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named.jpg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50)

凈界法師講述

圖片1.png

本文重點:
1、凡夫與佛的差別
2、空觀假觀中觀的實際運用
3、十二因緣的順逆流
4、破相而不破法


凡夫與佛陀的差別

我們從《楞嚴經》的學習我們要慢慢的習慣,生命分成二個部分:一個是心性,一個是相狀;一個是能變現的心性,一個是所變現的萬法,這二個相狀。

這二個相狀應該怎麼去觀察比較正確呢?「觀相元妄,觀性元真」。你要經常告訴你自己,相狀是暫時的,那是緣生緣滅的,而你這一念心性的功德法才是永恆的。

我們絕對不能夠為了追求一時的相狀,而犧牲自己的心性,那就太可惜了!比方說我們今天貪一個相狀,你可能會得到一時的滿足,但是你失掉了永恆的功德,划不來!

我們只能夠假借這個相狀,來開顯你內心的智慧,開顯你內心的慈悲。這相狀是生滅的,但是這生滅的相狀過去以後,你留下來的是那種功德的增上,那這個是恒久可以受用的。

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什麼是永恆的,什麼是暫時的,你要知道你生命的目地,到底是要追求相狀,還是用這個相狀來開顯你內心的功德。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當然它的重點在心性,因為心性是真實的,相狀只是暫時的。

我們看佛陀跟眾生面對心性跟相狀的取捨,我們前面講到雜染緣起,眾生是喜歡相狀,愛著相狀,所以弄到自己是「背覺合塵」,可以說障礙重重、障礙重重。這個都是我們自己內心的世界,把心性搞壞了。

我們看佛陀他面對現前一念心性,這跟我們是一樣的,但他怎麼去經營、怎麼去面對這一念心性、表現出怎麼樣的結果。

觀相元妄.png

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徧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于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裡,轉大法輪。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

身為一個眾生本具、諸佛所證的現前一念心性,可以說通十法界的,在凡不減,在聖不增。但是我們把現前一念心性給糟蹋了,但是佛陀可不是,佛陀面對任何境緣的時候,他是迴光返照。

〝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佛陀說:我在面對生命的時候,我的態度是這樣的,我是用“妙明”;“妙明”是能觀的智慧,我用我空法空的智慧;“不滅不生”是所觀的理性,用我空法空的智慧來觀照這一念清淨的本性,遇到任何事情,我就是念念的迴光返照,向內安住。

這時候會產生一個什麼效果?我是隨順「如來藏妙真如性」的這樣的一個真實的道理,這個時候我就可以把如來藏真實本具的功德給發揮出來。

如來藏有什麼功德呢?

它是一個“妙覺圓明”,而且是像“大圓鏡智”,能夠圓照法界的功德。佛陀迴光返照,用清淨的智慧來觀照如來藏妙真如性的時候,把這妙覺圓明,圓照法界的功德發揮出來了。

發揮什麼功德呢?

在生命當中,我們會出現二種狀態:
第一個、一為無量,無量為一。這種理事無礙的境界。你看佛陀以一念心,他能夠“一念心性”變現十法界的差別。佛陀可以現出佛法界;在沒有因緣的時候,佛陀可以現菩薩法界,佛陀甚至於可以現地獄法界,於一切法得大自在,說是普門示現。

佛陀也可以把整個相收起來,無量為一,回歸到一念的清淨涅盤的心性當中。佛陀在心性跟整個外在無量相,可以說是“進出自在”,這是佛陀他因為隨順如來藏,第一種的自在功德。

第二個、小中現大,大中現小。這個是講事事無礙,佛陀可以把最小的事相,來顯現最大的事相,也可以把最大的事相來含攝最小的事相。這個後面佛陀會講出來,什麼叫小中現大,大中現小。

佛陀這種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是怎麼產生的呢?

