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傳法.jpg

本文參錄上淨下界法師《大乘妙法蓮華經》講記 

怎麼檢視你有沒有大乘善根?

所以諸位,比方說你讀《阿彌陀經》,讀《無量壽經》,這怎麼樣檢視你的大乘善根呢?你看到阿彌陀佛所成就的依報有宮殿、樓閣、蓮花,依報莊嚴;正報莊嚴有身相、神通、壽命,你一點感覺都沒有,那你的大乘善根有一點問題了。

如果你只是喜歡苦、空、無常、無我,空、無相、無願,那你的大乘善根過去生栽培是有一點輕薄,因為你對於妙有的東西不生好樂,而這個是大乘善根的指標。

因為空性大家都有,我們不能從空性判定一個人的善根。三乘共坐解脫床,你把聲聞、緣覺、菩薩三個人請到佛堂裡面,入一切法空的時候,他們三個是完全一樣的,一空無二空,真理不可能兩個。

但是你把這三個人請出佛堂,讓他去度化眾生,那就見高下了,就是這個功德妙用就見高下了。所以判定一個人的大乘善根很簡單,你給他讀《華嚴經》,你淨土宗給他讀,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他如果讀完以後完全沒有感覺,那可能要加油了。

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出來,我們這一點就值得讚歎舍利弗尊者,他在沒有講《法華經》之前,他在方等般若看到菩薩的功德,他自己會覺得自己有所不足,這一點是值得讚歎的。

《法華經》講到,我們修學有兩個重要的階段:一個是解脫道的修學,一個是菩提道的修學。

這兩個道路的修學的操作是不太一樣的。解脫道叫做“為實施權”,它是一個方便法門。方便法門的重點在於契機。修行不容易,我們這個三界火宅是一個惡性循環,內火引生外火,外火又刺激內火,它是輾轉相續。所以,我們修行第一件事,先找到一個突破口,就是先找到你相應的法門。

比方說,你看我們佛教界很多元化。有些人一初學,他很自然地,親近的道場就是做慈善事業的,很自然。這麼多道場,他跑來跑去,會固定在一個地方待下去,做慈善事業的道場;有些人他跑來跑去,是在一個持戒的道場安定下來;有些人會在修止觀的道場安定下來。

然後就開始做比較了:你看我,持戒度是第二度,你佈施度是第一度,我比你高;我修止觀的又比你高。完全沒有意義!因為這個只是你過去的諸法因緣生。

重點不是事修。佛教不在事修論高下,《金剛經》說的,“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根本沒有高下,關鍵是你用什麼心態來操作這個法,這個能念的心!你的操作永遠只是善惡的業果。

你看有些人,他做什麼事都是想到為了來生的快樂。你為了來生的快樂,你做什麼天大的事情,就是人天果報,因為你完全沒有出世的善根,你沒有無常、無我的智慧,你沒有菩提心的智慧。就是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積集資糧,為了你來生的快樂而做的。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跟你操作的工具沒有關係,跟你的心態有關係。因為你遇到的第一個法門,它的意義只有一個,就表示你過去生跟它有緣,這個法門跟你熟悉。剛開始,的確是契機比契理重要。佛陀說的嘛。

修行不要馬上求圓滿,先找到一個突破口,就是先找一個契機的法門。你喜歡拜佛就拜佛,你喜歡打坐就打坐,先讓自己上路。最後內觀,這是根本,會歸到一佛乘。這個動作沒有做,那你有為的事相就沒有高下之分了。

佛陀的意思,解脫道重點在契機,菩提道重點在契理。你是不是能夠觀到你的真實的相狀?因為這一些方便,你不能夠說我的方便比你的方便高。方便就是方便,它就是一個過渡,它只是幫助你解脫的一個過渡。你覺得這樣子修行對你相應,你就走你的路。這個叫做“方便有多門”。

但是記住,下面這句話很重要,“歸元無二路”,你要知道歸元。你要不知道內觀,你就一輩子活在方便,那你這一生的修行檔次就不高了,因為你只知權不知實。


舍利弗.jpg

佛陀為什麼把成佛之道分成兩階段?

三界火宅這個譬喻,主要是釋迦牟尼佛在兩千五百年前來到了人世間,他當初是怎麼樣教化弟子的,他做了一個回顧。首先,佛陀來到人世間以後,他看到了兩件事情:第一個,就是這個三界起火了。這個火的意思就是躁動不安,它是由過去的業力所招感的。

躁動不安,某種程度破壞我們今生的快樂,更重要的是很容易啟發我們造業。每一個人造業的時候情緒都是很激動的,沒有一個人是在很理智、很穩定的情況去造業的,沒有。所以,當我們人壽已經是進入到兩萬歲以內,佛法的定義就是一個五濁惡世的到來,也可以說是這個三界已經起火了。這是佛陀看到的第一個問題。

