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截自明成化時期出版釋氏源流應化事蹟一書,為當時木雕版印刷技術,畫面精美細緻,值得欣賞
《佛本行集經賢劫王種品》記載
即將下生的護明菩薩,詢問曾經多次下生閻浮提的金團天子,對於即將投生的家族,有沒有合適的,金團天子也提供了不少建議,但總是不盡滿意,最後金團想到,有那麼一家剎帝利種姓,生生世世就是轉輪聖王種姓,自從甘蔗苗裔以來,子孫相繼都是在迦毘羅衛城「釋迦族」所生。目前,此國王名為師子頰王,他有四個兒子,這四個兒子中,長子將繼承王位成為淨飯王,這位淨飯王在人世間和天人之中,是相當有名聲的。護明菩薩對於這個建議表示非常地同意…
淨飯王娶妻
師子頰王生的四子,老大叫淨飯,老二叫白飯,老三叫斛飯,老四叫甘露飯,另外師子頰王還生了一個女兒叫甘露味。這個長子淨飯在師子頰王之後,接了王位,擔任轉輪聖王,依然也在迦毗羅衛城,治理國家教化人民,全國人民都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在離迦毘羅衛城不遠的地方,另外有一座城,名叫天臂城。天臂城中有一戶大家族也是釋迦種姓,這家族的代表人名叫善覺,這個善覺長者不僅擁有很多財富,也收藏了各式各樣的稀有珍寶,名下的資產多得不得了和名下的土地產出豐饒,善覺長者本身就是一位具有威德的人,每天就過得稱心如意,沒有什麼缺乏短少的,他的房舍就好像毘沙門王的宮殿一般,金碧輝煌。
這位善覺長者一共生了八位漂亮的女兒,老大名字叫"為意"(又稱摩訶摩耶),排行第二到第七的女兒,依序叫無比意、大意、無邊意、髻意、黑牛、瘦牛,而排行老么的女兒叫"大慧"(又稱摩訶波闍波提)。
大慧長得很美,在出生的時候,善覺長者曾經請很多擅於面相的婆羅門老師,幫他看相及占卜,請來的老師無不讚歎說:這個漂亮的女娃娃,如果結婚後生了兒子,將來一定可以當轉輪聖王,能夠統理四天下,所有的金銀珍珠七寶,自然就有了,不用為了財務擔心煩惱,而且這位轉輪聖王能生上千個兒子,聰明擅於治理,國家井然有序,對於國民無須使用任何刑罰,大家都能安居樂業,也沒有任何犯罪的行為。』有了相士這樣的保證,善覺長者更是開心,也特別喜愛這個小女兒。
時間如同白駒過隙般,一下子,善覺的女兒們都長大了,個個亭亭玉立,也到了論及婚嫁的時間。淨飯王聽說在自己管理的國家境內,有一位釋迦種姓,且非常富有且尊貴的家族,生了八個女兒,個個端莊賢淑,世間少有能匹敵,其中第八女更是氣質典雅,長相尊榮,甚至有婆羅門相師說他能生貴子。淨飯王心想:我如果能夠娶這位善覺長者的第八女,作為我的王妃,想必能令我甘蔗種轉輪聖王苗裔綿延不絕,世代昌盛。
挑了一個黃道吉日,淨飯王派人到善覺長者的家求婚,希望能夠娶大慧為妃。善覺長者雖然很歡喜,但心中有一些罣礙,他跟淨飯王派來的使者說:使者大人,請您幫我跟國王傳達我的意見:「我有八個女兒,為什麼國王只要娶最小的女兒呢?大慧還有七位姐姐還沒有出嫁,我希望能請國王再稍微等等,待大慧的七個姐姐都成婚了,我定當把他嫁給國王做大王妃。」
待使者把話回傳給淨飯王時,淨飯王可坐不住了,立刻再遣使者到善覺長者家中傳話:我現在可是沒辦法等你把女兒一個一個都嫁了,我對大慧是真心誠意要娶他為妃,一刻我也等不了的,所以我決定,如果你願意的話,我可以將長者的八個女兒一併皆娶回皇宮。
聽到國王如此命令,善覺長者心裡的罣礙消除,也就欣然接受了這個決議,長者回報國王:我們能受到國王如此愛戴,就依國王之命,將八個女兒都一同嫁去。
過不了多久,淨飯王就派人去迎娶八位美女回宮。自己娶最大的女兒"為意"及最小的女兒"大慧"。其他一同進宮的六女,就賜與三弟。淨飯王得到二個妻子,在宮中過得歡樂無比、感情幸福,常常嬉戲於宮中,而國王英明擅治,妥善管理四天下。
眾神哀泣
在兜率天的護明菩薩,這時看著來送行的天眾們,就像獅子王欲要下生時一樣,他的身心泰然,不驚恐也不害怕,不慌亦不亂,再一次跟天眾們說:你們應該知道,這裡是我最後一世,自此別後,我就會在閻浮提成佛了。
和天眾們告別後,護明菩薩心念一正,就從兜率天降下閻浮提。一般來說,其他天眾如果天壽盡了,要下生時,通常會心生混亂,產生很大的憂愁苦惱,而失去自己的正念;補處菩薩下生的時候,則不會有這種情況,菩薩下生時,會具足一切不可思議的希有法門。
護明菩薩從天上下生時,所有的天眾因為懷念護明菩薩,全都大聲的號哭:天啊!我的天啊!我們已經失去了護明菩薩,從今以後再也聽不到護明菩薩講授正法門,教我們如何增加功德,脫離生死根本並能夠增長利益。
淨居天的天人告訴大家:你們看到今天護明菩薩下生,千萬不要產生憂惱。為什麼呢?這次他下生到閻浮提,一定可以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肯定能夠證得佛果,到時候還會回來天宮,為各位天眾講經說法。就像過去六佛毘婆尸佛、尸棄佛、毘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過去諸佛都是從兜率天而下生的,因為諸佛慈悲憐愍各位天眾,所以證佛果之後還會再回來這裡,為大家說法,教授天眾。所以大家千萬不要憂慮悲惱了。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登極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