他的關鍵點在這四個字:「不動道場」。
因為佛陀在因地的時候,面對外在的動盪環境,他的內心向內安住,向內觀照,安住在內心一念心性的不動道場,生起不迷、不取、不動的觀照,所以他能夠產生徧十方界;這“徧十方界”是形容佛陀的心,能夠徧照十方法界,在三千大千世界當中,哪一個地方下了多少的雨滴,佛陀都能夠悉知悉見。佛身是身含十方無盡虛空,佛陀的法身含攝十方的無盡虛空無有障礙。

這是前面說的小中現大,大中現小。“毛端”是在一個正報當中最小的事相;“寶王剎”是整個依報中最大的,佛陀的生命當中可以把他的身體一個最小的毛端,顯出最廣大依報的寶王剎;“寶王剎”是整個三千大千世界。

佛陀能夠坐微塵裡,轉大法輪。“微塵”是依報中最小的;“轉大法輪”是正報中最大的。佛陀在整個虛空中的一個小微塵當中,能夠現廣大無邊的圓滿報身,來演說圓頓的妙法,以最小的依報來攝最大的正報。

佛陀這種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一為無量,無量為一的功德,是從什麼地方而來呢?「滅塵合覺」。佛陀的生命當中,他這一念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他選擇了放棄對外境的執取,選擇向內去開顯他內心的功德,“向內觀照”,所以能夠發動二空真如相應的這種圓覺光明本性的功德,完全開發出來。

這個意思就是說:其實我們這一念心性,是有無量的可能性,障礙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唯識學》上說:我們的生命是怎麼回事呢?我們的生命叫做「自變自緣」,我們自己把它變現出來,然後自己再去受用,自己再去攀緣。這個地方就說出一個道理,說是:「心境決定我們的處境」。其實我們外在的環境,是我們內心創造出來的。

比方說:過去美國有一個居士叫凱薩琳,這凱薩琳她小時候看到這水就有很大的障礙,她不能喝水,她一喝水就很嚴重,她甚至於洗澡的時候整個人會昏過去,她的體質怎麼就跟水產生這麼大的障礙呢?這障礙是從什麼地方而來呢?後來她就去給人家催眠,說她前生跟水結了很大的惡因緣。其中有一次,她帶著她的小女兒回娘家的時候,經過一個橋,結果那時候下大雨,把橋沖斷了,母女二個都掉到水裡面去,死的時候對水瞋恨,她對水下了很不好的咒語,起了很不好的名言,這是第一個惡因緣。

還有一次,她因為喝了一個井中的水,得到類似痲瘋的那種病,死的時候很痛苦,她對這個水也非常的痛恨。所以她多生當中跟水是結惡緣,她把水想像成一種跟毒藥一樣,她對水產生這樣的想像,時間久了以後就產生一種色空,凝結成一種色空,這個水在你的生命當中,就扮演一個毒藥的角色,因為你把它捏造出來就是這樣子。

我們說:外在的世界是你內在的世界變現出來的,所以我們今天要改變我們的來生,當然我們今生要改變,說實在不容易!因為你今生是過去生已經把它創造出來,所以我們今生就要認命。但是認命沒關係,這是短暫的,但是我們還有一個來生,那你就應該現在開始就為來生佈局。

我講實在話,一個人到了四十歲,其實你來生是怎麼樣,你的內心狀態一個雛型都出來了,除非你真的聽到《楞嚴經》、聽到《法華經》,真實的那個內心突然間頓悟,脫胎換骨,重新檢討你的想法。我們怎麼去改變我們自己的思想?

第一個,你的心開始收到你內心的時候,我們說過空假中三觀。第一個先修空觀,先用否定的思考模式來面對你的想法,它不是這樣,它也不是這樣,離一切相,用空觀來破除我們心中的妄相。

我們剛開始在修學佛法,初學者啊!諸位要有一個觀念,你對你自己的想法多用否定的角度,不要太肯定。我看很多初學者,我認為怎麼樣,我認為怎麼樣,其實這不對的。你一個初學者沒有資格肯定你的想法,因為你那麼早肯定了,那表示你沒辦法進步了嘛!

