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錄上淨下界法師《大乘妙法蓮華經》講記
有很多居士私底下跟我講說:師父!厭離娑婆這件事情不用修習。你看我一輩子,我結婚以後到現在生了那麼多小孩,一路栽培他們,我吃盡了痛苦。我的人生經驗就可以告訴我“知苦”。
這個觀念不對!諸位,生命經驗是片段的。你今生,就不要說給你活八十歲,就是給你八萬歲,你所嘗盡的因緣也是人生裡面、三界裡面的小片段。但是,你思惟“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是遍整個三界的果報,上至諸天,下至三惡道。
如果我們今天不學佛法,完全憑生命的經驗,你這種對痛苦的覺悟是不確定的。
我們舉一個例子。佛陀在講到八關齋戒的時候,他講一個公案說,“如狼守齋”。
說有一隻狼住在一個山洞,這幾天連續下了七天的大雨,下得特別大,所以這個狼在雨中找食物都找不到,因為牧羊人都不出來,所以這七天出去以後都是空著肚子回來。第八天又下雨,它心裡想說,我今天不出去了,我今天索性受個齋戒,反正我出去也找不到。
受齋戒的時候它還發願,希望一切眾生得安穩住。它還發這麼好願。它發願受持齋戒的時候,又發了好願,這個時候驚動了釋提桓因。釋提桓因說,這只狼能生起這麼好的願,又能夠受持齋戒。就要考驗它的道心。
這釋提桓因就變成一隻小羊,在它的洞口前面咩咩地叫。這個狼本來發心要受八關齋戒,一聽到羊的叫聲,它肚子又餓了。就跑到洞口一看,果然是一隻羊,就沖過去要吃這個羊。那個羊就跑,狼就在後面追。快追到的時候,這只羊突然間變成一隻大狗,反過來要咬這只狼。
因為狼很久沒有吃飯了,沒有力氣。它一看,是一隻很大的狗,一害怕又躲回山洞。在山洞又想說,我今天果然是需要受這個齋戒。它下定決心受齋戒,結果沒多久又聽到有羊叫的聲音。它一看,是不是我眼睛看花了?再次專心地看,果然是一隻羊,沒錯!
所以它又出去追,追到一半羊又變成一隻狗,又把它給嚇回來了。這次它真下定決心了,這次就算羊肉放在我前面我都不吃了。
佛陀講這個“如狼守齋”的意思就是說,我們一個人修行,沒有發願,沒有以願導行,這個修行就是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刺激而產生變化。
修行要以願導行,你一定要知道痛苦,然後才能夠產生出離心這種增上意樂,然後修我空觀才有效果。所以關鍵就在這個地方,這兩個,出離心跟我空智慧,缺一不可的。
為什麼人生是不能由我主宰的?
什麼叫生命的本體呢?就是我們眾生本具、諸佛所證的一念心性,就是真如本性。作為一個生命的本體,它有兩個特色:第一個清淨,第二個具足。
這個本體是十法界都一樣的。我們的本體,跟阿彌陀佛、跟釋迦牟尼佛的本體是一如無二如。但是作用就不一樣了,因為這個作用就牽涉到個人過去的業力的熏習。
我們過去因為有五戒十善的業力,所以我們今生變現人的果報出來,這就落入所謂的因緣所生法了。因緣所生法,簡單地說就是生命的自體:色、受、想、行、識,五蘊的果報。
這個五蘊的果報是生滅變化的。比方說你今生是一個人的五蘊,來生可能是一個天人的五蘊,再來生變成畜生的五蘊,它是變來變去的。這個變來變去當中主要是由業力主宰。
三界的果報,重點不在於痛苦,而是它是一種輾轉相續,無有止盡
當然,我們現在比較重視的就是相續的問題。世間人很討厭變化,我們不喜歡生命改變,因為我們不喜歡死亡。我們看到一個小孩子出生會感到快樂,但我們看一個人死亡,我們會悲傷。
所以世間人是顛倒,他認為變化是不好的,他討厭變化。但佛法不這麼認為,佛法討厭相續。就是說,佛法對於變化它不在乎,反正生命本來就沒有快樂可言,所以“生本無可戀,死亦何須厭”。
但是佛法比較在乎的是,你死了以後是不是繼續地得果報。就是斷相續,這個是我們在乎的。就是你死了以後到哪裡去,這個是我們比較在乎的。
三界果報的可怕,並不是它給你痛苦,並不是這個,而是它沒完沒了,輾轉相續。就是說,如果你從現在開始對三界的果報完全不理不睬,完全不管它,那就意味著未來有無窮無盡的生死等著你。
你不管理它,它就會不斷地相續下去,這個就是你的後果。所以我們對三界的果報,重點不在於痛苦,而是它是一種輾轉相續,無有止盡。
所以,佛陀處理這個問題,他知道一個人落入因緣法的時候會產生我法二執。我法二執,當然第一個就法執,就弄假成真。
第一個,弄假成真。人生本來就是一個唯心所現的暫時的假相。比方你今天是一個成功的有錢人,或者你是一個貧窮的痛苦的卑賤的人,這都是一個業力的釋放而已,但是我們卻認為這個是真實的。這第一個,弄假成真。
第二個,強作主宰。我們要去主宰我們今生的果報,就是我執。這個更可怕。因為我們要去主宰今生的生命,所以我們在三界輪回裡面就很難出離了,這個就是我愛執。
《法華經》把我們生命分成哪兩個大部分?
