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錄上淨下界法師《大乘妙法蓮華經》講記
我們先看第一個,苦。
苦。苦者,“逼迫”義,即三界六道生死之苦果。苦果。
示相,此是苦,逼迫性。
勸修,此是苦,汝應知。
作證,此是苦,我已知。
你要能夠解脫生死,第一個,要修這個苦諦。苦諦,先講什麼是苦呢?就是逼迫,就是這個東西對身心世界是產生壓力跟逼迫的。它指的是什麼呢?就是三界六道生死的果報,就是我們一般說的業報身,這老病死的業報身,這個是痛苦的。這是第一個。
佛陀講這個苦諦的時候,他有三個階段:第一個,示相。“此是苦,逼迫性。”利根人,講這一轉的時候就開悟了。對中根人,必須要勸修,“此是苦,汝應知。”對鈍根人,他就必須要作證,對鈍根人都一定要示相,佛陀必須要作一個證明,“此是苦,我已知”,我已經走過來了,給大家一個信心。
我們先看第一個示相。什麼是苦呢?我們先知道,這個苦的定義就是逼迫。三界的果報產生的逼迫,來自三個方向:
苦苦
苦苦指的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跟五陰熾盛,就是這八種痛苦的感受,本身就是逼迫性。這個大家可以理解了,你痛苦的感受出現的時候,你感到一種不自在的壓力。這第一個。
壞苦
就是我們過去造了一些善業,當善業果報出現的時候,是一種快樂的感受,但是佛法說這種是壞苦,因為這種快樂它有一個問題,它會變化。而我們對快樂的訴求必須要穩定,所以這種不穩定的狀態它本身就是痛苦。
比如你小時候很快樂,然後你長大以後發生了重大事故,你身體出現重大的毛病,結果你從此以後快樂失掉,因為那個快樂跟身體健康有關係的。所以,當一個因緣變化的時候,你快樂就從此消失了,這個快樂是無常敗壞的。佛法說快樂也是逼迫性,是因為,對望著未來它是不安穩的。
行苦
這個行苦就微細了,就是說,我們的身心世界,它不是一個寂靜的狀態,它會刹那刹那生滅遷流,就像水,它會流動的。這種遷流我們一般凡夫感受不到,要有禪定的人才知道。我們的五陰身心是生滅遷流之苦,叫行苦。這是第一個,佛陀把痛苦的形相講出來,苦苦、壞苦、行苦,都是逼迫性。
我們對痛苦應該怎麼修呢?
只有一件事情,就是你知道。因為痛苦不要修,它是一個現象界,所以我們應該如實地去了知。
第三個,作證,佛陀已經是真實了知了,就是佛陀因為了知了痛苦,他才有辦法成佛的。
那麼這個苦諦的修為,很多人有一個盲點,尤其是淨土宗,這個盲點更嚴重。淨土宗說,我不需要思惟苦諦,因為我的人生經驗裡面,我從小到大吃盡了苦頭。小時候很多的病痛;長大以後,工作、婚姻也不順利;年紀大以後,子女對我也不太好。我一路走來,我痛苦經驗太多了,所以我的苦諦應該是及格了。
這是不對的,因為你不能用生命經驗來取代智慧的觀照。為什麼呢?因為你的生命經驗是不全面的。你人生的體驗,從整個佛法三界的果報來說那算得了什麼?佛法講苦諦是要遍三界的,所以你在苦諦的知,你所了知的痛苦是很小的。
那麼,這樣有什麼問題呢?表示你對諸天沒有抗拒的能力,因為它沒有在你了知的範圍當中。你的痛苦只是你這一生八九十歲點點滴滴累積而成的一個很狹隘的知見,非常狹隘,只是三界果報當中的一粒小沙而已。
所以除了你自己這一生的痛苦經驗以外,你其他的痛苦,你都沒有免疫功能;諸天的快樂,你沒辦法抗拒。禪定的快樂,臨終出現的時候,你也沒有辦法抗拒。因為你在因地的時候,你的知太狹隘。
所以,很多人用生命經驗取代智慧的觀照,這是不對的,你的人生只是無量的因緣當中其中一個單一的因緣。但是你透過無常觀、無我觀,你是把整個三界的苦全部了知了,就是對於三界的果報,你就有免疫性了。
這個地方是全方位地用智慧來觀照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是無常敗壞的。這個功課是很重要,就是了知三界的果報是痛苦的。就是說,我們不見得馬上能夠了生死,但是你先建立一個觀念,人生只是追求快樂是不對的。你要建立這個觀念,你才有機會了生死。
快速斷除重大罪業的方法
苦諦修完以後,要找原因了。看集諦。
集。集者,“招感”義,即見思惑及所生諸業俱。苦因。
示相,此是集,招感性。
勸修,此是集,汝應斷。
作證,此是集,我已斷。
諸法因緣生,不管是雜染的因緣,還是清淨的因緣,都有它的因果。我為什麼會有這種痛苦呢,聖人來到世間為什麼就沒有這種痛苦呢?因為它有一種因地的招感,就是我們見思的煩惱跟種種有漏的業力,煩惱跟業力的結合。所以我們對於這個集諦要先知道它的相貌。
什麼東西是招感這個痛苦的因緣呢?
