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named.jpg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37)

凈界法師講述

圖片1.png

本文重點:
1、外境是成佛的資糧
2、鼻識界與舌識界
3、即空即假即中的運用


 

所有外境都是你成佛的資糧

蕅益大師講到我們修學大乘佛法有一句話是很重要的,他說:「未開圓解,不得輒論修證。」

一個菩薩你沒有真正的大徹大悟,開圓頓解,你沒有資格談修行。我們沒有真正打開我們智慧眼之前,我們這個時候叫做懺悔業障積集資糧,我們不敢說修行。

修行就是你面對任何人事的時候,你的觀照力要現前,第一個不迷,這個是最關鍵,你任何事情你能夠覺而不迷,你觀照你心中的燈光要打開,你心中的蠟燭沒有點亮之前,你這叫跟三寶結緣,怎能算修行。

修行不是說全世界的人都不要來吵我,我眼睛也不看,耳朵也不聽,這到最後只有一個結果叫無想定,外道的無想定,錯損菩提,你把你整個明瞭性的功能全部破壞了,以後修行更難修行,到時變成一個遲鈍暗鈍的菩薩。

我們要永遠瞭解一個情況,外境是沒有錯的,錯在我們心中的顛倒。所以佛陀說,外境就像一把二面的刀,它同時可以傷害你,但它也同時能幫助你,巧妙在你一心。

你觀照力沒有現前,你一定要起顛倒,外境就是對你產生傷害;你能夠正確的觀照,那麼所有外境都是你成佛的資糧,你非常需要它的。關鍵我們怎麼能夠在任何因緣當中,保持不迷不取不動,而這「不迷」特別重要。

本經當中的「不迷」,也是你經常對於所觀境保持,即空、即假、即中的觀照力,那每一個境緣都能夠幫助你成佛,你就能夠從這當中成就解脫,成就安樂。那怎麼樣去觀察即空、即假、即中?我們看佛陀的開示。

這地方講六識,六識對我們的引導很重要,六根門頭會產生六種的了別性,對我們的心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現在我們講依止鼻根去相對於香塵的時候,產生鼻識的了別性,而這了別性我們應該觀察它是即空、即假、即中,我們就能還它本來面目,而把鼻識的相狀會事入理,把它轉成如來藏妙真如性。你要能夠觀照,你就會把這些生滅的因緣,當下轉成不生滅的佛性。問題不在外境,問題是你能不能轉。

佛陀說法圖.jpeg

鼻識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阿難!又汝所明『鼻香為緣,生於鼻識。』此識為復因鼻所生,以鼻為界?因香所生,以香為界?

阿難!正如你過去所能夠明白的道理。我過去在大乘方便教法講到:我們依止鼻根去接觸外在的香塵,這二種因緣的相互碰撞,而產生一個明瞭分別的鼻識。

這段經文也說明了菩薩的所觀境面對鼻識的時候,應該怎麼辦?鼻識,其實佛陀講得很清楚了,『鼻香為緣,生於鼻識。』其實它是一個因緣所生法,但是我們凡夫碰到因緣所生法的時候,產生一個堅固的執著,我們認為這鼻識是真實體性的,產生迷惑顛倒。

佛陀也就順從我們凡夫的心情,我們也假設這鼻識是有自體的。那你想一想看,一個有自體的鼻識,它到底是從什麼地方來呢?是從鼻根所生,以鼻根為它的根本,為它的界限?還是以香塵所生,以香塵為根本,以香塵為界限呢?

阿難!若因鼻生,則汝心中以何為鼻?為取肉形雙爪之相?為取齅知動搖之性?

阿難!假設這個鼻識是鼻根所生,那你心中當中到底是以什麼為鼻根呢?你的鼻識是有自體的,而這個自體是由鼻根把你創造出來。佛陀說:那什麼是鼻根?

肉團所形成的二個手指下垂的相狀,也就是我們一般說的鼻子,眼睛可以見的浮塵根;還是能夠齅聞了知動搖差別之性的勝義的鼻根呢?這個根到底是浮塵根還是勝義根呢?

若取肉形,肉質乃身,身知即觸,名身非鼻,名觸即塵,鼻尚無名,云何立界?

