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10)
凈界法師講述
本文重點:
- 你從什麼地方來?
- 如果你的心不安,把它找出來
- 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
- 法本無生,今亦不滅
古德說:「不識本心,修法無益。」
我們的法門有很多選擇,你可以去拜佛,你可以去念佛,你可以去持咒。但是從《楞嚴經》的角度來說,重點不是你修什麼法門,重點是能修的那一念心,到底你是依止真實的心還是虛妄的心,這才是重點。
我們這樣子講,你的心永遠是主導者;你看同樣一句佛號,跑到不同的心中產生的效果不一樣。你將《楞嚴經》參透了以後,你說這個人他有什麼樣殊勝的妙法,我都不相信;再好的法門你沒有用真實的心去修,心是虛妄所有都是虛妄,因為你根本就是虛妄。
你是一個沙,你用很高的溫度去烤,一輩子還是個沙,因為你的本質是沙。問題是你的本質是沙,問題是你的本質是虛妄的,不是你溫度有多高,不是你一天拜多少佛,不是的!重點不在這裡。
為什麼越修行越會變成天魔外道呢?
六祖大師講得很清楚:「只問明心見性,不問禪定解脫。」
禪定再高,天魔外道禪定高的多的是。他是依止妄想心在修行,所有的加行都是在加強他虛妄的力量,他不修行還好,他越修行越嚴重,因為他本質是虛妄的。所以他變成天魔外道。
我們在修行第一步就要走好,你到底要用什麼心來修行;古人講修行第一件事情「明心見性」很重要,瞭解你心中的“真、妄”很重要,什麼是真實的心,你應該要去加強,什麼心是虛妄的你要慢慢的舍離。
我覺得《楞嚴經》一個觀念很重要,你剛開始你要先有判斷力,你產生一念頭,什麼是你的主人,什麼是賊,你要搞清楚。什麼是主人,什麼是賊,你都搞不清楚,那你怎麼辦呢?
哪些念頭是要消滅的,哪些我們的願力是要增長的,你都不知道,你這是標準的盲修瞎練。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什麼樣的心態是我們要不斷加強的,跟涅盤相應的,什麼樣的心態是你要慢慢遠離的。
雖然我們剛開始做不到,但是我們要知道,至少我知道它是賊,至少我們要知道哪些心是妄想,你要先能夠分別真妄,你才有希望。所以整個修行過程當中,明心見性,瞭解真妄,這個是最重要的,至於修行那個慢慢來,先把心調端正,否則你越修行越變成天魔外道,越修行越變成阿修羅法界,那就完了!
所以剛開始我們先把妄想的心先把它破除,當然破除這個妄想,你看到這個地方,佛陀都沒有要你怎麼去對治它、都沒有,你不要對治它,你把它找到它的處所,你找不到它的處所,它自己就消失掉,你不要對治。
佛陀他只問你一個問題,「你從什麼地方來?」你找找看!到目前為止佛陀一直在提問題,說:「你的心在哪裡?」他只是提出這個問題就好,這是非常高明,他沒說讓你去對治,他只問你一個問題,他只問你這一念出家的心在哪裡,你從什麼地方來?
