廆女.jpg

《楞嚴經之五十陰魔3》第一零五篇:受陰顯現以後,到底是一個什麼相貌呢?就像一個人睡覺被魘魅鬼控制了,他六根的功能完全是清楚分明,沒有任何迷惑顛倒;但是內心被魔邪控制住了

本文重點:1、受陰魔的十種相狀。2、怎麼判斷自己是不是著魔了。
凈界法師講述

 


我們一個生死凡夫習慣性的心態就是一種攀緣心,我們的心不習慣向內安住,而是習慣向外面去攀緣、去執著。在整個攀緣的過程當中,佛陀是把它整個活動的範圍分成五個相貌,色受想行識。

五陰當中因緣的攀緣我們可以分二部份,比較微細的是識行想,這個是較微細的。我們的心在識陰、想陰、行陰活動的時候,我們會把它執著為自我。

什麼叫做我呢?那一念心當中能夠了別的、能夠造作的、能夠去做任何想像的,那個就是我,以這樣來當作自我。比較粗顯的就是受陰跟色陰,我們痛苦快樂的感受,還有我們整個外在的四大、內四大等等,這個我們習慣性把它當作我所,我所受用的。

不管是我或者是我所,總而言之,這個「心」它就在五陰中攀緣,而累積很多、很多的相狀,而這相狀就是一種生死的力量、那種有漏的種子。

所以當我們修《首楞嚴王三昧》的時候,我們開始正念真如,我們觀照現前一念心性當體即空、即假、即中的時候,那時候內心是無相。無相的心跟有相的心一接觸的時候,這所謂的「真妄交攻」就把過去的的五陰的種子逼出來,當然這當中每一個人各式各樣。

我們在整個迴光返照,把心帶回家的過程當中,你會看到很多、很多,你過去很熟悉的相狀會出現,而這時候正是我們生命要轉變的一個關鍵。

如果你能夠保持不迷、不取、不動,你就夠安全的走過去;如果你一念的妄動,心隨境轉,那你可能會被打回原地,甚至於著魔,乃至於來世墮落等等。這個地方是很重要的一科,當我們的五陰身心世界要轉變的過程,我們過去的五陰一定要先逼出來,這地方大家要保持警覺。

這一段是說受陰,這個“受”,什麼叫受呢?其實就是一種六根的作用,六根跟六塵接觸的時候,產生很多很多的感受。這當中有苦、樂、憂、喜、舍五種的感受。

結束前面色陰窮盡的相狀,色陰窮盡是什麼相狀?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陰盡者,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其像。

我們透過前面的正念真如,慢慢的修三摩提;“修三摩提”指的是《首楞嚴王三昧》大乘的圓頓止觀。在奢摩他(止),這個“止”是安住真如,叫體真止。

蕅益大師說:大乘的圓頓止觀,它這個“止”其實都有觀的成分在裡面,先觀後止;觀照真如,然後在我空法空的真如裡面如實的安住,「體真止」。

在這樣的一個安住的過程當中,色陰盡者,就把色陰的執著…我們過去的內心跟色陰是緊緊的咬在一起,心有所住,現在把色陰給放掉了。色陰放掉是什麼相貌呢?

從眼根來說,是明暗二相了然不生,從耳根是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外在的相狀我們還是清楚分明,但是心中完全不生起一念攀緣執著的心態,對色陰是這樣的相貌。我們對於內外的四大放掉以後,我們的心會產生什麼功德呢?

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其像。見不是用眼睛見,是心中的智慧特別的清楚,這時候我們去看諸佛內心的世界,就好像一個很光明的鏡子,能夠清楚的顯現在我們的心中。這一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這地方是說,他的智慧已經增長了,他能夠觀察我們眾生的心,能夠入于諸佛的心中,而諸佛的心也能夠入于眾生的心中,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我們過去心老是在色陰活動的時候,我們總是覺得我們心跟佛的心有距離、有隔礙的。因為我們被外在的色身所迷惑,我們眾生的長相跟佛的長相是不同的,但是色陰的執著破了以後,我們看到佛的心跟我們眾生的心,是可以互相的涉入,內心當中就有這樣的智慧的增長。這叫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其像。這是結束前面色陰的這一部份。

五陰它一層一層就像穿衣服一樣,你外面的衣服脫掉了,裡面的衣服當然就顯現出來了;色陰被破了以後,你受陰的障礙(區宇)現出來。

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猶如魘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心觸客邪,而不能動,此則名為受陰區宇

受陰顯現以後,到底是一個什麼相貌呢?

佛陀講出一個譬喻:若有所得,而未能用。一個人內心已經有所得,“有所得”就是前面說的「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其像。」我們凡夫的心跟佛的心有少分的相應,我們知道眾生的心即是佛心,佛心即是眾生心。

但是在作用這一部分卻不能自在,我們的心在生起種種功德妙用的時候,我們還不能夠完全的解脫六根當中這種受用的習氣的糾纏。

這以下講出一個譬喻:猶如魘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心觸客邪,而不能動。一個人睡覺被魘魅鬼控制了,他被控制的時候,他在睡覺的過程當中,他雙手雙腳還存在,而且他六根的功能,他也可以聽到外在的聲音,眼睛也可以看到外在的形相,他整個六根完全是清楚分明,而沒有任何的迷惑顛倒;但是內心因為接觸到這種魘魅鬼這種邪法的控制,使令身體不能活動,這就叫做「受陰區宇」。

你雖然知道,佛心即是己心,但是還是不能把心性的功德表現出來。當然他已經知道佛心即是己心,這對他整個菩提心的信仰,「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有很大的加持作用;對菩薩道菩提心的那一份的信心跟願力增長很多,但是諸佛的妙用,卻還是受到自己感受的影響而有所障礙。

若魘咎歇,其心離身,返觀其面,去住自由,無復留礙,名受陰盡,是人則能超越見濁。

睡覺的人假設被魘魅鬼的控制,這樣的過失已經是停止了,這時是什麼相貌呢?其心離身;“身”指的是六根身,眼耳鼻舌身意。我們這一念心本來是跟六根身緊緊的執著在一起,所以我們的心就被這六根,見聞嗅嘗覺知,產生了感受所影響牽動,這時候這個心對六根身解脫了。前面說的「聞所聞盡」,前面是脫六塵,現在是能聞的六根也脫離了。

前面是脫離了六塵,到這個地方,這現前一念心性脫離六根的執取,只有剩下微細的六識,那微細的了別功能。這時脫離以後,他能夠迴光返照六根的相貌,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六根的相貌是怎麼?是唯心所現,是生滅變化,無有實體,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

這時候我們的心跟六根,是什麼情狀呢?是去住自由,無復留礙;我們這一念心可以隨時想要來就來,想要走就走,生死能夠去來自在,沒有任何的執著跟障礙。

這時叫受陰窮盡的相狀,這個人能夠超越整個三界的見濁。要以蕅益大師的判教,是斷了三界的見惑。這一段是佛陀預先的指示受陰窮盡的相狀。

受陰你到底從什麼地方來?

