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named.jpg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25)

凈界法師講述

圖片3.png

本文重點:
1、心性的作用
2、怎麼開顯我們的心性
3、修行的三個階段
4、怎麼樣才能不被境界所轉?


佛陀前一文在開顯我們眾生本具的現前一念心性的時候,是從二個角度來開顯:從一種不變的體性來說明它不是因緣法,從隨緣的作用來說它不是一個自然。

前面佛陀是從不變跟隨緣這二種角度,來做一個各別的開顯。現在是把不變跟隨緣這這二種的義理,把它結合起來。前面是分開來說,這裡是把這二個做一個總結,就形成所謂的雙遮雙破。遮跟破,意思是差不多,都是一種否定,遮止跟破除,都是用否定的方式。

當知如是精覺妙明,非因非緣,亦非自然。

佛陀告訴阿難說:「你應該要瞭解如是的精純覺悟微妙光明的心性,它非因非緣,它不是因緣生也不是假借因緣而有。為什麼呢?因為它有不變的體性。它也不是外道的自然之體,因為它有隨緣的作用,外道的自然是沒有隨緣的作用。從一個否定的角度,它非因緣也非自然;從非因緣當中開顯不變,從非自然當中來顯現隨緣。用否定來顯現這個道理。

非不自然,無非不非,無是非是。

遮是否定,照是肯定;用一種雙向的否定跟雙向的肯定。“非不自然”古德說:「這地方的經文從義理來看少掉四個字,應該『非不自然』再加一個『非不因緣』」。“非不自然”“非不”是否定再否定變成肯定,也可以說是自然,也可以說因緣。

你說什麼是心性?你說它也是自然,因為它的體性不變;你也可以說它是因緣,因為它有隨緣作用。我們這一念清淨的本性,你造殺盜淫妄的業來熏習它,它就顯現地獄惡鬼畜生的果報讓你來受用;你造五戒十善的業來熏它,它就創造一個人天的福報讓你受用。它不就是有隨緣的作用嗎?所以你說它因緣也對,約著作用它也是非不因緣,這是“雙照”。

雙遮“無非不非,無是非是”這兩句話“無”都應該冠下去,應該說『無非無不非』、『無是無非是』。

“無非無不非”是對“非”的一種破除,破除對非的執著。“無非無不非”開出來應該有四句話:「無非因緣,無非自然,無不非因緣,無不非自然」。總言之,你說它非也不對,破除對非的執著;但是講話喜歡肯定的人,它也是破你對「是」的執著。為什麼?它「無是因緣,無是自然,無非是因緣,無非是自然」,所以對是也不對。

那麼你說對非也不對,對是也不對,那應該怎麼說呢?佛陀只好講出一句話作總結:
「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從本體上來說它是離相的,但從作用來說它隨緣顯現十法界的因緣果報;它隨緣顯現因緣果報,但是它的本性還是一樣清淨本然。所以你把「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合起來的時候,它的本來面目就出來了。

我們在探討心性的時候有二個內涵:一個理論的探討,一個是實際的修正。

我們講「理可頓悟,事要漸修」;理是圓融的,事相它是有次第的。在理體上我們先建立現前一念心性,一個清淨本然周徧法界的心性出來,來取代我們過去的生命經驗,所累積的我相法相,先把過去這種我相法相慢慢的放掉,建立一個清淨的心性。

而這個心性它有隨緣跟不變,不變跟隨緣二種功能是同時存在的。在理論不變跟隨緣是同時的,但是你修正的時候你不可能同時,沒有人那麼厲害的。所以當我們把一念心性建立起來的時候,這性德現前的時候,接下來是修德,修空假中三觀,「先空次假後中」。

空觀開顯它不變的體,假觀開顯它隨緣的妙用,中觀再把它結合起來,修行一定有次第的。但是你一談到理論的時候,古人講:「開口便錯,動念即乖。」你沒有話講的,你說現前一念心是什麼?你道一句你就錯了!因為「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方動烏雲遮」。

你看!才動眉毛即犯祖師的規矩,眉毛一動表示你仁者心動,所以在〔禪宗〕最忌諱就是你心動,所以你不對。禪宗你看他打你香板,你從什麼地方來?你說我從哪裡地方來,他一定打你,你怎麼回答都打你。

問你為什麼出家?我爸爸叫我出家。打三個香板,你爸爸叫你出家,你自己都不想出家;第二個再來,你為什麼出家?(前面的說我爸爸叫我出家被打)我自己要出家的。也打三個香板,你自己要出家,你爸爸沒叫你出家你就出家。為什麼〔禪宗〕你剛開始的階段一定被打,為什麼?

