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84.png

《法華經》第84篇:臨命終一旦發生車禍或有重大的病痛,拖了很久阿彌陀佛都沒來,你的信解會不會動搖?

本文參錄上淨下界法師《大乘妙法蓮華經》講記

 

《法華經》所強調的法門,是一佛乘的妙法,簡單地說,它是凡夫成佛的唯一的方法,如果我們不學《法華經》,我們頂多只能夠得到三乘的權果,聲聞、緣覺、菩薩的果位,永遠不能成就法身。

《法華經》要掌握三個重點,第一個就是它因地的修學,第二個是它果地的功德,第三個我們要掌握它的因果的相互關係,這個三個重點。

三個重點看完以後,我們講到《分別功德品》,凡夫對佛陀的認知是狹隘的,真正的佛陀,是他的法身,應化身只是方便示現,法身功德是常住不滅的,能夠有各種的妙用,這個才是一個圓滿的佛陀的認知。

瞭解完這個道理,佛陀開始分別兩種功德,

第一個,是與會的這些久修菩薩,在信解如來壽量之文義之後,體悟萬眾一心的妙理,這一切無量無邊的萬行,來自於他的一念心性,透過光明的照射變成大地,他內心產生了變化,所成就的功德淺深。

第二個,信解受持本經的功能,信解受持是講初心菩薩,沒有那麼高的水準,他看到佛陀的法身功德,也不知道什麼萬行一心的道理,就是一念的信解或隨喜,那麼也有分別初心菩薩的功德。

總而言之,本品等於分別兩種功德,第一個是久修菩薩的功德,久修菩薩指的是相似位跟分證位,是六根清淨位跟法身菩薩這兩種。初心菩薩指的是觀行位跟名字位。而佛陀針對凡夫的名字位,專門講一品《隨喜功德品》,所以這一品主要講相似位、分證位跟觀行位的功德。

 

依止一佛乘的修學功德

根據天親菩薩的《法華論》,他把《分別功德品》,會歸成五種的法力無上,你能夠依止一佛乘的妙法去修學,你就成就五種功德:
第一種,證無上。這個就是證道,這與會的久修菩薩成就的這些法身的功德,他十一種聖證,法身的功德,從初住到等覺菩薩的十一種聖證。

第二個,信無上。這個信解發心指六根清淨位的,相似位的,他還沒有成就法身,因為圓教很特別,不用證得法身,你只要相似身就不可思議,六根的活動就通十法界,成就相似位,就是在法身的邊緣,自受用的功德,幾乎等同佛菩薩,法身菩薩。

第三個,供養無上。空中現出種種的瑞相,天雨華香、瓔珞等等,乃至於菩薩贊佛,來讚歎前面的這種法身跟相似位的功德。

以上是果位功德,而因位功德,講到
第四個,聞法無上的四信,跟第五個,讀誦受持無上的滅後五品,前面是正宗分,後面屬於流通分了,流通分什麼意思呢?《法華經》的法會結束,佛陀也為深位菩薩授記了,經過與會的菩薩輾轉流通,弟子們,輾轉聽聞以後,開始從因位修學。

因位修學就有兩條路,第一個修四信,從信解下手,這是利根人,從信解、觀照、發願,而直接契入六根清淨位,這是一條理觀的道理,利根人;另外一條路是從五品,佛滅度以後,鈍根人理觀薄弱,必須透過事修的資助,從隨喜、讀誦、說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以五品事修來幫助理觀,注意哦,不管你四信下手,或者五品下手,結果都是六根清淨位,回到果位功德。

 

爾時,大會聞佛說壽命劫數長遠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得大饒益,

爾時,佛陀講完《如來壽量品》以後,與會的大眾,包括跡門弟子及本門弟子,跡門弟子,就是長時間依止娑婆世界,在這一期教化的菩薩,包括文殊菩薩,彌勒菩薩等等;本門弟子,就是從地湧出的菩薩。這兩種弟子聽說佛的壽命無數劫以後,都增道損生,得到大饒益。

我們凡夫看到佛的功德以後,是希望能夠跟佛感應道交,求佛力加被,但是大菩薩不是,他們看到佛的功德,知道佛陀的功德來自觀心,所以對內心的信解觀照加強,所以令他們道業增上,這就是他們所得到的利益。

所謂的增道損生,他們的無明妄想減少,法身功德增上,這是他們得到的利益,從法身常住當中,加強自己的道業增長。

於是,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我說是如來壽命長遠時,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眾生得無生法忍,復有千倍菩薩摩訶薩得聞持陀羅尼門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樂說無礙辯才;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百千萬億無量旋陀羅尼;復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能轉不退法輪;復有二千中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能轉清淨法輪;復有小千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四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四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三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三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二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二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聽聞《如來壽量品》以後的,果位的功德,第一個就是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眾生,得無生法忍,我們從凡夫位開始修學,都叫做因地,因位,包括名字位,觀行位,那麼到了相似位,已經算果位了。到了法身菩薩,就是證得無生法忍。

什麼叫無生法忍?