假設你的鼻識是從浮塵根所生,這浮塵根是肉團所成,身為一個肉質的東西,它是屬於身根的一部分,而身根所了知的是一個觸塵,所以應該叫身根而已經不能叫鼻根,而它所對的境是一個觸塵,根本就不是香塵。

其實嚴格來說,這浮塵鼻根,連鼻根的名稱功能都不可得,又怎麼能夠生起鼻識呢?你連鼻根的功能都不能安立,其實它就是一種身根,怎麼能夠生起鼻識呢?

若取齅知,又汝心中以何為知?

若鼻識是從勝義鼻根所生,你的鼻根產生了知香臭功能,那個了知性是從哪裡來的。我們看這段經文,佛陀其實都不是在破鼻識,佛陀在破鼻根。為什麼?因為鼻識從鼻根所生,鼻根破了鼻識也就破了,把根本破了,那它所生的鼻識也就了不可得。若從鼻根所生,那鼻根的了知性是從哪裡來呢?

以肉為知,則肉之知,元觸非鼻。

鼻根身上的肉團而產生一種齅知之功能,這是肉團的齅知,那這樣講它是屬於身根,它所對的是觸塵,所對是觸塵那它根本不是鼻根,因為鼻根所對的是香塵,這樣講跟前面浮塵根的意思是一樣,所以以肉為知是不能建立。

以空為知,空則自知,肉應非覺,如是則應虛空是汝,汝身非知,今日阿難應無所在。

我鼻根的知是鼻孔當中的虛空,產生一種了知性,那這樣講虛空自己能夠產生了知,產生齅聞的功能,那你肉團的鼻根反而沒有感覺,那這有問題。

如此一來,應該整個虛空就是你阿難,因為虛空有感覺,你的肉團沒有感覺,那麼虛空變成是你阿難之身,而你阿難之身反而變成沒有知覺,那這樣子講,你阿難的色身應該無所在。

因為虛空是無形相的,而虛空變成了你,你變成了虛空,應該你的色身就無所不在啊!也就沒有所謂形相的問題,但事實上不合道理。

以香為知,知自屬香,何預於汝?

你說我的了知性是由香臭的味道所生的,那這樣子你產生的齅聞之性是屬於香塵,是香塵所生,那跟你阿難有什麼關係呢?味道自己可以產生一個了別性,那跟你阿難有什麼關係呢?

若香臭氣必生汝鼻,則彼香臭二種流氣,不生伊蘭及旃檀木。

這段經文是扣著前面以香為知而來的。佛陀說以香為知,那這樣子香產生知,跟你阿難有什麼關係?何預於汝?阿難尊者說:跟我有關係,為什麼沒關係?

香產生知,但是我鼻根產生香(A產生BB產生C,所以我們也可以說A產生C) 香產生知,那這個香那裡來呢?香是我鼻根產生的,那也可以啊!那跟我還是有關係,我產生香,香又產生知,所以知跟我有關係。

佛陀說:你說香臭之氣是你鼻根產生的,如此一來香臭二種流動之氣,就不必生於伊蘭樹跟栴檀木。

伊蘭樹是世間上最臭之樹,它那個臭味發動出來的時候,四十由旬都可以聞得到,它的華非常美麗是紅色的,要是有人去吃到它的華、它的果實,當下癲狂而死,它的味道就像死屍一樣,四十由旬都可以聞得到。

栴檀木是世上最香的,點上小小的一銖,在四十裡內都可以聞其香氣。佛陀的意思是說:既然你的鼻根可以產生香臭之氣,那香臭之氣就不必生於伊蘭樹跟栴檀木,你鼻子自己可以產生。

二物不來,汝自齅鼻為香為臭?臭則非香,香應非臭。若香臭二俱能聞者,則汝一人應有兩鼻,對我問道,有二阿難,誰為汝體?

既然香臭之氣都是你鼻根產生的,那我問你一個問題,假設香臭二種的東西不來你的鼻根的時候,那你說你可以產生香氣,那你自己去齅聞你自己的鼻根,到底是香還是臭呢?

事實上臭就不是香,香就不是臭,這二個東西是不同性質的。一個正常的是可以同時聞到香,也可同時聞到臭,而這香臭的味道是你產生的,而且你都能夠聞得到,那表示你一個人就俱足二個鼻根,一個鼻根產生香氣,一個鼻根產生臭氣,因為香臭的體性不同,那你的鼻根可以產生香臭,那表示你有二個鼻根。

這樣子講,請問我成佛之道的人就有二個阿難,那誰是真的阿難,誰又是假的阿難呢?所以這是不合道理。

若鼻是一,香臭無二,臭既為香,香複成臭,二性不有,界從誰立?

