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第19篇:如何運用法華經,發起菩提心、菩提願?
本文參錄上淨下界法師《大乘妙法蓮華經》講記
發起菩提願
我們看,通過本經的內觀以後,他發的願是怎麼發的。這有兩個重點。
一、如何發起 二、發起功德
我們先看第一個"如何發起"
一、坐法空座,著忍辱衣,入慈悲室。
本經的修學,當然觀照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這個內觀有三個階段:
第一個當然是即空,安住我空法空的真如理。
注意!這個空性我再講一次,這個空性有兩種:一種是向外追求而來的,比方說二乘的涅槃。
二乘人他這個空不是心性的空,他是思惟無常無我,所以把三界的快樂放棄以後,出現一種涅槃寂靜的假相。所以《楞嚴經》把阿羅漢判作五陰魔境,就是這樣子。他這個是一個魔境。
從真如本性來看,心外求法皆是魔境。不管你是什麼二乘的功德不功德,只要你不是從心性安立的,都是魔境。所以這個空性它是從內觀所啟動的。這第一個。
第二個,“著忍辱衣”。
你可能內觀以後開始修假觀了,就開始曆事煉心,安忍順逆的境界。一個人開始內觀以後,開始向外歷練的時候,順逆都要安忍。所以,一個人內觀以後,在向外歷練的時候,很重要,對這種快樂痛苦的感受都要收起來。這個感受是最壞事的。
如果你太重視快樂痛苦的感受,它會刺激你的想像,它會誤導你。因為這個感受是前生業力牽動的,你太在乎感受,你就被過去的業力牽著走了。所以這個“著忍辱衣”就是說,你把這個六根感受要收起來。
三、“入慈悲室”,發起大悲心。
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這個大悲心是自然而發的。我們前面說過安樂道、解脫道、菩提道,這個解脫道很關鍵。凡夫的差別,是從有相的安樂的角度。你是修佈施、你是修持戒、修忍辱得到了快樂,那有差別。
你看佈施成就富貴,持戒是尊貴身,忍辱是莊嚴。有為的差別我們不談,我們談聖人的差別。《金剛經》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個地方要注意了!就是說,你當初從三界的快樂你是怎麼解脫出來的?也就是說,你這個空性的智慧是怎麼修的,會影響到你後面的走向。
這個空性是怎麼修的,很關鍵。如果你這個空,比如說阿羅漢的空,他等於是心外求法,他離開了一念心性修無常無我,然後創造了一個涅槃寂靜的假相,他自己的心就住在那個假相。這種空,他就很難發起菩提心了。
如果你這個空是內觀而來的,你觀照你一念心性很多妄想,但是這個妄想只是個表層;你再往內觀進去,回到生命的原始點的時候,發覺一念心性本來清淨。這種空,你自然會發菩提心。
所以諸位!你這個空性有沒有修錯,你可以很簡單地判斷。你現在遇到煩惱、遇到障礙,開始修空觀。修空觀很快就會把你從緣起法帶走,就回到一種無相的境界,你至少會跟有為法切割,這個是可以理解。
但是如果你這個空觀越修越久,你發覺出現兩種情況:第一個,不樂修善,你對有為善法不感興趣了;第二個,忘失大悲,你看到眾生在痛苦當中,你沒感覺了。我要提醒你:你要注意,你這個空觀有問題了。
就是說,你這個解脫道跟菩提道未來很難銜接了,你走上了解脫道的一個分岔的道路去了。所以,這個是很重要的指標。三乘共坐解脫床。空觀的智慧是每一個人要修的,但是你是怎麼進入空性的,它的方法很重要。
如果你是操作無常無我進去的,你以後要出來就很難,而且你未來要銜接也有困難。如果你的空觀是內觀而成就的,你的空觀是從內心啟動的,你這個空觀修進去,你一定會發菩提心。一定會,自然地!恭喜你!你走上了一佛乘。
所以諸位!安樂道到解脫道,問題不大,障礙也不多。但是從解脫道到菩提道,請大家注意,這一塊是非常關鍵,因為影響到你未來成佛的速度了。這個地方的歧路最多。就是說,你在有為諸法得到痛苦的時候,你是怎麼把空性現出來的?