這是成佛的第一道關卡,什麼叫無生呢?法本不生,今則不滅,這就是無生。簡單的說,把一切萬法,拉到一念心性,看到一切法是唯心所現,那就是無生。

你說你果報出現了,如果從因緣觀的話,那是有生,那是諸法因緣生,所以從因緣觀來說,五蘊身心是過去生的業力跟臨終的妄想和合,把今生給生起了,所以因緣觀有生住異滅。但是它認為生了以後它會變化,最後消失掉,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這因緣觀。

從《法華經》的思想,因緣生是佛陀方便說,從第一義諦來說,我們的生命從來沒有生起,什麼叫生?本來沒有,現在有了,叫生。而人的果報,我們只能夠說,前生的業力在你本來具足的當中,顯現出來而已,因為本來就有人法界的因緣果報,我們造五戒十善,只是把原來的東西顯現出來,無生觀是很重要的,等於一開始就建立了法空的思想,一切法沒有真實性,就如夢如幻的,這個是整個理觀的根本。

因地叫做修一心三觀,果地叫做證無生法忍,就是本來無生。我們現在是強迫自己,告訴自己,生命本來沒有生起,只是心中所現的一個如夢如幻的影像,但是當你成就圓教初住以後,就真實的證得這個真理。

極樂世界怎麼去?

在《彌陀要解》有人問蕅益大師說,那麼我們現在往生極樂世界,是要從娑婆世界到極樂世界,那有十萬億佛土,那臨命終我們怎麼去呢?

蕅益大師說,你不能從因緣觀來建立往生,那你就很難去了,阿彌陀佛是佛法界,我們是一個業障凡夫,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在空間上有十萬億佛土,所以從因緣觀來說,我們隸屬於不同的時空,不同的世界。

但是你臨終的時候,如果內心不要向外攀緣,也不要去思惟因緣,內觀一念心性,那就不同了,十萬億佛土不出我一念心性之外,它是我心中的一個影像而已,因為你內觀的因素,臨命終時,極樂世界它會像鏡子一樣,顯現在你的心中,沒有時間的差別,沒有距離的遠近

臨終的一念感應,是建立在無生的思想,這就是為什麼臨命終人要都攝六根,就是避免觸碰因緣所生法。到晚年的時候,一定要把因緣觀慢慢減少,用心性來看世界,十法界的果報不離開我一念心性,不斷這樣子想,你會發覺你跟佛陀是一家人,這往生是正常的事情。

第二個,復有行位菩薩摩訶薩,得聞持陀羅尼,以下進入所謂的修道位,蕅益大師說,十住,就是在修學一心即空之妙法,不但能夠信受,而且能夠憶持不忘,譬如大海,普能受持龍王之雨,所以這個陀羅尼就是憶持不忘。前面的無生法忍是初破無明初證法身,他也是靠這個無生的思想去破壞無明,到了十住,把這個無生的即空的思想,把它不斷的深入,乃至於能夠憶持不失,這個就是陀羅尼。

第三個,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樂說無礙辯才,以下講到十行,就是從空出假,前面的陀螺尼是修無生的空觀,那麼樂說無礙辯才,是講到這個一心即假的假觀

第四個,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百千萬億無量旋陀羅尼。這一段講到十回向,就是講到中道的觀,把空觀跟假觀,透過回向真如而順入中道,就蕅益大師所說的,事理圓融,真俗不二,無量旋陀羅尼就是攝持中道的智慧

第五個,復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能轉不退法輪別教的不退轉重點在破見思煩惱,它先破見惑,再破思惑,最後破無明,但是,圓教的不退,重點不是破見思,它是要破無明,圓教思想的不退,是一修一切修,一斷一切斷。三種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是同時成就。

第六個,復有二千中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能轉清淨法輪。前面的三不退偏重在自利,以下就說法利他,轉清淨法輪,自己能夠清淨,也能夠有善巧跟神通使他人清淨。

第七個,復有小千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些都是法身菩薩,八生不能解釋為八番生死,法身菩薩的生死叫不思議變易生死,這個地方是指法身菩薩有八品的無明還在,所以必須要一品一品不斷地破無明,一分一分地增中道法身。

第八個,復有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四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四個小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還有四品的無明。復有三個四天下的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三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於後面的二四天下菩薩摩訶薩,兩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地方指的是,都是屬於的無明的品數,他還有兩品,三品。

復有一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前面從圓教初住一直到十地,現在講等覺,就是一生補入菩薩。等覺菩薩的福德智慧幾乎等同佛陀。

賢聖.png

為什麼在十地以後又安立一個等覺呢?

