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57-1.png

《法華經》第57篇(上):(收藏)詳說窮子喻,看佛陀如何扶植甘當掃糞工的窮子成為真佛子

本文參錄上淨下界法師《大乘妙法蓮華經》講記  

 

妙法蓮華經信解品-窮子喻全文

「世尊,我等今者樂說譬喻、以明斯義,譬若有人,年既幼稚,捨父逃逝,久住他國,或十、二十、至五十歲,年既長大,加復窮困,馳騁四方、以求衣食,漸漸遊行,遇向本國。其父先來、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財寶無量,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玻璃、珠、等,其諸倉庫,悉皆盈溢,多有僮仆、臣佐、吏民,象馬、車乘、牛羊、無數,出入息利,乃遍他國,商估賈客、亦甚眾多。時貧窮子、遊諸聚落,經歷國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父母念子,與子離別五十餘年,而未曾向人說如此事,但自思惟,心懷悔恨,自念老朽,多有財物,金銀、珍寶,倉庫盈溢,無有子息,一旦終沒,財物散失,無所委付,是以殷勤、每憶其子。復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財物,坦然快樂,無復憂慮。』」

「世尊,爾時窮子、傭賃展轉、遇到父舍,住立門側。遙見其父、踞師子床,寶幾承足,諸婆羅門、剎利、居士、皆恭敬圍繞,以真珠瓔珞、價值千萬,莊嚴其身,吏民、僮仆,手執白拂,侍立左右。覆以寶帳,垂諸華幡,香水灑地,散眾名華,羅列寶物,出內取與,有如是等種種嚴飾,威德特尊。窮子見父有大力勢,即懷恐怖,悔來至此。竊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傭力得物之處,不如往至貧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若久住此,或見逼迫,強使我作。』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時富長者於師子座,見子便識,心大歡喜。即作是念:『我財物庫藏、今有所付,我常思念此子,無由見之,而忽自來,甚適我願,我雖年朽,猶故貪惜。』即遣傍人,急追將還。爾時使者,疾走往捉。窮子驚愕,稱怨、大喚:『我不相犯,何為見捉?』使者執之愈急,強牽將還。於時窮子,自念無罪,而被囚執,此必定死,轉更惶怖,悶絕躄地。父遙見之,而語使言:『不需此人,勿強將來,以冷水灑面,令得醒悟,莫復與語。』所以者何。父知其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貴、為子所難,審知是子,而以方便,不語他人、云是我子。使者語之:『我今放汝,隨意所趨。』窮子歡喜、得未曾有,從地而起,往至貧里、以求衣食。」

「爾時長者將欲誘引其子、而設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無威德者:『汝可詣彼,徐語窮子,此有作處,倍與汝值。窮子若許,將來、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語之,雇汝除糞,我等二人、亦共汝作。』時二使人即求窮子,既已得之,具陳上事。爾時窮子先取其價,尋與除糞。其父見子,愍而怪之。又以他日,於窗牖中、遙見子身,羸瘦憔悴,糞土塵坌,污穢不淨。即脫瓔珞、細軟上服、嚴飾之具,更著粗敝垢膩之衣、塵土坌身,右手執持除糞之器,狀有所畏。語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後復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復餘去,當加汝價。諸有所需、盆器米麵、鹽醋之屬,莫自疑難,亦有老敝使人、需者相給,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復憂慮。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壯,汝常作時,無有欺怠、瞋恨怨言,都不見汝有此諸惡、如餘作人,自今已後,如所生子。』即時長者、更與作字,名之為兒。爾時窮子、雖欣此遇,猶故自謂、客作賤人。由是之故,於二十年中、常令除糞。過是已後,心相體信,入出無難,然其所止、猶在本處。」

「世尊,爾時長者有疾,自知將死不久。語窮子言:『我今多有金銀珍寶,倉庫盈溢,其中多少、所應取與,汝悉知之,我心如是,當體此意。所以者何。今我與汝,便為不異,宜加用心,無令漏失。』爾時窮子,即受教敕,領知眾物、金銀珍寶、及諸庫藏,而無希取一餐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處,下劣之心、亦未能捨。復經少時,父知子意,漸已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臨欲終時、而命其子、並會親、族、國王、大臣、剎利、居士,皆悉已集,即自宣言:『諸君當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於某城中、捨吾逃走,伶俜辛苦、五十餘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懷憂推覓,忽於此間、遇會得之,此實我子,我實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內,是子所知。世尊,是時窮子聞父此言,即大歡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此寶藏自然而至。』」

「世尊,大富長者、則是如來,我等皆似佛子,如來常說、我等為子。世尊,我等以三苦故,於生死中、受諸熱惱,迷惑無知,樂著小法。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捐除諸法戲論之糞,我等於中勤加精進,得至涅槃一日之價,既得此已,心大歡喜,自以為足,便自謂言:『於佛法中勤精進故,所得宏多。』然世尊先知我等心著敝欲,樂於小法,便見縱捨,不為分別、汝等當有如來知見寶藏之分。世尊以方便力、說如來智慧,我等從佛,得涅槃一日之價,以為大得,於此大乘,無有志求。我等又因如來智慧,為諸菩薩,開示演說,而自於此無有志願。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樂小法,以方便力、隨我等說,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今我等方知世尊於佛智慧、無所吝惜。所以者何。我等昔來真是佛子,而但樂小法,若我等有樂大之心,佛則為我說大乘法。於此經中、唯說一乘,而昔於菩薩前、毀呰聲聞樂小法者,然佛實以大乘教化,是故我等說、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如佛子所應得者、皆已得之。」


窮子喻對應.png

第二喻:窮子喻

世尊!我等今者,樂說譬喻,以明斯義。譬若有人,年既幼稚,舍父逃逝,久住他國,或十、二十,至五十歲。年既長大,加復窮困,馳騁四方,以求衣食;漸漸遊行,遇向本國。

這個地方先講兒子的情況,因為整個故事的主角就是兒子。講這個兒子有兩段,第一個先說他“舍父逃逝”,然後再說“遇向本國”。

“世尊!我等今者,樂說譬喻,以明斯義。”我把我自己的學習過程用譬喻的方式來做一個說明。譬如有一個人,這個人是一個小孩子,“年既幼稚”,一個年幼無知的小孩子。

年幼無知的小孩子在法上比喻什麼呢?表示這些聲聞弟子們。聲聞弟子們今生會跟釋迦牟尼佛同樣生長在一個時代,受佛的教化,跟佛出家。前面說過,這些聲聞弟子在過去兩萬億佛所曾經受佛陀的教化,學過《法華經》,學過大乘佛法,也發了菩提心。

