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王波旬.jpg

《楞嚴經之五十陰魔1》第一零三篇:修行人不能跟放逸的人在一起,正念的磁場跟放逸的磁場是會互相抵觸的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103)

本文重點:1、修止觀為什麼一定會觸動魔境。2、癡和愛,無明和妄想。3、引魔的絶招:正氣被放逸之氣所影響
凈界法師講述

圖片1.png


有關五陰魔境,佛陀先作總相的說明,再作別相的開示,有以下二種開示。攏總的說明生起魔事的原因。

為什麼好端端的會生起魔境呢?

這裡正式說明魔境來干擾我們的因由。為什麼一個人修止觀,一定會觸動魔境,是怎麼回事?

佛告阿難及諸大眾:「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本覺妙明覺圓心體,與十方佛無二無別。

佛陀先攝用歸體(把心帶回家),講到我們眾生的心性。佛告阿難及諸大眾說:「汝等當知,“汝等”是所有凡夫跟有學之人。在有漏世界,這地方是揀別這以下的開示不是無漏,是有漏。

這個有漏是什麼意思呢?這個世界的產生,是由煩惱跟業力所創造的;世界是指依報,十二類生指正報。在有漏的依正二報當中,我們眾生本具的本覺、本妙、本明的覺圓心體,覺悟圓滿的心體,跟十方諸佛是無二無別。

我們前面講過,一切眾生為什麼都可以成佛呢?主要的理由就是,因為我們本來面目,跟諸佛的本來面目是無二無別的。先把體性講出來,第二段就正式說明致魔的因緣。

由汝妄想迷理為咎,癡愛發生,生發徧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頑妄想安立。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裡,況諸世界在虛空耶?

著魔的原因:我們眾生因為一念的妄想。這個妄想是怎麼來的呢?是迷理為咎;迷真才起妄。本來沒有妄,怎麼有妄想呢?因為迷失我空法空的真如理,產生了對立就產生了妄想。妄想當中有麤細二種差別,從微細來說,就是“癡”的妄想、跟“愛”的妄想。

這一段圓瑛老法師說:我們打無明跟妄想是不一樣的。
無明是屬於癡,無明沒有對錯。說你這一個人向外攀緣,向外攀緣不能講是罪業,它只是一個癡而已,他就是不知道一切法是平等的,而虛妄的產生能所,所以無明基本上是屬於第八識的作用,是三細。一念妄動以後,在平等法界當中虛妄產生能所,而產生了第八識,癡是微細的的八識。

妄想就比較麤重,是屬於第六意識的愛憎取捨。無明是一種有所得的攀緣心,愛是一種煩惱,愛憎舍取的煩惱。總而言之,在迷真以後,生起的妄想有癡愛二種妄想。

"癡產生的相貌:生發徧迷,故有空性",因為有一念的愚癡,這種有所得的心,就將平等的真如切割成一個能所的對立,一個能緣的心與所緣的境。所以就把全體的真如,就轉成頑虛空之相,就是所謂的「生發徧迷,故有空性。」就是為什麼會有虛空呢?因為我們產生能所的對立,有能有所就產生了虛空。

"化迷不息,有世界生"。虛空雖然是有,但虛空是沒有差別相的,在無差別當中又創造了個人的世界差別,比方你是人道的世界,他是餓鬼道的世界,他是畜生道的世界。這差別相怎麼來的呢?

因為有愛取的煩惱,有些人對善法產生愛取,他創造了美好世界;有些人對惡法產生愛取,創造了醜陋痛苦的世界。由前面的愚癡而創造了虛空,由我們心中不同的愛取,而創造了不同差別的世界。

總而言之,虛空相,世界相,就是一念的妄想之所變現。

"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頑妄想安立"。這一段是把前面作總結。由前面的道理我們知道,我們每一個人所受用的十方虛空,以及虛空裡面的國土,之所以變成非無漏(就是有漏),為什麼會是一個有漏的世界呢?

