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76.png

《法華經》第76篇:修行不會因為煩惱重,也不會因為你是畜生、女眾而障礙

本文參錄上淨下界法師《大乘妙法蓮華經》講記

 

這以下是釋迦牟尼佛提出另外一段因緣,就文殊菩薩在龍宮裡面說《法華經》,令龍女轉身作佛,就講這另外一段公案。

爾時,文殊師利坐千葉蓮花,大如車輪,俱來菩薩亦從寶蓮花,從于大海娑竭羅龍宮自然湧出,住虛空中,詣靈鷲山,從蓮花下,至於佛所,頭面敬禮,二世尊足,修敬已畢,往智積所,共相慰問,卻坐一面。

文殊菩薩坐著千葉寶蓮,這個千葉寶蓮有多大呢?大如車輪,就是相狀是圓滿廣大的,隨同而來的菩薩也是坐寶蓮花。

文殊菩薩是從大海娑竭羅龍宮,娑竭羅就是鹽水海,然後自然湧出,住在虛空中,從這個生死業海當中,從海湧出,住在空中,到了靈鷲山之上。

當然一看到佛陀,他就從蓮花裡面下來,然後頂禮兩位佛陀,釋迦牟尼佛跟多寶佛。修完恭敬以後,往智積菩薩處彼此互相慰問,然後在一旁坐下。

智積菩薩問文殊師利,仁往龍宮,所化眾生,其數幾何?

智積菩薩就問文殊師利菩薩說,你不在人間教化,跑到龍宮去,那你這樣能夠度多少眾生呢?其實是心中有所質疑。我們看文殊菩薩怎麼回答。

 

往生龍宮.png

文殊師利言:其數無量,不可稱計,非口所宣,非心所測,且待須臾,自當證知。所言未竟,無數菩薩坐寶蓮花,從海湧出,詣靈鷲山,住在虛空,此諸菩薩皆是文殊師利之所化度,具菩薩行,皆共論說六波羅蜜。本聲聞人在虛空中說聲聞行,今皆修行大乘空義,文殊師利謂智積曰,於海教化,其事如是。

文殊師利菩薩就回答他說,我在龍宮裡教化的眾生是不可限量、不可稱計的。不但口不能宣,而且是心不能測。你稍等片刻,就能夠親自了知。

這句話還沒有說完,突然間有無數菩薩,也是坐千葉寶蓮,從大海湧出,到靈鷲山,住在空中。

這個時候來的菩薩有兩種,一種是本來修大乘法的,一種是修聲聞法的。

權教菩薩

這些菩薩在沒有學《法華經》之前,他們叫做權教菩薩,權教菩薩也是菩薩,但是他偏重事修,理觀薄弱,他不能會歸到清淨心,所以他用有所得心來行菩薩道,但是後來都會權入實了,所以能夠具足菩薩行,這是第一種。

聲聞人

第二種人是聲聞人,他本來過去生修小乘的,修四諦法的出離心的,那麼聽完《法華經》以後呢,他能夠在虛空中說聲聞行,在一念的清淨心中修四諦法門,這個四諦當然就是無作四諦了,所以他能夠修這個大乘的空義,大乘的空義就是中道實相了。

文殊師利就告訴智積菩薩說“于海教化,其事如是”。

佛陀說,我說的一切法都是要讓你成佛的,但是我們沒有學《法華經》的時候,我們用攀緣心去學,我們以前用攀緣心去起惑造業,學佛以後換湯不換藥,還是把那個攀緣心拿來用,只是用來修學佛法,結果呢?落入了這種五乘的障礙

四諦法變成聲聞人,菩薩乘開始執著功德了,你一佈施以後,看看這個功德名裡有沒有我的名字,但是你不能夠說那這樣子六度有錯了,是我們一開始的時候,沒有成就法華的離相的清淨心,我們把這個法門變成執著。

