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56.png

《法華經》第56篇:從掃糞工逆襲成為繼承家業的真子!看佛陀如何教育流浪在外不受教的孩子

本文參錄上淨下界法師《大乘妙法蓮華經》講記  

 

信解

蕅益大師把信跟解分開來,說明修行兩大重點:信,它比較偏重在內觀;解,比較偏重在外修。

這個地方我們再做一個說明。其實我們前面說過,〈信解品〉跟〈譬喻品〉的道理是接近的,都是“會權入實”,但這兩個表達方式不太一樣。〈譬喻品〉是從佛陀的角度來發明會權入實的真理,〈信解品〉是從弟子的角度來發明會權入實。我們做一個說明。

〈譬喻品〉是誰說的?是佛說的。

佛陀是整個教法的施設者,所以他在講〈譬喻品〉的時候,更多的是他個人對法門的施設,所以它表達的是佛陀大悲的善巧,更多的是佛陀怎麼善巧方便把眾生從三界火宅帶出來,因為是從佛的角度來談“會權入實”。

〈信解品〉是誰說的?是四大弟子說的,是實際操作者。

〈信解品〉是一個實際的修行人接受佛陀教育以後,講到他自己從一個生死凡夫落入外道,變成阿羅漢,再回小向大的心路歷程。〈信解品〉是從弟子的角度來發明會權入實。

我們舉一個例子。比方說,這個世界上出現了一件事,叫做浪子回頭。說有一個人,他離家出走,在外面流浪,後來被他父親感化,帶回來培訓,最後變成一個跨國企業的大老闆,成功了。

這麼一個故事,你要問他父親,他會講他自己的一套。他說我就是怎麼樣帶我兒子的,我用什麼方法什麼方法。他可能更多地在詮釋他個人的方法。

但是這個故事,你問這個當事人,你問這個兒子說,你為什麼回家呢?他講又是一套了,他更多的是講他的心路歷程,他內心的世界。

兩件事令四大弟子受到很大的鼓舞:

第一個,從佛所聞未曾有法

為什麼歡喜呢?第一件事情,他聽到了〈譬喻品〉裡面所說的“會三歸一”的思想,這個是佛陀過去在阿含、方等、般若所沒有說到的。

我們為什麼要學佛呢?是把有漏生命創造成一種無漏的生命,而不是把生命現象給消滅掉

到了法華會上,佛陀才明確地說明,“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沒有一個人能夠永遠待在空性不出來,不可能。你不能夠說把一個有情生命,活生生的生命,修到這個生命消失掉了。沒有這回事情!那是一個假名字。

所以佛陀說世界上沒有涅槃寂靜這個東西,那是一種暫時的感受而已。但是這句話,佛陀在前面沒有明確地說明涅槃也是唯心所現的假相,到了法華會上才明確地說明。所以這件事情,這第一個,未曾聞法。

第二個,世尊為阿羅漢授成佛之記

這件事也是未曾有。一個是聽聞妙法,一個是看到原來安住在空性的人,一個灰身泯智的人,竟然還可以發菩提心,這個也是很特別的。一直到了法華會上,佛陀跟阿羅漢授記成佛以後,說出了舍利弗尊者未來成佛的國土,有依報的國土,有正報的色身,有各式各樣的眷屬,對他們來說是很大的鼓勵。原來阿羅漢也可以死灰復燃,也可以重新回到佛道來,那對他們是很大的鼓勵。

佛陀的說話叫現量境,他不做比量。佛陀不做任何的猜測。記住!他不猜測。就是你的內心變化了,你的功德莊嚴出現了,佛陀才會給你授記的。所以,授記跟講理論不一樣,那是一個實際的東西,實際東西出現了。所以說,這件事情對阿羅漢有很大的鼓舞。

本經前後有七個譬喻,窮子喻這個法華七喻中是非常有名的,現在說明一下

1.〈譬喻品〉的火宅喻
2.〈信解品〉的窮子喻
3.〈藥草喻品〉的藥草喻
4.〈化城喻品〉的化城喻
5.〈五百弟子授記品〉的繫珠喻
6.〈安樂行品〉的髻珠喻
7.〈如來壽量品〉的良醫喻


窮子喻重點:

主要講到一個長久在外流浪的窮子所發生的兩件事:第一件事講到他的善根的退失,第二件事講到他善根的修復。

他的善根是怎麼退失的?