如果你今天是心外求法創造一個空性,這個空性現在會給你安樂,未來會變成障礙。為什麼《法華經》要事先學?你說,欸,《法華經》,成佛的法華!沒事,我先把安樂道、解脫道,有相的因果、無相的空性修完了,再來學《法華經》。
晚了!太晚了!你沾了滿身的法執,你聽《法華經》你也聽不進去了。要不然怎麼佛陀說法的時候五千比丘、比丘尼退席呢?法執太重啊!來不急了!諸位!你從現在開始,先把空觀修好。什麼是空觀?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內在的清淨心,而不是虛空,不是一種空性的相狀。
你這個空觀未來要跟假觀、跟菩提心要能夠銜接得上。這個關鍵在這!所以,學《法華經》為什麼不容易走上偏差的道路?它一開始從解脫道的時候,就讓你走上一種正途了。所以你修空觀,然後產生忍辱,自然生起大悲心。
我們看第二個"發起功德"
二、諸佛護念,植眾德本,入正定聚,發救一切眾生之心。
前面的“坐法空座,著忍辱衣,入慈悲室”,是跡門的<法師品>。這個地方是本門的<普賢菩薩勸發品>,最後一品。就是說,你如法地修學內觀的智慧,安住清淨心,觀照十如是,最後發起菩提願,有四種功德:
第一個,得到諸佛護念。
諸佛為什麼護念你呢?蕅益大師解釋,因為你跟佛陀走到了同一個家裡面,就是得到同體法性的加持。諸位!你學《法華經》以後會有什麼差別,你知道嗎?當然你可能往生,那更好;即便你不修淨土,即便你不往生,你未來會生長在佛陀的世界(後面會講),因為你提早進入佛陀的知見。
也就是說,你作為一個乞丐,不是趕快去賺錢,而是先回家。你等於是直接進入佛陀的家,“真是佛子”。本經說了,就是說你修《法華經》,乃至一念的信解,佛陀讚歎你:“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
你是佛陀的真實的兒子。我們是佛陀的兒子,但是現在是怎麼?在外面流浪的兒子,沒有回家的兒子。你學完《法華經》以後,是一個回家的兒子。所以能夠得到諸佛護念,你生生世世生長在佛陀的這種攝受的因緣。
第二個,植眾德本。
你能夠曆事煉心,通過假觀能夠積集廣大的資糧。
第三個,入正定聚。
你能夠觀照一念心性“本自清淨,本自具足”,有這種智慧的善根。前面的植眾德本偏重福德力,這個入正定聚表示是我們的善根力。最關鍵的是下面這句話:
四、發救一切眾生之心。
很自然地發起菩提心,很自然。我說實在,諸位!你現在聽《法華經》,如果你把《法華經》聽完以後,經過四年或者五年聽完以後,我建議你做一件事情,你再去受一次菩薩戒。再受一次菩薩戒,你會發覺,你發的願跟你之前什麼都不知道所發的願是完全不一樣,你得到菩薩的戒體也不一樣。
你以前只是叫做善念,“眾生無邊誓願度”,反正師父叫我發我就發。但你再受戒的時候所發的願,是從內心的觀照而發動出來,那是堅定而圓滿的力量。
《六祖壇經》有一個公案,說是南嶽懷讓禪師去參訪六祖大師。懷讓禪師其實那個時候學過唯識、中觀的大乘的思想,但他覺得有點不究竟,就去參訪六祖大師。六祖大師,那個高手見面,廢話不多,直接導入核心思想。
他只問他一句話:你從什麼地方來?你一個人有沒有在修法華內觀的思想,這句話一問就知道了。他答不出來。答不出來表示他沒有在內觀,他的心還是在修法。你今天修個念佛、楞嚴咒,明天修個什麼佈施、持戒。你的心都是向外追求一個法的力量來攝受你。所以你一聽到說,你從什麼地方來?就答不出來。
當然,懷讓禪師是很謙卑的,就留在六祖大師的座下跟他學了三年。學了三年以後他就開悟了。開悟以後六祖大師又問:你從什麼地方來?他回答說:“說似一物即不中!”
一念心性是離言說相的,它沒辦法形容。你說它是空,也不對,因為它離相。你說它是空,它還有個空的相狀。它叫做清淨!清淨,嚴格來說,它不是染汙,也不是清淨,它是離相。你說虛空是什麼相狀?虛空沒有相狀。你不能說,哦,虛空是清淨相。如果是清淨相,它就是染汙相的對立面了,就落入對立了。虛空,只能說它離一切相。離一切相,這個時候已經悟到了本體。
這個時候,六祖大師這高手繼續問:還有修證否?這個關鍵了。就說你那個清淨心是可以修證的嗎?跟因緣所生法是有互動的嗎?懷讓禪師說:“修證即不無,染汙即不得。”雖然是清淨,離一切相,但是它怎麼樣?即一切法。這個關鍵了。
諸位!我們剛開始內觀的時候,是莫向外求。對不對?內觀真如,啟動我們內心的即空即假即中,清淨心,菩提願。但是這個菩提願到最後是怎麼樣?它可以跟外境互動,它一定能夠把你從“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拉到最後“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
還有修證否?修證即不無!就是有修證。所以《法華經》的空觀的特色,它可以跟因緣互動,這是它的高明。也就是說,你修《法華經》,等於是把解脫道跟菩提道一次修了;你不修《法華經》,你肯定在解脫道修行很久,從假入空,然後再從空出假,再發菩提心。
所以,你本來是要三階段修學,但是你修了《法華經》以後,你那個空性的智慧,它的好就好在哪裡呢?它能夠跟外境產生互動。它那個空,不會在面對人事的時候得到破壞。這個就是《法華經》的思想。因為它是本來的東西,它不是你通過修行去捏造一個相狀,然後你住在這個相狀。那這是個方便門。
《法華經》認為應該是從內觀而到外轉,“以觀心故”,一切的“惡覺不起”,“心數塵勞,若同若異,皆被化而轉”。就是說,當我們開始先內觀、隨後啟動清淨心菩提願以後,開始去轉化外在的因緣。
整個《法華經》就是說,你修空觀的時候不怕,你不會偏空。因為它最後的空觀一定會發起菩提願,因為它是向內安住的。我們整個《法華經》的修學,三個階段:安住、觀照、發願。這個三個是一體的,同時的。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登極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