但佛陀滅度以後,這些聲聞弟子們就因為沒有進入內凡,只是外凡的資糧位,所以慢慢地在生死輪回打轉,就退失了大乘善根。所以叫年幼無知,就是整個大乘善根已經退轉了。

我們知道,一個人做錯事還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善根退轉。因為這種自我覺照的功力退轉以後,後果就是“舍父逃逝,久住他國”。退轉以後,第一個,舍離了佛陀(這個父親就是佛陀),就跟佛的因緣慢慢淡薄了;第二個是“久住他國”,就舍離了佛法

佛法是他的國度,佛陀是他的父親。從大乘善根來說,這是整個一大家族,你不但舍離了父親,也舍離了整個家族。所以,舍離了佛陀、舍離了佛法以後,經過了六道輪回,十、二十、五十就是經歷了六道輪回。這個是說明,他小時候因為善根退轉了,所以捨棄了三寶,流轉生死。

看看他長大以後怎麼回事。“年既長大。”我們知道,出世的善根有兩種:一種是信心,一個是智慧。智慧是很容易退失的。他大乘的智慧退失了,大乘的覺照功力退失了,但是他那種善根的信心還在。

這個長大是說,他的出世善根,那種出離的善根會慢慢地內熏而增長。所以他這個善根,那種來自於信仰的出世善根慢慢地內熏增長。

“加復窮困。”一方面善根的內熏增長,一方面受到生死輪回痛苦的折磨,受到老病死的折磨,就開始產生變化了,就開始“馳騁四方,以求衣食”。這個四方指的我們身心世界的身、受、心、法,在四個地方追求衣食。

這個追求衣食怎麼說呢?就是求外道法。因為善根退轉了,佛陀那個時候還沒出世,所以他只能夠跟當時印度的九十六種外道來修學。主要是修兩種:一個是苦行,苦行外道;一個是冥想外道。等於是修禪定跟苦行,用禪定跟苦行當作止痛藥,暫時地解決身心世界的痛苦。

因為佛法還沒有出世,所以只好以這個來追求衣食,先追求衣食的溫飽。那麼用這種苦行外道,加上自己的一種出世的善根,慢慢地遊行,“遇向本國”,就是慢慢地向佛陀、向佛法靠近。

我們做一個說明。這段經文是先把這個兒子的情況,這個小孩子是怎麼回事,做一個說明。我們來看他小時候跟長大的情況。

他小的時候那叫一個“舍父逃逝”。就是,這個人本來是跟佛陀學佛法。我們學佛法應該是要一鼓作氣,說實在,就是打鐵趁熱。就是說,你現在要修淨土法門,你最好這輩子就往生,最好!因為業力是不可掌控的。

那如果你今生沒有把握,沒有一鼓作氣,你爬山沒有一次爬到頂,那你可能從中間就摔下來,就歸零了。也沒有完全歸零,你有些善根會退,有些善根不會退。就是說,這些聲聞弟子跟佛陀學了兩萬億佛的大乘佛法,當時在大乘佛法裡面只到了外凡位,是很容易退轉。

外凡資糧位,就是他當時登山的時候沒有一次攻到頂,沒有一鼓作氣,就修到一半,快要成功的時候佛陀滅度了。佛陀滅度以後,就善根退轉了。

因為你出生的時候生長在非洲,生長在美國、歐洲,沒有佛法的地方,那只好怎麼樣?“舍父逃逝,久住他國。”就是離開了佛陀,離開了佛法。這個善根沒有相續的造作,那當然就流轉生死了。這第一個,他小時候。

長大以後,他慢慢怎麼樣?“漸漸遊行,遇向本國。”我們知道,善根,有些智慧的善根是會退轉,但是他這種信心的善根不退轉。所以,他那種出離心是在的,他那種對生死的厭惡的心是在的。那麼在的時候他怎麼辦呢?修外道法。

修外道法為什麼能夠遇向本國,能夠向於佛道呢?蕅益大師說,外道法雖然方法不正當,但是“亦得為可化之緣”。就是說,外道法為什麼是可度化因緣呢?因為他還有出離心。

外道的可愛之處就是他起碼知道痛苦,他起碼知道三界的五欲快樂是有過失的。這種財色名食睡雖然表面甜美,但是你吃它的時候是要付出輪回代價的。那是刀上的蜂蜜,每一個蜂蜜後面是一把刀。外道起碼知道痛苦。

所以蕅益大師說,你看佛出道的時候,諸外道等都是先得度化,即此意也。就是外道不管怎麼說,他還有出離心。

所以就是,這個小孩子大乘的慧根雖然退轉了,但他的信根還在,所以靠著外道的苦行跟禪定,慢慢地積累一種出世的善根;因為這種善根,又慢慢地向佛陀重新一次地靠近。

他從佛法的山裡面掉下來,但是他透過少微外道的這種資糧力,慢慢又開始趨向佛法。是這麼一個過程。這是解釋這個窮子。

其父先來,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財寶無量,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玻瓈珠等,其諸倉庫,悉皆盈溢;多有僮僕、臣佐吏民,象馬車乘,牛羊無數,出入息利,乃遍他國;商估賈客亦甚眾多。

我們知道這個小孩子是離家出走了,但是我們必須說說他的家庭背景。這個小孩子的父親有兩種身分:第一個身分叫做應化身,另外一個身分叫做法報二身。先看看應化身。

“其父先來,求子不得,中止一城。”應化身強調的是大悲應化,他站在大悲心的角度。這個小孩子當初修學佛法還沒有進門,沒有進入這個家族之門的時候,離家出走,快要進去之前結果退轉了。

退轉以後,這個父親是非常的擔心。釋迦牟尼佛多次地示現於三界當中,也想方設法以大乘佛法施化,但是卻求機不得,沒有因緣可以度化,所以只能夠讓他慢慢從外道的禪定跟苦行去積集出世的善根,因為因緣不具足。所以這個父親經過長時間的嘗試,沒辦法度化,到了某一個時間點,“中止一城”。

我們解釋一下什麼叫“中止一城”。這個“中止一城”就是,佛陀這個時候就住在方便有餘土,現出有餘依涅槃。這什麼意思?佛陀的身有三土:一個實報莊嚴土,攝受法身菩薩的,十地菩薩;方便有餘土是攝受二乘人;凡聖同居土是攝受我們這些生死凡夫的。

所以佛陀基本上已經看出來,這個小孩子從離家出走,再來修學外道法,已經慢慢地怎麼樣?“漸漸遊行,遇向本國。”他二乘的善根即將成熟,所以佛陀做好準備,現出丈六的比丘相。

什麼叫方便有餘土?就是示現八相成道。已經做好度化二乘人的準備,準備現出丈六比丘相,準備要出家、成道、轉法輪等等。所以這個是說明佛陀作為父親的第一個身分,應化身,就是已經做好度化的準備。

