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jpeg

本文參錄上淨下界法師《大乘妙法蓮華經》講記

高慢心

鴟梟雕鷲  烏鵲鳩鴿

這有八種鳥,就比喻我們在內心深處的高慢心被這個動盪不安的環境給逼迫出來了。這八種鳥的特性,古德講兩句話加以形容,說:“自舉輕他,陵高下視。”這個鳥類在看東西,它是習慣從上面往下看,所以它就覺得每一個人都很渺小,只有它最偉大。這高慢心重,就是這個人容易高估自己。

一個人高慢主要有六個原因:

第一個,聰明,心思特別靈巧;
第二個,色美,色身美妙莊嚴;
第三,強壯,身體健康強壯;
第四,自在,他身心沒有太多的罣礙;
第五,富貴,生活富貴;
第六,行善,造了很多慈善事業。

所以他以六種的因緣來自我高慢。我們講一件就好了,講這個鷲,老鷹。我過去住在山上,就經常看到老鷹的活動。老鷹它主要有兩件事:第一個,它覓食的時候,它飛得非常高,很高很高。因為它眼睛好、活動力也強,所以它只要覓到食物,馬上可以採取行動。

第二個,它休息,老鷹休息的時候一定停在一棵樹的最高處,沒有例外,尤其是枯樹,它最喜歡停在那種又高又聳立的枯樹的最高點,它的習性。所以你看老鷹看事情,它永遠從高處去看。

所以它這個會有什麼問題?你看老鷹,它有時候覓食的時候,會錯估自己的形勢。它要去吃這個狼的時候,有時候失敗。如果狼大只一點,這個老鷹有時候吃不過它。但是它在高空看的時候,它就以為狼比它小。

高慢心的危害是障礙菩提道。諸位你受菩薩戒你會知道,菩薩戒有三種心是特別障道的:第一個高慢,第二個瞋恚,第三個愚癡。小乘的戒法重貪,因為它出離。你有點高慢,它也無所謂,因為高慢心也不障礙禪定,它比較微細。

但是你學習佛法,在廣學多聞、成就智慧這一塊,因為大乘佛法的智慧往往不是跟老師學,要同參道友互相學習,所以佛法對高慢它制得很重,尤其是大乘佛法制得很重。

我過去有一個經驗,這個高慢我自己有一個體驗。我以前領導一個佛學院,我帶一班高級部。這高級部都是已經經過初級班跟中級班的修學,所以我帶他們研討一些課程。研討課程的時候,有時候研討的主題是我的強項,所以我的心就站得很高。

我心裡想,這個東西是我的強項,我研究這麼多年了。但是我發覺,大凡是我特別強項、特別熟悉的題目,我都很難受益,反而是我比較生疏的地方我比較受益。後來我就自我反省,我要調整心態,就是一個人不能把自己拉到一個高點。

後來我就即便是強項,也刻意把我的心拉下來,拉到低處,我發覺我這一堂課非常受益,即便他們講的沒有講到重點,但是我還是非常受益。就是古德說的“謙受益,滿招損”。

諸位你永遠記住,一個人站在高點,對你很不利,因為你是一種能量的耗損。只有站在低處,你才能夠接受到更多的能量。那麼這一次對我的打擊很大,我深深地體驗到,重點不是對方有多高深的學問,重點是我要把心態調整好。

後來我跟學生研討,我就刻意把自己拉到最低,我就專心聽他講。我發覺,他不管講的是不是深入,我每一堂課、每一個人講的話,我都很受用。這個地方很重要!

你不能把你自己的學佛之路越走越窄。只有你的師父可以教你呀?那要你師父往生怎麼辦呢?同輩之間的學習是很重要的。你看有些人,他能夠左右逢源,他可以跟某甲學他的專長,他可以跟某乙學他的拜佛,他可以跟某丙學他的打坐。為什麼?他謙卑。

我們必須要讓自己永遠保持進步,但是末法時代不幸的是老師會越來越少。所以現在,雖然我們改變不了外境,這是我們的共業,我們改變心態,你把心調低一點。你的心每調一點點,你會發覺你的老師會越多;你再往下調,你的老師又越多,就是這個概念。

你到底是要把你的學佛之路越拉越窄,還是要越拉越開闊,這個關鍵就是高慢。你要站在高點,你就沒有人可以學習了。

所以,為什麼大乘佛法把高慢制得很重?就是一個菩薩你不能只跟你老師學習,你要跟你的同輩學習,甚至於跟你的學弟學習,因為每一個人在修行當中各有各的優點。這就是佛陀對高慢,他為什麼在十波羅夷罪制得很重的原因,因為障礙你的學習之道。


