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61)
凈界法師講述
本文重點:
1、調伏煩惱的三種方法
2、阿難的修行盲點
3、解脫的重點在六根
調伏煩惱的三種方法
我們《淨土宗》的修行人,可以說是窮盡一生的努力修學,主要的目標是達到臨終的正念。古人常說:千念萬念,為了就是要達到臨終的正念。因為我們必須在臨命終的時候,保持正念的狀態,然後把佛號現出來,這樣才能夠感應道交。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臨命終的時候,雖然念佛,但是內心產生了貪念、產生了顛倒,其實這樣是沒辦法往生的。
所以我們臨命終的時候,往生與否除了念佛以外,你內心的那種正念的狀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從這樣的目標來看,我們平常的修學,除念佛以外,調伏煩惱就變成很重要。
《淨土宗》的修學者,我們可以把調伏煩惱分成三種:
一種是一種強力的壓制修學者:就是我們有煩惱,但是沒關係,我們安住在佛號,透過對佛號專注的念力,來調伏我們的煩惱,不能念要它念,不能專要它專。
剛開始我們都是這樣做的,但是這樣只是在事相上的專注的「止」,沒有觀行會有問題。因為你的煩惱是無始劫熏習所成,它是一個很熟悉很強大的勢力,我們念佛法門是很生疏的,今生才修學很生疏的,你怎麼去抗拒煩惱呢?你作不了主的。
所以古人說:在事相上修學,是修道多辛苦,花了很多精神體力,效果並不好。所以強力的壓制剛開始是可以,但是,不是一個究竟的方法。
第二個就是善巧對治,這個人慢慢的知道無常無我的道理,觀察我們心是生滅變化的。從無常無我的觀照當中,開始去對治它,然後再把佛號提起來。
這種方法當然比前一個好多了,他有理觀的成分。但是從《楞嚴經》的角度,從圓頓止觀來看,這樣的對治是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因為我們只知道從煩惱的作用,從煩惱的枝末上對治,我們不知道煩惱的根在哪裡,就是這個草你把它除過以後,下過雨,經過幾天它又長出來,效果也是不好。
第三種是從根本上拔除,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煩惱,但是在面對煩惱的時候,我們處理的方式是不同。就以本經來說,我們遇到煩惱的時候,迴光返照,正念真如。
所以我希望我們修《楞嚴經》的人,遇到煩惱你要逆向操作,你不要跟著它走。你要問它,你從什麼地方來?迴光返照,你要照這煩惱的根。因為煩惱它是一個沒有根本的東西,所以一照它它就怕了,你要順著它走,它的勢力就越來越大。
所以當我們迴光返照的時候,我們會得到一個答案:「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其實煩惱是沒有自體的,它只是從清淨的本性中所顯現的一個假相,一種如夢如幻的假相而已。
當我們能夠正念真如的時候,再把佛號提起來,這時候我們不是斷煩惱,叫做「轉念念佛」。先用正真如的止觀,來照見煩惱的體性是畢竟空的,然後再用佛號把煩惱轉到佛號去,就是一個“轉”字,你連斷都不要斷,因為它不真實。
這個就是後來歷代祖師所強調的「禪淨雙修」,先用禪觀的力量把煩腦的根照破,然後再把佛號提起來,把煩惱的勢力轉過來,從根本上的破壞,從作用上的轉變。
這個大家要體會一下,我們待會講到《念佛圓通章》,講到耳根圓通的時候,要怎麼會通,怎麼禪淨雙修,詳細觀念到那個地方再詳細說明。總而言之,本經的禪觀,是有助於我們達到臨終的正念。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雖說第二義門,今觀世間解結之人,若不知其所結之元,我信是人終不能解。」