我們應該觀察它的來處,去觀察受陰的由來,其實它是一種虛明的妄想。「虛明妄想」:在我們一念真如的心性當中,其實我們沒有任何感受,哪有什麼感受呢?但是我們一念妄動以後,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動以後,就產生一個妄想,一種虛妄的想像。

虛妄的想像有五種,前面的色陰叫做「堅固妄想」,這個叫做「虛明妄想」。什麼叫「虛明」呢?比方我現在很快樂,而這快樂的感受它是虛妄不實,因為它一下子就消失掉了,它沒有實體。

但是它又那麼的清楚分明的顯現,我真的感覺到那快樂感覺的存在,你說它沒有,它是清楚分明的顯現,你說它有,又覓之了不可得。你說那快樂的感受在哪裡呢?在身體裡面?在身體外面?在身體中間?你完全覓之了不可得,這叫「虛明妄想」。

古德一再的強調這「虛明妄想」,說:關鍵點當然在“妄想”這二個字。蕅益大師說:你要認為它是真實的,那你就一輩子都沒辦法破除。

就是你在觀察感受的時候,它的生起、它的作用、它的消失,你要永遠知道,它只是你內心過去的業力所顯現的虛妄的一種感受而已,那你才能夠慢慢慢慢脫離它的系縛。你要認為它真實的,那你永遠都被它控制了。

前面等於是前言,這以下就正式的進入我們破除受陰執取的正宗分,叫別明發相。

十種的感受會出現,這十種感受每一個人不同,因為你過去在感受當中,所累積潛在的種子不同,所以當真妄交攻的時候,所顯現的也就因人而不同。

受陰.png

一、過抑生悲

修行人對內心這種妄想的感受,經常用念佛持咒來壓抑它、來訶責它,他對這感受壓抑、訶責是特別的過分;因為過分的壓抑訶責,而生起非常強烈的悲湣之心,這悲湣之心,悲湣到沒辦法控制,已經影響到他修止觀的相續,叫「過抑生悲」。

阿難!彼善男子,當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發明,內抑過分,忽於其處發無窮悲,如是乃至觀見蚊蝱,猶如赤子,心生憐湣,不覺流淚。

阿難!這修習止觀的人,當在此中得大光耀,“此中”就是我們一再強調修行的所觀境,你正念真如的所觀境只有一個所觀境,就是「現前一念心性」,無相的真如。

你內心不斷的在無相真如當中修止修觀,這時候得大光耀;“得大光耀”是說你前面的色陰被破壞以後,你內心的智慧顯現出來了,你能夠知道,我心即是佛心,佛心即是己心,心佛不二。

這時候其心發明,內心當中因為過分的壓抑這種內心的感受,就產生一種廣大的慈悲心。廣大慈悲心產生以後是怎麼回事呢?內抑過分。

由這個慈悲心你就不斷的訶責自己,為什麼我到現在才知道要修行呢?為什麼我到這時候,才知道要去度化眾生呢?為什麼不早一點發菩提心度化眾生?你就會產生一種過分的訶責自己的一種心態,然後這個心態再相續下去,如果對這個心態的這種感受,不斷去攀緣執著,這個時候就增長廣大了。

"忽於其處發無窮悲",就在這一份慈悲的感受發起的時候,就產生一種無窮無盡的大悲心;而這種大悲心不只是看到人而已,乃至於看到微小的蚊蝱,這種小蟲你看到牠的感覺就好像看到一個赤子,剛出生的小孩子,他完全沒辦法去照顧自己,你內心就有一種使命感,應該去保護他、照顧他,甚至於看到他會產生憐湣的心,而不知不覺流下眼淚。

這地方跟我們一般大悲心的標準就是過分,慈悲心過分,這種情緒的力量太強大。

此名功用抑催過越,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覺了不迷,久自銷歇。

佛說:這是一種修行用功過分的壓抑、訶責所造成的,假設我們能夠迴光返照,知道其實這樣的一種慈悲心,這樣的一種感受,它只是一種惟心所現的。

你知道它是一種暫時的假名、假相、假用,在你的真如本性當中,根本就沒有這樣的一種慈悲的感受,那你就能夠沒有過失。

若作聖解,則有悲魔入其心腑,見人則悲,啼泣無限,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這個也不是一種真實的過失,只是一時的感覺而已,這跟真實聖道的功德是沒有關係的。你能夠覺了不為這樣的一個妄想感受所迷惑,它自然就消失掉。

如果你作聖道功德的理解,認為這是一種真實的功德而深深的好樂、深深的執著,就有一種慈悲魔入其心中來控制你的心態,那這個人不管看到誰就釋放出無窮的慈悲,甚至於看到人就流出悲痛的眼淚而不能夠停止;這個人的結果到最後就失去了禪定的三昧,而且輪回三界甚至於會墮落到邪魔外道去。

這地方的意思就是說「感受」,當然這種感受是種情緒,一種慈悲的感受出現。我們會感同身受,看到眾生的痛苦就特別的悲湣。這種情況就是我們過去有修慈悲心的種子,這時你正念真如的時候,把有相的種子逼出來,但是適可而止就好。

所有的五陰魔境都是做的過分,因為放縱自己慈悲的情緒,很可能就會被這種慈悲魔所控制。蕅益大師在這一段的開示,特別指示說,這個地方的對治只有四個字:「覺了不迷」。

我們不能控制我們什麼時候會產生什麼樣的情緒,因為這是種子,依他起性,但是你不能起顛倒。我們一再強調,一個人可以起煩惱,但是你不可以起顛倒,起顛倒你就全部完蛋了!