其實不是你講什麼話,是他看到你心動,他打你那個念頭。所以古人說:
「你開悟的時候講什麼都對,你沒有開悟講什麼都錯。」

有人問趙州禪師說:「狗子有沒有佛性?」
趙州禪師說:「有佛性啊!」你怎麼知道有佛性呢?你看狗牠餓的時候牠知道餓,牠飽了時候知道飽,牠冷的時候牠也知道冷,你說牠沒有佛性,牠怎麼有這種感覺呢!」
另外一個禪師問趙州禪師說:「狗子有沒有佛性?」
趙州禪師說:「沒有佛性啊!」怎麼沒有佛性呢?你說有佛性,那拿出來我看看,覓之了不可得。
那有人就問趙州禪師說:「你為什麼對他說有佛性,對他說沒有佛性?」
趙州禪師說:「我是從修行的角度,從對治的角度這樣講。」因為他執著有,我就說沒有破他;你執著空,我就說有。

所以中道的實相是不可以開口的,因為你一開口不是左邊就是右邊,所以他到最後入不二法門的時候,他是不能講話,就是你不能動念頭,你就是一念不生全體現。你念頭一動那就是祖師的方便,但是你都不講話也沒人知道,所以只好講出一個即空即假即中。

我們這一念心性怎麼開顯它呢?

先修空觀,再修假觀,再修中觀。但是不管空假中三觀,它整個所觀境就是現前一念心性,只是他用空假中,把心性的不變性跟隨緣性開顯出來。我們前面的三卷半是建立一個心性,先把這個心性現出來,先把性德,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的心性在你的心中先現出來。

到三卷半以後「示不生滅為本修因,妙三觀門」,佛陀告訴你要修觀,入空觀的時候開顯不變體,入假觀的時候顯現它的妙用,入中觀的時候保持平等。

但是你在修空假中三觀之前,你要先建立一個,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的現前一念心性,先現出來。這一念心性總而言之,它是離一切相而即一切法,它是不變而隨緣的。

汝今云何於中措心,以諸世間戲論名相,而得分別?

阿難尊者你為什麼到現在,還是用攀緣心來加以攀緣推測這一念心性,而不加以迴光返照,用種種世間的戲論,而沒有真實義理的假名假相,什麼外道的自然,佛法的因緣來作虛妄分別,不能夠產生微密的內心觀照,只是向外分別而沒有向內觀照。

如以手掌撮摩虛空,祇益自勞,虛空云何隨汝執捉!」

這種情況就好像一個人以雙手來撮摩虛空,一個人分別名相而不觀心,就像搓摩虛空,這樣子只有增加自己的勞累,徒勞而無功,因為虛空怎能夠被你去執捉呢?你怎會捉得到虛空呢!」《首楞嚴王三昧》它這一念心性,你先找到你本來的面目。那要向哪裡去找呢?莫向外求。初學者最怕你產生攀緣心、最怕!

我聽說懺公師父他要派一個人去買東西,你不喜歡去他就叫你去,你很喜歡去他就不讓你去。為什麼?因為你心動,仁者心動,你一動他就不讓你去,這是有道理的。

修行我們常講要找到定位,譬如說你修行三十年、五十年,修行的定位不是都一樣的。其實你每一個階段的修行內涵不一樣,正常人是有一定的規劃,沒有人一出家就是這樣修行,你修行了五十年還是這樣修行,那你就不對了,那你應該不是走大乘法,可能你走的是小乘法。

修行它是有三個階段:
第一、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一般對初學者我們比較不談空性的道理,先講有,先講隨緣的有相,有相行。思惟業果,造罪招感痛苦的果報,造善招感安樂的果報;皈依三寶,三寶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佛陀的功德是隨時存在的。

