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文鈔嘉言錄 (書一七七)

圓濤法師譯

印光大師62.png

原文:

觀世音菩薩,於往劫中,久已成佛,號正法明。但以慈悲心切。雖則安住常寂光土,而復垂形實報方便同居三土。雖則常現佛身,而復普現菩薩,緣覺,聲聞,及人天六道之身。雖則常侍彌陀,而復普於十方無盡法界,普現色身。所謂但有利益,無不興崇。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普陀山者,乃菩薩應跡之處,欲令眾生投誠有地,示跡此山。豈菩薩唯在普陀,不在他處乎。一月麗天,萬川影現,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各各皆現全月。若水昏而動,則月影便不分明矣。眾生之心如水,若一心專念菩薩,菩薩即於念時,便令冥顯獲益。若心不志誠,不專一,則便難蒙救護矣。此義甚深,當看印光文鈔中,石印普陀山志序自知。名觀世音者,以菩薩因中由觀聞性而證圓通,果上由觀眾生稱名之音聲而施救護,故名為觀世音也。普門者,以菩薩道大無方,普隨一切眾生根性,令其就路還家,不獨立一門。如世病有千般,則藥有萬品。不執定一法,隨於彼之所迷,及彼之易悟處,而點示之。如六根六塵六識七大,各各皆可獲證圓通。以故法法頭頭,皆為出生死成正覺之門,故名普門也。若菩薩唯在南海,則不足以為普矣。

 

白話文:

觀世音菩薩在往昔劫中,早就成就了佛道,號正法明如來。

只是因為他慈悲心切,雖然常安住常寂光土,而又垂形於實報、方便、同居三土。雖然常常示現佛身,而又普現菩薩、緣覺、聲聞,及人天六道之身。雖然常常侍奉在阿彌陀佛的身邊,而又普於十方無盡法界,普現色身。

這就是只要對眾生有利益,無不盡心盡力去做。眾生應該以什麼身形得到度脫,觀音菩薩就顯現什麼身形而為他說法。

普陀山是觀音菩薩應跡的地方,這是想讓眾生投心誠意有個地方去禮拜,才示跡在這座山上。難道說觀音菩薩只在普陀山,不在他處嗎?一輪明月掛在天空中,地上千萬條河流都能映現出月影,即便是小到一勺水、一滴水中,也都能影現出月亮的全部。如果因為水渾濁而晃動,那麼月影便不分明瞭。

眾生的心如同水一樣,如果一心專念菩薩,菩薩就在眾生憶念時,便使他或明顯處或冥冥中得到利益。如果眾生心不志誠,不專一,那就難以蒙菩薩救護了。這種義理非常深,應該看我的《文鈔》中《石印普陀山志序》一文自然會知道。

菩薩名號叫“觀世音”,這是因為菩薩在因地修行由觀聞性而證得圓通,果地上由觀眾生稱名之音聲而施救護,所以名為觀世音。

普門的意思是因為觀世音菩薩道行廣大無方所,普隨一切眾生的根性,令他們就路還家,不獨立一門。比如世間有千萬種病,那麼就會有千萬種藥去對治。不執定一法,根據眾生的迷昧,以及容易開悟的地方而開示他。如六根、六塵、六識、七大,各各皆可獲證圓通。

所以說法法頭頭都是出生死、成正覺的門徑,所以名為普門。如果觀音菩薩只在南海普陀山,那就不足以稱為普門了。

印光大師介紹.png

************************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登極樂國

************************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達仁筆記 的頭像
    達仁筆記

    達仁筆記

    達仁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