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77.png

《法華經》第77篇:五濁惡世這幾種障礙,讓聲聞眾都不想在娑婆世界傳法

本文參錄上淨下界法師《大乘妙法蓮華經》講記

 

《勸持品》是怎麼回事呢?佛陀勸法華會上的兩萬菩薩,及八十萬億那由他菩薩,來誓願在末法時代,受持弘通《法華經》,故立為品名。

這個地方古德說,雖然本經的三周說法當機眾都是聲聞眾,你看舍利弗尊者,四大弟子,又這個《授學無學人記品》都是屬於聲聞眾,但是聲聞眾在聽完《法華經》以後,受完佛記以後,都公開的向佛陀表態,說我們不堪任在娑婆世界弘揚《法華經》,我們要到他方,相對清淨的國土弘揚《法華經》。

那這個問題就來了,聲聞眾是當機眾,但是他不在娑婆世界弘揚《法華經》,那這樣子《法華經》在娑婆世界可能就是要斷滅了,所以佛陀只好親自出來勸勉法身菩薩,你們出來弘揚一佛乘的妙法,這就《勸持品》的意思。

在滅度前,佛陀對於末法時代,《法華經》的弘傳心中有所憂慮,因此他希望能夠趁他還在世的時候,希望與會的法身菩薩出來發願,來護持《法華經》的流通。

佛陀為什麼會有所憂慮呢?這個地方有兩個理由:

第一個《法華經》是成佛的正因,這個正因一旦傳承斷滅,那末法時代就沒有人可以成佛了,沒有人成佛,當然就沒有法寶,也就沒有僧寶,所以這個地方是事關重大。

《法華經》為什麼是成佛的正因呢?

大家聽了這麼多《法華經》,如果有人問你說,那你最大的受益是什麼?只有一句話就講完了,就是建立佛陀的知見,就是從今以後,你看生命的態度角度改變了,我們沒有學《法華經》,我們剛開始學佛法叫做諸法因緣生,這個因緣是什麼?就是業力。

我們在看人生的時候,是用業力去看人生的,這個人會快樂,因為他有善業,這個人會痛苦,因為他有罪業。用業力來看人生有什麼缺點呢?你會把人生看成一塊一塊的,因為因緣法強調的是差別相,你跟我不一樣,因為我們有不同的業力,我跟你也不一樣。

佛陀有佛陀的法界,眾生有眾生的法界,從業力的角度,我們很難看到法界之間的交集,這個就是因緣觀的不足的地方,它把整個法界做一個區隔。

當你用真如觀來看人生,你就跟佛陀站在同一個基準點,就像窮子喻中,一個離家出走的孤兒,選擇離開家庭,在外流浪,那麼他跟大富長者是很大的落差,他是貧窮下賤,而大富長老是具足大富大貴,但是這個孤兒選擇回家的時候,那麼他跟大富長老就是一家人,那是種父子關係,繼承家業變成是遲早的問題了。

所以《法華經》的殊勝就是,它把我們一種向外攀緣因緣法的心,把它帶回我們內心的本來面目,讓我們跟佛陀站在一個,同一個心性的角度來看人生。

事關重大,整個佛法的傳承裡面〝成佛之道〞是關鍵,所以《法華經》一旦斷了傳承,那麼我們只有兩種選擇:

第一個,我們選擇接受,那你就走人天乘,既然業力不可改變,那我就怎麼樣?修善,讓自己活得快樂一點。

第二個,你選擇逃避,就跟阿羅漢一樣,我們用空性的法來把因緣法斷掉,進入偏空涅槃,我選擇逃避,我沒辦法改變你,我就離開了。

所以,當真如思想這個傳承斷了以後,佛弟子就沒有所謂的中道的概念了這件事情,當然對佛法的傷害就很大了,眾生只能夠安樂,只能夠解脫,就沒有成佛之道這件事情了。所以佛陀的第一個憂慮,就是因為它是成佛的正因。

第二個,它難信難解就算有人跟你講,你也不見得能夠產生信解,你說我們一念心性的本體是清淨的,但是它又具足一切的萬法,就是當我們的心攝有歸體的時候,萬法唯是一心,這個時候心是不動的,就是你的心不動的時候,它是清淨又具足,就是一個明瞭的心。