因為都是我們一念的迷癡還有愛取,迷癡的妄想跟愛取的妄想之所創造出來的。你有這樣的妄想,你就有這樣的世界出來。你為什麼今生會遇到什麼人?遇到什麼事?跟你前生打什麼妄想是有關係的。

"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裡,況諸世界在虛空耶?"

當知在虛空(包括世界)當中,虛空是生在我們的一念心性當中,就好像一小片的雲霧,點綴在太虛空當中,虛空它只是我們一念心性的水泡,這是廣大天空的一個小雲霧而已。何況這世界又在這虛空當中,那就更小。

意思是說,為什麼會產生魔境,先講出它的一個道理,就是因為你外在的世界,是你妄想所變現。那麼你現在破壞妄想,你等於是間接在破壞外在的世界。它的意思是這樣。

再講一次,你外在的世界怎麼會有?是你妄想變的。你現在對治這個妄想的時候,你外在的世界就開始要消失了。你外在的世界要消失的時候,有些人就不同意,有些人就不同意你這樣做,因為這當中牽涉到有共業的問題。(往下看你就知道)

汝等一人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銷殞,云何空中所有國土而不振裂?

外在的世界是你一念的妄想變現的,所以當你「發真歸元」,你發心要迴光返照,正念真如,發心要把你的心從妄想的攀緣心要帶回家的時候,這時候由妄想所變現的十方虛空,十方世界全部要消失,而且這空中所產生的十方世界通通會破壞掉。

這地方就有些人就不同意了,因為我們習慣性活在妄想,所以會產生世界,現在你要對治妄想,就等於間接要破壞外在的世界。

正式說明為什麼你在佛堂裡面打坐,他一定要來破壞你,這當中有原因的,因為你干擾到他了。

如輩修禪飾三摩地,十方菩薩,及諸無漏大阿羅漢,心精通吻,當處湛然。

說「如輩修禪」我們在佛堂修禪,我們也沒去惱害別人,但這地方有個問題;我們用迴光返照,正念真如,這種空假中三觀的智慧,來莊嚴我們一念心性,我們的心跟十方諸佛菩薩,跟那些無漏的大阿羅漢,他們在一念的寂靜心當中,是心精通吻,我們的心跟佛陀的心是互相吻合。

但是我們向外攀緣的時候,每一個人的心不同,「依體起用」,個個不同,但「攝用歸體」,把心帶回家,我的家跟你的家一定一樣,家只有一個。就在這個家當中,當處湛然,當下清淨而光明,光明而清淨。

你在修《首楞嚴王三昧》的時候,十方諸佛菩薩是非常歡喜你,張開雙手歡迎你回家,但是有些人就不歡喜的,哪些人不歡喜呢?

一切魔王,及諸鬼神,諸凡夫天,見其宮殿無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陸飛騰,無不驚懾。

一切魔王。六欲天的波旬,還有這些諸大的鬼神,還有凡夫的諸天,他們看到他的宮殿無緣無故,產生了崩裂,就是破壞,乃至於整個大地產生震動,產生了分裂,水中的眾生,路上的眾生乃至於空中的眾生,都產生了驚怖,因為大地開始振動,宮殿開始破壞。

凡夫昏暗,不覺遷訛。彼等咸得五種神通,唯除漏盡,戀此塵勞,如何令汝摧裂其處?

