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7e422f89afc969fc4294ffb3f39ae4.jpg

《楞嚴經之五十陰魔5》第一零八篇:你要不修止觀當然什麼事都沒有,你一旦要修行你肯定有事情

本文重點:1、如何調伏心中暴惡的狂象  2、陷入外道思想的十種魔境  3、修行一定要面對的事
凈界法師講述


我們這一科是講到,我們在修《首楞嚴王三昧》,也就是修真如三昧的過程當中,所遇到的五陰魔境的一些相貌。當我們在修真如三昧的時候,其實我們所修的法門有二個重點,第一個是正念,第二個是正知。

「正念」就是你要如實不顛倒的去觀察二空的真如之理,我們說是:「于諸境緣不迷、不取、不動」,安住在一念不生那樣的真如理,這就是正念。

但是你除了正念以外,你還要加上一個「正知」,正知就是心中的一種覺照功夫,你要隨時的保持覺照,看你這一念心是不是已經如實的安住在你的正念當中。

因為我們在整個修學當中,我們的內心雖然累積很多的善根,但是也累積很多顛倒五陰的種子;這時你的正念跟你過去的顛倒種子一接觸的時候,你色受想行識那種顛倒的煩惱相貌就顯現出來。

宗喀巴大師講出一個譬喻,他說:我們今天要去調伏一個性情非常暴惡的狂象,要怎麼辦呢?你要做二件事:

一、拿一條繩子把牠往前拉,要牠照著我們所規劃的方嚮往前走,這叫正念。

二、要有一個人旁邊拿著鐵棒,隨時觀察這只象是不是有失控的現象,牠一旦失控,你要隨時用鐵棒調整牠,讓牠回歸到原來的道路上。

這意思就是說:我們剛開始在修《首楞嚴王三昧》的時候,我們的因地發心是正確,我們依止不生滅心,但是過程就未必了。所以在整個當中,我們怎麼樣不忘初心,你不要忘失你最初的不生滅心。這怎麼辦呢?靠「正知」。

佛陀在前面不斷的提醒我們,要「覺了不迷」,你一定要經常保持覺了,而且你要經常檢查,你現在的因地心跟你最初的發心,是不是相隨順?你是不是已經忘失了初心?這是修行一個非常重要自我反省的功夫。

這一科講到行陰魔境。行陰這個“行”怎麼說呢?就是我們內心深處,那種生滅而且遷流的相貌,很微細生滅遷流的相貌。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銷滅。寤寐恒一,覺明虛靜,猶如晴空,無復麤重前塵影事,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鑒明,來無所黏,過無蹤跡,虛受照應,了罔陳習,唯一精真。

佛陀招呼阿難說:這修止觀的善男子,在大乘三摩提的過程當中,他依止內心的正念、正知、不迷、不取、不動,這種正念真如的觀照把想陰給破壞了。

想陰一旦破壞以後,他內心是什麼相貌呢?這個人他平常的夢想完全消滅。夢跟想,是一個東西,白天叫想,晚上作夢叫夢,日有所思就夜有所夢。夢想一旦消滅以後,他內心的狀態是「寤寐恒一」。

他白天是覺醒的狀態,或者晚上在睡覺他永遠都是在定中,內心是恒常如一,常在定中,所以他一念覺了之心是特別的清晰,也特別的寂靜。

講出一個譬喻,譬如萬里晴空,一點雲彩都沒有,古人說:「萬里晴空,一輪明月」。烏雲都被消滅了,烏雲就是妄想。他對麤重的第六意識所分別的妄想,就完全不再生起了,這時他從佛堂走出來,面對各式各樣的人,遇到各式各樣的事情,他的內心像一面清澈的鏡子,是了了分明而不生分別。

"是來無所黏,過無蹤跡"。人事前來的時候,他不會有所住,去的時候,他心中也不會有任何的障礙。一念的虛受照應,“虛受”是他內心當中是空空蕩蕩,又是“照應”,了了分明;了了分明空空蕩蕩,空空蕩蕩了了分明。

"了罔陳習",心中沒有一點過去的妄想習氣,唯獨只剩下一念的精純真實之心。“精真”指的是第八識,只剩下那一念非常微細的第八識了別的心識現前。

這地方是說什麼意思呢?我們一般人是活在妄想當中,說:「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這個人煩惱很重,什麼叫煩惱很重?就是這個人妄想很多。一個人想像越豐富煩惱越重,佛法是這個意思。

天下本來是沒有這種事情,你自己去那邊打妄想,打妄想就讓自己心有千千結,自己起煩惱,煩惱是你自己捏造出來的。

在佛教的因果觀裡面,本來不應該有煩惱。我們造了一個業,顯現一個果報,就是這樣子嘛!一切法本來"那樣就是那樣,這樣就是這樣",本來一切法是因果的顯現,但是我們心中有所住、有所黏。

『瑜伽師地論』上說:我們凡夫的心就像強力膠一樣,看到什麼就要黏,要有所住。這個修止觀的人把妄想破壞以後,他的心就像一面鏡子,照了萬物的時候,套一句〔禪宗〕的話,就是他看事情,那樣就是那樣,這樣就是這樣,來無所黏去無蹤跡。

他整個過去生的妄想習氣完全被破壞了,他的心中是空空蕩蕩的,而了了分明,了了分明空空蕩蕩,他做什麼事情,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心裡面沒有太多的妄想罣礙、恐怖的負擔通通都沒有了。

這一段是讚歎想陰破壞的功德,當然他在整個回家過程當中,還沒有到究竟圓滿。

想陰一旦破壞,行陰的障礙現前

生滅根元從此披露,見諸十方十二眾生,畢殫其類,雖未通其各命由緒,見同生基,猶如野馬熠熠清擾,為浮根塵究竟樞穴,此則名為行陰區宇。

這個人心像鏡子一樣,他是不是大事已辦了呢?還沒有。他在止觀當中,他會出現什麼事情呢?一切有情眾生的這種生滅的根源,從這個地方全部顯現出來。

什麼叫生滅根源?

就是蘊藏在第八識那俱生的有漏種子,俱生的我法二執的種子。他在一念空空蕩蕩了了分明的心中,觀察十二類眾生是"畢殫其類";他能夠很清楚看到眾生那種生滅流動的相貌。

當然他這時候是有天眼通,後面會說到,他八萬大劫的天眼通,他知道眾生從什麼地方來,將往哪裡而去,整個生命的流動是怎麼回事,他完全清楚分明,但是他還不能完全通達在整個流動中的根源。

生滅的根源指的是什麼呢?生滅的根源指的是第八識,他這時候只能看到第七意識的行陰,但是還不能夠看到第八識的識陰的障礙。但他,"見同生基,猶如野馬熠熠清擾"。

他能夠清楚的看到眾生的生命因果,雖然是各式各樣,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一種造作遷流的相貌;“同生基”是行陰。行陰講出一個譬喻,就像野馬一樣的熠熠清擾。

“野馬”指的是什麼呢?這地方的“野馬”指的是陽焰,太陽的折射照到空中,好像一種光明的水氣。陽焰你遠遠望去是熠熠清擾;“熠熠”生滅閃爍的樣子;“清擾”微細流動的相貌。

行陰是我們整個眾生的根身世界的一個究竟樞穴;“樞穴”,開關的意思。就是這個人他為什麼能夠去走路呢?他為什麼能夠坐在那裡呢?他因為有行陰。整個有情眾生,生命的動力的來源就是行陰。

『八識規矩頌』有一句話形容行陰說:「恒審思量我相隨,有情日月鎮昏迷。

一個人的生命,他為什麼能夠去造業,為什麼去得果報呢?因為他有一個我。

有情眾生是以自我來發動他的整個生滅的作用,也是因為有一個我,所以才得果報。說,這個地是誰掃的?是我掃的。也因為有這個自我意識的執取,也使令眾生就活在三界顛倒當中。

「行陰」第一個、它是有情眾生生命的根源。第二、他是一個顛倒的根源。這時在禪定當中,他是完全顯現出來,當然這時候也是他要對治破壞的時候。行陰的破壞,是怎麼破壞的方法?

若此清擾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習,如波瀾滅,化為澄水,名行陰盡,是人則能超眾生濁。

假設我們經過止觀,正念真如,一方面能經常保持覺照不迷,在面對行陰的時候,經常保持不迷不取不動,一念不生的狀態。這時候這種微細生滅擾動的這種根源就性入元澄,生滅之性就轉入不生滅的寂靜的體性。

“澄”指的是寂靜。這地方的寂靜不是講本來面目,指第八識;第八識比第七意識它相對來說是寂靜。“性入元澄”是一個總說。應該怎麼做才能夠性入元澄呢?