阿難尊者他白告佛陀說:「世尊!你老人家前面已經詳細的宣說,第二義決定的道理,也就是所謂的眾生無始劫來,有很多很多發業潤生的煩惱,而這個煩惱是由六根所造作的,而眾生的果報也是由六根來領納。
這第二義門已經道出一個我們生命當中,不管是因地的造作,不管是果報的領納,六根都扮演重要角色。現今我在觀察世間上一切的眾生,假設要解除六根之結,如果它不能夠瞭解這個成就結的根源,六根結的障礙是怎麼生起的,它的緣由在哪裡,我相信這個人是終究不能去解除六根之結。」
這段是什麼意思?古德的批註上說:從阿難尊者的一段這樣的宣說可以知道,阿難尊者他認為我們的障礙是在六根生起的,那麼在求解脫的時候,應該離開了六根有另外一個地方是解脫的地方。
也就是說,他認為六根是障礙的,而解脫應該是離開六根,另外有一個地方是解脫的。把障礙跟解脫分成二段,這叫「別求詰元」,阿難尊者這一段經文有這一點意思。他講完這個意思以後,這以下講出一個譬喻。
世尊!我及會中有學聲聞,亦復如是,從無始際與諸無明,俱滅俱生,雖得如是多聞善根,名為出家,猶隔日瘧。惟願大慈,哀湣淪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結?從何名解?亦令未來苦難眾生,得免輪回,不落三有。」
世尊!我及楞嚴法會當中的凡夫還有有學聲聞(四果以下,初果以上的聖人),我們目前修學的情況也是這個道理。怎麼說?從無始劫以來,我們明瞭的心雖然熏修很多的戒定慧,但是也跟根本無明;「根本無明」就是我們最初的一念不覺,產生妄動的那個攀緣心,我們叫俱生無明。俱生無明跟我們明瞭的心可以說俱滅俱生,剎那生剎那滅。
「俱滅俱生」這個地方指的是什麼呢?這一段指的是“阿賴耶識”,就是生滅與不生滅和合的阿賴耶識。也就是說我們還沒有破無明證法身之前,我們受著我們心中阿賴耶識這個有漏種子的引導。
比方說,我們打坐的時候內心正念分明,但是我們還是一個凡夫,因為你阿賴耶識的種子還在,它隨時會表現出來,它這個煩惱是在睡眠狀態。所以它有時候是休息,叫做“滅”,有時候煩惱起來活動叫“生”,阿賴耶識的煩惱的相貌是「俱滅俱生」。
雖得如是多聞善根,雖然我過去生有成就種種熏習佛法的善根,對佛法有這麼一點信心,名為出家,在名稱上已經是出家了,但是在內心狀態猶隔日瘧。有一種瘧疾它的病毒是特別的堅固,你很難斷除它的,你吃藥只能夠一天有效,一天沒有效,今天發作隔天就好,明天又好隔天又發作。
這病毒的根源沒有徹底的拔除,惟願大慈悲的佛陀,哀湣我們這些淪溺于三界眾生,因為這些初果、二果、三果這些有學聖人都還沒有完全解脫輪回,所以也都是淪溺於三界的眾生。
在今日身心當中,應該怎麼去觀察,我們身心世界這個“結”,這個障礙是從什麼地方而來,而解脫又是從什麼地方開始解脫?乃至於能夠使令未來末法苦難眾生,能夠得此圓頓的法門,能夠免離三界輪回之苦,而不再淪落三有之中。
阿難尊者以「隔日瘧」來比喻我們煩惱是有時活動,有時是不活動,六根當中有時候有煩惱,有時候沒有煩惱,你拿它一點辦法都沒有,應該怎麼辦?阿難尊者把他修行的苦惱提出來。
作是語已,普及大眾,五體投地,雨淚翹誠,佇佛如來無上開示。
阿難尊者做了前面的宣說跟譬喻以後,把他修行的盲點提出來,有時候很相應,有時候不相應。這時候內心普遍跟法會大眾,都以五體投地之禮,流下悲痛的眼淚,抬頭仰望佛陀,心中充滿了至誠之心,來期待佛陀做無上的開示。
這一段阿難尊者的疑請,我們從古德的批註把它匯歸成二點:阿難尊者到底在修行當中產生什麼盲點呢?
