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named.jpg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26)

凈界法師講述

圖片3.png

本文重點:
1、心以什麼為住
2、佛法是觀念,是你生命中的力量
3、當處發生,當業輪轉
4、你可以起煩惱,但不能起顛倒


本經的修學重點,就是在修學《首楞嚴王三昧》,其實它就是一個心地法門。我們慢慢在行菩薩道的時候,我們發覺當我們在斷惡、修善、度眾生的時候,其實外在的事相並不困難,最麻煩的是:「菩薩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內心的調伏跟安住是比較一個麻煩的工作。

從本經佛陀開示,佛陀是要我們先“安住”然後再調伏。所以佛陀講三卷半的時候,講到七處破妄十番顯見,就是告訴我們,你一個菩薩,你云何應住?」處理安住的問題。

在本經當中講到我們的心有二個住處:

第一、以妄想為住。

就是我們內心當中跟我執法執相應的妄想,而這妄想的來處是因為我們過去無始劫來,我們接觸了很多的人,接觸很多的事情,遇到很多很多的環境,產生很多很多的感受、想法,整個受想行識都累積在妄想當中。

當我們住在妄想的時候,我們變成非常的敏感,非常的脆弱,非常躁動不安。因為稍微有一點風吹草動,就會刺激到我們的妄想,帶動我們的感覺,帶動我們的想法。所以你看一個人他安住妄想的時候,他一定會有一個感覺,弟子心不安啊!因為你住的地方住錯了,你很容易受到過去的思想、感覺來主導你,你怎麼弄都沒有用,因為你住的房子住錯了。

第二、我們以常住真心為住。

我們安住在一念清淨本然的現前一念心性,以心性為住的時候,他這時候開始遠離我們過去的妄想,以不生不滅的清淨本心為住。當然這時候我們會看到自己的妄想,開始生起、相續、乃至消失。當然以心性為住,這時候我們內心相對就比較安穩,我們找到家了。所以古人常說:「修行第一件事情,把心帶回家。」他的意思是說,你不要住在你的妄想,住在你真實的心性。

前面三卷半就是要處理安住的問題,所以佛陀七處破妄,十番顯見,就是分別妄想跟真心的相貌,讓我們產生取捨。當我們安住在心性以後開始做調伏,你這時候以心性為住,你會看到我們過去無始劫的妄想,這時候用空假中三觀來調伏它。以空觀來破除我法二執,以假觀成就善巧的智慧跟廣大的福德資糧,以中觀來做一個調和中道。

所以我們在本經的修學,第一個你要知道你現在的心,云何應住,你住在什麼地方,你安住的地方對不對?其實你可以從結果看得出來,你感覺你最近躁動不安,那表示你安住錯了,你又跟過去的妄想結合在一起。我們經常要保持觀照,第一個你心“以何為住”,第二個你是不是產生了“調伏”。我們這一科先講到安住的問題,怎麼樣能夠遠離妄想,怎麼樣安住真如?要安住真如我們要先瞭解真如的相貌。

阿難白言:「世尊!如佛世尊為我等輩,宣說因緣及與自然,諸和合相與不和合,心猶未開。

阿難尊者白告佛說:「世尊!正如佛陀您對我等凡夫,宣說因緣跟自然的道理,從心性的本體來說它是隨緣不變的,所以它不是因緣法,從心性的作用來說它是不變隨緣的,所以它不是自然之法。

從因緣的角度它是一個和合相,從自然的度它是不和合相,所以當佛陀開顯我們真實的本性,是不變而隨緣、隨緣而不變的時候,其實阿難尊者並沒有完全的瞭解,所以叫心猶未開。

而今更聞見見非見,重增迷悶!

而這時候佛陀又講到“見見非見之理”,所謂的「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講到我們這一念的見性是遠離見分之妄,因為見分它是一個作用,而作用是受業力的影響,所以它帶妄。但是身為一個本體,它本身是不生不滅的,所以它遠離一切的妄。所以這時候它聽到“見見非見”的道理,就更增加心中的迷悶!