"一澄元習,如波瀾滅,化為澄水",就在第八識的寂靜心中,要把所俱足生滅流動的習氣都要完全的窮盡,就好像水中的波瀾把它消滅了,而轉化成寂靜的水,這就是行陰窮盡。超越眾生自我知見的這種顛倒的執著。

第六意識就像是一個很大的波浪,你看我們打妄想,我們馬上知道。第七意識它是一個微細的波浪,第七意識它是一種生命流動的根源。當然它的流動不是你在高速公路看到車子這樣子跑來跑去,不是這麼粗的流動,那是在定中意識,或者說是用高倍的顯微鏡,看到我們生命的細胞在動,我們整個生命的細胞都在動態,沒有一個東西是靜的。

從行陰的角度,我們生命是活在動態當中,我們色身的細胞,我們內心的狀態,沒有一個東西是不動,都在動。動的力量從什麼地方而來呢?就是行陰發動出來的。

行陰是一個微細的波浪。第八識是一個沒有波浪,但它有微細流動的水;真如是完全不迷、不取、不動,它沒有波浪也不流動。

這地方有一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在破壞行陰的過程當中,這地方有段經文是值得我們注意的:『如波瀾滅,化為澄水』,這一句話裡面最重要的就是這個“化”,轉化;不是說,行陰是生滅的根源,一刀二斷,那你就完了!它是生滅的根源,但是它也是我們智慧的根源。

『唯識學』講:轉第七意識,成平等性智。是要“轉”,這波浪是不好,但是沒有波浪你也找不到平靜的水,所以它是轉變。不過《楞嚴經》在轉變煩惱,它的方法很特別,它比較不採取任何行動,就是「不迷、不取、不動」。

它認為達妄本空,煩惱本來就不真實,你要不隨它轉,它自己會消失掉。本經的思想是這樣,不像我們看『唯識學』它是要對治,「不能念要它念,不能專要它專。」完全站在一種抗拒的角度來對治煩惱。

《楞嚴經》說,你不用對治,它自己會消失掉,你只要保持不迷、不取、不動,你就做三件事,不迷、不取、不動,它就自然消失,本經的思想是這個意思。

為什麼我們一出生,我們內在的內心、外在的世界就一直在那邊動呢?這是怎麼回事?是上帝創造的?是怎麼回事會在那邊動來動去呢?

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為其本。

行陰的根源:我們眾生生命的動力,是一種幽隱的妄想。我們先解釋“幽隱”,再解釋“妄想”。

行陰的相貌我們可以作三個總結,前面剛剛所說的:
第一個、它是變化而相續的,生滅變化,但是又恒常相續。

所以你看,我們到時候進入到十種魔境的時候,主要的顛倒只有二種,一個斷滅見,一個常見。為什麼起斷滅見呢?因為他只看到我們眾生生滅變化當中,他看到生滅變化這一部份,他起斷滅見。為什麼起常見呢?他看到行陰相續這一部份,起常見。其實行陰是二個都俱足,它生滅而相續,相續而生滅。

第二、行陰是微細而難知的。我們很難知道,只有定中才能夠知道,它是很微細的流動。

第三、它是有情眾生生命的根源。你要了生死,這就是關鍵了,它是我們的「同生基」,眾生一種生命最重要的根基。這樣的一個根基到底是怎麼來的呢?妄想而來的,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

妄想而來表示什麼?
表示它是可以消滅的。

諸位如果我們研究菩薩戒,你就會瞭解一個觀念,在『菩薩戒』整個戒文當中,佛陀在訓練一個菩薩的心態,菩薩有一句話是絕對不能講,說:「我做不到!」你不能講,絕對不能講。

菩薩在斷惡修善度眾生,你只有資格講一句話說:「我儘量做!」你不能說我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你這些都是虛妄的想像,要斷除色受想行識,它的本質都是妄想,它沒有實體,所以菩薩是不能講我做不到的!這不合道理,菩薩只能夠說,我儘量慢慢改,表示我不放棄。

他為什麼有這種的力量呢?來自於他的一種空正見,一切整個生命的根源都是我們自己的妄想捏造出來的,過去的妄想捏造出來,它是可以斷除的。這一段是把我們要進入到整個行陰的十種魔境之前,佛陀先給我們一些基本的概念。

行陰十魔境.png

一、二無因論

計”是一種計度執著。他執著的二種情況是沒有因的:
一、本,一切法的生起是沒有原因的,“本”指的是過去,過去是沒有原因的。
二、“末”,是未來,一切法它結束以後也是沒有原因。這類似無因緣論的思想。

阿難當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類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窮生類本。於本類中生元露者,觀彼幽清圓擾動元,於圓元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二無因論。

佛陀說:阿難,你應當了知!在我們修學大乘的正知(觀照的智慧)奢摩他(止),大乘止觀相應當中,我們的心是凝明正心;“凝”是一種止的功德,安住不動,“明”正知而不迷惑。

止觀雙運當中,他已經超越想陰的十種天魔的干擾,所以他這時候能夠去精研,很深入的去觀察,窮生類本。他去窮究眾生為什麼會一直在那邊動呢?色身為什麼會有老病死?內心怎麼會生住異滅呢?這所有動的來源是怎麼回事?他去窮究眾生這一切生滅的根源。

這時候他在定中觀察眾生,已經顯現出來的行陰的相貌,因為這時候他的想陰破壞,生滅的根源顯露出來。顯露出來以後,他就觀彼幽清,用智慧來觀察這非常幽隱、非常微細的這種行陰的相貌。

他得到一個答案是:"圓擾動元"。他就知道這是整個十二類生,生滅擾動的根源,我們的色身生老病死,內心的生住異滅,通通都是因為行陰的流動所創造出來的。這時候,他對於這種圓滿普遍的行陰就生起計度執著,這時就產生二種無因邪見的理論,也就是他在行陰當中觀察它的流動相,觀久了以後突然間自己起顛倒。

怎麼起顛倒呢?

一者是人見本無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機全破,乘於眼根八百功德,見八萬劫所有眾生,業流灣環,死此生彼,祇見眾生輪回其處,八萬劫外冥無所觀,便作是解:此等世間十方眾生,八萬劫來無因自有。由此計度,亡正徧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

他在身心世界的流動當中不斷的觀察,他得到一個結論,就是一切眾生生命的生起,是沒有因緣的。這是怎麼回事呢,他為什麼生起這個理論呢?有二種理由:一、定中所見。二、他產生的計度分別。

一、定中所見。是人既得生機全破,“全破”這個意思,古德解釋是完全顯露。因為他把想陰破壞了,所以他整個行陰的相貌,那種生滅流動的力量顯現出來了。

因為他在禪定當中有天眼通,他就依止他眼根天眼通的八百功德;天眼通最大的極限,空間觀察一個小千世界,時間觀察八萬大劫。這時候他觀察他所能夠見到的八萬大劫的過程當中,所有眾生的業流灣環,眾生造了什麼業,然後到哪裡去流轉。

“業流”是因,“灣環”是果。他造了這個業到人天去了,然後又到三惡道去了,總而言之,死了以後又生,生了以後又死。這當中有一個問題,他只見到他整個八萬大劫的眾生,在那地方造業而輪回,只是眾生的輪回他有一定的處所,他所見的八萬大劫就是他的處所;而在八萬大劫之後,他就完全見不到了,這個是他定中所見的相貌。

以下他對這樣的相貌,他自己解釋,他說:哦!原來此等眾生,八萬劫來是無因自有,因為他八萬大劫以外,他是看到一片黑暗。眾生什麼地方來呢?是沒有理由的,沒什麼地方來的,是莫名其妙自己出現的;也就是說,眾生在八萬大劫之前是沒有任何因緣而自然生起的。

依止這樣的虛妄計度,而亡失了大乘的正知正見,而墮落到外道種性,惑亂自己菩提善根種性。這是講它生命的根本是沒有原因的。

二者是人見末無因,何以故?是人於生既見其根,知人生人,悟鳥生鳥,烏從來黑,鵠從來白,人天本豎,畜生本橫,白非洗成,黑非染造,從八萬劫無復改移,今盡此形,亦復如是;而我本來不見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當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無因。

二、他產生的計度分別:前面是講生命的起源是沒有原因的,這地方是講生命未來的結果,自然消失掉,也沒有原因。

他為什麼提出這個理論呢?他也是有他的道理。因為他在定中他見到整個八萬大劫之前是沒有因緣而生起的,他就執著既然過去是沒有原因,過去沒有原因不可能現在突然間有原因,所現在也就沒有因緣。

人死了以後還做人,鳥死了以後還做鳥,烏鴉的黑是本來就是黑的,鵠鳥一生出來羽毛就是白的;生命本來就是一個偶然,沒有任何理由,沒有所謂造善招感安樂果報,造惡招感痛苦的果報,生命是沒有章法的,好像樹上的樹葉掉下來的時候,它往東邊、往西邊是完全沒有理由的。

人天的眾生他本來就豎立而行,畜生本來就橫行而走,鵠鳥的白也不是洗成的,烏鴉的黑也不是染造而成。所以從八萬大劫以來,這樣的一個因緣,完全沒有改變,過去是這樣,現在也是這樣。

他自己也推論,"未來今盡此形,亦復如是";八萬大劫以後,我們每一個眾生自然進入消失掉,自然進入涅盤,自然的,你不用修行,他自然會消失掉。

"而我本來不見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當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無因"。我過去既然沒有見到菩提,當然未來也不可能見到菩提的功德,所以這一切的物象,不管過去、現在、未來,完全是沒有因緣的。

由此計度,亡正徧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一外道,立無因論。

由此計度,亡失了大乘的正徧知,這種正知見,而墮入外道的邪見種性,惑亂自己的菩提善根。這是第一種外道,立無因論。

我們前面講到想陰的魔境,他的干擾是外面來的,魔王派遣一個說法的法師,跟他顯神通來引誘他,來破壞他的戒定慧,是外來的。行陰已破的所有的魔境都是自己的妄想生起的,他在定中看到了事情,自己在那地方虛妄分別而產生的。

這地方的問題出在哪裡呢?這個思想是有點斷滅見,八萬大劫以後完全消失了,而且他對現在是自然。他這個是一種斷滅見跟一種自然外道,不過他的自然理論是從斷滅來的。我們從經文來看可以知道,他首先看到八萬大劫之前是一片黑暗,所以他知道我們眾生的來處是沒有理由的。

既然我們從什麼地方來,這一部份是沒有理由的,當然現在也就沒有理由。所以他為什麼做人呢?也就沒有理由,未來也就沒有理由,他的思想是這樣推論。

這在所有的邪見當中,這個地方是最嚴重的,無因緣論是比邪因緣論更糟糕,因為他就造成一個人及時行樂。佛教修學的基本思想,是建立在一種“因緣”,你今生跟來生是有關係,有密切關係。

我們今生是由前生創造,佛教的過去現在未來是連動的,是有因緣的,今生的你是由過去創造的,你過去做了很多想法,造了很多善業,所以變成今生的你;來生的你是你今生創造的,就構成一個三世因果。

而無因論說現在這個人世間,前生跟今生是完全沒有理由,好像抽籤一樣,你前生要投胎的時候抽籤,抽過一次,來生再投胎也是抽籤,那完全是沒有理由的,跟你今生所造的善惡是沒有關係的。那這個修行就沒有意義了,所以無因緣論是最糟糕的,斷滅!

