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之五十陰魔2》第一零四篇:天魔、妖邪、詐騙集團、魔術師等輩,所作事業都是一樣,你若不信看看就知道怎麼著魔的
本文重點:1、五陰魔要怎麼來的? 2、色陰十境的種種像狀 3、自我檢測有沒有著魔現象
凈界法師講述
當我們在修學《首楞嚴王三昧》的時候,我們的內心會產生二種不同的力量,第一個是一種真實的力量,第二個是一種虛妄的力量,這二種力量都會產生出來。
所謂「真實的力量」,就是我們開始遇境逢緣的時候,我們的心開始迴光返照,正念真如,我們觀照我們現前一念心性,當下即空、即假、即中。
所謂的“即空”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在我們一念心性當中是無有少法可得;所謂的“即假”是「觀照一念清淨的本性」,它本來具足無量的功能德用,等待我們去開發;“即中”就是「空有同時,空有無礙」。
所以你一念心性開始不向外攀緣,而開始迴光返照,去觀照你一念心性的空假中的時候,你內心當中產生一種隨順于真如本性的力量,所以這種力量叫做真實的力量。
所謂「虛妄的力量」,第一個是愚癡,第二個是愛取。我們過去的無明妄想,這當中有二種的差別:
一、迷真起妄,前面經文說過,我們因為迷失真如本性的平等法界,而在生命當中產生了對立,我跟你是不一樣的,你跟我也不一樣,產生能所對立,這是一種愚癡的心所,這是比較微細的。
二、心隨妄轉,迷真起妄以後再心隨妄轉,在對立當中又產生了愛取煩惱,就開始造業,然後流轉生死。
「真實的功德」跟「虛妄的力量」接觸的時候,真妄交攻。
什麼叫真妄交攻呢?就是真實的力量它會去逼迫虛妄的力量,當然虛妄的力量它也不會放過你,它也會去逼迫你在正念真如的過程當中真實的力量,真妄彼此互相的逼迫,這時候就會產生五陰魔境出來了。
假設我們這當中不能產生覺察,可能就會產生很大的過失,輕者破壞你止觀的功德,嚴重的話就墮入魔道,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謹慎小心。所以佛陀在這個地方是「別明境發之相」
五陰魔境
色陰境。受陰境。想陰境。行陰境。識陰境。
佛陀先牒起指示,修學圓通它的正行。圓通是怎麼修學的,先把它的內涵標出來。
阿難當知!汝坐道場,銷落諸念,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動靜不移,憶忘如一,當住此處入三摩地。
在解釋「圓通正行」之前,佛陀講了一句:阿難當知!這一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古德說:這一句話有警告的意思;也就是在整個修學當中,你要非常的小心謹慎。所以「當知」就是有提醒,你要特別的小心謹慎。在什麼時候小心謹慎呢?
當然我們平常散亂的時候,也就沒有所謂的謹慎這一件事,這是特別是在「汝坐道場」,就是你現在把妄緣放下了,開始安住在修道的道場。
《楞嚴經》的道場有二個,蕅益大師說:
第一個是事相的道場,就是我們前面講到的,你要做一個八角的《楞嚴壇場》,這是事相的。
第二是理體的道場,你在佛堂當中,或者曆緣對境當中,你一念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你的心要把方向轉過來,迴光返照,觀照你一念心性當下即空、即假、即中,所以「一念心性」就是我們的道場。
蕅益大師說:在末法時代,我們應該以「理體」道場為根本,因為事相是很難具足的,這《楞嚴壇場》是不容易具足的,但是要以理體的道場為本。
就是你現在應該要把你本具的那一念清淨的本性把它現出來,然後在那個地方安住,這個就是「汝坐道場」,不要跟隨無明妄想而轉。安住道場以後做什麼事呢?
「銷落諸念」,你要慢慢從無明妄想的心,把心帶回家,安住在一念心性以後,開始慢慢的修“空假中”三觀,來銷亡謝落諸多的妄念。「銷落諸念」這一句話,圓瑛老法師他說:這個地方指的是「脫塵」。我們的根塵識,最外一層是塵,先脫塵,再脫根,最後再脫識,根塵識都脫了以後,這時候「迥脫根塵,靈光獨耀,真如現前。」
所以這地方特別指的是,初學者你先不要管外境的變化,「銷落諸念」就是你的心,不管外境是生滅的、動盪的、是寂靜的,你完全把外境放下。
「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這地方指的是一種功德之相,前面的「銷落諸念」是指它修行的過程,這以下「其念若盡」是講它的功德。什麼功德呢?以耳根來說是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妄念已經窮盡了。海公講一個譬喻說:
什麼叫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就是一個人住在房子裡面,屋子外面是颳風下雨,屋子裡面一點動靜都沒有,你很清楚外面是颳風是在下雨,但是你的心完全不隨外境而轉,而且房子裡面什麼風雨都沒有,這地方就是「其念若盡」。
這時候心中已經能夠脫離比較麤重的妄想,已經不被外境所牽動,別人對我們的讚歎、誹謗,各式各樣順逆的境相來刺激我們,我們已經慢慢慢慢跟這個外境,能夠慢慢脫離它了,不一定要跟它在一起了,這時候內心一切精明,內心是精純明瞭。
「動靜不移,憶忘如一」。動靜不移,是約著耳根來說,耳根不再攀緣外在的動靜二相,乃至於意根,不再攀緣生滅二相。“生”就是憶念,我們想到過去的快樂痛苦,“忘”就是忘掉了種種的因緣;不管你想起什麼事,不管你忘記什麼事,這個意根完全是如如不動,因為六根已經慢慢脫離六塵的系縛。
「當住此處入三摩地」。什麼叫“此處”?是前面所說的「則諸離念一切精明」,他已經慢慢遠離跟外境攀緣的妄念,內心精純明瞭。你就在這一念,精純明瞭之心,就在這個地方…云何應住?就在這一念心住下去,繼續的用功下去。
這地方正是說明,你一個修行的依止處,首先你要先遠離六塵,你不能跟六塵再打交道了。當然我們在過去的修學當中,一個初學者還是假借六塵修學。初學者,你看你要看佛像才能夠拜佛,你要創造一個音聲你才能夠攝心,聽自己的音聲。
但是《楞嚴經》它不是這個意思,它開始迴光返照,脫離六塵,然後慢慢的把心帶回家,開始走向回家的道路。這時候內心當中是非常的寂靜而明瞭,明瞭而寂靜,就在這個地方住下去,繼續的用功下去。
這地方是說明修行『圓通』的正行,不再隨外在的六塵而轉。