第四番 破心分明暗
阿難尊者他這時候又提出他新的看法,他輾轉計度他的心是可以見到身體裡面。這一科蕅益大師說就是等於第一科的轉計。第一科阿難尊者他本來說心是在內。佛陀說你說在內,但是你看不到你裡面的五臟六腑,所以被破了。
阿難尊者他想一想說不對!我心是在內,而且我也見得到我裡面的五臟六腑,所以他用第四科來挽救第一科的過失,他的心是在內的,而且的確可以看得到五臟六腑。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眾生身,腑臟在中,竅穴居外,有臟則暗,有竅則明。我今對佛,開眼見明,名為見外;閉眼見暗,名為見內。是義云何?」
阿難他又告訴佛說:「佛陀!我現在把前面心在內的這種情況,又作一個比較深入的思惟,您聽聽看!一切凡夫眾生他身體有二種結構:
一個是腑臟,“腑”它在身體當中,它主管消化、排泄,又譬如說腸胃、膀胱…等,消化以後把多餘的東西排出去,這叫“腑”;第二個是“臟”心肝脾肺腎,它的功能就是把腸胃消化東西的營養,把它吸收起來,把這些能量散佈到身體的筋脈去,來支持身體的運作,叫做“臟”。
身體的結構就是腑跟臟這二件事情。那麼這腑臟的五臟六腑是在身體之內的,這是一件事。
其次我們的身體有一個叫做七竅,“七竅”是二個眼睛、二個鼻孔、二個耳朵、一個嘴巴。七竅它是有穴,它有對外開通的穴在外面。
阿難尊者把身體分成二方面,一個是裡面的腑臟,一個外面的七竅。「因為五臟六腑在身體之內它沒有光明,因為被我們的肚皮隔住了,所以他的相貌是暗相;所以看到五臟六腑是黑暗的,因為它裡面沒有光明;但是這七竅,它是對外通的,所以你看出去有很多光明;裡面沒有光明,外面是有光明。
我現在面對佛陀的時候,你看我的眼睛打開,通過我眼睛的竅,我看到佛陀很清楚,看到山河大地也很清楚,就是叫見外,看到外面。
若我把眼睛閉起來,我看到一個暗相,這暗相就是我的五臟六腑啊!我眼睛閉起來的時候,我看到了前面暗相,這暗相就是五臟六腑,我的五臟六腑就是黑暗的相狀,因為裡面沒有光明。其實我看得到,只是說它是一片暗相。
也就是說阿難尊者他認為這個“見”有二種:一個是見到外面,一個見到裡面;我看到外面都是光明的很清楚,我往裡面看的時候,五臟六腑本來就黑暗的,所以我眼睛一閉起來往裡面看都是暗相。
都是見,只是一個見到光明,一個見到黑暗。所以我之心在身體裡面是沒有錯,我不是見不到我的五臟六腑,我是見到了一片暗相,這一片暗相就是五臟六腑,所以我還是有看到它。
這地方等於是挽救他第一科心在內的過失。
佛告阿難:「汝當閉眼見暗之時,此暗境界,為與眼對?為不對眼?
佛告阿難:「你說你把眼睛閉起來,你看到一片的暗相,你說暗相就是你的五臟六腑。那我問你一個問題,這黑暗相跟你的眼睛有沒有相對呢?還是不相對?」
我們眼根去看一個東西,能見的眼睛跟所對的東西一定要相對,譬如我眼睛看花,我的眼睛要是跟花不相對就看不到花,你把花放到我的後面,我就看不到了。為什麼呢?因為我的眼睛不能夠跟它相對;若把這花前面用一塊布遮住,我也看不到,因為我跟它不能相對。
所以能見的眼根跟所見的色塵要相對,才能夠構成一個所謂的“見”。佛陀把能見的觀念先確立出來,你說你見到的暗相,這暗相就是五臟六腑。那這暗相到底是跟眼睛相對還是不相對,佛陀先提出這個問題。
若與眼對,暗在眼前,云何成內?若成內者,居暗室中無日月燈,此室暗中皆汝焦腑?
你今天看到你的五臟六腑,這五臟六腑是被你看到了,五臟六腑一定要跟你的眼睛相對,如果相對的話,那有問題了?
你看到的是一個暗相,你閉著眼睛看到是在你的眼前,你的五臟六腑是在你的身體裡面,怎能夠相對呢?如果你一定要說前面的暗相就是五臟六腑,那麼這樣子講的話,你在黑暗的房間當中都沒有光明,你看到的暗相,那都是你的五臟六腑了?這是不合道理的。這是有相對的情況。
若不對者,云何成見?
第二、你說不一定要相對,就看得到。那不相對是不能夠成見,所以有的東西一定要有能見的眼跟所見的色塵,才叫相對!不相對就不能構成一個見了的功能。
佛陀以對跟不對,你說我有相對,這暗相就是五臟六腑,那這樣子講的話,那你看到的暗相都是你的五臟六腑,那就不合理;如果說不相對,不相對就不能夠成見。
相對也不對,不相對也不對,所以說你看到暗相是五臟六腑是不合道理的。這是佛陀正式的破斥,以下佛陀害怕阿難尊者又輾轉的計度,再繼續的破斥。
“內對”是什麼意思?
佛陀說你今天眼睛閉起來看到暗相,這就是五臟六腑。為什麼呢?你內對嘛!什麼叫“內對”呢?就是我眼睛可以旋轉,我眼睛可以看到外面,我也可以旋轉一百八十度看到裡面,叫“內對。
若離外見,內對所成,合眼見暗,名為身中,開眼見明,何不見面?