二、四徧常論

這以下的思想都比較偏重於常見,前面是無因緣論。這以下是認為,生命是有因緣的,但是這個因緣他解釋錯了,邪因緣論。生命是由四種因緣而創造的,這當中他講到心境、四大還有八識,還有末那四種,這四個法是普遍常住的,是一切眾生生起的根源,他這樣執著。

阿難!是三摩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于圓常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四徧常論。

跟前面一樣,“常”相續,在周徧圓滿而相續的行陰當中生起的計度。這當中有四種計度。

一、"心境計常"

內心跟外境,把它計度做常。為什麼有生命呢?因為我們心跟境這二個是常住的

一者是人窮心境性二處無因,修習能知二萬劫中,十方眾生所有生滅,咸皆迴圈,不曾散失,計以為常。

這個人在行陰圓滿而相續當中,他窮究他的內心,同時也窮究他的外境,他發覺二處無因。二處指的是什麼呢?內心跟外境這二種處所,這二個生滅的因緣都是沒有因緣的。

為什麼二處無因呢?他說:他因為修學禪定而產生二萬大劫的神通,他發覺這十方眾生,他心境所有生滅的相狀,咸皆迴圈。什麼叫咸皆迴圈?他發覺一個人的色身,他是遵循著生老病死,死了以後他又出生,又生老病死;我們的內心是生住異滅。

所以他把生命分成二種,一個是能夠用的心,一個所受用的境。當然這當中有快樂痛苦,有些人的心是快樂的,有些人外在的境是非常美好的;有些人內心是痛苦的,外境是非常貧窮的。他說,心跟境雖然有變化,但是它遵循著一定的軌則,這軌則是從來沒有改變的,就是這個心,它永遠是生住異滅,這個色身永遠是生老病死,這個規則是不能變的。

喜怒哀樂會改變,貧窮富貴會改變,整個心跟境這種生住異滅,生老病死的原則是不改變的。所以他就執著我們凡夫的心跟境,它是常住的,原則是常住的,相貌當然是變化。

諸位我們要分別一下,前面這二種思想,本無因,末無因,是完全的斷滅見;這個地方是常見,認為生命在變化當中,有些東西是不變化的,這是我們所追求真實的皈依處。

二、"四大計常"

二者是人窮四大元四性常住,修習能知四萬劫中,十方眾生所有生滅,咸皆體恒,不曾散失,計以為常。

這一個人他不是觀心跟境這麼麤,他觀察四大。他說:一切的物質是由地水火風構成的,地是堅性,水是濕性,火是熱性,風是動性,這四種體性是不能改變的,是常住不變的。

他是依止什麼理由講出這一句話呢?因為他禪定的神通是觀察四萬劫,他這個理論是由他自己現量的境所看到的。他看到什麼呢?他看到眾生生滅變化,他看到這一個人前身是一條小狗,今生變成一個人,來生變成天人。

當然小狗的相貌是不一樣的,人的相貌也不一樣,但是構成小狗,構成人的體,這個地水火風是不能改變的,地大還是堅性,水大還是濕性。構成一切物質的元素是不能變的,只是排列組合不同,而構成不同的物質出來,所以他認為四大的體性是未曾散失,就計以為常。

他說,四大是我所追求的常住不變的真實的本性。當然這佛法是不同意,四大是唯心所現,怎麼說是常呢?一盆水,我們接觸是水,餓鬼道他去接觸水變成火,這體性怎麼會有真實性呢!他是錯認消息。

三、"八識計常"

三者是人窮盡六根末那執受,心意識中本元由處,性常恒故;修習能知八萬劫中,一切眾生迴圈不失,本來常住,窮不失性,計以為常。

前面他是把構成物質的元素,四大執著為常;這以下是構成內心了別活動的元素,所謂的八識計以為常。他覺得向外攀緣是比較粗糙,他就向內觀察,他觀察他得到結論。

他說:六根末那執受;“六根”指的六根當中的六識,還有第七的"末那",跟第八的"執受"。所以他這個“心意識”八識當中,本元由處,第八識根本的來處,它的體性是恒常不變的。

前六識它的功能就是了別,第七的末那就是思量,第八識就是執受,這是不能改變的。說這一個人第六意識起煩惱了,但是第六意識還是了別,它的了別性沒有變,只是它是在煩惱中了別。這個人他聽聞佛法,生起智慧的觀照,這也是了別,只是這個了別跟智慧相應,了別的本質是不變的。

他這樣子的觀察,是怎麼來的?因為他在禪定當中,生起八萬大劫,看到一切眾生,迴圈不失,本來常住。這個人變成了一個畜生,他便生起了畜生的想法,但是他第六意識的了別性還是這個了別性;他變成一個人,他生起人的想法,但是人的了別也是那個了別。所以構成內心的作用是不同,但是構成內心的元素,能構成的元素是不能改變的,內在的元素是不能改變的。

你不管是在整個六道當中,你不管怎麼弄,第六意識永遠扮演了別的功能,第七意識永遠扮演思量的功能,第八永遠扮演執受的功能,這是本來常住,不可改變的。他就依止這樣的心意識,不改變的體性,把它當作是常住的真理,是這意思。

這一句話講的是不對,你看第八識,第八識是執受,到佛的時候他就沒有執受了,佛的第八識是不增不減。執受就是怎麼樣?可以增加,你看我今天跟昨天的第八識不同。

佛陀他去幫助眾生,你說:恭喜你!佛陀,你善法增加了。佛陀沒有所謂增加,佛陀第八識,再造什麼東西進去,他不會增加,不增不減,他不再扮演執受的角色。所以他是看到凡夫才是這樣子。

外道邪見的思想主要是二部份,一個是無因緣論,一個是邪因緣論。無因緣論是認為整個生命的生起跟結束是完全沒有因緣的,所以從這個思想就變成一種自然的外道,一種斷滅的思想。邪因緣論是認為,生命的生起它是有一定的章法,一定的構成的軌則。這個軌則依我們的觀察是錯誤的軌則,所以叫做邪因緣論。

四、"想盡計常"

四者是人既盡想元,生理更無流止運轉,生滅想心今已永滅,理中自然成不生滅,因心所度,計以為常。

這個修止觀的人在這個地方是既盡想元,想陰的根源完全破壞了。在前六識整個生滅的體性當中,他已經沒有各式各樣流動運轉的相貌出來,第六意識沒有這種相貌;也就是說整個第六意識麤分的想心已經永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微細第七意識的生滅流動。

所以他就認為,理中自然成不生滅,他認為第七意識的這種體性,它正是不生滅心;因為生滅的部份第六意識被他破壞了,這時第七意識微細的流動現前,他說,這就是我的真如本性,我終於找到家了,就把第七意識末那識的生滅流動,當作一種常住的真如本性。

由此計常,亡正徧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二外道,立圓常論。

前面他是廣泛的執著八識,但是他後來又想一想,前六識已經不存在了,第八識還沒有生起,只有第七意識現前,那乾脆就執著第七意識。總而言之,前面四種執著,都是亡失正徧知,墮落外道,迷惑菩提善根種性,這是逆圓滿真常的理念。

這個思想他是這樣子想,他把生命分成身心世界,而身心世界都有二種情況:一、它外在的相貌跟作用;二、它構成內在的體性,或者講構成的元素。

他認為外在的相貌是變化的,構成的元素是不變的。他這個思想跟我們現在科學家的思想是完全一樣,科學家也是認為這樣,我們色身是變化的,但是我們整個物質是由電子、質子、中子構成的,這一部份是不能變化的,這個思想就是常見,邪因緣論。

科學家認為,這個人為什麼很聰明呢?因為他腦細胞很發達,所以他很聰明。這是錯誤的,這樣解釋因緣觀是錯誤的,跟腦細胞沒有關係;他聰明是因為他過去有聞思修的善根,是內心當中的一種相續的功能,這跟腦細胞是沒有關係的

三、一分無常、一分常論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自他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四顛倒見,一分無常,一分常論。

前面完全一樣,想陰破壞了,行陰現前。前面的邪因緣跟這地方的邪因緣差在哪裡呢?前面的邪因緣是完全就著同一個人的身心世界,來分別他的常跟無常的差別;他表面的相用是變化的,內在的組成元素是常住,是約著同一個人。這個地方就不一樣了,約著自他,自己跟他人做比較,他認為他自己是常住的,別人都是生滅的。