“其家大富。”這個法報二身就是他有廣大的財富。“財寶無量”,這當中有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玻瓈等七寶功德。那麼這個財跟寶有什麼差別呢?財表示福德,寶表示智慧

這個法報二身無量的福德、無量的智慧。前面的應化身特點在大悲應化,這個法報二身是福慧圓滿。這麼多的福德智慧的財寶,有多少呢?“其諸倉庫,悉皆盈溢”,充滿了各種倉庫當中。這個是講他的財寶。

“多有僮僕。”佛陀這個報身,我們前面說過,報身是度化誰?法身菩薩。而且報身沒有什麼滅度的問題,他是恒常存在。應化身有分段生死,生老病死;報身他是恒常存在的。

他有很多很多度化的眷屬。比方說誰呢?臣、佐、吏、民。這個“民”就是十住菩薩,就是剛剛入見道位的,就是圓教的十住。這個十住是圓教十住,就是破無明證法身的。為什麼叫民呢?因為十住菩薩只是安住,老百姓求的就是安居樂業,叫做民。剛剛入法身,叫做民。

“吏”,這個吏就是地方的縣市首長,表示十行的菩薩。十住是安住真如,到了吏的時候開始稱性起修,修六度,開始曆事煉心,積集資糧。吏就是十行菩薩。

“佐”是十回向菩薩,十回向開始空有無礙,理事圓融。這表示省長級的了,這個官做得比較大了,他能夠進行各式的空有的調停。

“臣”就是中央級的官員,這表示十地菩薩,他多少能夠輔佐佛陀來度化了。

這個就是法報二身的眷屬,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菩薩。

他不但是有人做眷屬,他還有佛法的這種車乘。這個車乘能夠運載。有什麼車呢?有四種車:象車、馬車、牛車、羊車

象車跟馬車表示中道實相的教法,是實法。象車就是圓頓的一心三觀,馬車是次第一心三觀。這都是真實法,是隨順真如的。

牛車跟羊車表示權法,空性的權法。牛車是體空觀,羊車是析空觀,方便的教法。所以,這個法報二身不但是有菩薩做眷屬,還有各式各樣的權實的二法來做輔助。

“出入息利,乃遍他國。”那麼這個法報二身幹什麼呢?他除了有這麼多的財富,有這麼多的眷屬,有這麼多的教法,他經常怎麼樣?“出入息利。”他跟眾生要互動的。自行的功德叫做入,就是你把東西買進來,遇到好的因緣再把東西賣出去。買進來叫做自行的功德,把東西賣出去就是化他,化他的功德叫做出。在這一進一出裡面得到一些功德,“乃遍他國”,普遍在整個九法界當中。所以,應化身度化的偏重在三界,而法報二身遍整個九法界。

這當中,“商估賈客亦甚眾多”。商,行商的是從他方來本地做貿易的,叫做商。他方,就是法報二身說法的時候,有他方菩薩來聽法,叫做商。本土的,在本土做貿易的叫做賈客,就是本地的菩薩來聽法,叫做賈客。“亦甚眾多。”

我們前面說過,這個小孩子有兩種情況:小時候是離家出走,長大以後比較能夠開始找衣服飲食,慢慢地找到一些基本的資糧。他的父親也是兩種情況:一個本門,一個跡門。本門,財富廣大,眷屬眾多,利息豐盛。跡門,他為了尋找兒子,他不惜離開他自己所住的豪宅,而住在一個簡陋的小城市。這是講到跡門。

我們一般跟佛陀結緣,本門、跡門都要結緣。你看有些人他只是修理觀,尤其是禪宗,很喜歡修理觀,經常正念真如,“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你內觀的時候,那你跟十方諸佛的法報二身結緣,因為佛陀的法身、報身就是在一念心性裡面。所以你一旦攝用歸體,那就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就跟法報二身結緣。

但是你可別忽略了跟應化身結緣。所以我們要透過事修,身業的禮拜、口業的稱念、意業的觀想。諸位!我們講一個現實的問題。其實對我們凡夫來說,真正對我們產生大利益的,是兩千五百多年前陪著我們流轉生死、為我們講經、為我們施設了戒法的釋迦牟尼佛。

所以,你要不跟應化身結緣,那你變成一種好高騖遠了。你只跟法報二身結緣,那你這樣子很難得到應化身的度化。所以我們兩個都要結緣,理觀跟法報二身結緣;事修,透過禮拜、讚歎、供養,跟應化身結緣。總之,這個小孩子的父親有兩個身分:一個是大悲應化,一個是福慧功德圓滿的法報二身。這說明父親跟兒子之間的情況。

時貧窮子,游諸聚落,經歷國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時貧窮子”,這個貧窮的兒子,我們前面說過,小時候是到處跑,離家出走;長大以後,開始注意到現實問題,開始要吃飯,要穿衣,就開始知道要蓄積一點資糧。當時佛陀沒有出世,就修禪定,修苦行,靠了這個資糧,“游諸聚落,經歷國邑”。

聚落是小村莊,國是大國,邑是中等的城市。這比喻什麼呢?國十八界,邑十二處,聚落就是五蘊,簡單地說就是身心世界。就是經歷過整個六道輪回,慢慢地跟釋迦牟尼佛的應化身的八相成道相遇,終於受生於佛世之中。這個就是一種感應道交。

蕅益大師說,能感的是三乘的善根,所感的是佛陀應化的大悲。

所以諸位!我們今天能夠感應佛陀,你靠人天的善根是不可以的。你說,我做慈善事業。慈善事業不在佛陀感應的兒子裡面!就是說,在佛陀的定義,你要有資格做我的兒子,一定要三乘善根,要麼聲聞,對苦諦的體會;要麼緣覺,對因緣法的深刻體悟;要麼菩薩,對菩提心六度的好樂。

所以,這個窮子雖然不是三乘,但是他修外道法;因為他曾經有大乘善根,所以他現在起碼還是有出世的出離心,還是有二乘的善根。這個就是“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窮子憑什麼跟佛陀能夠感應,生長在佛世呢?“三生修福,百劫修因。”就是說,他今生修福,來生修福,第三生又修福,這個福報只是其次;更重要的是,他有他的因地,善根力,他能夠有出世的善根,對佛陀過去生有禮拜、讚歎、供養,所以才能夠生長在佛世。

剛好這個流浪的小孩來到這個城市,釋迦牟尼佛應化身也在這個城市,比方說印度,示現八相成道。就是兩個人冥冥當中,蕅益大師給他四個字,叫做“不期而遇”,雙方沒有約定,但是自然地招感在一起。就是二乘人的出世善根跟佛陀的大悲兩個感應在一起了,叫做“子遂到父城”。