第一、阿難尊者他承認他是有善根,我多生多劫有善根,也出家了,有充分修學的環境,但是我不知道我戒定慧的強大功德力,要怎麼對治煩惱,到底煩惱的處所在哪裡?
阿難說:我承認有煩惱,但是六根、六塵、六識,到底我從什麼地方下手去對治煩惱最有利?
第一、他提出了修行的處所在哪裡。第二、他修學的次第是怎麼樣,我找到了處所,我應該先對治什麼,再對治什麼,然後再怎麼做,它的前後的次第是什麼?阿難尊者等於提出了二點,第一個講到修學的處所,第二個講到修學的次第。
可以說這一大科,佛陀就在回答這二個問題,什麼是修學的處所?什麼是斷煩惱的次第。
爾時世尊,憐湣阿難及諸會中諸有學者,亦為未來一切眾生,為出世因,作將來眼,以閻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難頂。
因為講到斷煩惱的處所跟它的次第,這從《楞嚴經》來說是很難、很難相信的圓頓不二法門。所以佛陀講這難信之法之前必須有前方便。而阿難尊者提出疑請,跪在地上請佛陀開示以後,佛陀內心憐湣阿難及法會大眾,乃至於凡夫跟有學之人,以及為未來佛陀滅度以後一切的苦惱眾生,為修學大乘菩薩道做一個出世的正因,也將把這個法門做為將來的正法眼藏。
「正法眼藏」意思是說,在末法時代是魔強法弱,邪知邪見的一個時代,但是在這個時代也是有宿世善根的眾生而出現於世,他有這種善根遇到三寶的因緣刺激他的菩提心,他想要修學大乘的圓頓止觀。
這時候本經的法門,將可以給末法眾生他徹底的瞭解,在眾生的六根、六塵、六識,所謂的根、塵、識當中,讓他能夠很正確的判斷,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虛妄的,它能產生正確的取捨,這個就是「正法眼藏」,“眼”就是智慧的判斷,什麼是我們應該要放棄,什麼是我們應該追求。
這時,佛陀以閻浮檀紫金光手來摩阿難頂;「閻浮檀」如來色身的顏色,翻成中文叫作“勝金”,顏色是超過一切黃金的顏色。佛陀每一個動作有他的道理,佛陀不會沒事去摩阿難尊者的頭頂。這個地方有生佛不二的道理,眾生的真如本性,跟佛陀的真如本性是不二的。
古德的批註說:除了這個道理以外,也有安慰鼓勵阿難尊者的意思,去摸摸他的頭安慰他一下,說:沒關係,你的煩惱很重,但是這些都是虛妄不實的。
即時十方普佛世界,六種震動。
就在佛陀摸阿難尊者頭頂的時候,這時十方普徧一切諸佛的世界當中,出現一個狀態,就是六種的震動。
「六種的震動」我們分成二類來說明:
一、動,二、湧,三、起。「動、湧、起」是表現它的形狀。
四、震,五、吼,六、擊。「震、吼、擊」是表示它的聲音。
“動”上下震動,“湧”是除上下以外還有左右的搖晃。“起”就是很嚴重的上下左右震動,它是由輕而重。
震、吼、擊,它的聲音也是一樣,小小震動的聲音到獅子吼的聲音,到二山相擊的聲音。
這個地方的六種震動,表示眾生的六根當中,即將產生重大的變化。也就是說,我們眾生一念的迷,我們不能夠正念真如,向外攀緣而產生種種的障礙。