作為一個窮子,他長時間地經過兩萬億佛栽培大乘善根,後來就慢慢地失去了佛陀的攝受。他出生的時候,可能是佛前,可能是佛後。就像我們現在,有法無人,雖然可以在佛法上做功課,但是缺乏佛陀的教導跟攝受,就使令這個善根不能進步了。不能進,當然就是退步了。所以,缺乏佛陀的攝受,這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更可怕,我們說過,我們一個人不能老是停留在善根,一定要讓那個善根能夠開花結果。你要把善根,透過你的精進,快速地轉成道果。但是,這個窮子他遇到佛法以後,沒有快速地一鼓作氣,所以他永遠停留在善根。那麼經過輪回的老病死的折磨以後,他的善根就受到很大的破壞了。

這個人善根受到了極大的傷害以後,一直等到兩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的出世,他的善根終於得到了修復的機會。

他的善根是如何修復的?

佛陀出世以後修復這些聲聞弟子們的善根,佛開始是採取兩個手段:第一個叫做追,第二個叫做誘。

如何追呢?佛陀對弟子們是有期待的,他當然要測試一下弟子們大乘善根退失沒有,所以就直接邀請他加入大乘佛法的行列。我們知道,一個人善根受到傷害以後,他對生死輪回的感受是特別強烈的。他怖畏生死。他長時間在輪回當中被老病死折磨,心存怖畏。那你現在要他馬上投入生死輪回,發菩提心,再投入輪回,他當然沒辦法接受。

怎麼誘呢?所以,大智慧的佛陀就趕快把這個追的人叫回來,開始誘導返家。用誘的方式。一個在外流浪的人,他看到珍寶可能沒有感覺,但是他要一個穩定的環境,穩定的衣食的供應。這個時候,佛陀對待這個已經善根受到傷害的窮子,叫他打工賺錢。佛陀就用掃廁所這個工作把他先安定下來,所以先誘導返家。返家以後第一件事情,打工賺錢;慢慢地在工作當中,佛陀就方便去靠近他,慢慢地給他開導三十七道品,先成就小乘的道果。

你不想繼承家業,沒關係,你在家裡面待著,做簡單的工作。而且佛陀不斷地鼓勵說,你這樣做不錯,你掃廁所掃得好,你這樣掃下去就很像是我的兒子。佛陀方便地讚歎攝受。等到這個窮子證得阿羅漢果,證得空性以後,他不再排斥大乘佛法。那麼佛陀就開始要去對治他了

因為窮子成就小乘的道果以後,他對這個父親有信心了,所以佛陀再開始開導他方等般若。所以從前面的工作的打工賺錢,到最後繼承家業,從有所得到無所得。

這個重點在哪裡?我們看整個窮子的善根恢復,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這個父親成功地掌握了這個窮子心中的願望,窮子在外面流浪,他哪是希望能夠修功德,他希望一個安穩的家。

我們來看自佛陀如何公開教化跟秘密教化。這個地方把窮子喻來應合佛陀五時說法。

窮子喻對應.png

頓教:華嚴時

父——>即遣傍人,急追將還

子——>窮子驚愕,悶絕躄地

父子之間最初的相遇,就是相遇在華嚴時,也可以說是佛陀去測試這個窮子:我過去教給你的大乘善根到底退沒退。所以佛陀在華嚴會上當然是“演大教,說華嚴;塵刹海,現寶蓮”,佛陀把大乘的因果表現出來。因地就是發菩提心,六波羅蜜;果地就十地的功德。我們看講義裡面說,父親“即遣傍人,急追將還”。

這個傍人是誰呢?就是法身菩薩。華嚴會上的法身菩薩,講這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的廣大功德,目的就是讓他趕快地回到我過去教你的大乘善根。這個是父親對兒子的期望,“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

但是不幸的是,這個兒子是怎麼回事呢?“窮子驚愕,悶絕躄地。”這個兒子大乘善根退失了,而且又被三界的生死痛苦深深地折磨,所以他厭苦欣空,對有為諸法可以說是“一朝被蛇咬,終日怕草繩”。所以,他看到佛菩薩的功德,不但不生起歡喜,還產生驚怖錯愕,乃至於悶絕倒地。

就說明這個法,法大機小,不契機。不契機的後果,有可能不但沒有幫助,還求升反墜。所以佛陀趕快把這個大乘法收起來。佛陀說,別追了,放他去吧。佛陀開始怎麼樣呢?施設方便,就講這個漸教法,方便法門。

漸教:

阿含時

父——>密遣二人,雇汝除糞

子——>先取其價,尋與除糞

在華嚴時,佛陀遣傍人追,結果追不回來,還悶絕躄地。佛陀就開始施設方便。對佛陀來說,很重要的第一點,就是先把他帶回家。先不談行菩薩道,讓他先工作。所以第一個,佛陀先施設公開的教法,就是四聖諦的阿含時。

我們看那個父子之間的互動。父親是“密遣二人,雇汝除糞”。這個很重要。就是說,秘密地叫菩薩把身上尊貴的衣服、瓔珞都脫掉,就顯出一個貧窮人家的打扮,把這個窮子帶回來。幹什麼呢?做清潔,就是清淨身、受、心、法裡面的煩惱跟業力,透過不淨、苦、無常、無我來消除煩惱罪業,先把他生命裡面的空性現出來,讓他先求安穩。所以父親做了一個正確的選擇,就是契機。

我們看兒子的反應。“先取其價,尋與除糞。”兒子這個時候的心,是有所得心很重。有所得心重的人,他一定要先知道我這樣子做有什麼代價。佛陀說,你這樣做的代價叫做涅槃寂靜,從今以後,你不用受生老病死的折磨。這個窮子一聽,生大歡喜。雖然除糞的工作很辛苦,但是滿足心願,所以他馬上接受。阿含時是佛陀針對這個善根退轉的窮子量身定做的一個法門,就是咱們現在先不談功德莊嚴,先解決生死問題。這是務實的、而且適合他根機的。阿含時。

經過公開地教化,本來到阿含時證得我空的涅槃以後,按說這個聲聞人應該大事已辦了,但是佛陀並沒有放棄,佛陀實施秘密的教化。

方等時

父——>長者有智,漸令入出

子——>心相體信,入出無難

首先,在方等時,我們看父親怎麼做。“長者有智,漸令入出。”這個長者就是佛陀,佛陀就安排了一個很重要的聚會,叫做《維摩詰經》,佛陀讓聲聞人善巧加入了《維摩詰經》法門的行列當中,就產生入跟出的差別。

“入者,始聞大乘功德;出者,猶見丈六說小乘法。”就是說,他一方面聽到大乘功德,但是從方等回來的時候,又聽到佛陀講四諦法,而且,互相不妨礙。就是說,起碼你不排斥就好,就是聞大不謗。所以這個對兒子來說,“心相體信,入出無難”。因為兒子已得涅槃之價,他得到涅槃了,所以兒子對父親產生信心;那麼這個兒子“已斷見思,聞大不謗”,所以父親對兒子也有信心。在方等會上,因為彼此都有信心了,我相信你,你也相信我,所以“入出無難”。就是說,他雖然證得空性,但起碼對大乘功德不生譭謗了。這個就是佛陀的秘密教化,讓他們在旁邊看著。

般若時

父——>顯示珍寶,所應取與

子——>領知眾物,無心希取

父親“顯示珍寶,所應取與”。佛陀說,你現在不要掃廁所了,我們家庫房那麼多珍寶沒人管理,你來管理珍寶吧。這個是佈施所成就的功德。佈施成就富貴,持戒成就尊貴身,忍辱成就莊嚴,每一個每一個法有它的功德,排給你看:我們家有這麼多功德莊嚴,你可以拿去做各種的使用。我們看兒子怎麼回事。

“領知眾物,無心希取。”他雖然知道佈施成就什麼果報,持戒成就什麼功德,但他內心無心希取。雖然無心希取,蕅益大師說,到了般若會上二乘人怎麼樣?密得別益。他嘴巴說無心希取,其實他內心當中成就了大乘別教的利益。大乘別教的利益,就是廣泛地說明大乘的差別功德,佈施成就富貴,持戒成就尊貴,忍辱成就莊嚴,各式各樣的功德。他已經怎麼樣?內心當中已經心生好樂了。

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出來,佛陀是用《阿含經》的公開教化跟方等、般若的秘密教化,做未來《法華經》迴光返照、正念真如的一個前方便。

攝漸歸頓:

法華涅槃時

父——>此是我子,正式付財

子——>心大歡喜,得未曾有

前面的般若時,佛陀要兒子掌管家業,領知眾物,這是什麼珍寶、那是什麼珍寶,但並沒有說這個珍寶以後要留給你。那麼到了法華會上,就直接地、公開地說明,你就是我的兒子,我這些整個六度的傳承家業全部要由你來繼承。

我們看兒子怎麼情況?“心大歡喜,得未曾有。”所以我們說,小乘的法是可以幫助大乘法,這你要操作得當。我們看〈方便品〉有一段經文,可以做一個總結,就是:“又諸大聖主,知一切世間,天人群生類,深心之所欲,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

