段阿難尊者引用佛陀前面開示,所得到一個正確的心得,這句話是正確的。但是第二段他對這句話產生了疑問。
與先梵志娑毗迦羅所談冥諦,及投灰等諸外道種,說有真我徧滿十方,有何差別?世尊亦曾於楞伽山,為大慧等敷演斯義『彼外道等,常說自然,我說因緣,非彼境界。』
這一段阿難尊者引用二種外道的思想,第一個是邪因緣的思想,第二個是無因緣的思想。
邪因緣的二種思想。佛陀你說我們這一念心是徧十方界,是湛然常住,性非生滅的。那麼跟先梵志,梵志的先祖娑毗迦羅(六師外道的其中一個,自然外道)他提出一個觀念,一個冥諦的思想:
娑毗迦羅他得到非想非非想處的禪定,在禪定當中他能夠觀察過去八萬大劫整個生死流轉的過程,但是八萬大劫以前,他就看不到了,他只看到一種昏昧不明的一種相狀,他就認為這種昏昧不明的相貌就是我們整個生命的起點,因為他看到八萬大劫,八萬大劫就沒有了,他就認為在這個八萬大劫之前那種昏昧不明的狀態,是整個生命的根源。
你從什麼地方來?就從這個地方來,把這樣的一種狀態叫作“冥諦”。這種昏昧不明的狀態,是生命的根本,所以叫做“冥諦”,這個叫做邪因緣,以這樣子當作生命的因緣。
投灰外道,投灰就是一種苦行外道,苦行外道他把身體放在火灰上去燒。苦行外道很多,譬如持牛戒、持狗戒…等等,這種外道差別的種類。苦行外道他提出的思想,說宇宙間有一個真我,真實不變的我,這個我是徧滿十方界的。
這樣子講阿難尊者就有問題了,佛陀你說我們這一念心性是徧十方界,是不生不滅的,跟外道的冥諦跟真我的思想,到底是有什麼差別?
阿難尊者提出這個疑問,提出外道二種邪因緣的思想,其次提出一個無因緣的思想。而且世尊您老人家也曾經在楞伽山,在開演《楞伽經》的時候,為當機的大慧菩薩開演如此的道理,您老人家說:『外道這種種性,常說一切法是自然而生。外道說為什麼高山很高呢?這個是沒有理由的。為麼大海這麼深呢?這個也沒有理由。為什麼鳥牠會飛呢?這個也沒有理由。
也就是說一切的萬事萬物,是自然形成的,沒有理由的,生命只是個偶然,我們只有活這一生,今生死掉以後這偶然的因緣就結束了,人死如燈滅,外道的思想就產生斷滅的思想。
佛陀為破除外道的自然的這種知見,佛陀宣說了因緣觀,每一件事情,事出必有因;鳥為什麼會飛?它背後有它的因素。狗為什麼在地上行走?這也有它的道理。每一件事情的背後都有它的因緣。』佛陀用因緣觀來破除外道的自然知見,所以這種因緣觀是不同于外道的自然思想、自然的境界。
這地方阿難尊者他所要質疑的,主要是這種邪因緣的思想,自然外道的思想。這是阿難尊者提出他的疑情,這以下請佛開示:
我今觀此覺性自然,非生非滅,遠離一切虛妄顛倒,似非因緣,與彼自然,云何開示不入群邪,獲真實心妙覺明性!」
我阿難尊者身為一個凡夫,依我的觀察,這覺性這個現前一念心性,它應該是自然而有的。佛陀你說眾生本具,而且是非生非滅,遠離一切繁複的虛妄分別,跟種種顛倒之相,所以看起來似乎並不是因緣而有。這樣子講,現前這一念心性跟外道的自然理論,到底有什麼差別呢?請慈悲的佛陀開示這二種差別,使我們凡夫不落入外道的邪見,而獲得真實微妙覺悟光明的心性。
這段等於是阿難尊者他提出這一念心性,這種自然的思想。
佛告阿難:「我今如是開示方便,真實告汝,汝猶未悟,惑為自然。阿難!若必自然,自須甄明有自然體。
佛陀告訴阿難說:「我現在依止種種的善巧方便,用前面七種方便法門來開示,來破妄顯真,來顯現這一念心性,而且我是以這種大乘了義的真實教法來告訴你,而你現今不但尚未開悟,還把它當作是一種自然的道理。這一段話「汝猶未悟,惑為自然。」古德的批註說這段有點訶責之意。
佛陀說:「阿難!假若我們這念心性,它是如同外道所說的自然,那你應該要詳細的分明,它是以什麼為體性。」外道提出了冥諦也好,真我也好,它一定有體性,有它的相狀。
蕅益大師說:「冥諦是以光明跟虛空為體;冥諦是廣大的虛空,而且是一種昏暗不明的一種相狀,來當作它的體相,一定是有一個相狀。真我是以虛空跟光明為體。什麼是真我呢?第一個它是廣大的虛空,第二個它是一種光明相。
外道提出一種自然的理論,來當作生命的根源,它們的特色是一定有一個相狀,它會明確的指出什麼相狀出來,這是以它的體相。你說我們現前的一念心性是等同外道的自然,那請你講出來這一念心性是以什麼為體,因為你身為自然的體一定有它的相狀,那請你把它的相狀明確的指出來,你不要含糊籠統。」
汝且觀此妙明見中,以何為自?此見為複以明為自?以暗為自?以空為自?以塞為自?