所以,在虛空中說聲聞行,就是說當你會歸心性的時候,三乘照修,但是成佛依舊,是這個概念。所以文殊菩薩到了龍宮以後,把三乘的法門會歸到一佛乘。所以到時候權實不二。

你跟佛陀走了一個同樣的道路。當然你的資糧力比較弱,但是不能否定,你是真實的佛子。所以這個成佛的關鍵,不在於事修,在理觀,這個時候智積菩薩讚歎文殊菩薩,善能教化這些龍宮的眾生。

文殊師利言:我于海中唯常宣說妙法華經。

智積問文殊師利言:此經甚深微妙,諸經中寶,世所稀有,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不。

文殊菩薩就自己出來表態了,他說我在大海當中,我主要的是講《法華經》,講一佛乘的思想,中道實相思想。

這個時候智積菩薩起了疑問,他問文殊師利菩薩說:《法華經》的思想,它是由內而外的,稱性起修的,這是一個很高深的法門,要能夠觀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然後才能夠帶動你的事修的,這是諸經中寶,這個寶就像摩尼寶珠,能夠統攝你一切的善法,趨向佛道,這是世所稀有,這稀有難得的妙法,這第一個。

第二個,難道真的有眾生,依止《法華經》的一佛乘妙法的修學,而快速成佛嗎?

這個智積菩薩他這一個問其實是有兩段,第一段是讚歎,第二段他是質疑,他是讚歎《法華經》如此的甚深微妙世所稀有,第二個,龍宮,什麼叫龍宮?這地方就是龍類住的眾生,龍類是什麼?是畜生道。

畜生道,如果從因緣角度來看,它是一個業障深重的眾生,那個是三惡道眾生。那麼智積菩薩懷疑說,即使《法華經》如此的甚深微妙,世所稀有,而你作為一個畜生道的龍類,你就算聽了《法華經》,你真的能夠快速成佛嗎?

文殊師利言:有娑竭羅龍王女,年始八歲,智慧利根,善知眾生諸根行業,得陀羅尼,諸佛所說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禪定,了達諸法,於刹那頃,發菩提心,得不退轉,辯才無礙,慈念眾生,猶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廣大,慈悲仁讓,志意和雅,能到菩提。

文殊師利菩薩就舉出一個。他自己親自教授的一個弟子,成佛的一個過程,他說娑竭羅龍王女,就這個龍女,她只有八歲,文殊菩薩意思就是說,成佛跟他外表的業障不業障沒有關係,跟你煩惱有沒有重也沒有關係。因為這個都是可以改變的,重點是你能不能掌握清淨的傳承。你是不是用一個正確的方法,能夠直觀你的內心深度的清淨心菩提願,這是核心。

你說,我這個人業障很重,煩惱也很重,我沒辦法修《法華經》,你講的是外行話。生死的東西是不可破壞的,我們只聽過光明破壞黑暗,沒有看過黑暗去破壞光明,因為你沒有去觀照,所以你才業障深重,才煩惱粗重,所以真正的《法華經》它根本不怕你業障重,它也不怕你煩惱深。

她是一個畜生道,龍女嘛,而且她只有八歲,但是她透過《法華經》的內觀以後,我們看她產生什麼效果?智慧利根,善知眾生諸根行業。蕅益大師說,這個是她的權法的智慧,她能夠掌握這種善巧方便,知道眾生的根機,權法就是事修,事修一定要合乎你的根機。

我們不是今生才有生命,我們的生命是由過去,無量無量的過去變成今生,當然你也不能完全否定過去,你就說,那我一念心本來面目是清淨,那我完全否定我的個性,也不對。

事修要契機,理觀要契理,契理的時候,那是超越因緣,但是你事修,你說我這個人喜歡拜佛,那你就拜佛吧;我這個人不喜歡拜佛,我喜歡打坐,那你就打坐。這個權法就是善知眾生諸根行業,首先你要知道你的興趣、根機,你的興趣在哪裡,這個是權法。