縱然你今天離開了外見,外面這種所謂的見。你說我不必在外面相對,我在裡面也可以相對,就是“內對”我的眼睛,我可以迴光返照一百八十度在背後相對的。
相對的結果我眼睛一閉起來,眼睛就馬上轉一百八十度過去,看到了五臟六腑,看到一片的暗相,這個就是看到身體裡面。這樣子講,佛陀說那你眼睛打開的時候,看到光明相,看到山河大地;你的眼睛既然那麼厲害可以向前看,可以向後看,那你為什麼看不到你的臉部呢?
你的臉部距離還比較近,你的眼睛能夠一百八十度三百六十度的旋轉,那你為什麼看不到你的臉部,這是不合道理的。
若不見面,內對不成。
如果你眼睛看不到,那表示你的眼睛沒有那麼的厲害,可以旋轉一百八十度三百六十度,不可能的。你想想看五臟六腑這麼遠,你都看到了,你的臉那麼近你都看不到,所以看得到五臟六腑,而看不到臉這是不合道理的。
見面若成,此了知心及與眼根,乃在虛空,何成在內?
如果說你一定看得到你的臉,那麼你的心跟眼睛一定是在虛空,只有一個東西在虛空才能夠看到你全部的臉。表示說內對是不合道理的,因為你眼睛沒那麼厲害,不可能做這一百八十度的旋轉、不可能。因為你再怎麼旋轉,你也看不到你的臉部,所以由此類推你一定看不到你的內臟。
若在虛空,自非汝體,即應如來今見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覺。
這又是阿難尊者一種輾轉的計度,又再進一步的追問。我看得到我的臉,即便我的眼睛我的心在虛空也無所謂。佛陀說若你的眼睛跟心都在虛空,那會有一個問題?
那你的心跟眼睛就不是你身體的一部份,它跑出去了,你的心跟眼睛在外面,那佛陀今天看到你的臉,那麼佛陀的身就是你的身體;你看到你的臉,你的心跟眼睛在外面,那佛陀也看得到你的臉,那麼佛陀的色身就是你的色身啦!因為你的色身變成在外面了,那這樣子有什麼問題呢?
你的眼睛在外面,你的心也在外面,你的眼睛跟你的心都跑到外面去了,那你這本來的身體還有沒有感覺呢?還有沒有痛的感覺、癢的感覺呢?
因為你執著你一定看得到你的臉,所以它只好跑出去。他跑出去以後,你現在這個身體還有沒有感覺,因為你的感覺已經跑出去了,還有沒有感覺?
必汝執言,身眼兩覺,應有二知,即汝一身,應成兩佛。
如果你說身眼兩覺,你一定要執著我外面的眼睛有一個感覺,我的身體也有一個感覺,那就是你有二種感覺,你有二種明瞭知覺的感覺,那你一個阿難尊者的生命體,有一天你成佛的時候你成兩尊佛。
因為你有兩種感覺,你有二個明瞭性,以後你同時成就兩尊佛。不可能的!因為一個覺性,只有一尊佛,阿彌陀佛,本師釋迦牟尼佛,都是一種有情的覺性所成就的。如果你有二種性,那你就成就兩尊佛,這跟事實是不相符合的;沒有一個人成佛以後說他同時成就阿彌陀佛,同時成就本師釋迦牟尼佛,這是不可能的。
即便佛陀可以互含互攝,阿彌陀佛的心可以攝入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可以攝入阿彌陀佛,那也是兩個心識相互作用,那是兩尊佛互相作用,因為佛的心是無障礙的,但是這畢竟還是兩尊佛。所以我們一個人的色身,只可能成就一個感覺,成為一個佛。
是故應知,汝言見暗名見內者,無有是處!
總而言之,這是不合道理的。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說:「七處破妄,其實就是在“征心”。」在找那個“心”在哪裡,也就是說你這一念心在哪裡,你找找看!
禪宗基本上是不看經典,但他一定要看《楞嚴經》。
你看禪宗的傳承幾乎都是《楞嚴經》的觀念,從初祖開始,二祖慧可大師參訪初祖說:「弟子心不安,請和尚開示甘露法門。」初祖什麼法都不講,問他說:「你心不安,你把心找出來。」
結果二祖一迴光返照,覓之了不可得,這樣就安了。你不隨它轉就好,它沒有自體,你幹嘛去安它呢?你只要不管它自然就消失掉了,你就一天到晚管它,越管是越複雜。我們這一念妄想最喜歡你跟它糾纏在一起,就沒完沒了。
講實在話,妄想最怕的是什麼?