佛陀以下的宣說法門,即將開顯眾生一種《大佛頂》之法,我們依《大佛頂》生起觀照,就能夠產生諸佛的解脫。「震動」就是從凡夫的障礙而震動轉成諸佛的解脫,有這麼一種變化的意思。
微塵如來住世界者,各有寶光從其頂出,其光同時,於彼世界來祇陀林灌如來頂。是諸大眾得未曾有。
在微塵數的如來,諸佛就其本所住的世界當中,從他的頭頂現出種種的寶光,而這光明同時彙集在一處,在所安住的世界當中,這十方諸佛的光明先彙集在一個地方,然後再用這強大的光明來到祇陀林,來灌釋迦牟尼佛的頭頂。這時與會的大眾看到這種情況,內心都感到非常的特別,過去所沒有看到這種特殊的感覺。
「放光現瑞」這段經文,其實它的表法有二段是值得我們注意:第一段、釋迦牟尼佛用手來摩阿難尊者的頭頂。這一段表示《大佛頂》之法是眾生本俱的。你看阿難尊者什麼事也沒做,佛陀就摩他的頭頂,就是「達妄本空,知真本有」,這個“知真本有”,性德是本來俱足的,是我們把它忘失了而已,這段經文是表「眾生本俱」。
其次說:十方諸佛放光來灌釋迦牟尼佛的頭頂,這表示什麼?這表示「諸佛所證」是佛佛道同。一個是從因地上的表法,一個是果地上諸佛所證的都是《大佛頂》。這段釋迦牟尼佛即將在六根的障礙跟暗鈍當中,即將開顯光明功德的《大佛頂》,所以先放光現瑞,來提醒大家注意這件事情。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俱聞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告阿難言:
十方諸佛顯出種種瑞相以後,這時候阿難尊者跟與會大眾,就共同聽到十方世界的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同時的來告訴阿難尊者跟與會大眾,講到二件事情:染淨不二、生死結根
「善哉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
「善哉(善哉有讚歎勉勵的意思)阿難!你想要瞭解眾生的俱生無明,阿賴耶識當中那些有漏的煩惱種子,在六根當中不斷的表現出來,在我們見聞嗅嘗覺知的時候不斷的現行,始令我們產生輪轉的生死的結根,其實唯獨在六根當中,更無他物。
說我們心中有煩惱,煩惱到底是在哪裡活動呢?其實就在你見聞嗅嘗覺知的六根門頭。所以我們六根裡面一動,就一定帶動煩惱,這個“俱生無明”它跟我們六根的活動,同時生起,同時消滅,你六根一動它也跟著動。
所以煩惱的活動處所,就是在見聞嗅嘗覺知,這當中有發業的無明跟潤生;“發業”是比較微細,微細的攀緣心,總是想要到外面看看美好的世界,這個是很微細的。然後看了以後再產生潤生,產生愛取,愛取就比較粗,整個攀緣心,整個愛取的煩惱都是在六根活動。這是十方諸佛告訴我們第一個道理。
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你要再知道諸佛之所以成就無上菩提,乃至於能夠快速的成就大般涅盤;“菩提”是就著智德來說,“涅盤”是約著斷德。
涅盤有哪些功德呢?