第二個最重要了,實法。得陀羅尼,諸佛所說甚深秘藏悉能受持。這個陀羅尼就是總持,其實只有你能夠內觀真如,觀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才有資格講總持,對所有的行門都有一個總相的加持,那麼這個是實法了。

透過權實二法,這是講到大乘的圓慧,蕅益大師說,這是圓滿的智慧,權實不二,這以下講到大乘的圓定,深入禪定,了達諸法,你要從名字位到觀行位,到相似位,從相似位要進入見道位,所謂的分證即佛,那禪定就很重要了。從外凡到內凡,然後進入到見道位,就要有禪定的加持。

於刹那頃發菩提心

那麼你有透過全面的觀慧,加上禪定以後,這句話是非常關鍵了,理觀的核心思想就是“於刹那頃發菩提心”,理觀的智慧。我們剛開始是從聞思嘛,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所以生起清淨心,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而發菩提願。

所以我們這裡觀照是怎麼樣?由語言文字建立起來的稱名字即佛,不過沒關係,慢慢慢慢進步以後,到觀行即佛,你的文字相慢慢少了,觀行力增加了,到了相似即佛,最後從大乘的加行位,突然間一念的相應,那只是一瞬間而已,就是突然間,你在寂靜中,突然間在觀你內心的時候,因為刹那無生,所以發起刹那的菩提心。

而這個菩提心是什麼菩提心呢?蕅益大師說是圓教的初住,圓教初住就是破無明證法身了,他是住於真如了,說是你這個人證得初地以後,破無明以後,就是我們剛開始修行,當然清淨心、菩提願這是分開修。

我們凡夫一般來說,智增上菩薩會重視清淨心,就是先離相,菩提願可能是兼帶,所以凡夫修清淨心菩提願,他會有所偏重。但是你成就一刹那相應的時候,破無明的時候,你這兩個清淨心、菩提願是合在一起了,清淨心一定有菩提願,菩提願也一定有清淨心,這兩個就不可切割了。

你成就法身以後,這兩個是同時出現了。所以叫做發菩提心。這個發的是什麼?勝義菩提心,是來自于真如本性所發出的,上求佛道的心,這是堅固不可破壞。

那麼到此為止整個成佛的因圓滿,後面就帶動他的果地了。那麼果地有七種功德,就成就這個初發心住的菩薩,他有七種功德:

得不退轉。我們凡夫修學就是進進退退,那麼他有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三種不退。

辯才無礙。你有這四無礙智。

慈念眾生猶如赤子。這個同體大悲,這種慈悲心不是說我們在修的時候,思惟如母有情,這個都不用思惟,他任運的從內心的清淨心、菩提願,任運生起同體大悲,功德具足,具足六度的功德。

心念口演,微妙廣大,你就能夠很任運的去演說一佛乘的妙法,你這個人只要懂這個道理,你就會講出來,當然你要沒有學古德的東西,可能講話沒有古德那麼美好的這種文句,但是你看六祖大師他也沒讀什麼經典,他講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當然讀書人會覺得說,這個詞兒用的有點粗,但是他的意思,跟修多羅、跟大乘經典是一樣的。

就是說你懂這個道理以後,你一定講得出來,你說我講不出來,你講不出來表示你沒有真懂,就是表達上,文字上可能會有點粗糙,但是你一定可以把什麼叫做一佛乘的實法,你定可以講出來。

慈悲仁讓,志意和雅,你能夠有慈悲的仁厚謙讓之心,而且意志堅定,最終能至菩提。

當然初地菩薩,那你就所證與佛無異同,那你這個初地菩薩能夠現一百個分身了,所以,龍女的成佛強調的是於刹那頃發菩提心,這個地方就跟前面釋迦牟尼佛的因地不一樣。

釋迦牟尼因地是怎麼樣?多生多劫的勤苦才成佛,這個地方的理觀成佛是,於刹那頃發菩提心,這個就不太一樣了。那麼當然這個地方就引起了智積菩薩的疑問。

智積菩薩言:我見釋迦如來於無量劫難行苦行,積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捨身命處,為眾生故,然後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於須臾頃,便成正覺。