什麼叫“更以異方便”?佛陀有兩個異方便:一個是因緣,一個是空性。學過《法華經》以後,你再來看眾生的修學,你對什麼法門通通不會排斥。你喜歡做慈善事業,隨喜讚歎。“更以異方便!”你用有相的因緣來造作,比方說淨土宗念佛,你念佛能夠往生淨土,這也是一種方便;到了極樂世界,你一定能夠回小向大的,你一定能夠迴光返照、正念真如的。所以第一個,有相的因緣;

第二個,無相的空性,你用聲聞的空性來引導他都可以。這個叫異方便。我們要說的就是權實的操作,你對外要用權法,對內用實法。所以說,無所得是根本,但是初學者不能無所得。向內無所得,向外要有所求。這個很重要,權法。

一個人完全用權法操作是不行的,但是,如果你要完全用實法,除非你的根器是禪宗那種上上根人。我們不能什麼都無所求,你對空性無所求,對功德也無所求,那你怎麼修行呢?你就沒法修行了。

所以我們一開始先求安住,然後再求無住。安住就是要有所求,你一定要有一個東西讓你住上去。比方說念佛,我們以極樂世界的功德為住。我們念佛的目的:創造極樂世界功德,念念創造極樂世界功德莊嚴。這沒關係,你就公開講出來,這個叫權法妙。

但是你內心當中是站在一念心性。內觀真如,外順彌陀。所以它這個地方,整個五時八教的目的,就是告訴你怎麼樣操作權法跟實法。你要有實法的一面,但是你作為生死凡夫,你一定要有一個有所求的一面。就是你一定要先求安住,再求無住,這有一個過程。

窮子他為什麼能夠繼承那麼多的財寶?

我們可以總結一下,這個窮子回家以後,他做了三件事情:

第一個,清除污垢

這是很重要的基礎了。我們知道,窮子他為什麼心量狹小。我們說過,一個人,輪回當中受了痛苦刺激以後,他一定會產生自我保護,所以你要他發菩提心很難的。

你要他發菩提心,首先要先解決他的痛苦。如果他的痛苦不斷逼迫他,他只會越來越把自己關閉起來,越來越保守。所以佛陀慈悲,先離苦,佛陀用清除污垢,消除他的煩惱業力。我沒辦法讓你立刻成就無量的功德快樂,至少讓你寂靜,讓你沒有痛苦。

第二個,執作家務

讓他慢慢地適應空有無礙的觀念。這個很重要。諸位!佛陀的善巧,他讓窮子知道,你修一切功德並不會破壞你的寂靜,所以窮子才願意踏出第二步。

就是說,我知道你喜歡寂靜,你好不容易在生死輪回當中追求一個寂靜,你不會放掉的。那沒關係,我也不要你放掉。但是你試試看,你看佈施、持戒、忍辱、精進,你在操作的時候它不破壞你寂靜。

所以他怎麼樣?一入一出沒有障礙,他覺得說,好像真空妙有並不是那麼困難。所以這個窮子在方等、般若,等於是佛陀讓他操作。你看你心中寂靜,但是你一開始陪著菩薩修六度,基本上沒有破壞你的寂靜哪!

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所以,這個“執作家務”是讓他慢慢適應、繼承家業的第二個重點。先清除污垢,先讓他遠離生死的痛苦,然後慢慢讓他適應空性跟妙有的關係。

第三個,最後才能回家獲寶。

窮子他為什麼能夠繼承那麼多的財寶?重點在哪裡?當然要先回家。你沒回家,你一天到晚還住在茅蓬,你晚上睡覺還跑到外面去睡覺,你這個財寶就得不到了。

所以我們講過,他大獲珍寶是得到舍宅跟一切財物,重點是他要先承認這個舍宅,他才有財物。因為他肯定這個家,就是內觀。

所以諸位!平常做功課的時候,你一定要知道,你入權法(打工),那你就要用功德相來引導自己。拜佛,就是要消業障;念佛,就是要往生西方。它有它對應的因果。

但是,入實法的時候,你還落入因果的思考,那你就是沒有入實法。入實法(回家)的時候,那是一念不生才可能全體現,你就是要超越因果了。所以我們要知道,回家跟打工這是兩碼事

《法華經》第53篇:為什麼佛陀說三界如火宅?3分鐘直擊火宅真相!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登極樂國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達仁筆記 的頭像
    達仁筆記

    達仁筆記

    達仁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