一、"雙計自他"

一者是人觀妙明心徧十方界,湛然以為究竟神我,從是則計我徧十方,凝明不動,一切眾生,於我心中自生自死,則我心性,名之為常,彼生滅者,真無常性。

他在禪定中他去觀察妙明心,當下這一念寂靜的心;這“妙明心”其實就是那一念流動生滅的行陰之心。他發覺他的心是普徧十方世界,他想要到哪裡就哪裡,他要到美國、到臺北,他隨時一念之間內心就可以顯現。

這時候他就產生一個顛倒的想法,"湛然以為究竟神我";他把這一念生滅流動行陰的心,他的不動相、他的普徧相,這就是圓滿的神我。

什麼叫做“神我”?"從是則計我徧十方,凝明不動"。我是普徧十方世界的,而且是非常清楚分明的照了而沒有任何的動轉,一切眾生就在我一念心中,自然的生也自然的死,這些都是生滅變化的。而我這一念心性,它是常住不變的,彼生滅者,真無常性。

這就是一個大我的思想。說,這個我是很大的、普徧的,一念眾生就在我一念心性當中,在我的心中自然的生也自然的死,但這個“我”是不能變化的。所以這個“我”是能受用,“我”是能主導,一切眾生是被我所主導,被我所受用。

好像是整個地球是繞著他自己轉一樣,我是周徧法界,是凝明不動,眾生就在我一念心中自生自死,他的思想是這樣子的,神我外道的大我思想。

二、"計他國土"

二者是人不觀其心,徧觀十方恒沙國土,見劫壞處,名為究竟無常種性,劫不壞處,名究竟常。

這修止觀的人,前面他是觀內心,他這時候他不觀內心,他向外觀察十方世界的恒沙國土。當然他看到了國土,就看到這個國土會成住壞空,那他就加以分別了。

他說在劫壞之處,在壞劫二十劫當中,壞劫、空刧是破壞的、是無常的,但是二十劫的住劫它是不破壞的。他把這世界分二部份,住劫是恒常住不變化的,其它都是無常的,他是這樣區分。

三、"計自身心"

三者是別人觀我心,精細微密,猶如微塵,流轉十方,性無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滅,其不壞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從我流出,名無常性。

前面那一個“我”是很大很大的,所有的眾生都在我中,自然生而自然死;這地方的我是比較微細的一個“小我”,我已經管不了別人了,但是起碼我自己的身心世界,我是可以控制的,這個我是“小我”的思想。

這個人他觀察我的內心,發覺我的內心是,精細微密;“精細”指的是他行陰的種子是特別的精細,“微密”指他行陰現行的相貌。內心的生滅流動就好像空中的飛塵流轉十方,在十方世界到處的流動。

流動的情況就好像空中的飛塵,要有陽光的照射,你才感覺它的存在,在黑暗的地方你就看不到灰塵的存在了,可見得我的內心是精細微密。我這一念心是“性無移改”,我是不能有變化的。

我是一個人,死了以後我變成一個天人,我的形狀改變,但是“我”是不能變化;好像我現在住了一個房子,這房子破壞了,我再買一個新的房子,這個房子我不要了,但是人那一個我,還是那一個我,換湯不換藥,是這個意思,性無移改,這是觀心。

其次,他觀色身,"能令此身即生即滅",身也因為有那個我在控制,所以我會起惑造業,不同的業得各式各樣的果報,所以生命有各式各樣的生,有各式各樣的滅。

然而內心當中那個不破壞的體性,名我性常;微細的自我是常住不變的,所以我無量的生命當中,生生死死,我的色身都是從這微細的真我流露出來讓我受用。

我們受用人的果報,由我來受用天人的果報,這個我是不變的的,色身外在的環境是變化的。微細的自我跟前面那個廣大的自我不太一樣。

四、"雙非自他"

四者是人知想陰盡,見行陰流,行陰常流,計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滅盡,名為無常。

第四種他認為麤重的想陰破壞了,行陰微細的流動現前了,就執著行陰這種微細相續是常,色受想這種麤分已經消失了,已經看不到是無常。

由此計度一分無常,一分常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三外道,一分常論。

總而言之,他把生命分成一分常,一分無常,墮落到外道種性,迷惑了我們的菩提善根。這是第三種外道,一分常一分無常。

外道在解釋因緣,他都是對立的,常跟無常,你跟我是不一樣的,我跟你不一樣,一個是常,一個是無常,這二個沒有關係的,是種對立的思想。

大乘佛法是不二的。佛法說:我們的體性是常,作用是無常,但我們是恒隨緣而不變的,恒不變而隨緣,佛法是講不二的思想。外道的常跟無常二個是對立的,這地方不太一樣。

四、四有邊論

前面談到常跟無常的思想是從時間上來觀察,這地方是從空間上。什麼東西無邊際的?是我們的常住真如。什麼地方是有邊的?就是我們應該要放棄的。他是從空間上來觀有邊無邊,有四種有邊。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分位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四有邊論。

他的整個行陰的觀察是從四種的分位,一、時間,二、見聞的功能,三、彼我,四、行陰生滅。

時間

一者是人心計生元流用不息,計過未者,名為有邊,計相續心,名為無邊。

他的所觀境是觀察時間,觀察他這一念心,我這一念心果然有過去未來的差別。他執著“生元”,行陰流動生滅的根源是遷流業用,而迴圈不息的。

在整個流動當中,他就認為過去已經消失了,未來還沒有現前,所以他認為這二個是靠不住的,是有邊際的,有現量的,換句話說,這二個是不能依止的。那麼既然不能依止過去,也不能依止未來,那怎麼辦呢?

計相續心,名為無邊;我現在這一念相續的心是周徧法界的,是無有窮盡的,我應該活在當下。以現在為常住,是無邊,以過去跟未來為有邊,這個意思。

見聞的功能

二者是人觀八萬劫,則見眾生,八萬劫前寂無聞見,無聞見處,名為無邊,有眾生處,名為有邊。

從見聞中觀察:他在禪定中觀察八萬大劫的時間,他所見所聞,他認為在八萬大劫之前,他看不到,所以他是寂靜無所見、無所聞。在八萬大劫以外的世界是無邊,這叫冥諦;在八萬大劫以內的是有邊際的、是有現量。

他認為劫外是無邊,劫內是有邊,他是這樣區別;前面是過去未來是有邊,現在是無邊。

彼我

三者是人計我徧知,得無邊性,彼一切人現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無邊之心,但有邊性。

他人跟自己做比較:他說:我當下這一念心是能夠普徧了知一切法。這個人的色受想完全破壞了,內心特別的明瞭寂靜,所以他認為他自己這一念心,是無邊的,是常住的,其餘一些苦惱的生死凡夫,他就在我一念的明瞭心中顯現出來。

我曾不知彼之知性,這句話古德解釋說:彼不知我的心性,而我能夠知彼的心性;我看他是看得很清楚,但是他看我看不清楚。彼不得無邊之心,所以苦惱眾生是有邊的,但我是修禪定的人,我已經破壞色受想,我的心才是無邊的,我才是特別的尊貴。從自他中區分有邊無邊。

行陰生滅

四者是人窮行陰空,以其所見心路籌度,一切眾生一身之中,計其咸皆半生半滅,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邊一半無邊。

這一個人在窮究行陰的真空之理,他要探討生命的根源到底從什麼地方來,他在探討的過程當中,他也不依止聖言量,他完全依止他的所見所聞,他就在定中心路籌度,自己妄加的計度。他怎麼計度呢?

一切眾生在他的生命當中,一半是生一半是滅。怎麼說呢?因為這一個人,他一入定以後他止觀現前,他那個行陰生滅的相狀他暫時可以調伏,所以他滅相現前。

但是他一旦出定以後他止觀就消失了,他的行陰又生起來產生生相。他就發覺他在禪定當中的心跟出定的心是不一樣的。這是內心的隨緣,你隨順止觀的因緣而產生功德,也因為隨順散亂顛倒的因緣產生過失,這是正常現象。

那他就產生執著,他就把它產生一個決定想,他說:我們的身心世界,原來是一半是生一半是滅,乃至於外在的世界,也是一半有邊一半無邊。他是這樣想的。

由是計度有邊無邊,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四外道,立有邊論。

這個外道的思想,最大的問題是太相信自己的六根,問題出在這裡,所以他看到什麼,他就計度分別。臺灣有一個叫現在禪,現在禪它的思想就有一點像外道的見聞覺知。

什麼是見性?他說,見聞覺知就是見性,你看到這朵華,當下就是見性。這個思想是有一點似是而非,當然他已經不落入妄想,因為這個人想陰破壞了,他的確看到的事情是一個依他起性。

但是這畢竟是個依他起,見聞覺知,這是看到第七識、第八識,你不能說他是見性。佛法的見性是從理論上思惟,不能從事相上去體會,不能從假相上去體會。

孔夫子有一天,他在行腳的過程當中,他經過了廚房,他看到子路菜煮出來,他拿著菜就往嘴巴塞。孔夫子很生氣,子路這個人真不懂禮貌,大眾師還沒有用他就先用,他就把子路叫過來,把他罵一頓。

子路說:夫子啊!我沒有偷吃,我是看這菜煮出來有一個髒東西,我把它拿起來看一看,把它丟掉,我沒有吃啊!孔夫子說:哦,弟子們!我親眼看到的事情都有錯誤,何況說道聽塗說呢!