更重要的第二個問題是,眾生活在三界當中,他是怎麼樣面對這個三界火宅呢?四個字:“不覺不知”,他不知道怕。他為什麼不知道怕呢?因為他心中有一種取相分別,就是各打各的妄想。

一個人要打妄想的時候,他不會在乎外境是怎麼回事。你看有些人,他一輩子就想怎麼賺錢,他心中有一種賺錢的影像跟夢想,為了錢他什麼都不怕。當然,有些人追求名聲,有些人追求男女的感情。

就是雖然外界起火了,但是沒有人在乎,眾生所想的就是滿足、追求心中的妄想。這就是佛陀看到了兩件事情:外在環境起火了,應該要保持警覺了;但是眾生妄想越打越重。這個情況就讓佛陀的心意產生了改變。所以他就提出了解決之道。

這個解決之道,我們看前面的經文,佛陀是有兩個方法:第一個,他本來是準備使用大乘的菩薩道,就是《華嚴經》的思想,就是直接面對,咱們不怕火宅,佛教有的是智慧的觀照,“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用大乘的空性來安住,我只要不隨妄轉,火宅就不是火宅。其實,佛陀一開始是要用大乘的調伏法門來對治的,但是發覺不行,因為眾生善根太薄弱了。大乘佛法很強調信心。這個火宅不是燒一天兩天,它是生生世世這樣燒下去。而大乘佛法的問題就是,它不是馬上可以成就

你在三界火宅當中,就像印光大師說的,如逆水的魚,就是你要逆流而上。你每天用功,在娑婆世界修行。印光大師的說法是,你每天用功,頂多是保持原狀,就是這樣,因為你前進的動力剛好被整個環境對你的傷害抵消。這個是有用功的人。

那你要不做功課,其實你在退步,因為大環境是讓你退步。就是你在三界裡面生活,退步是正常的。所以,你在三界火宅當中用功十分,真正得到的受益可能只有兩三分。

所以,佛陀發覺這個方式對末法時代眾生不適合了,就是用直求、面對的,不可能了。所以佛陀採取了另外一個方法,就是,我既然沒辦法面對它,那我先出離,把這些三界眾生先帶出去,遠離惡因緣。

所以佛陀講出了空性的道理,以空性來當作悟入中道一念心性的前方便。這個空性指的是什麼呢?我空的真理。因為法空不障礙你生死輪回,法空是障礙菩薩道。就是說,咱們一步一步來,法空既然不障礙生死,你這個人法執很重,你還是可以往生。當然你以後要小心,你往生以後就要面對你的法執。

三界裡面最重要的生死業力就是強作主宰。你看有些人臨命終的時候他走得很自在,佛號念幾句他就走了,他生死業力淡薄;有些人他是從白天念到晚上,他就沒辦法走,背後牽著他的那個生死業力的繩子綁得特別緊。你自己招感的!

什麼事你都想主宰,結果弄得你的生命“心有千千結”。所以,在整個生死輪回中,淨土宗帶業往生的關鍵,就是“放棄主宰”這四個字,就是我空的真理。生命是不可以主宰的,你不要自作聰明,你也不要自討苦吃。

所以,透過無常故苦,苦即無我,看到人生是變化的,變化裡面你沒有辦法去掌控的。就像祖師說的,如果一個人可以主宰,你怎麼會變老?你怎麼會死亡?沒有一個人希望老病死,但是你還是要面對老病死,這表示人生沒辦法主宰,業力說了算。

佛陀一開始是在解脫當中強調“滅色取空”,這個滅”就是出離。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為什麼佛陀要下這麼重的藥,要出離?就是說,它這個我空,這個聲聞的空法,跟大乘的空法不一樣。

大乘的空法叫做緣起性空。我為什麼不貪愛你?因為你不真實。我相信,沒有人會貪愛空中的彩虹,因為它本來就如夢如幻,它沒有真實體性。它一下子有,一下子沒有,它是因緣生、自性空。那麼大乘佛法,只要“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他就可以過關了。

但是對於煩惱重的、善根淺的人,這個法力道不夠,法大機小。所以佛陀必須要添一些助緣,就是強調苦諦。所以諸位!聲聞的空性是跟苦諦結合,它是帶有出離心的。

就是說,我離開你,並不只是因為你沒有真實性、不值得我追求,我離開你是因為你傷害我,這是重點。它是苦諦,它是以苦諦為出離心的。所以小乘的空性跟出離是結合在一起的,就是說,我離開三界,並不是因為三界不真實,是因為它給我痛苦,關鍵在這兒。

我們看淨土宗,淨土宗某種程度也是帶有滅色取空。你看我們離開娑婆世界,在《阿彌陀經》給我們的法義,就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為什麼要這樣子呢?因為我們凡夫對感受是很在意的。

你看我們一個人,為什麼會喜歡某一個人?因為他給我感受好。重點不是這個人怎麼樣,是你給我感受好。我們為什麼會喜歡某一個東西?因為你使用它的時候,它會給你快樂的感受,就這樣子。