伏願弘慈,施大慧目,開示我等覺心明淨!」作是語已,悲淚頂禮,承受聖旨。

伏願大慈悲的佛陀,能夠佈施大智慧的眼目,來開示我等有學之輩,怎麼去發明我們心中本具的這種覺悟光明跟清淨的心性。阿難尊者作是祈請之語以後,心中感到非常悲傷流淚而至誠的作禮,心中準備來承受佛陀的開示。

這段經文阿難尊者他提出了二種疑惑:第一、因緣自然的道理,第二、見性跟見分的差別。其實我們細細的思惟,這二種疑惑其實就是一個疑惑。我們現在要把心帶回家,我們要遠離妄想,所以菩薩第一個先把心安住下來。

那我們以何為住呢?以我們的現前一念心性為住。那麼什麼是現前一念心性?就是一個不變,一個隨緣,就是一個體用的相互關係。這一科佛陀會詳細的把心性的不變之體跟它隨緣的作用,做詳細的說明。因為阿難尊者的問題出在這裡,他搞不清楚什麼是不變,什麼是隨緣,不變中有隨緣,隨緣中有不變。

也就是說我們這一念心有二部分:第一個是變化的,變來變去,你看我們前生跟今生不一樣,今生跟來生不一樣,它是會變的;第二個是它永遠不變,你不管怎麼弄它不變。我們在安住真如本性的時候,你要把變跟不變的道理要詳細的弄清楚,你才能夠產生微密的觀照。

這一段是阿難尊者提出的疑惑,這一大科以下,佛陀就把這個變跟不變的道理,什麼是變的,什麼是不變的詳細的加以說明。

如來先用訶責的口吻來告誡阿難尊者,希望他能夠產生觀照的力量。第二個如來以慈悲心來宣說不變跟隨緣這二種道理。

爾時世尊,憐湣阿難及諸大眾,將欲敷演大陀羅尼,諸三摩提妙修行路。

阿難尊者祈請以後,世尊的內心生起一念憐憫的心,憐憫阿難及法會當中這些有學之眾,他們心中感到迷悶感到悲傷流淚,所以將欲開演大陀羅尼的法門。

『大陀羅尼』是一個法界的總相的自體,以本經來說就是我們眾生本具的現前一念心性。依止現前一念心性為根本而稱性起修,來修習整個大乘的三摩地(大乘止觀二十五圓通),而能夠成就五十五位菩薩的階位,這叫“妙修行路”。『陀羅尼』是整個修學的根本,所有的功德都是從陀羅尼開展出來。

大乘的『陀羅尼』有二種:一個是有相的陀羅尼,一個是無相的陀羅尼。譬如說我們講《大悲咒、楞嚴咒、十小咒》這個叫作有相,它是有聲音來做代表;無相陀羅尼,就是本經說的大佛頂性,就是我們現前的一念心性。佛陀這時候想要開顯,以我們一念心性而稱性起修的整個菩薩道,所以叫『大陀羅尼』。

佛陀說法圖.jpeg

告阿難言:「汝雖強記,但益多聞,於奢摩他微密觀照,心猶未了。如今諦聽!吾當為汝分別開示,亦令將來諸有漏者,獲菩提果。

佛陀正示法義之前,有一段告誡的話。佛陀告誡阿難尊者說:「你無始劫來只是一向的強記,你靠著你強大的記憶力,阿難尊者他有『聞持陀羅尼』。我們說:「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阿難尊者他一旦聽聞佛法,他永遠不會忘記,而且阿難尊者又歡喜聽聞佛法增長多聞。增長多聞當然會產生很多很多的知識,但是阿難尊者在聽聞佛法以後,不能產生心中一種微密的觀照,不能產生大乘奢摩他的“止”跟大乘的“觀”。