在這種情況之下,凡夫是一個昏昧暗鈍的情況,他沒有神通。因為他前面說的,這種宮殿的破壞,大地的振動,這種都是禪定所見的色法、禪定所見,所以凡夫感覺不出來。

但是前面說的這些魔王、大力鬼王,這些欲界天的天人,他們都有五種的報通,唯除漏盡通,更重要他們都貪戀這三界的果報。所以他怎麼能夠允許你去破壞他的宮殿?去振裂他的大地?是諸魔所不容。

是故鬼神,及諸天魔魍魎妖精,于三昧時,僉來惱汝。

總結:是故鬼神,及諸天魔王、魍魎、妖精,在你三昧將要成功的時候,他們都要惱害於你,一方面保護他們的宮殿。這地方就把我們為什麼經常會受到魔境的理由說出來。

一、「境隨心轉」

你的心態改變的時候,你這一部分業力所創造的境也開始在動搖,開始在消滅了,境隨心轉。為什麼說境隨心轉?比方說,我們一個佛學院,比方有二十個學生,突然間來一個大福德的人,或大修行者跟我們共住,我們就覺得整個世界的磁場就好很多。

因為業有共業跟別業,別業當然個人循業發現,但是別業中有共業,所以你看我們共修中有些人煩惱特別重,其他人會感到那磁場就很躁動,因為有釋放一種共業的因緣出來。

現在就是說,你一個修行人開始在迴光返照了,你要把你這一部份的業抽回來,你的別業當然沒話講,但是問題是這當中有共業,你抽回來的過程當中,這地方就產生問題,你境隨心轉,你的外境隨你的心在變化,這第一個。

二、「正邪不兩立」

這地方有一個理由,這些魔王是「戀此塵勞,如何令汝摧裂其處?」他們的心情是希望保持原狀,而你要做改變,所以他當然不同意了;他希望這個美好的世界永遠保持下去,你現在要迴光返照,正念真如,要把這有漏世界破壞掉,在共業的角度來說,對他們產生一定的傷害。

比如我們一個家庭,是住了三個人、五個人,大家都很放逸,每一個人的磁場都往放逸的方向走,大家都覺得好像沒有互相干擾。

突然間有一個人想修行,這磁場就不對了,三個人都很放逸,一個人突然想修行,你說:我也沒干擾你,你們繼續放逸啊!我在隔壁房間打坐。

但是那放逸的氣氛就不對了,因為它釋放出一種正念的氣氛出來。這時候那些魔王就不歡喜的,他肯定要來破壞你。這就是他們為什麼來干擾修行人的主要原因。

所以你看我們在修行,你一定要同見同行,修行的人不能跟放逸的人在一起。因為你一修行的時候,你創造一個正念的磁場,他創造一個放逸的磁場,這二個是會互相抵觸的。

佛陀勸誡我們,如果是迷,它有什麼過失,第二個是悟,有什麼功德。如果能夠覺悟,我們就能成就廣大的功德。

然彼諸魔雖有大怒,彼塵勞內,汝妙覺中,如風吹光,如刀斷水,了不相觸。汝如沸湯,彼如堅冰,暖氣漸鄰,不日銷殞,徒恃神力,但為其客。

你今天想要返妄歸真,對他的宮殿產生了傷害,魔王他當然不高興。所以「然彼諸魔雖有大怒」他看到宮殿即將振動破壞非常生氣。

但這地方我們知道一個道理,雖然他生氣,他的心是在三界的塵勞當中,他還是活在妄想,雖然他修了很多的善業,但是他的本質還是一個妄想,具足善業的妄想。

「汝妙覺中」,雖然我沒有修什麼善業,但是我在迴光返照,我的心是跟十方諸佛同樣的妙覺心性,即便我沒有資糧,但是重點我的本質還是在妙覺心性當中。

這二個人是不同路線的,一個是生滅心,一個是常住真心。所以他要來干擾你,就像風吹光,風去吹光,風跟光本來就沒有什麼關係,不會交集;如刀斷水,了不相觸,你走你的,我走我的。

第二個就是,邪不勝正,「汝如沸湯,彼如堅冰」。我們在正念真如的時候,真如是一種正氣,就像一個沸騰的熱湯。對方是貪戀三界就像一個冰塊。

「暖氣漸鄰,不日銷殞」;冰塊一旦接觸到熱的湯,當然它自己就消失掉,雖然他有很多的神通,過去有佈施持戒的福報力,但是他畢竟是安住在“客”,他是一種生滅心,不是安住在常住的“主人”。

這地方說出二個道理:一、你跟他是沒有關係的,他是風,你是光,各走各的。;二、他是邪,你是正,邪不勝正,這二個道理你要懂。邪不勝正

那為什麼有些人還是被五陰魔境所破壞呢?