智積菩薩聽到文殊師利菩薩舉這個龍女成佛的例子,當然他是示現,智積菩薩本來就是法身菩薩,他也知道理觀事修的差別,但是他替眾生問。

智積菩薩說,我見釋迦如來,他因地時做一個國王,不但放棄了王位,到山中修習《法華經》,生生世世,可以說是難行苦行,然後積功累德,追求菩提,未曾止息。

從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他自己回想,觀察整個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沒有如芥子許這麼小的地方,無處不是菩薩因地捨身命的地方。所以這個行菩薩道不是只有理觀,這是法身以後要成就應身佛。

應身佛才是真正的精彩的時候。我們在成就法身的時候,當然你也可以說,我是智增上菩薩,我先成就法身,所以你可以暫時不修菩薩道,你是先發願,我先成就法身以後再去度眾生,這是可以的。但是你成就法身以後,那就沒有所謂的關門靜修這件事情了。

那麼這個時候你開始發願,要成就你所成熟眾生的莊嚴淨土,那怎麼成熟眾生呢?是整個三千大千世界每一塊土地,都是你捨身命的地方,為什麼?為眾生故,然後乃得成菩提。

所以我們在凡夫成就般若道的時候,是把自利放在前面,但是你成就般若道進入方便道的時候,你是把眾生放前面了。為眾生故,然後乃得成無上菩提。所以他以這種因緣的事修,這麼廣大的時空的修學,他不相信龍女能夠於刹那頃發菩提心,而成就佛道,便成正覺,他不相信。

釋迦牟尼佛的示現是強調事修的重要,當然你要講事修,那就是生生世世的勤苦的修學,但是龍女的成佛強調理觀的相應,因為真如本性本來就是你本具的。

我再講一次,你的清淨心不是修來的,你什麼時候能夠承當,它隨時準備跟你相應,因為它就是你衣服裡面的摩尼寶珠,你把它拿出來有那麼困難嗎?

你的摩尼寶珠,把它拿出來是比較快的,但是你去工作,去努力的去創造你的佛身淨土,這個當然因緣修就時間比較長了,但這兩個是不互相妨礙的,所以智積菩薩等於是以事修來問難理觀,當然他是示現的,他是為眾生來理解理觀事修的差別。

正當智積菩薩產生質疑,龍女成佛為什麼這麼快速的時候,這句話還沒講完,龍女突然間現在前面,向兩位佛陀,釋迦牟尼佛跟多寶佛頂禮,然後就站在一面。

站在一面就以偈贊曰,讚美佛德,讚歎佛陀的三身的功德,“深達罪福相,遍照于十方,微妙淨法身”。法身是怎麼成就?當然靠理觀,應身是什麼?應身當然是靠事修,你要成就法身,那是理觀的智慧,但是你要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萬德莊嚴的佛陀的應身,那就要歷劫勤苦的修學了。

成就法身要靠理觀,具體是怎麼回事呢?

深達罪福相,遍照於十方。我們一個沒有修理觀的人,就是從因緣的角度來看生命,因緣的角度來看生命有什麼缺點呢?就是二元對立,你會發覺說,我怎麼有時候覺得我業障深重,但是我如果好好的修行,我又覺得我這個人具足很多的善法。

所以你沒有修理觀,就表示你這個人不安住,不安住的情況你就隨順你的修行,有時候進步,有時候退步,因為我們生命本來就是一個曲線,一個抛物線,你沒有本事做成直線,你除非是法身菩薩,真正安住清淨心,你能夠真的達到平常心。

所以,我們一般人的修行,都是在善惡的法裡面產生糾結,因為你向外攀緣,但是如果你能夠理觀到,迴光返照你一念清淨心的時候,觀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觀達罪業也好,福相也好,其實當你的內心回到原始點的時候,是業性本空,就是其實你本來沒有善法,你也不是惡法。