父每念子,與子離別五十餘年,而未曾向人說如此事。但自思惟,心懷悔恨,自念老朽,多有財物,金銀珍寶,倉庫盈溢,無有子息,一旦終歿,財物散失,無所委付,是以殷勤,每憶其子。

我們知道,佛陀的應化身跟我們相遇,必須要互相憶念。說我憶念你,你不憶念我,那就沒辦法。那麼佛陀當初是怎麼憶念這個孩子呢?他有兩種憶念:一個叫做憂念,一個叫期待。

他為什麼憂念呢?就是說,這個大悲的應化身經常憶念他這個過去流失的兒子。說我跟那個兒子離別了五十餘年,這個兒子離開我以後,離開了佛,離開了法,就投入到五欲六塵裡面,經過了六道的輪回。

這件事情,作為父親,作為佛陀,“未曾向人說如此事”。佛陀過去在阿含、方等、般若,在《法華經》之前,從來沒有說聲聞人是佛陀大乘的佛子、能夠繼承佛位;佛陀只是說,聲聞人以後你到偏空涅槃去,只有菩薩能夠到我的家族,繼承我佛的功德,能夠紹隆佛種,弘傳佛法。

所以,佛陀從來沒有說聲聞人能夠從空性轉到菩提的,沒有說這件事,只是內心思惟,怎麼思惟呢?“心懷悔恨。”為什麼叫悔恨呢?悔己不勤教化,恨其疏我親他。作父親的後悔自己,我當初把他教到外凡位,我應該多用一點心,讓他一鼓作氣到內凡就好了,內凡好歹不退轉了,不該那個時候把他放棄了。

當然,這件事不能怪佛陀。我們會離開佛陀,多分都是我們的錯,是因為我們沒有憶念佛陀。我們自己不再禮拜,不再讚美佛陀,就跟佛陀因緣淡薄了。當然,作為佛陀,他自己悔恨自己教化不夠。恨呢,恨這個諸子離開我以後,疏我親他,就慢慢地不學佛法,開始追求五欲的快樂,親他。

第二個,他自己也想一件事情,說我這麼多財富,金銀財寶,倉庫充滿,如果我今天沒有子息來繼承家業的話,一旦我這一期教化結束,入滅以後,那麼我的財物將散失,無所託付,所以殷勤希望這個兒子能夠浪子回頭,能回到我的家族,繼承我的家業。這個是他的一個憂念。我們再看他的期待。

復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財物,坦然快樂,無復憂慮。

那麼期待就是說,如果我今天在我這一期教化裡面,讓他們能夠先證得偏空的涅槃,再回小向大,成就一佛乘的妙理,來發菩提心,給他們授記,那我就可以把財物交給他們了。

這樣子佛種不斷,法脈得以相續,那我的內心就“坦然快樂,無複憂慮”。所以這個地方等於說明,在釋迦牟尼佛還沒有跟兒子相遇之前,這個父親有兩種想法,一者憂念,二者期待,既憂念又期待。憂念的是當初我沒有把他帶好,讓他流失了;期待呢,希望我這一次的度化能夠一舉成功,讓他們證得阿羅漢果,然後臨終之前講《法華經》,給他們回小向大。這個是佛陀的期待。

我們看後面的結果,佛陀這個期待是成功了,果然把這些外道的諸子帶回到阿羅漢,最後回小向大,最後給他授記了。所以佛陀的期待是成功了。

當眾生跟佛陀因緣成熟的時候,他自然會相遇

我們前面說過,你會見到佛陀,只有一種情況,你宿世的善根成熟了,你已經決定要了生死了。這是基本功,不一定說一定要發菩提心。如果你對於生死還沒有決定要了,那你跟佛陀還很遙遠。

就是說你不能列入佛陀的兒子,你只是一般的眾生。所以,要成為三乘的諸子,才是佛陀的規劃的範圍。當然這個三乘的諸子也不是今生栽培的,是生生世世栽培,到現在因緣成熟了,終於要見面了。

世尊!爾時,窮子傭賃輾轉,遇到父舍,住立門側。

第一個,“住立門側”。“爾時,窮子傭賃輾轉。”這個諸子離家出走以後,當然就為衣食奔忙。什麼叫做傭賃?就是到建築工地打小工,貪一些微薄的工資,只能夠省吃儉用,勉強衣食無憂。

就是說,這個大乘的諸子大乘善根退轉以後,流落生死,福德淺薄了。但是他出世的善根沒有退,所以遇到父舍,這個時候來到了華嚴會上,佛陀講《華嚴經》。這個時候他怎麼樣呢?“住立門側”,他不敢進去,他就在門的邊邊,“遙見其父”。

為什麼叫“住立門側”呢?因為,你如果站在大門,叫做中道的實相。住立門側就表示他這個時候只能夠接受偏空的思想。要麼偏空,要麼著有,中間是中道。他就站在偏空的這個門側,就躲在門側,從遠處看著父親。

遙見其父踞師子床,寶幾承足。諸婆羅門、刹利、居士,皆恭敬圍繞;以真珠瓔珞,價值千萬,莊嚴其身;吏民僮僕,手執白拂,侍立左右;覆以寶帳,垂諸華幡,香水灑地,散眾名華,羅列寶物,出內取與,有如是等種種嚴飾,威德特尊。

這是兒子跟父親的初次相見,在華嚴會上。華嚴會上當然佛陀現出的是一個功德莊嚴相。這個諸子因為福德淺薄,對自己沒有自信,就不敢走大門,就在大門邊邊角的地方。幹什麼呢?“遙見其父”,在很遙遠的地方,內心充滿了怯弱,看到父親是怎麼回事?