一、安樂,它是沒有痛苦的;
二、解脫、它是自在的;
三、寂靜,這地方指清淨的意思;
四、妙常,相續不斷。
這地方等於是說出了「常樂我淨」,樂是安樂,解脫是我,寂淨是淨,妙常是常。諸佛常樂我淨的功德,也是在六根當中所生起的。
不二法門就是這個意思,煩惱的活動處所在六根,無上菩提涅盤生起的處所也在六根。我們從本經看是「達妄本空,知真本有」,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我們六根同時有二個東西存在,我們看到這段經文得到一個結論,就是我們六根門頭當中,有很多盜賊,這是真的。
你看,「使汝流轉唯汝六根,更無他物。」但是我們六根當中有很多的主人翁,有真實的功德,你看「安樂妙常」也是六根,問題在哪裡呢?問題是我們內心沒有跟著主人走,跟著盜賊走,問題在這個地方。也就是說,我們這房子裡面有好人、有壞人,二種人都有,但是我們習慣性跟壞人在一起,問題在這個地方。
其實你的六根沒有錯,錯不在六根,你說六根產生煩惱,從今以後六根全部關起來,那你就完蛋了!你該看還是去看,該聽的還是去聽,但是你在見聞覺知的時候,你要生起一個觀照的智慧,把那《大佛頂》的“道”把它觀出來,就是你心不要跟著煩惱走,跟著那個“道”。
本經後面會講到,那個不變之道,一個隨緣之道,一個空觀,一個假觀的道。你要想辦法在六根當中,把那個主人翁找出來。修行就是在你一生當中,臨濟禪師說的:我們眾生六根當中有一個無為真人,在六根中放光動地,只是我們當面錯過。
看看我們能不能把那無為真人找出來。十方諸佛的意思就是說,你六根同時俱足很多很多的煩惱賊,但是也俱足一個無量無邊功德的《大佛頂》之法,看你能夠找出來、找不出來而已。十方諸佛是異口同音,講出染淨同居六根的道理。
阿難雖聞如是法音,心猶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輪回,安樂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十方諸佛講出這個道理是講得很簡單,並沒有講出他的理由,所以阿難尊者聽到十方諸佛,講到圓頓不二的法門;說是種種的煩惱是六根,種種的菩提也是六根,這樣的圓頓不二的法音,可以說心中沒有完全明白。
這時身體就起立來白告佛陀:「為什麼使令我等眾生生死輪回的罪魁禍首是六根,而諸佛之所以成就安樂妙常,種種的菩提涅盤的功德也是六根,它是一個眾惑之門,罪魁禍首,但是它又是一個功德之門,這個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阿難尊者對這個道理還不能完全明白,請佛陀開示。
佛告阿難:「根塵同源,縛脫無二。
這時佛(本師釋迦牟尼佛)告阿難尊者說:「根塵同源,縛脫無二」,這地方先講出六根的體性。
說眾生的六根,所謂的見聞嗅嘗覺知,跟外在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這二個是來自於同一念心性的。也就是說,從事相來說,六根是在內,六塵是在外,有一個能見分跟所見的相分這樣的差別。
當我們一心真如,依體起用,而產生見相二分的時候,就變成六根六塵;但是當我們攝用歸體的時候,根塵回歸到生命的本源,就是「唯是一心」,所以縛脫無二。
從這個觀念來看,當它在迷的時候,是往外攀緣,它的見相二分就產生顛倒,就造業又變成生死系縛;當它是悟的時候,它是迴光返照正念真如,就回歸到一心真如,它就變成解脫了。所以不管是系縛不管是解脫,其實就在六根當中完成。
這個地方講到二種體性,六根六塵,叫做“依他起性”,“圓成實性”指的是現前一念心性。當六根六塵把它攝用歸體的時候,回歸到一心真如的圓成實性,但是圓成實性它依體起用的時候,就變成依他起的六根六塵。這個地方是講到,根塵它的體性一如,這以下的二段是說它的作用有差別。
識性虛妄,猶如空華。
“識”指的是六識,六識的體性是虛妄不實的,就像空中之華。虛空本來是沒有華,但是我們眼睛有毛病的人,眼睛一看到虛空就產生一個華的感覺、華的相狀,這表示華的相狀是無中生有的,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其實本經雖然是在六根活動的修學,其實本經所對治的六識,就是我們的「遍計執」。
遍計執是什麼意思?