蛇.jpg

瞋恚心

蚖蛇蝮蠍  蜈蚣蚰蜒

這以下講瞋恚,講出五種毒蟲。蕅益大師說瞋恚有三種瞋,說一個人發脾氣有三種原因:

第一個,非理瞋。就這個人他又福報大,又放逸,所以他不管有沒有道理,你只要不合他的心,他動不動就發脾氣。這種人是什麼呢?蚖蛇,就是黑蛇。就是你明明沒有觸動它,它還是會咬你,它會主動地攻擊人。這種人就是非理瞋,這是放逸的眾生。

第二個,執理瞋。修行人很多是第二種,就是毒蠍。就是說,你要不碰它,它也不咬你;但你一碰它,不管故不故意,你一旦觸動它,它就傷人。就是我們說的得理不饒人。菩薩戒是不允許得理不饒人,菩薩戒要理直氣柔。這個就是要注意的,執理瞋。

第三個,戲論瞋。戲論瞋就是蚰蜒,類似蜈蚣,這個主要是法執。前面兩個瞋都是我執,就是你有你的知見,他有他的知見,就彼此互相的鬥諍。學者、外道特別喜歡依法執而鬥諍,就是戲論瞋。

瞋,障礙我們下化眾生。因為瞋心傷害大悲,而大悲心是菩提心的根本。我們看佛陀對瞋心是要求很嚴格,佛陀把瞋心拉了一個底限,叫做“瞋心不受悔”。

我解釋一下。這個是菩薩戒的底限。就是說某一個人他刺激你、譭謗你、誣陷你,你發脾氣,可以理解。你凡夫嘛,他用非理的方式來刺激你,你發脾氣,可以理解。但是對方向你真誠地道歉,道歉以後你還繼續發脾氣,那你就是犯菩薩戒了。

這個是佛陀給菩薩的底限,就是他要跟你和解,你一定要接受,不管他過去是怎麼樣。為什麼?因為這個菩薩他必須要廣結善緣、下化眾生。就是你不一定要馬上利益他,但是你要保持一種利他的意樂。佛陀化解瞋心是很高明的,他從根本上消除對立,就是說自他交換。

比如說,你跟你兒子兩個發生了不愉快,你現在先不要管你發生什麼事,你現在先從你的角度走出來,走出你的位置。你做媽媽的,你先走出你的位置,你跑到你兒子的角度來看事情:如果我是一個兒子我會怎麼想?就自他交換。

因為每一個人都想追求快樂,你會發覺他不是沖著你來的,其實站在他的角度他只是想追求快樂。我們也是追求快樂,如此而已,所以我們也沒有比別人高明。所以,當你試著走上他的位置去看事情的時候,你會有一個同理包容的心,就是我不跟你對立。

我試著走到你的位置來看:如果我是他,我可能也會講出同樣的話,因為他想追求快樂,追求安樂此心同。所以,這個地方就化解對立,就是自他交換。你對立心一化解,你能夠有一份的包容,瞋心就調伏下來了。


鼠.jpg

愚癡心

守宮百足  鼬狸鼷鼠  諸惡蟲輩  交橫馳走  

這個愚癡在佛法裡面有兩個重點:一個是根本無明,一個是枝末無明。守宮百足,鼬狸鼷鼠。”這五種動物,我們簡單提出老鼠。你看那個老鼠,第一個,它一定在黑暗中走動,就是無明,它不是在有光明的地方。它走動的時候,老鼠一出來它也沒什麼章法,就東走走西跑跑,它就到處地攀緣。

這五種蟲就是“諸惡蟲輩,交橫馳走”,它走的時候不是有一定的規劃的路線,它往東跑往西跑,就是到處攀緣。攀緣心就是根本無明,就是我們最初的一念妄動。這是第一個。

這個時候的一念妄動為什麼叫根本無明呢?因為它本身,第一個,還不算煩惱,它只是一個愚癡相;第二個,它沒有特定的物件,它只是廣泛的攀緣,但是它沒有鎖定到底是要攀緣財富,或者是男女的感情,還是聲名,它沒有一個特定的物件,所以它相對微細,叫獨頭無明。

等到這個攀緣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它穩定下來叫做枝末無明,它就有特定物件了。它開始追求什麼呢?比方說廁所中的屎尿。就這世間的五欲都是不清淨的,不清淨的就像是廁所的屎尿,經常流出來。