我們前面講到這部經其實就是講到菩薩的心怎麼安住,第一“云何安住”,第二“云何降伏其心”;安住就是一個“止”,你的心要安住在哪裡?第二個就是空假中的三觀。

阿難尊者雖然強記多聞,但是對大乘的止觀,這時候心中還不能完全理解。你應該好好的聆聽,我當為你阿難尊者加以詳細的來開示,也希望為將來的有學之人能夠成就大乘的菩提之果。」這一段佛陀在講之前說,以下的經文你一定要把它瞭解以後,用這個道理來觀照我們的身心世界。以下講很多的譬喻這都是用來觀照的。

我們看學術界跟宗教界是不一樣的,學術界他是在分別一些名相,瞭解很多的知識,但他不認為這個知識跟你的生命有關係,他不認為,他認為這只是個知識。

佛法它是把這個知識轉成一個觀念,變成你生命的觀念,變成你的思想宗教是把你知識跟你的思想結合起來,變成你一種生命的力量。但是學術界它不一定,他可以把這知識講出來,但他的想法還是他的想法,是完全不同了。這地方等於是佛陀要我們要依教起觀,要把你所明白的道理,這以下的譬喻要把它會歸到你的身心世界。

阿難!一切眾生輪回世間,由二顛倒分別見妄,當處發生,當業輪轉。云何二見?一者眾生別業妄見,二者眾生同分妄見。

佛陀在講這一念心性的時候,他分成二部份,一個是體,一個是用。“體”是不變的部分,“用”我們這一念心性一動的時候,它會受你業力的影響,受你煩惱的影響,所以“用”它就是會有變化,有變化就有差別。你的“用”跟我的“用”就不一樣,就有所不同,有所不同就產生妄見的問題。

阿難!一切的六道眾生之所以會輪回於世間(世指的是時間相,間是空間相),我們這一念心性本來是超越時空的,豎窮三際,橫徧十方,但是我們現在的生命體是有時間相的,你看!你會出生會死亡,你生在臺灣,你就不可能生在美國。我們這個生命體從一念心性而變成一個受時空限制的個體,那是怎麼來的呢?

當處發生,當業輪轉

有二種顛倒分別見妄,主要是由二種顛倒之心,顛倒的意思就是一種錯誤的認知,譬如它是白的你把它說成黑的,它本來是沒有,你把它當作有,這都是顛倒。 由錯誤的認知,而產生二種的妄見。這二種妄見是怎麼來的呢?「當處發生,當業輪轉」這二句話非常重要,後面的經文都是在說明這二句話。

從本體來說我們眾生跟諸佛是沒有差別的,十法界同一念心性,清淨本然周徧法界,但是我們這一念心在清淨當中,我們眾生會產生一念的妄動。這一念心從真如不守自性妄動的時候,這生命就產生差別,因為每一個人動的方向不同,有人是往善法的地方動,往五戒十善的地方動,所以他出現善業的力量;有些人是往殺盜淫妄的因緣動,就創造了罪業。

“當處發生”這個“處”指的是我們一念心性裡面產生了妄動。為什麼有生命?不是上帝創造的,不是風動,不是幡動,因為仁者心動,因為我們過去開始動,動了以後就產生了迷惑;當然這迷惑的動也可能往善的地方走,也可能往惡的地方走,總而言之我們的心開始動。“當處發生”就是我們的心中開始啟動了很多很多的想法,可能是善念也可能是惡念。

動久了以後就“當業輪轉”。我們剛開始是心動,到最後變成行動,就付出行動,行動的時候就產生業力了,可能是造善也可能造惡,這業力就創造安樂的果報跟痛苦的果報。這二種的妄動業力跟果報,都是在一念心性產生。也就是說當我們開始動了以後,生命從無差別當中,就產生了很多的差別,無差成差“當處發生,當業輪轉”。

別業與共業

這種妄動跟業力的流轉,大致上分成二種,一種是眾生的別業妄見,第二個是眾生的同分妄見:

“別業妄見”就我們講的別業。“同分妄見”就是我們一般說的共業。

一、眾生“別業妄見”,當我們的心一念妄動以後,我們清淨本然的一念心性就開始造業,造業就會產生不同的果報出來。因為每一個人所造的業不同,就有所謂個別業力差別。譬如你現在放一盆水,我們人看到的是水,餓鬼道看到水是看到火,魚看到就像牠清涼的房子,天人看到水是一個莊嚴的琉璃大地。為什麼同樣都是水,四種眾生看到的不同呢?因為仁者心動,我們心的動不太一樣,所以就產生別業的問題。

二、眾生的“同分妄見”這是共業,雖然我們心中不斷的動,但是在動當中有些人動的大方向,還有一種共同的方向。譬如我們每一個人都看到了講堂,我們看到了佛像,看到了蓮花燈,看到了講桌,你看到我也看到,我們看到的大致差別不大,這個就是共業。就是我們過去生心念在動的時候,大家在方向上有一點相同,所以會招感這個業力“共業”。

這地方講到「當處發生,當業輪轉。」,我們在動的時候,有共同的活動跟各別的活動,就產生了一種差別的果報出來。總而言之就是眾生的顛倒,所以就產生很多生死的輪回出現。後面會講到其實共業中有別業,別業中有共業,這二個到時候是把它混在一起。

譬如說我們今天佛學院二十幾個人,怎麼大家都會在一起用功呢?相逢就是有緣,就是我們過去在某一生當中,你可能看到佛像很高興,我也看佛像很高興,我們過去一定造了某種程度的共業,所以大家在生命當中會產生交集就在一起,可能在一起一年、二年、三年、五年、十年不一定,這就是共業!就是我們過去的心仁者心動,在動的時候我們有共同的方向,所以大家在一起。

我們今天過去要是沒有共同的業,不可能在一起,不可能!你會到天上去或者三惡道去。但是在相同中有不同,譬如我們現在大家同樣吃飯,我們去看飯菜的時候,每一個人看到飯菜不完全一樣,福報大的人他看到今天的飯菜怎麼那麼好吃,業障重的人他看到的菜色就比較差。

我們每一個人同樣看佛像,每一個人看的佛像不完全一樣,善根強的人看到佛像是放大光明,有業障的人看到佛像是比較昏暗。所以共業中有別業,別業中有共業,那個業是共中有別。總而言之,為什麼生命會出現?簡單的講就是仁者心動,你要不動沒有生命。這二種的妄動以後就產生了業力,就產生輪回的果報,果報跟業力分成別業跟共業二種差別。

云何名為別業妄見?佛陀提出一個問,佛陀也自己回答。

阿難!如世間人,目有赤眚(ㄕ),夜見燈光,別有圓影五色重迭。于意云何?此夜燈明所現圓光,為是燈色?為當見色?

阿難!我現在舉一個例子讓你瞭解什麼是生命的相貌,譬如在世間上有一種人,這個人他的眼睛產生了赤眚,眼睛過度勞累而產生薄膜叫翳,所以他看外面的東西是模模糊糊看不太清楚。

眼睛有毛病的赤眚之人,他有一天晚上去看那遠處的燈光,這時從燈光的週邊看到了另外一個圓形五色重迭的影像。我們眼睛好的人看燈光就燈光而已,而他眼睛有斥眚(有薄膜)的人,他看燈光的時候看到燈光,但是燈光的外面有一層五色圓形的影出現。佛陀跟阿難尊者說,你的意思怎麼樣?這個人在夜晚看到燈光出現了五色的圓形的光明,這五色的圓影是怎麼來的呢?是燈光產生的?還是眼睛產生的?