“踞師子床。”佛陀這是安住在中道的實相,這個“床”。“寶幾承足”,有這個大乘的定慧來作為基礎,以大乘的定慧生起中道的實相。

“諸婆羅門”,這個婆羅門是華嚴會上的等覺菩薩;“刹帝利”,刹帝利是古時候的王族,就是十地菩薩;“居士”就是三賢位的菩薩。“皆恭敬圍繞”。這個是他的眷屬,華嚴會上的眷屬,都是大菩薩。

“以真珠瓔珞,價值千萬,莊嚴其身。”他的父親有真珠瓔珞,真珠瓔珞是大乘的助道法門,就是禪定跟戒法,首楞嚴王三昧跟菩薩戒法。前面的這個師子床是中道實相,是正道法,正式的道法;這個地方是助道,以戒定做助道。

“吏民僮僕,手執白拂,侍立左右。”吏民僮僕就是他的眷屬,白拂就是中道裡面的空有二觀的方便,用空觀破我執,用假觀破法執。站立左右兩側,就是方便波羅蜜。“覆以寶帳”,在這個房子的外面,覆以七寶的寶帳,而“垂諸華幡”,四邊有華幡,這個華幡就是四攝法門。

“香水灑地”,香水灑地就是用般若的香水來灑這個菩薩的心地,來洗除污垢,這個是般若的法水。“散眾名華”,這是般若以外的大乘五度的莊嚴,地上除了般若法水,還有各式各樣的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個五度的各式各樣的香華。“羅列寶物”,在倉庫當中有各式各樣的寶物,就是六度的功德。

“出內取與”,這表示這個菩薩的自受用跟他受用的功德,內取就是自受用,外與就是他受用。前面說過了,菩薩是要跟眾生互動的,菩薩把東西拿進來是自受用,把東西交出去是他受用。

有如是等種種的功德莊嚴,“威德特尊”。這個地方是做總結。他的正報色身,在天臺宗講這個報身叫做“勝應身”。佛陀現出勝應身,千丈的盧舍那身,無量光明、無量相好的這種勝應身。那麼佛陀的應化身叫什麼?叫做“劣應身”,比較差的應身。那麼這個時候佛陀是“威德特尊”,叫做勝應身,就是報身。

這個在外面流浪的小孩子,看到他的父親這麼功德莊嚴,他採取什麼行動呢?

窮子見父有大力勢,即懷恐怖,悔來至此,竊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傭力得物之處,不如往至貧裡,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若久住此,或見逼迫,強使我作。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窮子見父有大力勢。”這個流浪的窮子看到他父親有這麼廣大的威德力,現出報身佛,有各式各樣的眷屬、各式各樣的功德莊嚴,他是怎麼回事呢?心中懷有恐怖,而且後悔來到此地。

他為什麼這樣想呢?因為他私下是說,這個人要麼是大國王,要麼就是大國王的王族這些王爺們,實在不是我一個打工的流浪漢要靠勞力來得到工作的地方。那麼我應該到哪裡去呢?我應該到一個貧窮的小村莊去,那個地方才是我努力工作的地方,因為那樣子我衣食容易得到。衣食容易得到,就是他容易得到偏空的涅槃。

那麼他如果“長久住此”,“或見逼迫,強使我作”。我們前面說過,這個小孩子他本身長期地流浪以後,大乘善根退轉了,所以只有一種出離心。所以他看到《華嚴經》裡面菩薩的功德,發菩提心,廣修六度,他很害怕被人家強迫廣修六度,要經過長劫的修苦。所以“作是念已,疾走而去”,就趕快逃離現場。

蕅益大師他分兩塊:第一個,兒子為什麼見到父親?一定有因緣,來自於厭苦欣樂。蕅益大師用四個字說,能見父親者,厭苦欣樂也。小孩子一開始不會想厭苦欣樂,到處流浪,但慢慢長大以後,他開始知道要離苦得樂了。

他本身出世的善根是在的,所以他知道離苦得樂。他只能怎麼樣?修外道法。修苦行,修外道,從這個地方來遠離痛苦,追求安樂,從這個地方栽培出世的善根。我們知道出世的善根或者菩提心,都是招感跟佛陀相遇的因緣。所以他用離苦得樂的心情來修外道法,這第一個。

但是不幸的是,見到以後,他是心懷恐怖,疾走而去。內心恐怖,快速地離開,這是華嚴會上的情況。那麼為什麼這樣子呢?蕅益大師說,因為這個時候的諸子叫做“小智德薄”。他有這種偏空的思想,又沒有廣大地修福德,只是修禪定、修苦行,所以小智德薄。法大機小,不相應,就只好恐怖疾走。

大乘善根是禁不起你修行沒有結果的,不可以沒有結果的

所以,輪回拖得越久,就是你修行一直沒有結果,你前生也沒有結果,今生也沒有結果,來生也沒有結果,那就是一個不幸的徵兆了,就是一種退轉的徵兆要出現了,尤其是墮三惡道,那就真正退轉了。

善根退轉以後,我們現在在乎的是它什麼時候恢復。善根退轉總有個頭吧?我們講真能破妄。在經文上說,這個窮子經過長時間的流轉,經過五十年的時間。這五十年,這個有大乘善根的窮子,他去過哪裡呢?他去享受過天的快樂,他也做過人,他也去過畜生道,也去過餓鬼道,更不幸的是他也去過地獄,整個六道輪回全部經歷過了。

那麼,後來是怎麼恢復善根的呢?“漸漸遊行,遇向本國。”經文講出兩個重點:第一個,他得到人身。一個人要恢復善根,基本上沒有一個人在天界恢復善根的,沒有,因為太快樂了;也沒有人在三惡道恢復善根的,也很少。

你過去的善根退轉以後要恢復,第一個,請你一定要得到人身,就是暇滿人身第二個,身心窮困。一個人恢復善根,也很難在快樂的果報裡面恢復善根,需要苦諦的刺激。

禪宗有很多公案。禪宗我們知道是不求生淨土的,所以作為一個淨土修行人,我們就很好奇,說你禪宗的大德祖師不求生淨土,那你來生要去哪裡呢?有很多祖師發願:第一個,來生做人;第二個,生長在貧窮家庭。

他是大福德的,他今生有很大的弘法因緣,但是他寧可把福報收起來。他是有智慧,他知道富貴學道難,所以他寧可做一個人,生長在一個貧窮的家庭,讓他繼續地栽培善根。

這個窮子也是這樣子,他得到人身以後,遇到身心的窮困。當一個人受到痛苦的刺激以後,就會把他的出離心給激發出來。所以他開始怎麼樣?尋求離開痛苦之道。當然那個時候佛法沒有現前,釋迦牟尼佛還沒有應化,他就接觸了外道,修習了苦行,又修學了禪定,以此來解決暫時的痛苦。

蕅益大師說,雖是外道,但是隨順佛法。它不是佛法,但是隨順佛法,因為他有出離心,所以也等於是他的得度因緣成熟了。也就是因為他得到人身,又遇到了身心的窮困,所以終於有父子相見的機會了,就是他的得度因緣成熟了。

時富長者,于師子座,見子便識,心大歡喜,即作是念:我財物庫藏,今有所付;我常思念此子,無由見之,而忽自來,甚適我願;我雖年朽,猶故貪惜。

那麼這個父親(作為佛陀),是什麼情況見到這個兒子呢?“時富長者,于師子座,見子便識,心大歡喜。”我們知道,父子的流失,經過長時間以後第一次相見,“華嚴會上佛菩薩”,是在華嚴會上。在華嚴會上的時候,大富長者是現出功德報身,坐在師子座上。