事實上鼻根只有一個,這樣子講鼻根能夠同時產生香,也可以同時產生臭,那表示香臭二種氣味,應該把它合為一體,臭已經變成香,香也變成了臭,二種差別的體性就變成不存在了,那麼世間上香跟臭的界限又怎麼安立呢?這是不合道理的。

你說你的鼻子產生香氣,是非常不合道理的,你為什麼一個鼻子可以產生這麼多香氣,而每一個香氣的差別性都不同,是不合道理的。所以我們說了別性從鼻所生是不合理的,所以它不能自生。

若因香生,識因香有,如眼有見,不能觀眼;因香有故,應不知香。知即非生,不知非識,香非知有,香界不成;識不知香,因界則非從香建立。

假設我們鼻子的了別性是從香塵所生,如此一來,鼻識就應該以香為它的根本。如眼有見,不能觀眼,譬如眼根產生見的功能,它可以向外看到山河大地,看到花、看到佛像、看到燈光等等,但是你的眼根不能看到你自己的眼睛,因為識不能見自己,自己不能見到自己,眼不自見,自己可以看到別人,但是你自己不能看到自己,這是一個基本原則。

〝因香有故,應不知香〞。既然鼻識是因香塵而有,那鼻識跟香塵已經變成一體的東西,那就不能夠去齅聞香塵才對阿!因為你自己不能了別你自己。

這地方有二個問題:
一、知己非生。你說我鼻識能夠了別香塵,那表示你的鼻識非香塵所生,因為香不自聞,你可以聞得到香,表示鼻根跟香二個是不同的東西,才能夠產生能所的作用,所以知的話,表示鼻識非香塵所生。

二、不知非識,說我的鼻識不能了別香塵,那你不能了別香塵,身為一個識最大的功能就是了別香塵,你這識產生以後不能了別香塵,那你根本就不是一個識了。

〝香非知有,香界不成〞。你說你的鼻識不能了別香塵,不但連鼻識不能建立,連香塵都不能建立。為什麼?因為香非知有。身為一個香塵,它本來就是無情的物質,它必須假借齅聞的功能,才能夠把香氣顯發出來,你現在鼻識既然不能齅知香塵,那連香塵的界都不能建立。

〝識不知香,因界則非從香建立〞。既然鼻識不能了別香塵,那鼻識絕對不是從香塵所生,是不能它生的。

既無中間,不成內外,彼諸聞性,畢竟虛妄。

我們前面講過很多次,鼻也不能生,香也不能生,鼻跟香合起來當然更不能生,因為中間的界限是不能成立的。你不能夠說一個有情的鼻根跟一個無情的香塵創造一個鼻識,這個鼻識一半是有情一半是無情,那根本就不合道理,這個體性不能安立,所以這個中間是不能建立起來的。中間既然不能建立,那內在的鼻根外在的香塵也不能建立,鼻識所產生的聞性,其實它是一個虛妄的相狀。

不自生,不它生,不共生,結論就是無生。為什麼無生呢?

因為它因緣生所以它無生。那是因為你有這個業力,所以你跟這個外境碰撞的時候,會創造一個假相的味道,當你把這福報弄盡的時候,這味道就消失了。其實你在吃東西很香,你不要以為那個東西真的很香,你不要這樣想,那是因為你有福報。

一個菩薩要知道,你把吃的福報花完的時候,你吃什麼東西都不香了。這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你要把它參透,你才知道怎麼修行。

你要是一天到晚心外求法,說這個東西真的能夠產生香氣,那你就完了!你一天到晚心外求法,你一輩子找不到你的家,你沒辦法回家的。即空、即假、即中,為什麼說我們今天遇到一個外境,你透過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你就能夠把它轉成如來藏妙真如性。

家在哪裡?每一個法都是你的家,每一個法也都不是你的家。大乘佛法就是這麼妙,每一個法都是顛倒的,每一個法也都是成就的。你的心顛倒,什麼東西都是顛倒的,你看到佛像也顛倒,有些人看佛像看到著魔。誒!佛像開始對我笑了,那就完了!佛像沒有錯,錯在你那一念顛倒攀緣的心。