前面是指能觀的智能,空假中三觀,來觀照現前一念的明瞭精純的心性,然後不斷的觀進去,越觀越深。
這以下是講到所觀之境,你所破的是什麼?就是“色陰”。色陰這區宇怎麼說呢?是一種局限。一個人他本來自由自在,但是被關在房子裡面,四邊有牆壁,上面有屋頂,這個人就跑不出去了;比喻我們這一念心性,無始劫來被根塵識所障礙。
因為你的心識已經產生執著了,有我法二執,所以我們一定要依止“根”去攀緣六塵,才夠產生了別的識。那現在我們要把這根塵識破壞掉,把這“區宇”對我們一念心性的障礙破壞掉,這就是「色陰區宇」。
如明目人,處大幽暗,精性妙淨,心未發光,此則名為色陰區宇。
正式說明,我們所要破的障礙是什麼。佛陀在這段經文是用譬喻的方式來開顯,說是:如明目人,這個人眼睛打開;這個人已經是大開圓解,他已經開始迴光返照,正念真如,他不是像過去他的那一念心隨別人的嘴巴轉,別人讚歎他,他就歡喜,別人呵責他,他就痛苦,他的心永遠是跟著外境在動。
「如明目人」就是說,他開始慢慢慢慢,開始勉強自己不要再跟外境在一起了,這個人已經產生觀照的智慧,眼睛打開了。眼睛雖然打開,但是「處大幽暗」,理觀雖成,但事修未究,事相的障礙還是在。
因為他眼睛打開了,但是他還是處在一個非常黑暗,什麼都看不到的房間當中;這就比喻一個修學過程,他在回家的路當中,他已經打開了眼睛,但是旁邊處處的障礙還沒有消滅。
所以說,精性妙淨,心未發光,他六根的精妙之性(根性),也就是我們說的,真如本性,還是被色陰所障礙,而不能生起種種廣大的妙用,這是「色陰區宇」。
色陰主要是六塵跟五根。
比方說,我們這一念心本來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是無障礙的,但是我們習慣性老是跟外境在一起,以眼睛來說,我們就會被明暗相所障礙,我們光明的時候看不到黑暗,黑暗的時候也看不到光明,我們的六根永遠活在對立。它這地方就是說,他雖然修止觀了,但是他的障礙猶存,所以他必須要等待它慢慢的破除。
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復幽黯,名色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劫濁。
前面一章“色陰區宇”可說是修首楞嚴三昧,證得三昧的最初現象(初相)。此“色陰盡”章,則是以三昧力照破色陰的最後成果之相。
而在這“初相”與“末相”之間,也就是在照破色陰的過程中,還有十種現象,稱為“色陰十境”,或“色陰十魔相”,即是下面經文所開示的。
一個人眼睛打開了,而且他所處的環境是,十方洞開,無復幽黯;他所見的環境是,洞然開明,沒有一點的黑暗相。這就是色陰已經窮盡了。
前面有說過「動靜不移,憶忘如一」,他這時候耳根不為動靜二相所障礙,乃至於意根不為生滅二相所障礙,眼根也不隨明暗二相所障礙。這就是他色陰窮盡之相,這個人已經不再被六塵境界所轉。一個人不被六塵所轉,表示他能夠掌控六塵。
蕅益大師說:佛陀他為什麼自在?你看佛陀去廁所,他聞到的味道都是香氣;你去譭謗他,進入到佛陀的音聲都是美妙的音聲。他為什麼能夠于法自在呢?因為他不隨妄轉。
這地方很重要,你不為它所轉,你就能夠轉它;你要被他所轉,那你永遠處在被動,他要你怎麼樣,你就怎麼樣;你能夠不為它所轉,你就變成主動,我說這蓮華是黃金色的,它就變成黃金色,我說這大地是七寶的,它就變成七寶。
他已經超越了色陰的障礙,六塵的色陰已經不再障礙這修行人,他在色陰當中得大自在。這地方是說明,他這種人是眼睛打開了,而且在這種光明的地方,他能夠隨心自在。
說,這色陰是麼來的呢?為什麼我們就一定要被六塵境界所障礙呢?其實這是我們自己妄想捏造出來的。
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我們之所以被色陰所障礙,其實是過去生中一念堅固的妄想,以為其根本。
什麼是堅固妄想?
蕅益大師:簡單的說,就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比方我們以眼根來說,眼根我們看到東西它有遠近的差別,凡夫所見不過分寸,我們一個牆壁就看不過去了。
阿羅漢他觀三千大千世界如掌中庵摩羅果,他能夠看整個大千世界;菩薩能夠看百千萬個大千世界;佛陀能夠照見無量無邊,無窮盡的三千世界。
同樣一念心性,眾生本具,諸佛所證,同樣一心性,為什麼所見就有這麼多的差別呢?因為妄想有輕重差別,我們妄想打得比較重,所以我們的障礙就比較深。
阿羅漢的妄想就比較輕薄,所以他看得就更遠了;菩薩的妄想就更輕薄,佛陀是完全沒有妄想。所以說,當我們堅固妄想慢慢輕薄的時候,我們六根對六塵接觸的時候,我們對六塵的這種執取就淡薄,產生的六根的妙用就更加的廣大。
舉公案說明一下:〔禪宗〕有個公案說,德山禪師他去參訪龍潭禪師,他走了很遠很遠的路,到龍潭禪師道場的時候天色已經黑了。龍潭禪師說:你不遠千里而來,有事情我們明天再談。就先安排他掛單。
這時候德山禪師手上拿一個蠟燭,就要走到他的房間去,龍潭禪師就走在前面,德山禪師走在後面拿著蠟燭,走著、走著,龍潭禪師突然間轉過身來,用嘴吧吹氣,把蠟燭給吹滅,吹滅以後,德山禪師當下開悟、當下開悟。
因為它本來是光明相,突然間變成黑暗相。這表示什麼呢?我們一念心性是假借六根門頭才表達出來的,在眼睛叫做見性,在耳叫聞性;見性它有不變義,隨緣義,它不變是清淨的,但它隨緣…隨黑暗的因緣見到黑暗相,隨光明的因緣見到光明相。
所以當黑暗相現前的時候,德山禪師當下迴光返照,為什麼我能見到光明,又能夠見到黑暗,那個能見是誰?能見的明瞭性,你從什麼地方來?迴光返照當下開悟了!就這意思。
也就是說,其實我們的明相暗相都是妄想所變現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在我們一念心性當中,是本來就沒有明暗、本來就沒有動靜,它是豎窮三際,橫徧十方。
你看佛陀一念心性,佛陀的心可以回到無窮盡的過去,他可以看到現在的色陰,他可以看到昨天的色陰、前天的色陰,他沒有空間相,他也沒有時間相。佛陀在空間當中,它夠觀整個三千大千世界下多少雨滴,佛陀清清楚楚,因為他沒有妄想,所以他完全沒有障礙。
這個是什麼呢?這個其實沒奇怪,這是我們本來就應該這樣子的!諸位要知道,是本來就應該這樣子,我們現在這樣子是不正常,我們現在這一念心被妄想纏繞是不正常,是一念的迷惑以後,自己打很多妄想,然後把自己搞成這個樣子。所以我們這樣修行,只就是恢復你本來的樣子,恢復本來面目而已!