他看到這個假相,孔夫子在解釋這個假相的時候,他照樣解釋錯誤。你怎麼能說見聞覺知就是見性呢!假相就是假相,真理就是真理。所以佛教很重視傳承,道理不是你自己想出來的,是「欲知山上路,須問過來人。」

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這些修止觀的人可能到最後都沒有在看經典,這不對的!他剛開始是應該有看經典,但是走到最後的時候,他就完全是根據自己的分別來判斷,這個是常、這個是無常、這是有邊、這是無邊,完全在假相產生顛倒。所以佛教是要如理思惟,要依止聖言量。

五、矯亂徧計虛論

矯亂就有點像戲論,違背真理而言說不定。外道為什麼叫矯亂呢?因為他以無想天為究竟,他認為生無想天,他的因必須一生當中不能亂答於人,所以他回答的時候,很怕回答錯誤,所以他回答一切法是亦有、亦無、亦生、亦滅,總而言之,含糊籠統。佛陀說:這個叫矯亂,言說不定,違背真理。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知見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四種顛倒,不死矯亂徧計虛論。

他的整個顛倒的生起是在知見中,在自己的所知所見,在禪定當中的所知所見,而產生四種顛倒知見,以無想天不死的果報,而引生四種矯亂的言詞,依止虛妄的徧計執,而創造虛妄的言論。

一者是人觀變化元,見遷流處,名之為變;見相續處,名之為恒;見所見處,名之為生;不見見處,名之為滅;相續之因,性不斷處,名之為增;正相續中,中所離處,名之為減;各各生處,名之為有;互互亡處,名之為無,以理都觀,用心別見,有求法人來問其義,答言:我今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于一切時,皆亂其語,令彼前人遺失章句。

第一對、見遷流處,名之為變;見相續處,名之為恒;

他在禪定中觀變化元,觀察行陰生滅變化,而又恒常相續,這樣的生命根源。首先他看到他的遷流處,生命有它的生滅變化的地方。他說,這就是無常的、變化的;但是它變化以後,它又產生了相續,他把相續的地方叫做常。所生命又分成變跟恒一對。

第二對、見所見處,名之為生;不見見處,名之為滅;

他在八萬大劫之內所見到的,他認為這是生。“不見見處”蕅益大師說:見不見處。在劫外當中見到一個不可見的處所,什麼都沒有的處所,名之為滅;劫外的叫做滅,劫內叫生。他把生命分成生跟滅。

第三對、相續之因,性不斷處,名之為增;正相續中,中所離處,名之為減;

他說這相續的因,這種能夠相續不斷滅的功能叫“增”,你看他死亡以後他又會受生。這受生的力量是怎麼來呢?是“增”而來的。

在整個生命的相續當中,他要有一個休息的地方。什麼叫休息呢?比方說,我們呼吸,我們吸氣以後再吐氣,吐氣以後吸氣,在一吸一呼的時候中間會有一個中間的休息,那個地方叫減,沒有吐氣也沒有吸氣的地方叫減。我們生命在相續當中,它會稍微停一下再相續,停一下再相續,那個中間停的地方叫減。

第四對、各各生處,名之為有;互互亡處,名之為無

一切眾生他在受生的地方叫有,他消失的時候叫做無。他就用這個道理來觀察,用心別見,他以有所得的心,分別而見。

有人來請法,問什麼是諸法的真實相?他說: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亦常、亦無常。在一切時當中你問他真理,他都是這樣回答,他認為這樣子是合乎中道的,我才能夠往生到無想天去。

但是他使令聽的人,遺失章句,不得要領,不知所云。前面的外道是很清楚的說明生命當中,哪些是恒常住的,哪些是變化的,他是很清楚的指出來。

這個外道他雖然看到了變跟不變、增跟減乃至於有跟無,他看到了,但是他不做任何的評論。他說亦增、亦減、亦有、亦無、亦變、亦不變。你再問他一次,他把這個答案再重複告訴你,他認為這是最圓滿的答案。但是這圓滿是別人聽了以後,完全不懂,遺失章句,不知所云。

二者是人諦觀其心,互互無處,因無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無,除無之餘,無所言說。

這個人在禪定他觀察他這一念心,互互無處,因無得證。他入了禪定以後止觀現前,於一切法不迷、不取、不動;他能夠暫時把行陰生住異滅,把生住異破壞,使令滅相現前。他認為滅相就是最永恆的功德,所以因無得證,證得一切法究竟無的真理。這地方他實證的,他在禪定當中止觀現前的時候,滅相的無現前。所以有人問他,什麼是祖師西來意?他說:無!你再問他一次,他還是無,除了無之外,無所言說;他說一切法無,是究竟的真理。

三者是人諦觀其心,各各有處,因有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餘,無所言說。

這個人也是觀察內心,各各有處,他在生住異滅當中,他看到了生,生住異滅,滅了以後,他發覺又有一個新的念頭生起來,因有得證,他證得一切法是畢竟有。

所以有人問他,什麼是祖師西來意呢?他說:是,當下就是!你問他什麼是祖師西來意呢?門前那一顆樹就是,當下就是。除是之餘,無所言說。

四者是人有無俱見,其境枝故,其心亦亂,有人來問,答言:亦有即是亦無,亦無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矯亂,無容窮詰。

有些人前面是看到無,有些人是看到有,這地方是有無俱見。他看了滅,他也看到了生,二個都看到。他把生跟滅怎麼解釋呢?"其境枝故";他說生跟滅是一個東西,比方說一顆樹它分叉成二個枝,所以真理是二個都俱足,生跟滅都俱足。

既然看到二個,這時候能觀的心也是錯亂了。所以人問說,什麼是祖師西來意?他就回答說:亦有即是亦無,亦無之中不是亦有。他說世間上的真理是怎麼回事?當你看到一件事情有的時候,他早晚會變成無,亦有一定會變成無。

你看到這小孩子出生了,你論斷他這個人遲早會消滅。但是你看到無的時候,就未必會再生起,你看到有的時候,這東西遲早要消失掉,但你看到消失的時候,你不一定會看到它在生起,亦無之中不是亦有。

總而言之,這道理是矯亂、錯亂的,而且這錯亂的思想,不容窮詰。你再繼續問他,為什麼會這樣子?他說,這個道理高深莫測,很難講清楚,你要自己體會,不容窮詰。

由此計度矯亂虛無,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五外道,四顛倒性,不死矯亂徧計虛論。

外道這四種矯論,究竟有什麼過失?

一、令人思緒不清,墮於無明愚癡。

二、令人失去正知見。

三、令求法者無所適從。

以上四種都是一種計度矯亂心虛無,墮入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五外道,四顛倒性,不死矯亂徧計虛論。其實他這個思想,你不能說他全錯,佛法也經常用有、無、生、滅對治我們的煩惱。他的問題在於矯亂,他自己都錯亂,他自己都搞不清楚,他只是言說是這樣,其實他自己本身是含糊籠統。

比方佛法說:什麼是生命的真理?我們可以說,因果絲毫不爽,強調有。但是有時候佛陀說,什麼是諸法的真理?法性本來空寂,強調空。那是對治,其實一切法的真理,即空、即假、即中,諸位看『維摩詰經』,一切法是不能說的。

有人問文殊菩薩,什麼是大乘的不二法門?文殊菩薩不講話,不能講!不能講就沒人知道,怎麼辦呢?那只好開方便門示真實相。諸位要知道,說法是不得已的,既然是開方便門,那這個門就很多,你看我們這個房子,你可以從那個門進來,他可以從那邊進來,每一個人說法的方便之門,他的角度就有所不同。

蕅益大師講《阿彌陀經》的時候,就講很清楚,說我的講法跟蓮池大師不同,蓮池大師說法跟幽溪大師也不同。蕅益大師說,通通都對,『經』是無量義,既然是開方便門,他說這《阿彌陀經》本來是我們都沒有資格說的,那是佛陀甚深的境界。

但是沒有人說就沒有人知道,那只好開方便門,「橫看成嶺,側看成峰,都見不到廬山真面目;但每一個人沒有離開廬山。」

蓮池大師比喻的更妙:講經像瞎子摸象,沒有一個人把佛陀的真實義講出來,他摸到象腳,他摸到象的尾巴,他摸到象的頭,但是重點是大家都沒有離開象、大家都沒有離開象。

講法是開方便門,每一個人的開顯就有所不同。所以有些人在整個生命當中的即空、即假、即中,為了對治你的執著,佛陀會講空性這一部份,強調色即是空;但是又怕你斷滅,空即是色。所以,蕅益大師說:妙答無生,說空說有都是方便。但是你產生執著,空空都是戲論,觀念在這裡。

六、十六有相

十六有相,先講四種法,色受想行,這四種法。這四種法有二種執著,一是"即色即我",色受想行就是我;二是"離色即我",離開了色受想行另外有一個我。離色即我有三種,即色即我又一種,就四種了,四種再乘以四就有十六種。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于無盡流生計度者,是人墜入死後有相發心顛倒。

在整個三摩地中,他已經把想陰破壞了,行陰微細的流動相現前。他就在行陰整個無盡流的生命當中產生了計度,他說一個人死了以後,有一種人我相現前,色受想行四種"人我相"是不能破壞的。依止這種人我相而產生一種錯誤的發心,一種顛倒的發心。

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見我圓含徧國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緣隨我回復,云色屬我;或復我依行中相續,云我在色。皆計度言,死後有相,如是迴圈有十六相。