外境永遠沒有所謂的對錯,你要是對,所有東西都對,你要是錯,所有東西變成錯誤。所以我們看到外境有問題的時候,你要趕快知道是你內心出狀況,你起顛倒了。

《楞嚴經》處處在講這個道理,其實「一切浮塵,諸幻化相,它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它只是一個幻妄稱相,但是你也不能離開它,因為它的體性,其性真為妙覺明體,要把它參透了你就能就路還家,你要參不透你就繼續流轉。世界上就是這個道理。

是故當知,鼻香為緣,生鼻識界,三處都無,則鼻與香,及香界三,本分因緣非自然性。

從因緣即假的道理來說,依止內在的鼻根去攀緣外在的香塵,而產生一種了別的鼻識,的確是有它業力所顯現的假名假相假用,菩薩也不能忽略這個道理;但是三處都無,它的真實體性都不可得,都是緣起性空的。鼻跟香塵跟中間的鼻識,其實它都是非因緣非自然,都是空有同時,空有無礙,都是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的如來藏妙真如性。

鼻識主要了別的是一個香塵,但是也有例外的情況,在高僧傳裡面講到一個印度來的法師,他的鼻根去碰撞外塵產生的鼻識的時候,他的了別性特別強。

一個印度來的法師他不懂得中文,但是你拿春秋戰國的書給他聞,他聞後說:喔!這裡面有血腥的味道。他能夠把味道聞出來。你拿易經給他聞,他說這裡面有玄妙的味道。照理講這是眼識所緣,但他鼻識能夠聞得出來,表示這個人過去有些禪定的善業。

在《楞嚴經》後面會說,一個聖人他證得我空法空的道理以後,他六根互用,他的“界”全部打破了。眼根一定要對色塵產生眼識,這是對凡夫障礙的人說的,一個初地的菩薩他的眼睛可以看色塵,他眼睛也可以聽聲音,他眼睛也可以聞香,所以講即空、即假、即中。

即空即假即中.png

如果說眼識是真實的,那就不能改變;既然我們可以透過修行,透過懺悔業障積集資糧改變,那表示它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所以就構成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

“即空”是菩薩的一個安住跟解脫;“即假”就是告訴菩薩你要多多的積功累德,你才能夠從一個凡夫的假相,變成一個菩薩的假相,最後變成極樂世界的假相,最後變成一個成佛的假相,成就諸佛萬德莊嚴的假相。

假相你也不能說它不好,它可以攝受眾生。所以一個人完全不重視假相,你就沒辦法修大乘佛法,但是你不重視即空,那你就苦惱很多,一個苦惱的菩薩你也走不下去。所以即空、即假,這二個都是缺一不可。

舌識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當我們內處的舌根,去接觸外處的味塵,這二個東西相互碰撞的結果,產生現前明瞭的分別功能叫作“舌識”。菩薩怎麼從這樣的一個假相當中,去把它會事入理,把這生滅的因緣轉成我們的真如佛性呢?應該怎麼去觀察它,從相裡面回家,“就路還家”。這明明是個相狀,菩薩是怎麼從相狀當中悟入真理?

阿難!又汝所明『舌味為緣,生於舌識。』此識為複因舌所生,以舌為界?因味所生,以味為界?

阿難!又如過去你所能夠明白的道理。我常常說:依止內處的舌根去攀緣外在的味塵,這二種因緣的作用,而產生舌的了別性,叫舌識。

這段正是說明這段經文我們所要觀察的物件是舌識,也正是說明舌識是因緣所生法,是不自生不它生不共生。佛陀先標出這個道理再詳細說明,說它為什麼是因緣所生法。

我們先做一個相反的假設,說這個舌識不是因緣所生,它是有真實體性的,那這個體性是舌根所生,以舌根為根本?還是它是味塵所生,以味塵為它的根本?佛陀先提出二個問,再一一的把這樣的假設破掉。

阿難!若因舌生,則諸世間甘蔗、烏梅、黃連、石鹽、細辛、姜、桂,都無有味,汝自嘗舌為甜為苦?若舌性苦,誰來嘗舌?舌不自嘗,孰為知覺?舌性非苦,味自不生,云何立界?