色陰的相貌要怎麼破,先作說明;以下各別說明,色陰十種魔境之相。
這個修行人他那一念心叫做“精明”,他開始迴光返照,他開始學著告訴自己,你這一念心不要隨外境的六塵所轉。所以他慢慢遠離六塵的執取,而產生一種精純明瞭的心性。
一、精明外溢身能出礙
這一念心性在用功的過程當中,因為他跟無明妄想一接觸的時候,突然間一時的失念產生外溢,心光外泄,向外攀緣。心光外泄會產生什麼結果呢?神識突然間離開了色身,跑到外面去了,這就是「身能出礙」。
阿難!當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織,少選之間,身能出礙,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當在此中,“此中”指在止觀的修學當中。在止觀當中幹什麼呢?精研妙明,“精研”指的是能觀的智慧,空假中三觀的智慧;“妙明”是我們所觀的理體,就是現前一念心性。
在禪定當中修空假觀三觀,來照了來我們一念心性,來開顯心性的功德,這時候四大不織;我們對於四大假合之身的執取就慢慢的、慢慢的鬆脫,就不像過去那麼堅固,叫「不織」,不那麼堅固。(這說明它用功的內涵)
正式說明色陰魔境的相貌:少選之間,身能出礙。“少選”就是很短暫的時間。突然間完全沒有任何的徵兆,突然間你的那一念心就跑到外面去。
我們一般人沒辦法離開色身,白天也好,晚上睡覺也好,你一定要帶著這個臭皮囊,就像小鳥被籠子關住。古人在臨命終的時候說:八十年來拖著臭皮囊,如今放下何等自在。
一生當中就拖著這個臭皮囊,白天晚上這樣活動。這個修行人他突然間,他這一念心就能脫離色身的障礙就跑出去了。這是怎麼回事呢?這是精明流溢前境;精純明瞭之心,他心光突然間外泄,就離開色身。
這種只是一種止觀的功夫,一種暫時的相應,不是真實的斷惑證真成就聖道。也就是說,你這種功夫是會退轉的,不像聖人他斷惑證真以後,一證永證,永不退轉。
對治方法:假設這個修行人他神識跑出去,他再回來以後,他不作聖心,他把它當作一種聖道的執著,還是用平常心來面對,該修止就修止,該修觀還修觀,這樣子是善境界。為什麼呢?
這表示你色陰要破之前的徵兆出現。蕅益大師說:鑽木取火。能鑽的是什麼?空假中三觀的智慧,所鑽的就是色陰。這時雖然火相未現,但煙相已成,煙出來,這是好境界,色陰要破壞之前產生一定的變化。
但是如果你執著這是一個功德相,不得了,你成就聖道了,那你就可能會著魔,乃至於墮入到魔道。這地方是說明「精明外溢身能出礙」第一個。
二、精明內溢拾出蟯蛔
這一段的“精明”跟前面是一樣的,離念精明之心。但前面的心是向外流動,這地方是向內流動。向內流動時的時候,它能夠做什麼事呢?它能夠把肚子裡面的蟯蛔;“蟯”腸胃中的短蟲,“蛔”腸胃中較長的,把蛔蟲抓出來,有這種事情發現。
阿難!復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內徹,是人忽然於其身內拾出蟯蛔,身相宛然,亦無傷毀,此名精明流溢形體,斯但精行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用功的內涵:「復以此心精研妙明」。他這一念心也是迴光返照,正念真如,觀照現前一念心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在這一念“觀”當中安住。
這時突然間,「其身內徹」;他本來是觀照一念心性是什麼都沒有的,但突然間他那一念心,就看到了自己身體裡面的五臟六腑的相貌,是清楚分明,而且不但是能夠見到,他還可以用手伸到身體裡面,把這長短的蛔蟲,從體內把牠抓出來,而且抓出來的時候,身體一點都沒有損傷,這身體就跟原來的身體完全一樣。
是怎麼回事呢?就是我們一念明瞭的心,在觀照真如的時候,我們要知道,真妄不兩立,漢賊是不兩立的。你說,我沒有對治妄想!你觀照真如就是在對治妄想,你不跟妄想在一起,你就是在消滅它的意思。
這妄想很奇怪,你不跟它在一起,它就開始要反彈,因為你等於是在對治它。你說,我沒有對治你啊!你沒有在對治它,就是在對治它。真妄交攻的過程當中,你的心突然間被引導到你的身體裡面去了。
我們的觀照力本來是跟著真如走,突然間被妄想的逼迫,引導到身體裡面去,看到蛔蟲,把蛔蟲抓出來。這是一種止觀精行的力量,去逼迫無明妄想,暫時的一個相貌,不是真實的成就聖道。
對治方法:你只要不作聖道的執著,繼續把心再帶回家,繼續的觀照,這是好境界;假設你對它產生執著,開始打妄想,那你就很可能受到群魔的干擾而墮入魔道。
蕅益大師說:這十種的色陰,或先或後,或發不發,或併發或複重發。這十種當然它有它的次第,它是由淺到深,但是每一個人情況不同。比方有些人他第一個它沒有發出來,他直接發第二個,也可能,有些人他第一個、第二個都沒發,他直接發第三個,也可能,它有先後的不同。
或者是有些有發、有些沒發,或者是併發,他之前發過,過了一個禮拜他又發一次,也可能,也可能併發二個一起發起來,內外一起發動也可能,事相非一,有很多狀況,大家要善巧的運用。
三、精魄合離空中聞法
“精魄”主要的是什麼呢?氣息。在第一個“身能出礙”,他的心是往外誤匯出去,無明妄想它反抗,正念真如的力量把它誤導到外面去了。第二個“拾出蟯蛔”是被無明妄想逼迫以後跑到身體裡面來。
這個“精魄合離”是中間,剛好是身內跟身外的中間,就是以氣息為中間。“精魄”是一種氣息的相貌,“合離”是互相的涉入。突然間他在空中,能夠聽到種種說法的音聲。
又以此心內外精研,其時魂魄意志精神,除執受身,餘皆涉入,互為賓主,忽于空中聞說法聲,或聞十方同敷密義,此名精魄遞相離合,成就善種,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他的用功是內外精研,前面第一科是在外境上的活動,第二科是在身內的活動,這地方是在中間的氣息上不斷的精研,觀照一念心性,一方面消滅妄想脫離六塵。當然你要脫離六塵,六塵它是會反彈的。怎麼反彈呢?