但是你念頭一動,那就一心衍生萬法了,那十法界就出來了。各人動各人的,眾生動的是貪瞋癡的煩惱,就走自己的法界,那麼二乘人動的是無常無我的念頭,那就走上空性涅槃,所以它整個思想,這種從一心開出十法界,這種常同常別,即空即假即中的概念,這很難信解。

所以必須有這種大菩薩,要有慈悲、耐性,要有善巧方便,所以佛陀期待法身菩薩出來承當這個重任。所以就有這一品《勸持品》,佛陀希望能夠由與會的法身菩薩,來承當末法弘傳的重責大任。

中道實相,到了末法時代,已經不是修行的主流了,大家就是走向空,要麼走向有,走向極端的修學。


爾時,藥王菩薩摩訶薩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與二萬菩薩眷屬俱,皆於佛前作是誓言:惟願世尊不以為慮,我等於佛滅後,當奉持讀誦,說此經典,後惡世眾生善根轉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雖難可教化,我等當起大忍力,讀誦此經,持說書寫,種種供養,不惜身命。

這個時候,藥王菩薩摩訶薩跟大樂說菩薩,還有與會的兩萬菩薩的眷屬,這個兩萬菩薩,就是藥王菩薩跟大樂說菩薩的眷屬,他們就在佛前做誓言說:世尊,您老人家不要感到憂慮,我們在佛陀滅度以後,會奉持讀誦此經典。

但是有個問題,五濁惡世學《法華經》有四種障礙:
第一個善根轉小,就是大乘的善根,大家到末法時代障深慧淺,善根減少,這第一個。

第二個多增上慢這個慢就是高舉,那麼這個高舉是什麼樣?把自己增上,就是你自己本來沒有這麼好,但你把自己想成是這麼好,就是把你自己提高了,叫增上慢。
第三個貪利供養,就貪愛,貪愛這種五欲的快樂,增長不善根,增長貪愛的煩惱。
第四個遠離解脫這個問題就也是很多。就是沒有出離心,你要修世間的快樂,要修出離道人就很少,遠離解脫。

雖然如此,末法時代修學妙法有四種障礙,但是我們會運用這個大忍力,帶領大家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乃至於種種供養,不惜身命。知其不可而為之,乃至不惜身命。

阿羅漢不願於娑婆傳法

爾時,眾中五百阿羅漢得受記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願,於異國土廣說此經。復有學無學八千人得受記者,從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當於他國土,廣說此經,所以者何?是娑婆國中人多弊惡,懷增上慢,功德淺薄,瞋濁諂曲,心不實故。

這兩萬菩薩說完以後,眾中五百阿羅漢,就是前面受記的五百弟子,白佛言,我等亦自願來弘揚《法華經》,但是不是在娑婆世界,在異國,在他方國土,相對清淨安穩的國土。

又有前面那個學無學人八千人得記者,也從座起作誓言:世尊,我等亦當於他國土來廣說此經。為什麼呢?他也講出理由,因為五濁惡世眾生人多弊惡,這個弊惡是貪煩惱重,懷增上慢,高慢心重,功德淺薄,他大乘善根淺薄。瞋濁諂曲,心不實故。

瞋濁〞就是瞋心,瞋心就產生污濁,污濁我們的大悲願力。〝諂曲〞,就是互相欺騙,我欺騙你,你欺騙我,大家都不真實了。這些聲聞弟子對於娑婆世界,障道因緣的看法,大致跟法身菩薩大致相同,大家都提出兩個煩惱,第一個瞋濁,第二個諂曲。

大乘佛法偏重在修善,所以法身菩薩在看娑婆世界的眾生,他比較偏重在是不是能夠生善這一塊。而聲聞法是偏重在破惡,所以他對煩惱細節他有更多的瞭解。總而言之,聲聞眾是不願意在娑婆世界弘揚《法華經》的,法身菩薩是願意在娑婆世界弘揚《法華經》的。