流出來有什麼呢?蜣螂,就是地上爬的金龜蟲,它就喜歡在屎尿上面去攀緣不淨物。也就是說,前面的根本的愚癡只是一個攀緣心,到了枝末以後,它變成一種愛取了,它有特定物件了,它可能是財、色、名、食、睡等等。

這個愚癡,我們叫做顛倒想。什麼叫顛倒想呢?它是由人生經驗而來的。比方這個人,他可能小時候沒有飯吃,所以他吃到飲食的時候他特別快樂,他就把那種快樂的影像抓住,這輩子飲食對他來說可能是他追逐的重點。有些人他從小就沒有房子住,經常被趕到東邊趕到西邊,所以他沒有安全感,他對房子這個影像特別執著。就是眾生愚癡,攀緣,各有各的對象。

那麼為什麼叫愚癡呢?簡單地說就是他有所得。這是一個問題了,尤其是淨土宗!淨土宗在臨終的時候,千萬不能起愚癡,不能起顛倒想。它問題在哪裡?這個顛倒想就是說,我們凡夫如果沒有經過因緣觀的訓練,我們在娑婆世界活了八十歲也好,九十歲也好,會覺得說我應該要有一個結果才對。

我辛苦了一輩子,我這麼努力去經營我的人生,我好歹有個結果。對不起!人生沒有結果,你最好早點知道。就是說,一個人臨命終的時候為什麼起顛倒?為什麼會再投胎?就是有所得。

我們以為,我今生的努力,不管是好是壞我都認了,但是請你給我一個結果出來。我們聽聽佛法講一句話,“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好,人生怎麼來的?這個很關鍵!你從什麼地方來,你就會從什麼地方回去。

就是因緣和合才有,所以在因緣和合之前我們是沒有今生的。所以今生是從哪裡來?從空性而來,從一念的無相的清淨心,受業力的熏習,不思議熏、不思議變而來。諸位!我們今生是無中生有,所以我們最後還是回到空性而去。所以對不起,人生沒有結果。

淨土宗最難突破的就是臨終正念,念佛容易正念難。這個就是智慧的問題了。就是我們到晚年怎麼收尾?人生的開始靠福報力,你福報很大,說你就可以把人生因緣開展出來。

所以人生一開始叫做性空緣起。恭喜你!你福報大,你能夠從空性開展出你美妙的人生,你有好的事業、好的家庭、好的子女,從空性創造這麼多因緣!但是,晚年請你收尾。

你從性空緣起靠福報力,到晚年要逆向操作,緣起性空。你有本事把因緣開出來,你就有本事要把它收回去,靠的就是智慧了。有些人,人生他開得出來,他沒辦法收尾。就是說,有些人只會操作性空緣起,他不知道怎麼操作緣起性空,所以他死的時候就心不甘情不願。

你心不甘情不願你怎麼往生呢?你只好繼續投胎了,因為你不甘心人生沒有結果,你為了追求結果,你到來生去追求,結果你來生還是沒有結果。所以這個愚癡,這個地方是個盲點了。

我們一直希望人生有結果,事實上人生本來就沒有結果。不是佛陀不給你結果,是本來就沒有結果。人生只有過程,它是一個業力的釋放。

所以諸位!你既然有本事從無而創造你的人生,可以在今生裡面開展出你的人生的因緣法,你就有本事把它收回去。你有本事性空緣起,你就應該有本事緣起性空。這樣子,你臨終的時候才能保持正念。

對治愚癡就是用因緣觀。你有本事把因緣的門打開,你就得有本事把它關掉,就這樣子。


狗.jpg

貪愛心

狐狼野干  咀嚼踐踏  嚌齧死屍  骨肉狼藉  由是群狗  競來搏撮  饑羸慞惶  處處求食

這個地方指的是貪愛的煩惱。這個貪愛有兩段:一個是有力貪,一個是無力貪。有力貪就是你本身有大勢力,你可以直接去追求、去貪愛,比方說狐跟狼,它可以去追求小一點的什麼鹿、兔子等等。無力貪就是說它本身沒有勢力去貪,然後別人吃剩了以後,它向別人乞求一些剩肉剩骨等等,比方說野干。

狐狼野干。”這個狐狼是有勢力的,它可以主動地去貪。野干只能夠向別人乞求而貪。不管是有力貪,不管是無力貪,總之貪到以後是“咀嚼踐踏”。

咀嚼就是有用的肉,血肉,這個地方主要指的是肉;踐踏就是沒有用的骨頭就踐踏。然後就“嚌齧死屍”。嚌就是吸,吸它的血;齧就食其肉;死屍指的是三界的快樂。最後就是骨肉狼藉,散亂各地。這個指的是貪取,是貪愛煩惱中比較輕的。比較重的就是直接用奪取,非理的奪取。