所以儒家思想它有兩派,它說人性本善,有時候說人性本惡。其實佛法的意思,我們的本性不是善也不是惡,如果你本性是善,你怎麼造惡呢?如果你本性是惡,那你怎麼可能成佛呢?我本質是惡,那你怎麼修?你頂多就是偽裝自己,調伏自己而已。

那麼佛法認為,我們的本性也不是善也不是惡,叫做離相清淨,它什麼都不是,所以即空,就直接觀到我們一念的清淨本性,就觀察罪不可得,福不可得,這即空。

即假就觀察我們的性具,但是我們一念清淨心本來具足善惡,就是你用身口意的惡法,去熏習你一念清淨心,它自己會顯罪惡的相狀;你用佈施持戒的善法去熏習你清淨心,它會顯現安樂的相狀。

你能夠觀你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表示你深入的通達罪福的真實相,就是你本來不是善惡,但是你也可能變成善惡,就是這樣子,就這樣解釋。

佛陀能夠在安住清淨心發起菩提願,成就清淨法身,所以法身是理觀所成。跟你有沒有跟眾生互動沒有關係,嚴格來說跟你有沒有福報也沒有關係,跟你有沒有煩惱有沒有業障也沒有關係,理論上是這樣。

但是你要成就應化身,那就不是這麼回事了,具相三十二,以八十種好,用以莊嚴法身。你今天希望能夠在一念法身當中,你終於有一天能夠現出佛身,而且有你的清淨的國土,有你教化的眷屬,那就是事修了。你才有辦法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來莊嚴你的法身。

第二個,具足三身的佛陀,是九法界眾生,天人龍神等,一切眾生所恭敬皈依的所緣境,這個是讚歎九界皈依。

第三個,龍女就請佛為證,她說,我雖然是一個八歲的畜生道的女眾,但是我跟文殊菩薩所學習的妙法當中,知道成就無上菩提,必須佛陀來印證,以心印心,就是佛陀,您老人家作證,你的清淨心跟我的清淨心,是不是完全一致,請佛印證。

我依止清淨心菩提願,我在未來世當中,我也會即將示現應化身,轉大法輪度脫眾生。那麼龍女請佛印證,佛陀默然印可。佛陀經常是這樣,佛陀不講話,就是承認你是成就法身佛了。

理觀事修

所以蕅益大師他提出兩個重點,第一個先講到理事的差別,你在修行,先把理觀、事修分清楚,你不含糊籠統,理觀它的所緣境是真如,它是向內的,內觀真如,那麼真如是一個性德,你不用去增加它,你也不用減少它,你只要知道有這件事情就好。

就是觀而已,真如不能修,它本來就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會因為你修它而增加,你也不會因為你懈怠而改變,所以它可貴的地方就在這,它不生滅心,這一點對我們臨命終是至關重要。

臨命終時,就是不能靠修行,因為臨命終時,是生命最糟的狀態,你不可能躺在床上起來拜佛,說我平常都是靠拜佛保持正念,你有本事站起來拜佛看看。

臨命終時,修德其實力量薄弱,就是靠性德,你狀態再怎麼糟糕它永遠是清淨的,你業障現前,身體插滿了管子,眷屬在旁邊哭泣,可以說是內憂外患,心思散亂,這個時候你菩薩云何應住?你依什麼住?

說我靠佛號,可以,但是你完全靠佛號,佛號是外來的東西,如果你內心沒有東西跟它接應,這個力量薄弱。所以在臨終的時候,什麼讓你靠,有一個摩尼寶珠,它永遠在那個地方等著你,在凡不減、在聖不增,也絕對不會因為你的身心的錯亂,而變成不清淨的,就是這個理觀的智慧。

第一個理觀,理觀強調離一切相,理觀是超越因緣所生法,什麼叫離一切相?我簡單說一下,它跟你有沒有修行,跟你煩惱重不重,跟你業障重不重,完全沒有關係,這才可貴嘛。這樣才可以安住,這是理觀。