你看,禪宗剛去的時候,一定是你動一個念頭,一定挨板子。什麼時候才有自己的想法?破到真的是大死一番,重新又開始發菩提心,產生新的理想,這個時候重新肯定。

佛法的修學是,先否定,否定門入,肯定門出。真的你生大悲心的時候,要廣度眾生的時候,這個時候才可以重新肯定自己。你一個人太早肯定自己,是對自己很不利的,因為你開始就把自己定型了。所以我們剛開始先修空觀,破除我們過去的想法,這個時候你會進步很快、突破的很快。

假觀就是要借假修真,借假相來修真實的功德,心性雖然本具,但是要假借事修才能開顯,「修德有功,性德方顯」。海公常說:「修德有功,性德方顯」,怎麼修呢?

比方說,我們拜八十八佛,我們念:「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于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我們讚歎佛陀的功德很難,你必須假借這些文字,看到諸佛現前,我們用無量的言辭來在讚歎諸佛的功德。我們從這文字每天這樣念一次,我們隨喜佛的功德一次。

你看我們念:「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我們這時候對『阿彌陀佛』生起皈依的心。皈依的功德怎麼來呢?借假修真。你不把這偈誦念一次,你怎麼去發明你本具的皈依功德?

你說:我本來就俱足,執理廢事。所以假觀就是說,當我們用空觀,把過去的妄想顛倒、有所得的心的假相破掉以後,你又建立一個清淨的假相,跟三寶相應的假相。

所以諸位不要忽略我們的功課,那個功課都是在假借這個假相來開顯你內心的功德,「托彼依正,顯我自性」。我們內心當中,破壞過去妄想執著,建立一個清淨假相,雖然我們沒辦法去改變今生,但是我們可以去改變我們的來生。因為你心態改變,你未來的因緣就改變,但是今生要改很難,因為它業力已經現出來了。

空假中觀.png

這地方經文的意思就是說:同樣是現前一念心性,我們凡夫因為向外攀緣、執著,所以弄到自己“背覺合塵”,產生了塵勞煩惱,障礙重重。佛陀用妙明的智慧,來觀照不生不滅的本性,結果佛陀一為無量,無量為一,種種的自在。

同樣在一念心性當中,一個是向外攀緣,一個是向內好好的去觀照,好好的去開發他的功德,就會有不同的結果。這講到一心隨順染淨的因緣,而有不同染淨的作用。

而如來藏本妙圓心

前面是講到這一念心性,隨順迷悟的因緣,而顯現十法界差別的果報。這地方再次講到十法界的差別果報當中,我們沒有失掉一念清淨的本性之體。“如來藏”指的是我們眾生本俱的這一念心性,這一念心性是怎麼回事呢?

“本妙圓心”。蕅益大師說:「本妙圓心」這四個字,關鍵在“圓”,圓融無礙的意思;也就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意思。這地方的如實空義,就是在顯這個“圓”表現這真諦理。我們看這個“圓”是什麼意思?圓融無礙。

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

(非七大)這地方的意思是,我們這一念心性的如實空,它本身不是三界六道的這個雜染果報之法。非心,“心”指的是一切的心法;“空”指的虛空,地水火風,當然指的是七大。我們這一念心它本身不是七大之相。

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聲香味觸法,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

(非四科)它也不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或者色身香味觸法六塵、也不是眼識界、乃至於意識界,也不是六識,等於它不是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都不是。

前面講到,我們剛開始在修心性的時候先把心帶回家,這是第一要做的,你不要老是在外境活動,你遲早會產生障礙。帶回家以後第一件事情,空假中,第一個先修空觀,先用否定的態度來面對自己的想法。

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凡夫之所以生生世世在六道裡面輪回,我們就是在這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當中,產生一個我愛執。由這個我愛執就有一個我愛的跟我所愛的,我所愛的就是七大四科之相;我們愛著七大,我們愛著四科,所以就使令我們很難跳脫三界的果報。