二、感激生勇

感激”就是說這個修正念真如三昧的人,他內心有少分的功德,他能夠破除色陰,能夠見諸佛心即是己心,有這樣堅定的理解。這時候對『佛、法、僧』三寶心生感激,由這種感激的心就引生一種勇猛精進的心,而這種勇猛精進的心太過分。

阿難!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勝相現前,感激過分,忽於其中生無限勇,其心猛利,志齊諸佛,謂三僧祇,一念能越。

他修止觀的相貌:這個人在修止觀的過程當中,他已經是色陰窮盡,而受陰明白;這個“明白”是受陰清楚的顯現出來。

我們前面說過,五陰就像是一個人穿五件衣服一樣,他第一件衣服脫掉了,第二件衣服顯現出來。而受陰顯現是什麼相狀呢?勝相現前,他的智慧能觀照到,見諸佛心即是己心,己心就是佛心,這種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勝解,依止這樣的勝解,感激過分。

他想,無量劫來,我都是在顛倒的妄想中度過去,好不容易遇到『佛法僧』三寶的啟發,我才能夠明白這樣真實的道理。就對三寶產生非常的感激,由感激心而引生了無限的勇猛,這種勇猛是又猛又利。怎麼說呢?它內心當中的志向是『志齊諸佛』,他志向要上齊于十方諸佛。

他就經常認為,其實所謂的三大阿僧祇劫,在我來說,只要一念之間就能夠超越,我不必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我一念不生,當下就是如如佛。他有這樣一種勇猛精進的決心,這種決心壞就壞在其心猛利,又猛又利,有一點過了頭。

此名用功陵率過越,悟則無咎,非唯聖證,覺了不迷,久自銷歇。

佛陀說,這是在修行的過程當中,"陵率過越",心中產生過分的勇猛,總是覺得自己能夠超越諸佛,這樣的心態勇猛過分,如果能夠迴光返照,知道這一念勇猛的心,其實是覓之了不可得,不要隨它而轉,還是安住真如,以平常心觀即空、即假、即中,不要把它當作一種真實的功德來看待。這樣就能夠覺了不迷,這樣過分勇猛的心,自然就銷亡歇息。

若作聖解,則有狂魔入其心腑,見人則誇,我慢無比,其心乃至上不見佛,下不見人,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假設你把這樣過分勇猛的心,把它當真實功德的理解,而不斷的的去隨順它、執著它,那就有一類的狂妄之魔入其心中,見到人就誇讚自己修學禪定智慧的功德,總是認為自己是無與倫比,自己是與眾不同的。

你的心態乃至上不見佛,連佛都看不起。自已心想,佛陀尚且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學,而我只要一念的相應,當下就是如如佛。向上覺得自己能夠超越諸佛,向下是看不起一切眾生,一切眾生都不能夠體悟自心的佛性而心隨妄轉。

如此的高慢,最後的結果是自己失去禪定的正受,來生墮入到輪回生死,甚至於三惡道。這種勇猛問題就在於,有一點執理廢事。理可頓悟,但是事要漸修,「一念不生即如如佛」是約理觀,但在事相上還是要「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不能夠執理廢事。

三、智衰成憶

智衰”這個他的止觀過程當中,他觀照的智慧比較薄弱,他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修念佛、持咒,多分都是在行門的定課用功的多,所以他觀照的解門薄弱。會產生什麼過失呢?

形成一種經常專注的念頭。這個專注的念頭,是什麼念頭呢?沉默孤寂的念頭,他經常會產生好像很沉默、很出現孤寂的感覺出現。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前無新證,歸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迥無所見,心中忽然生大枯渴,于一切時沉憶不散,將此以為勤精進相。

這個修大乘止觀的人,見色陰銷,受陰明白,前無新證,歸失故居。“前無新證”就是說,他這時候雖然破整個色陰,但是他對於整個受陰還沒有破除,還沒有產生新的功德。

往前,新的功德還沒有出現,但是往後,他過去所熟悉的色陰已經破壞了。因為他過去很熟悉的朋友是外在的色聲香味觸這個五塵的境界,他已經沒有感覺了,沒有好樂心了。

但是他新的功德還沒有產生,這時在這中間的過渡時期,他自己又智力衰微,他不能夠經常的去讀經典,去思惟觀察諸佛的功德,來給自己內心的好樂。

觀慧力薄弱,他只是一昧的修止,這時他內心很可能會入中隳地,迥無所見;過去熟悉的老朋友,他已經不感興趣了,但是新的朋友還沒有出現。就在這色陰已破,受陰未證的中間的過程,是進退兩難,叫「入中隳地」。

他可以說是心中一無所見,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心中總是覺得悶悶不樂,沒有一個安住處。所以心中突然生起一個廣大的枯渴之心,好像一棵枯木很久沒有水的滋養,經常會有沉默孤寂的感覺。

而且這種感覺還不是一時之間,是一切時,沉憶不散,白天打坐也是這樣,晚上也是這樣,經常就是安住在中隳地,安住在沉默孤寂,總是悶悶不樂的感覺。

而且他自己還把這一種感覺當作是精進用功之相,還不知道怎麼去對治,還不想要去出離。修行有這樣的問題,這是禪定過深,止的功課過多,觀慧薄弱。

此名修心無慧自失,悟則無咎,非為聖證。

佛陀對這樣相貌的批評說:這是修心無慧自失,修習止觀的心過程當中,沒有智慧的引導而引生的一種沉默孤寂的過失。假設你能夠體悟到,趕快加以對治,不要守在這種沉默孤寂,趕快走出來,這樣子就沒有過失,而且他也不是一個真實的功德。

若作聖解,則有憶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懸在一處,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如果你把沉默孤寂的這種專注憶念之心,如果你把它當作真實功德想,就有一種憶魔,一種專憶之魔侵入我們的心中,控制我們的心態。結果是旦夕撮心,早晚那一念心,經常的攝心專注。專注在哪裡呢?懸掛在沉默孤寂的處所上,當然就失去了正定的三昧,也就淪落於生死輪回。這種情況就是他的定課「止」太強。

弘一大師有說一句話,他說:我們一個人心志要苦,但是意趣要樂,你修行要帶一點法喜。你要思惟諸佛菩薩的功德莊嚴,心生好樂;你經常都沒有誦經,一路安住在無分別住的止,時間久了就很沉默。