你姑且來觀察我們這一念微妙光明的見性,身為一個眾生本具的現前一念心性,那麼到底它是以什麼為當做自然的體相呢?假設你說這一念心性是以光明之相為它的自體,還是黑暗之相,還是以虛空之相,還是以阻塞之相為自體?
古德說:「宇宙萬法,這四種相狀,就表達無盡:光明相、黑暗相、虛空相、阻塞相,一切萬法不離開四種相狀。」
阿難!若明為自,應不見暗;若複以空為自體者,應不見塞;如是乃至諸暗等相以為自者,則于明時,見性斷滅,云何見明?
阿難!假設我們這一念心性以光明相為自體。什麼是現前一念心性?它是光明的。你只要講出這一句話就有問題了,心性以光明為自體,也就是說當光明消失的時候它就應該消失;因為它以光明為自體,光明有它就有,光明沒有它就沒有。
那麼一旦光明消失了,你現在走路走到黑暗的地方,糟糕了!你是以光明為自體,暗相現前的時候,光明消失的時候,你的心性也消失了,因為它以光明為自體,那你就應該看不到暗相,這跟事實不符;我們到光明的地方看到光明,我們到黑暗的地方看到黑暗,所以這跟事實不符,不能夠說以光明為自體。
那你說以虛空為自體,那你就不應該看到阻塞的地方,因為它以虛空為自體,虛空消失了,你心性就應該消失了,但事實上我們遇到了阻塞的物件,我們還是可以看到阻塞。乃至於你暗相為體等等,你以暗相為體,當暗相消滅的時候,光明出現的時候,你的見性就斷滅了,你就見不到光明。
這地方是說,身為一個眾生本具,諸佛所證的現前一念心性,它跟外道的自然有什麼差別?因為它無相,它離一切相,我們常常說它是清淨本然,周徧法界。
其實清淨本然它是一個概念,不要以為清淨本然就是以乾淨為相,不是的!那你乾淨,我們凡夫不乾淨,那你心性不就是消失了,不能這樣講。清淨只是一個代表,它是無相的,它是離一切的相。我們今天有相以後,我們的作用就產生很大的障礙。
你看我們一個杯子,這杯子你裝了水以後,你就沒有什麼作用了;若這杯子是空的,你就可以裝水也可以裝咖啡、裝普洱茶都可以,因為它空它可產生無窮的、隨緣的整個廣大的妙用。
你看外道的真我也好,冥諦也好,都沒什麼作用的,因為它有固定的相,它哪有什麼作用。當然我們凡夫的心中是有相的,有我相、法相,我執產生我相,法執產生法相。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有能所,能受用的叫我相,所受用的叫法相。
譬如我看這花,這個花很漂亮,我有一個我相能受用,一個花的法相,會產生了能所,有能所就開始造業。
你看我們分析人性,我們先不談佛性先講人性,佛性一念妄動以後產生人性,人性它是有相狀的,《唯識學》說我相法相。
你看美國人的我相他們的個性比較開朗、比較積極,東方人的我相比較含蓄、比較保守;美國人他有什麼好處、什麼優點,他一定要表達出來,他剛剛學會唱歌,或剛剛學會某種技巧,他一定要在大眾面前秀出來,美國人也覺得很正常,你有好處一定表現出來,所以美國人他們的我相以一種開朗進取,產生他們民族的特性就是追求一種坦誠,直接表達。
東方的文化,他的思考是含蓄保守,所以你有優點表現出來是大忌,他開展出來人格的特質是謙卑。諸位你到美國去,謙卑絕對不是美德,你跟人家開會你都不表達意見,人家會說你這個人沒有興趣,對這件事沒有興趣,你跟華人在開會你意見太多絕對是大忌,這個我相是不一樣的。
我們凡夫的想法是有我相的,由這個我相去造業,由這個我相來受用這個果報。但是這地方有個問題,當我們對這個相產生堅固執取的時候,那我們整個廣大心性的作用就發揮不出來,因為我們沒辦法改變自己。
《楞嚴經》的意思是說,不管你心中是什麼樣的相,你都應該先把這個相放下,要回歸到無相的清淨本體,先求無相再產生有相,這時候的有相,你不會執著這個相,你隨時現「應以何相得度則現何相」;但是你一開始堅固這個相,你整個生命的作用就失掉了。
我讀淨土宗的大德黃念祖老居士,他解釋臨終十念,他說:「臨命終的時候十念往生,這是因人而異的。」他說有些人十念是可以往生,有些人十念是不能往生的。他說如果學過《般若波羅蜜》,你對本身自我意識的執取很淡泊,你臨終的時候,你的念頭可以馬上跟彌陀的功德相應,把你的業力做一個很大的轉變。他說有些人轉不過來,十念是不夠,可能又一百念、一千念,要很長的時間,他的心轉不過來。
我們的心中如果經常安住在某一種相:這個就是我的個性、這個就是我的想法、這個就是我相,我不能改變的,你這種人臨終的時候,你很難跟彌陀相應。我們不能放下自我,彌陀的功德就進不來了。你看那抽風機,你空氣不抽出去,新的空氣進不來,就是你沒辦法感應上去,你那明瞭的心跟廣大的業力你感應不上去。
善導大師有說:「你要跟彌陀感應的根本在於「至誠懇切」。」
「至誠懇切」是怎麼標準呢?