第二個事修,事修強調即一切法,你有修行你就有功德,你造罪就有過失,這就是事修。那就是因緣所生法了,講修德。所以蕅益大師說,你這個修行人先把理觀事修分清楚。一個是內觀,一個是外修。

一個內,就是一個摩尼寶珠,你再怎麼窮,摩尼寶珠還是這樣子。但是事修就是說,你要不修,有摩尼寶珠也沒有用。摩尼寶珠你不能當飯吃,你要拿出來貿易,你才有辦法用摩尼寶珠,去換取你的麵包飲食,所以這個靠修德。所以理觀是離一切相,事修即一切法。這是先把理事分清楚了,理事的差別。

你再把理觀事修怎麼樣?合起來,就是理觀不離事修,事修不離理觀,所謂稱性起修,全修在性。所以理事是相輔相成、互含互攝,缺一不可。

真正《法華經》的一佛乘思想啟動,你純粹是理觀也不行,純粹是事修更不行,你有一個摩尼寶珠,然後你還要精進的去做貿易,把摩尼寶珠換取你的衣食,換取你的房子,換取你的各種的資具。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蕅益大師他的意思就是說,理觀不能礙事修,事修不能礙理觀。

這個道理懂了,你就知道智積菩薩的問題在哪裡,智積菩薩就是強調釋迦牟尼佛是因地事修成佛。其實,現在我問你一個問題好了,釋迦牟尼佛歷劫的勤苦修學成就應身佛,他哪是事修?你認為這個事修沒有理觀做得到嗎?不可能。

我給你不要說三大阿僧祇劫,我給你一百阿僧祇劫,你整天修菩薩道,如果你沒有理觀你也成不了佛,所以當一個法身菩薩強調事修的時候,他背後一定有理觀,只是他不談而已,就是釋迦牟尼佛不可能沒有理觀,龍女也不可能沒有事修。

佛陀為了激勵我們在這逆境中成長,所以用釋迦牟尼佛做榜樣,強調事修精進突破障礙。釋迦牟尼佛為了表達,我們修行不會因為你煩惱重,也不會因為你是一個畜生,你是一個女眾而障礙。龍女用理觀來表示,這個理觀裡面一定有事修。

釋迦牟尼佛的整個修學,表示事修的圓滿,那麼龍女的這個業報身,她一念的迴光返照,一念的相應,成就圓教初住,強調理觀的圓滿,它各自表法而已了。所以這個理事是圓融的。

那麼舍利弗尊者用權法,就是用整個藏教的事修法門來問難。因為藏教強調是業感緣起,跟《法華經》講的真如緣起,是不太一樣的。我們從業感的角度怎麼來看,龍女成佛這件事情而產生疑惑。

時舍利弗語龍女言:汝謂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穢,非是法器,云何能得無上菩提?佛道懸曠,經無量劫,勤苦積行,具修諸度,然後乃成。又女人身,猶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釋,三者魔王,四者轉輪聖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為什麼女身也可以快速成佛?

舍利弗也是示現,前面舍利弗都已經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了,他也不可能不知道理觀事修的關係,但是為了解除眾生的疑惑,就示現提出一個問題,他說,你說你馬上可以成佛,這件事情很難讓一般人相信,為什麼呢?

因為女身從外表的業報身來說,是垢穢不淨的,從內心來說,相對我法二執比較重,所以女身障道,並不是一個很好的修行法器。怎麼能夠用這個畜生道又是女身的身體,來迅速成就佛道呢?畢竟佛道是曠劫久遠,要經過無量劫的修學時間,而且勤苦修行,要具足六度萬行,然後才能成佛。

女眾有五種障礙,第一個不能做大梵天王,這個是三界主;二者帝釋,這個是欲界主;三者魔王,這個魔王是整個魔眷屬之王,統領整個三界的魔眷屬,四者轉輪聖王,這個是人間主,統領四天下。五者佛身,十法界所皈依。