其時魂魄意志精神。這六種氣,我們身體的氣有六種,“魂”氣息,陽剛上升的叫魂,比較陰柔的下降的叫魄;“意志”氣息比較擾動、動態的叫意,氣息比較寂靜收斂的叫志;“精神”氣息比較濕潤、潮濕的叫精,氣息比較乾燥,比較充和的叫神。
古人以五臟六腑來配精神、意志、魂魄,精藏於腎(屬水較潮濕),神屬心(屬火較乾燥),意屬於脾(消化擾動),志屬膽(靜態),魂屬肝,魄屬肺,六種氣來配六種器官。
除執受身,餘皆涉入,互為賓主。六氣本來是調和的,你在修止觀當中,這個氣突然間產生變化。怎麼變化?除了你的身體安然不動以外,表面上看這個人坐在這個地方,他還坐在這個地方,他的根身(執受身)不變,但是他裡面的氣息產生重大的變化。
余皆涉入,“餘”指的是他的六氣,互相的涉入,互為賓主。比方說,他的止觀的力量,氣跟魂產生了相應,以魂為主;而魂是陽剛之氣,這時候這個魄就變成冰,以魂為主,魄就涉入魂當中,這個人就變得氣息非常的陽剛。
反過來如果他是以魄為主,魂就變成冰,魂就被魄所涉,所以他的氣息就變得非常陰柔,他講話也很陰柔,整個氣息動作就很慢。乃至意跟志互相的涉入,精跟神互相的涉入,亦復如是。
諸位你看看『小止觀』,在打坐的時候產生“氣動”就是這樣,我們的氣本來是陰陽調合的,突然間陽剛之氣很旺,他自己也莫名其妙會起來打拳、跑步,他沒辦法,因為他的氣太剛陽,他的陰氣已經被陽氣完全涉入了。這就是所謂的六氣互相的涉入,而互為賓主。
這地方是他止觀的功夫更高深,他是怎麼樣呢?在六氣互動當中,他突然間在空中聽到種種的法音,是在某一個地方來,甚至於他聽到十方的世界同時開演秘密的法音,從十個地方同時跟他說法。
這是怎麼回事呢?這是他的精魄六氣,因為互相的相涉相入成就善種。這個人他過去生,他曾經聽聞過某一種法的善根種子,這時在打坐的過程當中,把他過去聞法的種子顯現出來。他只是暫時的相應,不是真實的成就聖道。
對治方法還是一樣,你要保持平常心,不作聖心,名善境界;假設你執著它是真實的功德,你就可能會著魔。這地方講到氣息的變化而聽到法聲。
四、心魂染悟見佛踞台
這一段跟前面一段情況是相同的,也是屬於氣息,心神跟魂魄也是屬氣息。只不過前面是聽到法音,這地方是見到佛陀,見到佛陀安坐在蓮華台當中。
又以此心澄露皎徹,內光發明,十方徧作閻浮檀色,一切種類,化為如來,于時忽見毗盧遮那,踞天光台,千佛圍繞,百億國土,及與蓮華,俱時出現,此名心魂靈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諸世界,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這一念心當然是修止修觀的心。他的心是什麼相貌呢?澄露皎徹。“澄”指的是止的力量,安住真如的那一念的心叫澄;“露”指的觀的功夫;止跟觀的功夫是皎徹,清楚分明的現前。
這時候引生一種內光發明;“光”指的是一種善種子,他過去生曾經有憶念佛陀、觀想佛陀,這時因為止觀皎徹力量的逼迫,就把過去的善種子顯現出來。
顯出來是什麼相貌呢?十方遍作閻浮檀色。他在佛堂打坐,當然是娑婆世界,看到的大地是泥土的,但突然間他看到他的地上怎麼都變成紫金色、牆壁也是紫金色的,大地也是紫金色的,而且一切種類,化為如來;他遠遠看過去外面那些小鳥、動物,全部變成佛陀的形相,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
古德說:這時候他是有情無情同圓種智,整個無情的世界跟有情的世界,要回歸到一心真如的一個前兆,這是好現象。
這時他看到了三種佛:第一個、毗盧遮那,法身佛徧一切處;第二個、報身佛,踞天光台,無量光明、無量相好的報身佛,坐在放大光明的紫金臺上;第三個、應化身佛,千佛圍繞,百億國土,及與蓮華,俱時出現,「一華百億國,一國一釋迦。」一個華就有百億的國,一個國就有一尊的釋迦如來,每一尊如來都是相應一朵蓮華。
這時候三尊佛,法身、報身、應化生是同時出現。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只是因為你止觀的相應,心神魂魄,互相涉入,而靈悟所染;把你過去生去憶佛、念佛的善根逼出來,在心光深入的修學中把它逼出來,而能夠照見諸佛的世界,只是暫時的相應,不是真實的成就聖道。假設你以平常心面對,這個是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我們要說明一下「若作聖解,即受群邪。」我今天把佛相執著是真實的,產生執著,怎麼就會著魔呢?
著魔就是因為你心動,你心一動就有機可乘。我們前面說過,你修止觀的時候很多人是不同意的,魔不同意,你的冤親債主當然也不同意。過去生我們曾經造了共業,大家都是隨順生死之流,你現在要逆生死流而順真如之流,他當然不同意啊!