《楞嚴經》說,這人等覺跟佛陀的差別就是,「真如門中,入出交接」,真如回家的路有一個門,等覺菩薩他要回家,他要上求佛道,他一腳踏入裡面,一腳還在外面。是要從真如當中,從空出假,廣度眾生,他剛好也是從門裡面要出來,佛陀的腳也是一腳踏在外面,一腳在裡面。

那麼等覺菩薩是上求佛道,所以入真如門,佛陀是要下化眾生,從真如門出來,兩個在門當中了交接,就是這個叫等覺。他跟佛陀幾乎相同,但是他的重點還在上求佛道,佛陀已經是完全的下化眾生,這叫等覺。

復有八世界微塵數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以下講到相似位。復有八世界微塵數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裡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屬於勝義菩提心,因為到了相似法身的境界,這這些都屬於果位的功德。

我們一天到晚在外面攀緣的人,看到佛菩薩的功德,就沒有那麼大的加持力,但是對一個經常深入觀照一念心性的人來說,那是很大的加持力。一念心性是通於凡夫法界,通於聖法界,也通於佛法界,只是開顯的程度不同。

就像一個種田的人,他春天要先播種,夏天這個苗慢慢地成長,到秋天就可以收割,冬天才能夠真實地收到倉庫去。這些聽聞<如來壽量品>能夠馬上成就相似位乃至於法身的菩薩,他們是長時間理觀事修的積累,不是說你一個生死凡聽到就有這麼多功德,我們不能執理廢事,有一些基本的事修因緣,也是慢慢積累的。

此時空中現出六種瑞相,來讚歎圓教的修學因果

佛說是諸菩薩摩訶薩得大法利時,於虛空中,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以散無量百千萬億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並散七寶塔中,師子座上釋迦牟尼佛及久滅度多寶如來,亦散一切諸大菩薩及四部眾。

第一個瑞相 空中散花

曼陀羅華翻譯成中文叫適意花,看了以後會特別舒適安穩。散在百千萬億寶樹下,十方分身諸佛身上,也散在七寶塔中,釋迦牟尼佛跟多寶如來的兩個共坐法座上。曼陀羅華是表法,表示我們在因地修學的理觀智慧,你內觀真如以後,感受到內心真如的加持,所以舒適安穩,因為你擺脫了因緣所生法的業力跟妄想的干擾。

又雨細末栴檀、沉水香等。

第二個瑞相 空中雨香

前面是雨花,這個地方是雨香,雨下細末栴檀,就是栴檀香的粉,或者沉香等等。這個香表示事修法門。前面散花是理觀,理觀的花讓一個人安穩舒適。香表示大乘的戒定真香,有離垢清淨的意思,能夠排除污穢的垢氣,所以戒定法門能夠調伏煩惱、增加福報。這指的是福德的事修,這個雨香是事修。

於虛空中,天鼓自鳴,妙聲深遠。

第三個瑞相 天鼓自鳴

利他當中,菩薩最主要的就是說法。說法就是用“天鼓自鳴,妙聲深遠”來表法。說法佈施很重要,你不僅僅信解、觀照,一定要透過說法講給別人聽,靠著說法來增長自己的觀慧,破除愚癡。

鼓的聲音有警覺的功能。凡夫眾生一天到晚向外攀緣,你叫他內觀真如,雖然業障不是馬上消掉,至少內心能夠安穩下來,一內觀以後,就擺脫因緣所生法。所以就像鼓能夠震撼人心,警覺人心。

又雨千種天衣,垂諸瓔珞、真珠瓔珞、摩尼珠瓔珞、如意珠瓔珞,遍於九方。

第四個瑞相 空中雨寶

下化眾生,除了法音宣流之外,接著就是用慈悲和功德攝受。天衣指慈悲忍辱衣。一方面口輪說法,另一方面還有意業的慈悲、身業的四種功德來攝受眾生。四種瓔珞表示四種功德,即戒、定、慧跟陀羅尼。這些攝受「遍於九方」,因為是下化眾生,所以在十方裡扣掉上方,遍於九方。

