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錄上淨下界法師《大乘妙法蓮華經》講記
一個人只要有執著就對立了,不管我執法執
無常,讓我們知道這個因緣法是痛苦的,因為我們做為人最大的訴求就是穩定。我不管人生怎麼樣,你說我活得很淡泊,但我習慣了也就好了。
但因緣所生法,今天給你弄一下,明天給你弄一下,就是說你永遠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這個就是真正的痛苦,你也不知道你來生要去哪裡,所以這樣子阿羅漢就對痛苦極度地厭惡,而這個也有後遺症。
如果你不修《法華經》,那你以後怎麼回入娑婆度有情!
就是說,如果你是從這種非常斷滅的角度離開娑婆世界的。所以我提醒很多淨土宗的人,你怎麼離開娑婆世界的,很重要。你不能斷了你的後路,因為你遲早要成佛。
沒有一個人不成佛的,不管你願不願意,你一定會成佛。你現在說你不願意,只是你現在打妄想,你以後不是這個想法了。你遲早要成佛,你現在的過程不能為以後構成障礙。
我們現在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除了能夠務實地解決現在的問題,也請你考慮你未來的理想,這兩個是可以同時運作的。所以這個生滅門是有問題的,它那個對立的法門是有問題的,它不能通滿理。
從空性的角度,其實般若的空性,比阿含經的無常的空性好。因為般若的空性它不談無常,它講因緣的開合,“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什麼叫空呢?說你為什麼有這個兒子呢?你跟因緣借來的。因緣借給你,你就有了;你那個能量耗損完了,就沒了。它也沒有談痛苦,也沒有談快樂,就是因緣的開合看出一切法生滅,一切法“無自性空”。
所以,從因緣來看空,它沒有個人的情感,這樣比較好,把三界空掉,我沒有任何意見,因為它無自性。我並沒有說它是痛苦,也沒有說它是快樂,反正它是緣起性空,這樣的空是比較理性,不帶有個人情感。
當然,阿含經的空,它這個無常空,往好處來看它會給你動力,因為三界很痛苦,所以逼迫你必須要進步。但是從成佛之道,這種空如果你操作過當,會有後遺症,所以它這個是不圓滿的。
那我們再看中道,其實方等經也講一些中道思想。這中道,它是從外境安立:空有的平衡。但是本經的中道是從一念心性講。就是說,其實你本來就是中道,哪有什麼中不中道的?你那一念心本來就同時是清淨,同時又具足,本來就是這樣子,你只要恢復本來面目就好了。
你不是說去追求一個中道的東西,而是你的心本來就即空即假即中,是你自己把它搞壞的。你的心性本來設計就是中道的。所以《法華經》的中道要比一般的大乘佛法的中道,心外求法的中道更高明。這是從相對的角度。
本經的妙,並不是說我比你高,不是這個意思。那是前面的,那是阿含、方等、般若。佛陀說的是無分別法,他是站在一念心性、無所得的角度。
我人生的目的已經不再去追求什麼苦集滅道了,我是開顯我自性的功德,所有的修行都是借事修心,所以它的中道是“即邊而中”,它是含攝空有兩邊而成就的中道。所以站在本經的修學,稱性起修、一念心性的角度,一切法順逆皆方便,沒有什麼清不清淨,因為你本來就清淨,你只要不去執著。
就是說你只要不多事,不強作主宰,你本來就清淨的。所以這個法是最微妙不可思議的,你自性的功德是最好的。從一念心性的角度,沒有什麼清淨不清淨、粗妙的問題。
《法華經》的好在於它叫“一佛乘”,它有整合的概念
什麼叫整合概念?就是說,我們修的法門,其實每一個法門都有方向性。比方你佈施,佈施這個法是什麼方向?它會引導你的生命趨向富貴。你不斷地做,不斷地做,它在你的生命中會產生力量,它這個佈施的資糧,會引導你往富貴的方向走。
你說我持戒,我喜歡持戒……你看人各式各樣。有些人他喜歡佈施、喜歡放生,有些人他什麼事都不想幹。他喜歡持戒,也沒關係。他不斷地造作持戒,他這個持戒的法會引導他往尊貴身走,來生特別尊貴,受人尊重,但是不見得有福報。那忍辱這個法呢,會引導一個人成就莊嚴身。所以每一個法都有它的方向。
如果你今天沒有修《法華經》,會有什麼問題?你的人生多元化,你沒辦法整合它。你的方向很多,沒辦法整合,你的力量就分散了,因為你生命有限。你今天修佈施,來生修持戒,結果你的生命當中,你不能把這種點點滴滴的能量集中在一起,達到你要的目標。
所以一佛乘它好就好在,它可以把這種多元化的法門加以整合,叫做法法銷歸心性,所有的法門都往心性走,常同常別。大家都在開顯心性的功德,但是方便有多門。所以《法華經》的好就在於“絕待論妙”,它能夠整合你。你修什麼都沒關係,你多了《法華經》,它幫你整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登極樂國