最怕你問它一句話「你從什麼地方來?」;你只要去看這妄想從哪裡來,這個妄想就消失掉,它自然消失,它經不起你這樣看。
二祖問初祖:「將心來。」「覓心了不可得」。三祖去找二祖,也是一樣說:「我心中很多罣礙,請你告訴我一個安心法門。」二祖說:「誰綁住你了?」三祖說:「覓之了不可得,沒人綁住我。」這就是安心法門。
乃至於禪宗到末流參「念佛是誰」。你不要一天到晚念佛,向外攀緣,你想想看那能念的心是從哪裡來,一找念佛是誰「覓之了不可得」。
蕅益大師說:「你不要看這七處只是破妄,它是「密顯真心」。」利根人破妄的時候,他就能夠顯出真實本性,瞭解真實本性以後,你就能夠稱性起修,隨順本性。
你以後的修行是從裡面發至出來的「稱性起修,依體起用」,你不是從表層上修行,表層意識是受外界牽引的。你有時候心情很好,有時候心情不好,晴時多雲、偶陣雨,這樣你就沒辦法修行,因為你的心就是被外境牽動。
蕅益大師說:「七處征心,主要的目的要我們「逆流照性」。」我們這一念跟外境接觸的時候,我們的習慣是向外攀緣的一種生死流,我們的習慣是順從妄想的方向去走,這就完了,沒完沒了!這生死的夢就永遠做不完。這時要怎麼辦呢?
“逆流”,問你這一念心從哪裡來,逆生死流去觀照我們的本性,把妄想的真實體給它破壞掉。這時候你整個生死就沒有根了,生死之花自然就枯萎了。
生死本來就不真實的,因為我們不斷的順從它,所以它就不斷的相續下去,生死相續就是妄想相續。
妄想它有個開關,你只要觀察它“妄想無性”,它是無自性了,它的本性是自性空的,妄想的力量就慢慢消失了,生死也就慢慢消失掉。本性的觀念就是這樣子。所以你看他會不斷的重複的去找這個心在哪裡,問它的體性哪裡。
第五番 破心則隨生
“隨生”就是我們這一念心,隨著他所攀緣的境,它就哪裡產生;我現在的心看這朵花,我的心就在花上面;我的心看這個燈,我心就在燈裡面。
阿難尊者現在他很聰明,他的處所就不一定了;前面講固定都被佛陀你破,在裡面、在外面、在根都被你破,我乾脆講一個不決定,我的心的處所是變化的“隨所何處,心者有知”。我的心跟哪一個境接觸,我的心就在那地方出現,“隨生”,隨境而生。
因為阿難尊者前面四番的執著,都是根據自己的知見,自己的想法,結果都被破斥。所以以下的三番,阿難尊者不再用自己的想法,這以下三番都是引用佛陀的教誨,用佛陀的過去的教誨來回答。
阿難言:「我常聞佛開示四眾,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
阿難說:我身為佛陀侍者,我經常跟隨佛陀的身邊,也經常聽聞佛陀對在家的二眾跟出家二眾,所謂的四眾弟子開示。開示什麼道理呢?
開示二層的道理:一、由心生故,種種法生;二、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這二句話是講到“心跟法”之間相互輾轉的因緣,這當中有構成整個佛教一種輪回的觀念,一種生死相續的觀念。
一、由心生故,種種法生。
這一段假設我們是以一期的生命來觀察,以一個大段的生命,不要約著一個剎那的念頭,這太微細了,以一期的生命。「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於我們過去生,產生很多的心念,所以我們今生就出現很多很多差別的果報之法。
譬如我們過去的心,經常生起佈施的心,由心生故,所以我們今生就產生很多很多富貴的法出現;有些人過去的心,有持戒的心,他今生就經常出現尊貴的法;有些人他遇到事情的時候,他產生忍辱的心,他今生產生莊嚴色身的法。由過去種種的心態,而創造今生種種差別的法。
二、由法生故,種種心生。
前生的你創造了今生的你,我們前生產生很多善惡的心態,把你今生創造出來。那麼我們今天在受用依正諸法的時候,又產生一個新的心態。
「由法生故,種種心生」,由於今生我們在受用種種的色聲香味觸這些五塵之法的時候,我們又產生一個心的善惡心念,這心念又會造一個業又影響來生。
佛教的生命觀是認為,過去的你創造今生的你,今生的你又創造來生的你;我們今生所受用的果報,講實在話跟你沒有關係。那跟誰有關係呢?