二個理由

成就破亂,由汝心中五陰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

一個人修三昧會被破壞,因為我們的主人不在家,主人一旦迷惑,客人就來偷東西了。理論上客是不能夠偷東西的,但這個主人睡覺了、睡著了,睡著他就把你偷走了。

既然邪不勝正,那為什麼還是被邪氣所侵呢?

蕅益大師說:那是因為你正氣不足。你自己要動,你仁者心動,那當然就被他轉去了,他其實是不能干擾你的。所以你不必去對治魔王,他自然會消失掉,因為你是熱水,他是冰塊,他來靠近你,他自然就消失掉了,但是你心一動,那就完了!主人若迷,客得其便。

當處禪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陰銷入明,則彼群邪咸受幽氣,明能破暗,近自銷殞,如何敢留擾亂禪定?

我們遇到魔境的時候,因為它後面會說,我們一旦會有魔境,表示你突然間打妄想,突然間一時的失念,魔才有機可乘,他乘隙而入。這時候你要馬上把功夫又提起來,又迴光返照,趕快把心拉回來,安住在所緣境,正念真如。

只要能夠覺悟,這都是一念的妄想、妄境,不要產生迷惑顛倒,魔境是不能干擾你的。為什麼呢?

陰銷入明。五陰的迷境,一旦入了我們心性的光明當中,這種邪惡之氣它們本來都屬於幽暗之氣所成;而我們在修行真如,是一種光明的智慧,光明能夠破除黑暗,所以一旦它靠近你,它自然會消失掉,它怎麼能夠一直停留在你的身邊,去擾亂你的禪定呢?

它這一段的意思就是說:其實是你自己擾亂你自己,你自己自亂陣腳。你不應該說別人干擾你,他只是個助緣,他現出一個影像給你看,你自己動了!

你自己有選擇權,擾亂不擾亂歸他,動不動歸我。你們二個本來是兩條路的,他現一個境給你看,你也可以選擇不迷、不取、不動。這地方就是說,我們自己擾亂自己,關鍵在這地方。

若不明悟,被陰所迷,則汝阿難,必為魔子,成就魔人。

假設我們不能夠如實的安住在一念心性,然後他開始變出很多的色、很多的影像,給你很多的感受,突然間感到很快樂的感受、很痛苦的感受,產生很多的想像。然後你就跟著這個感受、想像而轉,被五陰魔境所迷惑,到最後必為魔子,成就魔人。

我們會失去正知正見,雖然我們也開始繼續打坐、繼續拜佛、持咒,但是你所做的都是魔業,來生就變成魔人,因為你的本質已經被破壞了。以下講出一個對比…

如摩登伽,殊為眇劣,彼唯咒汝破佛律儀,八萬行中,祇毀一戒,心清淨故,尚未淪溺。

好像摩登伽,摩登伽這個人是一個很卑劣的人,但是她依止仙梵天的咒,破壞你的律儀。在海公的判教是說,阿難尊者是犯到身殘,但沒有破根本。

在八萬行中,你犯到跟女人相觸的身殘,但是他內心當中還是正念分明,沒有起顛倒,他還是憶念「如來大慈,寧不救我。」所以沒有毀犯整個根本重戒。

摩登伽對我們的傷害頂多在八萬行中,只是毀掉其中一個行,你清淨根本的正見,是沒有傷害的。破戒的可怕相對著魔來說,它還是比較輕微,因為它八萬行只毀一戒,你內心還是清淨,你還沒有真實完全的淪溺。