人生主要是兩塊,心性跟因緣。心性是能變現,因緣是所變現
我們凡夫在因緣裡面執著一個我,多了一個自我意識出來,這個就是無明。所以我們今生的問題不在業力,我們是一種無明跟業力的和合,更糟糕在這裡,就是我們捏造一個自我。
當這個自我意識跟業力結合的時候,就好像一個念珠,本來是一顆一顆的業力,是片段的,你今天卻用一個繩子把它串起來,這個我執就是把它串起來。
你看外道,外道為什麼失敗?因為他試圖要解決業力的問題,他要苦行。他說,我們就是有罪業才痛苦。怎麼辦呢?趕快把罪業給消了。就用痛苦來解決業力。他說我早點受完苦,我的業力早點消掉。你用這個概念來解決生死問題,你什麼時候能夠了生死?
我們的業力是遍虛空盡法界。你今天要處理業力,就註定了你要失敗。業力怎麼處理呢?業力是沒辦法處理,也不需要處理。所以只有佛陀出世,他知道問題不在業力,而是在無明。
我們在業力當中,我們卻要去主宰我們的業力,這才可怕,那種想要主宰業力的思想才可怕。
人生只有兩個東西,中道的真如跟因緣所生法,一個能變現,一個所變現。就像鏡子一樣,一個是鏡子,第二個是鏡子所現的影像。人生就是這麼回事。
生命是無常變化的,生命是不可主宰的。怎麼知道不可主宰呢?你看我們生命會老、會病、會死亡,如果你能夠掌握人生,你會讓自己老病死嗎?所以生命是由業力主宰。
我們以為我們在主宰人生,其實人生在主宰我們!
你說,我現在可以買一套房子,我可以買一些什麼東西,我可以主宰。你錯了!那是因為你有福報,那是因為善業在主宰你。你以為你可以主宰?那是善業在支持你。你福報享盡了,你試試看。你福報享盡了,不要說買一套房子,你一杯水你都喝不下去。那是善業在背後主宰你,不是你主宰。
慈悲心與菩提心有什麼差別?
慈悲心是被動的,是有條件的;菩提心是主動的,是不需要條件的,它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們看一件事情就看得出來慈悲心跟菩提心的差別:佛滅度以後的狀態。
佛在世的時候,聲聞人、菩薩都代佛轉法輪,但是佛陀一滅度以後,情況改變了,尤其是阿羅漢的僧團。對僧團來說,佛陀的入滅那是一個非常大的震撼,因為佛在世的時候,大家都是以佛為師,僧團發生什麼事,請教佛陀就對了。
佛陀一駕崩,就泰山崩墜,那所有石頭都不存在。所以阿羅漢都要入涅槃,搶先要入涅槃,他們覺得住世無益了。還好,迦葉尊者召開了羯磨法,用大乘的羯磨法的力量,就告訴阿羅漢,不准入涅槃,我們要結集經典,結集完再入涅槃。所以好不容易把這些五百阿羅漢給勉強留下來,做小乘的結集,五百結集。
同時阿難尊者跟文殊菩薩那些大菩薩也做了結集。菩薩弘揚佛法跟佛陀在不在是沒有關係的。菩薩是他有一個叫增上意樂,為諸眾生不請友。
阿羅漢的慈悲心,在宗大師的意思就是,少了一個增上意樂,他缺乏一種使命感,就是“弘護正法,續佛慧命,舍我其誰”的使命感,所以他們只有慈悲心。
不要說阿羅漢,包括諸天的天人,《大智度論》講到這件事,說色界、無色界的天人往下看三界的眾生在三惡道中受苦,他也感到不舍,但是他沒有下來度眾生。他只是內心感到不舍,他有慈悲心,但是他沒有行動力,就是沒有增上意樂。
所以很多人說,受菩薩戒差別在哪裡呢?反正我就是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你沒有受菩薩戒,你就沒有增上意樂,只是你很想要斷惡、修善、度眾生。但是,你受菩薩戒,就是我一定要斷惡、修善、度眾生!這兩個不同。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登極樂國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