正常的眼睛就比喻我們這一念清淨本然的現前一念心性,但是我們的眼睛太過疲憊以後就產生赤眚,眼睛中產生薄膜。赤眚就是我們心中一念的妄動,一念的妄想產生了。眼睛產生赤眚以後,就看到燈光外面有五色的圓影,這五色圓影就比喻我們的色受想行識,五蘊的身心世界出現是這樣來的。

所以我們看到我們的身心世界,我們問它“你從什麼地方來”?就是從一念的妄動而來。佛陀的意思就是說,這五色圓影是從什麼地方來,是從燈光而來,還是從眼睛而來,佛陀提出這個問題。

阿難!此若燈色,則非眚人何不同見?而此圓影唯眚之觀?若是見色,見已成色,則彼眚人見圓影者,名為何等?

佛陀說阿難!假設這五色的圓影,是燈光的關係才出現的,那這地方有個問題,那為什麼一個眼睛健康的人他看不到呢?你說是燈光有,但是為什麼你看到五色圓影他就看不到呢?這是不合理。

而此五色圓影只有眼睛有毛病的赤眚之人才看得到,所以你不能說它是從燈光而來,這是不對的。若你說是從能見的眼睛而來,那這樣子有個問題,能見的眼睛這個見分,它已經變成五色圓影,這樣子它是從眼睛而來,而眼睛又看到自己,那這樣的話赤眚之人又看到圓影,那變成自己看到自己,這個不合道理。

意思是說這個五蘊身心,我們現在產生一個人的形狀、想法、思想的五蘊身心。你說它從什麼地方來?你說它從眼睛而來,它從現前一念心性而來,不對!佛陀安住在自住三摩地的時候,佛陀攝用歸體進入正念真如的時候,佛陀看不到五蘊身心,它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所以五蘊身心不是我們本來有的。

你說五蘊身心是自己產生的也不合理,它怎麼會自己產生。這個地方它不是燈有,也不是見有,非即燈有,非即見有,但是它也不離開非離。

複次,阿難!若此圓影離燈別有,則合傍觀屏帳幾筵有圓影出。離見別有,應非眼矚,云何眚人目見圓影?

阿難!若此五色的圓影是離開了燈光而另外有它的自體,它跟燈光是完全沒有關係的,那這個也有問題,那我們應該離開燈光去傍觀屏風或是桌子,你看屏風桌子有沒有圓影,是不是有圓影出來呢?

事實上沒有,所以它也沒有離開燈光。你說它離開我們能見的眼睛而有,離開了見分而有,它真的是離開眼睛,那你眼睛就看不到了,那為什麼這個赤眚之人他可以看得呢?所以它也不離開眼睛。

這地方講出一個消息,當我們一念的清淨本性,因為一念的妄動而顯現這個五蘊身心的時候,這個五蘊身心它不是心性,但是它也不離開心性“非即非離”。這地方是說明它跟心性是非即非離的關係。

是故當知色實在燈,見病為影,影見俱眚,見眚非病,終不應言是燈是見,於是中有非燈非見。

所以阿難你應該了知,這五色的圓影是的的確確在燈光中顯現出來的,你看你是看到燈光它才有五色圓影,它的確是在燈光中顯現出來的,它沒有離開燈光;但是它的產生必須以見病當作影,它必須有眼睛的毛病產能夠顯現出來。

〝影見俱眚〞,當我們能見的見分去看到所見的影像的時候,其實都是赤眚所產生的;〝見眚非病〞。但事實上我們這一念清淨廣大的見性,它本來是沒有赤眚的,是因為你的眼睛中產生了赤眚才有影像的,但是我們本來也沒有赤眚。

你不應該說這五色圓影是燈所有或者是見所有,也不可以說是離開燈而別有,或者離開見而別有。因為它就是這一念心性,這健康的眼睛突然間產生了赤眚,才看到了五蘊身心,我們這一念的心性因為一念的妄動,所以才產生了生死輪回,這生死輪回它本身不是心性本來有的,但是它也不離開心性。

如第二月,非體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觀,捏所成故,諸有智者,不應說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離見非見。

這一段佛陀又講出一個譬喻,譬如第二月。天上有一個真實的月亮,而我們捏眼睛捏了幾次以後,我們眼睛疲勞去看月亮的時候,就產生一個朦朦朧朧的第二月,然這第二月也沒有離開真月;所以身為第二月就是我們講的依他起性,它不是真月之體,但是它也不是遍計執的水中之月。

妄想跟依他起是不一樣的,妄想是本來都不存在的,但是五蘊身心你不能說它不存在,它的的確確是讓你能夠感受得到能夠受用的。所以第二月,不能說它是水中月,因為水中月是本來就沒有的;所以依他起性你不能說它是遍計執,但它也不是圓成實的體。何以故?