他不同意,他平常拿你一點辦法都沒有,因為你一直正念真如,真如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沒有人敢靠近的,但是這時候你仁者心動,他就有隙可乘。
海公講一個故事說:在過去的禪堂有一個維那師父,他止觀的力量很強,他一入定的時候,他的神識就能離開身體,前面說的,身能出礙。他偶爾有時候跑出去玩一玩又回來。
但是有一天晚上,他肚子實在餓的不得了、非常餓。因為在〔禪宗〕他們功課很多,在早期的禪堂是過午不食的。晚上餓的不得了,他怎麼辦呢?他神識出去以後,他就跑到廚房去偷鍋巴。
古時候鍋巴放在碗裡面泡水,把它攪一攪就這樣喝下去,暫時的止住饑餓。但他吃了以後他覺得不好意思,這是大眾的東西,所以他就拿了很多的鍋巴,就禪堂裡面的禪師每一個人手上分一個鍋巴。他想他吃了,別人也應該吃一份,然後又回到他的身體。
一次二次,方丈和尚就覺得這個人要對治一下,方丈和尚的禪定功夫比他還高深。這時維那師父一入定,他的神識又跑出去了,方丈和尚跟他的侍者說:你把他的身體抬到我身邊來。因為方丈和尚的定力比他深,這維那師一回到禪堂的時候,找不到自己的身體非常緊張。
有一個同參道友說:你的身體被方丈和尚拿走了,在他的旁邊,你要向他懺悔。維那師父回去就向方丈和尚懺悔,方丈和尚種種的訶責才把身體還給他。
這意思就是說:今天你的神識會出去,這只是一個徵兆,讓你知道而已,你的心不能夠隨順它的,你一隨順它以後,你就仁者心動。萬一你的神識出去了,你的冤親債主把你的身體佔有,你怎麼辦?你就很多狀況會出現。
所以我們在這時候要觀想即空、即假、即中,它只是一念心性所現的影像,是唯心所現;你今天會出去、會在裡面、在外面、在中間,它都是一念真如本性所現的影像,如此而已。
你要的是真如,而不是它所現的影像,你要追求的是摩尼寶珠,不是摩尼寶珠所現的小東西。這地方大家要很清楚,你的目標是要回家,而不是在回家的過程當中的那些小花!不是這個意思。
五、精明逼現空成寶色。
“精”就是精純明瞭之心,這時逼迫無明妄想,突然間在虛空當中,成就七寶的顏色現前。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觀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于時忽然十方虛空,成七寶色,或百寶色,同時徧滿,不相留礙,青黃赤白,各各純現,此名抑按功力逾分,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我們在迴光返照,正念真如的時候,當然妄想是不同意的,它肯定會來干擾你。干擾你當然我們要對治,有時候修觀,有時候修止來對治;觀是觀察它因緣性空,你從什麼地方來,你沒有一個真實的體性;修止就是繼續的專注。
這個修行人他在對治妄想的過程當中,他是用「抑按降伏」,完全用禪定的力量,加以壓制、加以降伏,而這樣的一種壓制、降伏的力量太超越了,止觀已經不均等。
止的力量過強,觀的力量薄弱,所以完全是用禪定的力量在事相上壓制妄想。當然這地方妄想的反彈力量就更大了,所以妄想就反彈到整個虛空去了。
忽然見到十方虛空變成百寶之色,虛空本來沒有顏色,怎麼變成七寶之色?而且同時出現,顏色跟顏色之間也不互相障礙,這是第一個,七寶百寶之色。
或者在虛空當中出現了青黃赤白,各各純現,單純一色;虛空怎麼變成紅色的?或者這虛空怎麼變成青色的?虛空中又出現各式各樣的顏色。這是怎麼回事呢?
因為我們壓抑妄想功夫做得超過了,定多慧少,缺少善巧方便;因為妄想的反彈,暫時看到這樣的色法,他不是真實的成就聖道。假設我們以平常心,不隨妄轉,把心繼續再拉回來,這個是好現象;假設產生執著,即受魔邪。
前面四科我們看色陰的變化,他所見到的是有色相、有顏色;比方說,他身體出去了,看到外面的山河大地,或者身體看到裡面的五臟六腑,或者看中間的氣息,這都是有色相。
這一科是看到了無色相,看到虛空的變化,所以他這個人,他在破色陰的時候是越來越微細。因為諸位知道,色陰有二種,一種是有色相,一種是無色相;無色相就是虛空,虛空也是一種色陰。
所以他這個時候,他的止觀已經脫離了有色相,而開始在消滅無色相,在消滅過程當中,色陰一時的反彈,所以他的功力已經漸漸的深入了。
六、心見密澄暗室覩物
“心見”在禪定的內心當中產生“見”的功能,他能夠密澄,他心的相貌是非常的澄清而且寂靜;在禪定澄清寂靜的心中,在黑暗中能夠見到種種的物,看到各式各樣的人,也見到各式各樣的物。
又以此心研究澄澈,精光不亂,忽於夜半,在暗室內,見種種物,不殊白晝,而暗室物,亦不除滅,此名心細密澄其見,所視洞幽,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研究澄澈,止觀的心不斷的深入,他產生一種“澄澈”,寂靜照了的功能更加的廣大,而且精光不亂,禪定轉深,他的內心已經專注而不散亂。
我們前面說過「淨極光通達」,一個人禪定轉深的時候,他的心光就加強,他六根見聞嗅嘗覺知的功能加強。表現在眼根是怎麼回事呢?忽於夜半,在暗室內,見種種物。
他突然間,在晚上一片黑暗當中,在黑暗的房子他能夠見到種種的物品,而且跟白天看到的東西是一模一樣。而暗室物,亦不除滅,乃至於在黑暗當中的那種障礙物,比方牆壁、門、窗,也不要把它拿掉,他就直接能夠透過牆壁,就能夠看到種種的東西,不但是黑暗相,連牆壁都能夠透過去。
這是怎麼回事呢?是內心寂靜的力量加強、心細,內心微細,而且特別的澄清寂靜,而產生強大見的功能。所以他能夠在非常幽暗的處所看得清清楚楚,但這只是暫時的相應,不是真實的成就聖道,如果以平常心來面對,把心再拉回來,安住在現前一念心性,繼續用功是善境界;假設在這地方產生攀緣、執著,那就受到群邪的干擾。
這一段的意思就是說,這個修行人他的禪定轉深了,它強調是禪定轉深。禪定轉深以後,他內心產生光明,淨極光通達;所以他六根光明突然變強,他眼睛能夠看到黑暗中所有的東西,甚至於連牆壁都不能障礙他。這只是暫時的相應,因為他出定以後,他又恢復原狀,這只是一時的相應而已。
七、塵併入純燒斫無礙
“塵”指的是內外的四大,內在的是色身,外在的是五塵;內外四大併入為一,一心真如。因為他不斷的把心帶回家,攝事入理,把五陰的身心,慢慢的回歸到一心真如。這時候他的身體有什麼功能呢?這個身體你用火去燒它,用刀去砍它,他的身體完全沒有痛苦,完全沒有受傷的相貌出來。
又以此心圓入虛融,四體忽然同於草木,火燒刀斫曾無所覺,又則火光不能燒爇,縱割其肉,猶如削木,此名塵並,排四大性,一向入純,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修學方法:又以此心圓入虛融,前面這個修止觀的人他禪定轉深,這地方他在禪定當中,又加強我空法空的智慧。他加強我空法空的智慧,等於是加強迴光返照的力量,他不斷的問自己,我們的色身,你從什麼地方來?