這個時候他看到窮子來到華嚴會上,他馬上知道,這個就是我過去多生多劫之前教育過的弟子,整個內心“心大歡喜”。為什麼歡喜呢?因為他作這樣的想法說:“我財物庫藏,今有所付。”說我作為一個大富長者,我有無量無邊的珍寶(這個珍寶在法上說,就是佛陀有無量無邊的自性功德力)。

這種功德力,終於“今有所付”,我終於能夠託付給我的兒子了。也就是說,佛陀觀察這個窮子度化機緣成熟了,終於可以託付大法,續佛慧命了。他進一步就說,我過去經常思念這個兒子,但是機緣未熟,沒有教化的因緣,如今“而忽自來”,就是雙方沒有約定,叫不期而遇。

佛陀的大悲心跟窮子的善根力冥冥當中互相感應,所以叫不期而遇。可以說是“甚適我願”,如此真是滿足了我多年的心願。“我雖年朽,猶故貪惜”,這比喻說佛陀的大悲心,愛子情深,為了可度之機而生起貪惜之念,那麼離開了很長時間的父子雙方終於在華嚴會上見面了。

“心懷恐怖,疾走而去”,這個窮子大乘善根退失了。所以蕅益大師給他四個字,叫做“小智德薄”。就這個窮子在整個三界的輪回當中,不斷地輪回、不斷地輪回,經過老病死不斷的折磨,他的中道思想消失了。

大乘思想為什麼要福慧雙修?

一個人,大乘善根是需要保護的,特別大乘善根不能給他太大的痛苦。稍微痛苦其實是一種激勵,但是你超過他的忍耐範圍,因為一個人受到極大的痛苦,他一定會生起偏激的思想,一定會的,沒有例外。

他要麼就是著有,就拼命地修福;要麼就偏空,他完全放棄。你把他逼到身心到了極限的時候,他就完全放棄,他不會發菩提心的。發菩提心一定是在安穩的狀態。

大乘佛法,你一旦福報耗損完了,你就是危機的開始了一個初心菩薩,是需要福報幫忙來資助的。小乘不需要修福報,因為五濁的障礙不會障礙你出離心。你煩惱越重,痛苦越深,越激發你出離心。大乘佛法不可以!大乘佛法的初學者一定要福報保護的。

所以你看所有的淨土,只要攝受大乘的凡夫,他一定把淨土弄得非常的安穩。極樂世界也是這樣。當然,你到了初地菩薩,你內心無所住,那對你來說痛不痛苦根本不算個事。但是凡夫就不可以經歷太大的痛苦。所以,這個窮子的大乘善根,雖然栽培了兩萬億佛的因緣,但是禁不起生死輪回的折磨,所以看到華嚴會上的那些大菩薩的境界,還是一樣,“心懷恐怖,疾走而去”了。

這個父親沒有見到兒子之前,他內心有兩種想法,他是既憂念又期待。憂念的是,我這個兒子,我當初沒有好好教好,恐怕是善根退轉了。期待的是,我希望我兒子能夠繼承我的家業,讓我家業有所付託。

所以前面的經文講到父親的憂念,沒有見子之前,是憂念跟期待。但是,見到以後,看這個意思,佛陀是對這個兒子是期待多於憂念,他還是屬於樂觀的期待。就是說,沒事,我過去生給他大乘的善根應該是還在的。當然,這個地方需要一些測試,看看他大乘的善根還在不在。

頓教:華嚴時

父——>即遣傍人,急追將還

子——>窮子驚愕,悶絕躄地

即遣傍人,急追將還。爾時,使者疾走往捉,窮子驚愕,稱怨大喚:我不相犯,何為見捉?使者執之逾急,強牽將還。于時窮子自念無罪,而被囚執,此必定死,轉更惶怖,悶絕躄地。

作為一個父親,對於見到兒子心存樂觀的期待,所以他在華嚴會上馬上遣傍人,就是佛陀兩邊的這些所謂的法身菩薩,用大乘的法門來怎麼樣?“急追將還。”急追就是快速地把他過去的善根追回。我過去給你的大乘善根,現在趕快生起來、運轉!要趕快把它追回來。

這地方採取兩個方式:第一個叫做“疾走往捉”,用快跑的方式去抓他。法身菩薩說法,講的是大乘的中道實相。大乘中道實相當然就是我們講的不二法門。就跟他講說,你不用怕,“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講這種大乘不二法門。

比方說,佛陀在華嚴會上看到諸子以後,就請法慧菩薩說十住的功德,請功德林菩薩講十行的功德,請金剛幢菩薩講十回向的功德,請金剛藏菩薩講十地的功德,講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當然這個地方講到這種大乘的自在,“一為無量,無量為一”。

我們看窮子怎麼反應。這個窮子經過長時間輪回,我們看看到底他大乘的智慧還在不在。“窮子驚愕,稱怨大喚。”這個窮子聽到以後,叫做震驚又驚愕,就是內心很恐怖,而且就埋怨大叫說:“我不相犯,何為見捉?”說我本來不求大乘功德,你們為什麼以大乘智慧來苦苦相逼呢?

所以看這個意思,對大乘佛法是沒辦法接受。這個地方表示他大乘的中道實相的智慧退失了。這也不能怪他,因為三界的痛苦對他的傷害太大,就使令他產生極端的空有的思想。

再看第二個,“強牽將還”,這個地方指的是用菩提心來強迫地攝受他,告訴他,你不能忘失菩提心,“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然後講到菩提心的重要,說我們大乘菩提心,應該怎麼辦呢?

他說:說我們不要怕生死輪回,眾生有這個生死罪業才落入輪回,菩薩應該用大悲心跳入輪回裡去救拔他。前面用智慧來引導,不行;再來看看他的悲心有沒有退轉,這用大悲心來引導他。我們看窮子的反應。

“于時窮子自念無罪,而被囚執,此必定死,轉更惶怖,悶絕躄地。”那麼窮子這一想,自念無罪而被囚禁!窮子在三界生死輪回當中,深受痛苦的折磨,他大悲願力也退轉了,所以他認為,為了利益有情眾生而投入生死輪回,對他來說沒有必要。

我沒有罪,我為什麼要被三界囚禁呢?這一囚禁,恐怕會喪失我的善根慧命。所以他不但對菩提心不生歡喜,轉更驚惶怖畏,乃至於“悶絕躄地”。悶絕躄地就是更加地墮入一種內心的反彈,落入無明業力的深淵當中。

當然,佛陀本來是樂觀看待兒子,那你流浪這麼久了,你善根到底還在不在呢?作為佛陀,當然會把他最好的東西授與眾生,說佛陀出世的本懷是要開示悟入佛的知見,所以佛陀就把他自己的中道的實相的智慧,跟菩提心的功德先展現出來。但是法大機小,不能相應。

蕅益大師對這個“悶絕躄地”作了說明。他說,這個諸子,其實嚴格來說,我們看後面的經文可以看得出來,他不是排斥中道智慧,他也不是馬上否定菩提心,因為他畢竟修過大乘佛法,還不是一生,他經過兩萬億佛所的修學。那麼他今天為什麼對大乘的中道實相、對菩提心如此的害怕呢?