為摩訶波闍波提授記

爾時,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學無學比丘尼六千人俱,從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舍。于時,世尊告憍曇彌,何故憂色而視如來,汝心將無謂我不說汝名,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耶,憍曇彌,我先總記,一切聲聞皆已授記,今汝欲知記者,將來之世于六萬八千億諸佛法中為大法師,及六千學無學比丘尼俱為法師,汝如是漸漸具菩薩道,當得作佛,號一切眾生喜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憍曇彌,是一切眾生喜見佛,及六千菩薩,轉次授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個時候,佛陀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就是叫做大愛道,佛在世的時候,出家弟子,她跟佛陀的關係是這樣子,佛陀出生七天以後,他的生母摩耶夫人就往生了。所以,摩耶夫人的姐姐摩訶波闍波提,把他給撫養長大。

她在七十五歲出家以後,就跟佛陀學習,後來也證得阿羅漢果。所以在法華會上,她帶領了這個六千個眷屬,這成一個廣大的比丘尼僧團,從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捨。其實她的請記並沒有說話,她只是用她的舉動,用她的目光來向佛陀祈求佛陀授記。

這個時候,佛陀主動告訴憍曇彌,憍曇彌就是釋迦族的一個種姓,他說,你為什麼以此憂慮的容色,來看著如來呢?難道你的內心是認為,我不會稱念你的名稱來為你授記嗎?

佛陀就說,憍曇彌,我先前已經為了一切聲聞來授記,但是我現在要為你授別記。說將來之世,你們,包括了大愛道比丘尼,及她所帶領的六千個比丘尼僧團,未來當于六萬八千億諸佛法中為大法師。

成佛,你一定要做兩件事情第一個你要親近十方諸佛,廣學無量法門,成就總持;第二個你的分身要到眾生法界去,弘揚佛法,廣度眾生。

這些比丘尼僧團,漸漸地修學菩薩道,成就六度的法門,當得作佛,號一切眾生喜見如來。這個是說明她成就應身佛的相狀,說這個應身佛色相光明莊嚴,見者歡喜。乃至於後面的十種德號,如來、供應乃至於佛、世尊。

憍曇彌是一切眾生喜見佛,及六千菩薩轉次授記。就是說,大愛道比丘尼她往生以後,她就把這個佛的位子傳給她的弟子,如是的輾轉,她不是同時成佛,她是一個往生以後,另外一個就接著成佛。那麼她的整個佛號跟國土都完全一樣。所以就叫做轉次授記。

大愛道比丘尼是整個佛陀在世的僧團裡面,第一個出家的比丘尼,之前都是攝受男眾,她出家的時間其實很晚,她七十五歲才出家,算是高齡出家了。

但是她成就阿羅漢後,有高深的禪定,這是很難得,特別是有四禪,大愛道比丘尼活到一百二十歲,有禪定的人壽命很長,她臨終的時候,她用她的神通力飛到恒河的空中,然後放出青黃赤白四種顏色的光明,然後最後進入火光三昧,用這個火把自己的身體燒掉,進入涅槃。

佛在世的時候他不允許出家眾顯神通,但是有一個例外,就是你臨命終的時候可以顯神通,你為了要證明這個法的功德,證明禪定的功德,要鼓勵後世,只有在臨命終的時候可以顯神通。這個是大愛道比丘尼的禪定的殊勝。

為耶輸陀羅授記

爾時,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作是念,世尊於授記中,獨不說我名。佛告耶輸陀羅,汝于來世百千萬億諸佛法中,修菩薩行,為大法師,漸具佛道,于善國中,當得作佛,號具足千萬光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壽無量阿僧祇劫。

前面講到大愛道比丘尼,這地方講到耶輸陀羅比丘尼。其實這兩個跟佛陀的關係都非常密切了,耶輸陀羅是佛陀俗家的夫人,是羅睺羅的母親,佛陀為了他的姨母大愛道比丘尼授完記以後,這個時候耶輸陀羅心中就動念頭了,她怎麼想呢?