按照善道大師的開示,他的意思是,你要空掉自我,把整個自己完全放下,才能夠全部靠上去。就是我這個我不存在了,叫「至誠懇切」。善導大師的開示有這個意思,他有《般若波羅蜜》我空的智慧。
就是什麼叫「通身靠倒」?
就是要把你的自我意識完全放下。這地方的道理就是這樣,身為現前一念心性,它一定是離一切相。你只有離一切相,你才能夠跟整個無上菩提相應,才能夠產生廣大的妙用。這一點跟自然外道是有所不同,因為自然外道它是有固定形狀,跟我們凡夫的我執也同,他也是有我相。
阿難言:「必此妙見性非自然,我今發明是因緣生,心猶未明,諮詢如來,是義云何,合因緣性?」
阿難說:「既然此微妙的心性,它不屬於外道的自然(它離一切,而外道的自然是有相的),我現在深入的思惟加以發明,我認為應該就是佛陀最初成道所宣說的因緣教法,所謂的“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應該是這個道理。
但是我內心當中尚且還不能完全的明白,我們這一念怎麼能夠因緣生呢? 他還不能完全明白也不能完全肯定,所以請示佛陀:如此心性是因緣所生這樣的道理是對呢?還是錯呢?心性怎麼能夠來合乎因緣的體性呢?請佛陀慈悲開示。」
佛陀初成道的時候為了破除外道的邪執而宣說因緣教法,外道的邪執有二種:
第一、邪因緣論,生命是某一種特定相貌的神我,或者冥諦、或大梵天所創造的。
第二、是無因緣論,生命是自然而有的,高山之所以高,大海之所以深,鳥類之所以飛行,這件事情是完全沒有理由的,這世界上是沒有因緣的。
佛陀就以因緣觀來破除外道的邪因緣跟無因緣,佛陀提出一個思想叫:“諸法因緣生”,當因緣的力量結束的時候,它也就隨因緣的消失而消失。而這因緣就包括了我們過去的業力跟現在的煩惱,你有現在的煩惱去觸動過去的業力,就把生命的果報給逼出來。
因緣觀,我們所謂的“因”主要因素叫作“因”,親因緣;比較次要的因素叫作助緣,我們叫作“緣”。
佛言:「汝言因緣,吾複問汝,汝今因見,見性現前,此見為複因明有見?因暗有見?因空有見?因塞有見?
佛陀告訴阿難尊者說:「你說心性是假藉因緣而生,那麼我再一次的問你,因為有見,見指的是所見之境;我們一定有一個所緣境,有人有事,有外境的刺激。因為有所緣境,所以才把見性的功能,所謂的“見分”給表達出來。這樣子講是對的,但這以下有問題了。
見性的自體到底是因光明的境而有見的功能?還是因黑暗境才有見的功能?還是因虛空的境才有見的功能?還是因為阻塞的境才有見的功能呢?我們這一念心您說又因而生,那是什麼因而生呢?有四種因光明、黑暗、虛空、阻塞。
阿難!若因明有,應不見暗;如因暗有,應不見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於明暗。
阿難!假設我們見性的自體是因光明而有,如此一來當光明消失的時候,見性的功能就消失了,你就見不到黑暗;假設因暗相而有,也隨暗相而消失,你就見不到光明;如是乃至因虛空因阻塞的道理,都是同於前面的道理。
所以它的生起,你不說它有因而生,若我的生起是某甲的因而生,當甲消失了,我就要消失,因為你是假藉他的因緣而生。你身上本來沒有錢,我借給你一百塊你才有錢。你身上為什麼有錢,是假藉我借給你一百塊你才有,我把你討回來你就沒有了。
你看我們的身體是假藉色受想行識而有,當有一天業力結束的時候,我們的色法被討回去,我們的感受也被討回去了,我們的想法也被討回去了,我們的五蘊就完全消失了。
我們現在是先跟宇宙萬法借這五個東西,組成一個所謂的身心世界;“諸法因緣生”,等到有一天我們的業力福報享盡的時候,宇宙這一念心性就把我們借的東西要回去了,這時候我這個身心世界又完全消失掉。為什麼?