因為他對生死有很深的怖畏。這個已經不錯啦,所以蕅益大師給他一個定位,叫做“厭苦欣空”。就是他厭惡痛苦,好樂空性。這相對凡夫來說好多了。我們凡夫是不知道苦,我們凡夫是苦中作樂。

而這個人已經知道痛苦了,但是他採取防守的方式。我們講過,在痛苦極端地傷害一個人的時候,他不會發菩提心的,他也放棄了所謂功德。他會怎麼樣?先求自己安穩,他會安立一個空性把自己保護起來。就是厭苦欣空。

一個人,他的善根退轉以後,你勉強他修大乘佛法,蕅益大師講一句話很重要:沒有大乘方便而入生死,必當永失三乘慧命!就是說,你沒有大乘的智慧,你還沒有那種中道的智慧來化解你的煩惱,就投入生死輪回,那你會永遠失掉你三乘的慧命。

不但是大乘慧命,你小乘的慧命都失掉。所以這個地方是很重要。按蕅益大師的說法,這個“悶絕躄地”,就是法不契機比你懈怠還嚴重。你到底想要追求什麼很重要。

如果你說,我今生不往生淨土,我生生世世在生死輪回,我追求無上菩提,我就在凡夫的世界追求無上菩提。蕅益大師說,你最好有點本事,你要有大乘的方便力!這不能靠你一種豪情壯志,否則,它所傷害的就不是耽誤你時間而已了,它障礙你三乘的法身慧命。這個叫做悶絕躄地。

一個人對目標的設定是很關鍵的。所以說不能跟著你的願力走,要跟著你的智慧走。就是說,你有多大的智慧,你才能夠設定你的目標,才能夠發你的願。不能夠說我先發願,我不管我的智慧方便,不可以的。就是說,無大乘之方便而入生死,必當永失三乘慧命。

這個人,他沒學佛之前還可以走路,雖然是在貧窮的地方打工,修學外道,他好歹還可以走路;你用大乘佛法強迫他修行,他不但不能走路,昏倒在地上,這個反而更加傷害。法不契機,反而傷害他的善根。

那怎麼辦呢?佛陀用大乘的智慧跟菩提心這一測試,心裡大概有數了:這個窮子離開我以後,可能大乘善根退轉了。我們看佛陀採取什麼樣的補救方式。

父遙見之,而語使言:不須此人,勿強將來。以冷水灑面,令得醒悟,莫復與語。所以者何?父知其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貴,為子所難。審知是子,而以方便,不語他人,云是我子。使者語之:我今放汝,隨意所趣。窮子歡喜,得未曾有,從地而起,往至貧裡,以求衣食。

其實佛陀沒有親自去追他,在華嚴會上佛陀沒有親自地開導小乘人,是叫法身菩薩開導,叫做“遣傍人追”。佛陀雖然沒有親自去追,其實他是站在遠方看這個窮子的反應。

所以,“父遙見之”,他看到這個窮子遇到大乘佛法以後,又是稱怨大喚,又是悶絕躄地,他心裡就有數了,就告訴這位華嚴會上的法身菩薩說:“不須此人,勿強將來。”這個人你不要再用大乘佛法教導他了,放他而去吧。

放他而去,怎麼辦呢?第一個,“以冷水灑面,令得醒悟”。冷水表示一種灰滅的偏空的真理。就是中道的實相已經對他來說沒辦法了,沒辦法攝受了,就用比較冷的水偏空法性的冷水,來灑他的臉。

然後他就怎麼樣呢?他才有辦法在無明的顛倒業力裡面慢慢醒過來。醒過來以後,我們現在從今以後不要再提大乘法門了,包括中道的智慧,包括菩提心,這兩個事情就絕口不能再提了。

“所以者何?父知其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貴,為子所難。”這個窮子雖然經過大乘佛法的熏習,但是長時間地輪回,已經怎麼樣?“志意下劣。”他這個人智慧狹小,悲智未發。而作為佛陀,是一個豪貴的境界。

我們看《華嚴經》,《華嚴經》那是一個真如緣起,“一心萬行,萬行一心”,“一為無量,無量為一”,那功德是可以互相互含互攝。菩薩修佈施,他同時具足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的功德,他那個功德是互含互攝。菩薩不是說一定要修持戒才能夠成就持戒的功德,菩薩修持戒也同時具足佈施、禪定等等功德。華嚴會上那叫一個菩薩的豪貴的自在力。

這種情況,對於一個連三餐都吃不飽的窮子來說,是很難去信解的,兩個檔次落差太大。所以,“審知是子,而以方便”,知道這兩個之間的問題以後,就開始以二乘的方便門來攝受他。“不語他人,云是我子。”所以,經過測試以後,佛陀下定決心,不再講說他是我的兒子、他一定要繼承我的王位,就不說了。

佛陀在經過《華嚴經》的這麼一個測試以後,包括在阿含、方等、般若都沒有明確地說明你是我的兒子、你可以繼承我的家業、我可以授記你做佛,佛陀對這件事情絕口不提了。“不語他人,云是我子”,反而“使者語之”,讓這個使者就告訴這個窮子說:“我今放汝,隨意所趣。”你想去哪裡就去哪裡,我不再強迫你修學大乘佛法。

那麼這個時候窮子什麼反應呢?“窮子歡喜,得未曾有。”這一看,哎喲,你不再叫我繼續輪回下去了,我可高興了。“從地而起,往至貧裡,以求衣食。”就從地面站起來,前往這個卑賤的小村落,繼續地打工來獲取基本的衣食。當然,這個打工就是準備要修四諦法、觀四念處。這個就是一個貧窮的身心世界。

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大乘功德對於一個流轉太久、善根退失的人來說,實在是沒辦法接受的。

漸教:

阿含時

父——>密遣二人,雇汝除糞

子——>先取其價,尋與除糞

爾時,長者將欲誘引其子,而設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無威德者,汝可詣彼,徐語窮子,此有作處,倍與汝直。窮子若許,將來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語之,雇汝除糞,我等二人,亦共汝作。時二使人,即求窮子;既已得之,具陳上事。爾時,窮子先取其價,尋與除糞。其父見子,湣而怪之。

長者就知道用強迫的方法不行了,只能誘導,現在就必須要恒順眾生了。不是說你有期待就夠了。期待歸期待,還要面對現實,佛陀必須站在諸子的希求的角度來施設方便。那怎麼施設方便呢?

