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named.jpg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51)

凈界法師講述

圖片1.png

本文重點:
1、為什麼我們不能安住在外境?
2、有漏的因果怎麼產生?
3、妄想的做用
4、妄想的根源


 

當我們在修學《首楞嚴王三昧》的時候,我們要把握二個很重要的原則:第一、它修學的方法,第二、它修學的目標。《首楞嚴王》的修學方法是什麼呢?這一點蕅益大師很強調,就是二句話:

第一句話:「稱性起修」。第二句話:「全修在性」。

「稱性」這“性”是指的我們眾生本俱的“性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現前一念心性”;“稱”有隨順、安住意思。也就是說,我們在整個生命當中,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你一定要安住在心性,不能安住在外境。

為什麼我們不能安住在外境?
這當中有三個過失:
一、外境是對立的。
我們只要這一念心落入了外境的事相,馬上產生好壞、得失、成敗的對立。在對立的世界當中,是很容易刺激我們產生煩惱的,貪瞋的煩惱。對如意的境界,產生快樂就產生貪;不如意的境界,產生痛苦就產生瞋。所以你的心,經常住在外境,你一定經常起煩惱,因為你的心住在錯誤的地方。

二、外境它是生滅的。
它變來變去,你今天認為它是這樣,它明天又變化了,弄到你自己躁動不安,「弟子心不安」。我們為什麼心不安?我們的心本來沒有不安,為什麼會不安?因為你的心老是注意某件事情,那麼這件事情它不斷的變,你的心就跟著它變,所以弄到你自己非常不安,是你自己找麻煩。因為外境本來就是變化的,它是業力所變現的。所以你經常住在外境的人,會覺得自己躁動不安。

三、外境是有限量。
你只要住在一個外境來修學善法,你的功德就不能圓滿。所以在本經當中,佛陀一再告訴我們,我們的心跟外界的人事接觸的時候,記得!把心帶回家。你一定要安住這一念心,生命要站在心性的角度,來面對生命,用一種歷練的角度來面對生命,而不是去用受用的角度來面對生命,這個是一個重要觀念。

「稱性起修」也就是說,你一定要安住現前一念心性來修學,不能安住外境來修學,這個觀念是非常重要的。

不能住在外境.png

當我們把心帶回到心性的時候,應該怎麼修呢?

「全修在性」,你這個時候在心性當中,要修習“空假中”三觀(前面是強調性德,這一段是強調修德);用“空觀”來照了我們空如來藏,觀察我們這一念心是本自清淨,來破除我們的無明妄想;“假觀”是照了不空如來藏,我們這一念心本來俱足,安立種種的假相,來啟發我們心中的功德。空觀是破惡,假觀是生善。“中觀”就是一個空有同時,空有無礙的平衡,中道了義的平衡。

這個就是在我們在整個修學當中,你一定要安住現前一念心性來修學“空假中”三觀,而整個修學的目地,還是在開顯你心性本俱的功德。所以這個人生只是當做你一個歷練的對象,這個就是修《楞嚴經》的主要中心思想。

生命不是讓你來受用的,生命是來給你歷練的,抱著歷練的態度,你才能夠修《首楞嚴王三昧》。

這個方法掌握以後,我們的目標是什麼呢?它的修學目標前面有說過:「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所以當我們在修學《首楞嚴王三昧》的時候,我們經常用這二句話來檢討自己。你看你一天天心中的相慢慢減少了,在人事的複雜因緣當中不斷的活動,你心中的人相、我相減少,這表示你這個人進步了;你心中的功德法增加了,你的慈悲心、智慧心、佈施的心、禪定的心,這種善法的力量增長了,這個就是一種進步,「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如果你越修行,你心中的相越多,那就糟糕了!你的心中又修行,又是心有千千結,那你這方向就肯定錯誤。所們經常用離一切相、而即一切法來檢討自己,我是不是很正確的走在我一個《首楞嚴三昧》的目標上,這個目標是來檢討自己的。這就是我們修習《楞嚴經》二個主要的原則。

前面佛陀講到「如來藏妙真如性圓三諦理」,所謂「離一切相,而即一切法」的觀念以後,這個地方做一個總結,來訶責凡夫跟二乘心中的迷情。

如何世間三有眾生,及出世間聲聞緣覺,以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菩提,用世語言,入佛知見?