從深信業果皈依三寶當中,來懺除罪障積集資糧,所以剛開始的修行一定是有相行。他這個階段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山就是山,水就是水,沒有什麼樣的含糊籠統,善惡的相狀,三寶就是三寶,世間法就是世間法很清楚的,所以這個階段它是有相行。

第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這階段是關鍵,前面的階段他的生命基本上沒有太大改變,因為你整個生命它的內心當中的我法二執,心中建立一個自我意識是很堅固的,這個階段叫作積集資糧,叫做跟三寶結緣。

一個人真正要產生廣大的突破,我們講“脫胎換骨”是在第二階段:「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他這時候開始修我空觀、法空觀來破壞他心中的妄想。我們心中累積很多的相狀,我有很多的看法、我喜歡怎麼樣、我的個性是怎麼樣、我習慣性是怎麼一個想法,這時候用空觀來全部掃掉,掃得一絲不掛,乾乾淨淨的,清淨本然。

所以你看這個人本來很正常,忽然間什麼都搞不清楚狀況,他有可能進入第二個階段。

你看禪宗的公案它說:「有一個禪師,他在修空觀現前的時候,他就走走走,走到海裡面去他不知道,人家把他拉回來,因為他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個階段其實是非常重要的,他開始在改變自己了,把他以前無始劫來習慣性累積的相狀一一的開始消滅,而這時候他的罪業也開始消滅了。

這罪業的消滅它是從根本消滅,他開始觀照,何其自性本自清淨。我們在第二個階段的時候,我們對內心講話是用否定的。所以你看你的修行是什麼階段,你怎麼面對你的自我,你經常是用肯定話,「不錯啊,你做的不錯啊!」那你還是第一階段,肯定的。

到否定的時候,我們開始對自己的想法否定「不行,不能這樣做!」我們用我們的願力來主導自己,不是用我們的想法,對自己的想法全部加以否定,重新洗牌,這時進入到一種空性的智慧,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第三、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
經過這一番的洗滌以後,你又開始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那時候是從空出假,但是你的心態不同,青山依舊在,但是這個夕陽跟昨天的夕陽已經不一樣了,幾度夕陽紅,換一個夕陽,山還是山,水還是水,心態不同。

所以〔禪宗〕為什麼一定要說:「先大死一番,然後再大活。」我們講「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兩句話是同時的,但是它在修學的時候是有次第的,先求離相再求隨緣。

我們從前面的八科,佛陀在開顯見性的方法,都是“借用顯體”因為見性是離一切相,你沒辦法講話,你一講話就不對了,就不是見性的本質了。所以我們只能夠從作用,你能夠看得到光明,能夠看得到黑暗,所以我們知道見性的存在,從作用當中我們可以推理,見性是存在的。

但到第九科的時候,佛陀開始否定見分了,見分不能代表見性,因為見分它是“依他起”,身為一個作用,它畢竟有它業力的因素,有它環境的因素,它有因緣的因素,但是身為見性它是“圓成實性”,它沒有因緣的因素。

所以到這一段的時候,佛陀的口氣跟前面不太一樣,前面是假借見分來開顯見性,這個地方就開始說明,其實見分還不是見性,它還是因緣法,開始將見分攝用歸體。

467245387_m.jpg

阿難白佛言:「世尊!必妙覺性非因非緣。

阿難尊者在前面的經文當中,他得到一個結論說:「佛陀!假如我這一念微妙的心性,它不是因緣所生,因為它有一個不變的體性,它變中有不變,所以你不能說它絕對因緣生。」這個地方跟佛陀所說的道理是有點衝突的,怎麼說呢?

世尊云何嘗(常)與比丘宣說見性具四種緣,所謂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義云何?」

世尊你曾經在成道以後跟諸比丘宣說,說我們這能見的見性,產生一種見聞嗅嘗覺知的功能,它必須具足四種因緣,才能夠生起它的作用。身為一個見分,它必須有虛空(包括虛空的相狀跟它一個所緣緣,它的距離跟所緣境),光明(有光明相),因心(心有五種緣,有過去業力的種子,有第六意識的作意,還有第六意識的分別依,第七意識的染淨依,第八識的根本依),因緣要有眼根。