即色即我:他把自己的色身堅固的執著,色就是我,或者受就是我,乃至想行就是我。這地方就有個問題了,這樣的思想很容易斷滅見。因為色就是我,那我色身死了以後,那糟糕了!那一個我就死掉了。我們一般人很容易即陰計我,你的色身死掉了,你就說我要死掉,這是把色受想行四陰當作我,這是第一個,這是比較嚴重的。

離色即我,比較輕微的是,色受想行這四種是流動變化的,但是另外有一個我是不變的,這當中有三種情況:

一、"或見我圓含徧國土,云我有色"。
我是很廣大的,色陰是很小的,我大色小,色在我中。所以我的色受想行死了以後,我還是在的,我是廣大的,一個大我,色存在大我當中,這第一個。

二、"或彼前緣隨我回復,云色屬我"。
前面是講大小,這就不講大小了。說前言,在定中的所緣境隨我回復;他感覺到我的行陰是隨我而轉的,我要它生它就生,我要它滅它就滅,乃至於我出定以後,我對我的色受想行,是完全可以主控的,我要走路就走路,我要休息就休息。所以色是屬於我的,我是能受用,色受想行是所受用,是我的眷屬,主伴的關係。

三、"或復我依行中相續,云我在色"。
我比較小,色受想行四陰比較大,我必須依止四陰當中,我才能夠相續的作願,所以我在色受想行當中,受想行比較大,我就住在裡面。

總而言之,以上四種,都執著人死了以後還有一個自我的相狀,如是迴圈有十六相。

從此或計,畢竟煩惱,畢竟菩提,兩性並驅,各不相觸。

從前面我相的人死了以後的自我,他就更加的推論,畢竟煩惱,畢竟菩提;說我的內心有一個雜染的煩惱,也有一個清淨的菩提。他得到的答案是什麼呢?

煩惱永遠是煩惱,它不會改變的,沒有轉煩惱為菩提這回事情,菩提永遠是菩提。所以我們生命中二種體性,雜染法、清淨法是各走各的,彼此不互相抵觸,我們頂多把煩惱給壓住,我們不能夠去斷滅它。因為煩惱畢竟是煩惱,菩提是菩提,這二個是不能改變的。

由此計度死後有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六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有相,心顛倒論。

他這地方的意思就是說,真跟妄是獨立的,妄想永遠是妄想,真如永遠是真如,咱們各走各的。佛法不是這意思,佛法講「真妄不二」,真中有妄,妄中有真。

也就是說,你要迷惑,那全體是妄;你要覺悟,那全體是真。所以我們迷惑的時候是「全真成妄」,你要覺悟的話是「全妄即真」。我們佛教講「真妄是不二」,他這個地方是真就是真,妄就是妄,那這二個永遠不能改變。

總而言之,外道的思想結論只有一句話,就是「用心別見」。他用他有所得的分別心,分別的去見真理。我們一再強調,真理不能追求,真理只能夠在一種看破放下的情況可以體會,不能追求。真理你一追求它,就不是真理,動念即乖;仁者心動,一念方動,烏雲遍佈。

外道其實他看到也沒有錯,他也看到了生,也看到了滅,也看到了有,也看到了無,也看到的增,也看到了減,看到的通通沒有錯。他錯在哪裡呢?錯在用心別見

你要不追求,一切法是不變而隨緣,隨緣而不變,一切法本來就是即空、即假、即中,真理就當下顯現出來的,他當下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循業發現,清淨本然,清淨本然,循業發現,但是你一追求就完了!就什麼都不是了。

這意思就是,法沒有錯,是心態錯誤,問題在心態錯誤。你看外道他所看到的都沒有錯,他也看到了眾生的生相、滅相、有相、無相,但是他想要去追求的時候就找不到了。真理只能夠體會,不能夠追求,這大家要知道。

當我們在修學《首楞嚴王三昧》,也就是在正念真如的時候,其實它整個重點有二個:一、破妄,二、顯真。

破妄跟顯真之間的關係是怎麼樣呢?蕅益大師說:如果是一個利根人,他的大乘善根特別強,煩惱也特別淡薄,他可以直接的去開顯真如。也就是說,他直接觀照現前一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入一種不思議境,就在一念不生當中,念念的把真如本性給顯現出來,這種人不需要經過破妄的過程,他可以直接的正念真如。

第二種人是鈍根人,就像我們這種人,我們有善根,但是我們有更麤重的煩惱。蕅益大師警告鈍根人不能直接正念真如,要先求破妄再求顯真;也就是你在觀你內心的時候,不能直接觀即空、即假、即中,不可以!要先修空觀來破除妄想。修空觀來破除妄想,再修假觀開顯真如的妙用,再修中觀入一念不生,它是要有次第的。

很多人問我正念真如要怎麼正念呢?

我們剛開始不要被這些話所蒙蔽,其實正念真如的下手就是破除妄想,你面對妄想的時候能夠心常覺照不隨妄轉;你不隨妄轉念念之間就是在開顯真如,就是「覓即知君不可見」,但是你念念的迴光返照不隨妄轉,「不離當處常湛然」,它就是念念現前。

真如是你本具的,你不用去求的,你越求,它就不是真如。所以在這個地方,他整個行陰的障礙都是他要對真如有所求,結果真如就風雲變色,變成不是真如。

也就是說,在整個行陰十種障礙當中,都是沒有直接破妄,就直接要去肯定。所以初心學佛是先修否定法,再修肯定;你對你的妄想要先否定,不是這樣也不是那樣,不是這個也不是那個,先求大死一番,然後徹底的破妄以後才直下承當,「否定門入,肯定門出」。

當我們在自利的時候是否定的,當我們要住持正法,弘法利生的時候,才能夠肯定這一念心跟諸佛是不二的。所以你在肯定跟否定的操作當中,你要適當,才不會落入這十種的顛倒邪見。

七、八無相論

這裡的無相指的是一種斷滅。這八個法指的是什麼呢?色受想行,這四陰中它生起之前,他認為是斷滅的,他滅除以後也是斷滅無相的,所以四乘二就是八種無相的斷滅。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先除滅色受想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死後無相,發心顛倒。

這一個人他整個修學的過程當中,他已經把想陰給消滅了,而微細行陰的生滅遷流活動現前。於先前所滅除的色受想三陰當中,他生起一種錯誤的執著。

因為他認為色受想三陰消失了,他經過那麼長的時間,他也沒看到生起,他就認為一個人死後是斷滅無相的。發起這種斷滅心,這樣的心是違背佛法的實相道理,所以叫做顛倒;以斷滅心為本修因,最後的結果是斷滅之果。

見其色滅,形無所因;觀其想滅,心無所系;知其受滅,無復連綴,陰性銷散,縱有生理,而無受想,與草木同。此質現前猶不可得,死後云何更有諸相?因之勘校死後相無,如是迴圈有八無相。

這個人在定中他看到四大的色陰消滅了,認為身形已經無所依託了。因為色身以四大為依託,能夠去創造色身的四大都沒有了,那身形消失以後當然也就沒有,因為他四大已經被破壞了,色陰被破壞了,所以他認為整個色身已經沒有根本,根被拔掉了。

"觀其想滅,心無所系",我們心的活動是以想為本,於境起相;想陰消滅了,第六意識也就沒有依託了,心也就沒有根了。

"知其受滅,無復連綴",感受消失的時候,我們色心二法這中間就沒有一個中間連接傳達的地方。你看我們的色身跟我們的內心中間要有一人傳遞;我現在很痛苦,這痛苦的感受要經過受陰。

你的色身產生痛苦,產生逼迫,是誰傳給你內心呢?是看那個感受,受陰。受陰是色法跟心法之間的一個橋樑,一個連綴的橋樑,現在這受陰被破壞了,色身二法各走各的,你的色身走你色身的,我的心走我心的,二個都沒有關係了。

"陰性銷散,縱有生理,而無受想,與草木同",“陰”指的是前面色受想三種的陰性既然都消散了,色身也沒有根本了,內心也沒有根本了,色跟心中間的橋樑也被破壞了,縱然我現在還有一些生理的作用;這個生理的作用指行陰,還可以吃飯、還可以睡覺、走路,這種造作遷流,是靠行陰來維持。但是我心中已經沒有感受、沒有想法了,活在世上就跟草木一樣沒有感情。

你看草木也是每天長大,但是它沒有感受沒有想法,就跟我現在一樣。這樣的一個身心世界在我活著的時候,都是如此的沒有感受、沒有想法,就像草木。等到我身心世界消失的時候,那更是一種斷滅無相的情況。

他就由此類推,他這樣子來加以勘驗校對,他就堅定的認為,一個人死了以後,就再也沒有身心世界的相貌出來了。因為根被破壞了,好像輪盤,開關被關掉了,只有剩餘輪盤的活動。"如是迴圈有八種無相",四陰當中生前是無相,死後也無相,八種無相。

從此或計涅盤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斷滅。

他認為死後無相,最後他就生起斷滅顛倒的邪論。這地方在古德的開示說,其實行陰的執著,主要就是四種執著,斷、常、空、有。以體性上來說就是斷跟常,要嘛就是斷,要嘛就是常;在作用上就是空跟有。

他這一段所執著的是認為「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斷滅」,世間上的生命遲早要斷滅的,現在不斷滅,死了以後肯定斷滅。這樣的思想當然就很危險,沒有一種相續因果的思想。