這一段是總標,把凡夫跟二乘的迷情標出來。我們前面說過,凡夫二乘最大的迷情就是“心外求法”,他不管修什麼樣的善法,都沒有安住現前一念心性,我們看下面的經文就知道。

如何世間三有眾生,這個“如何”蕅益大師說,有責備的意思,就是為什麼?為什麼在有漏世間中的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三有,這個“有”包括整個三界有漏的因果。

有漏的因果怎麼產生的呢?

其實就是我們眾生一念向外攀緣的迷情而有的;比方說欲有,他所追求的就是五欲的果報,他為什麼去佈施,為什麼修學五戒,為什麼修學十善呢?他心中是追求一種五欲的果報相。

色有,他所追求的是一種清淨的色法;他為什麼修學禪定?他就是要追求一種清淨微妙的色法,所以他變成一個色有。無色有,他所追求的就是那一念的分別心,要的是那一個寂靜的分別心。

也就是有這一念迷情的因素,就招感了果報,由果報當中又產生另一念的迷情,而構成一種三有的迴圈。

三界有漏.png

及出世間聲聞緣覺,以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菩提,用世語言,入佛知見?

二乘人心中也有迷情,他離開了一念心,追求心外偏空寂靜的涅盤,這個也是他的迷情,他也是不喜歡安住在現前一念心性。佛陀做一個總結,總而言之,凡夫跟二乘最大的毛病,就是以自己狹隘有限量的分別心,來測度如來的無上菩提。

「以所知心」我們前面講過,就是凡夫跟二乘的迷情,凡夫著在有相的地方,二乘執著在偏空的地方,總而言之,都是一念的向外攀緣。以這種向外攀緣的心來測度如來的無上菩提,用世間分別的語言,來想像佛陀的知見。

『無上菩提』蕅益大師解釋呢,就是前面所說的,我們一念心性俱足即空、即假、即中,圓三諦理。『佛陀的知見』是約著智慧,就是空假中三觀。前面的『無上菩提』是約著如如理,講真諦、俗諦、中諦的道理。

這個地方佛陀的意思是說:凡夫修習五戒十善也沒有錯,二乘人修四諦十二因緣也沒錯,錯不在他的法門,而是他的心態有問題。心態決定我們的狀態,所以這個地方,佛陀訶責的正是凡夫二乘的心態,沒有真實的把心帶回家,而造成這樣子的流轉跟一個偏空涅盤的產生。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

譬如古代有四種非常精緻美妙的樂器,琴瑟箜篌這四種樂器。這四種樂器被工匠做出來的時候,它的確是俱足美妙的音聲。這美妙的音聲,如果沒有一個非常善巧的指頭,沒有正確的方法來彈它的話,這個音聲是表現不出來的。

「琴瑟箜篌」是指的我們眾生本俱的一念心性;「俱足妙音」就表示它俱足了圓三諦理,它本身的功德就俱足“離一切相,即一切法”的功德。為什麼這功德不能顯現呢?是因為我們沒有真實的去產生正確的觀照,一念的向外攀緣,所以變成這個功德不能顯現。

汝與眾生,亦復如是,寶覺真心,各各圓滿,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由不勤求無上覺道,愛念小乘,得少為足。」

這個地方的“汝”指的是富樓那尊者,乃至於整個二乘的無學;“眾生”包括整個凡夫外道。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寶覺真心,各各圓滿」。“寶”指的是我們心中的光明;“覺”指的是覺性。我們這一念心性本來俱足光明,本來俱足覺性的,而這樣子是圓滿的沒有欠缺,可以說是在聖不增,在凡不減。這樣圓滿的心性跟諸佛是平等無差別的。