很沉默,如果你又把它當作功德想,那就容易跟專憶之魔感應道交,他就趁你在執著這沉默境的時候,因為你好樂這種沉默境,他就有隙可乘,就入其心腑,就控制你的心態。這時候你要多誦經,多看祖師的開示,把心走出來,走出沉默。

四、慧勝成劣

前面的一科是止的成分比較多,這一科是觀慧力太強而定課太少,就產生一種卑劣之心。什麼叫卑劣之心呢?得少為足,不思進取,有這樣的心態出現。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慧力過定,失於猛利,以諸勝性懷於心中,自心已疑是盧舍那,得少為足。

這個修止觀的人,他色陰已經窮盡了,而受陰現前。但是他在修止觀的過程當中,他的止跟觀並不是均等的,而是慧力過定,他看書的時間比較多,觀想極樂世界的功德,觀想諸佛菩薩的功德的時間比較多,但是拜佛、靜坐修止的時間相對比較少。這時候會產生一種智慧過分猛利的一種狂慧的過失。

什麼叫狂慧?

以諸勝性懷於心中。“勝性”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前面我們說的,他在破色陰以後,他不是得到一個勝解嗎?見諸佛心即是己心。他經常就是憶念我心即是佛心,佛心即是己心,我的心跟佛的心是沒有差別的。當然這理論上是對,但是所有的東西都要合乎中道,適可而止。他卻把這樣的心態,過分的執著,而經常的懷在心中。

經常的執著就會產生一個什麼過失呢?他懷疑自己,他也不敢完全肯定,但是有這麼一點想法,自己就是盧舍那佛。盧舍那佛叫「淨滿」,惡無不盡,善無不滿,所以他也是功德圓滿了;功德圓滿當然就不用再去修證,也就不用再進取了,就有一種得少為足的觀念出現。

此名用心忘失恒審,溺於知見,悟則無咎,非為聖證。

佛陀說:這是在修觀的過程當中,"忘失恒審"。他雖然在理觀很強,他一念心正念真如,觀察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所以在他入理觀的時候,他入一種無相分別的時候,他覺得他一念不生即如如佛。

這個理論上對,但是他沒有從空出假,以假觀來自我反省自己的階位,沒有反省在事相上自己的身口意三業,自己的定位在哪裡,而一昧的沉溺在一種心即是己心,己心即是佛心,這樣的一種自他不二的勝解當中。

如果能夠覺悟迴光返照,而放棄這樣的執著,他是沒有過失的;而這樣的一種勝解,也不是真實的聖道,他只是一時的理解而已。

若作聖解,則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見人自言,我得無上第一義諦,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假設我們把它當作真實功德想,就有一類的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中。見到別人就說,我已經成就無上第一義諦了,我已經真實的證得自他不二真空的平等之理了,我也就不必再作任何的定課,也不必增上了。這種情況,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這種情況是觀慧過強,但是禪定薄弱,而產生一種得少為足的心態。「觀」,我們一在強調,你修空觀的時候,在大乘佛法要修假觀,觀一切法空,你不能壞假。

你同時在理觀,正念真如的時候,觀照自他平等不二之理,但是在事相上你還得清楚你的階位在哪裡,你內心當中哪一方面的煩惱比較重,你內心的功德哪一方面比較殊勝,假觀也是要加強的。

當然這個地方,你禪定的『止』你要加強,否則沒有禪定的支持,產生狂慧就容易得少為足。

五、失守生憂

這一科是講到,我們在迴光返照正念真如的時候,已經把色陰的執著慢慢的調伏了,取而代之的,是六根的感受就清楚的顯現出來,我們對於六根苦樂憂喜舍的感受就現前。

當然現前就要對治,你要用無相真如的理去破壞對感受執取的時候,這過程當中會有很多、很多狀態的出現。

“失守”就是我們在修止觀的過程當中是進退失守,進也進不得,退也退不得。就是有時候我們用功不得力,我們要退到昨天的妄想已經不可能,妄想的那種執著已經被破壞了,但是要進求新的功德又沒有成就。

在這進退失守的過程當中,這個修行人會產生一個什麼樣的感受呢?有憂愁恐懼的心情出現,這種憂愁恐懼一旦心態出現的時候,沒有好好的控制可能就會著魔。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新證未獲,故心已亡,曆覽二際,自生艱險,於心忽然生無盡憂,如坐鐵床,如飲毒藥,心不欲活,常求於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脫。

一個修習禪定智慧的修止觀之人,所現的相貌,這個人色陰已經窮盡了,而受陰正式的現前。這個人在佛堂用功的時候出現什麼相貌呢?新證未獲,故心已亡。

他過去的妄想執著已經被破壞了,但是他所追求的目標,那種調伏受陰的功德卻還沒有成就。這時他的內心經歷到過去心已破,新的功德還未成就,這樣的一個中間的過程,自生艱險;突然間感到一種不知如何是好,莫名恐怖的心出現,而且這恐怖中夾帶了一種無窮無盡的憂愁。

這恐怖跟憂愁加起來是什麼樣的心態呢?

佛陀講一個譬喻:如坐鐵床,如飲毒藥。一個人坐在火燒的鐵床一樣,他是非常的痛苦,又好像一個人吃到毒藥,毒發以後那種痛苦,當然這個痛苦不是色身的痛苦,是內心的痛苦

因為他不知道如何是好,前途茫茫,但是他又不能往後退,退也不是,進也不是,這時候有無窮無盡的憂愁跟恐怖生起。如果他對這樣的心態加以放縱,加以隨順,他就會有以下的相貌出現。

"心不欲活,常求於人令害其命",他因為憂愁恐懼的關係,對整個生命完全失去了希望,因為他已經被憂愁恐懼之所控制,而且他經常希望別人來奪取他的生命,因為在他的觀念當中,他認為早死就能早解脫。

當然這是錯誤的,因為你死亡不能解決問題,解脫是內心的問題跟色身沒有關係,他產生這樣錯誤的理解。這一個進退失守,產生憂愁恐懼的人。

此名修心失於方便,悟則無咎,非為聖證。

佛陀說:這一個人是很用功沒有錯,但是他缺乏智慧的善巧方便,這個人假觀不夠,他老是用對治、用訶責的心態、用比較悲觀的心態來調伏煩惱,對諸佛德甚深功德的莊嚴沒有適當的觀想好樂,所以悟則無咎,非為聖證。