佛陀說:你現在開始要告訴你自己,我的心不是這樣子的,我本來不是這樣子的,我的心本來沒有眼耳鼻舌身意,本來沒有色身香味觸法,這個都是後來才有的。表示說你可以做得更好,你不能夠只是限制在這樣子而已。破除凡夫對於七大、對於四科的執著。

非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

註:十二支:
一、無明支無所明瞭,不明我空之理,屬惑;
二、行支即依惑所造之業行。此為過去世二支因;
三、識支即今世投胎時八識;
四、名色支;即投胎後,心色和合。名即是心無形相故,色即是父精母血;
五、六入支即出胎後,六根為六塵所入處;
六、觸支即少時,六根觸對六塵,未成欣戚時;
七、受支即稍長,領受外境,能起欣戚時。自識至此,為現在世五支果;
八、愛支即受境之後,心起愛憎,為現在世惑;
九、取支由愛憎而起取捨,取捨即造業之初。與古解不同;
十、有支即取捨既定,而業因已成,曰有。愛、取、有為現在世三支因,再感未來世二支果;
十一、生支由現在世惑業因,感來世受生果;
十二、老死指來世,從生而至老死也。此十二支,輾轉相因,連環鉤鎖,三世因果,流轉不息,曰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有緣生,生緣老死是也。

十二支.png

還滅門是修法: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辟支利根,一聞佛說,即知無明為生死之根,即從斷無明下手,如砍樹者,直砍其根,根斷而樹自倒,無明斷,而生死自了。

這個地方講到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有順逆二種觀察,順的叫流轉門,逆的叫還滅門。

(順,流轉門)非明無明,這非明無明要跟第三段,如是乃至非老死來配合,這個地方是一個流轉門。“明”是觀照,我們觀照無明緣行,乃至於生緣老死,這個是流轉門,要否定,沒有所謂十二因緣的相狀可得。

(逆、還滅門)明無明盡,非老死盡,第二跟第四合起來。你要觀照這還滅門也不可得,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於生老病死滅,這還滅門也不可得。

緣覺人他能夠跳脫五蘊身心,從十二因緣的順逆觀察,而證得我空的真理,照見五蘊皆空。但是緣覺人的缺點,他的生命永遠停留在緣覺的這個層次。為什麼?佛陀說:他產生一個法執,他破除了三界的我執,但是這十二因緣的法執特別的堅固,所以他就很難再向前邁進一步。

其實我們這一念心性是有無量的可能性,他可以做得更好。那他怎麼辦呢?他必須把所有的因緣當中加一個“非”,告訴他自己,其實生命當中本來沒有十二因緣可得,沒有十二因緣的流轉門、也沒有十二因緣的還滅門,那只是一個對治煩惱的假相,要破除“法執”的相狀。

非苦、非集、非滅、非道,非智、非得。

苦集滅道,等於四聖諦。聲聞人他是把生命分二部份來觀察,“苦集”是流轉門,“滅道”是還滅門。“苦”是五蘊身心的三苦、八苦。苦是怎麼來呢?是由內心的“集”所招感的;“集”就是愛見煩惱,或者說見思煩惱,構成一個三界的有漏因果。

那應該怎麼辦呢?應該要修“道”;“道”是小乘的三十七道品或者講戒定慧,趨向於涅盤。“滅”就是小乘的偏空涅盤,出世間的因果。所以他從四聖諦當中來覺悟了知苦、斷集、慕滅、修道。

以這樣四聖諦的因而成就四聖諦的功德,叫做“智跟德”。“智”就是生空智;“德”就是偏空涅盤。聲聞人透過四諦的觀照,已經遠離三界的痛苦,而安住在一種四諦的法、跟一個我空智、跟偏空涅盤,而不能夠前進。