所以感受會影響到你的思想,色、受、想、行、識。這就是為什麼極樂世界要創造這麼多快樂。其實,要是初地菩薩的話,七寶池、八功德水,對他來說有沒有差不多。

聖人往生只有一個理由,就是見佛聞法。他是要進步的,他是去那邊學習的。凡夫的理由有很多,但是其中一個理由是不能夠沒有的,就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因為我們太注意自己的感受。

佛陀清楚地知道這一點,所有的眾生都重視感受。你為什麼願意留在娑婆世界?因為你認為娑婆世界給你快樂。佛陀告訴你,有一個更快樂的東西,叫做界外的涅槃。

他告訴你說,三界的快樂,雖然給你一時的快樂,但是你怎麼樣?你不得自在,還有過失。“以有煩惱故,有諸罪業故,有老病死故,非實安樂住。”你追求三界的快樂要付出慘痛代價,你一定會起煩惱,得到就起貪心,得不到就起瞋心。追求快樂的過程起煩惱,起煩惱你就造罪,造罪以後你就要墮落三惡道,所以這種快樂不是好的快樂,是要付出代價的快樂。

那怎麼辦呢?佛陀說,界外有涅槃,是一個沒有過失的快樂。佛陀用滅色取空的意思就是,帶有苦諦的我空思想等於下了重藥。那也沒辦法,因為眾生根機薄弱。如果只是說,你離開以後能夠追求無上菩提。他聽了以後他沒辦法接受的。

所以,佛陀從三界火宅當中,先把三乘的諸子透過我空的思想帶出來。就是佛陀放棄了一次到位的成佛之道,所謂《華嚴經》的成佛之道,這個地方風險太高,容易退轉。所以佛陀把成佛之道分成兩階段,就是先把大家帶出三界火宅,先安住在我空的思想,然後再對接,從解脫道把它對接到般若道。這是整個《法華經》要強調的觀念。


日月燈明佛.jpg

解脫道跟菩提道修行方式有什麼不一樣?

我們佛教講到成佛之道,其實是分成兩大部分,就是佛陀把成佛之道分成解脫道跟菩提道。為什麼要切成兩塊呢?因為解脫道跟菩提道修行的方式不太一樣。

解脫道的特點在契機,就是你要滿足他的心願。解脫道,你講太多的道理:我講的道理是圓滿的,我上契十方諸佛之理。沒有用!你倒不如下契眾生差別的根機。

所以它這兩個的重點不一樣。解脫道就是你要讓他心甘情願地願意去做。因為凡夫在三界生死當中,他的問題太複雜了,他必須要先有個突破口。凡夫不容易,那叫一個內憂外患,外有業力果報之火,內有煩惱火。

當然,這都是他自己招來的,但時至今日他也沒辦法。你要讓一個人了生脫死,那是要大善巧啊!所以你看,三界只有一道門,這個門又小小的,而且你又不能拖。

你如果離開了三界,你說:我到了極樂世界,我不著急,反正時間多了去了,我有三大阿僧祇劫,“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沒關係!你兩三天不做功課也沒事,兩三年不做功課也沒事。

但是,三界裡面不一樣。你只要今生沒有了生死,你來生就充滿變數。就是說,三界的修行,第一個,你要掌握時間,它沒有那麼多時間跟你慢慢耗。

你萬一到三惡道去,你把大乘善根給破壞了怎麼辦?這善根栽培不容易,你一破壞,離開三惡道之後,心識闇鈍(就這個人傻傻的),就完蛋了。所以,三界的解脫,要緊的就是契機,而且要快,因為你拖得越久,這個變數越大。

它必須要快打,這個節奏要快。所以,佛陀對三界眾生的解脫道是採取差別相:我沒有意見!為什麼佛陀說他對凡夫沒有說法?佛陀是為初地以上才真正說他自己的法,才講真話。佛陀對凡夫所講的話,很少是他自己想講的。

既然你是這樣子,那我就順著你的意思來引導你。就是“隨順差別”,但最後“會入平等”。你一旦離開三界,佛陀的口氣馬上改變,因為你沒有必要施設方便了,後面要走的路也不是解脫道,那叫一個菩提道。

菩提道只有一條路,就是你要怎麼樣去操作你心中的大白牛車,只有這條道路。不管你以前是親近什麼道場,你是修佈施的,他是修持戒的,那個都沒有用,那個過去了。現在會歸到一念心性,跟你過去接觸過什麼人,以前學過什麼法,完全沒有關係了。那個都是因緣所生法,那個是已經幫你完成了初階段的解脫道的任務。

現在你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把你自性本具的大白牛車啟動,每一個人都一樣。所以,入了界外以後,每個人只有一部車子了,因為他沒有什麼根機的問題,也沒有什麼好樂的問題,完全就是面對自己的內心世界。

所有要成佛之道的人,第一件事情,安住一念的清淨心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登極樂國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達仁筆記 的頭像
    達仁筆記

    達仁筆記

    達仁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