但是佛陀在用這一念心性的時候,佛陀「如我按指,海印發光」;佛陀他在使用這一念心性的時候,他手指輕輕一按,表示佛陀的起心動念,舉手投足都跟《海印三昧》相印。《海印三昧》是指的入此三昧一切的世間法、一切的出世間法,都能夠如實的顯現,像大海能夠顯現萬物一樣,有種種的事事無礙的境界。

佛陀在用這一念性的時候,他表現出來的是一種《海印三昧》的事事無礙。而我們凡夫在使用這一念心性的時候,是起心動念,塵勞先起,對自己創造了很多的煩惱跟障礙。

為什麼會這樣子呢?就是我們剛開始修學佛法,就沒有真實的瞭解大乘的圓三諦理,而生起迴光返照,只是愛戀人天果報,或者愛戀小乘的偏空涅盤,得少為足。

因為我們心中向外攀緣,得到一個人天的安樂相,得到一個偏空的寂靜相,就覺得這個相狀不得了了,就把這個心性給放棄了,弄到最後自己障礙重重。

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的心就像琴一樣,這個琴它本來是可以彈出很好很好的音聲,但是我們沒有正確的方法,就把聲音彈得很差。這個地方講到方法是很重要的,觀照力是很重要的。

大悲咒的持咒方法

我們要想一個問題說:說我們每天持《大悲咒》,《大悲咒》是總持觀世音菩薩所有的功德,那是不得了。為什麼觀世音菩薩持《大悲咒》的時候,一持的時候不得了,成就種種的《海印三昧》,無量無邊的波羅蜜。

那我們在持《大悲咒》的時候,我們覺得好像《大悲咒》進入到我們的心中效果很有限。我們這一念心也沒有比觀世音菩薩的心差,《大悲咒》也是那個《大悲咒》,所以這個問題出在哪裡呢?

按這一段經文的意思,就是我們沒有去做一個正確的觀照,沒有正確的去迴光返照我們這一念心,所謂的「三諦理」如實空。所謂「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俱足」,沒有這樣的一種微密觀照。

前幾年有一個西藏的法王來臺灣傳法,傳一個觀音法門。當然他主要就是持《大悲咒》持觀音的本尊咒。他傳法以後很多記者問他說:你傳這個是什麼法。

西藏法王說:其實傳的法很簡單,就是你在持觀世音菩薩本尊咒之前,要相信你這一念心本來就俱足觀世音菩薩所有功德,要從這一念心出發去持咒。

「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你整個修行都是這個觀念。安住在這一念心來持咒,假借這個咒語還是在開顯我們的自性功德,「托彼依正,顯我自性」,「稱性起修,全修在性」。

印光大師常說:「無不從此法界流」,這個“法界”就是一念心,由我們這一念心而發動了咒語,整個咒語還是在顯我們一念的心性,「無不還歸此法界」。你用這個思想來持咒,你可以把這咒的功德開顯到最大的力量。就像你彈琴一樣,你方法對了,聲音自然就出來了。

持咒功德.png

佛陀已經快把前面的「三諦理」講完了,所以佛陀一再的強調,觀照力是很重要的。蕅益大師說:整個大乘佛法,不離開理觀跟事修。“理觀”就像一個人的眼睛,“事修”就像一個人的腳,如果沒有理觀的引導,我們事修就會變成事倍功半。

這個地方是強調,凡夫二乘因為沒有正確的理觀,雖然有一些佈施、持戒,乃至於禪定、智慧的善法,還是不能成就圓滿的功德。那麼應該怎麼做“理觀”呢?這以下第二段就非常重要。

這一段經文等於是把前面的「如來藏妙真如性圓三諦理」做一個總結。就是他準備要講修行方法,所以把前面的觀念做總結。這段經文大家要很清楚,這個對你整個在修學、念佛、拜佛、持咒的時候,你怎麼去做微密觀照,這個地方是很重要的。