她說,世尊在授記當中,為什麼單獨沒有稱念我的名號,來為我授記呢?所以這個時候,當然佛陀的他心通,他自然就知道這件事,就主動的以大悲心告訴耶輸陀羅說,你在來世,在百千萬億諸佛法中,也是一樣,親近十方諸佛,乃至於廣度一切眾生,來修學六度萬行。那麼作為大法師,漸具佛道,慢慢的積集福慧兩種資糧而成就佛道。

在淨國中,聲聞弟子基本上喜歡成就清淨國土,這個淨國中就是清淨的國土,他的法號叫做具足千萬光相如來,也是一樣,身相光明莊嚴,應供、正遍知乃至於天人師、佛、世尊。佛壽非常的久,無量阿僧祇劫。

耶輸陀羅的應身佛,他有兩個特色:第一個身相莊嚴,當然這個身相莊嚴,是在因地的時候持戒跟忍辱所成就的;第二個佛壽久遠。這個就是禪定了,你行菩薩道的時候,你要加修禪定,它就會產生佛壽的久遠。

爾時,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及耶輸陀羅比丘尼,並其眷屬,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於佛前而說偈言:世尊導師,安隱天人,我等聞記,心安具足。諸比丘尼說是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能于他方國廣宣此經。

前面的佛陀為了大愛道比丘尼跟耶輸陀羅比丘尼授記以後,這兩位比丘尼跟她的眷屬,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就在佛前發願,她說:偉大而尊貴的導師,您老人家作為人天的皈依,那麼您老人家善巧方便來說法,安穩天人之心,我等聽到授記以後,內心安穩具足,為什麼呢?因為自知當得作佛,就感到安穩了。

那麼諸比丘尼說完偈以後,就白佛言,說我等亦能于他方國土,就是避開了娑婆世界五濁惡世,到他方清淨的國王來廣宣《法華經》。我們看整個聲聞弟子,到目前為止都是不願意,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弘揚《法華經》。

這個理由有兩個:第一個從眾生來看,就是娑婆世界進入五濁惡世以後的根機,本身就有問題,善根轉少,多增上慢,缺乏中道實相的善根。你看有些人,跟他講中道實相,講半天他沒辦法接受。

他永遠要選邊的,他要講空性,他可以接受,你講有相,他也可以接受,你要把這兩個放在一起,他沒辦法接受。說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他沒辦法接受,為什麼?善根轉少。

到了末法時代,第一個大家思想開始偏激了,走上了二分法,空、有的對立;第二個更糟糕,又高慢,所以就很難教化了。這個是從眾生的角度來看。

第二個從種性來看,蕅益大師說,菩薩種性他在因地修學,他的特點,理觀強,事修弱,菩薩基本上喜歡廣學多聞,所以他整個成就法身以後,他對教化眾生這個四無礙辨,是他的專長。

那麼聲聞眾的特色是理觀弱,事修強,禪定三昧,這是他的特色,如果要顯神通,那菩薩不是聲聞的對手,但是從教化眾生的角度,聲聞弟子這一塊的確是比較薄弱的,所以他不敢去挑戰這麼難度的眾生,說這個末法時代善根轉少,多增上慢,所以佛陀只能夠期望于法身菩薩。

法身菩薩承傳《法華經》大願

爾時,世尊視八十萬億那由他菩薩摩訶薩,是諸菩薩皆是阿惟越致,轉不退法輪,得諸陀羅尼,即從座起,至於佛前,一心合掌,而作是念:若世尊告敕我等持說此經者,當如佛教,廣宣斯法,復作是念,佛今默然,不見告敕,我當云何?

那麼這段經文是說明與會的法身菩薩,他心中祈求佛陀給予明確的指示,我們看是怎麼情況。佛陀跟這個比丘尼授完記以後,佛陀就把他的眼光注視到與會的,八十萬億那由他這些法身菩薩身上,但是佛陀那個時候是保持默然的,並沒有說話。

這一注視的時候,當然佛陀的任何動作都一定有因緣的,這些菩薩從自利的角度都是不退轉阿惟越致,大乘不退轉,往淺處說叫做初地,往深處說叫做八地,無功用行。就是至少是初地到八地了。這是從自利的角度。