八、八俱非論

“俱非”是什麼意思呢?他是非有非無,不是有也不是無;雙遮有無叫俱非。八個法指的是什麼呢?在色受想行四陰當中,都有一個非有非無,加起來就是八個法。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行存中,兼受想滅,雙計有無,自體相破,是人墜入死後俱非,起顛倒論。

修大乘圓頓止觀的人他把想陰破壞了,行陰的流動現前。他在定中看到行陰是存在的,尚未消滅,但是受想是消滅了。所以他在定中等於看到二個東西,看到色陰現前。現前是什麼?"非無"。他同時也看到他的感受想法被消滅了。"非有"。

所以他這二個是同時看到,他看到以後就產生執著,雙計有無;所以他對於存在的行陰,他執著這是有的;對於已經消滅的色受想,他覺得絕對是沒有的。所以他就以「有無」這二個之法,就自體相破。

什麼叫自體相破?他以行陰的有,來破前面三陰的無,安立了非無,以有來建立"非無";他同時也以前三陰的無,來破行陰之有,而安立了非有,以無來建立"非有"。因為他同時看到了色受想的消滅,他也同時看到行陰念念的現前。所以他只好認為,人的生命它不是有,也不是沒有,這就死後墮入非有非無的顛到。

色受想中,見有非有,行遷流內,觀無不無。如是迴圈,窮盡陰界八俱非相,隨得一緣,皆言死後有相無相。

他在定中觀察已經消滅了色受想,雖然見到行陰之有,但是他認為終歸不是恒常存在的,所以有中有非有。而在行陰的遷流當中,觀無不無;前面的三陰雖然沒有了,但是他認為未來終將生起,所以非無。

他進一步他說:非有當中有非無,非無當中也蘊藏著非有。如是的輾轉迴圈,窮盡陰界;“陰界”包括色受想行四陰。他就安立了八種的非相,四陰當中每一個陰都是同時俱足非有跟非無二種相狀,所以在整個四陰當中,隨舉一陰,都認為一個人死後,他是非有非無,是這個相貌。什麼是生命的本來面目?非有非無。

又計諸行性遷訛話故,心發通悟,有無俱非,虛實失措。

他又轉計,他不但認為自己的身心世界,他認為一切的萬法諸行,一切的有為諸法,它的體性都是遷變虛假的,不真實的。為什麼呢?因為它是非有非無。

內心啟發通達了悟,他認為一切法,你說它有也不對,說無也不對;虛實失措,非虛非實,含糊籠統,莫衷一是。因為你說它有沒有,說有也不對,說沒有也不對,這樣子的虛實失措。到底它是真實的呢?還是虛妄的呢?他自己也搞不清楚,含糊籠統!

由此計度死後俱非,後際昏瞢,無可道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八外道,立五陰中死後俱非,心顛倒論。

他執著一個人死的相貌是非有非無,後際昏瞢,在未來的生命中,可以說是茫然無知,無可道故。所以他認為法是道可道非常道,法是不可以宣說的,你說有也不對,說無也不對,所以你只能夠說,不能講!他認為真理是不能宣說的。這樣就墮落外道種性,而迷惑我們的菩提真性,這第八種外道,立五陰中死後俱非,心顛倒論。

這一段可能很多學過〔唯識〕的人會產生疑惑,因為〔唯識〕的實相正是建立非有非無,〔唯識〕的中道實相就是非空非有。那跟這個思想是完全一樣,怎麼說他顛倒呢?

這地方的意思,我們加以解釋:我們在分別一些微細外道的法的時候,你要去讀他的弦外之音,他講這一句話心態是什麼?而不是他講話的內涵,這是很重要的,就是他的心態。外道講非有非無的時候,他的內心是一種昏瞢的狀態,他的內心是不決定,他自己是搞不清楚,到底是有?到底是沒有?他是昏瞢不清,無可道故。

佛法講非空非有是一種方便,是破你有的執著,破你無的執著,他是開方便門而示真實相。這二個是不同的,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

比方說,〔禪宗〕有一個公案:有三個好朋友相約去出家,到了一個大道場以後,知客師出來,知客師要出來審查看你發心對不對。問第一個說:你為什麼出家呢?他說:我爸爸叫我出家的。啪!打一個香板,你爸爸叫你出家,你一點主張都沒有。

第二個一看哦!說我爸爸叫我出家不行。第二個出來,知客師問你:你為什麼出家呢?我自己要出家的。啪!你自己要出家的,你爸爸沒有同意你就敢出家,自作主張。第三個看兩個都挨打。

第三個上來,你為什麼出家?我爸爸想讓我出家,我自己也想出家。啪!油頭滑嘴!三個都挨打。

從他所說的法三個應該總有一個是對,因為三種可能性而已,但是結果是三個都挨打。諸位要知道,禪宗打的是你那一念心,不是打那個法,但破其心不破其法。

因為禪宗的祖師感覺到你講一句話的時候,仁者心動,你有攀緣心,你的心沒有真正安定下來,打你那個有所得的攀緣心,不是打你說的法。禪宗從來不管你講什麼話,根本不甩你說什麼話,但是他會去感覺你的心態是什麼。

外道講的話跟佛法完全一樣,非空非有,但是外道講一段話的時候顛倒邪見。佛陀說,非空非有,那是善巧方便。這地方你要清楚,二個人用心不同,一個是在含糊籠統執著的心講出來,一個是大智慧的佛陀開設方便,對治眾生的煩惱而安立的善巧方便,話是一樣,但是內涵不同。這地方大家要把它揀別出來。

九、七斷滅論

七”,七個處所,外道在禪定當中,他啟發了天眼通,看到整個三界當中,他認為有七個處所是不斷滅的。也就是有七個處所是消失以後,就永遠不再生起了。這七個處所指的是三界的七個處所。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後後無生計度者,是人墜入七斷滅論。

這個人的心態:一個人的知見跟這個人過去的個性是有關係的。這一個人他在修學止觀的時候,把想陰破壞了,行陰生滅的流動現前。現前以後,他在定中看行陰剎那、剎那生滅的相狀,但是他於後後無生計度者。

什麼叫“後後無”?行陰的相貌是生(存在的意思),生了以後又變成滅又沒有了,沒有以後又生又沒有,又生又沒有。但是這個人他在生跟滅的二種相貌,他只看到後後無,他只看到滅相念念的現前,這個人生相沒看到。

沒有看到的時候,這個人就墮入七種斷滅論,這個人看事情會被自己的思想誤導,我們說這種人比較悲觀,只看到滅相。只看到滅相會有什麼結果發生呢?產生七種的結果

或計身滅,或欲盡滅,或苦盡滅,或極樂滅,或極舍滅。如是迴圈,窮盡七際,現前銷滅,滅已無復。

他就執著在三界當中有七個處所,是消失以後不再生起的;"或計身滅"。指二個處所,“身”指色身。色身指的是什麼呢?包括四大部洲1的人民,也包括了六欲天2二種的眾生,他的色身消滅以後不再生起了。

"或欲盡滅"。欲盡滅指的是初禪,初禪是離生喜樂地3,他欲界的貪欲已經窮盡了;他認為初禪的欲望消滅以後,這三界的欲望永遠就消滅了,初禪的欲是斷滅。

"或苦盡滅"。苦盡指的是二禪,二禪是定生喜樂地4,他心中已經沒有苦受(以憂為主),憂苦的感受消滅了。

"或極樂滅"。極樂指的三禪,離喜妙樂地5;它是整個有為快樂當中最快樂的,他就認為當三禪的有為快樂消失以後,也終究是斷滅。所以三禪殊勝的快樂,也終究要斷滅。

"或即舍滅"。即舍滅包括了四禪6四空7二個處所。四禪是舍念清淨地,是舍念;四空是舍色身,不管舍念捨身都是屬於舍。他執著四禪四空的舍心,一旦舍了以後,就永遠不再生起了。

所以他就輾轉認為,在三界當中(前面說的七個處所)現前雖然暫時存在,但是終歸要消滅,而這個滅了以後就不再生起了,也就是終究要斷滅的。

由此計度死後斷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九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斷滅,心顛倒論。

他等於是在整個行陰當中看到了滅相,他沒看到生相,跟下一科是完全相反,下一科是比較積極樂觀的人,他在生滅當中他只看到生相,這二段是對比的。

十、五處現涅盤

他執著在三界當中,有五個處所的安樂,常住的、是不壞的就是涅盤。也就是說,他認為三界當中就有涅盤,不必離開三界要灰身泯智才會出現涅盤。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後後有生計度者,是人墜入五涅盤論。

他就在想陰破壞,行陰現前的時候,他在行陰的生相念念現前的時候產生了執著。他認為生命是以生為本,不是以滅為本,他認為滅是暫時的,一個人暫時的消滅,但是終究要生起的。

所以他從長久的生當中,他就發覺在三界當中,有五處不生不滅的涅盤處存在。所以他的這個執著跟他的思考模式有關係。

或以欲界為正轉依,觀見圓明,生愛慕故;或以初禪,性無憂故;或以二禪,心無苦故;或以三禪,極悅隨故;或以四禪,苦樂二亡,不受輪回生滅性故。迷有漏天,作無為解,五處安隱,為勝淨依,如是迴圈五處究竟。

五處涅盤指的是什麼呢?