這時候對色身的執取,慢慢慢慢的消滅,而把這色身慢慢慢慢融入于一心真如的我空法空真如當中。這時後突然間出現什麼事呢?四體忽然同於草木。
我們一般的心是執受這個色身,我們對外在的東西叫做執持;你看我今天對這個花瓶我是執持,不叫執受,因為它的痛苦我感受不到,不能感同身受,阿賴耶識執持外在的四大叫執持;但是內四大就叫執受,因為有感同身受,身體痛我就感到痛,身體快樂我也感到快樂,我的快樂跟痛苦跟我的色身是同步的,所以這色身叫執受。
內四大、外四大在《唯識學》業力的角度是有差別的。但這個時候,他突然間對內四大的執受,突然間一時的放掉,所以他感覺他內在的色身跟外在的草木是完全一樣的,像這個色身不是我的一樣,怎麼說呢?
比方說,火燒刀斫曾無所覺。你用火去燒他的身體,你用刀去斬他的身體,他一點感覺都沒有,就好像你用刀子去砍外面的石頭一樣,砍外四大一樣,他完全沒有感覺;而且你用火去燒他,用刀去砍他,是火不能燒,而且用刀子去割他的肉,就像削木頭一樣,他一點都沒有感覺,此名塵並,排四大性,他的內四大融於外四大當中。
「排四大性」這地方強調是觀的力量加強,我空法空的智慧已經排除對內四大的執受。我們一般是把內四大堅固的執受,把四大執著自身相,這時候把這執受排除掉。
這時候的內心,對因緣法回歸到一心真如的功夫純熟,但這只是在止觀相應當中暫時的相應,不是真實的聖證,你能夠以平常心面對,是善境界,假設產生執著、攀緣,就受到群邪的干擾。
諸位你看濟公傳有這種事情發生,濟公禪師有一次他在遊化的時候,看到一個房子起火,濟公禪師他跑到火裡面救人,救了一次又跑出來、救了一次又跑出來、救了一次又跑出來,跑了三次。
火不但不能燒他的身體,連他的衣服都不能燒,因為他那止觀的力量已經把內四大執受排除,而跟外四大同,他的色身跟火二個是同一個東西,火不能燒自己吧?
火不能燒火,火可以燒別人,它不燒自己。濟公禪師從這一點來看,他的功夫至少他是破了色陰,所以他的色身火不能燒,刀子也不能傷害他。
前面主要是指禪定智慧的加強,這地方是我空法空智慧的加強,所以他的身根是冷熱二相了然不生,熱相冷相對身體完全不能產生作用。
八、凝想化現遍見諸界
“凝想”指的是止觀的力量加強了。前面觀是空觀,把有相的因緣融入到二空的真如,前面是空觀,這地方的“凝想”指的是假觀。假觀的力量加強以後,他就突然間看到虛空當中,變化顯現十方諸佛,乃至於看到十方世界種種的相貌。
又以此心成就清淨,淨心功極,忽見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國,具足七寶光明徧滿;又見恒沙諸佛如來,徧滿空界,樓殿華麗;下見地獄,上觀天宮,得無障礙,此名欣厭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又以這止觀之心,它產生一種清淨強大的力量,而且淨心功極;這一念止觀的力量是非常的純熟,他突然間看到整個大地十方山河,這依報的國土都變成諸佛清淨的國土。怎麼說呢?什麼叫諸佛國土呢?因為他看到整個國土是七寶所成,而且放大光明。
在整個依報的七寶光明當中,又出現了有恆河沙諸佛如來,徧滿整個虛空界,而每一尊佛都安住在他自己的宮殿樓閣,特別的莊嚴華麗(看到佛法界)。
下見地獄,他也能夠看見這些眾生在地獄當中,受了刀山油鍋種種的痛苦;或者上觀天宮,看到種種天人受著五欲的快樂,這對他來說是完全沒有障礙。這是怎麼回事呢?
佛陀說:這是欣厭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為聖證。這個人過去生也可能是今生,他有修欣厭二門,他曾經觀想過諸佛的功德而產生好樂,他也曾經思惟三惡道的苦而產生厭離,有這樣的一種善根種子。
在這個時候,凝想日深,在止觀堅固的逼迫之下,而把它給顯現出來,這不是聖證。如果以平常心面對的話是善境界,假設產生執著攀緣就受群邪。
這地方就是假觀,就是說我們在修止觀的時候,本來我也沒有憶佛念佛,我也沒有去想地獄的事情,突間看到了,這種情況就是過去的一個種子。
在『念佛法門』祖師開示說:你看到佛像,怎麼知道他是真實的佛像出現,還是屬於一時的幻像,怎麼判斷?
