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傳法.jpg

瞭解二種自己,才能在佛法中掌握二個修學重點

《法華經》在整個佛教的定位,就是引導一個生死凡夫怎麼樣正確地趨向佛道。在《法華經》當中強調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我們要成佛之前先要掌握成佛的根本。它是有一個根本的。什麼叫成佛的根本呢?就是你要開示悟入佛的知見。

我們現在沒有佛的功德,那沒關係,但是我們先有佛的知見。就是說,我現在不能像我父親這樣子能夠統理整個家業,但是我現在第一件事情,要先回家,必須受生於佛陀的家族。那麼,什麼叫做受生於佛的家族,什麼叫做開示悟入佛的知見呢?

你要在整個佛法當中掌握兩個重點:第一個,你怎麼樣修學權法;第二個,你怎麼修學實法。這個權實二法你怎麼去正確地操作?在操作當中,還有個重要的觀念,就是你要先瞭解自己。

佛陀的智慧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權法的智慧,一種是實法的智慧。

什麼叫權法的智慧呢?就是事修的因緣。佛陀開示我們人天乘的三皈、五戒、十善跟三乘的四諦、十二因緣、六度,為了滿足眾生的需求,佛陀講出了十法界的修因得果。

所以,事修的特點是根據我們的有所得心安立的。事修,你要有所得,你要透過對教法的信解、發願來努力地去修學。修學以後你能夠怎麼樣?修因得果。比方說你修四諦,你得到阿羅漢果;你修十善,就得到天上的果報。所以,事修的特點就是讓我們生命增上。

你為什麼修學佛法?你當然是想改變自己,你希望你的來生比今生好,所以你才修學佛法。所以,事修就是從因果上讓我們建立一種增上的力量。

實法就不一樣了,實法強調的是一種理觀的智慧。它不是在修因得果,它可以說是超越因果。它等於是在觀照我們眾生本具的一念心性。它重點在觀照,安住,就可以了。因為心性它沒有增減,你不可能說你今生的心性到了來生更大,不可能。

你就是成佛了,你的心性跟現在的心性也是一模一樣的,它沒有增減、沒有生滅。所以你不用去改變它,你只要怎麼樣?你只要觀照它、安住它就可以了。

倓虛大師有一天在山中打坐。打完坐以後,走出茅蓬,看到外面的景觀,他講一個偈頌。他說:“眼觀青山數十里,青山內外皆自己。只因自己不相識,不識己者是自己。”

這個偈頌我們簡單說,就是從佛法的因緣觀,一切法是唯心所現。青山也好,白雲也好,都是一念心性所現的一個因緣的假相。那我們人生為什麼不瞭解自己呢?因為我們喜歡向外攀緣。

就像一個鏡子,我們喜歡注意那個灰塵,而不會去注意那個鏡子。向外攀緣的後果就是,我們這一輩子會清楚很多的事情,會明白很多很多,這個人怎麼樣,那個人怎麼樣,會明白很多人,但是我們永遠沒辦法瞭解自己。

就是我們只看到了青山,我們只看到了白雲,但是我們這輩子永遠沒辦法瞭解自己,就是我們沒有做一種觀心的修學。

所以天臺宗說,你不管修什麼法門,就是要觀心。現在的人為什麼沒辦法成佛?他來到佛教,逮到什麼法門就開始修。你給他一個佛號,他就念佛;你帶他去拜懺,他就拜懺。他的心雖然不是心隨境轉,起碼是心隨法轉,也是被法帶著走,也是沒有真正地安住。

所以,首先我們要瞭解兩種自己:

第一個,瞭解因緣中的自己。

我們必須務實地面對我們過去的生命經驗,這個是必須要面對的。我們過去的經驗當中,時至今日,我們累積了很多的善根,這個值得我們慶倖;但是我們人生經驗當中也累積了很多的煩惱,這個也是我們要面對的。

所以權法的操作就是,佛陀有這麼多法門,拜懺、持戒,各式各樣的法門,你要知道你需要的是什麼法門,因為你沒有太多時間去嘗試。人生短暫,你很快就要面臨死亡,所以你要找到一個契機的法門。首先你要知道什麼法門可以帶動你的善根,它最快能夠引發你的興趣、好樂、精進;你要知道,你往生時最大的煩惱障礙是什麼?

所以,如果不瞭解自己,那你就是東修修、西修修,結果,所有法門修完以後,你的善根也沒有增長,煩惱也沒有調伏,你就是跟三寶結緣了。為什麼呢?因為你沒有瞭解因緣中的自己,你不知道你的定位在哪裡。整個三草二木,你的位置在哪裡你都不知道,所以你修法門就是全部都修。全部都修等於是全部都沒有修,因為你不專。

佛陀不在了,已經沒有人幫我們規劃我們的法,我們必須要自己為自己開藥。首先我們要不斷地透過觀心,知道我們的善根在哪裡,我們的煩惱在哪裡。這是第一個,瞭解因緣中的自己。

第二個,瞭解真如中的自己。

當然這個更重要。就是,我們撇開我們的生命經驗來說,先把這個放下,首先我們要觀察:你從什麼地方來?“因緣和合、虛妄有生。”我們沒有輪回之前,在因緣沒有和合之前,在沒有生之前,到底什麼是我們的本來面目?這個也是要知道的。

如果你不知道,你就不能安住,你就不能站在跟諸佛同一個平臺,就等於是你永遠是一個流浪漢。

所以我們在修學當中要瞭解兩種自己:第一個是因緣中的自己,第二個是真如中的自己。一個是權法的調伏跟引導,一個是實法的安住。

鷹.jpeg

獵人為什麼失去了這只老鷹?

我們過去也曾經舉一個例子,來知道權法實法的操作。說過去有一個獵人,他去打獵的時候抓到了一隻剛出生不多久的老鷹。他把這只小老鷹帶回來,剛好他們家的母雞生了一窩小雞,他就把這個小老鷹交給母雞來帶。

那母雞反正帶很多小雞,多帶一隻也不多。但是這只小老鷹長時間跟母雞在一起,學習它的行為,受各式的色聲香味觸法的熏習。等到它長大以後,獵人希望它能夠扮演老鷹的角色,幫他打獵,但它始終飛不起來。獵人就失望了,就把它帶到懸崖上,把它放掉,自由落體。

當然,當老鷹面臨死亡威脅,快要落地的時候,它的本能出現了,展開翅膀,然後飛向天空。這個獵人失去了這只老鷹,因為他犯了一個錯誤:他知道實而不知道權。

他只知道這只老鷹本來是老鷹;他不知道這個老鷹經過母雞的熏習,它已經有母雞的習氣了。只知鷹、不知雞,這就是獵人犯的錯誤,執理廢事。

你只知道真如本性本來清淨,但是你忽略了你在因緣當中所累積下來的、因緣造作的善根力跟煩惱力。如果這個獵人能夠知道它本身是一個老鷹,但是經過這幾年的熏習,它有了雞的習氣,他能夠多一點善巧、多一點耐性,權法妙、實法妙,他很快就能夠恢復它老鷹的本性。

佛法也是這樣。就是說,今天佛陀不在了,但是值得我們慶倖的是,法門都在!所以,我們現在的修法要比佛在世多一道功夫,就是了解自己,因為沒有人可以為你開藥了。瞭解因緣中的自己,瞭解真如中的自己,理觀事修怎麼來調配。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登極樂國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達仁筆記 的頭像
    達仁筆記

    達仁筆記

    達仁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