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常憂愁魔,入其心腑,手執刀劍自割其肉,欣其舍壽;或常憂愁,走入山林,不耐見人,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假設他把它當作一種真實的功德理解,就有一種常憂愁魔,入其心中。這會產生二個結果,比較嚴重的他會親手拿著刀劍來割他身上的肉,他的目的是希望能夠把他的生命結束掉;比較輕微的,就經常保持憂愁的心,走入深山林園當中,不喜歡見到任何人。

當然一個菩薩不喜歡見人,這跟菩提心相違背的。最後的結果,失於正受,當從淪墜。佛陀說:這是一個比較沒有善巧方便的一個修行者。

在『小止觀』有提到一個觀念說:我們修行人就像調弦一樣,你要急緩適當,你繃的太緊,你不能對這個心一路的訶責。這個心態就像小孩子一樣,你一天到晚罵它說,你是不淨、苦、無常、無我。

你看小乘人他修到最後,他就是完全出離、完全的斷滅。因為你完全用訶責的,那小孩子被你罵,罵到最後他就沒有信心了,當然你也不能一昧的寵它、隨順它,它就無法無天了。

所以你在調心當中,你要適當的。有時候我們覺得心太浮動,壓抑它一下,太沉默,你要把那大乘經典拿來誦一誦,「極樂世界,七寶池八功德水,蓮華莊嚴,五種神通…」你想想來生的願景,啟發自己一下。

總而言之,修行之道,取其中道,太高亢了你要壓抑下來,太沉默了拉它一把。這個修行人一昧的訶責自己,過分的用功,到最後對生命完全產生了失望,這種失望如果他不能警覺的話,就被憂愁魔所控制,到最後求生反墜,那就太可惜了!

所以這地方的調心是很重要的。到前五的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看這個人基本上禪定是沒有成就的,都沒有成就禪定,所以他會有沉默的感覺、孤寂的感覺、憂愁的感覺,這都在沒有成就禪定的過程生起。到了六七八九十就不一樣了,他禪定生起了,但是他不小心的話,也會有過失。

六、慧劣成喜

這個人他已經成就了禪定,但他對禪定所產生的功德,那種殊勝的輕安樂,他沒有我空法空的智慧的照了,而產生過分的歡喜,過分的好樂,當然這會有過失。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處清淨中,心安穩後,忽然自有無限喜生,心中歡悅,不能自止。

慧劣成喜的相貌:這個修止修觀的人他已經把色陰窮盡了,而受陰現前的時候,他是處清淨中,心安穩後。“清淨”就是他安住在畢竟空,無我、無我所的一念清淨心當中,智慧現前。

“心安穩後”是指他的禪定轉深,看這意思他成就了初禪,從後面的經文看的出來,成就離生喜樂地的初禪。在身心安穩成就禪定以後,他突然間有無量無邊歡喜的心生起,而這樣歡喜的心,他自己實在克制不了自己,他放縱自己對這種歡喜的心態去受用。

因為你禪定一現前,它有離生喜樂地,這種喜樂的心、三昧樂、輕安樂現前。輕安樂現前,他生起的時候我們不能過分的去受用,但是這個修行人當然他經過前面一段很長的時間修禪定,經過沉默期、憂愁期都過去了,他輕安樂現前的時候,他可能就放鬆自己去受用。

受用的結果:今天受用那種法喜、那種輕安,明天也受用,到最後克制不了自己,心隨這種快樂歡喜的感受而轉。那這怎麼辦呢?

此名輕安無慧自禁,悟則無咎,非為聖證。

佛陀說,從輕安當中可以看到這個人的禪定已經成就了,身心世界身輕安、心輕安現前。一個大乘的修行人輕安現前的時候,我們應該觀察它是唯心所現,他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它只是一個夢幻的小水泡,你應該不要去執著。

你要去追求的是後面的摩尼寶珠,你要繼續的往前走。著魔是因為沒有我法、法空的智慧來調伏他心中的執取,一昧的放縱自己去受用這種輕安。

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好喜樂魔,入其心腑,見人則笑,于衢路傍,自歌自舞,自謂已得無礙解脫,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假設能夠迴光返照,正念真如,就沒有過失;假設當作真實功德的理解,就有一分好喜樂魔,侵入他的心中,控制他的心,所以他就會出現一種不正常的狀態。什麼狀態呢?見人則笑(看到別人就笑,看就知道這不正常),乃至於衢路傍,自歌自舞;在人群眾多的街道當中,自己自得其樂,口業就自己唱歌,身業自己舞蹈。

總而言之,再也不克制自己,就放縱自己的身口意三業。別人對他譏嫌的時候,他就說:我已經成就無礙解脫了,我已經功德圓滿了,我做的一切都是跟聖道相應。

這樣的結果當然是,失於正受,當從淪墜。這個人他經過前面的修止、修觀的苦悶期、沉默期、憂愁期,禪定現前的時候沒有注意,結果為三昧酒所醉,結果前功盡棄了。

七、見勝成慢

前面的慧劣成喜是被禪定的輕安樂所迷惑,這個地方指的是一種殊勝的智慧;“勝”就是他能夠照見五陰皆空,那種殊勝的智慧,對這種殊勝智慧的執取而生起高慢心。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自謂已足,忽有無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與過慢,及慢過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時俱發,心中尚輕十方如來,何況下位聲聞緣覺。

這個在修止觀的善男子,他的色陰窮盡了,而受陰現前。受陰現前我們前面說過,色陰一破他會產生殊勝的勝解,見諸佛心即是己心,見己心即是諸佛心,就像鏡子一樣的清楚分明。

這個人當然他已經不是一般人,他得到禪定,而這樣的勝解又跟禪定的加持以後,他就更容易認為自己已經自滿自足了;這種我空法空的智慧,再加上這種高深禪定的加持,他覺得自己不必修證了,所以他無端無緣無故的生起大我慢心。這以下講出七種慢,其實還有過慢慢過慢增上慢卑劣慢邪慢,其實主要的就是我慢,主要的以“我”為根本。

我們總是覺得,以自我為中心,而把自己高舉,覺得自己與眾不同。經過這七種慢,慢過慢乃至於邪慢,他這七種慢是一時俱發,是同時的生起。

這種高慢的結果,心中尚輕十方如來,何況是下位的聲聞緣覺;對十方諸佛尚且是看不起,何況是這種下位的聲聞緣覺呢!