「明迷悟因緣無性」這個“迷”指的是整個九法界心中的“惑業苦”;“悟”指的是十方諸佛的法身、般若、解脫;“無性”就是沒有真實的體性。也就是說,十方諸佛之所以產生法身、般若、解脫,它的本身也是一個因緣所生法;眾生所產生的煩惱障、業障、報障,也是因緣所生法。

從一個心性的本體來說,都是“畢竟空寂”的,都是“離一切相”的,它都是後來的因緣而有的。這種思想後面佛陀就把它匯歸成二種思想:第一、達妄本空,第二、知真本有,來當作我們的主要觀念。

滿慈子就是富樓那尊者。前面的經文佛陀一再強調,說是十方諸佛因為「背塵合覺」,所以產生了事事無礙的功德;一切眾生因為「背覺合塵」,所以產生塵勞的相狀。

講到凡夫的迷跟諸佛的悟,就產生了差別的果報。這時候滿慈子就奇怪了,為什麼凡夫會產生迷惑呢?為什麼諸佛就會產生覺悟呢?這到底是怎麼來的呢?為什麼凡夫會產生迷惑,為什麼諸佛就會產生覺悟,難道這是先天造成的嗎?

好像說有些人就註定了一輩子要做凡夫,有些人註定一輩子要做二乘,是不是有些人他一輩子就一定可以成佛,那是不是有他的自性可言呢?他這個地方主要是問,凡夫他為什麼會產生迷惑呢?問迷惑的原因在哪裡。

富樓那言:「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淨心,無二圓滿。

富樓那尊者他聽過前面的開示以後,他得到一個結論。他說:「我現在知道了,我們跟十方諸佛,這一念心性,這覺悟清淨的心體,可以說是無二無別,各各圓滿。說是在凡不減,在聖不增,這一點我徹底的明白了。體性上當然是圓滿,但作用上就有差別。

而我昔遭無始妄想,久在輪回,今得聖乘,猶未究竟。世尊諸妄一切圓滅,獨妙真常。

但從事實因緣上,我跟一切眾生卻遭受了無始妄想的誤導,我們這一念心是心隨妄轉,向外攀緣,所以長久以來在六道當中輪回。我現在雖然透過修四諦法門,而成就了小乘的阿羅漢果,但是還沒有把心性的究竟功德開顯出來,我們凡夫二乘,都沒有把心性的功德顯現出來。

而身為十方諸佛,卻是「諸妄一切圓滅」;這個地方是講斷德,佛陀用空觀的智慧,消滅一切的妄想,能夠離一切相。「獨妙真常」指的是佛陀的智德,佛陀又在空觀當中,在本來無一物當中,生起假觀,又安立了種種佛法的假名、假相、假用,來成就自己種種的波羅蜜。

這個講“智德圓滿”。佛陀能夠成就“斷智”圓滿,因為斷德的關係,成就“大涅盤”,因為智德的關係成就“大菩提”。

敢問如來,一切眾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淪溺?」

請問如來,我們為什麼就會有那麼多的妄想呢?佛陀就為什麼不產生妄想呢?這問題在哪裡呢?我們凡夫的妄想,遮蔽了自己心中的光明,來受此三界的果報。

佛陀前面一再的強調,凡夫因為一念的迷而產生生死輪回,佛陀因為一念的悟,而成就功德莊嚴。這個地方就問,凡夫那個迷是從哪裡來的,是什麼因緣而產生迷惑的?要把根源找出來,要不然就不能斷。

眾生的無明妄想根本就沒有原因的
我們一再強調,一個東西的生起,它是有原因的,「你從什麼地方來?」它有一個生起的處所,這表示它有實體;有實體的東西你就斷不了,你頂多只是讓它調伏下來,讓傷害程度降到最低而已,但事實上這個是沒有實體的。

