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法決疑經》說:『本師滅度,正法五百年,持戒得堅固;像法一千年,坐禪得堅固;末法一萬年,念佛得堅固。』
本篇內容摘自唐朝道鏡、善道法師所著《念佛鏡》一書整理而成。
佛弟子問:念佛功德,與持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功德相比較優勢為何?
法師答:念佛功德,多於持戒功德。何以得知?經上說,持戒證小果,才能達到初地;而《阿彌陀經》記載,若一日、七日念阿彌陀佛往生淨土,就是八地以上菩薩。所以經中說:『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也因此知道念佛功德多於持戒功德。
在《像法決疑經》中說:『本師滅度,正法五百年,持戒得堅固;像法一千年,坐禪得堅固;末法一萬年,念佛得堅固。』自從佛入涅槃以來,已有一千七百餘年(法師為唐朝人),入末法以來二百餘年,所以知道末法時代是念佛的時代,不是持戒時代。縱然有持戒者,由經文中知,能得名聞利養,死後得生天上,無證得阿羅漢果;就算能夠生天,但也不能出三界。而就持戒人當中,一萬個找不到一位具足戒者。為什麼呢?戒條又多又細,難以修持;如果用念佛的方式,一句佛號不僅容易受持,也能得更多功德。
佛弟子問:為什麼不念本師釋迦牟尼佛,卻要念阿彌陀佛?
法師答:念阿彌陀佛,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念持的。就像父、母生了孩子,便請老師教導,學問才能成就,都是因為老師的傳授指導。阿彌陀佛也是如此,釋迦牟尼佛說經,慇懃勸念眾生要念阿彌陀佛,才能往生淨土,早證菩提。並認為持念佛名是一件難事,釋迦牟尼佛說:『我行此念阿彌陀佛難事,得無上菩提。』釋迦牟尼佛自己也念佛,並勸導我們一切眾生,如果能稱念阿彌陀佛,必定能往生淨土,早證菩提,這是十分希有難成之事。就像父、母擁有很多孩子,將厲行儉約,禁止浪費,才能好好的把孩子扶養長大,不被餓死;釋迦牟尼佛也是言樣,因為娑婆世界濁惡不堪久住,又擔心眾生沈淪惡世,而墮於地獄之中,希望所有諸眾生都能同歸淨土,享受種種快樂,因此教令我們思念阿彌陀佛,而不念本師釋迦牟尼佛。不但釋迦牟尼佛因念佛得成佛,十方三世諸佛皆因念佛三昧而得成佛。所以在《月燈三昧經》中說:『十方三世一切過去、未來及現在佛,皆學念佛,速證無上菩提。』
佛弟子問:念阿彌陀佛,相較於念十方諸佛的優勢為何?
法師答:念阿彌陀佛相較於念十方諸佛,有以下六大好處:
第一、十方諸佛中,阿彌陀佛殊勝、莊嚴、慈悲;
第二、十方諸佛中,阿彌陀佛與眾生結緣最深;
第三、十方諸佛中,阿彌陀佛願力攝娑婆眾生最多;
第四、十方諸佛淨土中,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甚好;
第五、十方淨土中,彌陀淨土離閻浮提最近;
第六、十方諸佛名號中,念阿彌陀佛名號功德甚多。
法藏比丘發48願,建立極樂淨土,成佛至今已歷十劫,而經典一再說明「於一念之間,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世尊教導眾生念阿彌陀佛。
佛弟子問:西方極樂淨土是出了三界,還是仍在三界之中?
法師答:「淨土肯定出了三界,不在三界之中。什麼是三界呢?一、欲界,從此閻浮向上至六天,稱為欲界;二、色界,由六天往上直到梵眾天等十八天,稱為色界;三、無色界,還有四天,從空處天直達非想天、非非想處天等,稱為無色界。再從三界往上非非想處二十八天。從閻浮提就是無間地獄,人在中間住,猶如住在牢獄中。所以《法華經》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常有生、老、病、死等等憂患,如是烈火熾然不息。所以當時韋提希夫人厭倦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什麼叫五濁?第一、劫濁,指疫病、飢饉、刀兵等劫;第二、煩惱濁,一切眾生多諸煩惱;第三、命濁,壽命短促;第四、見濁,誹謗不信;第五、眾生濁,無其人行,又有地獄、餓鬼、畜生充斥盈滿,不善者聚集。韋提希才會厭倦,欣往西方極樂世界。
所以經上才說:『能於三界獄,勉出諸眾生,普智天人尊,哀愍群盲類,能開甘露門,廣度於一切。』又說:『超出三界獄,目如青蓮葉,聲聞眾無數,是故稽首禮。』只要出了三界,所知所見就與現在大大的不同,智慧又慈悲的世尊才會傳授念佛法門,勉勵眾生要超脫三界。
《佛說往生論》說:『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
《釋淨土群疑論》中說:『淨土竪超三界,橫截五道,一得往生,更不墮三界牢獄,直至無上菩提。』所以得知彌陀淨土肯定離三界,而不在三界之中,所以念佛法門是讓眾生頓出三界的法門。
佛弟子問:為什麼說心中存有疑惑,念佛就好像口中打鼓?
法師答:為什麼說有人念佛就如口打鼓?因為念佛最基本要求的是嘴裡念誦心裡堅信;如果有口無心,就如同口裡打鼓,怎麼也沒辦法打成。念佛也是如此,心中堅信,而口裡稱誦佛號,有口有心就能生淨土,迅速證得無上菩提;如果心中有所懷疑,有口無心就無法往生淨土。
**************************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上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登極樂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