總而言之,我們眼睛見的明瞭功能現前,要眼識九緣生,要有虛空的距離,有一個所緣緣,有光明相,有種子,作意、分別依、染淨依、根本依跟眼根。如此一來這心性的了別功能是假借九緣而生,那佛陀你說我們這念心性是非因緣而生,那豈不是前後矛盾嗎?」

解釋這段經文的疑情:佛陀在《唯識的方便教法》當中,曾經明確的說明“眼識九緣生”:我們能見的見分,所謂依他起性,要假借內在業力的種子跟外在環境的因緣(光明、虛空…),才能夠生起了別的作用。

阿難尊者就用《唯識》的教法,用《唯識》所謂的心,跟《楞嚴經》的心,這二個產生矛盾。《唯識》的心,要假借因緣才能夠生起,你要有內在的種子,有外在環境的刺激,你的根境的和合,才產生“心識”。

《楞嚴經》的心,它是眾生本具,不生不滅的,它不需要外在的因緣和合。《唯識》所謂的心跟《楞嚴經》所謂的心性,豈不是產生矛盾嗎?阿難尊者把《唯識》的心法跟《楞嚴經》的心性法產生矛盾,提出他的疑情。

佛言:「阿難!我說世間諸因緣相,非第一義。

佛陀說:「阿難尊者!我過去在《唯識》當中,講到我們這一念心的生起,是假借因緣而生,有根境的碰撞,才產生心識。所以這一念心是在因緣當中,是不斷的因為不同的環境而產生不同的心態,這種因緣所產生的這種生滅心相,不是我這個大乘圓滿第一義諦的教法,是一種方便的教法。」

佛陀講到心有二種情況:

第一、隨情說。隨順眾生的情感而宣說的,凡夫是有情感的,所以佛陀講到我們的心。你看!你為什麼會產生高興的心呢?產生悲傷的心呢?因為你過去有這樣一種習慣的種子。

第二、要有人刺激你,你才會高興才會快樂,才會痛苦。這種心佛法也承認,這叫生滅心、《唯識》的心,過去的種子跟現前因緣的和合。但是這樣的說法是佛陀為了隨順眾生的情感而說的。

佛陀在講到《楞嚴經》的時候,就撇開眾生的情感“隨智而說”,以佛陀自己無分別智慧所照見的心來說,就是我們這一念心是不生不滅的,它是迥脫根塵的,它不需要根塵就存在。只是你有根塵的因緣讓它表現出來而已,你沒有根塵它還是存在,只是我們錯過這個機會沒有直下承當。

前面的《唯識》教法,佛陀所宣說的是隨情而說的,這個地方佛陀開始開顯我們本來面目,是“隨智而說”的,講到了義的教法。

「阿難!吾複問汝,諸世間人說我能見,云何名見?云何不見?」
阿難言:「世人因於日月燈光,見種種相,名之為見。若複無此三種光明,則不能見。」

佛陀為了把凡夫所謂的生滅心跟不生滅心作一個對比。佛陀舉出一個譬喻說:「阿難!我再一次的問你一個問題,一般的世俗人說我現在能夠見到一切萬物,那在什麼情況才叫做見?什麼情況叫做不見?我們這一念心能夠見聞嗅嘗覺知,我們姑且用色法來說見的功能,到底在什麼情況叫做見現前?什麼情況是見不現前?」

阿難回答說:「世間人要能夠看東西,要假借太陽、月亮、燈光三種的光明,才能夠使令見的功能現前而照了萬物萬象,這個叫做見。假設沒有這三種的光明,就不能見到東西了。」生滅心要假借光明的引導才能夠現前。以下是生滅心跟不生滅心加以對比。

「阿難!若無明時名不見者,應不見暗。若必見暗,此但無明,云何無見?阿難!若在暗時不見明故,名為不見,今在明時不見暗相,還名不見,如是二相俱名不見。

這時佛陀告訴阿難尊者說:「假設沒有三種光明的因緣現前,叫做不見,那你就不應該見到暗相。那你既然能夠見到暗相,就是光明不現前的時候,你還是有見到暗相。也就是說這個只是缺乏光明,你不能說它沒有見的功能出來,不可以這樣講。因為我們的生滅心有時候見光明,假借黑暗的因緣見到黑暗,假借光明的因緣見到光明,這個只是一種一時生滅的作用。

阿難!如果在黑暗的時候,我們見不到光明叫做不見,叫做見性不存在,那你現在有光明的時候你見不到暗相,那你也應該說不見,因為你沒有見到光明。如此光明跟黑暗二種相狀相互作用,那你都叫不見,因為你見到光明的時候你沒有見到黑暗,你見到黑暗的時候沒有見到光明,那這樣都叫不見!

