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書論,就是唐代書法大家、楷法極則的創作者——歐陽詢總結出來的《書法結字三十六法》。據說,唐代大書家歐陽詢曾留下真書字型結構法三十六條,被記載於戈守智所纂著的《漢溪書法通解》中。
【歐陽詢像】
歐陽詢(557年一641年),字信本,漢族,唐朝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唐朝著名書法家,官員,楷書四大家之一,南梁征南大將軍歐陽頠之孫,南陳左衛將軍歐陽紇之子,南朝梁太平二年(西元557年)出生於衡州(今湖南衡陽),祖籍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 歐陽詢與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並稱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歐陽通亦通善書法,故其又稱“大歐”。 他與虞世南俱以書法馳名初唐,並稱“歐虞”,後人以其書於平正中見險絕,最便於初學者,號為"歐體"。 代表作楷書有《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化度寺碑》,行書有《仲尼夢奠帖》、《行書千字文》。對書法有其獨到的見解,有書法論著《八訣》、《傳授訣》、《用筆論》、《三十六法》。所寫《化度寺邑禪師舍利塔銘》,《虞恭公溫彥博碑》,《皇甫誕碑 》被稱為“唐人楷書第一”
頂戴
原文:字之承上者多,惟上重下輕者,頂戴,欲其得勢,如"曡"、"壘"、"藥"、"鸞"、"驚"、"鷺"、"鬐"、"聲"、"醫"之類,《八訣》所謂斜正如人,上稱下載,又謂不可頭輕尾重是也。
【說明】
戈守智《漢溪書法通解》說:頂戴者,如人戴物而行,又如人高妝大髻,正看時,欲其上下皆正,使無偏側之形。旁看時,欲其玲瓏松秀,而見結構之巧。如臺、響、營、帶。戴之正勢也。高低輕重,纖毫不偏。便覺字型穩重。聳、藝、甃、鵞,戴之側勢也。長短疏密,極意作態,便覺字勢峭拔,又此例字,尾輕則靈,尾重則滯,不必過求勻稱,反致失勢。
漢字中有許多上下結構的字,給人的感覺是下半部頂著上半部。有些字的上半部筆劃較多,下半部筆劃較少,給人感覺是上重下輕。這些字在佈局上就要注意均衡,使下半部能夠頂得起上半部,曡、壘、藥、鸞、驚、鷺、鬐、聲、醫等字。《八訣》中說這類字的書寫就像人一樣,要上下勻稱,上面不壓下面,下面承得起上面,又不能頭重腳輕,都是強調這一點。
上大下小結構的字,這是字形決定的,無法改變,但書法中首先要避免頭重腳輕,否則就成大頭娃娃了。要想上下勻稱,多採用筆劃輕的手法,切不可用重筆。也可通過筆劃外放,使下部結構能壯大一點,如覽的下部橫、豎彎鉤都外放了,寶的下部橫類似。
也有通過加重下部的筆劃方式,增強下部的支撐力,使下部能承得住上部重量。
除了要避免頭重腳輕,還要頂得穩當。多通過造型來實現,例如上下凹凸型對接、穿插加強聯結等方式。
穿插
原文:字畫交錯者,欲其疏密,長短、大小勻停,如中、弗、井、曲、冊、兼、禹、爽、爾、襄、甬、耳、婁、由、垂、車、無、密之類,《八訣》所謂四面停勻,八邊具備是也。
【說明】
戈守智《漢溪書法通解》說:穿者,穿其寬處。插者插其虛處也。如中字以豎穿之。"冊"字以畫穿之。"爽"字以撇穿之。皆穿法也。"曲"字以豎插之,"爾"字以"乂"插之。"密"字以點啄插之。皆插法也。
漢字中有不少字的點畫相互交錯。在書寫的時候,應當注意讓點畫的疏密、長短、大小均停得體,如中、弗、井、曲、冊、兼、禹、爽、爾、襄、甬、耳、婁、由、垂、車、無、密之類的字,《八訣》中所說的「四面停勻」、「八邊具備」就是這個意思。
點畫相互交錯多出現在獨體字中,交叉的位置要準確,交錯求穩實,要注意疏密、長短、大小得體。交叉的位置有均分的,也有不均分的,兩者都根據所分兩邊的份量相當要求來佈置。
在非獨體字中,交錯的情況多發生在多部件的字中,體現為字的多個部件和筆劃之間的關係。這樣的交錯有助於將多個部件之間建立聯結關係,顯得緊湊,避免鬆散。
**************************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登極樂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