此名見勝無慧自救,悟則無咎,非為聖證。

他這種我慢心,我們看佛陀的對治方法:他“見勝”,當然他會我慢,他是有道理的,他的道理主要是這二個字“見勝”。他在禪定當中,他如實的照見五蘊皆空,他如實的照見我的心跟佛的心是平等的。

從無相真如的角度,從理觀的角度,我們的心跟佛的心是平等的,我們不談因緣法的話,不談功德這一部份的因緣,就是我這一念心,雖然業障深重,但是當把這樣的因緣法都消滅掉的時候,所顯現那清淨本然周徧法界的心,跟佛的心雖然功德莊嚴,但是那種功德莊嚴的假相消失掉以後,所顯現那清淨本然的心是不二的,我的心是如,佛的心也是如,一如無二如。

他對這樣的道理,產生很堅定的理解,無慧自救。“慧”是什麼呢?沒有假觀的智慧來幫助他。假觀是照了因緣,所以他不知道自己的定位,由假觀來調整自己的空觀,就產生過失了。

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禮塔廟,摧毀經像,謂檀越言,此是金銅,或是土木,經是樹葉,或是氈華,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卻崇土木,實為顛倒。其深信者,從其毀碎,埋棄地中。疑誤眾生,入無間獄,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佛陀說:你要趕快的覺悟,這個過失就消滅掉,假設你在這地方產生真實功德的理解,就有一種大我慢魔,入其心中來控制他的意識。會有什麼相貌呢?

不禮塔廟,摧毀經像。自己是三寶弟子,但是看到塔廟,他也不去禮拜,甚至於摧毀經典跟佛像,不但不恭敬禮拜還摧毀。他在摧毀當中他還講出一個道理出來。

這個塔廟為什麼他要去摧毀呢?

我慢的人會跟居士說:這佛像只是金銅或土木雕刻而成,這都是無情之物,所謂的經典也是樹葉,或者是白色樹皮的紙所寫成的文字相,它也是一個沒有知覺的東西。

所以不管是佛像,不管是經典,都是沒有知覺的,那麼我們去追求一個沒有知覺的東西,而我們自己的肉身當中有珍藏的佛性,你自己不去恭敬,卻向外攀緣這種無知覺的土木,他說這個是種顛倒。

當然這種話,是我們一般人講的話沒有人會相信,但是這個是一個有禪定的,有禪定的心是有堪忍性的、有攝受力。所以很多人就相信他的話,也就隨順他的行為,也就去摧毀佛寶、摧毀法寶,把它們埋棄在地中。

如此的弘揚佛法的結果是疑誤眾生,使令眾生對三寶產生更加的疑惑而誤導,當然死亡以後墮無間獄,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這地方他的問題點就是只修空觀,不修假觀。所以我們在觀照現前一念心性要即空即假,觀空如來藏還要觀不空如來藏。《金剛經》說:菩薩觀一切法空,要不壞假名。你不能壞諸法的假相、假名、假用;身為一個佛像,它有它的假相、假名、假用,你不能夠去毀滅他,因為我們內心的功德要假借佛像才能夠啟發。

祖師說:「托彼依正,顯我自性。」雖然我們自性俱足無量的功德,但是我們要假借文字相的引導,「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我們要從文字上的聞思,我們內心的智慧才會啟發出來;雖然文字不是功德,但是它是成就功德非常重要的增上緣。

〔天臺〕智者大師修觀,他修「一念三千」。三千簡單講就是十法界,他一念觀十法界的時候,他的這十法界有理具跟事造。雖然我們內心當中本來具足十法界的功能,但是要假借事造法界才能開顯。

我們看到佛像,對佛像的禮拜,我們產生佛的功德;我們對法寶的恭敬,讀誦產生智慧,借事顯理。這個人把這事相都毀滅了,我們的理當然不能顯現,這個就不對啦!但修空觀而不修假觀的過失,執理廢事。

八、輕安自足

經安”就是在禪定當中,修習我空、法空觀的智慧,產生非常殊勝的輕安樂。這個輕安跟前面的輕安不太一樣,第六科「慧劣成喜」,它也是一種輕安;他這個輕安又加上空觀殊勝的智慧的加持,所以他就更產生一種滿足之想。前面只是對輕安的執著,這地方是從輕安當中產生滿足想。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于精明中,圓悟精理,得大隨順,其心忽生無量輕安,己言成聖,得大自在。

這個修止修觀的人,色陰窮盡,受陰現前,在精明中;“精明”指的是在禪定明瞭寂靜的心中。圓悟精理,這時候他的智慧現前,他就在明瞭寂靜的心中,修習我空觀、法空觀,觀察自己的心就是佛心,佛的心就是己心,心佛眾生是三無差別。

這時候他成就內心一個什麼樣的功德呢?成就一種大隨順的功德。

大隨順我們以前在『小止觀』講過,他要修止他隨時可以入止,他要修觀他隨時可以把觀現前,他對止觀的“入住出”得大自在。這時候他的內心,就產生無量的輕安樂。

這輕安樂不是色身的遠離麤重,包括心中的妄想也遠離,因為他心中的妄想被他的我空觀、法空觀破壞了,所以他是身輕安、心輕安。

在這樣的一種殊勝的遠離麤重雜染的輕安過程當中,這以下就說明他的顛倒知見;產生輕安到這個地方都沒有過失,成就大隨順也沒有過失,圓悟精理也沒有錯,產生輕安更沒有錯,錯在下面這二句話:

己言成聖,得大自在。他在止觀的隨順當中錯認了消息,他認為自己已經成就了聖道,而且這個聖道不是普通的聖道,是成就大解脫,大自在的聖道。

輕安其實還是一個生滅法,還是一個因緣所生法,還是一個心外之物。蕅益大師常說:你要回歸到那個能分別的心,不要在那所分別的境,要破那個“所”,而追求那個“能”。輕安還是所,是你所受用的一個境而已,你還沒有回家。

