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文鈔嘉言錄 (書二五十、一九六、大云月刊)
圓濤法師譯
原文:
修淨業人,不以種種境界為事,故亦無甚境界發生。若心中專欲見境界,則境界便多。倘不善用心,或致受損,不可不知。(書二五十)
白話文:
修習淨土法門的人,不將種種境界作為事端,所以也沒有什麼境界發生。如果心中專門想見境界,那麼境界便多。假如不善巧地用心,或許導致道業受損,不可不知。
原文:
譚碧雲之著急,不獨彼一人獨犯此病,一切學佛之人,多多皆犯此病。既有此病,不是招感魔境,便是未得謂得。須知心本是佛,由煩惱未除,枉作眾生,但能使煩惱消滅,本具佛性自然顯現。如磨鏡然,止期垢淨,勿慮無光。如醫目然,但能去翳,自復本明。若於垢未淨,翳未去時,即欲大放光明,曷可得乎。若發,便是妖魔所現,決非鏡目之真正光明也。凡初發心人,俱宜以此意告之。(書一九六)
白話文:
譚碧雲急於想修行證果,不但他一個人犯這種毛病,一切學佛的人大多數時候都犯這種病。既有這種病,不是招感魔境,便是犯沒得道說得道的大妄語。
須知我們的真心本來是佛,由於煩惱沒有根除,冤枉作了眾生,只要能使煩惱消滅,我們本具的佛性自然顯現。
就好像磨鏡一樣,只要期望塵垢乾淨,就不憂慮鏡子無光。又像醫療眼病一樣,只要能去掉遮擋眼球的翳物,自然會恢復眼睛本來的光明。
如果塵垢沒有除乾淨,翳物沒有去除時,即使想讓鏡子或眼睛大放光明,能行嗎?如果發光,便是妖魔所現,決非鏡子或眼睛的真正光明啊。
大凡初發心修行的人,都應該將這個意理告訴他們。
原文:
念佛之人,當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報滿,亦只可任緣。倘刻期欲生,若工夫成熟,則固無礙。否則只此求心,便成魔根。倘此妄念結成莫解之團,則險不可言。盡報投誠,乃吾人所應遵之道。滅壽取證,實戒經所深呵之言。(梵網經後偈雲,計我著想者,不能生是法,滅壽取證者,亦非下種處,)但當盡敬盡誠,求速生。不當刻期,定欲即生。學道之人,心不可偏執,偏執或致喪心病狂。則不唯無益,而又害之矣。淨業若熟,今日即生更好。若未熟,即欲往生,便成揠苗助長。誠恐魔事一起。不但自己不能往生,且令無知咸退信心,謂念佛有損無益,某人即是殷鑒。則其害實非淺鮮。祈將決定刻期之心,改作唯願速往之心。即不速亦無所憾。但致誠致敬,以期盡報往生則可。無躁妄團結,致招魔事之禍。(大云月刊)
白話文:
念佛人應當有隨時往生的心。如果這一期業報還沒到限,也只好任隨前緣而過。假如想即刻取證,往生西方,如果工夫成熟當然沒什麼大礙。否則,就是這個企求的心便成了魔根。
假如這種妄念固結於心,沒辦法開解,就險不可言。盡報投誠,是我們所應遵守得修行之道。滅壽取證,實在是佛在《戒經》中所深切呵斥的(《梵網經》後偈云:“計我著想者,不能生是法,滅壽取證者,亦非下種處。”)。只要盡敬盡誠,速求往生。不應刻期取證,一定要即刻往生。
學道人的心不可偏執,偏執或許能導致喪心病狂,那麼這樣做不但沒有利益,而且非常有害處。淨業如果成熟,今天如果能夠往生更好。若沒有成熟,就急於往生,就成了揠苗助長。恐怕魔事一起。不但自己不能往生,並且讓無知的人都退失了對佛教的信心,說念佛有損無益,某某人就是個現實的例子,則這種危害不小。
希望你將“決定刻期之心”,改作“唯願速往之心”,即使是不速也沒有遺憾。只要致誠致敬,以期盡報往生就可以了。這樣就沒有因為心浮氣躁的心結,導致招感魔事而發狂的禍害。
************************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登極樂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