就是煩惱跟業力。那應該怎麼辦呢?前面是對痛苦,果報不能斷,諸位!你說我這個手經常去做壞事,我把手給斷了。沒有用的!果報不能斷,你斷果報,你犯殺罪。斷,要斷因地。果報只要知道就好,果報是知道有這回事,產生出離心就可以了。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是斷他的因,斷除引生痛苦的因,就是你心中的煩惱。煩惱就修止觀,業力就拜懺。所以整個離開痛苦三界的方法就是拜懺、修止觀。苦因就是這兩個,應該斷。
那麼這種東西真的可以斷嗎?佛陀說:“此是集,我已斷。”
佛陀以過來人的方式來給你信心,這個東西真的可以斷,因為煩惱跟業力本來就不是真實的。你說我的個性就是這樣,佛法沒有說什麼個不個性,這個都是你過去生無量劫養成的因緣所生的習氣,都可以斷的。
這個集諦它在斷的時候,它不是斷種子,而是斷它的相續,就是從它的一種功能上去斷相續。而且這個集諦,我們要知道。
煩惱跟業力你們知道先斷哪一個嗎?
對,先斷煩惱,業力你斷不了的。
所以你看外道,外道就是沒有智慧,他認為生命的痛苦來自於業力,所以怎麼樣呢?既然業力讓我痛苦,那我晚痛苦不如早痛苦。他就修苦行,他認為吃苦是了苦,他希望透過吃苦來把所有業給消了。
佛陀說你這個愚癡的眾生,你這個業要消到什麼時候,我們造的罪業無量劫來如虛空。所以佛法的智慧說,煩惱跟業力是連帶關係的,“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這佛陀大智慧說,你把煩惱給斷了,業力就不可得了,因為它這兩個要相互作用,你把一個拿掉了,另外一個就不起作用了。
諸位!你們認為阿羅漢七生了生死,七生!那如果從這個道理來看,阿羅漢只花了七生,就把他無量劫無量劫無量劫的業力都給消滅了,那你們認為他是怎麼做到的?用七生解決無量劫的生死業力?因為他沒有煩惱了。沒有煩惱,業力就不可得了,就這麼妙!“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
所以佛法跟外道最大的差別,外道是搞錯方向,直接面對業力。你根本不是它的對手!當然我們應該懺悔業障,但是佛法對業力,是把它當助行。你不能有重大罪業,一般的業力沒關係,不能有重大罪業,拜懺只是破壞重大罪業。
而且拜懺,某種程度,他是假借拜懺,主要是要生起慚愧心,它重點在這裡。所以佛法是認為,煩惱比業力更重要,因為它是主導者,這個就是集諦。就是你要斷,斷什麼呢?斷除心中的煩惱。這是第二個。
人對於生死互動性的重要指標
斷除以後,我們追求滅跟道。第三個,滅諦。
滅。滅者,謂苦因苦果滅已,所顯“寂滅無為”。樂果。
示相,此是滅,可證性。
勸修,此是滅,汝應證。
作證,此是滅,我已證。
那麼什麼是滅呢?就是我們把三界的苦因跟苦果滅了以後,在因緣當中會出現一種寂靜無為的涅槃之樂。這個就是我們追求的第一個目標,就成佛之前先追求涅槃寂靜。
“此是滅,可證性。”這個涅槃寂靜,它不是天方夜譚,它的確是存在的。“此是滅,汝應證。”佛陀要鼓勵我們,你應該去追求,它值得你追求。它跟世間的快樂不一樣,因為這個涅槃寂靜,它是不可破壞的,它不會因為某一個因緣改變。