跟前生的你有關係;如果你感覺很不錯,你要感謝前生的你,如果你痛苦,你要懺悔前生的你。其實我們今生所造的業都還沒表現出來。
因為「異熟識」在時間上有前後,我們今生所造的業,大部分都是在來生表現出來,今生就算是有也只是個花報而已,它還沒有正式表現出來。
我們今生的果報都是前生造的,所以才叫做「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過去的心創造今生的法;由於我們受用今生的法,又創造一個心的心態。又因為這樣子心產生法,法又牽動心,來構成一種所謂的佛教輪回的觀念。
輪回的觀念是這樣來的,這是佛法的一種所謂因緣觀,這是佛陀經常開示的,這也是合乎真理的。阿難尊者對這觀念他提出他的看法,這一段是佛陀的真理,這以下是阿難尊者個人的解讀。
我今思惟:即思惟體,實我心性,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亦非內外中間三處。
我把這種觀念,心產生法、法產生心的這種相互的關係,這種道理我自己把它分別一下,我得到一個結論:我能夠去思惟分別的功能,就是我真實的心性,我的心性這麼真實,有一個自體,當然有一個處所。處所在哪裡呢?
“隨所合處,心則隨有”,其實這處所是不一定的,不像前面說一定在身內,一定在身外,一定在根裡面。我的處所在哪裡?我的心去緣什麼境,跟什麼境相合的時候,這個心就在那裡出現;隨所攀緣的境界這念心就在那出現,絕對不是我前面說的,在內在外中間三種處所。
蕅益大師說:「阿難尊者。聞其言教,而不解其義。」阿難尊者把佛陀的言教背下來,但是錯解佛陀的意思。
佛陀說:「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是在解釋生滅是因緣生的,而因緣本身是因緣生,因緣滅的,它的本性是畢竟空的。佛陀是從這句話告訴我們去瞭解我們這一念心,是因為很多法的牽動,所以產生心。
這一念心去造業又產生心的法,又去創造一個新的心態,所以這心態是因緣生因緣滅,是緣起性空的。從緣起性空當中去斷除我們煩惱的根源,而趨向涅盤,佛陀是這個意思。
結果阿難尊者錯解意思,所以阿難尊者錯解佛陀的用意,把心生法生,把它當作這個心是有實體的。有實體的東西當然就可以跟誰去合,就有它的處所。所以可以看得出來,阿難尊者繆解佛陀的真實義,而標出心的處所。
諸位要知道,一個東西有處所就有它的實體,有它的實體你就沒辦法斷,有實體你斷不了。
什麼叫“無生”?