第一個是講到六欲天,他以欲界的六欲天為正式的轉依;“轉依”,我們生命的究竟依止處,也就是涅盤的意思。為什麼他會認為六欲天是涅盤呢?因為他觀見圓明,生愛慕故;他以他的天眼通來觀察六欲天的依正二報,不管他依報的宮殿是何等的莊嚴,他身心的正報是充滿了光明,而這光明是超日月。所以他認為六欲天的依正二報,是值得我們愛樂心慕的,這就是涅盤了,就是一種究竟安樂處。

第二個"或以初禪,性無憂故";或以天眼通觀察初禪,初禪是離生喜樂地,他已經沒有三界的憂惱,而受種種的喜樂。或以二禪,心無苦故;或認為二禪定生喜樂就是涅盤。為什麼呢?內心沒有微細的憂苦。

第三個"或以三禪,極悅隨故";離喜妙樂地,身心世界種種的妙樂現前,這就是最殊勝的涅盤。

第四個"或以四禪,苦樂二亡",不受輪回生滅性故。他認為四禪的舍念清淨地,他能夠舍除痛苦,舍除快樂,而且更重要是,不受輪回生滅性故。因為四禪有一個特點,大三災不能破壞,火燒初禪、水淹二禪、風吹三禪,在壞劫破壞三界的時候,四禪不可破壞,不受輪回的生滅性故,所以他認為四禪是究竟涅盤。

因為他執著這五處是涅盤,因此而迷失了有漏的生滅果報,把有漏的果報當作無為涅盤的理解,而依此五處的涅盤來當作最勝依故,最清淨的人所依止之處。而最清淨的人是佛陀,他認為這就是佛陀依止的處所,如是迴圈五處究竟。

由此計度五現涅盤,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十外道,立五陰中五現涅盤,心顛倒論。

他也是一種顛倒的邪見。前面從生滅當中他是執著滅相,這個是執著生相。《般若心經》告訴我們,觀一切法空的時候要遠離六相,大乘佛法的空性,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在體性上遠離生相滅相;在相狀裡面,遠離染汙相跟清淨相;在作用方面,遠離增加跟減損相,這六相都要遠離,這樣才能夠契入中道實相。

我們一個人的執著…你正念真如的時候,真如是無相的,但是我們無始劫來熏習很多、很多的色受想行識,很多很多的想法這都有相的,會把你過去的想法逼出來。

你看有些人他過去生就比較悲觀,他在修禪定的時候就容易產生斷滅的思想;有些人是主動積極樂觀派的,他就會產生常見涅盤的思想。這都跟你過去的種子有關係,你一不小心你就被你自己騙。

被誰騙呢?被過去的你騙。因為這些色受想行識就是過去你造作痕跡,你現在要把這垃圾清掉的時候,它就會出現。前面十種的行陰,都是我們自己的內心顯現出來的。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狂解,皆是行陰用心交互,故現斯悟。

前面的十種魔境是怎麼來的呢?這十種心中的狂解(邪見)顛倒,都是我們在行陰的時候,用心交互;我們同時在正念真如,我們以空假中三觀來照這一念心性,觀察這一念心性當下即空、即假、即中的時候,這時候跟行陰的相貌真妄交攻顯現出來的。這地方的五陰魔境還是你自己顯現出來的,自己騙了自己。

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現前,以迷為解,自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

一般的眾生他遇到這個相貌,他當然不會迴光返照,只好心隨境轉,就以迷惑當作正解,就以為自己成就聖道,或認為自己就是斷滅,大妄語成,終究墮入無間地獄。

汝等必須將如來語,於我滅後,傳示末法,徧令眾生覺了斯義,無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護,銷息邪見。

佛陀勸勉我們一定要將佛陀真實的法語,在佛陀滅度以後的末法,魔強法弱,要使令一切修止觀的眾生,都能夠覺了斯義,對這十種的魔境要如實的覺了,用智慧來觀照。

絕對不要使令你內在的心魔,引生你重大的罪障;“孽”,禍害的根源、罪業。保持我們止觀的功德,也保護修行的大乘善根,來消滅我們心中的邪見。

教其身心開覺真義,於無上道不遭枝岐,勿令心祈得少為足,作大覺王清淨標指。

開導修止觀的眾生,能夠開解真義,真實瞭解諸法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實義,對無上道不遭外道邪見的歧路,心中也不要得少為足,作大覺王(成就自利的功德),作眾生清淨的標指(利他的功德)。

這段經文的意思說,段經文佛陀講一個重要的觀念就是說,我們要不修止觀,當然什麼事都沒有,我們就順著過去的習氣,我過去做什麼,我現在還做什麼,順從五陰,五陰要你幹嘛,你就幹嘛!所以你跟五陰兩個就處得非常好,你也喜歡它,它也喜歡你。

但你一旦要修行,這事情就麻煩了,有人不肯。你過去生當中所熏習的感受、想法,它不同意了!就是所謂的「用心交互,真妄交攻」,所以你一旦要修行,你肯定有事情。

你說,我修行的時候風平浪靜。你沒有修行,因為你風平浪靜,表示你跟五陰兩個是和合無爭,這樣才會風平浪靜。五陰的方向是順生死流,你是順涅盤流,這兩個當然是漢賊不兩立,真妄肯定是要去交攻的嘛!交攻的時候,它一定把你過去儲存的垃圾表現出來,這每一個修行人遲早要面對的。

佛陀只告訴我們一個觀念,怎麼辦呢?只有一個方法「覺了斯義」。佛陀並沒有說你要把誰斷掉,就是啟動你的覺悟。諸位,《楞嚴經》我們學到這個地方,佛陀只告訴我們這個事情,你要把你心中的覺性啟動起來,不迷、不取、不動,只有「不迷」最重要。

五陰不可怕,但是你一迷惑的時候就變成很可怕。色受想行識,它只會在你顛倒的時候活動,你越顛倒它越喜歡,但是光明一出現的時候,它就消失掉,五陰就像露水一樣,太陽出來它自然消失掉。

我們過去也經常有這樣的經驗,奇怪,我明明剛剛有這種感受,我很想去做一件事情,但是我一去拜佛靜坐的時候,心裡就想「做這個沒有意義的」,但是沒拜佛前我真的很想做,是怎麼回事呢?

五陰的活動,它是欺善怕惡的,只有你顛倒的時候它對你有作用,你心中光明一出現的時候,五陰就完全消失掉。

我們修學佛法最重要是你能夠加強你的觀照力,你不能要求煩惱不來,不可能!煩惱它不會放過你,你過去一天到晚跟它在一起,它現在是你的好朋友,熟境界,肯定放不過你。

所以在這地方最重要就是「覺了不迷」,你一定要事先知道,經常保持覺照的功夫,就像我們走路的時候,你一定要把手電筒打開來。修止觀的過程當中,你心中一定要保持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個地方是最重要的。

我們修行人啊,有些人修行很快,很快就進入狀況,有些人他的修行,他很用功,善根也很強,方法也對,但是他就是跟過去的煩惱妄想糾纏不清,跑不出來。問題出在哪裡呢?方法錯誤。

你一個人要進步,你不能太肯定自己,你肯定自己,你過去的煩惱習氣正是大歡喜。

蕅益大師提醒我們末法眾生要先修空觀,再修假觀,再修中觀。修行人要先否定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想法,你動一個念頭,你要告訴你自己,這個想法是不對的!先否定它,不管對不對,先否定它,不是這樣子、事情不是這樣子。

如果它是真實,你否定它,時間久了,它還是會出現,因為真理是不能否定的,但是妄想你一否定的時候,他就消失了。如果你否定以後他就消失,那真的是妄想,如果你個想法是真實的,它經得起你否定。

就像智者大師說的,你遇到相狀的時候用火去燒它,如果是真金它不怕你火燒;你這想法是隨順真理的,你否定它,它還是會出現,但是它不是真金,你一燒它就消失了。

所以你一個修行者,尤其是初學者,諸位,你要能夠在菩提道當中一路走過去,一定先用否定的法門,你一定要否定你自己的想法感受,你才能夠進步的,你會進步很快。否則,你會覺得好像修行很久,原地打轉,昨天是這樣、今天也是這樣,明天也是這樣,因為你就是一路的肯定你自己,所以你就很難改變,很難超越。

 

延伸閱讀:

《楞嚴經之五十陰魔1》第一零三篇:修行人不能跟放逸的人在一起,正念的磁場跟放逸的磁場是會互相抵觸的

《楞嚴經之五十陰魔2》第一零四篇:天魔、妖邪、詐騙集團、魔術師等輩,所作事業都是一樣,你若不信看看就知道怎麼著魔的

《楞嚴經之五十陰魔3》第一零五篇:受陰顯現以後,到底是一個什麼相貌呢?就像一個人睡覺被魘魅鬼控制了,他六根的功能完全是清楚分明,沒有任何迷惑顛倒;但是內心被魔邪控制住了

《楞嚴經之五十陰魔4》第一零七篇:你所釋放的念頭無時無刻都在招感外魔,你知道嗎?

《楞嚴經之五十陰魔5》第一零八篇:你要不修止觀當然什麼事都沒有,你一旦要修行你肯定有事情

《楞嚴經之五十陰魔6》第一零九篇:世間人活得很快樂,因為他用100%的心去放縱。聖人也很簡單,聖人用100%的心安住在聖道

《楞嚴經之五十陰魔7》第一一零篇():你前生的想像創造今生的色身,你今生的想像就創造來生的色身,生命就是這麼一回事!

圖片1.png

**********************************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登極樂國
願生西方淨土中  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達仁筆記 的頭像
    達仁筆記

    達仁筆記

    達仁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