古德說:念佛要有因果,你剛剛在用功的時候,你根本沒有在憶佛念佛,你突然間看到佛像,那你就要有心理準備,那當然是有問題,這無因卻有果。
你剛剛在持《楞嚴咒》,突然間看到佛像,你怎麼解釋?當然有問題。如果你平常就是修《念佛三昧》,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當然這是因果相符合。
所以修《首楞嚴王三昧》的時候,它是一個無相三昧,是一個真如三昧,他觀照真如的時候,是清淨本然周徧法界,他突然間看到佛像,那當然是有問題。這地方大家要知道,因為你的因地跟果地不相符合。
我們今天所有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返妄歸真,或者把心帶回家。」而這個家是清淨本然周徧法界,是無有少法可得。所以你見到任何東西都不是這樣,都是回家的過程當中的一個影像,這個地方大家要清楚。
古人說:你一旦在修禪觀,正念真如的人,是「魔來魔斬,佛來佛斬」。因為你所觀境根本不是這個,你出現這個就有問題了。
九、逼心飛出夜見遠方
“逼心”就是止觀的力量去逼迫無明妄想,突然使令這一念心,它產生強大的功能,能夠在夜間看到遠方的處所的種種相貌;他的眼根,近處、遠處,完全無障礙。
又以此心研究深遠,忽於中夜,遙見遠方市井街巷,親族眷屬,或聞其語,此名迫心逼極飛出,故多隔見,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止觀之心研究深遠,他不斷的去研究一念心性又深又遠。我們知道前面的禪定轉深,乃至空觀轉深,假觀轉深,到這個地方他已經是色陰將破。古德說到這個地方,研究深遠,他的色陰即將破除,將破未破。
怎麼知道他色陰將破呢?他有一個境界出現,忽於中夜,遙見遠方。突然間他在晚上打坐那一支香的時候,他是坐在佛堂當中,他怎麼突間看到好遠、好遠的地方。
那個市井街巷,人們往來頻繁的地方;他看到跟他有緣的六親眷屬,而且他不但是看到他們,還聽到他們講話的音聲。當然這是很遠的地方,比方說,你是在南投打坐,你怎麼看到臺北你的親屬在講話,你看得清楚楚。
這是你止觀的力量,去逼迫無明妄想,妄想已經快要被你消滅的時候,它突然間飛出引導你產生隔見。就是說,南投跟臺北是有很多障礙,中間很多的樹、很多的建築物,但是你突然間完全沒有障礙都能夠見到。
但這地方不是聖證,這只是妄想被你消滅之前做最後的反彈。如果你能夠不作聖心,這是善境界,如果執著、攀緣,就受到群邪的干擾。
這一科跟第一科是不太一樣,第一科是神識跑出去,這一科是他神識不動,他能夠照見遠方,眼根看到很多的眷屬,耳朵聽到他的音聲。也就是說,他的眼根、他的耳根已經破除了距離的障礙。
你看我們色陰,距離也是個障礙,他已經沒有遠近的障礙。虛雲老和尚年譜,他就講到這個觀念:虛雲老和尚他在禪堂打坐的時候,他在禪堂看到大寮,大寮裡面在講什麼話他清清楚楚,今天要煮什麼菜,要怎麼樣、怎麼樣,他在禪堂聽得清清楚楚,產生逼極飛出的隔見。
十、邪心含魅妄見妄說
這個“邪心”怎麼說呢?我們在修行過程當中,我們是先從凡夫開始修學,也就是說,我們這一念心已經累積了無量無邊的妄想,然後才開始修學,不是從清淨的角度開始修學。
所以我們在因地當中,每一個人都有很多的妄念,當然是各式各樣,有些人是貪愛、有些人瞋恚、有些人高慢,各式各樣的妄念。你既然有妄念,就可能會被魑魅鬼神所侵入。
當你的正念要逼迫妄念的時候,這時只要你一時的不小心,你的妄念出現,這個鬼神有機可乘,他就侵入到你的身體。這時候你就要小心對治,否則你會產生很多的妄見妄說的相貌。
又以此心研究精極,見善知識形體變移,少選無端種種遷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無端說法通達妙義,非為聖證。不作聖心,魔事銷歇,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前面色陰九境,經文皆明言是定力所致,而這第十境卻獨說是邪魔入心的魔事,這是因為大定即將成就,色陰即將破,因此驚動了天魔前來破壞。
又以此心,就是這一念心到達第十科的時候,他正念真如的力量已經是非常的精純,非常的圓滿,即將要破除色陰,突然間見善知識形體變移。
他本來是坐在禪堂當中,突然間他看到自己的身體開始變化,變成一個大善知識相,或者是佛菩薩相,或者是阿羅漢相,或者是龍王相;總而言之,是一種大威德的善知識相,而且這個變化是少選無端,是在很短的時間就產生變化,而且是無緣無故完全沒有任何的徵兆,甚至於自己看到自己變成一個佛像,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這時你心裡就要有所警惕,這是邪心含受魑魅;就是你在打坐的時候產生一時的妄念,一個妄念沒有注意到,一時的失念。然後這時候,魑魅鬼神有機可乘,他突然間趁妄念的空隙侵入了,或者是天魔侵入到我們的身體。
在鬼神跟天魔的加持之下,你能夠無緣無故的通達法義、善說法要;就是你本來也不會講經的,這個道理你本來也不懂的,突然間你全部懂了,突然間能夠宣說。
這不是你真正的成就聖道,那是一個妄想的侵入,一時的妄想沒有注意,被鬼神、被魔王所侵入。假設不作聖心,魔事就慢慢的消滅,或者你正念真如,你也可以念佛持咒,祈求佛力加被,這樣你就會慢慢消滅。假設你產生執著跟他攀緣、跟他互動,就受到群邪的干擾。
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你要有個觀念,佛菩薩可以幫我們消業障,增福報也可以,佛菩薩可以把他三大阿僧祇劫所修的福報跟我們分享,可不可以?可以。所以我們可以跟極樂世界,來享受彌陀所成就的種種的依正莊嚴。
但是有一個地方,佛菩薩不能跟我們共同分享,就是善根。你在打坐的時候,突然間能夠演說妙法,你不覺得很奇怪嗎?你根本今生當中不能栽培這樣的善根,你怎麼有呢!
佛法就是諸法因緣生,你沒有因怎麼會有果呢,肯定是有外力侵入!
你一定要提高警覺,那麼你又產生執著,又產生歡喜,那糟糕了!你跟他感應道交。
海公說:這種情況在禪堂是很多、很多。對治它最好的方法是什麼?海公說:在禪堂當中遇到這種莫名奇妙講一些很奇怪的話,很簡單,不要打坐,稍做休息,去外面玩一玩回來就好了。
因為你就是逼迫的功,逼迫得太厲害了,你去把它放鬆,放鬆以後它又恢復原狀了。你要繼續用功更糟糕,一個人會著魔都是很精進,但是不知善巧。
真妄交攻的過程當中,它出現很多的事情,你一定只有一個方式,就是「不迷、不取、不動。」前面九個都是你內心所現的影像,第十個是有外力的干擾、外力的干擾。
佛陀結示十種色陰魔境所產生的過失,而且勸勉我們好好防護不受其害。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皆是色陰用心交互,故現斯事。
這十種禪觀所現的境相,就是我們說的,你在脫離外四大跟內四大,脫離色塵的干擾,脫離色塵執著的時候那種用心的交互。什麼叫交互呢?就是正念跟妄想彼此間的交攻,正念去逼迫妄想。
當然妄想也不是省油燈,它也要逼迫你,真妄交攻的時候顯出的影像。這時候你要小心,它完全是一念妄想變現的,既然是你正念去逼迫妄想,妄想逼迫正念,那表示那完全是一念的妄想逼迫出來的。
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
假設我們今天產生迷執,迷惑執著,而不知道自己的功夫的淺深,遇到美好的境界,而不能夠知道這一切是妄想所變現。說:不得了!我成就聖道了。這樣就成就大妄語,你臨命終的時候,要墮入到無間地獄去。
汝等當依如來滅後,於末法中,宣示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我們一定要依止如來真實的教化,在佛陀滅度以後,特別是在末法當中,與種種的方便,把這十種魔境的相狀告訴末法眾生,使令修止觀的人,不要被天魔鬼神得其方便,來保護正念,來保護修行人大乘的善根,而成就無上菩提之道。
我們在修行的過程當中,修止觀你一定要知道,你永遠要知道你的所觀境是誰,「云何應住?」這個地方很重要,這個“住”,你以什麼住?