因為第二月之所以能夠觀察得到,是因為捏目的關係產生疲勞而看得到,所以有智慧的人不應該說,由捏目所產生的第二月,它是形或者非是形,或者離見,或者非離見;你不應該說第二月是真月之形,或者非真月之形,或者是離開了見,或者離開了非見,或者非離見都不可以。

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誰是燈是見,何況分別非燈非見。

總而言之這個道理也是這樣子,五色的圓影主要是由於我們的眼睛的赤眚,而產生了五色圓影,所以當赤眚消失的時候,這五色圓影就消失了。所以你不應該說是所見燈光而有的,或者能見的見分而有,或者離開燈別有,或者離開見別有,它就是一個因緣所生法。

我們每一個人都想要改造我們的生命,我們想要創造一個安樂的生命,那你應該瞭解生命是怎麼來的,你不瞭解生命怎麼來你沒辦法改變,因為它的源頭你沒找到。

從這段經文的開示佛陀很清楚的告訴我們消息,你的生命是從你的念頭而來的,你就是有赤眚,你眼睛有赤眚才看到五色圓影。我們心中因為一念的妄動,所以產生了生命,它也沒有離開心性,但是它也不是真實的心性,如果它是真實的心性,我們就不能改變,如果它完全離開心性,我們就不能受用。我們今天因為眼睛的毛病每一個人不同,所以看到五色圓影就各式各樣。

這段經文佛陀的意思就只有一個:我們一念心性它是不變,但是它會隨緣,隨你妄動的不同,你往哪一個方向動,你往五戒十善的方向動就創造人天的身心世界;你往四諦十二因緣的動,它就產生二乘的涅盤;你往六波羅蜜方向動,它就出現菩薩法界,它有隨緣意。

我們在修行的時候最重要是認清消息,生命它有消息就是「莫向外求」。當你一個人,你看誰都不對勁的時候,你看這個人也不對,那個人也不對,那一定是你自己不對,仁者心動,你起煩惱了。你看善業強的人看那舍利子看到是光明,業障重的人看舍利子是昏暗的,其實舍利子就是一個,是我們的心動的方向不一樣。

我們一個修行人,你可以起煩惱,但是你不能起顛倒。你看我們起煩惱,但我們觀照力還在,我們不迷、不取、不動,我們知道我們在起煩惱,這時候我們心不動讓它過去。

煩惱最大的天敵是什麼,諸位知道?就是“時間”。因為煩惱它是生滅的,你不動它就自然消失掉。一個人最可怕是你起煩惱,你不知道你在起煩惱,這非常可怕,你跟煩惱揪成一團,你起顛倒那就完了,那沒有救,那佛陀救不了你。

你起煩惱但是你知道,你看誰都不對勁了,你趕快去拜佛去懺悔,你很快就過去了。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

因為我們無始劫來我們心性累積很多業力,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起善業,什麼時候起惡業,我們的人生就像開車一樣,你從高雄開到臺北,從高雄到台中是風和日麗,台中到苗栗又是暴風雨,都沒關係,但是你要很清楚經常保持觀照,你只要是外面有問題,外面的世界出了狀況,一個修行人他會莫向外求,懺悔自己、調整自己。

諸位從這段經文要知道,一個人是可以起煩惱,但是不可以起顛倒,起顛倒就沒有救了、沒有救了!

圖片1.png

**********************************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登極樂國
願生西方淨土中  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達仁筆記 的頭像
    達仁筆記

    達仁筆記

    達仁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