阿難!若舌識是有自體的,那這自體是從哪裡來呢?是舌根把它創造出來的。舌識因舌根所生,如此一來舌根本身就產生了別酸甜苦辣的味道。

這樣子講的話,世間上的那些物質甘蔗、烏梅、黃連、石鹽、細辛、姜、桂等等,那都變成不需要有味道了;甘蔗是甜味、烏梅是酸味、黃連是苦味、石鹽是鹹味、細辛、生薑、肉桂都是屬於辣味。

那你舌根自己可以創造了別味道的功能,那這些味道就不需要了,不需要來當作助緣。既然如此,你可以根據你的舌識來嘗嘗你的舌根,它是甜的還是苦的呢?

你舌根創造了舌識,那你舌識可以反過來去嘗嘗你的舌根,假設你舌根的體性是苦的(包括甜的,有味道的情況),那到底是誰來嘗舌根而知道苦呢?因為舌識由舌根生,那舌識跟舌根變成一體了。

要二個東西相互作用,一定要有個能所,才能夠嘗一個味道,二個變成一體,你根本不能夠去嘗,不能夠自己嘗自己,這不合道理。

〝舌不自嘗,孰為知覺〞,既然舌識不能去嘗舌根,味道這個知覺又怎麼安立呢?所以說你嘗到舌根是甜是苦,根本自相矛盾。

〝舌性非苦,味自不生,云何立界〞?假設你舌識去嘗舌根的時候,是完全沒有味道的,那表示你這個舌識的了別味道的功能,根本不能建立起來,那麼舌識跟舌根的界要怎麼安立呢?

因為身為一個舌識它就是了別,了別外在的酸甜苦辣,你了別的結果是什麼味道都沒有,那你這個舌識根本不能夠安立,所以從根而生不合道理,不能自生。

若因味生,識自為味,同於舌根,應不自嘗,云何識知是味非味?

若我們舌頭能夠了別酸甜苦辣是外面有味道而生的。說你為什麼能夠產生了別呢?是味道產生出來。如此一來,我們的舌識就變成酸甜苦辣的一部份了,這樣子就如同前面舌根的道理,你自己就不能去嘗這個味道一樣,你自己不能嘗自己,那你怎麼又能夠了別這個味道,是有味還是無味呢?既然你舌識是從味道創造出來,你就不能去嘗味道了,自己不能夠了別自己的。

又一切味,非一物生,味既多生,識應多體。

又世界上一切味道,所謂的酸甜苦辣它並不是單一的物質所生,味道是多元化所生的,那你所生的識體也應該多元化才對啊!

識體若一,體必味生,鹹淡甘辛,和合俱生,諸變異相,同為一味,應無分別。分別既無,則不名識,云何複名舌味識界?

既然所生的識是一,那表示這個味塵也應該只有一才對;所生的識是一,能生的酸甜苦辣的體性也應該只是一才對,那表示鹹淡甘辛,這種味道又變成同一個味道,就沒有分別了。

鹹淡甘辛,它的味道的產生有三種情況:
一、俱生,與生俱來就有這種味道,譬如甘蔗與生俱來就是甜的,黃連與生俱來就是苦的,這叫俱生。

二、和合生,是經過二個以上的東西和合,比方說黃豆跟鹽巴跟麵粉加以和合而產生了醬油,這個味道的產生,是經過二個物質以上的和合產生的。

三、變異生,經過成熟的過程而產生的,比方說水果,它還沒有成熟之前是酸澀的,成熟以後變成甜的,這叫變異生。它有和合生味,俱生味跟變異生味。

既然它所生的自體是一,那它能生的味道也是一才對,應該沒有分別才對。酸甜苦辣既然沒有分別,那識就不能構成識了,因為你嘗什麼味道都是一樣,那麼怎能夠叫做舌識呢?

識就是要產生差別了別,那舌識界又怎麼說以舌根相對,味塵產生舌識呢?這三個皆不能安立,所以我們不能夠說它生。

不應虛空生汝心識。

因為虛空是無情的,你不能夠說一個無情的虛空,來產生一個有情的舌識,這個是不合道理的。

舌味和合,即於是中元無自性,云何界生?