若複二相自相陵奪,非汝見性於中暫無,如是則知二俱名見,云何不見?

事實上光明黑暗二種相狀,是互相的侵奪,你落入因緣法本來就是對立的,有光明就沒有黑暗,有黑暗就沒有光明。但是在整個因緣變化當中,不表示你這一念見性的體性在這當中暫時消失掉,它永遠存在,只是它隨順光明的因緣見到光明,隨順黑暗的因緣見到黑暗,它的體性是存在的。所以我們可以得到結論,不管是光明跟黑暗,見性都是存在的,都能夠叫做“見”,怎麼能夠說“不見”呢?見性是恒常現前的。」

生滅心是假借因緣而有的,你看我們有時候道心很強,有時候我們道心很羸弱,任何一個人都離不了生滅心,再大的善根,這個人也會起煩惱,善根再差的人他偶爾也會起慚愧心。我們是活在生滅心當中,問題是你怎麼樣能不被它所轉而已。

為什麼你一路走來能夠始終如一呢?其實每一個人都會起煩惱,只是他煩惱現前的時候,他能夠攝用歸體,他觀照煩惱的生滅,煩惱起來煩惱滅,它不隨妄轉而已。

煩惱並不可怕,問題是你不能被它轉。那你要怎麼才能不被它轉呢?

你一定要回到你的現前一念心性。它這地方講,我們的生命心是隨因緣變化的,我們的業力會現起很多因緣,有時候會讓我們快樂、道心很強,有時候心裡悲傷。如果一個人能匯歸到你不生不滅的本性,你就看到整個心它道心強、道心弱,但是你永遠做你該做的事情,就是安住在不生滅心,所以你要脫離妄想。

就著修行這一段是很重要,我們在修不生滅心的時候有三個次第:
第一、先脫離外境,不隨境轉;
第二、脫離你的妄想,不隨妄轉,脫離生滅心;
第三、回歸本性。

佛陀說法圖.jpeg

是故阿難!汝今當知!見明之時,見非是明;見暗之時,見非是暗;見空之時,見非是空;見塞之時,見非是塞,四義成就。

身為一個眾生本具的現前一念心性,你一個人要能夠依止現前一念心性,你要知道一個觀念:當我們的心性遇到光明的因緣,我們見到了光明,但是你不要被光明所轉,因為見性它不是光明。

見暗之時,這個見也不是黑暗相;乃至於虛空現前的時候,我們隨時看到虛空,但是見性也不是虛空;見塞之時,我們隨緣看到阻塞的相狀,但是見性也不是阻塞相。

我們修不生滅心的人,第一件事情,你隨緣吃飯、睡覺、過堂,你隨順生命的因緣有種種的相狀現前,但是你要知道它只是一時的因緣,你過堂不是真正的過堂,你也不是真正的在吃飯、睡覺,那只是隨順因緣而已,你的心性當中都沒有這個東西。

所以我們在修行心性的人,第一個先脫離外境,離外在的四種境緣。離境是比較容易。第二個要離心,離你的生滅心。離心就比較困難。

汝複應知,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云何複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

前面是說明我們這一念心性是離外境的,外境不管怎麼變,你就以不變應萬變。但是我們在外境變的時候會產生一個生滅心,應該怎麼辦呢?