所以佛陀告訴他說:你要觀察你的這一念心性,其實是沒有苦寂滅道,這個都是緣生緣滅的一個假相而已,幫助你超越三界的假相,你對這個假相執著,你就停留在這個地方沒辦法前進,所以佛陀就加一個“非”字。

非檀那、非屍羅、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禪那、非般刺若、非波羅蜜多。

佛陀對權教菩薩的開示:非檀那,這個“檀那”就是佈施;“屍羅”就是持戒;“毗梨耶”就是忍辱;“羼提”是精進;“禪那”是禪定;“般刺若”就是般若智慧。

佛陀以六波羅蜜的法門,來引導權教菩薩,這個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依此而修而成就福德資糧,依我空法空的智慧而成就智慧的資糧。所謂福德為安樂之本,智慧是解脫之門,從六度當中而成就安樂成就解脫。

“波羅蜜多”就是到彼岸。到是彼岸什麼意思呢?佛陀說:生死是此岸,涅盤是彼岸,到達大乘究竟的涅盤,以六度為因,以到彼岸為果。

權教菩薩如果對這個相產生執著,就永遠停留在這個菩薩的階位,所以佛陀要他們前進,又講一個“非”字。我們要知道一個觀念,這個“非”的意思就是說:只有破它的相,不能破它的法。

這個海公一再強調:「只破其相,不破其法」,否則就偏空了。我們破那個相的執取,但是你該怎麼做,你還怎麼做。

如是乃至非怛闥阿竭、非阿羅訶、三耶三菩,非大涅盤、非常、非樂、非我、非淨。

佛陀對圓教菩薩,他是怎麼引導他們?圓教菩薩他心中也是有所執取,他執取什麼呢?怛闥阿竭,“怛闥阿竭”就是如來;“阿羅訶”就是應供;“三耶三菩”就是正徧知。這是佛陀的三種的功德,三種通號。也不是大般涅盤(不生不滅,是無餘的究竟涅盤),常樂我淨,就是涅盤四德。圓教菩薩,佛陀也告訴他們說:你不能執著在這涅盤,不能執著在常樂我淨的執取。

破相而不破法

其實大乘佛法對相是很矛盾的,因為你又要假借相,因為不假借相你就沒辦法修行,你剛開始不借相你怎麼修行?你說:我拜佛,我面對虛空拜佛,那你有什麼功德?你一定要有一個佛像才有功德嘛!佛像也是一個相。

你說:我內心就有功德,那你不去拜,你的功德顯現不起來,你要假借這個像去拜他,你才會產生那個功德之法嘛!我們在過程當中要假借這個相,但是你拜久了以後,對這相產生執著又產生障礙,問題在這個地方。

所以我們菩薩對相,是又需要它,但是又怕它,因為你不沒有假借相,你沒辦法修行,但是你對它執著以後,你又產生障礙。產生什麼障礙呢?產生一個自我設限。

我過去講一個馬戲團獅子的故事。你看那馬戲團起火以後,很多動物就往外跑。那管理員趕快過去,把過去比較兇猛的動物關起來,趕快把籠子打開來,很多動物就從籠子跑出來,但是有些動物跑不出來,不是牠體力不夠,是牠內心有障礙。

因為他發覺只要被關過一段時間以後,關得越久的動物越跑不出來。因為牠剛開始想跑,牠跑久了以後,牠認為不可能,我跑不出去,我一輩子的活動範圍就這樣子。

牠被抓的時候,牠是從曠野中被抓回來,牠當然不甘於這樣一個籠子的相狀。但是牠今天這樣子走,明天這樣子走,牠走十年以後,牠心中產生一個相狀,原來我的生命就是這樣子的範圍,跑不出去。

所以馬戲團的管理員把這門打開以後,牠心中的執著沒辦法打開,走不出去的,火燒牠也走不出去的,就被燒死。只要這動物被關過一段時間,三年五年以上的動物沒有一隻跑得出來,自我設限。