我們的六根跟六塵接觸的時候,第一個產生感受,快樂的感受,或痛苦的感受,感受第一剎那,就產生我們最要命的想像,加上我們個人的想像。世間上會有問題,不是問題本身,是我們有太多的想像,就是名言分別。
當然這個想像,從《唯識》的角度也不是完全不好,有的是好的想像,有的是不好的想像。總而言之,從因緣法來說,我們心中有很多的想像,就會產生不同的業力,就產生不同的結果。
比方說,你現在身上有一千塊,一千塊是一個色塵,你的六根跟一千塊一接觸的時候產生六識,你會產生什麼樣的想像?有些人會想,我應該把錢跟大家分享。一般會有佈施想像的人,這個人來生大福報。有些人比較慳貪,欸!我這一千塊,我應該獨自受用,“慳貪”,那麼你福報大概到今生就結束了。
《唯識學》是有道理的,他從你的思考模式,你的心跟境接觸的時候,你產生什麼想像,他大概就知道你來生是什麼相貌。「萬法唯識」,生命是你自己的想像創造出來的,真的是這樣。
我們平常遇到人事的障礙,你會產生什麼想像,有些人會產生包容、慈悲,你來生會很莊嚴;有些人他遇到人事障礙的時候,他選擇瞋恚、報復,來生醜陋。這個都是空華,虛空沒有華,但是有些人會產生莊嚴的華,有些人產生醜陋的華。
所以六道輪回其實就是從六識變現出來的,從六道輪回的角度,如果我們不談出世的解脫,應該培養美好的想像,但是要能夠產生離開生死,那你要把所有想像完全破壞,不思善、不思惡。本經它後面講「不取」,善的不取,惡的也不取。
從本經的角度,是認為整個六識的想像都不能用,如果你要出世的解脫,那你最好不要有太多的想像,因為想像會產生業力的。前面的六根六塵,佛陀刻意的把根塵跟識分開,就是根塵是沒有錯的,依他起性沒有錯的,問題在根塵相對的時候產生了六識,這個地方就是很麻煩,是要對治的。六識是怎麼產生的呢?
阿難!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于交蘆
阿難!由塵發知,因根有相。我們因為六塵種種外境的刺激,就產生了六根的了知,六根是沒有想像的,我們前面已經再三的強調,六根是不帶名言的,它只有明瞭,但是它不能想像。
但是有根的明瞭,下一個就是產生相,因根有相,這就是六識的分別。相見都是無性的,一個是所想像的影像,還有能想像的明瞭的功能,其實都是沒有體性的,就好像「交蘆」。
交蘆這種植物是很特別的,它有二個根,二株是生長在一起,二個枝幹是並連在一起,中間是虛空的,一個倒另外一根也倒,要嘛二個都生起,要嘛二個都倒,就是指的我們相見二分,要有一個就二個都有,一個沒有二個都沒有。意思是相見二分是沒有體性的,所以它所產生的六識自然是虛妄的。
這一段經文是在解釋前面那一段,什麼是「識性虛妄,猶如空華」。這個地方的“相”指的是六塵,“見”指的是六根;能分別的六根去攀緣所分別的六塵,產生的六識當然是沒有體性的,就像交蘆一樣它中間是空的,只是外面有一個根的相狀而已。
是故汝今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盤無漏真淨,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總結)由是之故,我們在六根當中「知見」;知見表示六根的明瞭性,它是依他起的,我們講見聞嗅嘗覺知。但是當我們在見聞嗅嘗覺知以外又產生「立知」,又安立了六識的想像,這就糟糕了!就產生了發業無明跟潤生無明。
所以本經的修學是在六根,但它所對治的就是六識,知見立知,對治這個“知”。在知見當中又安立一個“知”出來,這個“知”就是第六意識的想像。
如果「知見無見,斯即涅盤無漏真淨」,在六根的見聞覺知當中,假設我們生起觀照,迴光返照正念真如的智慧生起的時候,破壞六識的想像,這個就是涅盤真淨的無漏功德。也就是說:「云何是中更無他物」?在整個返妄歸真的過程當中除了六根,難道還有其他的東西嗎?」
煩惱是從六根生起,但是你對治煩惱也是在六根對治。
**********************************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登極樂國
願生西方淨土中 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