佛教經常講一個觀念說:「諸法無生。」不是說真的有一個煩惱,然後我們把它斷掉,不是的這個意思;也不是說真實有一個生死輪回把它斷掉,不是這個意思。
《華嚴經》說,如果真的有一個眾生,我們修我空觀、法空觀,這眾生給消滅了,變成佛陀,那我們每一個人都犯了殺罪。因為它是眾生,你修止觀把一個眾生殺死了轉成佛陀,不是這個意思。
「法本不生,今亦不滅。」
就是說本來就沒有的、本來就沒有!諸位要知道我們今天的修行,只是把我們生命的本來面目,把它恢復過來而已,本來就沒有生死,本來就沒有煩惱。
所以修行叫做什麼?叫做恢復本來面目;把這些如夢如幻,我們虛妄的心,攀緣虛妄的境,創造虛妄的生命體,把它恢復到原來清淨的本性,恢復本來面目而已。
“無生”就是本來就沒有生,所以佛教只是覺悟而已,覺悟以後你就不隨它轉,不隨它轉你生命就改變了;你隨它轉就是這句話「心生故,種種法生;法生故,種種心生」,那你的生命就沒完沒了。
所以後面佛陀講完,我們自性本來清淨,妄想是不真實的道理以後,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尊者又起來問:「清淨本然,佛陀你說我們修行是恢復本來面目,妄想是不真實,是本來沒有的,那怎麼有山河大地?」
佛陀說:「你一動念頭就有了。」你一迷的時候什麼都有,你悟的時候什麼都沒有,你要迴光返照它就沒有,你要向外去攀緣什麼都是有、什麼都有,生死是有的,煩惱也是有。
所以我們這一念心,諸位要知道有二個方向:
一、你要順著外面思考,順這外境去思考,我保證有生死,我保證有輪回。
二、你要迴光返照,就什麼都沒有。
佛告阿難:「汝今說言,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隨所合處心隨有者。」
佛陀告訴阿難尊者說:「你的意思是說,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隨所合處,心隨有者。」
前面阿難尊者是引用佛陀二段的開示:「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但是他真正引用的是以下那一段,因為有種種的果報諸法的刺激,所以就使令我種種善惡心念產生,所以我的心在哪裡,要看哪一個境來刺激我,誰刺激我,我的心就在那裡。
這是他引用的第二段“隨所合處,心隨有者”,我的心跟哪一個境,我在聽聲音的時候,我的心就在聲音當中,我在看花的時候我的心就在花當中,“由法生故,種種心生”。
是心無體,則無所合,若無有體而能合者,則十九界因七塵合,是義不然!
你說“由法生故,種種心生”,所以我的心的處所是不決定的,是變來變去的。佛陀就分成二種情況:第一、它是沒有自體的;第二、有自體的。
假設我們這一念心是沒有自體,我們講“離塵無體”,離開了這一念境它的體就不存在了。這樣子講就沒有所謂的合不合啦!它沒有自體,沒有自體就沒有處所,它只是一個虛妄的影像,一個虛妄的影像怎能夠跟外境相合呢?
假設你說心是沒有自體的,只是一個影像能夠跟外境相合,那這樣子講的話,這個十九界就可以跟第七塵相合,(佛法沒有第十九界,只有六根、六塵、十八界;佛法是講六塵沒有第七塵。) 那就是一個不存在的東西,跟一個不存在的東西相合,這個道理是不能成立的,因為你心是沒有體的。
“是心無體”其實佛陀告訴我們:「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佛陀的意思就是在講,心無自體,它是緣生滅的。沒有自體不是說沒有作用,即空、即假、即中,“空”是空掉他的自體;“即假”是因緣它有剎那剎那的生滅作用。
譬如有人說『你這人很好啊!』你這個人很好這是一個“境”,來刺激你的時候,你很歡喜;有人說『你這個人很糟糕!』,你產生瞋心。
我們的心是什麼樣?是去攀緣「你這個人很好。」的這個音聲,才產生歡喜心;當你這個話忘掉以後,你這歡喜心就消失了,它離開塵境沒有自體,它只是一個緣生緣滅的影像。
當你看到你這一念心是沒有根源的,沒有自體,只是一個緣生緣滅的影像,這時候你再來看人生,真的是一場夢,就像古人說的:「夢裡明明有六趣,死後空空無大千。」
古人講:「人生幾十年,其實就是一場夢,如夢如幻。」佛陀在破的時候是在破那妄的自體,但是這夢不表示它沒有作用,我們要借假修真;我們還是有這念頭去修行,只是說我們知道妄想沒有自體,我們不隨它轉。
你這時候是菩薩的願力,發自內心的,做你該做的事,而不是做你想做的事;從一種情緒化的一種心態,變成一種菩薩的願力。這願力不是外境的刺激,是發自內心的,稱性起修。
我們講「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人他還是會起煩惱,跟我們一樣,所有的煩惱都沒有減少,但是他不會隨煩惱而轉。
這地方的關鍵在「識心無體」,這句話大家好好參一參,這一念心離開了六塵,找不到它的自體,它只是一個生滅的影像。這就是我們說的「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
《楞嚴經》它的重點只有四個字,就是要我們「迴光返照」。
每一個念頭起來迴光返照,這一念心是哪裡來的,如果這一念心是外境的刺激產生的,這一念心你要舍掉,如果你這一念心是你的願力產生的,那這一念心你要順從它,它怎麼想,你就怎麼做,你要產生行動。判定方式就是問一句話,經常要問一句話「你從哪裡來?」
****************************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登極樂國
願生西方淨土中
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