他只能夠“密遣二人”。密遣二人就是說,隱密,就是隱瞞圓滿之實法,派遣方便之權法,就是佛陀把空性的法派出來。但是,空性裡面其實含有真如的道理,這個空性跟真如是一體的,佛陀把那個空性放在表面上。

“密遣”就是說,表面上端出的是我空的真理,其實裡面是含有真如的實相。這個“二人”,約法來說就是四諦十二因緣,約人來說就是聲聞菩薩。就是用四諦十二因緣來密詮實相,但是表面看起來是權法。那麼這兩個人是怎麼回事呢?

“形色憔悴,無威德者。”佛陀不再找法身菩薩了,派這個形色憔悴無威德者。因為二乘的教法,這四諦法,但明無常、無我的偏空理性,缺乏大乘的功德莊嚴。

佛陀再也不談六度了,再也不談菩提心了,再也不談中道實相了,就談一個偏空的理性。這個空性裡面沒有六度的莊嚴,沒有大悲的願力,所以叫做“形色憔悴,無威德者”。派這兩個人幹什麼呢?

“汝可詣彼,徐語窮子:此有作處,倍與汝直。”你可以到那個窮子住的地方去,告訴這個窮子,用溫和柔軟的言辭來勸勉他,說“此有作處”,說我這裡有工作的地方。這個作處就是小乘的見道跟修道二處。你來我這邊工作,我給你更好的代價。

我們知道,小乘人現在心態是厭惡痛苦的。厭惡痛苦,所以他修外道法。他說你不就是想厭惡痛苦嗎?我這裡有更好的厭惡痛苦的方式,我用四諦法來厭惡痛苦,更徹底!

相對於凡夫跟外道但得人天有漏的果報,二乘的涅槃可以說是多倍於他的價值。相對於外道、凡夫來說,它給你離開痛苦的力量更大了。所以佛陀這個時候先不談追求快樂,先談離苦。為什麼?滿足他的心願。

“窮子若許,將來使作。”如果他答應你,用這個方式來離開痛苦更徹底,你就把他帶回來;他如果問你說“欲何所作”,做什麼事呢?你跟他講說“雇汝除糞”。

你要離開痛苦,你就要斷除煩惱、斷除生死業力。所以這個時候佛陀就怎麼樣?不論淨佛國土,也不論成就眾生,不論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但求除惑取證。

而且,跟他講說:“我等二人,亦可共汝作。”這個法身菩薩也示現聲聞身,跟這些窮子共修小乘法,做同事攝。“時二使人,即求窮子。既已得之,具陳上事。”那麼這兩位使者就奉這個長者的使命去找窮子,找到以後就把這件事情如是如是地報告。

我們看窮子怎麼反應。“爾時,窮子先取其價,尋與除糞。”窮子經過前面的經驗,他看到:你又是用中道智慧來抓我,又是用大悲心來逼我,我可要先問問看,我這樣子工作,我的代價是什麼?這個代價如果要投入生死輪回,那我就不幹了。

所以先取其價,先問我這個除糞的工作報酬是什麼。所以,小乘人的特點,你也可以說他急功近利,他要馬上得到一個東西。你跟他講說,我這樣子無所得,回歸到一念心性,真如功德會回報我。以無所得來生菩提心,對他來說意境太高了。他一定要索一個代價的。什麼代價呢?

涅槃寂靜樂。從今以後,你的生命沒有“痛苦”這兩個字了。這個時候這個窮子就馬上答應了,“尋與除糞”,好!這樣子滿足我的心願。我的心願就是厭苦欣空,我這樣子做的目的是追求涅槃寂靜樂。可以!

這個窮子一答應以後,我們看父親怎麼反應。“其父見子,湣而怪之。”湣念其欣求小果,湣就是肯定。不錯,你至少還願意追求偏空涅槃;怪,怪其不長進,不求無上菩提。既湣又怪。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

佛陀的態度是這樣,就是說,佛陀度化眾生,你可以看得出,他兩個方法。他先用無所得的智慧來測試你,看你這個人大乘善根強不強。大乘善根強的人,他眼光看得非常遠,他不會追求馬上得到什麼結果,不可能。

所以一個人,你測試一下,你適不適合生生世世在三界裡面行菩薩道,一個情況就知道,就你這個人有所得心很淡薄。你遇到痛苦、遇到快樂、遇到別人對你的刺激、譭謗,你一點都不在乎,你的心中只有菩提心:我的人生只是實踐我的理想,如此罷了。你的內心如果真的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恭喜你!你真的適合在三界裡面生生世世地輪回,你是真的這種個性。

如果不是,那佛陀就不是用實法,就開始用權法了,那你就要善用你的有所得心了。我們佛法不一定要把什麼東西都講得很高,什麼東西都無所得,也不一定要這樣。佛陀在《法華經》上說:“先以欲鉤牽,再令入佛智。”

我問大家一件事情:淨土宗是大乘法吧?是啊!淨土宗有所得,有啊!淨土宗你要欣求極樂,這不是有所得嗎?極樂世界是一個因緣所生法!二乘人欣求涅槃也是有所得。

有所得不一定錯,關鍵是你的根機適不適合。你不要說,你這個人明明是有所得,你一定要把他放在無所得。說,不行,我要自我挑戰,自我突破。結果只有一個,叫做“悶絕躄地”。

法不契機、好高騖遠,比懈怠還嚴重,那個傷害力是很嚴重的。

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出來,這一件事情是雙方都滿意。佛陀有滿意啊,佛陀“湣而怪之”就是滿意。佛陀是湣念他欣求小果,雖然有所責怪,但是佛陀基本上是可以接受的,佛陀是要雙方都可以接受。

小乘人雖然除糞辛苦,但是他得到涅槃寂靜,遠離痛苦,滿願了。佛陀知道,只要你肯證得我空真理,我就有辦法讓你回歸真如。所以雙方都滿意,達到雙方都滿意的協議。好,我們看,這就是第一段,“遣使雇作”,雙方達成一個都可以接受的協議,就是你來我家除糞,我給你涅槃寂靜。雙方都同意。

《法華經》第53篇:為什麼佛陀說三界如火宅?3分鐘直擊火宅真相!

《法華經》第57()(收藏)詳說窮子喻,看佛陀如何扶植甘當掃糞工的窮子成為真佛子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浄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登極樂國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達仁筆記 的頭像
    達仁筆記

    達仁筆記

    達仁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