前面的理觀、事修是自利,說法攝受眾生是利他。自利利他都是屬於因地。現在講到果地功德。

眾寶香爐,燒無價香,自然周至,供養大會。

第五個瑞相 寶爐燒香

因地的修學,最後招感的是「眾寶香爐,燒無價香,自然周至,供養大會」。透過眾寶所成的香爐,從地上而往上燒時,能夠周遍法界。表示菩薩透過前面的自行化他,福慧功德慢慢廣大圓滿。香表示福、慧兩種功德

一一佛上,有諸菩薩,執持幡蓋,次第而上,至於梵天。是諸菩薩,以妙音聲,歌無量頌,讚歎諸佛。

第六個瑞相 幡蓋上天

突然間,空中有諸大菩薩現前,這些大菩薩執持幡蓋在諸佛之上。幡蓋表示菩薩的菩提願力,能夠庇蔭眾生。幡蓋一個接一個、一個接一個,輾轉相接,一直上至大梵天。大梵天表示第一義諦,功德圓滿。與此同時,也發出微妙音聲,歌頌讚歎諸佛成就的法身功德。

首先我們看一佛乘的因地。它的因地是從虛空降到大地。虛空中降下花、香、說法、音聲乃至種種瓔珞等等,表示我們在因地的時候,修理觀萬行會歸一心。從凡夫到法身菩薩,基本上都是觀心法門,都是開顯自性的功德。

諸位!生命當中只能二選一。當你追求因緣所生法的功德,真如的功德就消失;如果你放棄外面的功德,真如就會報答你。佈施的時候,你選擇貪求佈施的福報,真如的門就關起來了,你要的因緣所生法,就變成一種有漏的因緣果報。

從果地來說,燒香、寶蓋,是從大地不斷地增長到虛空,你成就圓教初住的般若道,到方便道的時候,它開始又回到因緣所生法。我們在破無明、證法身之前,我們所有的因緣所生法都不能攀緣,所做的一切都是要回歸真如。

等到圓教初住以後,就可以從真如再開始從空出假歷練。你在因緣當中歷練,同時也增長你的法身,增道損生。所以,因地從虛空回歸大地,果地從大地回到虛空,這麼一個表法。

多寶佛塔2.jpg

法會結束以後,有些人沒有參加法會,但是有參加法會的菩薩輾轉相傳。弟子們輾轉聽聞以後,就有四信跟五品兩種修學方法,成就因位的功德。

生在佛世前、後的差別

如果你還是生長在佛世,雖然你沒有親臨法華會上,如果是利根人,可以修四信。如果是佛滅後,就是比較鈍根了,那只能修五品。

初心修學法身有兩條路,第一條路是從信解下手。特點就是這個人理觀強,不需要太多事修,那是指佛世利根。佛滅後的鈍根呢?第二條路必須要事修,就是五品,從隨喜、讀誦,說法,兼行六度,到正修六度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其有眾生,聞佛壽命長遠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無有限量。

四信之一:一念信解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其有眾生”,這些眾生雖然沒有親自參加法華會,但是經過輾轉聽聞,能夠生起一念堅定的信解,所成就的功德不可限量。

這“一念信解”,到底信解什麼,蕅益大師說,信解一念心性“既是釋尊之所久證,亦是眾生之所久迷”。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信解。

我們如果學三乘的權法,就是學因緣所生法,你的內心只會打妄想、造業,所以應該皈依三寶,只有三寶可以救拔你。一般的權教法門,都說你這個心是萬惡之源,所以我們不可能對自己的內心有信心。

只有進入法華思想,講到不二法門。真妄不二,煩惱即菩提。我們內心性具十法界,我們有雜染的一面,所以你會打妄想,但是打妄想的心中,也具足了佛菩薩的性功德。所以讀《法華經》以後,你相信世尊所久證的法身,就是我們久迷的一念心性,只是我們沒有內觀,反而不斷地攀緣,就失去一念心性。

當你開始內觀:原來我這一念心,一念心性,觀進去最後就變成佛陀的法身。能夠產生這樣的信解,算沒有修其他法門,你的功德就無可限量。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於八十萬億那由他劫,行五波羅蜜: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除般若波羅蜜,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六度無般若,空成有漏因

前面講到一念信解的相貌,這以下講到一念信解的功德。有善男子、善女人,發了菩提心以後,理觀薄弱,雖然受了菩薩戒,但只能修事相的六度。花了八十萬億那由他劫的時間來行五波羅蜜。比方說檀波羅蜜(佈施);尸羅波羅蜜(持戒);羼提波羅蜜(忍辱);毘梨耶(精進);禪定波羅蜜,除了般若波羅蜜。