比方說狗,你看非洲的狗,野狗,老虎跟獅子去獵食的時候這個狗在旁邊看,等到你獵到以後,那些狗一整群三四十只,你要把這個獵物吃掉,它就開始要搶你的獵物。

就是比喻這種國王盜賊,你貪到以後引來這個群狗:國王盜賊,來奪取你的東西。當然你也不願意,最後互相就怎麼樣?“競來搏撮”,就互相地搶奪。“饑羸慞惶,處處求食”,因為內心的貪愛是沒有止境的,所以這個貪愛從生到死就沒有間斷。這個是貪愛。

貪愛,佛陀是修不淨觀來對治。這個不淨觀的意思,不一定是觀它不清淨。比方說我喜歡貪財富,那你說財富不清淨,這個很難理解。這個不清淨是指它的過失。就是,世間的快樂,你要追求它也可以,但得你想清楚了再做。

世間的快樂,三界的快樂,它會夾雜煩惱,你一定會起煩惱的,“得時多怖畏,失時懷憂惱”;煩惱再重了以後,你就造生死業;第三個就是老病死的折磨。所以,三界的快樂為什麼說不淨呢?因為它夾雜了很多的煩惱業力,你要付出老病死的代價。簡單地說,得不償失。

所以我們透過不淨觀對治貪愛。就是說,佛陀說你不就是喜歡快樂嗎?佛法裡面多的是快樂!極樂世界你有涅槃寂靜樂。你看極樂世界的涅槃寂靜樂是什麼?“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你可以一個人在極樂世界,不跟人群互動,說我這個人帶一點聲聞種性,你可以一個人在樹下活動。你也可以“菩提覺法樂”,可以同時親近十方諸佛,學習無量的法門,在無量的三昧當中享受大乘法樂。

所以,我們必須把快樂轉移到極樂世界。這個就是這樣子,大乘佛法,你不能硬壓它,你要轉識成智,就是要把你這種貪愛三界的快樂那種動力,轉成對極樂世界的好樂。

佛陀度化三乘的諸子就是這樣。他一開始用功德莊嚴來攝受他們,他聽不進去,佛陀用三車的快樂。他說你不就是喜歡遊戲嗎?我就用三車讓你遊戲。所以我們在調心的時候記得,你不能去斷滅它,你要把它疏導,把有為的快樂轉成一種無為的快樂。


互鬥.png

疑惑心

鬥諍摣掣  啀喍嘷吠

這個疑惑就是彼此互相的猜忌,我懷疑你,你也懷疑我,彼此就鬥諍了。這個“摣掣”,就是產生對立。產生對立以後,就“啀喍嘷吠”。“啀喍”就是兩隻狗互相地咬,你咬我,我也咬你。到最後互相地出言譭謗、互相攻擊。這個就是疑惑。

我們的五蘊身心世界本來是五種功能,就是一個色受想行識,就是一個因緣所生法,按照唯識學的說法叫做依他起性,它沒有好壞。比方說,你是一個男眾的五蘊,你是一個女眾的五蘊,每一個人各有各的五蘊。它只是一個色法跟心法的活動的功能,它沒有好壞。

但是如果你不斷地逼迫它,你不斷地刺激它,它就容易出生煩惱。就是說,五蘊本身不是煩惱,但是作為凡夫你不能刺激它,你老傷害它、老干擾它,那這個就有問題了。

為什麼五蘊的這個宅變成恐怖呢?因為你老刺激它,它就會產生五種煩惱火出來。五蘊本身不是火。諸位!果報體是沒有善惡的,你不能說我的五蘊是善,你的五蘊是惡。五蘊只有苦樂的差別,你福報大,你的五蘊快樂一點;我的五蘊差一點,痛苦一點。

到底快樂的果報比較好修行,還是痛苦的果報好修行,難講!你如果把痛苦變成一種激發的動力,那反而是一種逆增上緣。

所以,重點是安定,你要有一個安定的環境。但是,如果到了五濁惡世,它是越來越不安定,彼此間互相的刺激、環境的逼迫,所以這個五蘊就會產生變化。這有三種變化:

從五蘊產生煩惱,這第一種變化,煩惱障;煩惱不斷地活動,貪瞋癡慢,如果你不動,不阻止它,放縱它,它就會轉成業障,造生死業力;如果業力再不阻止,來生就變成果報,又創造下一個五蘊了。所以它有三種變狀:煩惱障→業障→報障。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登極樂國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達仁筆記 的頭像
    達仁筆記

    達仁筆記

    達仁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