別人對你好,別人對你不好,你發生什麼事,你就算死亡,你的涅槃寂靜完全不受影響。“此是滅,我已證。”佛陀已經證得了,就給大家信心。
四諦的第三個,就是你要知道你的目標在哪裡。說我努力地去觀察苦諦,生起出離心,我很努力地用念佛、修止觀來調伏煩惱,那我追求什麼呢?注意,如果你要了生死,你要追求的是寂靜這兩個字。
所以一個人到晚年,說是修淨土宗要帶業往生,帶業往生當然你要先離開娑婆世界。你連娑婆世界都不能離開,你還跟我講往生?我們是在娑婆世界生活的,你有本事離開娑婆世界,你才有資格談往生。
你要離開過去,才有資格談未來。一個人會往生的指標很簡單,就是你到晚年的時候,你內心那種寂靜的力量現前。就是說,你年輕的時候遇到快樂的事,你會很快樂很快樂,你年紀大的時候看它你相對淡薄了;你年輕的時候遇到不愉快的事,你會很痛苦,你年紀大的時候看起來也是寂靜。恭喜你,往生有分!因為你的業力淡薄了,你的業力沉澱了。
所以,滅諦是你這個人對生死的這種互動性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說,你心中還是活在痛苦快樂痛苦快樂的二分法,你就很難離開三界了。就是你那個生滅心特別強,快樂的時候特別快樂,痛苦的時候特別痛苦。那很簡單,從這個就能看得出來,你的攀緣心、生滅心很重,你的第八識活動勢力太強。
我們一個往生的人,第八識這個阿賴耶識活動勢力不能太強,你要讓第八識慢慢地,不敢說完全停止,完全停止你就是成佛了,起碼勢力要減低,就是涅槃寂靜。
而整個淨土宗要做的,就是你要先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那我怎麼知道我厭離娑婆呢?厭離娑婆標準在哪裡?就是寂靜。對娑婆世界一切的成敗得失,你的內心只有兩個字,叫做寂靜,恭喜你!恭喜你!你跟三界的業力的牽動,淡薄了、沉澱了。這是第三個指標,“此是滅,汝應證。”你要往這個目標去趨向。
怎麼做到寂靜呢?道,看它的趨向的方法。
道。道者,“趣向”義,謂由此道,故得證入涅槃。樂因。
示相,此是道,可修性。
勸修,此是道,汝應修。
作證,此是道,我已修。
寂靜,它不會平白無故地出現,是要修來的。修什麼呢?修道。這個道,小乘當然就是四念處,大乘就是六度。佛陀在講這個道的時候,也是三個階段:第一個,示相,“此是道,可修性。”這是可以修的。
它不像一般的哲學義理。哲學是講出一個目標,然後方法呢?方法就沒有了。它只是一種概念,它沒有一種可修性。佛法跟哲學最大的差別就是佛法是可修性。
“此是道,汝應修。”你應該努力地正確地去修。但這個從四諦來說,這個道就是修我空觀,就修無常、苦、無我,它的證法是無常跟無我的智慧。這是道。那麼佛陀來作證,此是道,我已修。佛陀就作證,這是一個可修性。
好,這個是講到我們要做的第一個功課,就是了生死、轉凡成聖的第一個功課,四諦法。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登極樂國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