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r7sn28q79n4n8s8sor60p591o8pr16.jpg

《念佛五問》從凡夫到成佛的修學三個不可不知的實踐套路,少一個都會多走冤枉路

本文參錄上淨下界法師《大乘妙法蓮華經》講記

 

什麼是緣修? 什麼是真修?

智者大師把我們從凡夫到成佛的修學分成兩大部分,這當中是以初地做一個界標。就是在初地之前叫做緣修,因緣的緣;初地以後叫真修。

什麼叫緣修呢?就是我們在初地之前,我們沒辦法開顯真如的功德,所以我們只能怎麼樣?心外求法。我們要仰仗一種法的力量來攝受我們,所以佛陀開出了三乘的教法:聲聞、緣覺、菩薩。

我們透過四諦、十二因緣、六度的修學,慢慢地安住下來。所以,整個緣修的核心思想,智者大師說,就是從假入空,用空性來保護自己。因為這個三界火宅,我們凡夫修學,這個果報體叫內憂外患,不得安穩。

外有生老病死的業力來干擾你,內有顛倒妄想,一天到晚打妄想,所以你那個身心世界是內外不安。所以你看,不管你修四諦也好,十二因緣也好,或者六度,其實它的核心思想,就是慢慢地把我們從一種因緣的假名假相假用帶回空性。

當然,空性有兩種差別。你看小乘的空性。你問小乘學者說,什麼是空?他會告訴你,滅色取空。小乘的人認為,你不要告訴我三界是安穩的,只要你在三界得一個果報,你就是不安穩。所以,三界的空性,它的空是怎麼安立?叫做“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小乘的學者認為,生死跟安穩是不兩立的,你在三界投胎,你就不可能安穩。所以小乘的空性是不容許有任何因緣的造作,叫做“滅色取空”。

大乘的空性好一點,它叫“緣起性空”。說一切法因緣生,它沒有真實性。你說業力干擾你,這句話其實也不完全對,因為業力沒有真實性,你不攀緣它,它怎麼會干擾你呢?

那佛菩薩來到人世間,為什麼業力不會干擾到他,這個火燒不到他呢?所以三界的果報是不真實的。就是說,你今天要跟它互動,它就干擾你;你要不互動,它就不干擾你。所以,它的干擾是建立在因緣。

所以,緣起性空,它本身沒有自性。所以這種空性就比較靈活一點,他能夠容受妙有,他能夠在空性當中修學六度、懺悔業障、積集資糧,他也可以得到安穩。

總之,按照智者大師的規劃,整個三乘的修學,表面上他行菩薩道,其實他重點在追求自己的安穩。聲聞人也追求安穩,當然安穩的層次有不同。所以在初地之前的整個修學是從假入空,追求安穩。

但是到了初地,這個就是法華的思想。所以《法華經》是整個從緣修步入真修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就是開示悟入佛的知見。其實我們在初地之前,佛陀對知見的問題不要求,你就用凡夫的知見,你用有所得心,沒關係。因為在初地之前,它的核心在法,你只要心中有法就好;你的知見對不對,問題不大,因為法會帶動你。

但是到了初地,那就不是法力的攝受了,那是你自己的真如本性要現前了。那叫一個真修,因為你的目的已經不是心外求法了。也就是說,你不能只是追求安穩而已,你要追求菩提了,你開始要進入廣大、深遠的菩薩道。

什麼叫菩提?

我們一般說“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其實真正初地以後的菩提叫做“莊嚴佛土,成熟眾生”。就是說你要做兩件事情,初地以後只做兩件事:

第一個,莊嚴佛土。你要想辦法創造一個清淨莊嚴的國土,然後你在那個地方現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佛相,你要以佛的色身在那個地方住世,所以你本身的福慧資糧要夠;

第二個,成熟眾生。你要跟你有緣的眾生結緣,要想辦法把他們帶到你的佛土來教化他們。所以這是一個非常深遠廣大的菩薩道。

所以諸位!一個修行人,他從一種追求安穩,到了初地以後,他的修行策略幾乎是完全改變,開始追求菩提。當然這些轉換太大,尤其聲聞人轉換太大,這個時候必須要佛陀出世,來給他做一個保證,就是說,沒事,你這樣走是對的!必須佛陀的印證,給修行人一種保證跟信心。

從一種三乘的追求安穩,所謂的權法,而入了實法的追求菩提,到中間初地現前的時候,佛陀基本上要出現,幫這個人授記。就是說,從現在開始你的修學內涵改變了,你未來的目標只有兩個:一個是莊嚴佛土,第二個成熟眾生。

緣修與真修要怎麼順利對接?

現在有個問題來了,就是對接的問題。我們過去用有所得的攀緣心修了很多的法,比方說有些人喜歡放生,他覺得放生可以讓他安穩,他一做放生,他身心世界就非常的安穩,法喜充滿。

有些人喜歡做義工,他參加法會做義工就得到安穩。那沒關係,各有各的安穩。現在我們的問題就是說,那既然從緣修到真修是兩個不同的層次,一個是以有所得心在法上修學得安穩,一個是以無所得心開顯自性的功德。

那麼現在的對接,我在因地的修學,佈施、放生、做義工,還算不算?這個地方就是講到對接問題了。對接有兩種:

第一種是理觀的對接。理觀的對接其實《法華經》講很多,就是從空性對接到中道實相。這個地方我們在〈譬喻品〉〈信解品〉〈藥草喻品〉都說明了,就是你要從向外攀緣空性,只要迴光返照就對接了。

另一種是事修的對接事修對接的話,這個地方很重要的就是說,如果我們以前(在初地之前),緣修的時候的事修是隨緣而做的,就是,大家都做我也做,那麼這樣子的隨緣做的事修,到了初地就完全不算數了,就是福德力了。但如果你在初地之前的事修是依止善根力而不是善念,那可以對接。

什麼叫善根力?

信解、觀照、發願。你在做的時候一定是有堅定的信仰、有堅定的願力,我不管別人做不做,我就是要做!這是善根力。這種在初地之前依止信解、觀照、發願所做的事修,可以對接過去,會影響到你未來的成佛。羅漢們在因地的時候各有各的功德,有些功德是可以貫穿緣修、進入真修,影響他到後面的成熟眾生、莊嚴佛土的,就是他依止善根力。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登極樂國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達仁筆記 的頭像
    達仁筆記

    達仁筆記

    達仁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