這個人雖然廣修五度,但是沒學《法華經》,缺乏內觀智慧,不相信一念心本來具足無量的性功德。只相信佛陀,相信法寶,不相信自己的心力不可思議。那麼就算修了八十萬億那由他劫的時間,有這麼多的功德,都比不上一念信解的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之一。

這個人雖然修了五度,但是完全靠願力在支持,沒有般若波羅蜜,就變成一個有漏的果報,“六度無般若,空成有漏因”。修再多的有漏果報,加起來還是有漏。而一念的信解,是一種清淨無漏的善根,跟你的自性功德相應的,它是成佛的正因。

第二個,一念信解,從內觀,善根是不退轉的。只要不退轉,對未來的功德來說就超過前面的五度了,因為不斷增上。

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如是功德,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者,無有是處。

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夠成就一念的信解法身常住,而產生內觀的智慧,這個人對無上菩提有退轉的情況,是絶對不可能發生的。這個人在修行當中未來只有進步,沒有退步這件事情。

我們的善根為什麼容易退?

舉一個例子,比方說佈施。假設你佈施的因地,是建立在不忍眾生苦,你看到眾生很痛苦,所以你做義工去佈施,這個因地是建立在心外的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是會變化的,當有一天看到眾生不是你想像的樣子,你的這個佈施心就受到傷害了。

比方說護持三寶。為什麼護持三寶?你緣三寶的功德相,發起你護持三寶的心,這是因緣所生法。等到有一天發覺三寶的莊嚴相,不是你想像的這樣子,你就退轉了,就是你因地不真。

印光大師《文鈔》講一個很重要的觀念,講到善根不退。有人問印光大師說,您老人家勸我們念佛,說求往生。但是我看到某某人念了一輩子沒往生,某某人念了一輩子也沒往生。印光大師說,這些人,不管他有沒有往生,都不影響我往生的心態。如果你今天的往生,是建立在眾生法界,因為別人往生,你才想往生,這個因地就不真了。

在《楞嚴經》講一段話很重要。佛陀跟阿難尊者說,你一個修行者,要知道哪些東西是暫時借來的。

只要用攀緣心所修的一切善法,對你來說都是過客,總有一天要面對考驗的。颱風來的時候,暴風雨來的時候,心外求法所成就的暫時功德假相,總有一天會消失的,因為是借來的。光明是跟太陽借來的,當太陽下去的時候光明就消失了。

阿難尊者問佛陀說:那什麼不是借來的呢?你透過信解真如,理觀所產生的所有的修行,就是你真實的東西,它建立在不生滅心。

這個東西,不管到三惡道去,到哪裡去,你看到什麼事情發生,對它都沒有影響,因為它的因地是真實的心。就是我們說的,自於內心的信解觀照產生的善根,那是你真正的東西。其他的都是借來的,就是生滅的因緣法。你之所以沒有喪失,是時間還沒有到而已,時間還沒有到。因為它是借來的東西,遲早要還的。

我們凡夫最大的麻煩就是退轉的問題,尤其淨土宗。在平常的時候,身體沒有什麼大的毛病,把冷氣打開來,把密閉窗關起來,電話暫時離開,我可以專心念一千聲佛號,每一句清楚分明。現在的問題來了,我怎麼知道我這個功力,在臨終的時候能夠表現出來?

你怎麼知道,平常的功力,在臨終的時候,在加護病房,在別人哭鬧的情況下,你還可以把你信願的善根現出來…。沒有人知道你臨終會怎麼樣。

舉一個例子來說明,比方說臨終見佛往生好了,如果你認為阿彌陀佛跟極樂世界,是在十萬億佛土外,當然這也是佛說的,也就是說你的信解,你對極樂世界的信心跟瞭解是來自於,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依報莊嚴,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好,你依止這句話而建立信解,這樣講的話,你往生只有一種情況,你的心中是向外期待,阿彌陀佛來接引,再把你帶到十萬億佛土去。這種從因緣建立的信解,叫做心外求法。你最好保證,臨命終的時候是安穩的狀態,一旦發生車禍或者是你有重大的病痛,拖了很久阿彌陀佛都沒有來,那你的信解會不會動搖?