換句話說:不管你煩惱多重,你一定可以把它消滅。為什麼?因為它沒有實體,他只是一個虛妄相,它只就是一念的迷情「妄本無因,因迷故有」,它只是一念的迷情。這個地方就講到整個《楞嚴經》迴光返照的時候,第一個觀念「達妄本空」。

我們看佛陀怎麼發揮「達妄本空」的思想。

佛告富樓那:「汝雖除疑,餘惑未盡,我以世間現前諸事,今復問汝,汝豈不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瞋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為魑魅,無狀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無故狂走?」富樓那言:「是人心狂,更無他故。」

阿難禮佛.jpg

佛陀以下講出一個譬喻。佛陀說:「你現在對性相不二的道理,已經很清楚了,但是對微細的疑惑,對達妄本空,對妄本無因的迷惑,還沒有去除。這個道理當然是很甚深,那我只好用一個世間上現前已經發生的事實來告訴你。

佛陀說:富樓那尊者!你有沒有聽說過,過去在室羅筏城發生過一件事情,有一個人,這個人叫演若達多,他有一天睡醒以後,早晨起床睡醒以後精神飽滿,到浴室去用鏡子來照自己的面目。照一照的時候,他突然間生起一念的癡狂之心,愛著鏡中的頭的影像。

我們去照鏡子,面對鏡子,鏡子上產生一個頭的影像,他對頭上這鏡子的影像特別的愛著,他認為這個就是他生命的全部。因為為什麼呢?因為他感覺到,這鏡子的影像非常清楚,眉毛、眼睛、鼻子、嘴巴非常清楚。

這個時候他反過來,來責備自己真正的頭。他說:你看,鏡中的頭多好,我一看,看得清清楚楚;我的頭啊!一點用都沒有,我都看不到我自己的頭。所以他瞋責己頭不見面目。我寧可愛鏡中的頭,我也不愛我真實的頭。

這個時候,這樣的一種顛倒癡狂之心以後,以為魑魅,他就認為他的頭不見了,或者他的頭根本就沒有用。我的頭怎麼會長在鏡子上面呢?這時一念的向外攀緣以後,他就認為自己是一個魑魅(曠野中的野鬼),就整個發狂,到處的奔走,就問人家說你有沒有見到我的頭呢?

佛陀就問富樓那尊者說:這個人演若達多,什麼樣的因緣使令他癡狂而奔走呢?」
富樓那說:「這個人之所以奔走,只就是一念的癡狂之心,沒有其他的原因。因為他早上睡醒來好好的,精神飽滿,他就是照鏡子的時候,突然看到鏡子裡面產生一個影像,他就喜歡那個影像,然後就不喜歡自己的頭。這個哪有什麼原因呢?只就是一念的迷情」。

蕅益大師說:演若達多指的是一切眾生,這個“頭”就是我們眾生本俱的一念心性。他去照鏡子,用鏡子來照這個臉,就是一念的無明妄動心外攀緣。然後見到鏡子,就指的我們迷真起妄,產生三細的煩惱,阿賴耶識就產生了。產生了鏡中的影像以後又喜歡它,又愛鏡中頭。

前面是迷真起妄,這以下又執妄為真,產生第六意識愛取去造業,最後到處狂走。到處狂走指的就是眾生的六道輪回。所以追根究柢,眾生為什麼會把心性弄到這個份上,就是最初的一念迷情,就一念的心外攀緣。這是講到根源,就是一念的向外攀緣的迷惑心,其它沒有任何原因。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

我們眾生本俱的妙覺;“妙覺”蕅益大師解釋是「寂而常照」,它強調是如如智,眾生本俱的如如智;“明圓”指的是「照而常寂」,如如理,眾生本俱的如如理。如如理跟如如智,本來是圓滿,本來是俱足而不假修德,是本來俱足的。

而妄想既然稱為虛妄的妄想,它怎麼有原因呢?假設妄想它有它生起的原因,就表示它有實體,有實體的東西又怎麼能稱為妄呢?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在九法界輪轉,有一個共同的原因,都是被妄想所誤導。