諸位要想想看一個問題,我們思惟一個問題,說:我們在受戒的時候,為什麼要發願?說:我從今開始,過去的我死掉了,現在的我又產生了,「法王座下,添新孫」。

你說你受了沙彌戒,其實你才剛受沙彌戒,你有什麼功德?他所有的戒都是今天才剛開始受,還沒有開始持。但是他跟居士不一樣,他心中有一個願望,他已經正式的把過去的我完全破壞了,無眼耳鼻舌身意,他把他過去否定,我從今開始誓斷一切惡,無惡不斷;誓修一切善,無善不修;誓度一切眾,無一眾生不度脫。

他對自己又捏造一個更清楚的假相出來。你說:你都還沒開始做,但是他已經有這個假相的,他已經開始往那個方向在走了,好過你還活在原地,你還跳脫不出來。

我們不要忽略我們心中的發願,因為借假修真。

你今生的生命要改變,我講實在話,一個人要改變只有一種情況,就是你自己願意改變,所以你看受戒不能強迫。我替你發願,沒有用!什麼東西都能取代,發願不能取代。

你自己真的說:我一定要改變,當然這個要聽經聞法,明白道理,發自內心的覺悟,而產生一種願力,我從今開始,我要做一個改變,你就有希望!而且你相信你可以改變。為什麼你相信你可以改變呢?因為我們內心當中是「本來無一物」的,我現在的狀態也是被我過生去的妄想捏造出來的,我可以把它打破,重新捏造的。

所以我們在觀真諦理的時候給菩薩無量的信心,原來我們回歸到生命原點的時候,我們生命最初的時候,是「清淨本然,是離一切相」。我們現在的相狀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我們可以重新再捏造更莊嚴的相狀。

前面在整個不變的體性當中,強調如實空,強調離一切相,它是一否定的態度,這以下佛陀又重新用假觀來造俗諦理,又安立一個假相。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元明心妙

它又同時的俱足世間的功德法,以及出世間的功德法,它也俱足世間的五戒、十善的功德,乃至出世間四諦、十二因緣、六波羅蜜的功德法。這功德法是怎麼來的呢?

是“即”,即就是當下俱足,是如來藏心性當中,一個元明心妙所俱足。“元明心妙”蕅益大師說:這關鍵在這“妙”字;“妙”就是微妙不可思議。怎麼說呢?我們這一念心性,它本來就俱足。這四個字很重要。本來就俱足,不管你有沒有去開發它,不管你是不是否定它都沒關係,反正它本來就俱足整個諸佛的功德莊嚴,整個世間出世間的功德法,它本來就俱足。

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風、即火。

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聲香味觸法,即眼識界,如是乃至即意識界。

即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盡。即苦、即集、即滅、即道,即智、即得。

即檀那、即屍羅、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禪那、即般刺若、即波羅蜜多。

如是乃至即怛闥阿竭、即阿羅訶、三耶三菩,即大涅盤、即常、即樂、即我、即淨。

這個地方的意思是說:我們這一念心其實俱足整個十法界的染淨諸法。“俱足這個法”是什麼意思?

比方說我們念佛,古人會常問我們說:念佛是誰?當然是我們這一念心。為什麼要強調這一念心呢?也就是說你心不在焉的時候,嘴巴念佛是沒有用的,你嘴巴念佛心打妄想,這個效果是很差、很差。

為什麼念佛一定要那一念心呢?比方說,我今天把錄音帶放著,讓錄音帶一直在念佛,那這樣子它可不可以創造功德?答案是:不可以!因為整個業的造作,一定要有心,心為業主。

因為心有這個法,因為心俱足無量的功德法,所以說你這個佛號進來跟心接觸,假借這個佛號因緣,把我們往生淨土的功德把它開顯出來。

我們思惟一下,比如說虛空,虛空俱足光明,對不對?太陽一定要跟虛空接觸,它才能夠現出光明相。太陽沒跟虛空接觸,你怎麼產生光明?這個虛空表現我們的心性,太陽是一個助緣。

我們的心也是這樣,你念佛持咒一定要有心的因緣在那個地方,你才能夠產生功德,你沒有心是不能造業的,善業也不能造,惡業也不能造。

它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的心本來就俱足十法界的因緣,其實你只是假借外在的因緣,來顯現你內心的這些法。你用殺盜淫妄的因緣來熏這一念心,它顯現三惡道;你用六波羅蜜的因緣,它顯現諸佛菩薩的功德;你用憶佛念佛的因緣,它顯現往生淨土,假借外在的造作,來開顯你本性的功德。

為什麼說心是根本?