此名因慧獲諸輕清,悟則無咎,非為聖證。

佛陀的對治方法:這種人是因智慧。我們前面說的慧劣成喜,他是完全禪定;這個人是禪定跟智慧二個得大隨順,所以他的輕安比前面的輕安是更加的殊勝。

這樣的一種身心世界的輕安跟清淨,如果你能夠迴光返照,它只是修學過程當中的一朵小花而已,它是因緣所生法,你要趕快的放掉繼續往前走,後面才有摩尼寶珠。

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好輕清魔,入其心腑,自謂滿足,更不求進。此等多作無聞比丘,疑誤眾生,墮阿鼻獄,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如果你在這個地方產生真實功德的執著,就有一種喜好輕安清淨的魔,涉入到你的心中;你自己覺得自已經功德圓滿了,也不再求進步了

這種比丘到最後是成就無聞比丘,以四禪當作四果,最後的結果就是,當禪定退掉以後,譭謗佛陀、譭謗正法,生起邪見顛倒,而且以這樣的一種知見,還去疑惑誤導眾生,最後墮入阿鼻地獄,失其禪定正受,墮到天魔外道的種子,失掉菩提種性。

這地方是指的這個修行人禪定跟智慧二個共同顯發,產生殊勝的輕安樂,而產生了顛倒執著。

九、空解成斷。

第九、第十都屬於智能部份的錯認消息。“空解”就是在修習空假中三觀的過程當中,對空觀禪生執取而產生斷滅見。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於明悟中,得虛明性,其中忽然歸向永滅,撥無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現前,乃至心生長斷滅解。

修止修觀的人在色陰窮盡,受陰現前的時候,於明悟中;“明悟”就是我們前面說的聖解,他能夠對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樣的真理產生了理解。

這樣的理解當中,產生的見聞覺知的虛明之性。這種虛明之性突然間,歸向永滅,撥無因果;他的內心當中,就趨向於斷滅想,而否定因果相續的道理。

這個修行人他觀空的過程當中,上不見佛道可成,下不見有眾生可度,所以內心趨向空觀之理,偏空的心相續現前,生起一種長久斷滅的理解。這個是這個人偏空了。

悟則無咎,非為聖證。

佛陀的對治方法:這種偏空的情況,假設他能夠覺悟,能夠加以對治反省,他就能夠恢復到正常情況。

若作聖解,則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謗持戒名為小乘,菩薩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飲酒噉肉,廣行淫穢,因魔力故,攝其前人,不生疑謗。鬼心久入,或食屎尿與酒肉,一種俱空,破佛律儀,誤入人罪,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假設對這樣的知見產生真實功德的理解,就有一種斷滅空的魔,入其心中,這時他就產生邪見了。

他怎麼說呢?持戒是小乘自了漢所為之事,菩薩悟到我空法空的真理,有什麼持戒跟犯戒的差別呢?因為一切法是本空的,戒法也是本空(他起斷滅空的思想)。

這個人經常在有信心的壇越面前放縱自己,喝酒吃肉,乃至於廣行男女淫欲之事。他做了男女淫欲的事情,眾生要譏嫌,但是他本身的禪定還有魔力的攝受,他來攝受這個眼前的人,雖然看到他這種非法的事情,對方也不生疑謗。

鬼心久入,魔王或鬼神長時間控制他的心以後,他的心跟鬼經常在一起以後,他有更不可思議的事情出現,他吃屎尿,他自己的感覺就跟喝酒肉的感覺是一樣,一種俱空。

「一種俱空」古德的解釋說,他不是真正的空觀智慧成就,他是偏空,所以他智慧沒有成就。那為什麼能夠吃屎尿跟吃酒肉一樣呢?那難道成就無分別智嗎?不是。

他是禪定的力量攝受,因為禪定能夠讓他安住在舍受,所以他以禪定的舍受讓自己沒有感覺,所以他吃屎尿也是沒有感覺,他吃酒肉也沒有感覺。他這個地方不是有智慧,他是一種禪定,他的智慧是邪見。

破佛律儀,他一生當中經常破壞佛陀所制的律儀,而且誤導眾生去造殺盜淫妄的罪業。當然他自己造了罪,失了禪定,來生墮落到三惡道當中。

我們一直在強調即空即假即中,為什麼大乘佛法觀空,它為什麼空當中馬上補一個即假?帶假修空。你要不壞假名假相,所以大乘佛法所觀的空,是空掉你心中的妄想,不是空掉外在的因果,這地方大家要清楚,「法性雖然本來空寂,但是因果絲毫不爽」,這二個要同時現前,叫即空、即假、即中。

十、愛極成貪

前面的空解成斷,他是在智能當中偏空了,空觀太強。這地方是假觀太強、偏有。禪定智慧那種舍受的過程當中,產生空觀的理解,這地方在虛明境的受陰當中,因為殊勝的快樂而產生貪愛。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味其虛明,深入心骨,其心忽有無限愛生,愛極發狂,便為貪欲。

這個修止觀的人,他已經把對外境的執著,那個六塵完全消滅了,所以他開始觀察六根,六根的感受。他對六根本來是應該對治的、要遠離的,結果他可能一時的失念,反而味其虛明。

當他禪定成就的時候,他觀照智慧也成就的時候,在一個身心輕安的過程當中,他突然間沒有正念真如而味其虛明;“味”就是愛著,對六根產生虛明感受產生愛著。而這個愛著又怎麼樣呢?

深入心骨,非常的堅固很難動搖,愛得很深、很深。這一念心突然間產生無限的貪愛,男女貪愛之心,而且是非常的深重,乃至急近要發狂,而轉成一種深重的貪欲不能自拔。他本來要對治這個感受的,結果對那感受卻貪得更深,這就是假觀太強。怎麼辦呢?看佛陀的對治。

此名定境安順入心,無慧自持,誤入諸欲,悟則無咎,非為聖證。

佛陀說:這是在禪定中的一種的安順入心,因為他禪定轉深了,麤重的妄想被調伏了,所以有一種殊勝的輕安樂隨順於他的心,而這時候又產生強烈的假觀產生執著,沒有空觀的智慧來調伏,結果一時的失誤,而墮入到整個輕安樂的快樂當中。

輕安樂本來是一個很清淨的、很微細的,但結果他一再的放縱,因為輕安樂畢竟是屬於色界的快樂,但他不斷的放縱,結果轉成欲界男女的貪欲。

若作聖解,則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說欲為菩提道,化諸白衣平等行欲,其行淫者,名持法子。神鬼力故,於末世中,攝其凡愚,其數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滿千萬,魔心生厭,離其身體,威德既無,陷於王難。疑誤眾生,入無間獄,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他如果能夠馬上迴光返照,他就能夠遠離過失,繼續的往前;如果他產生真實功德的理解,就會有一種貪欲之魔,入其心中,就產生邪見。