“見見之時”。圓瑛法師的解釋:第一個見識我們的“見性”;第二個見,是講我們見的生滅作用“見分”。也就是說當我們的見性遇到外在的因緣而產生一種見分,產生一種作用的時候,當見性轉成見分的時候“圓成實性”,這我空法空的見性,已經不是見性,因為見分它是變化的。

你說這念虔誠的心去拜佛,為什麼會拜佛?當然拜佛的心也是從見性而起,但是它已經不是見性了,它已經不是本來面目,它只能說我們借假修真一個一時的因緣,所以見性已經不是見分了。為什麼呢?因為見性它是無分別智所親證的,尚且要遠離有分別的見分,是我們這個能分別的見分所不能攀緣的,所以見性是要離開見分,是見分所不能攀緣得到的。

當我們在修學的時候,我們在憶念佛陀的時候,當我們在念佛的時候,其實這個只是一個方便,真正你要找到你的本來面目,要以無分別智,不能有分別。但是你完全無分別,你又不能積功累德。所以為什麼我們講修空觀還得修假觀,假觀就是無念中要起念,但是起念頭的時候你很清楚知道,這只是一時的方便,借假修真。

所以講“見猶離見,見不能及”,見性還要脫離你所作用的見分,有所分別有所作用的見分,它不是見分所能夠到達的。所以身為一個見性,它連見分都見不到,只要有分別就見不到,還有什麼樣所謂的因緣(和合相)跟自然(不和合相)有這麼多戲論可得呢?

汝等聲聞狹劣無識,不能通達清淨實相!吾今誨汝,當善思惟,無得疲怠妙菩提路!」

身為一念心性可以說是,動念即乖,開口便錯,你不能用你的分別心去攀緣的。佛陀跟阿難尊者說:「你身為一個二乘的聲聞人,一向以來只是接受生滅因緣的教法,心中狹劣沒有廣大的智慧,所以你不能通達大乘的不二法門!我今以大乘了義這種不二的法門告訴你,你應該要好好的迴光返照,先找到你不變的心體,再以不生滅的現前一念心性,生起種種斷惡修善度眾生的妙用,不要對廣大無上菩提的功德生起疲怠懈怠之心,要生起勇猛精進的心,完成你廣大的無上菩提之路!」

這是佛陀對阿難尊者跟所有弟子的勉勵。我們在研究《楞嚴經》以後,其實你《唯識學》還是要學,因為它在講生滅心。我們不要完全否定生滅心,我們只是不要隨它而轉,如果你完全不要生滅心那就是禪宗說的,你這個人是一灘死水,沒有什麼用,你就什麼都不動,那你就偏空了。

“不動”是先求不動,然後再依體起用。所以研究《唯識學》你會知道,什麼是功德相,什麼是過失相,這個時候還是要動念頭,但是你動念頭你是依止不生滅心做根本:「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你還真的從百花叢你走過去了,但是你片葉不沾身。

我們剛開始要把大乘佛法那個心地法門先抓到,你怎麼操作,至於你做多少,這個我們可以慢慢來。但是什麼叫做要“無住”又要能夠“生心”,“生心”又能夠“無住”,道理你要把它先參透,要不然你怎麼修行?你完全無住也不對,完全生心也不對。

先找到“無住”,剛開始先離相,剛開始先不要相信自己的想法,先用否定的思考來破自己的相,先求“無住”,然後一段時間以後,再重新的把你的心門打開,從空出假積功累德,廣度眾生,廣結善緣。

“無住”它的次第,佛陀講得很清楚,先遠離外境,然後再遠離你的生滅心,最後回歸你的眾生本具的現前一念心性,然後再從這一念心再重新出發,又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這時候你該做什麼,你還做什麼,但是你心態完全不一樣。

這個就是我們整個大乘佛法的消息,要認清楚它的路頭,它是先從否定門入,再重新肯定自己:「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以成之佛,其體無別。」依止一念心性開始從空出假,徹底承當。

所以剛開始是徹底的放下,放下過去的這些妄想,放到最後的時候還有重新徹底的承當,這個就是大乘的不二法門。這個道理大家都要想想看,你要往內去想,往心中去想,它是一個心的法門。到這個地方,佛陀就直接的開顯心性修學的次第。這段經文大家要好好的參一參。

我們剛開始修行先把修行的路頭先抓到,你不要走偏,因為你一旦走偏,你要回來就很難,這是一條不歸路,那以後你是非常麻煩。我建議大家,修行大乘佛法你一開始就走對,不要後來再來後悔再來調整,那非常麻煩,你一開始就走對,你可以走慢,但不能走錯。

圖片1.png

**********************************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登極樂國
願生西方淨土中  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達仁筆記 的頭像
    達仁筆記

    達仁筆記

    達仁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