從利他的角度,轉不退法輪,得諸陀羅尼,他們都能夠開顯中道的實相,而且內心總持一切的權法的要義,他權實二法都是通達的。這個法身菩薩被佛陀這麼一看以後,就知道佛陀可能是要鼓勵他出來,承當弘揚《法華經》的重責大任了。

就站起來,到佛前一心合掌,心中就這樣想說,如果世尊這個時候開口,明白的告訴我們,未來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當中,能夠受持弘傳《法華經》,我們一定會順從佛陀的教誨,來廣宣斯法。

他動這個念頭以後,又動了第二個念頭,但是為什麼我們站起來合掌的時候,佛陀還是保持默然而沒有明白的指示?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為什麼佛陀不明白的告敕呢?

蕅益大師說,為欲將護聲聞他方之願,故不稱揚。因為與會的不是法身的菩薩,還有聲聞弟子,如果佛陀開口要求法身菩薩在末法時代弘揚《法華經》,那麼在座的聲聞弟子就會感到壓力了。

所以為了將護聲聞弟子他方弘法之願。所以故不稱揚。他的意思就是說,佛陀希望法身菩薩你主動的表態,因為你主動的講,聲聞弟子沒有壓力,他反而會產生一種效法。

那麼佛陀指定,你出來弘法,沒有指定聲聞弟子,那某種程度對聲聞弟子會產生壓力,所以佛陀的意思就是希望你主動的發願,因為我該講的都講了,所以佛陀就默然。

時諸菩薩敬順佛意,並欲自滿本願,便於佛前作獅子吼,而發誓言:世尊,我等於如來滅後,周旋往返十方世界,能令眾生書寫此經,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法修行,正憶念,皆是佛之威力,惟願世尊,在於他方,遙見守護。

那麼法身菩薩在佛陀默然的時候,他們就知道佛陀希望他們主動的發願,他發願有兩個理由:第一個敬順佛意。就是既然佛陀要我們承當,我們當然就是敬順佛陀的教敕,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自滿本願,這是主要因素了,我們凡夫在修行過程當中,我們強調的是自利,就成就清淨心,成就法身,但是到了法身以後,你的重點開始轉成菩提願了,因為你要成就應化身了。

你要成就應化身,一定要發願去廣度眾生,要廣結善緣,你以後的國土才有眷屬,所以他一方面敬順佛意,一方面希望能夠滿自己因地所發的菩提願,所以在佛陀前作獅子吼,內心非常的堅定,無所畏懼的立下誓言。

他說,世尊,我等於如來滅後,到了五濁惡世,我們將周旋,就是周遍往返於十方世界,當然這個十方世界也包括了娑婆世界,而且以善巧方便,來使令眾生發心書寫受持《法華經》,乃至於讀誦《法華經》,乃至於為人解說,如法修行。最後成就心中的正念。

其實整個《法華經》的重點,在於成就正憶念,就是改變你的思考模式,比如說,當我們拜懺的時候,我們站在清淨心菩提願的角度來拜懺,這個業障是如夢如幻的,當我們往生的時候,我們知道極樂世界存在我們心中,也就是一個影像,這就是一個一心三觀的思想。那麼這以下就祈求佛陀,皆是佛之威力加持,惟願世尊在於他方遙見守護。

法身菩薩的弘揚佛法有兩個因緣:第一個他自己的菩提願力,第二個來自於佛力的攝受。希望佛陀來攝受他,來開他的智慧,來幫助他能夠弘揚佛法。


法身菩薩傳法的種種障礙

以下是法身菩薩他先預測,未來在末法時代,要為你的同參道友講中道實相的時候,有可能會出現的狀態。先預測出來,能夠提前的防範。

第一個就是外護居士的障礙

居士對佛法的修學基本上是片段的,他基本上是有很堅固的法執的,聽到說萬法唯是一心他就不高興了,就怎麼樣?惡口罵詈,甚至於誹謗,乃至於用刀杖來傷害這個弘法者,這個時候這個法身菩薩應該〝我等皆當忍〞。這是法身菩薩的第一個預言。就來自于外護居士的障礙。