女眾的這個色身,不可能變成這五種,這五種一定要現男身相才可以,也就是說,這五個當中有一個佛身嘛,所以他用業報身來判定,女身是不能夠迅速成佛的。

當然,從業感的角度,女眾的色身相對男眾來說,是比男眾的業障稍微多一點,但是這裡有一個重點,他說佛道久遠,經無量劫,勤苦積行所成,你說你會成佛這個我們相信,你說你要馬上成佛,那表示你在菩薩道已經走到尾端了,合理的推論,你業障應該消了,功德也增長了,你不可能再現女眾身了。

從業力的角度的確是這樣,第一個佛道久遠,經無量劫,勤苦積行乃行。所以如果說你是馬上要成佛了,是菩薩道的尾端了,第一個你不可能現女眾相,第二個女眾相是有障礙的,因為女身是不能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三世諸佛都是現男眾相,所以他用業報的相狀,來問難龍女的馬上成佛這個概念,用三藏的權法來問難真如緣起。

958408.png

圖:張大千繪龍女成佛

爾時,龍女有一寶珠,價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龍女謂智積菩薩、尊者舍利弗言: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不?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觀我成佛,複速於此。當時眾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花,成等正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妙法。

龍女對於舍利弗尊者的問難,其實她沒有回答,但是她做一個重要的動作,龍女就把她身上的一個無價寶珠,價值三千大千世界,她把這個寶珠拿出來以後,供養佛陀。

佛陀當下就接受。那龍女就用寶珠供養佛陀這個動作,就請問智積菩薩跟尊者舍利弗,她說,我獻寶珠,世尊納受,這是事情是不是很快?

如果你成的是應身佛,那當然就是要曠劫久遠的修學,但是如果理觀的佛,他強調的是一念相應一念佛,這個跟業報身沒有關係了,就是禪宗經常說的直下承當。

佛陀說我這一念心是清淨,那看你要不要承當,關鍵在這。你要不承擔,那給你一百劫也沒有用,那你要承當,那當下就是。龍女用這個〝我獻寶珠,世尊納受〞,來表達理觀的〝直下承當〞。

你問:師父,我的心到底清不清淨?這個問題不能問我,要問你,你要能夠接受你的自性本自清淨,那你當下就進入清淨的領域裡面,那你要猶豫不決,你就不清淨嘛。所以理觀的智慧就看當下了,跟時間沒有關係,你要不懂,就給你一萬劫也沒有用。

所以舍利弗說,是很快。這個時候龍女就說,你用神通力看我成佛,會比我獻給佛陀寶珠的速度〝更快〞。她這樣講她必須做到,當時眾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法身的應用,它不可思議,那種自在力,就從一個畜生道的女眾,變成一個男子之身,而且當下具足六度的功德,然後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花成等正覺。

這個地方成等正覺是應身佛了。我們待會解釋,為什麼他法身能轉成應化身。所以你看他應身佛就怎麼樣?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妙法。

諸位,這個地方的關鍵來了,法身、應身之間的轉換,我們說過,初地以上的法身,可以有一百個分身,二地的法身有一千個分身,當然分身不是表示他一定要現佛身。

那麼龍女是怎麼樣呢?她在娑婆世界現出龍女相,這是她其中一個分身,但是其實她同時在南方的無垢世界現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應身佛。當然有人說,那這個應身佛,他怎麼沒有出生出家,他直接成道呢?

蕅益大師說,應化身示現不可思議,他沒有固定的章法,不一定說一定要經過什麼過程,隨眾生的因緣顯現,但是應身佛相對困難。

我們舉一個例子,比方說,你成就法身以後不像我們業報,業報身你只能一個果報體,你到三惡道去就真的到三惡道去了,你到天上就真的是到天上去了,除了那個,你沒有其他果報體了。

我們業報身只有一個果報體,那個果報體在哪兒,就把你的業力你的想法全部帶走。

但是成就法身的菩薩就不是了,他一個法身,同時示現一百個果報,就像你一個螢幕,電視螢幕,同一個螢幕它有一百個頻道,你可以有一百個節目,你有一百個人物一百個故事顯現出來。所以蕅益大師說,諸大弟子並是法身應現,處處垂跡不同,哪裡知道他有沒有在其他世界同時示現成佛呢?