一旦你把阿彌陀佛跟極樂世界,建立在心外的十萬億佛土外,往生的變數就太多了,如果今天把阿彌陀佛跟十萬億佛土,建立在我內心本具,是我心造,我用憶佛念佛,把我心中本具的阿彌陀佛現出來,這個往生叫一念相應,跟阿彌陀佛來不來沒有關係。

穢土與淨土.png

又阿逸多,若有聞佛壽命長遠,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能起如來無上之慧。

四信之二:解其言趣

一念信解四信的第一信,而第二信指不但一念信解,還能夠解其言趣。一念信解,是對真如這種清淨力、具足力的信解,偏重理觀的;解其言趣,不但是理觀,還可以把因緣的事修結合起來,理觀不礙事修,事修不礙理觀,理事能夠圓融無礙,這個人,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能起如來無上的中道智慧。

何況廣聞是經,若教人聞、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書,若教人書,若以華、香、瓔珞、幢幡、繒蓋、香油、酥燈,供養經卷,是人功德無量無邊,能生一切種智。

四信之三:聞持供養

對整個一心三觀的思想,能夠聽聞,而且能夠受持,再加一個供養。重點是下面,不但能夠聞持,還能夠以華、香、瓔珞、幢幡、繒蓋、香油、酥燈等等,來供養《法華經》的經卷,這個人的功德無量無邊,能生一切種智,能夠幫助我們早一點成就中道智慧。這個聞持供養,是偏重緣因善性,積累福德資糧。

理論上,理觀是內善根,理論上是跟福德沒有關係,事實上是有關係。因為我們是業報身,你如果業障太重,你要誦個經也坐不住,要拜個懺你也拜不下去,那就形成障礙了,蕅益大師說,理觀的善根,就像一條船,它是一個船體,正行,但是這個船上面,要有一些槳,有一些風帆,才有辦法前進。福德就像船上的一些前進工具,來帶動你慢慢地去進步。

這個福德還不是說拿來受用快樂的,這個福德某種程度是破障的,它不能消滅你的業障,但是它可以淡化你的業障

淡化的水 淡化的業障

經典上講一個譬喻,佛陀說,用一個小杯子撒一把鹽,那鹽水就很濃,因為杯子太小,如果說你今天修福德,等於把小杯子換成大杯子,同樣的鹽分,但是水加多了以後,這鹽水嘗起來就淡了,福報就是這個樣子,福德亦復如是。

這個人有點業障,那個人也有點業障,同樣的業障,但這個有福報的人,經過福報的攝受,雖然不能把業障消滅,但是福報可以淡化業障的力量,就像鹽水裡加清水一樣,我不是要享受快樂,是希望能夠把業障淡化一點,是這麼一個情況。

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我說壽命長遠,深心信解,則為見佛常在耆闍崛山,共大菩薩、諸聲聞眾,圍繞說法。又見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閻浮檀金,以界八道,寶樹行列,諸台樓觀,皆悉寶成,其菩薩眾,咸處其中。若有能如是觀者,當知是為深信解相。

四信之四:深信觀成

阿逸多!善男子、善女人,聽聞我說法身常住的功德,就是我一念心性本具、自他不二的這樣的一種道理,而產生“一念信解”,乃至於透過中間的“解其言趣”“聞持供養”,到最後“觀行成就”。這種觀行成就,只有一種情況,在定中成就,不可能在散亂心中成就。

可能從誦經,也可能從靜坐,反正他的心是寂靜的,在寂靜心中一念相應的時候,會出現兩種相貌,可以判定這個人觀行成就。

第一種相貌,見佛。不是見一般的應身佛,見的是報身佛,就是我們講壽命無量的報身佛。在靈鷲山的耆闍崛山,共法身菩薩及諸聲聞眾,圍繞說法。在定中見報身佛。這第一個相貌。

第二個,見到實報莊嚴土。在定中見到娑婆世界,變成實報莊嚴土。大地變成琉璃地,沒有高山大海,都是平坦的,用閻浮檀金色的黃金,來做為道路界限,道路分成四面八方。大地之後就是寶樹,一重欄楯,一重寶樹,還有諸台樓觀,就是我們居住的地方,宮殿、樓閣各種依報,都是七寶所造成。這些法身菩薩,就在宮殿、寶樹、大地當中自由自在活動。

“若有能如是觀者,當知是為深信解相。”能夠深信觀成的判定就是定中見佛,就是一個方法而已,而且見的是報佛跟報土。

我們要知道,見佛是很不容易的,在相似位上見佛,理論上,是一定要到圓教初住,破無明證法身才可以見佛,我們要知道一個概念,不管從聖道的自力法門,還是從淨土宗的感應道交,要見佛只有一個捷徑,就是從內心中去見佛,從理觀。

前面的四信是利根人,不必太多事修,直接從理觀下手,最後就是在定中見佛。我們是佛陀滅度以後,五濁惡世的鈍根人,就必須要修“五品”。事相就要隨喜、讀誦、說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就是我們佛滅後的鈍根菩薩修的