說貪欲就是菩提道,我們透過貪欲是可以成就菩提道的。所以他教化白衣要無分別心來行淫、以無分別心來行淫,這種行淫才是真正的佛弟子,一個人沒有行淫不是真正大乘的佛弟子。

他做這樣的邪見。因為魔王跟鬼神攝持的緣故,在末法當中,他就以此邪見來攝受凡夫愚癡的眾生,來共同的平等行淫。人數有多少呢?或一百到二百、五六百,乃至於多滿千萬。

因為他不斷的行淫,他禪定失掉了,福報也享盡了,他已經沒有資糧,魔王對他已經產生厭惡心,就離開了身體。他沒有魔王威德的攝受,他自己的禪定也失掉,福報也享盡了,最後因為敗壞風俗觸犯國法,疑誤眾生,命終之後墮無間地獄,失於正受,當從淪墜。這個是他在六根當中,對殊勝的輕安產生執取。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皆是受陰用心交互,故現斯事。

前面十種受陰的魔境,都是在什麼時候出現呢?不是我們一般放逸的人出現,因為你隨順五陰,你就沒有這種情況,是這個人開始迴光返照,開始在內心當中產生一種無相的智慧。這種無相真實的心,跟過去隨順五欲的心,這種真妄交攻而出現出來。

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

假設眾生這樣的因緣出現的時候,不能夠迴光返照,或者旁邊沒有善知識的勸導,就一昧的放縱,而不能覺悟的話,而且把這個當作是一種真實的功德,就產生大妄語,甚至造罪,命終就墮無間地獄。

汝等亦當將如來語,於我滅後,傳示末法,徧令眾生開悟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佛陀說:我們應該將如來的真實教法,在佛陀滅度的末法中,要普徧的使令眾生要開悟了知,以上受陰的十種差別,讓修行人能夠產生自我反省,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護修行人的大乘善根,使令他成就無上菩提。

色陰與受陰的差異

受陰的十種境界,蕅益大師說跟色陰是不太一樣的。色陰它的產生是豎法,是每一個都不太一樣。你看,我們看色陰,有些人看到恐怖的境,有些人看到歡喜的境,每一個人看到是各式各樣,每一個人境都不同。

受陰不同,受陰它是橫開的,它不是豎法,是境同見異。它的境我們歸納成二種,受陰的境,一個是禪定的境,禪定的境還沒有成就的時候是沉默孤寂的境,他成就以後是輕安快樂的境,這二種境而已。。但是看到這所觀境以後,每一個人產生的感受就不同,境同見異,每一個人的知見不同。

同樣是禪定,有些人看到這個禪定還沒有生起的時候產生勇猛心,有些人看到禪定沒有生起的時候產生憂愁苦惱、甚至於恐懼心,所以在整個受陰當中,它是境同見異。

當然每一個人怎麼去解讀就不同,這個禪定的境。在空觀智慧的境,主要的就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有些人看到產生高慢,有些人產生得少為足等等。

總而言之,在感受當中,不是禪定的感受,就是對智慧的感受,從感受的接觸當中,每一個人產生不同的理解,就產生誤導不同。

受陰十境.png


問:“曾聞有人,到佛寺去,或自己禮佛,或參加法會,常悲不自勝,不由自已地淚流滿面,這種情形算不算著‘悲魔’呢?”

答:“不一定。如果他只在開始的一兩次如此,法會完就好了,那便不是悲魔。如果他每一次都這樣,經過好幾個月、或好幾年,那就有問題;如果悲哀的情況,連法會結束後,甚至回到家都還持續著,那問題就比較大了。你若問他為何流淚,有的說:他一禮佛或誦某段經文,就‘好感動、好感動’;有的說:他也不知道為何會流淚,只是不能自已。若真的很感動,流淚一、兩次,還算正常,這是由於宿緣積于八識田心,如今因緣際會,忽然迸現,所以如此,不足為怪。但若每次都如是,且不能自禁(意識上想不哭都不行),甚至連自己都搞不清楚為什麼要哭,這就不正常,亦即多半與悲魔有關,因此碰到這種情況,不要高興,以為自己在修行上‘很有境界’才會如此。而是應加警覺,想辦法矯正過來。”

問:“應如何作才能矯正過來?”

答:“一、須誠心懺悔業障。須知這是修行的障難,且須自問:為何別人沒有這種障難,而我卻有?可知由於自己業障十分深重才會如此,而非自己特別‘行’,才如是。故須誠心懺悔,去除貪、慢二心。

二、懺悔可拜八十八佛,或誦《地藏經》。

三、懺後可念《金剛經》或《首賢行願品》。如是即可望除滅‘准悲魔’之相(因為這還不是完全的悲魔相。)”

 

延伸閱讀:

《楞嚴經之五十陰魔1》第一零三篇:修行人不能跟放逸的人在一起,正念的磁場跟放逸的磁場是會互相抵觸的

《楞嚴經之五十陰魔2》第一零四篇:天魔、妖邪、詐騙集團、魔術師等輩,所作事業都是一樣,你若不信看看就知道怎麼著魔的

《楞嚴經之五十陰魔3》第一零五篇:受陰顯現以後,到底是一個什麼相貌呢?就像一個人睡覺被魘魅鬼控制了,他六根的功能完全是清楚分明,沒有任何迷惑顛倒;但是內心被魔邪控制住了

《楞嚴經之五十陰魔4》第一零七篇:你所釋放的念頭無時無刻都在招感外魔,你知道嗎?

《楞嚴經之五十陰魔5》第一零八篇:你要不修止觀當然什麼事都沒有,你一旦要修行你肯定有事情

《楞嚴經之五十陰魔6》第一零九篇:世間人活得很快樂,因為他用100%的心去放縱。聖人也很簡單,聖人用100%的心安住在聖道

《楞嚴經之五十陰魔7》第一一零篇():你前生的想像創造今生的色身,你今生的想像就創造來生的色身,生命就是這麼一回事!

 

*********************************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登極樂國
願生西方淨土中  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

圖片1.pn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達仁筆記 的頭像
    達仁筆記

    達仁筆記

    達仁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