你是跟它借的,你借你總要還。身為心性你的功能是跟光明借的?還是跟虛空借的?還是跟阻塞借的,是借的你總要還,還的時候你的心性就斷滅了,這個不合道理。所以它不能說有因生,因為它不是借來的。
複次,阿難!此見又複緣明有見?緣暗有見?緣空有見?緣塞有見?
複次,阿難!我們這一念心性假設是依止光明的助緣才生起,有光明你才有心性,還是依止黑暗的因緣,還是依止虛空,還是依止阻塞?
阿難!若緣空有,應不見塞;若緣塞有,應不見空;如是乃至緣明緣暗,同於空塞。
阿難!假設因為空有隨虛空而消失,你就見不到阻塞的相狀;若因阻塞的相狀而有,你就見不到虛空;如是乃至光明黑暗,都是同於空塞的道理。我們這一念心性前面講它非自然,古德說:「因為它有隨緣,所以它不是自然。」
這個地方講非因緣,就開顯我們這一念心性有不變,它不能變,所以它不能跟別人借東西,它不是借來的。我們這一期的生命,你什麼東西都是借來的,你看你的正報,你的色受想行識,你所受用的環境都是暫時借來的。
什麼叫“借”?就是有借要有還,不是你的,暫時借你用一用,不能當真,經過一百年以後它又把你討回去了。
但是心性它不是向別人借來的,是眾生本具。它有不變,不管生命你怎麼變,你前生是一隻螞蟻,今生是個人,來生變成一天人,這因緣法它是隨緣變化的,但是它那清淨的本性它永遠都是這樣。這個我們講現前一念心性,這個本性它是不能變的。為什麼不能變?因為它不是借來的,它不是跟任何人借來的。我們一旦是借來的東西,它就是有時空相有虛空相。
我們前面講到現前一念心性,我們現在是活在我相法相,我們過去生命的經驗,還有今生的遭遇,所以我們用我們眼睛看到很多事情,耳朵聽到很多的聲音。
我們六根攀緣六塵的時候,會累積一種影像,雖然事情過去了,但是那影像深深的留在我們的心中。
當然不是今生,我們有一個阿賴耶識一個大倉庫,有本事把影像全部累積起來。不斷的生命當中我們累積很多影像,就產生一個我相,自我意識,我執跟法執,這時候我們很多功能就失掉了。
佛在世有一個弟子叫畢陵伽婆磋,畢陵伽婆磋尊者他去托缽的時候,他經常是到某一個居士家,居士就經常拿他們的飯菜來供養這個尊者。這個居士他有個小兒子長得很可愛,看到尊者來很高興,就抱抱尊者的腳,尊者也跟他說說法開導一下。
有一天尊者又去托缽的時候,看到這居士倆夫婦哭得很傷心。尊者說你們是怎麼回事?他說:「尊者,我的小兒子前幾天被盜賊給偷走了,不見了,這幾天都找不到下落,所以我們非常傷心。」
尊者聽到以後,因為他對這小孩也有點因緣、有點感情,這時他就在大地上一坐,整個人的心入三昧,在三昧當中他就看到那小孩子被帶到一個河邊,準備坐船到另一個地方去,盜賊準備將他賣掉。尊者畢陵伽婆磋就在禪定當中,用他三昧的力量,就用手把他抓回來,這小孩子就這樣用手給抓回來。
你看這距離這麼遙遠,我們可以知道禪定的心,因為他是阿羅漢,所以他是跟我空的智慧相應,也跟一部分法空相應。我們可以知道,畢陵伽婆磋尊者他入了那個三昧的心性,跟我們現在凡夫的心不太一樣,應該比較接近離相的心體;因為離相的心體是沒有時空的,他在心性當中他進入一念三昧以後,他就很快的把很遠很遠的小孩子給抓回來。他的心已經很接近離相的心體,所以他產生的妙用超越時空。
我們要知道我們的心是無相,以無相為本,以無不相為作用,先求無相,你一定先找到無相的心體,你才能夠產生隨緣的妙用;你能夠把無相不變的體,跟有相的隨緣作用,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這二個合起來,這個就是我們真實的心性。
**********************************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登極樂國
願生西方淨土中 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