「捨本逐末」的故事:有一個獵人,他對國王做了一個很大的貢獻,國王很高興就賞他一個很莊嚴的弓。這個弓是黑檀木做的,柄非常的大,這個弓可以說是天下無雙。這獵人看到這個弓說:這個弓很好用,射能夠射幾百里,但是有一個缺點,這個弓的柄雕刻太平淡了。

他這時候就跟一個雕刻師說:你把這弓原本的雕刻全部給我擦掉,用磨石子把它磨掉,重新雕刻一個行獵圖,我上面要有晴朗的虛空,要有太陽、有大地、有草木,裡面有很多的動物在那地方跑,還有很多人騎著馬在那邊飛舞。

這個雕刻師就照他的話,把整個狩獵圖都雕到裡面去了。雕完以後,這獵人一看,唉呀!這才是一個天下無雙的弓。結果他拿起這弓要射的時候,“啪”!這個弓斷掉。因為雕刻太多了,把木柄都給削薄了。

這個就是講到「捨本逐末」,我們為了追求美妙的雕刻相,結果失掉弓本身的功能。這意思說:我們這一念心它俱足了聲聞、緣覺、菩薩、如來的功德,但是因為我們追逐某一種相,結果忽略了去開顯它的功德。這地方是說:其實我們內心有無量的珍寶是可以去開發的,它本來就俱足。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妙明心元。

這個地方是“遮”,遮是講遮一切相,講如實空;“照”,照就是照一切法如實不空。這個地方把空跟不空合起來,它同時俱足世間法跟出世間法,也就是所謂的「如來藏妙明心元」。這妙明心元,這關鍵在這個“元”,圓滿無缺的意思。這一念心性它本身是離一切相,所謂“如實空”,但是它又即一切法,又“如實不空”可以說圓滿無缺。

雙照是假觀。“是即是非”的關鍵在這個“即”;它即是即非,它當下是俗諦,當下也是真諦,所以一假一切假。從雙遮的角度是一空一切空,從假的角度是一假一切假。總而言之,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個就是順入中道的實相。

解釋:「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說是:即空、即假、即中,這個道理是什麼意思?比方說:我們一念心,把它比喻作一個鏡子,一個清淨光明的鏡子。那麼遠處有一個人站在那個地方,這個鏡子就顯出一個人的影像。

pexels-amine-m%5Csiouri-2050590.jpg

這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我們看這人的影像,你說這個鏡子裡面有沒有人?你說它本來沒有人,沒錯!即空就是他本來沒有,就算有也不是真實有,因為他前面的人跑,它相就沒有了。

所以“即空”就是說離一切相;但是你說它真的沒有人,它還真的有一個人的相在那裡面,你說那沒有人嗎?“即假”它有它暫時的假名、假相、假用。那你說這個鏡子到底有沒有人?

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即空、即假、即中。我們要知道一個觀念,古德講一句話說:不是佛陀要把道理講這麼玄妙,而是道理本來就這麼玄妙。你說:大乘佛法就講得很奇怪,即空、即假、即中,其實道裡本來就這樣,佛陀只是假借方便。

你看鏡子的人到底有沒有?你說它有也對,沒有也對。這個地方就講到我們這一念心性,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是即空、即假、即中。

圖片1.png

**********************************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登極樂國
願生西方淨土中  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達仁筆記 的頭像
    達仁筆記

    達仁筆記

    達仁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