第二個就是佛門內部的譭謗

佛門的問題就複雜了,在惡世中的比丘,他很可能邪智心諂曲,就是心中有邪見,內心虛偽不實,表現出一種修行的樣子,未得謂得,我慢心充滿,他認為自己已經成就大功德了,增上慢的危險就是他容易謗法。這是第一個,來自於增上慢的障礙。

第三個就是假名阿蘭若

阿蘭若,遠離世間塵勞到寂靜處去修學,納衣在空閒,穿著破舊的衣服,自謂行真道,修苦行是修行唯一的真實道,內心就輕賤這些在世間弘揚佛法的法師,就說你們這些法師都是放逸、攀緣,以執著苦行而輕賤弘法的法師。

還有一種貪利養的法師,也是一個弘法的法師了,平常跟白衣說法的時候,目的是追求別人對他的恭敬供養,事實上這個人,心中有貪瞋的煩惱,常念世俗事,也是經常憶念財、色、名三種有漏的境緣,假名阿蘭若,雖然住在山中,其實只是表面的寂靜,他內心其實不寂靜。他把這個萬法唯是一心的中道實相,當作是外道的論議。

第四種是邪知見的譭謗

邪知見就說,有些法師自己編輯的《法華經》,目的為了誑惑世間人,為了追求名聞利養,才去解說《法華經》,並常在大眾中,譭謗這些正知見弘揚《法華經》的法師,向國王大臣,有權勢的居士,或有地位的婆羅門居士,其餘比丘眾,誹謗這個法師的種種的過失,反而說這些法師都是邪見之人,說是外道的論議,這個是講到受顛倒黑白邪知見的譭謗。

安忍之道

法身菩薩在預言前面各種障礙以後,他也提出他自己該怎麼面對:既然佛陀要我們在末法當中弘揚《法華經》,我們就尊重佛陀,只要是靠著尊重,修皈依,我就能夠安忍前面的種種的過失了。

前面是講到這個弘揚中道實相所面對的外境的障礙,以下說明,法身菩薩應該怎麼面對呢?

第一個敬順佛教。我等因為敬順佛故,所以著忍辱之鎧甲,為了弘揚《法華經》安忍諸難事。

第二個菩提願力。法身菩薩內心是怎麼想的,就面對這些逆境,我不愛身命,但惜無上道,他在乎的是他心中的菩提願能不能實踐。

第一個我憶念佛陀的教誨,佛陀要我這樣做我就這樣做,第二個憶念我的菩提願力,我是為什麼而來到這個世間的。

面對這麼多的逆緣,怎麼辦呢?佛陀說四個字就可以了:安忍不動。這是面對大乘根機不成熟。

善巧方便

如果到了末法時代,真的有真誠心恭敬心來向你求一佛乘的妙法,就說你能不能告訴我,什麼是佛陀的知見?就是佛陀他看人生,他到底老人家是怎麼看的。你可不可以把佛陀的知見告訴我?

那麼他會向你求法表示什麼?表示他大乘根機成熟了。所以你應該主動的到他居住的環境,說佛所囑法,來宣說釋迦牟尼佛臨滅度的時候,所囑咐我弘揚一佛乘的妙法,使令眾生成就佛種,乃至於加強佛種。

第一個講心態,我是作為佛陀的使者,佛陀派我來宣說的,從皈依佛陀的角度,我的心中是無所畏懼的。

第二個方法,我當善說法,願佛安隱住。我一定會以大悲善巧的方式來說法,使令佛陀不必再為《法華經》的弘傳而感到憂慮,能夠真正的安穩住。

如今我等在世尊前面,乃至於十方諸佛前面,發起堅定的誓願。前面的面對逆境、面對順境的各種誓願,佛自知我心,佛陀自然能夠證知我心中的菩提願力。

就法身菩薩面對境緣他有兩種差別,第一個,遇到的是根機不成熟的,根機不成熟很簡單,四個字:安忍不動。第二個,那如果有人善根成熟主動向你求法,那當然就是善巧方便。善巧方便,它有兩種方法,所以法身菩薩在面對境緣的時候,相對容易。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登極樂國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達仁筆記 的頭像
    達仁筆記

    達仁筆記

    達仁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