如果妄想有實體,那就糟糕了!凡夫永遠是凡夫,阿羅漢你一輩子就做阿羅漢,你是菩薩你就永遠做菩薩,你沒有改變的機會,假如妄想是有實體,你不能夠解脫它,你改變不了它。

這地方是說「達妄本空」,妄想是沒有實體的,只就是一念的迷情,這一念迷情只要你生起微密的觀照把它,“啪”!把它照破以後,它就醒過來了。

自諸妄想輾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曆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

(妄想作用的可怕) 凡夫因為有妄想,然後產生一種輾轉的作用,而產生了三細六麤,才有所謂的三界六道輪回的果報。

為什麼會有三界?為什麼會有地獄呢?

其實就是我們過去的妄想創造出來的。創造出來以後會產生什麼問題?會產生一種輾轉的力量,輾轉的力量就是所謂的「從迷積迷」,因為我們過去打的某一種妄想,好!今生就出現了這樣的果報,而我們這樣的果報又產生同樣的妄想,又會產生來生的果報,這個就是「從迷積迷」。

本來是因為過去的迷,而產生現在的果報,現在的果報又產生現在的迷,又產生未來的果報,這樣子就造成一種輪回的相續的力量,經歷了很多很多的塵點劫。

現在聽到佛陀發明了所謂:「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俱足」的道理,我們還是不敢去迴光返照,還是不敢去直下承當,好像說還是離不開妄想,這是一種習慣,輾轉的一種力量。

這個地方是講到,妄想的作用的確在我們的心中是很強大的,為我們產生很大的影響。這以下講出妄想的根源。它的力量雖然大,但是這妄想的根源到底是從什麼地方而來,你從什麼地方而來呢?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其實無量無邊的妄想,其實就是一念向外攀緣的迷情而有。「識迷無依,妄無所依」,假設我們能夠真實的根據《楞嚴經》的指示迴光返照,所謂的“正念真如”,真實的觀察,達妄本空。所謂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個時候整個妄想,它就沒有一個依止的處所。所以其實妄想「尚無有生,云何有滅呢?」我們這個妄想最初連它生起的因都沒有,又如何去消滅它?

例如鬼影幢幢,在黑暗中想要欲捕風捉影,想捉鬼、殺鬼,怎麼可能辦得到?怎麼可能捉得完、殺得盡?況且如果自己覺得有捉到鬼,有殺到鬼,而到處說:我捉到了煩惱鬼、妄想鬼、雜念鬼、惡念鬼、生死鬼、輪回鬼等等鬼,我把它們都押起來了(“伏煩惱”)、我把它們都殺了(“滅煩惱”),也只是自己心中鬧鬼。所以達摩祖師才說:“若見相,即處處見鬼。”

所以說,一個真正證得無上菩提的,一個成佛的,所謂的十方諸佛,當他成佛以後,他開始去回憶他過去做凡夫的時候,就好像什麼景象呢?就好像「寤時人說夢中事」,就像一個醒過來的人,他去回憶他過去所做過的夢。

這個夢,心中雖然精明,即使諸佛有很多很多殊勝的善巧的智慧,但欲何因緣取夢中事?他又怎麼能夠很清楚的,把自己夢中的人事,來指示使令他人去瞭解呢?因為夢中的事本來就是沒有的,只就是一念的夢心,因為你睡覺了產生一念的夢心,所以產很多的人事,你醒過來的時候,那個夢心消滅了,就覓之了不可得。

我們睡醒以後,剛剛作了很多夢,但是你可以把夢境告訴別人嗎?沒辦法!也就是說:修行就好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醒寤之人,他的心縱使精純明瞭,毫無迷惑,但要用什麼因緣(方法),才能把夢中所見的事物(指迷惑、妄想,及因迷惑、及因迷惑、妄想所見之物)拿出來給人家看?迷中猶如夢中;眾生於迷中所見之種種物事,就如同夢中所見一樣,本自無實,本無所有,唯自心所現而已。