又復如來滅後,若聞是經而不毀訾,起隨喜心,當知已為深信解相。

五品之一:隨喜

你聽聞《法華經》一佛乘的因果,瞭解“妙因妙果不離一心”以後,能夠信解而不譭謗,進一步能夠隨順觀照而心生歡喜。

何況讀誦受持之者,斯人則為頂戴如來。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須為我復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養眾僧。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養眾僧。則為以佛舍利起七寶塔,高廣漸小至於梵天,懸諸幡蓋及眾寶鈴,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眾鼓伎樂,簫笛、箜篌,種種舞戲,以妙音聲,歌唄讚頌,則為於無量千萬億劫,作是供養已。

五品之二:讀誦

何況是從隨喜以後,又能夠受持讀誦,一方面受持法義,一方面能夠隨文去讀誦。這個讀誦《法華經》的人,等同於用最恭敬的心來頂戴如來,用身業供養如來,把如來放在頭頂上頂住。阿逸多!這個善男子、善女人,不須再為我蓋任何的寺廟,或者建各種的僧坊(塔寺是供佛的,僧坊是供養僧眾的),乃至於蓋好以後用四事供養眾僧。

為什麼不需要呢?因為是善男子、善女人他能夠發心,從隨喜以後能夠受持讀誦《法華經》,就已經與起塔供佛、造立僧坊、供養僧眾等同,也等同於以佛陀舍利子來起七寶之塔。這個七寶塔就是金字塔形的,由下而上越來越尖、越來越小,從高廣慢慢漸小,這個高度一直到大梵天。四周懸諸幡蓋,還有各種寶鈴,塔里面有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而且用種種美妙的音樂、簫笛、箜篌,這些古代樂器,乃至於各種舞蹈戲劇,配合種種美妙的音聲,來讚美佛陀的功德。讚美無量千萬億劫的時間。等同做這樣的供養。

阿逸多!若我滅後,聞是經典,有能受持,若自書,若教人書,則為起立僧坊,以赤栴檀作諸殿堂三十有二,高八多羅樹,高廣嚴好,百千比丘於其中止。園林浴池,經行禪窟,衣服、飲食、床褥、湯藥,一切樂具,充滿其中。如是僧坊、堂閣,若干百千萬億,其數無量。以此現前,供養於我及比丘僧。是故我說:如來滅後,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供養經卷,不須復起塔寺,及造僧坊,供養眾僧。

五品之三:說法

有人聞是經典產生信解,信解以後還能夠受持《法華經》,乃至於“若自書,若教人書”(這個書不是書寫,蕅益大師說這個書是指說法利他,就是著作論述、說法利他的意思),你能夠從自受用的隨喜、讀誦而到了為人家說法利他,那麼你這種說法就等同去蓋一個寺廟。

這個寺廟用栴檀木做的,有三十二個殿堂。這個殿堂就是寬有三十二個殿堂,廣有三十二個殿堂,一個方形的,寬廣各三十二個殿堂。殿堂的高度有八多羅樹,又高又廣,也特別的莊嚴,能夠容納百千比丘在這安住。不但蓋寺廟,旁邊還有園林,能夠經行、打坐,還有浴池以及各種經行的禪窟,而且還具足了衣服、飲食、床褥、湯藥一切四事供養,資生的物品、樂具充滿其中。就是說,你說法等同於用這麼一個美妙廣大的寺廟來供養大眾師。

僧坊跟堂閣(僧坊是居住的,堂閣是說法跟坐禪的),它的數目有若干百千萬億這麼多。寺廟還不是蓋一處,是蓋百千萬億這麼多。蓋完以後,親自在佛陀跟諸比丘面前,把百千萬億的寺廟供養佛陀跟比丘僧。

是故我說,在如來滅後,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法,若自書,若教人書,供養經卷,你這個人就“不須復起塔寺,及造僧坊,供養眾僧”。

為什麼你今天說法,能夠等同蓋這麼大的寺廟呢?

因為,法施就是修最大的供養。你修財施,他肚子餓你給他一碗飯,他生病了你帶他去看醫生,這也是供養,這是財供養,但是你沒辦法改變他內心的本質,因為他內心當中,是一種惑業苦的相續,因為他有業障、有煩惱。我們給他財施,能夠解決他一時的痛苦,就像一個人痛苦,給他吃個止痛藥一樣。但是法施不一樣,弘護正法,等於開啟他心中的智慧。

佈施.png

況復有人,能持是經,兼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其德最勝,無量無邊。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量無邊。是人功德,亦復如是,無量無邊,疾至一切種智。