你永遠的以一念心性為住,你不管看到什麼境界,佛菩薩跟你說什麼法,你完全是以向內,安住在一念心性,這是非常重要的!你一動、你心一動,外在的因緣就開始動,你生命就開始動。
所以它這個地方,諸位你看一看,它的對治方法不管,不管是什麼魔境,十種魔境,它的方法就是,不作聖心,名善境界,就是「不迷、不取、不動」。
從《楞嚴經》的角度,它的道理是說,世間上最強大的力量就是「不動」,你不動你就贏了,你不要去對治它,你要保持不動。當然你要不動,那你得「不迷」啊!要有智慧才能夠不動。
那麼你憑什麼不動呢?我們是處在一個動態的世界,色身在動,我們的心也在動,生命就像一個水流。佛陀說:那水流表示什麼?我們是活在動態。但是誰要保持不動?這個人不得了,這個人正念真如才能夠不動,「不迷、不取、不動」。
你不動的時候魔王就沒辦法,因為他沒辦法去跟真如抗拒。所以他想辦法讓你動,他才有辦法趁隙而入,你不動怎麼辦呢?這地方我們要很清楚,你不一定要刻意的去對治它,但是要保持不動,它就消滅掉。
當然你要保持不動,你要保持覺照,經常保持覺照。當然你可以『持咒、大悲咒、念佛』,做一些功夫也是可以的,求佛力加被,但是以「不迷、不取、不動」為正行。
以上色陰十境,皆是修正定者所現之境,於此十境若生貪著,即成魔事。
自我檢查看看,你著魔了嗎?
問:當今末法之中,許多人很明顯地並未修什麼定,更不用說首楞嚴三昧了。他們只是稍微念念佛、或念念經咒、偶爾打打坐,就著魔了,這是為什麼?
答:這是因為末法中,眾生障重、福薄,不堪修行,(無福消受佛法如是大福大慧之事),因此稍一修行,便有怨親債主或鬼神來撓亂,尤其是當其人修行若有不如法之處,或私心自用,雖想受用佛法中的妙法,卻又以慢心而不肯歸依三寶,目空一切,覺得當今無人可當得我師,我即自己看經自修便了;因而成了盲修瞎練之輩。
又,此人即使歸依,心中也從未真正服膺任何一個人;當今這種人非常多,皆成所謂“無師自修”。此種慢心如山、私心自用之人,若再加上心又貪著種種境界,或貪神異、“靈驗”之事,及貪世間五欲,便特別容易著魔,或為魔所附。
其實,學佛人,既自謂為佛弟子,而又不肯歸依三寶,這件事本身就是一種魔事,只是微細不顯而已;若因緣成熟,其魔事便更加擴大。
問:經文中說: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登聖,大妄語。這應是指修定的人而言;但現在很多人,既不修定,更未得定,就有如此魔事:自言證聖、成佛、成地上菩薩,或小乘果位,甚至為人印證成道,怎會這樣呢?
答:“這種人雖未修定得定,但其慢心特大,貪著特盛,修行卻特別不如法,故魔見其奇貨可居,可作「成魔」的第一等人才,因此便善加利用,飛精入體,令其自以為疾速「成就」。
妄想自己已由初果而二果、三果、乃至四果,位位高升;或由大乘諸賢位,速入菩薩初地、二地、三地等,甚至見性、開悟、大徹大悟、或自成金剛上師、活佛,都不須人教授。
簡言之,皆是魔見此人乃「不世之才」,其材可用也,故不須修定得定,就能疾速著魔。
問:有沒有任何避免魔事最簡便的方法?
答:有。只要不貪著,魔就無可奈何。須知魔以及魔使,就好像詐騙集團、金光黨,你若不貪便宜,亦不貪奇異之事,便對你無可奈何。但是你若心貪小便宜,詐騙集團一看便知:這傢伙是凱子,你便難逃魔掌。
就好像魔術師,他變的花樣之所以能賺得掌聲、讚歎、乃至欽敬,或錢財,完全在於你不能識破他的技倆,看不出他的破綻,於是你在不知不覺中,便被他賺了。然而一旦有人識破他的瞞天過海之術,他便沒得玩了。
魔也是這樣,你一旦覺知、識破他要玩的技倆,他便玩不成了(詭計不能得逞)。再說,著魔或著金光黨的道,其實都是半自願的。
就如同催眠術一樣,依行為心理學研究所知,只因為你想被催眠,所以你才能被催眠成功;你若絕不想被催眠,或者根本不信那一套,催眠術對你就失效了。
天魔、妖邪、詐騙集團、魔術師等輩,所作事業也是如此,你若不信他那一套,經常保持自覺:根本沒有那麼好、沒那麼便宜的事,自心不貪不取,一切妖魔都無法動你。
延伸閱讀:
《楞嚴經之五十陰魔1》第一零三篇:修行人不能跟放逸的人在一起,正念的磁場跟放逸的磁場是會互相抵觸的
《楞嚴經之五十陰魔2》第一零四篇:天魔、妖邪、詐騙集團、魔術師等輩,所作事業都是一樣,你若不信看看就知道怎麼著魔的
《楞嚴經之五十陰魔3》第一零五篇:受陰顯現以後,到底是一個什麼相貌呢?就像一個人睡覺被魘魅鬼控制了,他六根的功能完全是清楚分明,沒有任何迷惑顛倒;但是內心被魔邪控制住了
《楞嚴經之五十陰魔4》第一零七篇:你所釋放的念頭無時無刻都在招感外魔,你知道嗎?
《楞嚴經之五十陰魔5》第一零八篇:你要不修止觀當然什麼事都沒有,你一旦要修行你肯定有事情
《楞嚴經之五十陰魔6》第一零九篇:世間人活得很快樂,因為他用100%的心去放縱。聖人也很簡單,聖人用100%的心安住在聖道
《楞嚴經之五十陰魔7》第一一零篇(完):你前生的想像創造今生的色身,你今生的想像就創造來生的色身,生命就是這麼一回事!
**********************************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登極樂國
願生西方淨土中 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