這個地方我們在懺悔業障的時候,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你看一個人,我們是帶著煩惱跟業障來修行的,就像上帝說的,每一個人都有罪,講這一句話是對的。

我們是有罪,所以才來輪回,這是事實。但是有罪,有些人進步很快,有些人進步很慢,方法有問題。你看有些人他煩惱很重,他修了幾年以後,他整個轉過來,你跟他接觸,沒有煩惱的味道。有些人煩惱很重,十年後你看他,還是煩惱很重,沒什麼改變;你看他就是每天在作功課,但是煩惱還是很重。為什麼呢?

蕅益大師說:這真實的懺悔在於「覓之了不可得」,是真實的懺悔。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弟子叫央掘摩羅,這央掘摩羅他本來是住在室羅筏城的一個外道,他受他師父錯誤的引導。他師父說:你要去殺一千個人,然後把他們的指頭串成一個花蔓掛在胸前,我才告訴你一個修行涅盤的法。

結果他殺了九百九十九人,殺到整個瞋心達到極限。他殺到整個城市大家都不敢出來,跑的跑,躲的躲,看不到人。還差一個人,就想到要去殺他自己家裡的母親。

慈悲的佛陀就知道了,就過來引導他,他去追佛陀的時候,佛陀就跟他保持一定的距離,他走得慢,佛陀就走得慢,他走得快,佛陀就走得快。

央掘摩羅.jpg

他就很緊張說:沙門,你停下來、停下來!
佛陀說:我早就停下了,你還沒有停下來。

這個時候,佛陀對他開示一個佛法以後,他就產生迴光返照,一念的迴光返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個時候他整個煩惱就熄滅了,向佛陀懺悔,後來出家以後,今生證得四果阿羅漢。這個人今生殺了九百九十個人,還證得阿羅漢。

如果這個煩惱是真實的體性,他怎麼做得到?乃至於我們淨土宗帶業往生,我們無量劫來造了那麼多殺盜淫妄的罪業,我們為什麼能夠往生到淨土去?這個諸位就要想想看。

因為煩惱跟罪業都不真實,你看你在作夢就跟真的一樣,醒過來覓之了不可得,當然這關鍵點就是你要能迴光返照。我們前面說過,你要沒有迴光返照,那這煩惱變成怎麼樣?我們看經文就知道「自諸妄想輾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曆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

煩惱在我們的心中到底它的勢力是很強大,還是很羸弱,就看你自己會不會觀照,你要隨順它就不得了,你要是順著它的因緣去向外攀緣,那它是大的不得了。

但是煩惱最怕一件事情,你問它「你從什麼地方來?」它就完了!身為一個沒有根源的妄想,它最怕你迴光返照,你問它一句話就好,你從什麼地方來?「覓之了不可得」,這個就是安心的處所,這就是一個滅罪的處所。

況復無因,本無所有。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

既然夢中的事情都不能指示,何況是無因緣而生起的妄想呢?它是本來就不存在的。這種情況就好像室羅筏城的演若達多,他哪有什麼真實的因緣,而生起癡狂之心到處奔走呢?只就是一念的迷情,使令他奔走的。

如果他能夠一念的迴光返照,問它你為什麼癡狂,你的癡狂心是從什麼地方而來?只要一念的迴光返照而熄滅癡狂,那麼他的頭,本來就不必從外面而得,因為他從來沒有失掉。

縱然在這沒有歇熄這癡狂之心的時候,其實他的頭部也沒有遺失掉。富樓那!無明妄想的體性,本來如是,哪有什麼真實的原因呢?只就是一念的迷情,還有我們一念的隨順,所以它才生起。

圖片1.png

**********************************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登極樂國
願生西方淨土中  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達仁筆記 的頭像
    達仁筆記

    達仁筆記

    達仁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