但是你著魔就不同了

此乃隳汝寶覺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沒,宛轉零落,無可哀救。

五陰魔境它會破壞你的,是你整個法身慧命,破壞你整個菩提心。講一個譬喻,一個大臣得罪了天子,忽逢籍沒,他就被奪取他的官位,沒收他的財產,消除他貴族的地位,而降為平民。

最後的結果,宛轉零落,無可哀救,無處可去,沒有人可以救拔你。因為你得罪了天子,你要是微小的過失還沒關係,你得罪天子那就完了。

這地方的意思就是說,修行當中有些影響不是很大的,有些是很嚴重的,你一點都不能出差錯,你一出差錯就完了!

比方說,著魔這件事情,你沒有第二次機會了。我們過去也說過,你一個人可以起煩惱,不能起顛倒。

有些人偶爾發發脾氣,亂不了,去懺悔就好;你喜歡貪吃東西,吃完以後好好的懺悔。這地方有沒有過失?當然有過失,但是不影響你根本的菩提心,不影響你根本的正知見,只是皮肉之傷。

但是著魔可不是這件事情,它直接侵入到你的骨髓,改變你破壞你的菩薩種性,轉成魔種性,它那個傷害的病毒是傷害到你的根本,這可不能開玩笑的!

所以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諸位你大概修止觀都會知道,你要修正念,你還要修一個正知。這個「正知」就是經常保持覺照,正知就好像巡邏隊一樣,觀察一下你現在處在什麼狀態。

宗喀巴大師說:正念就好像調伏狂象,你拿一個繩子要把象往前拉,不能念要它念,不能專要它專,正念就是把你的心不斷的往前走;正知就是旁邊要有個人看著這只象,象就是我們的妄想,牠是不是有隨順你所知道的在走,旁邊要有一個正知。

當然你要不修行,什麼事都沒有,你平常就是做一些慈善事業,這些魔境當然都沒有,因為你根本都沒有改變外境。它這個地方就是說,你的心開始改變了,那就很可怕了!

因為你心態一改變,你整個外境開始動搖,那跟你有共業的眾生,他就不高興了。他有神通力,他感受得到你開始改變了,那他就不會放過你。他不會放過你,但是你也不要害怕,因為他畢竟是屬於妄想的相貌。

佛陀的意思,他要你不要對治它,他告訴你「當處禪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佛陀沒有要你對治,當然要是很厲害,你持持咒,重點是你不能迷惑。所以我們要保持正念跟正知二種情況。

 

延伸閱讀:

《楞嚴經之五十陰魔1》第一零三篇:修行人不能跟放逸的人在一起,正念的磁場跟放逸的磁場是會互相抵觸的

《楞嚴經之五十陰魔2》第一零四篇:天魔、妖邪、詐騙集團、魔術師等輩,所作事業都是一樣,你若不信看看就知道怎麼著魔的

《楞嚴經之五十陰魔3》第一零五篇:受陰顯現以後,到底是一個什麼相貌呢?就像一個人睡覺被魘魅鬼控制了,他六根的功能完全是清楚分明,沒有任何迷惑顛倒;但是內心被魔邪控制住了

《楞嚴經之五十陰魔4》第一零七篇:你所釋放的念頭無時無刻都在招感外魔,你知道嗎?

《楞嚴經之五十陰魔5》第一零八篇:你要不修止觀當然什麼事都沒有,你一旦要修行你肯定有事情

《楞嚴經之五十陰魔6》第一零九篇:世間人活得很快樂,因為他用100%的心去放縱。聖人也很簡單,聖人用100%的心安住在聖道

《楞嚴經之五十陰魔7》第一一零篇():你前生的想像創造今生的色身,你今生的想像就創造來生的色身,生命就是這麼一回事!

*********************************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登極樂國
願生西方淨土中  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

圖片1.pn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達仁筆記 的頭像
    達仁筆記

    達仁筆記

    達仁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