舌根跟味塵二個和合。我們前面也講過很多次,一半是有情一半是無情,所以體性摻雜混濫,所以中間的體性根本不能建立起來,所以怎麼能夠產生一個舌識界的功能呢?這是不合道理的。

是故當知,舌味為緣,生舌識界,三處都無,則舌與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我們從因緣即假來說,依止舌根去攀緣味塵,而產生一個舌識,從當下的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從過程來說,每一件事情的過程,我們的確要承認它有它暫時的假名、假相、假用;但是從它的真實體性來說是三處都無,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去無所至,是緣生無性當體即空的。

身為一個菩薩,對於空有的二種相貌,應該要保持非因緣非自然,即因緣即自然,空有無礙的中道實相的觀察。這樣子你就能夠把這種虛妄相,把它拉回到真如本性。

任何一件事情你要能夠正確觀察,每一件事情都是回家的路,都是趨向於返妄歸真的道理。「不迷、不取、不動」我們一再強調關鍵在“不迷”,其實這,不迷、不取、不動,也不是佛教專有的,我們看看孔夫子的一生你也看得出來,他的修學也是以“不迷”作根本,才能夠產生“不取”、產生“不動”。

孔子.png

有一天,孔夫子帶著學生到處遊學,來到陳蔡中間一個叫匡地的地方,結果被軍隊團團圍住,當時的情況非常緊張,馬上就會招來殺身之禍。身為大弟子的子路,就帶著學生拿著刀劍,到處跑來跑去做一些防衛的工作。

正當子路忙來忙去的時候,看到孔夫子弦歌不輟,在那邊彈弦,而且悠悠自在。
子路非常緊張說:孔夫子啊!這都是什麼時候了,你老人家還彈琴?
孔夫子說:來來來,我跟你講個道理,你先不要緊張,你坐下。

孔夫子說:子路,我一生當中都在逃避這窮困的因緣,但是我逃得掉嗎?窮困還是現前,這是我命運如此。
孔子又說:我一生當中,追求通達也追求很久,但是我通達現前嗎?也沒有,這是我時運不佳。

孔夫子說:身為一個仁人君子,在大環境小人當道,禮崩樂壞的時代,沒有個人的亨通可得。我今天既然能夠傳承文武周公這種聖賢之道,我自然知道我自己的定位跟我的因緣,只要上天不毀滅我,我就不會死亡;因為我的定位很清楚,我傳承是聖賢之道,外在的因緣你不要去緊張。
這時子路說:孔夫子你這勇氣是怎麼來的呢?
孔夫子說:要說世間上的勇氣有三種:
一個是匹夫之勇,暴虎馮河匹夫之勇也,一種人他能夠單手去跟野獸抗拒,這是匹夫之勇,也不簡單。
二者是將軍之勇,大將軍率領大軍在戰場當中無所畏懼的殺敵,這是將軍之勇。
三者是聖人之勇,聖人在傳承聖賢之道的時候,遇到窮困的因緣,他能夠固守貧窮之道,無所畏懼,這個是聖人之勇。
孔子說:我安住的就是聖人之勇。

子路問:為什麼一個君子老是遇到窮困呢?
孔子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君子面對因緣,他也面對很多障礙,只在障礙當中,它能夠安住不動他的心,小人遇到障礙就亂動,就差別在這個地方。

這段孔夫子的開示,他主要是在強調聖人之勇,面臨危險的時候能夠無所畏懼。

孔夫子之所以無所畏懼,來至於他的智慧,他對天命參透,他知道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才能夠無所畏懼。

生命就是一個過程,生命是沒頭沒尾的,但是沒頭沒尾的生命你也不能完全放棄,放棄你就喪失一個積功累德的機會。

孔夫子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定位,我今生來不是來做官的,我今生來也不是來求生怕死的,我是來做我該做的事。我們如果把生命的頭切掉,尾巴也切掉,剩下過程,你就不會把成敗看得太重。

我們為什麼把成敗看得太重呢?因為我們看生命是整塊的,有頭有尾的生命,那你就會把成敗看得很重,把死亡看得很重。如果你把生命當做你每一個成佛之道的過程,那你就會無所畏懼,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我覺得孔夫子的聖人之勇,他所要強調的跟我們《楞嚴經》的觀念是不謀而合,就是菩薩的不迷,不取、不動,重點在他能夠對人生正確的觀察,才能產生這種力量出來。

圖片1.png

*************************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恩  同登極樂國
願生西方淨土中
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達仁筆記 的頭像
    達仁筆記

    達仁筆記

    達仁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