但是有一條要注意,分身要現什麼相狀都可以,我這個人就喜歡現畜生道,你就現畜生道,所以分身如果是顯現六道相,倒也沒什麼好修習了,你只要發願他隨時可以現,但是你的分身如果要現應身佛,你這個分身要現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佛陀,那你一定要經過事修。

初地菩薩他可以有多少分身,一百個分身,不表示他可以同時現出一百個應化身,應化身是要事修來的。你要現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統理九界眾生八相成道的應身佛,那對不起,一定要經過事修了。

我今天是一個初地菩薩,我可以選擇我只要現三個分身應身佛,我九十七個就是隨類化身,我變成一個毛毛蟲,做毛毛蟲之王,度化過去有緣的,剛好他也做毛毛蟲,我來度化他的。我做鹿王,做蛇王,這個分身都可以,這種東西都不需要什麼事修的。這個叫隨類化身。

龍女你眼睛看他今生,你今天看到他是一個畜生道,你看其實她同時在南方世界是坐寶蓮花成等正覺,所以這個地方就說明了,破除我們對相狀的執取。

我們佛教徒很喜歡去問一個問題,觀世音菩薩到底是男眾還是女眾?其實你問這個問題,表示你水準就不高了,他可以現男眾,也可以現女眾。當然我們從業力的角度來,我們一般的都是從諸法因緣生,我們很難從真如的角度來看,其實他是可以一為無量。

從業報的角度,這個是男眾,這個是女眾,其實觀世音菩薩他的內心,也不是男眾也不是女眾,他就是一個清淨法身,他的本質就是清淨法身,所以這個地方就顛覆了我們對於業力的思考。

爾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普為時會人天說法,心大歡喜,悉遙敬禮,無量眾生聞法解悟,得不退轉,無量眾生得受道記,無垢世界,六反震動,娑婆世界三千眾生住不退地,三千眾生發菩提心,而得受記。

那麼,不是只有娑婆世界大眾,也包括無垢世界,無垢世界他也看到了這一幕,菩薩、聲聞,還有這些人非人等,九界眾生,都遙見南方的無垢世界,坐寶蓮花,龍女成佛,而且普為大眾說法,大家非常歡喜,都是在遠處禮敬。

此土的眾生,因為看到法身功德不可思議,能夠同時分身現出龍女相,現出應身佛,所以大家對這個理觀的正念真如,這個迴光返照正念真如生起信解,而成就不退轉,乃至於因為如此的修學而蒙佛授記。

那麼彼土的無垢世界,也因為如此的因緣說法大地六反震動,娑婆世界三千眾生因此而成就不退轉,三千眾生發菩提心而得受記,大家對於理觀的修學,還不知道這個妙用。總是說我修這個理觀到底有什麼好處,佛陀告訴你,好處好就好在你未來能夠自在力,法身示現不可思議。

你可以同時示現業報身,你也可以同時示現三十二相的應身佛,就像龍女一樣,在娑婆世界她現出龍女相,在無垢世界她現出應身相,所以這是不可思議。

智積菩薩及舍利弗,一切眾會,默然信受。

那麼佛陀講完以後,智積菩薩、舍利弗尊者,一切的與會大眾,都對於理觀、事修這兩個妙法,都信受奉行。這個《提婆達多品》講述提婆達多和龍女的故事,等於是引證,佛陀不跟你講道理了,實際引出,這條路到底有沒有人走過,就是一個道理,它必須可修性、可證性。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登極樂國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達仁筆記 的頭像
    達仁筆記

    達仁筆記

    達仁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