五品之四:兼行六度

況復有人,不但隨喜、讀誦、說法,一方面受持經典、修學理觀作正行,還能夠兼行。兼行指大部分的時間,還是繼續修隨喜、讀誦、說法的理觀,但是,抽出一小部分時間,兼修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那麼這個人所得的功德,就最為殊勝,無量無邊。

比方說廣大的虛空,有東西南北、四維上下。虛空有兩個特色:沒有限量,因為它清淨無相;第二個,廣大無邊,沒有障礙。用虛空是譬喻這個兼行六度的人功德,無量無邊,疾至一切種智。

佛陀允許我們兼行六度,因為這個人理觀某種程度已經是堅固不退了,涉事不妨正行,不但不影響理觀,還幫助理觀,那麼就可以兼行六度。因為修佈施,不會執著福報相,透過佈施啟動我內心的佈施的善根,透過持戒成就我持戒的善根。能夠法法消歸心性,不會落入因緣福報的執著。

若人讀誦受持是經,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復能起塔及造僧坊,供養讚歎聲聞眾僧,亦以百千萬億讚歎之法,讚歎菩薩功德,又為他人種種因緣隨義解說此法華經;復能清淨持戒,與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無瞋,志念堅固,常貴坐禪,得諸深定,精進勇猛,攝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問難。

五品之五:正行六度

前面的兼行六度,他六度當助行,這個地方不一樣,廣修六度,全為利他。理觀已經成就,就把六度當作一種曆事煉心的物件。透過讀誦、說法,已經觀行成就,堅固以後就能夠修佈施,這個人就有資格來蓋塔廟跟僧坊,來供養讚歎三寶,而且以百千萬億讚歎之法,來讚歎大乘菩薩的功德。

前面是講財佈施,這以下講法佈施。這個人不但用財來供養三寶,還能夠假借種種因緣,善巧方便地宣說一佛乘的因果。這個法佈施。

他能夠斷惡、修善、度眾生,持菩薩的三聚淨戒。修忍辱波羅蜜,和合無諍,修忍辱無瞋,志念堅固。忍辱無瞋是生忍,是對人的安忍;志念堅固是法忍,對甚深的法義,一心三觀,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這種中道的妙理,能夠安忍隨順,叫法忍。

他能夠成就種種的禪定。而且,對一切的善法能夠專一相續地去修學。乃至於成就廣大的智慧。能夠廣學多聞,而且成就辯才,能夠回答眾生各種問難。所以,理觀成就以後,從六度萬行去歷練,不但不妨礙理觀,還加強理觀。

有哪兩種特殊的功德?

我們看第二段,他的功德,直趨菩提道場。

阿逸多!若我滅後,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復有如是諸善功德,當知是人,已趣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行處,此中便應起塔,一切天人皆應供養,如佛之塔。

以下講他果地的功德。阿逸多!在我滅度之後,這個圓五品之人,一方面受持讀誦《法華經》,一方面廣修六度,有兩種特殊的功德:第一,已趣道場。方向非常明確了,正式地趣向佛道,而且這個趣向是不可退轉的,只有前進沒有退步。

第二個,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菩提樹下。不但是趣向,而且已經離成佛不遠了。五品觀行位圓滿以後是入相似位,已經成就相似法身了。這個人對無上菩提已經方向明確,而且非常接近了。

這個圓五品的人,善男子、善女人,不管是坐,不管是立,不管是在活動,他所經過的地方,我們就應該起塔廟來供養這個處所。也就是說,他就是佛菩薩。當然他還沒有成就法身,但是他已相似法身,就差不能夠普門示現利他而已。所以圓五品的人,到最後的階位跟前面的四信完全一樣。

四信跟五品怎麼配合?

五品的前二品,隨喜、讀誦,就是配四信的第一信,一念信解。第三品、第四品、第五品就配後面的二、三、四,一個信配一個品。就是初兩品是一念信解,後面的三、四、五品就配解其言趣、聞持供養跟深信觀成。最後的結果都是成就圓教十信的相似位。

它們兩個的結果是沒有差別的,只是利根人直接契入理觀,鈍根人先從事修下手。針對我們這些佛陀滅度以後的鈍根人,佛陀特別強調讀誦經典的重要。

其實四信到最後也是要經過六度的歷練的,如果把四信加上兼行六度跟廣行六度的話,四信跟五品對照起來,最大的差別就是差在讀誦。佛世的時候,利根菩薩不用讀誦,聽聞就夠了;佛滅後讀誦變成重要的事,長時間的文字熏習。就是所謂的四信五品結果一樣,只是過程差在有沒有讀誦,在這個地方。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登極樂國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達仁筆記 的頭像
    達仁筆記

    達仁筆記

    達仁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